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31 10:26:2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诵录音。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引导交流)寂静的山林,低矮的瓦房,久别的朋友,拥抱的身影,这常常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山中访友”想象的情景。可是今天,当我们随着一位朋友去山中访友,你一定会见到一幅与我们通常的想象截然不同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读的部分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评议。

  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全班展示。

  4、交流初读感受:你看见了作者的朋友了吗?有哪些?

  三、分段品读,体会情感

  过渡语:

  拜访了这么多朋友,你觉得作者同他的朋友感情深吗?让我们一起再反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同他朋友间的深情。

  1、先默读课文,用符号划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喜爱朋友的词语或句子,想想词句的含义,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根据学生情况适当选择下列训练点。)

  ⑴“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一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对老桥的喜爱?“德高望重”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含义?这一段中哪一部分具体写了古桥的“德高望重”?(“你把多少人马……惟有你依然如旧。”)作者看到老桥,充满喜悦而又充满敬意,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吗?

  ⑵“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经在哪些诗句中见到过“知己”?什么样的人被称为“知己”?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树是我的知己?我是树的知己?

  (“呼喊我的名字”“与我交换眼神”“我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⑶“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作者像这样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请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形,读一读这一段,跟每个朋友热情地招呼一下。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

  (你好,_________的_________!你_________。)

  ⑷“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为什么作者从一片落叶看到了生命的奥秘,从一块石头听见了时间的回声?你能像作者一样联想一下吗?

  (鞠一捧清泉,我看到了;挥一袖清风,我听到了……)

  ⑸“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文开始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这样反复提到“好心情”说明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经典文段诵读

  上节课我们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了课文的语言,体会到了作者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感情,现在谁能把自己体会得最深刻,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

  二、整体回顾,感悟写法

  1、当老师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我就特别喜欢。同学们喜欢读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2、你们发现这篇文章语言的特别之处了吗?(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写法)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这所有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作者赋予他们“举首投足”和“喜怒哀乐”,使人感觉栩栩如生。

  3、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总结全文

  随着作者在山中走了一圈,我们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即将要同他们告别时,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把这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雷阵雨……当成这么好的朋友呢?你觉得他们值得做好朋友吗?

  如果与小树做朋友,我们的空气会更清新;如果与江河做朋友,我们的晴空会更明净;如果与大自然做朋友,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同学们,能在你们的朋友册上记录一些有关自然的新名字吗?希望下次能听到你与他们的故事。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练笔:模仿课文段落写一、两段话。(任选一个话题)

  ⑴你躺在草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空中的云后的情景、感受,写一段话。

  ⑵把自己幻化成景区内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

  3、推荐阅读。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

  树林:知己

  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好词好句。

  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⑵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体会文章新奇的构思及所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引导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步感知、赏析语言

  1、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师:想细致了解课文,首先我们必须把拦路虎──字词解决掉。

  ⑴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栀子()唱和()禅心()

  湛蓝()憔悴()逝川()

  ⑵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③玄秘深奥。()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⑥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学生思考完后请生在投影片上写,师生共同修改。)

  2、播放朗读带,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按顺序找一找文中作者拜访了那些朋友,一共有多少位?

  (用铅笔在书上划出来并数一数。)

  学生自读并自主学习。

  教师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15位朋友)

  3、学生自由诵读:

  师: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优美、精彩的语句俯拾皆是。请勾画标注出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与同座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读完后与同座位互相交流,并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先读后谈)。

  语句示例(学生有可能说的句子):

  ⑴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⑵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⑶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⑷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后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写到你的摘抄本上。)

  4、指名语感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精彩片断:

  学生丰富地想像作者叙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尽享童心童趣的童世界,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讨

  1、作者拜访了很多朋友,他是怎么称呼他的朋友的.呢?又从中得到什么感悟和启发?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3、“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本段文字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5、你认为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了我的浑浊

  溪流──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

  瀑布──大哥──无回报的吟唱

  悬崖──爷爷──清净、无杂念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摘──做一会儿女性

  阵雨──侠客吼叫、诗人朗诵──感动吓人

  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2、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3、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之情。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欣赏品位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位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⑴你能读准下列红字的读音吗?

  ⑵根据所给的解释说出词语。

  2、听朗读录音,思考问题:

  ⑴作者在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⑵(按照顺序找)他是怎样称呼这些朋友的`?

  三、探究

  1、赏析交流:

  ⑴静心默读,大胆想象。你最喜欢山中的哪位朋友?

  ⑵交流:

  ①请你饱含感情地朗读。

  ②然后说说你喜欢这位朋友的原因或在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2、探索活动:(小组讨论)

  ⑴作者为什么要把进山看风景称为“山中访友”呢?

  ⑵这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体验反思:

  寻找美、体验美与作者心灵对话。

  四、拓展延伸

  放飞心灵,为您的自然朋友写几句赠言。

  五、总结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景状物的技巧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请同学们就文章标题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作者到山中究竟访问什么朋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去会一会他“山中的朋友”。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李汉荣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栀子(zhi)唱和(he)禅心(chan)湛蓝(zhan)憔悴(qiaocui)逝川(shi)

  逝川: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玄奥:玄秘深奥。

  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津津乐道: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的题材是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点拨]《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渎课文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走进山林”后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解思路。

  (使学生在自由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自主培养阅读能力)

  [点拨]作品依次描述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理解作品中作者“走进山林”后的所见所想

  [学生活动]由学生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并思考探究: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来到山中探访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对学生的发现给予鼓励,这类训练重在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点拨]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在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美)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拌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探究,领会深层内涵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后练习以及下列问题分小组研讨,深入领会作者匠心,然后在全班分小组发言,教师予以评价点拨。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呼告语,如本段中“德高望重的老桥”。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点拨]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3、味文学创作,感受艺术魅力

  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联想,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2、通过联想感悟、句式拓展、反复吟诵等方式,体会文章以拟人化的写法描写风景的方法,感受诗一样的景,诗一样的文,诗一样的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3、在感悟与品赏、朗读与表达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赞美自然、热爱自然、物我两忘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联想感悟、句式拓展、反复吟诵等方式,体会文章以拟人化的写法描写风景的方法,感受诗一样的景,诗一样的文,诗一样的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那些“老友”

  1、出示课题,读,说读后有什么想说的。

  2、请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要求:把文章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请学生说说读了文章明白了课题中的“友”指谁。

  4、联系课题说说这篇课文在写什么。

  二、体会“挚友情深”

  师过渡:课文中具体写访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七自然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心地读读,去感受作者与大自然的浓情。

  随机交流:

  1、第三自然段。

  (1)一生读,齐读。

  (2)师:你读到“我”对古桥的情了吗?指名说。

  (3)请生说说桥上桥下曾发生一幕幕怎样的情形。

  (4)这古桥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

  板书:敬爱的老人

  以此理解:德高望重。齐读本段。

  (5)师:我凝望着桥,桥也凝望着我,正如李白的诗所写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此时,我与桥不也正是如此吗?

  2、第四自然段。

  (1)一生读。

  (2)指名读后半段联想的内容(多人)。

  说说我这棵树靠在另一棵树上,会做些什么呢?

  (3)请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友情。

  板书:倾心的知己

  (4)补充出示:我凝望着那些小鸟,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只鸟——

  我呼吸着那些花香,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花——

  指名说。

  3、第五自然段。

  (1)一生读。说说这段在写什么。学生自读。

  (2)师:这么多的朋友,让我们开火车与他们打招呼吧。

  教师通过评价指点朗读的方法。

  (3)齐读。

  (4)师:选一朋友也来问候问候这个远道而来看望你们的朋友吧。

  生写

  指名与师对答。

  (3)体会他们之间的亲切。

  板书:亲密的朋友

  再齐读。

  4、第六自然段。

  (1)一生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2)请学生也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从这段文字中感悟到了什么。

  (3)师:落花曾经带给大自然一片芬芳,落叶曾经带给大自然一片翠绿,而如今却成了历史,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小小的石头,曾经经历了一次火山的炙烤与冲击,怎能不让人心生爱怜!

  请生带着惋惜配乐读。

  (4)可是著名诗人龚自珍曾有千古绝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读着这样的诗句,再抚摸着这样的落花、落叶、石头,你仅仅感到爱怜吗?

  指名说感悟。

  板书:可敬的先躯

  (5)请生带敬重与希望配乐读。

  5、第七自然段。

  (1)一生读。说说这一段写了哪位朋友。说说为什么不把雷雨比作狮子、骏马。

  (2)师:站在侠客身边,我们会感到——;站在诗人身边,我们能体会到——,看来这雷雨也是他的好朋友了,正如作者所说的: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三、感怀“物我两忘”

  1、师:读着这样的`文字,你读懂作者的心了吗?

  预设: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2、师:走进这样的文字,走进这样的自然,我久久不愿出来,于是读着读着,我把我的感受汇成了这样的文字,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

  请生配乐读。

  山中访友

  黎明初晓,

  就着一片曙色,

  携着微风的手,

  与你们相约。

  老桥啊!

  你依旧搂着小河,

  默默凝望,

  品味多少聚聚合合?

  绿树啊!

  你默默守望,候我赴约。

  你我相依,

  诉不尽欢欣坎坷。

  最爱

  清泉——那明镜般澄澈!

  碧流——那如诗般吟诵!

  飞瀑——那雄浑之放歌!

  最敬

  峭崖——那伟岸的智者!

  白云——那高洁的雅士!

  惊雷——那奔放的侠客!

  披一身夕阳,

  与诸友挥别!

  带回

  满怀的好心情

  好记忆

  好月色!

  第二课时

  体会文章写作顺序,前后呼应。

  体会散文与诗的共性:联想、排比、韵律、浪漫……

  背诵喜欢的语段。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

  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

  (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

  (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

  (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

  (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

  (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

  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总结

  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景色,体会美的情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2、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变换人称的写法。

  2、拟人、比喻之美。

  3、丰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学法】

  1、朗读。

  2、评议。

  3、练习。

  【教学程序】

  一、猜读激趣

  《山中访友》访什么样的朋友?为何访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踏着幽径,进入山中依次访问了哪些朋友?

  2、怎么称呼这些朋友?

  三、寻幽探微(着重探讨3~5节)

  1、朗读训练:

  ⑴示范朗读,抛砖引玉:

  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情。

  ⑵练习朗读,体会琢磨:

  把握内容,读出感情。

  ⑶表演朗读,评议欣赏。

  2、领略人称变换之美:

  对比阅读,思考:用第二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3、领略拟人比喻之美:

  ⑴自由朗读第5节,说说你最喜欢哪句,并谈谈理由。

  ⑵角色朗读,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4、仿写句子:

  仿照本节的写法,(调动想像和联想,运用第二人称)再写一位山中朋友。

  5、将题目改为“山中观景”行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一课三练:

  1、快乐晋阶: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3-21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6-02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优秀09-19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05-10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06-02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06-22

《山中访友》名师教学设计(精选5篇)07-22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汇编15篇)06-22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4-05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