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取了下列方法: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问题中出现的数目较大,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并形成表象,逐步理解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探究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圆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4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6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由7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学生自主读题,教师指名回答)
2.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数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利用数的组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上新课之前复习数的组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利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作铺垫。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7,理解题意。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看图,阅读文字,汇报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解题方法。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出示课堂活动卡)
(学生讨论、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师:现在请想出答案的同学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预设
生1:我用58根小棒代替58个珠子,10根10根地数,数出10根就捆成一捆,最后捆出了5捆,还剩8根,所以58个珠子能穿5串,还剩8个。
生2:我在书上圈一圈,每10个珠子圈在一起,能圈出5份,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生3:我想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回顾反思,检验解题结果。
师:怎样验证你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10个穿一串,5串是50个,再加上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3.思维拓展,丰富解题策略。
课件出示: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策略)
方法一:利用例7中出现的策略解决。
5个5个地圈,58里面有11个5,能穿11串,还剩3个。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学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只有真正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平等,让课堂属于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才能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本教学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1.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充分交流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教学中注重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多样,有文字信息、图画信息、干扰信息和可用信息。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处理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并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用语言提炼问题情境和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8×3=8×4=4×8=
5×8=8×8=8×6=
8×2+8=8×7+8=8×3+8=
2.让学生在黑板前站成4组,每组2名,引导其他学生算一算,黑板前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设计意图:准确地复习表内乘法和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运算的训练,有利于对旧知的巩固。利用创设的情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文具店买文具的时候,留心过文具的价钱吗?(课件出示教材78页例3情境图)
1.观察交流:从这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观察情境图,同桌之间交流不同文具的价钱)
2.设疑引入:“文具盒8元”是什么意思?(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并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初步理解物品的单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2.分析问题。
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应知道“文具盒8元”这个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排除干扰信息,学会提炼可用的已知条件,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搜集可用的信息作铺垫。
3.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先独立思考,画一画、写一写,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我们知道买1个文具盒8元,就是1个8,买2个文具盒就是2个8,买3个文具盒就是3个8。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3个8是多少,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怎样列式呢?想一想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8×3=24(元)或3×8=24(元),用的乘法口诀是三八二十四]
4.回顾解题过程。
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以及要解决这道数学题应选取哪些可用的数学信息,怎样列式和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法来分析数量关系。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为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画图的需求,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与问题,进而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画图的优势,形成依托图形灵活、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增强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识和选择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回设计师,看看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来下面两道题目。
(1)、梅山小学环保小组想开辟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你能计算花圃的面积吗?
(2)一个宽40米的长方形操场,面积是20xx平方米,你能计算出操场的长为多少米?
找学生读题目,并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1)、8×6=48(平方米)答: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2)、20xx÷40=50(米)答:操场的长为50米。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有关面积计算的题目是总是非常的困难,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好的,那现在就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师: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那么多文字,我们在读题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麻烦,下面呢,我们就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本道题。(课件展示图形)
师:根据图形,有谁能说一说这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找同学回答,并板书展示。
(课件出示:18÷3=6米6×8=48平方米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48平方米)
追问:18÷3求的是什么?
3、小结:真不错,借助画图解决问题真方便呀!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1、完成试一试
师:下面一题你会吗?
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谁来说说该怎样画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画图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画得一样吗?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并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先求什么?
师:你是怎样做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展示做法):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
再求现在的宽,20-5=15(米)最后求出面积。30×15=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师:谁还有不同做法?
生2(展示做法):我也是先求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最后求出面积,600-150=450(平方米)课件出示
2、小结:
师:通过画图,我们又顺利地解决了一道问题。下面的问题可有些难度,想挑战吗?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下图是李镇小学的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独立画图,解答。
师:你觉得这道题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师:“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是什么意思?
师:长增加或者宽增加该怎样理解呢?
师:你们画对了吗?现在要求试验田的面积怎么办?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48÷6求的是什么?48÷4呢?
师:真不错,让我们再来看第二题。
2、完成想想做做2、
出示: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经过了上面几题的学习,我们对画图解题的方法都已经掌握,下面这一题,就要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看看那大家可以得出几种方法。课件展示答案。
课件展示我们班同学真棒!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略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熟练进位加法的算法;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会选择有用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练习内容中运用“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并在原有基础上灵活运用计算解题问题,提升思维水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计算学习的价值和用途,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掌握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技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初步的推理,充分感受计算学习的价值和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9加几”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能够巧妙地利用推理等方法灵活解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一组口算题目,学生进行抢答,个别题目请学生叙述算法。
【设计意图】设计口算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动态情境,激发已有经验。
(1)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兔姐姐已经拔了9根萝卜,兔弟弟又送来了2根萝卜,问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2)请学生根据教师叙述,重复问题情境,并找到情境中已知的两个条件(已经拔了9根萝卜和又送来了2根萝卜)以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萝卜)。
(3)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交流得出已经拔了的9根萝卜是一个部分,又送来的2根萝卜是另一个部分,求它们的整体,需要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4)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9+2=11(根)。
2.静态情境,观察整理信息。
(1)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共同交流,找到两个条件(小熊已经摘了9个桔子,还要再摘6个)以及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小熊一共摘了几个桔子)。
(4)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交流得出已经摘的9个桔子是一个部分,还要摘的6个桔子是另一个部分,要求的是它们的整体,用加法来解决。
(5)请学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9+6=15(个)。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入课题师:不过,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方式,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习,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小平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平,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法来解决。】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平,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习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习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习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习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知识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本设计注重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体现由易到难的思考过程。关注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注意体现转化的思想方法和由易到难的思考过程,并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先从研究剪1个小人开始,再研究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的方法,逐步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以及对折的次数与小人个数之间的关系,直至解决问题。
2.关注实践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反思与调整的能力。
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一次性成功的几率很小,本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失败的原因,逐步调整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了解折纸的方法,以确保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次在对折之后的纸上画图时,要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连续的,不能是断开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彩纸、剪刀、剪好的4个小人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教师先展示已经剪好的4个小人让学生观察。(4个小人是完全相同的)
2.引发学生质疑: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吗?
3.激发学生兴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小人呢?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从剪好的小人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32页例4。
(1)教师将剪好的4个小人发给学生,每组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观察思考:这4个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这4个小人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
生2:折一次之后是2个小人,还是轴对称图形。
生3:再折一次是1个小人,也是轴对称图形。
(3)引导学生思考:你能剪出这样的小人吗?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剪出这样的小人?(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们认为要剪出4个小人可以把纸对折,然后剪出2个小人,打开就是4个小人了。
生2:我们认为也可以把纸对折再对折,这样剪出1个小人,打开就是4个小人了。
生3:我们认为1个小人也是轴对称图形,如果对折三次,剪出半个小人,打开就是4个小人了。
(5)过渡: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来试试用这些方法剪出4个小人。
2.引导思考:(教师出示1个小人,沿中线对折,让1个小人变为半个小人)1个小人是什么图形?(轴对称图形)要剪1个小人,怎样剪才能又快又好?
预设
生:先把纸对折,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再沿画好的线剪开,然后把这半个小人展开,就能得到1个完整的小人。
3.学生动手试着剪1个小人。
(1)先把纸对折。
(2)再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
(3)沿画好的线剪开,然后展开。
(4)剪好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5)质疑:为什么只画了半个小人,就能剪出1个完整的小人呢?
预设
生:这个小人是轴对称图形,把纸对折后,沿对折线画好半个小人,剪下半个小人,把这半个小人展开后就是1个完整的小人。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人教版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教学设计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68(册)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课后反思: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较为容易。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作合理的取舍。
教学准备:
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是用哪些策略去解决问题的呢?(画图,列表)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旧知引入,激起学生回忆,帮助学生打开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的有效建构作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场景图,自主读题。
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提问: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我们能帮助王大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18米)
师:长、宽的和又是多少呢?为什么要知道长、宽的和?
生1:长、宽的和应该是18÷2=9米。
生2:围长方形必须知道长和宽是多少。
(2)动手操作: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围一围,说出你围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一一列举出来。板书:一一列举
(小组合作摆小棒,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生2:长6,宽3米。
②师:用小棒围来寻求答案感觉怎样?如果是100根栅栏用小棒围会怎样?
生1:用的时间会很多。
生2:用小棒围会比较麻烦。
生3: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板书:重复、遗漏)
[设计意图]以帮助王大叔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填表列举。
(1)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上的),动手操作
师:请大家用表格把几种围法一一列举出来。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2)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
师:比较学生两种围法(有顺序和无顺序)哪种好?板书:有序
师:用表格列举与摆小棒相比有什么好处?
生: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在列举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这样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3、反思列举方法。
(1)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里交流后回答)
生1: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2: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3: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2)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生1:第4种(长5宽4)
生2: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就能养更多的羊了。
4、感悟列举策略。
小结: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通过一一列举可以将答案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来。大家为王大叔解决了难题,为了表示感谢,下面王大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比较归纳,凸显出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
5、游戏活动。
拿出飞镖和靶盘,让学生认识一下靶盘及其环数的分布(与P64练一练靶盘一样),介绍游戏规则。
师:咱们来做个投飞镖的游戏,看看能投中多少环。(指名一生掷飞镖)
师:如果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投的话,也投中两次,你觉得他可能会得到多少环?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的列举在课前准备的表格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结游戏:指出106与88的得分是相同的,应该算一种,所以这题一共有5种不同的环数。大家在一一列举时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合理的取舍。(板书:一一列举时应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6、自学例2
师:王大叔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再来帮帮他吗?(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列表。
生2:有序的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然后再订阅几本的情况?
生:从只订阅1本的开始考虑会比较简单。
师: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是哪几种?(3种)
如果订阅2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指名回答,3种,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科学世界》《七彩文学》,《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数学乐园》)
如果订阅3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解决前两个问题的经验,通过自我反思自学例2,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又使学生再次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巩固了方法。
三、课堂练习。
课本第66页1、2、3,当堂校对。
[设计意图]考虑到时间比较紧,课堂练习既作为巩固又作为课堂作业,并当堂进行校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弥补学生不足,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课堂效率。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一一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是国标本数学与原来教材相比的一大亮点,在遇到问题时,如何采用“策略”、采用何种“策略”,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主要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有序思维”和“枚举”的特点和价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例1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用火柴棒去围长方形,让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摆放之前,我设计了“长、宽的和是多少呢?为什么要知道长、宽的和?”这样的问题,这让学生体会到求出长、宽的和是围长方形的关键所在,为学生的分析创设了一定的坡度。在动手围的过程中,由于有的学生按顺序找出了长和宽,有的学生无序找出了长和宽,通过比较,学生感到有序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为了让学生从围一围过渡到用表格一一列举,我提出了“如果是100根栅栏用小棒围又会怎么样?”进而体现出用表格一一列举的好处。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注重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将“练一练”安排在例1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轻松的巩固了新知,明白了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同时应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进一步优化了策略。接下来的例2是让学生进行订阅报刊,对订阅的要求,学生能很快了解。用表格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总体来说,要学生熟练地一一列举,还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在练习中感悟,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经验。
二、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习是需要动力的。现代数学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区别在于将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即兴趣的激发。本课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取生活中的,学生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以助人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适当的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保证了学生参与体验时空。学习素材和学习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 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 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 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 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二、教材简析(见教学用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同学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一些面积计算的问题。(板书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例2及练习一的题目。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谈话。
师:小朋友们,新年快到了,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
生:想!
师: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 出示主情境图。
师: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的在看木偶戏,有的在买面包,有的在……
师:在游园点里有许多数学问题要我们去解决,你们想不想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生: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 出示情境图(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师:小朋友,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生
: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在看戏?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生
: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生
:原来有22人在看戏,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 解决问题。
师: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2)交流。
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参与学生讨论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生
:我把原来有的22人和又来的13人合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再从35里减去走了的6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列式为:22+13=35(人)
35-6=29(人)
生
:我的想法和他(生1)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22+13-6=29(人)。
生
:我从原来有的22人中减去走了的6人,就是还剩多少人在看戏,再加上又来的13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
列式为:22-6=16(人)
16+13=29(人)
生
:我的想法和他(生3)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22-6+13=29(人)。
生
:我从又来的13人中,让6个人去补走了的6人的座位,再加上原来有的22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
列式为:13-6=7(人)
7+22=29(人)
生
:我的想法和他(生5)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13-6+22=29(人)。
3. 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35-6=29(人) 22+13-6=29(人)
(2)22-6=16(人)
16+13=29(人) 22-6+13=29(人)
(3)13-6=7(人)
7+22=29(人) 13-6+22=29(人)
4.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你们的这些想法都对,都算出了现在看戏的人数。
5. 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师: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题方法。
6. 师: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出示例2情境图)
师: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生: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师:谁会解决“现在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同桌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让学生讨论后再汇报。
生
:我从一共做的54个面包中先减去卖了的22个,再从剩下的32个中减去卖了的8个,得到的就是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列式为:54-22=32(个)
32-8=24(个)
生
:我从一共做的54个面包中先减去卖了的8个,再从剩下的46个中减去卖了的22个,得到的'就是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列式为:54-8=46(个)
46-22=24(个)
生
:我先把两次卖了的合起来,再从一共做了的54个面包中减去两次卖了的总数,得到的就是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列式为:22+8=30(个)
54-30=24(个)
生
:我的想法和他(生3)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54-22-8=24(个)。
师:你先算什么?
生
:我先算54个面包卖了22个还剩多少个。
生
:我的想法和生2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54-8-22=24(个)。
师:你先算什么?
生
:我先算54个面包卖了8个还剩多少个。
生
:我的想法和生3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54-22+8=24(个)。
师:你先算什么?
生
:我先算两次一共卖了多少个面包?
师:但是列式54-22+8=24是先算什么?
生:先算“卖了22个后还剩多少个?”。
师:在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要先算22+8,但是又要把22+8写在54-的后面。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
:……
生
:……
生
:我的方法是在22+8的前面和后面加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22+8。列式为:54-(22+8)=24(个)。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你是学习的小主人。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用三角形、波浪线、方框等这些方法来表示要先算,都对。但是我们的数学家在很早以前就约定,像这样又要写在后面,又要先算的情况,用小括号把后面的算式括起来,来表示先算。如果在以前,你们也能成为一名数学家,你们真棒!
7. 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22=32(个)
32-8=24(个) 54-22-8=24(个)
(2)54-8=46(个)
46-22=24(个) 54-8-22=24(个)
(3)22+8=30(个)
54-30=24(个) 54-(22+8)=24(个)
师:你会读54-(22+8)=24这个算式吗?
生:54减去22与8的和,差是多少?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
生:他们在收集拉罐筒。
师: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先把题目说完整,再说想法,最后说算式。重点巩固小括号的用法。
四、归纳小结
1.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
:我学会了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生
:我学会了如果算式在后面,但是要先算,可以用小括号。
生
:我学会了有小括号表示有先算。
生
:我学会了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课本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祝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比赛,要在校园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顺序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98面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4、32÷6=5(组)……2(人)
5
632
30
2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4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突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主动地研究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2.情境教学贯穿全课始终。
本节课的教学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本节课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联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地进行引导,使整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星星图片或其他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三个同学在开心地折小星星,佳佳折了5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7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1)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问题: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同的学习情境,不仅复习了连加的实际问题,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加深了对连加算理的运用,还自然地引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比,为学习同数连加作铺垫。
⊙合作探究
1.教学教材77页例4,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数连加问题。
(1)师:过了几天后,他们三人又在一起折小星星了。
课件出示情境图: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折了6个。
①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佳佳折了6个,浩浩折了6个,小芳也折了6个。
生2:3个人都折了6个,3个人折的一样多。
师小结:有3个人,每个人折了6个小星星。
②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③怎么列式计算?
预设
生1:6+6=12(个) 12+6=18(个)
生2:6+6+6=18(个)
师:第一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算式相同,那么第二个算式你是怎么算的?(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这3个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图上把它们圈起来。
(2)结合图示完成表格。
①出示1个圈,提问:这个圈表示什么?(表示1个6)
②出示2个圈,提问:这2个圈表示什么?(表示2个6,2个6就是12)
③出示3个圈,提问:这3个圈表示什么?(表示3个6,3个6就是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表格:
④读表格。
师:表格中的6,12,18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1个6是6,2个6是12,3个6是18。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8
12.8
10
χ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14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5-18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3-19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3-24
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5-07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数学教学反思03-24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21篇)11-11
《用除法解决问题》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