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4 15:43:3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1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生活感悟的传统课文。文本叙事生动,语言优美,寓理深刻。徜徉在文字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对父子面对好不容易钓得的鲜美大鲈鱼,“放”与“不放”的抉择。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由于这是一个“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的无人知晓的情境,由于这是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所以道德的实践变得异常艰难。在文本所营造的月光如水的夜晚,我们目睹了一个父亲基于真爱的不容置辩的态度,也看到了那个孩子无法自制的沮丧,甚至委屈的泪光。从语文学科的视野审视,这是一篇引导学生品读悟理,感悟写法的好“凭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读懂文本,延伸生活,获得启示。特别是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和文本的叙述方式,应是这篇文本阅读教学着力凸显的语文实践活动,所谓“钓”“放”之间,言意尽显。

  一、创生教材,打开阅读期待的“窗”

  教学导入:同学们,有一本书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从中获得许多人生的道理和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在回顾了他儿时的经历后,曾经写下这样的生活启示: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一位著名建筑工程师

  学生读。

  教师:从这段生活感悟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生疑激趣:是一次怎样的钓鱼经历,有了这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探寻,走进《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将本文故事的“启示”设计了“名言”的形式导入,这是对文本的“陌生化”处理,既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探寻的期待和情趣,在学生面前静静开启了一扇主动阅读的“窗”。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情绪领域,教学就会变得高效。

  二、品读批注,走进曾经沮丧的“心”

  1、梳理内容,聚焦“钓”与“放”的情态

  检查初读: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结合师生交流,板书:钓——放

  教师:请大家结合阅读印象,如果在钓与放的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哪个词?可以总结,也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结合讨论:学生板书:(小心翼翼地)钓——(依依不舍地)放

  让我们回放一下课文描写钓鱼与放鱼的两个句子,通过去掉括号里的词语,与原文比较着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通过对“钓”的感悟,体会钓到大鲈鱼的不易和惊喜。

  出示“放”: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学生比较读,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此举旨在让学生体会用词生动准确的表达效果,感受到“我”钓到大鲈鱼的不易及内心的欢喜和放鱼的不舍与沮丧。这既是单元组体会词语表达效果的训练要求的体现,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和体会表达的过程中为感悟故事的“启示”这一教学难点,做好了铺垫。

  2、批注品读,感悟“钓”与“放”的心路

  教师:从这充满艰辛的“钓”到恋恋不舍的“放”,这是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呀?请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得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出“我”在钓鱼、放鱼的过程中经历的由钓到大鱼的得意,到父亲让他放鱼而不解的急切、乞求,再到父亲不容置辩态度下的无可奈何地放鱼,这样的心路历程浸润在字里行间,让学生通过品读,走进人物的心灵。

  教师:怎样才能读出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我们必须细读课文的这些细节,走进“我”的内心。有这样一种读书方法,推荐给大家:德国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再静静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在文中每一处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用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深处,想一想:此刻,他在想些什么?用笔在旁边写一写,做个批注来提醒自己。好吗?

  学生开始精读、品味,批注。

  【设计意图】

  这时的课堂是静寂的,有的是静心地品味,是进入情境地会心的笑意,是沙沙地奋笔疾书。我们应该享受此时的平静。因为在“平静”的层面下,一颗颗心在真实地贴近语言文字,在透过语言感受并触摸文中人物的心灵。这思潮涌动,远非脱离语言文字的说说演演的表层热闹所比拟的。因为只有还原语文学习本质的深入品味的过程,才会有学生而独特的文本感悟。

  交流:刚才,老师看到了课堂中最美的风景,这最美的风景就是同学们静静读书的样子,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开始不太留意的内容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好吗?

  引导学生读出“我”的内心由钓到大鲈鱼的得意,乃至恋恋不舍放鱼的心理变化的情态,同时感悟父亲此刻的心理。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父亲平静地说”等表象背后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让文本情景和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具象、还原。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情态和变化,力求将学生的感悟逐步深入地过程,融入到有感情读书的指导和评价过程中。

  三、辩写结合,发现道德实践的“难”

  1、读辩结合。

  在学生谈到父亲的“不容置辩”的态度时,教师抓住这样的话题,组织展开基于文本和阅读感悟的情景辩论,感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切实读书感悟。

  教师:什么叫“不容置辩”?如果可以分辩,儿子和父亲之间会展开一次怎样的辩论?请结合语境和自己内心的想法,展开辩论。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想法和阅读理解,展开辩论。教师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感受“放”与“不放”,是很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但是“放”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具体实践起来,面对钓鱼时的不易,面对大鲈鱼的诱惑,面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仅有两个小时而又无人知晓的情况,对于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2、读写结合。

  教师:本文选编于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在原文中作者这样说道: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见你行为的时候,你能坚持正确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上,你会不会闯红灯或是逆行?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读着这样的故事,你一定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体验,请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悟。

  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感悟,交流。

  【设计意图】

  无论是创设情景的“辩”,还是关注生活体验的“写”,都是基于文本理解和阅读感受的语文表达训练,这是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得以有效提升。

  四、回扣全文,获得启示之外的“启示”

  教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启示就是——

  再次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一位著名建筑工程师

  学生读。

  教师:是呀,这样的启示也不难理解,作者直接写下这样一段名言,告诉我们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详细地写自己小时候钓鱼的故事后,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领悟:生动鲜活的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更能打动人,获得的印象会更深刻。

  教师:看,读《钓鱼的启示》,我们不仅获得了人生的启示,还获得了写作表达方法的启示呢!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交往或习作中,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跳出对文本内容和意义(写了什么)的探寻,而是从文本“怎样写”的角度,来审视这篇文本,让学生体悟到越是具象的东西,越能打动人。同时,对于“怎样写”的角度的探寻,是语文教学浓浓语文情味的体现,是语文学科必须关注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一味进行语文情意追寻的理性回归。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2

  一、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组文章。先翻开课本第57页,齐读“单元导读”,读完后,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生活中的启示)

  确实,人生会有许多经历,有的经历能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启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看看钓鱼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相信同学们读了后也会有不少收获。

  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回忆了“我”小时候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湖里,父亲的教育让“我”从中获得了终生的启示的故事。

  三、爸爸和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钓鱼的?

  四、过了好长时间,他们终于调到鱼了!(幻灯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1)你觉得有多大,用手势比画一下。

  (2)如果此时此刻,你是作者,你最想干什么?

  (3)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作者的心情怎样?

  五、然而,爸爸却要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我愿意吗?默读、自学第3-9自然段思考:1、“我”做起来很难的原因。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我”不愿意放鱼的原因是什么?

  (1)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2) 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3) 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限制和批评。

  汇报2: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相关句子。

  1、啊,好大的鱼!一条我从来没见过的大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4、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 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A、谈谈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B、指导朗读,特别注意表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

  C、既然四周轻悄悄的,没有任何人的影子,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儿子:四周没有人,有谁知道呢?我们还是不放吧? 父亲:孩子,正因为没有人看见你的行为,你更应 该把鱼放呢。否则,你就自己欺骗了自己。 儿子:我这一次不遵守,下一次遵守不就行了吗? 父亲:有第一次就必然有第二次,你必须把鱼放回湖里。

  6、感受爸爸的优秀品德

  爸爸要我放鱼的态度非常坚决,是爸爸不讲理、不爱我吗?找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出来。

  (1)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2)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A:谈谈你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

  B、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些什么呢?

  C、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7、示句子: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六、朗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A、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永久的回忆”指的是什么?(作者回忆了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自己和爸爸在湖中的小岛上钓鱼和放鱼,并从中获得启示的事情。)

  2、“终生的启示”指的是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理解】B、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句中的“鱼”分别指什么 “鱼” ?

  2、他每次都会怎样做?

  3、他为什么都能这样做?(再读终生的启示)

  4、正因为我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七、引起共鸣,升华启示

  1、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会怎么做? 早读、午读或自习课上,没有老师在,你会怎么做?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会怎么做?

  2、看看下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

  3、送你一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读单元学习提示,看看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1、生活是一本书。

  2、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有哪些生僻的词语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一会儿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词语和句子。

  (1)交流字形词意。

  (2)屏幕出示词语检查。

  (鱼饵、鲈鱼、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

  (3)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为什么坚持要“我”这么做。

  (老师出示关于鲈鱼捕捞开放日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他画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自己找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

  6、交流学生概括的词语,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重点指导读出“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沮丧”的.语气。)

  7、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抄写本课要求写的字,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

  1、我小心翼翼地将鱼竿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是与非的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听写后对照屏幕自查改错)

  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后三自然段)。

  2、默读思考,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

  3、交流语句及自己的理解。

  (1)体会第一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

  引导学生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诱惑人的“鱼”指的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2)体会第二句:当我一次次……

  引导学生思考: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里的是与非简单吗?做起来难在哪里呢?

  “我抬头……目光投向了父亲”,结合这句话请学生想象,当时“我”的心理活动,以及父亲面对孩子委屈的泪水时会说些什么?

  思考:“我”失去的是鲈鱼,但“我”得到的是什么?

  (3)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遇到诱惑的时候,“我”会怎样做呢?为什么?(引读最后一句话:“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请你把这些语句摘录到笔记上,还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4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第一批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校,新课程的理念不仅为教师的所掌握,而且已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校学生在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已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了爱提问题,敢于探索的好学风,对学习语文已经积累了一些方法,如读中感悟,抓关键词理解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设身处地地体会詹姆斯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詹姆斯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教学过程:

  一、抓住“启示”,直奔文本

  1、詹姆斯在与父亲的一次钓鱼中收获了终生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生说)

  2、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设计思路: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感知课文,这里从结论入手,既勾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回忆,又提示学生寻找詹姆斯得到“启示”的心理历程,进一步探讨课文的内涵。]

  二、紧扣重点,咀嚼文本

  1、詹姆斯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后才获得如此宝贵的启示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1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答案不同的要说明理由。

  3、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钓到鱼时:紧张、激动。放鱼时:“爸爸!”――不情愿;“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抗议。放鱼后:悲哀。

  4、谁来完整地说一遍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

  [设计思路:这是对文章内容的概述,也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表达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吸收语言,进行内化。]

  5、詹姆斯的心理变化是真实的。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心里怎么会不激动呢?面对自己辛辛苦苦遛了两个小时才得来的鱼却要白白放掉,心里怎么会情愿呢?现在,假如我们就是詹姆斯,让我们把描写他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换成“我”的角度来说说,并适当加进自己的心理活动,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例: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鱼。

  6、学生练说后全班交流。

  7、点名汇报。师相机点拨说出真实的感受。

  [设计思路:与詹姆斯的心理产生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结合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转换角色,读、说,体验詹姆斯的内心变化。]

  8、爸爸心里也知道詹姆斯的想法,爸爸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9、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10、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②“父亲再没有说话。”

  11、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设计思路:刚才已经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句子的方法解决了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的问题,现在再次用同法,通过找出描写爸爸的态度的句子理解课文,再次强化学法指导。]

  12、爸爸的态度为什么这样,丝毫没有为詹姆斯的抗议所动摇?爸爸当时是怎么想的?

  13、如果你也和他们去钓鱼,目睹了这一经过,你会想些什么?

  14、生思考后交流。

  15、詹姆斯也和有些同学的想法一样,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11自然段。注意“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捧起、沉甸甸、吃力地”这些能体现詹姆斯无可奈何地放掉大鲈鱼的心理的词语。

  [设计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理解感悟,议论文本

  1、就是这样一次平常的钓鱼活动,却对詹姆斯的一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他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13-16自然段,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2、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才能遵守规则?

  5、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次钓鱼得到的启示,注意语言要精炼,概括性要强。

  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了它的内在联系,再借助文本就能领悟“启示”的真正含义,让学生通过充分议论,发表见解来进行自我教育,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要好得多。]

  四、读写结合,升华文本

  1、小练笔。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了这篇文章,老师心潮起伏,不禁要对所有的人说:“人们啊!请自觉遵守规则吧。”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吧,可以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可以为洗手间的水龙头写一则“用水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都可以写一写,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2、作品交流。

  3、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秩序井然,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

  [设计思路:学习语文是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学习使用的过程。读写结合的.安排,是学生运用自身语言积淀自由表达的方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升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渗透,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尝试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达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活用文本,感悟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钓鱼的启示》文质兼美,生动感人,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教学时,我尽量避免平均用力,直接进入文本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另外,还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作用,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

  二、转换角度,体验内心。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两次采用了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培养能力,激发情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朗读的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在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

  本课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写作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如在湖边钓鱼除了遵守时间的规定,还应注意什么?(如保护环境等)这样,学生写的文章会更充实。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

  3、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重点难点:

  1、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纠正生字读音,指导书写。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板书(如:得意 依依不舍 感激)

  (一)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课文并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3、指导朗读。

  (二)父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件找出描写父亲情感的句子。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放鱼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钓鱼”部分的体会。

  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二、品读感悟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4、“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5、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

  1、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2、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四、作业:小练笔

  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了这篇文章,老师心潮起伏,不禁要对所有的人说:“人们啊!请自觉遵守规则吧。”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吧,可以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可以为洗手间的水龙头写一则“用水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都可以写一写,做一个善意的提醒。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

  道德实践

  勇气和力量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与父亲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感悟文章写法。

  2、通过角色体验、想象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内心情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读懂“我”从中所获得的启示,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朗读由单元导语改成的小诗,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读准词语

  ①小心翼翼熟练操纵鱼鳃翕动(理解“翕动”)

  ②划着一根火柴你得把它放回(读准多音字)

  ③急切依依不舍沮丧(补充表示心情的词语)

  ④道德抉择告诫实践

  预习时能读准字音的同学奖励自己两颗星。

  2、任意挑选一组词语说一句话。

  要求:跟课文内容一致。会说的同学,对课文内容都比较熟悉,再奖励自己两颗星。

  三、初读课文,把握结构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感觉课文会写哪些内容?

  在预习的时候,谁看到题目就思考过课文会写什么,奖励自己三颗星。

  2、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写了钓鱼这件事,哪些段落写了得到启示?

  3、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总结一个道理。这就是作者写作的方法。从作者的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写作的秘密?比如一件事的启示怎么写?重点写什么?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借助插图,理清层次

  课文的插图画的是什么情景?它对应着课文的哪些段落呢?找一找

  2、朗读对话,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画出我和父亲的对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指导朗读

  出示对话: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中。”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抓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探寻第一句对话的语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课文。

  3、感悟心理,学习写法

  俗话说言为心声。透过这些语言,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钓鱼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并指导朗读。

  钓到鱼后,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指导朗读。

  小结:作者在讲述钓鱼这件事的时候,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穿插其中,显得特别具体生动,这也是作者写作的一个小秘密。

  五、角色体验,争辩明理

  1、补充资料:

  鲈鱼味美肉鲜,人类需求量大,所以捕捞量也很大。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许多国家都规定,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捕捞。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2、既然有规定,那就应该遵守规定,放掉鲈鱼,可作者为什么不愿意放掉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把你当成作者去考虑。

  3、角色体验,师生对话

  现在你们是谁?你为什么不愿意把鱼放回湖里?

  师生展开对话。

  所有的理由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叫什么吗?诱惑!一边是诱惑,一边是规则,稍一放纵自己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作者也肯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实践起来却很难。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父亲的告诫,用心读一遍。

  4、书写甲骨文“德”字,告诉学生:要行得正,走得直,不要被诱惑有双眼睛永远在看着你,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鼓励学生用行动书写。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文的理解,能够从美术的角度进行概括,并能用漫画的方法画下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文漫画的绘制,锻炼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并在对原作进行绘编的同时进行适当改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行漫画创作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恒则成,静则胜”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对作文的概括及画面的组织;创作出“源于原作,高于原作”的漫画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出示作文。

  (1)先仔细通读一篇作文。

  (2)说一说,这篇作文讲了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3、构思。

  (1)你觉得这篇作文可以从几个画面来介绍?请你说得稍微具体一些。

  [我和爸爸在钓鱼;我没有耐心,走开了;爸爸钓到了鱼;我继续钓鱼;我最终钓到了鱼;得出了一个结论。——六格漫画或五格等等]

  (2)第一自然段你觉得一定要用吗?

  4、编写脚本。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好格数,并在每格上写清这一格介绍的事情或现象。

  5、讨论。

  (1)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相互交流、完善。

  教师根据学生的脚本作一些点评。

  (2)思考:能不能给本篇文章进行改编?把你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看到的幽默、有趣的现象与本文结合起来,创作一幅新的漫画?

  (3)学生思考交流。

  (4)师生反馈。

  6、作业。

  (1)根据自己的设想创作漫画。

  (2)人物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可以是“我”和“爸爸”,也可以是某人与某人。

  7、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绘画表现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8、交流反馈。

  教学反思:

  本课的的第一层目标是让大部分的同学能够根据作文的具体内容,从叙事的角度画下来,也即是根据故事情节“原封不动”地画下来;第二目标是让一部分同学根据本作文,有选择性地创作漫画作品,也即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概括出重要的因素,进行漫画表现;第三层目标是不部分同学创作“源于作文又高于作文”的漫画作品,也就是说对文本的理解从自己的角度,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或认识用幽默的方法表现出来。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进步。

  1、促进了学生漫画水平的提高。

  对于故事性的漫画来说,一般的表现为连续性的画面,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每一格连续性的画面都要遵循“构图美、画面美、人物一致、人物造型夸张有趣”的漫画审美标准。漫画的构图与画面虽然简练,但也要遵循构图饱满的审美原则;漫画相对于儿童画来说表现力稍显简单,但对于物象表现如人物的'表现来说,要示也更高,因为对于同一个人物形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现又要求使人物的造型表现特点相同。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较完整地完成本次作业,对于他们的漫画水平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学生们大部分完成了作品,虽然在画面的表现及人物的造型上还有缺点。

  2、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创作的连环漫画,往往都是较为简单的一个故事情节,当然这个情节中含有漫画所要求的幽默有趣的“点”。但对于本课来说,文本本身没有包含这个“点”,而且文本相对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学生对于文本作出一定的概括、取舍,从文本中找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因此,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整体性得到了培养。从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部分作品都包含了个人的平时积累。如:六(2)班的周哲浩同学,根据本篇作文,创作了以“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人公的四格漫画《钓鱼》,画面虽然简单,但是人物造型有个性,故事情况幽默有趣,也含有一定的意思;再如五(1)班的周嘉诚同学的《钓鱼》,从故事情况上基本一致,但是后面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回家后的事情等等。

  3、多元漫画的研究。

  通过本课的练习,从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创作此类作品的时候,往往以一些有趣、搞笑的作为个人创作的目标。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有这几种可能:一是学生目前普遍喜欢一些纯稿笑、有趣的漫画作品,这一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有所发现。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漫画,学生们可能觉得较难“接受”,有时可能会有“硬套”的感觉。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启示:漫画应该走向多元化,不能只守着传统意义上的漫画进行研究。二是在纯搞笑版的漫画作品中,作品中各物象特别是人物、动物的表现力较为强烈,特别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如画人物大哭,学生们很会画出从人物的眼角处画两条长长的折线,而传统的漫画表现则是较多的“水滴”而已,也就是前者的夸张性更强。因而,学生们的创作偏于趣味性为多。

【五年级语文《钓鱼启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05-17

《钓鱼启示》教学设计03-19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3-09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4-05

关于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05-22

五年级《钓鱼启示》教学设计05-16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5篇)04-10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5篇)05-25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5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