- 相关推荐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盜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讎”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處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2
一、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二、文章大意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高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练习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⑤说耳目者:⑥河海不择细流:
⑦藉寇兵而赍盗粮: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
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⑨却宾客以业诸侯:⑩强公室: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
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
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
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
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
○1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1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4服太阿之剑:
○15树灵鼍之鼓:○16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17退弹筝而取韶虞:○18非秦者去:
○19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0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21故能成其大:○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4今逐客以资敌国:
○25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
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三)重点子翻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9322;灵鼍()9323;外厩()9324;傅玑()9325;珥()9326;阿缟()9327;搏髀()9328;黔()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答案
【学习过程】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mù公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9322;灵鼍tuó9323;外厩jiù9324;傅玑jī9325;珥ěr9326;阿缟gǎo9327;搏髀bì9328;黔qián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4)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06-27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9-09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8篇06-27
煮书教学设计06-12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03-18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04-13
《书的世界》教学设计04-13
《神奇的书》的教学设计01-16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