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7 14:04:3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感知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导读准生词。

  3、指导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说。

  (2)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应将正文前的背景介绍补充进来,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介绍得更完整。(生尝试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用7个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内容。(生述)

  4、引导学生质疑:今天再学这个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将学生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1、学生读书交流,聚焦重点句“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2、比较阅读,感悟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较句: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教学这两句,感悟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质疑看课文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高高的城楼上,他们的话竟这么相似。有意思吧!该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4)生练读,教师演练“一唱一和”读,同位互读。

  (5)同学们,这样对比着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小结学法。

  3、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心思细密”。

  强调“……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

  (1)同学们,再默读诸葛亮的这句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课件套红)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缜密。

  生述“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许乱动。”

  质疑,生探究,指名读。

  教师小结,板书。

  4、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强调“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课件点击冒险教师述说:同学们,冒险可是需要勇气的呀!文中有多处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识。找找看!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四、教师总结,归纳学法。

  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已成为足智多谋的代名词。《空城计》这个故事写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诸葛亮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布下空城计,吓得司马懿退兵四十里。课文着力表现诸葛亮在敌我交锋中知己知彼,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注意积累一些成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人。

  4.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5.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字“藏”“登”的笔画繁多,重点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课后的词句积累“初出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词语,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掌握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一)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三国时期。)

  (二)简单交流一下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课外书、请教家长,了解一些三国以及三国人物的知识,重点交流学生了解到的有关诸葛亮的一些事,为本文学习做好准备。)

  (三)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改编的《空城计》。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借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由识字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开火车,玩卡片游戏),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渠道。

  (设计意图:本课课文较长,生字较多,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把生字认清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认读生字。)

  (三)出示课件,认读生词。

  (四)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将阅读与识字相结合。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读文质疑。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会体味得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四)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

  (五)、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兵临城下。)

  “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生字2音2字2词

  2、词句积累2遍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一)中心话题: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圈画重点词句。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感悟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全班交流

  学生认为诸葛亮很聪明,很勇敢,有智慧,教师都可以认可,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又聪明又勇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相机板书: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证明诸葛亮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依据。

  1.第一自然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司马懿大军压境,可以看出军情紧急,从侧面表现诸葛亮镇定自若,有胆有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透过文本,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现场,“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临危施计”,“诸葛亮镇定自若”,“司马懿中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第二自然段:

  (1)对比:

  “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而“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危急,诸葛亮临危不乱,有胆有谋。

  (2)诸葛亮临危施计:

  诸葛亮临危施计,从正面体现了他的处变不惊、才智过人。

  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这段文字说明诸葛亮当机立断:所有的调兵都已经来不及了,既然是空城,那就索性再空一点:旗子收起,百姓回避,城门大开,让对方看不透到底是真空城还是假空城。再加上诸葛亮胆大心细,知己知彼,自己一副儒雅装扮、轻松神态在城楼弹琴,更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活灵活现。)

  (3)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学生通过司马懿的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感受人物特点。

  司马懿:望——见什么?→疑惑——疑什么?何根据?→退——为什么?

  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呢?

  “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

  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3.第三、第四自然段: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体现诸葛亮料事如神,才智过人。

  4.诸葛亮最后拍手大笑,谁能体会着说说。

  (诸葛亮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地笑。)

  5.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适时板书: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说话有理有据,进而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找依据,体会人物特点。

  (三)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课件出示(适时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学生讨论。

  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战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人物性格,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二、拓展学习

  (一)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一些吗?出示课件

  (二)举办一次读《三国》竞赛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

  三、教师小结,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请大家课余挤出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儿版),或者开展“我心中的诸葛亮”专题讨论,从课上引伸到课下,从一篇课文引发学生读更多的三国故事,甚至整本《三国演义》,实现大阅读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

  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课件请你欣赏一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二、作品介绍、课堂练习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4、“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5、话说三国图片展示三个三国人物

  6、作者与作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7、介绍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8、课堂练习部分

  三国知多少

  ⑴、“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为、、三国。

  ⑵、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⑶、诸葛亮是“三国”中的重要人物,你能说出有关他的两个故事名称吗?

  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猜猜他是谁

  妙联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

  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介绍诸葛亮幻灯片展示

  10、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马谡()汲水()丞相()司马懿()

  隐匿()鹤氅()纶巾()骇然()

  麈尾()远遁()

  11、复习“小说”这一文体的知识

  ⑴、什么是小说?

  ⑵、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⑶、小说的情节划分为几个部分?

  12、小说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课文分析

  播放幻灯片了解故事情节,有助于对节选部分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分析第一部分:兵临西城。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

  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

  “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

  2、分析第二部分:临危施计。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虽未直接写诸葛亮的神态,但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表现了他从容镇静,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分析第三部分:司马中计。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4、分析第四部分:孔明释计。

  写故事余波。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

  5、诸葛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笑?各处的笑有什么不同?

  诸葛亮的“三笑”

  笑容可掬:是为迷惑司马懿而设计的笑,是故作轻松的笑、故作姿态的笑,所以是一种假笑。

  抚掌而笑:是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如释重负的笑,所以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

  拍手而笑:是在解释计谋后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6、两个主要人物人物性格分析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7、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

  侧面描写(对比)

  8、课堂小结逼施中释计策表现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

  9、延伸拓展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例吗?播放幻灯片片段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诸葛亮火烧新野

  孔明用智激周俞

  孔明草船借箭

  诸葛亮智算华容

  诸葛亮智辞鲁肃

  孔明定计捉张任

  诸葛亮智取汉中

  孔明巧布八阵图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孔明七擒孟获

  诸葛亮智取三城

  孔明乘雪破羌兵

  空城计

  孔明大破魏兵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填写歇后语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诸葛亮以他的才智,在大军压境,寡不敌众的危急关头,机智地设下空城退敌的妙计,最终使敌兵退却,城门不失,刻画了一个随机应变、从容对敌的机智形象。

  五、作业布置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遍《三国演义》

  2、课外收集《三十六计》

  3、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作业1-6题

【四年级下册《空城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小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1-12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8-11

语文下册《短文》教学设计02-1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5-07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04-1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6-05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6-03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优秀:《永生的眼睛》09-04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