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8 08:37:3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附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着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l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l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l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运用10的组成,完成1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圆圈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师生对口令。

  二、新授。

  1、出示圆圈图:9个白○,1个蓝○。

  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问:你能根据你说的图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9=10、9+1=10

  10-1=9、10-9=1

  学生齐读算式。

  2、出示圆圈图,8个白○,2个蓝○。

  问:你们会用四道算式表示呢?

  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8+2=lO2+8=10

  l0-2=810-8=2

  学生齐读算式。

  3、问: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打开书61页,将剩余两幅点子图的算式补充完整。

  ①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②请两位学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7+3=103+7=lOl0-7=310-3=7

  6+4=104+6=1010-6=410-4=6

  4、想一想。

  出示:5+5=口10一5=口

  请全班同学用手指来表示出得数。

  将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l0。

  让学生随便出一张10以内的数字卡片,自由的和其他同学组合,使两张数字卡片的和为10。看谁最快找到自己的朋友?

  2、教科书第61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九第4题。教师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将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使结果得10。

  3、练习九第5题。孔雀开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数学课

  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

  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视图

  出示两张图

  问:你觉得这两张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我们在观察一个正方体的时候,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前面、右面和上面

  图1画的就是我们平时能看到的情况,而图二是在图1的基础上添上了3条虚线,这样就使图看起来立体的效果更强,可以完整地看到正方体的六个面,像这样的图,我们可以叫它"透视图"

  我们要会观察视图,大家一起动手画一个正方体

  二、练习:

  说一说先完成书上的问题

  问:谁能像这样子也来提问考靠大家?

  随学生的提问

  其他同学解答

  注意学生在出题的时候

  要说清楚是从哪个面观察

  得到的是怎样的排列的几个正方形?

  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追问:图2看到的是3个正方体

  是不是真的就3个?

  观察这类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3.先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

  再摆一摆

  (图略)提醒:图2和图3都是2层的

  2层的视图要注意上面正方体的下面虽然看不到,但肯定是有的一定要数进去

  4.思考题:

  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连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在连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连完后有什么发现?

  注意让学生发现相对的面

  如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在观察的时候,上面多的那一块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

  三、尝试画较为复杂的视图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2.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从右面看到的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3名学生,其中男生8人,女生5人。其中1人为本学期插班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交好的接受新知识,也有不少同学在应用题竞赛中获奖,但是个别同学基础差,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本册教材中的小数与分数、图形的变换与面积等概念,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强烈的心理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也提供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充分机会,从而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也就更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算法与策略的多样化,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个体差异使然;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时,他们对策略与算法所表现的不同取向是很自然的。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其次是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策略与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并优化适合于自己的策略与算法。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做一些小饰品来装饰教室,请看老师带来的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同学们做了24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朵数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做黄花多少朵?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生汇报:241/3+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该如何计算呢?师板书过程。

  为什么先算241/3?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运算顺序

  3/8(3/4-1/6) 5/6-4/92/3 7/123/14+7/8

  师:运算顺序都能掌握,选择其中的两个快速得算出结果来。

  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做这类计算题时,我们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想算查

  (3)抽象运算顺序

  师:观察这几个算式,他们都是有关分数的计算,里面包含了加减乘除还有小括号,想一想,它们的运算顺序是这样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小结:由此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体验应用,内化知识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运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

  (二)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1)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不仅做了红花、黄花装饰教室,还做了漂亮的中国结,请看老师带来的信息。

  出示:同学们买了60米的彩绳,做大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3,做小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2,一共用了多少米的彩绳?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 (2)60(1/3+1/2)

  =20+30 =605/6

  =50(米) =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3)总结运算定律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等式连接起来,(=)仔细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4)练习

  3/420/17-3/43/17 6-6/13-7/13 (5/6+3/4) 12

  师:如果把最后一个算式的字母6换成7,4换成5,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还简便吗?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做此类计算题要注意什么?也要按照怎样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你会解决这类问题了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 1/2 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2/5,买奶糖多少元。

  3、谈收获

  这节课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运算歌,希望谨记运算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则混合运算歌

  认真计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细心审题是关键,对快两字要牢记;

  先算什么要看好,没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过程要对照;心平气和不烦燥,

  【教后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续学习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习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要想上好计算课,一定要熟悉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开展教学,从而感染学生,这样的计算课堂一定会告别枯燥,焕发课堂的活力,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红花朵数的1/3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41/3,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首先放在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再结合思路理解运算顺序,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还让学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简便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在解决中国结的问题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分析问题思路时,思路不太清晰,放手不够,没有让学生完整的思路。

  2. 由于我感觉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为了赶进度,留的时间过于少,使学生的交流留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脑筋急转弯

  师:坐公共汽车从沙市红星路到荆州火车站,一共要用50分钟,但有只蚂蚁从沙市红星路爬到荆州火车站却只用了40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从沙市红星路至荆州火车站的图上距离,而人们坐车所行的是从沙市红星路到荆州火车站的实际距离。

  师: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操作计算。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那我们来个最简单的——画线段游戏。我说物品的长度,你用线段画出它的长,行吗?

  ①橡皮长5厘米

  ②圆规长11厘米

  ③米尺长1米

  师:咦?怎么不画了?

  生:画不下。

  师:那怎么办呀?快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1米画到纸上去?

  生:可以把1米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

  师:这个办法不错。就用这种方法画吧。

  学生画完,集体交流。

  师:你是用图上几厘米的线段来表示实际1米的呢?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你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师:其实像这样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这幅图的比例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及关系式)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师:下面每位同学算出自己的比例尺。

  (生独立计算后汇报结果,师板书)

  师:同样是1米的米尺的线段图,为什么它的比例尺却不一样呢?(缩小的倍数不同)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上课前所说的最后一道脑筋转弯的题目吗?原来坐车是从沙市红星路到荆州的火车站实际距离约是18千米,而蚂蚁行的是30厘米的图上距离,怪不得只要3秒呢!那么,你能求出这副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做前先交流)

  师:大家交流一下,谁能告诉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

  师: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说我们在求比例尺的时候,首先写出比,再把单位统一起来,最后化简比。(板书1. 写出比。2. 单位统一。3. 化简比)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让能说说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的方法是怎样的?

  对应练习:

  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

  (2)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比例尺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比例尺?

  生1:大型建筑。

  生2:房屋装修。

  师:根据这幅图的比例尺,你能用另一种说法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让学生说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几?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几倍?)

  三、认真比较,深刻理解

  1、比较比例尺,揭示数值比例尺的意义。

  师:像1:1000000这样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它也可以写成1/1000000你。能说说比例尺1:100000000所表示的意思吗?

  生: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万倍。

  师: 你还见过怎样的比例尺?(出示中国地图)引出线段比例尺。

  2、认识线段比例尺。

  师: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1厘米:60千米

  =1厘米:6000000厘米

  =1:6000000

  小结:

  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

  3、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后的比例尺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米尺的实际距离缩小若干倍后画在纸上,我们还求出了它的比例尺是1:100等,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要把实际距离放大后再画在图上的呢(有)

  (出示三年级科学书中蚂蚁图)

  师:这是同学们三年级科学书中蚂蚁图,他是把蚂蚁放大后画在书上,图上蚂蚁长6厘米,而蚂蚁实际长6毫米。你能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尝试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指名板演)

  出示一些精密零件的图和图纸,介绍把实际距离放大后的比例尺。

  纵观这节课所认识的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相同吗?化简后的比例尺带不带单位?

  2、求比例尺时,通常要做什么?

  3、化简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项和后项一般是什么形式?

  四、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小结看书。

  2、练习:

  (一)填一填

  (1)在比例尺是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

  (2)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3)出示一个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 )米,把这个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

  (二)判断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六、谈学后体会。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7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们情况分析:

  本班1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认识钟表,,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们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们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们。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8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教学设计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教材上的连环画,通过教师反复操作,一步一步观察,思考每一步骤的数学含义,让学生逐步理解式子中的“=”就是天平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意义。  2。引导学生辨方程、写方程,重视学情反馈。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巩固和应用,因此学习后的学情反馈是很重要的。本设计在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写方程,识别方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要素: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通过应用反馈,加深对方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小黑板、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体会“等”与“不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昨天的比赛是五(1)班对战五(3)班,由于上半场五(3)班发挥出色,上半场的比分为1∶4,中场休息后,五(1)班马上调整了战术,下半场五(3)班没得分,五(1)班连追了x分。

  师:两个班最后的比分是几比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1∶4)

  师:哪个班赢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x+1>4,x+1<4,x+1=4;并注意提问式子的.意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的真实活动为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熟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等”与“不等”,为后面理解方程的意义作铺垫。

  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1、自学方程的意义,初步感悟新知。(课件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

  自学提示:

  (1)理解教材62页每幅图画及对应式子的含义。

  (2)标示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3)思考: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4)结合你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2、合作学习。

  (1)你能自己写几个方程吗?小组内互相订正。

  (2)组内交流收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集体订正教材63页“做一做”1题的答案,说清理由,并将小组内认为不是方程的算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先把答案相同的进行分类,再从答案最少的一块着手分析。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此环节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提问学生“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如果出现了对方程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再次为学生讲解)

  预设:

  ①全班同学的答案一致,全对。

  ②一部分小组全对,一部分小组有错误。

  这时教师可以先找有错误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汇报讲解。讲解时随时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提问,指导学生判断正误的方法。

  3、整理分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2)交流汇报,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4、独立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2题,汇报,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6页1题,集体订正,并加以补充:判断0=5z-15是不是方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9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0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例题和练习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备内容

  认识分(1课时)→认识分;分与时的关系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时间的.读、写方法

  解决问题(1课时)→时间的应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

  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2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复习、铺垫,理清关系。

  上课伊始,通过做复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比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转化、类推,理解性质。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质,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体验、总结,发现方法。

  教学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总结出化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概括出化简比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新知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出示课堂活动卡。

  (3)观察、比较、发现。(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6∶8=(6×2)∶(8×2)=12∶16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3∶4

  ↓↓↓

  6÷8=(6÷2)÷(8÷2)=3÷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 240÷3=80

  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前面的减法学得好不好?(出示口算卡片)

  11-5=36-4=29-3=16-8=12-4=13-6=

  让学生根据口算卡片很快地说出结果。

  师:看来前面的知识我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学习减法。

  板书(退位减法)。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师:在体育课上,小红到王老师那儿领乒乓球,小红在领乒乓球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那儿一共有38个乒乓球,小红要领6个乒乓球,提出数学问题是:还剩下多少个乒乓球?

  师:这个数学问题该怎么列式呢?让学生说出列式为:38-6。

  师板书这个算式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会算38-6吗?你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回答: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个位上8-6=2,再加上30就是32。

  师:在前面我们知道了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这次学习中也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如果老师没有38个乒乓球,只有34个,又该怎么列式呢?

  出示例1。还剩多少个乒乓球?

  让学生列出算式:34-6。

  师板书(34-6)在黑板上。

  师:比较38-6和34-6这两个算式,它们有哪儿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说出:38-6个位上的数够减,34-6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像这种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减法,我们把它叫做退位减法。

  师边说边补充完整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师:34-6也要用被减数个位上的4去减6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的,因为是减去6个一,所以要用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去减6。

  师:但是在计算用34个位上的数去减6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这次用个位上的4去减6时不够减。

  师:是呀,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让我们还是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思考吧!

  要求学生先摆出34(即3捆零4根),然后同桌商量着从中减去6根。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师不加任何提示,以充分体现“放手”。师注意行间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摆法,最后全班汇报。

  师:从34根小棒中减去6根小棒后还剩下多少根小棒?

  学生:还剩下28根。师追问:你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回答:4根小棒减6根小棒不够减,可以打开其中的一捆小棒,这样就有14根零的小棒了,用14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还剩8根小棒,和刚才剩下的2捆小棒合起来,还剩28根小棒。

  随学生回答一一演示:

  师:是呀,在遇到个位上的数相减不够减时,我们要拿打开一捆小棒,打开的这一捆小棒由原来的1个十变成了现在的10个一,这叫做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随师的讲解演示退1作10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地方表现了退1作10的过程。

  师:这种算法具体在竖式上是怎么表示的呢?

  在小棒图旁边出现竖式,师也在黑板上板书竖式。

  师:退1作10,首先要考虑退,在哪一位上退,向十位借的这个“1”应不应该作个记号,作个什么记号?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十位上打一个点表示退1。

  师:然后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一个10和个位上的4合起来是14,14-6=6。在竖式的个位上写6。

  师:然后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算十位上的数的时候,要注意还“1”。

  师:这个计算过程我们结合小棒演示图来理解就更直观了。

  演示小棒图和竖式图。

  (1)打开一捆小棒的同时在竖式十位上打一个小圆点退1;

  (2)演示14根小棒去掉6根还剩8根的同时竖式上面计算14-6=8,在竖式的个位上写8;

  (3)十位上的两捆小棒闪动同时演示十位上的2落在十位的得数上。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讨,你发现做这类减法时,在计算方法上和前面学习的.减法在哪些地方不一样?

  可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种减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位不够减,要在十位上退1作10再减,但是在计算十位上时,要注意减去这退掉的一个十。

  师:是呀,在做这类退位减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师板书这句话。

  师:这道题除了这样算,还有没有别的算法呢?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可以先用退位的10减去6得4,再把4和原来被减数个位上的2相加,这样个位就得6,十位上被退1后还剩下2,所以合起来就是26。

  师:不管用哪种算法,都涉及一个退位的问题。类似这样的退位减法的题你会做了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50-8。

  抽一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用竖式完成,然后集体订正。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他计算的过程。

  2、教学例2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算这类减法了!下面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吧!出示例2。你能根据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挑一个板书在黑板上,如:35-7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并请他用竖式进行计算。同桌之间再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四、全课小结

  师: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你又学到了什么?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我们都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左右》教学设计04-30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5-29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设计05-31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