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的第二课,本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通过怎样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认识简单电路的构成,本课学习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是学习下一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的基础。
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本课在学习了第一课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与学生们日常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对电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开关的作用,会组装简单电路;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电学知识,但对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知之甚少,对安全用电知识了解不够。
学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连接电路的技能;五年级的学生会填写实验报告,能针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
设计思路:
整节课的教学以探究核心,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通过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究,通过实验进行判别,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按能导电与不导电的现象进行归类,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然后,教师用导电发光球检测自来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拓展对材料的导电本领的认识,渗透最后向学生介绍电工用具及安全用电的常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们一节课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好的导体与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路材料,以及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水、人体、大地是否导电,用学生们的电路检测器是无法检测出来,因此,营造有趣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利用导电发光球来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1、学生制作电路检测器;
2、检测身边的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和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人体和水能导电;
4、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认识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材料。
2、知道人体和水也是导体。
方法与过程:
1、能够运用自己组装的检测仪器初步判断身边常见材料的导电性和绝缘性。
2、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通过整理分类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归纳出导体或绝缘体。
情感态度:
1、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3、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难点:
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科学实验记录单、检测器,每组一套实验材料:陶瓷汤匙、不锈钢汤匙、橡皮擦、生锈铁钉、、不生锈铁钉、回形针、玻璃片、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木条、棉布、铅笔芯、书夹、剪刀、小刀、别针、棉线等待检测物体、一杯水。
教师:
简单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导电发光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件复习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看视频,认识吗?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这是由电池、导线、电风扇和开关组成的简单电路)
2、怎样让电风扇转起来?为什么断开开关,风扇就不会转?(没有闭合电路,电流流不过。)
3、问题:如果开关断了,你有没有办法让风扇又转起来呢?
4、问题:如果把开关换成粉笔,那风扇还能转吗?(让学生上台演示)
讲述:如果老师将开关拆掉,换成粉笔等需要检测的材料,风扇会转,就说明这个材料——容易导电;风扇不转,则说明这个材料——不容易导电。这个电路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来探究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
(意图:通过复习、演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要认真观察、勤思考、善总结,才能有所发现。)
二、探究不同材料是否导电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指导填写)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下面请小组分工合作,听清楚要求:先讨论物体的材质,是金属的用圆圈表示,非金属的用三角形表示,再猜一猜物体分别连接到导线中,风扇会转用打勾表示,不会转用打叉表示?边猜边动手在材料盘中将材料分成两类,记录员要注意做好记录。请材料员取出材料。
2、汇报预测的结果,请学生将物体在黑板上按分类贴好。
这个小组动作非常迅速,请你们派代表上来,跟大家分享你们讨论的结果。一个读,一个摆,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有不同意见的,待会儿提出来。
·看来这些物体很有争议性,我们先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
3、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然而科学讲究用事实说话,只有经过实验验证的才能让人信服。下面我们用检测器来验证。动手前请默读温馨提示:(一、使用前要检验检测器是否合格,把两条导线的铜丝碰触一下,看灯泡是否会亮;二、每种材料要检测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放入回收盘;三、为了检测结果更准确,对于不确定的物体要多检测几次;四、两人协作检测,两人协作记录,检测完一半材料后交换任务,做到人人动手操作;五、检测完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补充小组感兴趣的材料, 比如:头发、红领巾等。六、控制好声音,不影响他人。记得将记录单填写完整哦!)
取出检测器检测,明确要求后小组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实验特别发现。)
(意图:一、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二、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机会。)
4、整理材料收进抽屉,将报告单填写完整。
(意图: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汇报交流
(1)师:科学报告会开始啦!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思考别人的问题。
(2)师: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哪位先来露一手,先说说你们检测出来的情况,然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和问题。
对他们检测的结果,有疑问吗?
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小组的研究表示祝贺!
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你们真会思考,个个都像小小科学家!
你们真像小科学家,有这么重大的发现!
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记得真详细,字写得真端正、清晰!
你的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3)师:第二组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小结:从研究的情况看,容易导电的基本都是哪些材料呀?不容易导电的呢?容易导电的材料,我们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材料,称为绝缘体。引出概念,板书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讲解:当然各种物体容易导电或不容易导电并不是绝对的,如果电压很高或改变条件后,许多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三、认识民用电路的材料
1、找一找,在教室里还有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交流)
2、电器正常工作需要什么?(电厂提供强大的电、输送电的电线、开关)
3、(出示一些电路材料,如粗电线、灯座、开关)观察:这些电路材料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交流、评价。)小结:人们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用电的地方,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其他的地方,它们就像连体婴儿,谁也离不开谁!
4、这是工人安装电路需要用到的螺丝刀、电笔和电工剪刀(出示观察),它们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交流)
四、安全用电教育
1、认识人体是导体
(1)问题: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你为什么认为是导体?
(2)讲述:人体会不会导电,我们需要用事实来说明。
老师为科学做一次贡献吧?检测(不亮),再检测。
(边检测边说:这个实验在家里可千万不能做,因为家里的电压太高很危险。)是啊,我们人体确实不容易导电,因为这个检测器太简单了,生活中的许多物体无法测出来。老师这有一个灵敏的检测仪器叫导电发光球,(出示)只要能导电它就会发光。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和老师做个小游戏!手拉起手,大家注意看,请你捏住这里,老师也捏一边,哇,游戏成功。发光球为什么亮了?请你们两个把手放开,怎么了?说明——人体是导体。(领发光球两个小组一起游戏)
2、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水也是导体
水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我们一起来验证。(教师演示)说明——水是导体。
讲解: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水是能导电的。
(意图:对于人体、水等材料,用简单电路检测器检测是测不出的,而学生的生活知识告诉他们这是导体,因此设计使用导电发光球帮助学生进行一次思维认识的飞跃,也使学生的认识更具科学性。)
3、安全用电教育
(1)有人把像教室和家里的电称为“电老虎”这是为什么?强大的电要是跑到人身上,会怎样?(交流)可见安全用电是多么重要呀!同学们这是——插座(出示),这是——插头(出示)。你们会正确使用吗?请你说一说怎样正确插插座,拔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有没有补充的?
(2)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判断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
A、不要用湿手、湿抹布触碰开关、插座等带电物体。
B、不要用铅笔芯、铁钉等金属物体插插座等带电物体。
C、不要在高压线下玩耍、放风。
D、不乱拆家里的电器等。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
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二、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应用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三、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灯泡不发光。将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玻璃导电,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根据教学内容我对本课进行简单分析: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认识导体与绝缘体,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作铺垫,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通过上述教学简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科学探究:通过检测身边物品的过程,如“小刀、铅笔”等,能依据检测物品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本课我分四步来完成,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出示缺少导线的电路,要求学生换用其他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能够通电。在这一环节上,复习强调检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橡皮和小刀的演示,对本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一种是容易通电的,另一种是不容易通电的。教参和教材是都只对橡皮的操作过程作了一个演示,为了引出检测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我在这一环节中有加入了小刀的操作过程,我想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检测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也是唤起了学生的对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概念,为后面的猜测和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我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让学生一边猜测一边检测,同时进行记录。但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是急着进行检测,不进行猜测,或者是猜测了没有进行记录,等检测完了之后,把结果填入了检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我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一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
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我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检测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
4、引导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达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的一段录像是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录像是中的那些用电常识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处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这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中一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请各位同人提出宝贵意见。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4
科学探究: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科学知识: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
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实验记录表及实验盒:橡皮、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不锈钢调羹、木条、螺帽、信封、陶瓷片、棉布、铅笔芯等待检测物体。
师:简单电路、万用表、半导体、水、学生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简单电路接通电源让灯泡发亮,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并追问;电由电池流到灯泡靠的是什么?引出导线。
2指名说说导线的组成后,提问:电是通过铜丝还是塑料流通的?塑料皮能使电流通过吗?引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板书: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导体,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绝缘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
1出示橡皮,提问:你认为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么证明?让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2学生汇报后: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加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录像里是怎么做的。媒体播放目录检测橡皮过程的录像。
3强化检测步骤: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检测过程要做到科学规范还蛮复杂的噢!为了便于大家记忆,老师这里把检测过程提炼成了几个关键词,不知同学们能不能把它和录像中的检测过程对照起来?幻灯片出示:1号盘取出→预测(记录)→检测→复测(记录)→放人2号盘
[意图:从复习导线的组成引出导体、绝缘体概念,并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检测过程,目的有二:一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的动手探究活动;二是让学生直接学习比较科学规范的检测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发展更加有利。另外,用流水线式的关键词提炼复杂的探究过程,能较好地落实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过程]
三、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学习了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你能用它来检测一些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吗?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要求同学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有信心吗?
2幻灯片出示实验要求:老师知道同学们肯定能检测清楚,而且还知道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肯定能做到以下要求:1)小组成员能合理分工;2)按检测步骤规范操作;3)控制好声音,不影响别人。
3提醒学生补足材料:由于时间匆忙,老师没能准备齐25种物体,还差7种,怎么办?提醒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身体、教室里、老师身上寻找补充材料进行检测,尽量补足。
[意图:没有提供全部25种材料的用意有二:一是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二是促使一些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如手指、头发等作为检测材料(因学生带到实验室的材料基本只有铅笔盒和科学书),以引入下面对人体的探讨]
4提议:这次材料很多,同学们在检测过程中可以每检测五种材料换一个同学检测,每人都来检测几种。
[意图:一项活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机会]
5幻灯片出示实验记录报告单,提醒学生实验中别忘了记录科学实验报告单。
简单讲解:用“√”表示灯泡会亮,用“×”表示灯泡不会亮,填人相应物体下面栏目。别忘了把研究中的特别发现也记录下来。
[意图:改变实验报告单设计的用意是减少学生填写栏目,节省时间;同时增加“特别发现”栏帮助学生记录诸如“金属做的物体都是导体”“铝箔纸一面能导电,另一面不能导电”等发现]
6材料员领取材料,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撸导,帮助学生解决检测中的不规范现象,尽可能满足学生想要检测的'诸如水、湿布等补充材料要求。
7汇报交流:《导体与绝缘体科学研究报告会》现在开始。在报告会的过程中,要求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思考别人问题。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我们都留一点时间,给在座的听众提问。
8请汇报员上台展示实验报告单并汇报研究结果、发现的问题等,然后让其他学生质疑提问。
1)针对学生研究中出现的铅笔芯能否导电争议现象,师生共同演示;让检测头在铅笔芯上滑动显示灯泡亮和不亮现象,明确铅笔芯主要成分为石墨,是一种非金属导体。
针对学生研究中出现的铝箔纸或螺丝刀等材料有些会亮,有些不会亮现象,指明有些材料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要分清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
针对部分组出现的检测出错情况,帮助查找原因:如没有接触好、检测头互相接触了等。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从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情况看,导体基本上都是哪些物体?那么其他非金属物体是否都是绝缘体呢?
根据学生检测中出现的人体等不能使灯泡发亮情况,引出用万用表进行检测:灯泡不亮的不一定都是绝缘体。以后生活中,千万不能光用这种简单工具就判断―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人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需要借助一种更加先进的检测器――万用表。介绍万用表并检查其正常与否后检测人体、不纯净的水是导体。
[意图:对于人体、水等材料,用简单电路检测器检测是测不出的,而学生的生活知识告诉他们这是导体,因此设计使用电工常用工具万用表帮助学生的思维认识进行一次飞跃,也使学生的认识更具科学性]
四、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让学生找一找教室电器设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绝缘材料。提问:这些绝缘材料有什么用处,里面的导体有什么用处?
小结:我们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用电的地方,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2幻灯片出示一些安全用电图片让学生辨析认识,小结教室中要注意的安全用电事项:
A不要用湿手、湿抹布触碰开关、插座等带电物体。
B不能用教室里的交流电做实验。
C不要用铅笔芯、铁钉等导体去插插座等带电物体。
五、课后延伸
以还有一样材料忘记让大家检测了为由,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帮助演示检测半导体。师暗中调整半导体方向,让其一次导电,一次不导电。然后布置课外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时间关系,今天就发给每位同学一个,请同学们课后去研究一下这个物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意图:半导体材料的引入,目的是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火花,通过课后研究,自己查找资料,认识到还有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使其认识更为科学、理性]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和绝缘体》第一课时。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教学理念: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同时,我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教法
①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学生教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并运用课件动画图。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学法
①猜想质疑探究。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
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1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待检测物体一包。
教师:电路检测器、多媒体课件。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6
这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众多物体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则要培养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识制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较细致和有秩序的实验过程,来得到更多的信息。
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和交流是为了培养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同学的不同观点。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老师知道同时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的材料展示会,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的疏漏
1、时间不够用:从制定计划到实验探究需要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所以不能压缩,这样后面的'汇报和实际应用部分相对的时间就紧了一些。
2、有的学生制定完计划以后并没有完全实施: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容易忘记计划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忘记预测,或忘记2次检测,但大部分的程序还能按计划去完成。
学会倾听和学会评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或是在评价时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了,为此,我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在每次汇报与交流的之前,我都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听别人的优点,找找别人的不足,这样做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老师讲是不行的,我还对倾听好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评他们为倾听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8
这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
众多物体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则要培养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
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识制作饮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较细致和有秩序的.实验过程,来得到更多的信息。
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和交流是为了培养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同学的不同观点。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老师知道同时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的饮料展示会,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训练。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9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5课,前4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认识导体与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作铺垫,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任老师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我认为有以下的优点:
1、在课堂上,教师围绕‘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自己探究导体与绝缘体,顺着”猜测假设——实践验证“这样的思路,引领与探究。
2、充分让学生实验感知,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学生尝试体验,自己获取感生经验,获取导体与绝缘体的.知识。
3、整堂课教师条理清晰,学生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探究学习的任务,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4、教师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在本堂课中有一些遗憾:对学生交代电路检测器的使用和控制学生的实验纪律方面稍有欠缺。同时我也有个疑问:用微电流检测器代替教材上的电流检测器是否妥当?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10
规则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规则2: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规则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规则4:导体和绝缘体的机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11
通过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精彩的情景导入
本节课,我不像一般的操作那样,以电路复习为切入。而是先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当中去感受电对人们的重要;然后话题一转,通过孩童触电身亡的事件告诫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整个过程精彩而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开启学生思维,诱发他们的思考,对本节课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灵活运用教材
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我先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自学掌握规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研究计划,让学生利用教材作为学习资源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然后,再抽出其中一组演示一次,让全体同学共同落实研究计划,这样做可以减少时间,又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又如,尽管教材中要求检测25种物品,但我只选用了15种,而且,我只为学生提供了10种物品,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1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从身边找出可以供检测的东西,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通过检测1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这样,我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实验结果,找出新的问题,这样做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铺路。
3、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在本课教学中,我把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本节课,处处体现着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个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导入阶段、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外拓展以及作业的布置都体现了这个要求。在这几个环节中,我认为实施得最好的就是课堂上通过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课室安全用电守则》到课外的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安全用电守则》。我通过以点带面,不仅将安全用电知识与学生一起分享,更通过学生这一途径将这一意识带到家庭、社区。这些贴近生活的设计使科学教学贴近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其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
4、、注重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得
这是我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之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所以我并没有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室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我更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因此,我搜罗了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并在作业中要求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通过网络与科学课进行整合,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操。
5、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细致实验观察的习惯
实验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经。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我给合检测计划,在指导学生检测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序观察、仔细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着力培养学生细心实验观察的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探究的范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实验、观察、搜集证据等活动,查阅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因此,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习惯,就是科学教师的一种责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好的东西经常做,就会形成习惯,所以在课堂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好的实验习惯,那么实验中的动作就一定要规范,教师自己要做到熟练、自如,准确地示范给学生看,清晰地讲给学生听,尤其要强调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完美的意思,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技术动作。动作规范本来就是一种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一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更重地加以强调。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12
《电》这一单元是四年级第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先预测后检测。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而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且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当我问到人体、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时。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机提出:“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100节电池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他们理解了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只是电路检测器中电池电量太小,而家里的220伏电压对人体而言很危险了。
一节课过后,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反思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指导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的注意点时,过于心急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后来学生子啊啊操作中有胳臂小组操作方法不能按照要求进行。
第二、对于我这名新手教师而言课堂掌控灵活度很不够。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
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
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又学到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学科老师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与学情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利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本课分为两部分: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目的在于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检测20余种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关经验,把不同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本课希望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要求,另外,在讨论“如何检测橡皮的导电性”活动中,将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
目标与重难点科学概念: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2、检测身边材料的导电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2、培养归纳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会检测物体导电性的方法,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讨论制定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教学准备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装有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检测器,记录单,盘子,木片,塑料片,陶瓷,石头,纸板,橡皮,丝绸,海绵,回形针,旧版1角、5角、1元硬币,玻璃,干毛巾,湿毛巾,磁铁,导线等待测材料。
老师:简单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卡纸板贴。
过程设计
一、课前诊学
出示一个简单电路
1、如果电路中的导线坏了,你书包里有哪些物体可以代替导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2、还有哪些物体是不能代替导线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因为……是导体,……是绝缘体。
3、你认为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
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课中导学
【制定计划】1、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正确与否,应该怎么做?
以一块橡皮为例,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检测,再与组员讨论,全组达成共识后举手示意。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个人汇报,小组补充,教师注意重点引导以下问题并及时追问为什么:
(1)在检测前要先让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确保小灯泡能发光
(2)检测后要交换检测方向,重复检测
(3)检测后整理材料,及时记录
4、出示微视频教学:如何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探究实验】任务一: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
任务二:检测书包里物品的导电性
任务三: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
任务四:检测教室里其他材料的导电性
PPT出示:
记录单第小组物体名称预测检测1检测2检测结果容易导电部分导电不容易导电橡皮钢笔回形针……其他发现
【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结果,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2、PPT出示汇报格式汇报格式:
我们发现……能使小灯泡发光,……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我同意……的说法,另外我们还有补充……
我不同意……的说法,因为我观察到……预设:
(1)木片、塑料片、石头等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2)钢尺、回形针、硬币等金属材质的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
(3)学生原来可能认为磁铁能导电,实验后发现磁铁不能导电。
(4)某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电,如干毛巾不能导电,而湿毛巾可以导电,而且湿度越大,小灯泡越亮。
(5)有些物体构成复杂,如铅笔、卷笔刀等,其中一部分能导电,一部分不能导电。小结:我们把像铜丝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三、课后拓学
1、人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出示一个插头,提问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引导学生明白,导体可以把电流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绝缘体可以阻止电流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在使用电器时我们要注意用电安全。设计意图用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书包里及身边能导电的材料,能够使本节课的材料更加丰富,后面的研讨活动更加饱满。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可以促进组内的有效研讨。
这部分的设计是指向学习目标的,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是本课的难点,重点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让后续的探究活动顺利展开。
微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检测方法,减少文字的阅读,让课堂更高效。
探究实验有四个任务,任务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材料逐渐丰富和复杂,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头脑中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都会有新的认识。
提示里重点提到测完一种材料再预测下一种,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减少预测出错的次数。
修改了书本上的记录单,让学生记录起来更方便,学生碰到结构复杂的材料,不知该如何归类,所以特地增加了部分导电一栏。学生做完实验后将材料名称板贴在黑板上,呈现实验结果能帮助学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本课没有限制实验材料,学生自己找来的材料五花八门,丰富的材料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饱满度,也让探究实验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更容易总结实验规律,另外,老师提供了一些有争议的材料,如磁铁,湿毛巾等,可以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更有话说。
升级到情感态度层面,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作业设计课后用电路检测器再去检测更多的材料的导电性
板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导电部分导电不容易导电
钢尺回形针铅笔 卷笔刀木片 塑料片 陶瓷
旧版1角 5角石头 纸板 橡皮 丝绸 海绵 玻璃
1元硬币 钢笔干毛巾 磁铁……
湿毛巾……
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分为诊学、导学、拓学三部分。
一、课前诊学: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能了解学生前概念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二、课中导学:本课设置了有一定层次的四个任务,任务难度逐渐升级,学生在不断的预测、检测、再预测过程中,修正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目标同时又指向学习目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告诉学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不如学生自己实验总结出来印象更深刻。在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导体是能导电的,绝缘体是不能导电的,然而实验中碰到干毛巾和湿毛巾这样的材料,那么毛巾到底是导体和绝缘体呢?学生产生了疑惑,同时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后,老师在进行概念总结时提出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三、课后拓学:人是导体吗?学生知道人会触电,应该是导体,但是用手接入简单电路中,小灯泡又是不亮的,此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但是在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后,学生自己也能够解释。另外,设计中还涉及到了安全用电的内容,情感态度上能达成老师想要的目标。在作业设计上,有了课堂的学习范例,学生在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更多的探索活动,也是指向并为目标服务的。
本课的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课堂主体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素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9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6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教学设计04-19
《īūǖ》教学设计04-10
经典教学设计03-05
(精选)教学设计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