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9月14——10月12我们六年级组数学教师完成了小组教学任务。我们这此的小组教学中的研究课题是“体现新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构成的过程”。在课题的指导下老师们从备课、上课、评课几方面认真准备,出色的完成里此次的小组教学。
徐冰老师教学的资料是《倒数》师生互动全面发展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整节课基本上是由教师与学生对话,围绕文本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教师创设了与生围绕“倒数”这个知识目标进行民主、平等、和谐、生动的对话交流的动态情景,在对话交流中,包含了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为规范等多方面的有机组合,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养提高。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这是本课体现的第二大特色。个性是学生对倒数好处、方法的再创造的.过程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本节课的第三大特色。数学课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数学奥秘,又有效调动全体学生敢于发现,善于发现,敢于发表自己想法,学会反思、调控、修正自己的观点等优良品质。教师用板书学生姓名的特有方式既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又到达表扬激励及榜样的作用,激起学生的思维一浪高过一浪,后浪推前浪的局面。
高浏颖老师教学的资料是《分数除法的好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高老师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构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如教学时围绕例题6/7÷2重点展开探索,带给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适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透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3/8"的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
李淑敏老师教学的资料是《比的好处》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师从自己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的关系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倍数关系还能够用比来表示。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李老师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资料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但我也同时还意识到不够放手,当学生自学到比同除法、分数的比较时,有意让学生终止,而硬要按教案设计的教学,让学生去比较、总结。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让先学生自己填写自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上周,我讲了第六单元“圆的周长与面积”,然后进行了单元测试,总体成绩还算比较满意,但从试卷上和平时的作业上来看反应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下面就这一单元近来的教学作出如下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有关圆的概念认识不深刻。
(1)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写成周长与面积或其它的关系,认识不清;如: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有的学生填写的是一个固定的数,还有的同学填的是3.14,准确答案应是圆周率或π。
(2)半圆的周长总容易理解成圆的周长的一半,其实是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它的一条直径或两条半径。
(3)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有点混淆。明明知道是求面积,可是却去求周长,自己还不知道错了。
2、学生对有关圆的生活实际不熟悉。
(1)在实际生活运用中不知道“牛围绕木桩”是什么样的,不能把实际生活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缰绳的长是圆的半径,不是直径。木桩的位置,是指圆心。
(2)不知道钟面上的分针是圆的半径,常常理解成直径,造成解题错误。
3、学生对组合图形的周长认识不到。
(1)“周长”是指图形一周所有线的长度,小学六年级阶段所认识的“线”只有两种可以计算长度的线,一是线段,二是圆形的曲线。学生往往会把不在一周上的线段计入周长,也会不计凹进图形的线,或者减去凹进图形的线的长度。
(2)长方形和其内切圆之间的关系不清楚,看不出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直径,找不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对应关系,求不出长和宽各是多少,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无从下手。
4、学生对组合图形的面积掌握情况。
(1)由于学生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比较感兴趣,所以对组合图形的面积掌握较好,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比较简洁的计算方法。
(2)在求半圆的`面积时,有些学生总是在求得圆的面积后,忘记乘二分之一或除以2。
5、学生不愿意动手操作或操作能力不高。
对于没有图形的解答环形面积的应用题,学生不愿动手画草图来分析,因此找不对两个圆的半径。对动手操作题目不知道怎样下手。
6、两个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比的关系。
两个圆的半径、直径、周长的比是一致的,如果半径比是3:1,则直径和周长的比都是3:1,也就是长度单位的比相同;两个圆的面积的倍数关系,是长度单位的平方倍,长度单位是3倍,面积单位就是9倍。
7、有关计算方面出现的问题。
(1)有的同学在计算某数的平方时,如3的平方,应该是3乘3,可总有同学却成3乘2。
(2)学生在计算碰到3.14时,不能灵活计算,一般把3.14放到最后去乘,比较容易计算,而不灵活的同学不管那一套,3.14写在哪里就乘哪,计算花费时间比较多,也容易出错。
(3)有的同学在解答这部分知识时,列出综合算式,但是解答时步骤省略或没有计算结束就不计算了,出现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解决办法
发现了问题,我赶紧要想出方法进行补救,不能让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我是这样做的。
1、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公式的记忆,强化不同公式的区别,先从公式上打好基础。
2、在解决问题时,先把公式写上,然后再根据公式列式,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好好思考到底需要哪个公式,避免出错误。
3、整理出这个单元的所有概念及公式,粘贴在书上,便于学生早读时记忆和做作业时查找相应信息。
4、让学生记住3.14的倍数的结果,这样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
5、让学生在列式解答时,计算步骤不能省略,一步一步算出结果,这样还能避免学生出错。
6、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如出示了圆形花坛的图片,设计了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创设与学生十分贴近的生活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7、在教学过程中,把对知识梳理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给学生相互学习提供一个机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8、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如“圆的面积”一课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特别是圆周长的一半转化成长方形的长,半径就是长方形的宽这一教学环节,恰当的运用课件演示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学生通过观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9、分层练习,照顾全面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注重基础题、应用题、提高题和拓展题的分层,让后进的同学,能够完成基础题,中等的同学,通过动脑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够解决全部题目,对于优秀的同学提倡探索解决拓展题的意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积极的教学行为,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灵活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备课理念、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使教学流程科学、丰富、生动活泼、努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反思、研究的习惯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15:34:24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上课伊始,呈现了两个同学画的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合理,从而初步体会“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都相等,画的图才比较合理。”。然后又呈现了一幅画得合理而且标有比例尺的平面图,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支撑,并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课前安排学生自学教材21页和22页上面的内容以及搜集了比例尺,学生在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时直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看着比例尺来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学生基本都能根据比例尺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可能由于没有把意义板书出来的缘故,有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换算不是很清楚,导致之后在做题时后进生容易把单位是厘米还是米(或者千米)弄错。
在概括比例尺公式的这一环节,在学生的自学单上让学生先尝试去求比例尺,课堂上再让学生来汇报。在学生汇报完之后我急于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没有及时的`对比例尺的关系式进行强化加深,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对如何求比例尺也不是很清楚,课堂氛围开始沉闷。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用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我选取书本22页试一试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生根据理解这个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34000000厘米)来解决问题,也有部分同学根据前一课《比例的应用》来解决问题。用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这个问题,我选取的是教材第21页左下角的问题,但考虑到时间原因没有让学生在图中画出东北方向的社区活动中心,只让他们求图上距离。在求这两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少部分选择用方程来解答,还有个别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求实际距离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纵观整节课还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很少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进行反馈;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求可能性。活动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活动一,学生对可能性的求法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但是在质数合数的区分上,还是有同学掌握得不够好。活动二,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小正方体,所以只好应用了一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是5——9的结果出现的频率比和是2、3、11、12的结果的频率要大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探讨出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用列表法来表示结果的,有用算式来表示结果的,有用列举法来表示结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种结论: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孩子们的眉头舒展了,我笑了。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留下不同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反比例》一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在教学《认识正比例》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如此四步: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必须要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第二,通过反义词,引入反比例。第三,通过三个情境,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分别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积是12;B、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C、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第四,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上完以后,有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能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的时候,能引用语文知识中的“反义词”的引导,让过度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第三、注意了首尾的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全的两个表,和12的表和积12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第二、在提问的'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让人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关注学生,应该关注全班,不能只顾前面的。
我有一点还值得反思的是:
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已经很清晰,思路很明确,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学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同学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同学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同学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同学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同学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干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和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同学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同学的情况,和时地给同学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协助同学更好的掌握!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同学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竞赛,引入同学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学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同学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同学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身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同学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同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笼统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测、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同学对圆柱各局部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同学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沛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同学自身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同学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同学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同学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局部的关系时,同学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身的缺乏,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用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提高,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几点反思:
指导思想
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构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并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潜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提倡自主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提高,具备了什么潜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教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我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一样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最主要是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先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我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我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六年级是小学教学的最后一年,面临着六年来的综合测试,而我所任教六年级学生数学能力较差。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新理念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
(1)第一学期的前一个月每周星期二、星期四早读课,都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口算题。(2)课前的3分钟必须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3)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注重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应用
概念、公式、法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就像学好语文必须识字一样。因此,我授课时,每教一个新的概念、公式、法则都要先复习和它有相联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数学算式来理解新的概念、公式、法则。最后,利用所学的概念、公式、法则解决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如,讲授“分数和整数”的计算法则。(一)约分6/16、5/25等,让学生用文字表示约分的方法并背熟。(2)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强调学生一定要背熟或会计算。(3)理解:2.6×5,8×6,是什么意思。(二)新授。通过分饼活动,让学生理解;3人一起吃一块饼,每人吃2/12块,应该列式为;2/12 ×3,就是说3个2/12是多少。学生都弄懂了这些内容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三)巩固新内容。 (1)基础题。(2)扩展题。
三、加强乘、除数的二、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的训练。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从新讲解二、三位乗、除法的笔算方法,并利用课余时间,按层次不同的学生,出计算题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四、应用题的训练
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情况。我授课时采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读题。我让学生边读边找题里的重点字、和相关的句子。如,六年级一班有学生77人,参加合唱队占全班学生的 ,参加合唱队的 有多少人?(重点字是“占”, 相关的句子是“参加合唱队占全班学生的 ”)。(2)思考。让学生想一想题里讲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那个数字和那个数字可以加,减,乘,除。(3)尝试。让学生根据重点句子先列一个相等量的等式,再用数字代入,然后转换成算术法或方程法。如,参加合唱队占全班学生的 ,可以列式:合唱队的人数=全班学生人数× ,而且六一班的人数是77人,这样就可以得出合唱队的人数。(4)进行计数。在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复习旧的.约分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本题,师生共同评议。(5)检查。让学生用所得的结果代入等量关系里,看看是否等式左右两边结果相等,如果相等说明正确。这样训练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五、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如购物,分东西等,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六、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如创新能力题,星号题等,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就要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学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进生的问题最大:
1、尽管我在后进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预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不灵活运用。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①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没有养成;②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没有养成。这是让我非常头疼的问题,本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由于审题不细致导致错误,让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没有养成。他们做完题目后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底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懒于检查。③部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没有养成。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今后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尽量采用多钟渠道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改正上面的不良习惯。提高教学质量。望来年,能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小节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对函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将体现在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活动之中。
自1637年笛卡尔的几何学问世起,数学里才开始有“变量”的概念,但还没有产生函数的概念,直到牛顿——莱布尼兹时代(17世纪末)数学里还没有给出函数的一般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一些具体函数的认识、研究和应用。后来欧拉给出了三种定义……
1837年,狄利赫莱给出了函数的古典定义: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完全确定的值与之相对应,则就是的函数。
19世纪康托的集合论出现以后,函数被定义为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对于集合M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集合N中的一个元素与之相对应,则称是的函数。
近代,函数又有了新定义。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绘制地图需要比例知识,在生产和生活还经常用到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教材分两段,先教学比例的意义,再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个基本性质教学解比例。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学,上了一节预习课,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包括获得了哪些知识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识讲授、传达给其他同学,另外,还要记录好自己有哪些疑问等等。
二、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一个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为什么要两内项乘两外项乘,为什么不相除,或相加、减呢?通过学生的这些表现,我感受到让学生去经历问题产生的过程,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研谨地去研究一个问题这方面还是有欠缺,还需要加强训练。针对这一感觉,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讲解道:这一规律的得出,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同学们说通过一个事例就能轻易下结论吗?学生说不应该这样,那应该怎么样呢?学生继续说:“应多举几例子,然后观察是否都存在这种规律,然后才可以下结论。”又有一个学生说:“得出结论之后,还应该继续举例验证。”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说法之后,我又继续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其实科学家在发现、研究这个规律的时候,是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过程的,他们有可能也试着去除过,试着去相加,或相减过,反复试验,才发现两内项相乘的积和两外项相乘的积是存在一定规律的,从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接着我又给学生总结:“要研究一个结论,经过一个举例——观察——得出初步结论——验证的一个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一条路走不通,就变换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习知识结论,更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鱼”,又要“渔”。”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通过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复习,为下面求比例尺时单位的改写打下基础。
(二)、情景引入
首先通过创设一只蚂蚁从仪征车站爬到我们学校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图。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使学生明确画地图时是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最后通过帮老师推荐住房使学生思考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1)、量出上面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
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
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习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3、师生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随后用求精密零件图的比例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四、存在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折扣》这节课是百分数这一单元中的独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一、情境导入,用数学的语言解释折扣。
对于折扣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十一”长假商场搞促销,打折出售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三是理解优惠是指在原价的基础上少多少,是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分析题意,用数学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这一过程中的我选择的所有折扣问题,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买书包、篮球、名著等,除了经常在书店、超市、商场等等有折扣问题,还有我们穿的衣物、某些消费等等的优惠券,购房现金付款优惠……也蕴含着折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会理性消费。
三、认识折扣的不同表达形式,把握本质属性。
“在数学中,同一对象常常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能否熟练把握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直接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本节课中,在出现“五折”时,我问学生还能怎么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也可以说“对折”或“半价”,不管哪种表达方式都是指现价在原价的百分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创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如:去商场买衣服,打七折;去菜场买菜的情境;去两家商店买彩笔;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等。
其中,去菜场买菜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是在买菜量多时,经常说的就是全包了,这样买就很便宜的,也就是多买少算了。以此,我联想到这就是相当于打折了,只是没说“打折”这两个字而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应值得重视的是,现在好多的商家存在“骗局”,应该教育孩子们多多审视身边的打折现象!以免让骗子得逞。
2、在教学过程中,即便有对计算器的使用的教程,也要尽量避免让孩子使用计算器,以免孩子们产生依赖感。
教学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但我会尽其所能,让自己的教学更理想化。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今年,我教学六年级数学课,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力求使教学结构贴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此刻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必须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透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透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用心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进行了提高和帮忙。
二、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由于学生计算潜力较差,且又粗心马虎,我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学生的四则计算潜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应用题一向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于这个班的状况,更是个性,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潜力都差。针对这一状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多说、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潜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必须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潜力。
透过以上方法措施的实施,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得到了提高,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数学教学反思09-26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4-23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1-25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1-07
数学线上教学反思01-06
数学歌教学反思01-30
《椭圆》数学教学反思01-18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02-02
有关数学的教学反思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