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4 11:38:0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文言文教学设计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设计1

  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 联系上下文

  二、生活中的种种智慧:

  逻辑推理 2. 以理服人

  三、群文阅读资料:

  (一)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同游玩。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 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孩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摘李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过来,尝一尝,的确是这样。

  注释:

  (1)王戎:字浚( j ùn)冲,西晋时人,竹林七贤之一。

  ⑵尝:曾经。

  ⑶诸:许多。

  ⑷游:游玩。

  (5)折枝:压断枝条。

  (6)竞:争着。

  (7)走:跑。

  ⑻信然:的确这样。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 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 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三)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 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 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于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 悦,即施行焉。

  翻译: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 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

  注释:

  (1)生:长到。

  (2)智:智慧。

  (3)意:意识。

  (4)若:相比。

  (5)尝:曾经。

  (6)致:送

  ( 7)欲:想要

  ( 8)访:询问。

  (9)群下:手下群臣。

  (10)咸:都

  ( 11)理:办法,道理。

  (12)置:安放。

  (13)物:实物。

  (14)校:通“较”,比较。

  (15)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16)悦:高兴,开心。

  (17)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四)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注释:

  ⑴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⑵甚:很,非常。

  ⑶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⑷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

  ⑸诣:拜访,拜见。

  ⑹乃:就,于是。闻:听说。

  ⑺设:摆放,摆设。

  ⑻示:给看。

  (9) 未:没有

  (10) 夫子:旧时对

  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12)禽:鸟。

  四、小组合作要求(时间8-10 分钟)

  在组长指定下,成员依次发言交流,全员参与。

  针对组内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整理。

  得出最终结论,并完善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篇目体现主人公智慧的原句相应解释及所用方法简练概括主人公的智慧共同点道旁李树语言形式:

  文章内容:

  写作手法:陈太丘与友期行曹冲称象杨氏之子归结点

  一.疏通文言文文意的方法总结:

  二.生活中的智慧的方法总结:

  五、拓展训练(阅读时间 5 分钟)

  1.运用多种文言文学习方法,疏通文意口头翻译。

  2. 开动脑筋,运用智慧 .

文言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五、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文言文教学设计3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解题

  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字词疏通

  2、内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明确: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二段

  一、检查复习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简析

  如前所说,本文有着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般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文势如暴风骤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叹发端,由从师学习的理论分析转入对今人耻学于师的批判。

  2)下面作者运用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结果

  作者态度

  古圣人与今众人

  对子女与对自己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3)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

  :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四、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三、四段并总结课文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或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背诵

  三、总结

  1、思想内容、现今意义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述,有破有立

  2)语言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强烈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五。

文言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从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侧面挖掘做人的智慧。

  3.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

  略。

  二、导入新课

  由成语“毛遂自荐”导入课文。

  三、播放“毛遂自荐”相关视频。

  四、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4.平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5.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五、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上问题。

  六、教师提问点拨

  1.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提示:

  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19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2.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提示:

  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3.毛遂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有义勇精神、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4.平原君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喜士养客,但闭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如何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提示:

  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来表现;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个性化的语言。

  6.课文中的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7.文言常识

  ⑴通假字

  合从于楚“从”,通“纵”

  其末立见“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槃”,同“盘”

  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

  ⑵古今异义

  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

  ⑶特殊句式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七、课后作业

  1.笔译全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毛遂自荐”这一行为的看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做点评。

  4、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重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①外界景物的'触动(月色);②作者当时的境遇(被贬)。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景物邮寄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邀友夜游对月抒怀

  庭中赏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较为短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时的练习以强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朗读和小组讨论。

文言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文言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恭、勤”等生字,规范书写“萤、焉”等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情感与价值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两则文言文,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搜集注释及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囊萤夜读》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许多刻苦学习的故事,你能列举出这样的故事吗?孙敬——悬梁、苏秦——刺骨、匡衡——凿壁借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学习的古文《囊萤夜读》。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初读正音。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课件出示:囊萤、恭勤不倦、博学

  指导书写:“囊”结构紧凑。上部扁小;撇、捺尽量伸展。

  “恭”的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面的“”。

  “勤”字要注意左部横画布白均匀。

  2.课件出示课文《囊萤夜读》。

  指名读课文,师范读课文。强调“盛、数”在文中的读音。

  3.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生:车胤。

  谁收集到车胤的资料了?给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出示车胤的相关资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对照注释或查阅字典,弄清古文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男女生读,齐读。

  师:对照注释,你弄清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师:扩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倦——疲倦,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生自由汇报。

  4.指名分别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5.如果你就是车胤,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夜以继日地读书?(生自由汇报。)

  6.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启示?

  生: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7.指名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凿壁借光。看看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你们自己能不能读懂它。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时间:夏夜

  人物:车胤

  原因:家贫不常得油

  经过: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自强不息勤学上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学习文言文知识与积累,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课外拓展没有让学生表达,时间没有掌握好。总是担心学生没有基础,可文中生字的读音很重要,实词也很重要,句子翻译很重要等等,结果一堂课下来什么都不舍得丢,什么都想讲到,什么都想抓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铁杵成针》

  一、激情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铁杵成针》,请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学习《囊萤夜读》?这节课我们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来学习《铁杵成针》呢?

  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然后评议。

  2.猜一猜。

  看看部首,“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那么“铁杵”呢?

  师: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看“杵”字,是木字旁,就要猜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木头,还是木棒?对,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呢?

  3.看一看。

  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铁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不容易啊。文中是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

  1.为了更好地朗读课文,先来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逢”的“辶”起笔低,平捺长伸,托住被包部分。

  “卒”上横短,下横长,竖要在正中,与上面点对齐。

  2.课件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4.检查自读,重点正音。

  5.看部首,猜词意。如:老媪、老妪。

  生:看“媪、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字,可以想到“老媪、老妪”分别指老奶奶和老婆婆。

  6.指名朗读,纠正断句。

  7.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你们了解他吗?生汇报。课件出示李白的相关资料。

  三、自主探究,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对照注释,弄清古文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男女生读,齐读。

  师:对照注释,你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4.观察字形,理解“曰”的意思。

  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弄清意思。

  四、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由汇报。

  课件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齐声朗读。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理解字词,如何诵读。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希望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小古文!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以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我让学生们吟诵课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还可以广泛地积累语言,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不足之处]本节课学生们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得还不够透彻,我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知识经验有所不同,对文本内容领悟、理解的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接受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给学习文言文稍弱的学生解决一部分难点。在这一阶段,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可能还存在不彻底、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这时候,我应该给予合理指导。

文言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六、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七、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八、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文言文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文感知】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2、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3、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 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 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识记生字词

  断清句层次

  朗读按标点

  难句村出来 分析理解词语

  省略补出翻译

  精读分析理解

  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三、体味探究

  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展开想像,自主讨论

  1、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4、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通过语言或图画描绘山市的奇伟景象)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五、拓展延伸

  1、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科学阐释或相关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文言文教学设计11

  学生分析:

  本班六年级有学生19人,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敏捷,自读自悟的能力强。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材分析:

  《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讨论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a谁学下棋?

  b怎么学下棋?

  c学得结果怎么样?

  d《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5)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现代与说出两则寓言的意思。

  3,说出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九、附板书: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师从奕秋

  2、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日初出远日中近

  3、理由: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十、教后记:

  文言文和白话文相比,在遣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的短句,流利地朗读,使学生首先遇到的问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文言文教学设计12

  一、设计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

  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二、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都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序”这种文体;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4.熟读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意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诵训练,提高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积累字词,解决疑难点,把握文章内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从以下几方面作好知识准备:

  A、了解作者所处朝代及文学贡献;

  B、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C、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D、预习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翻译全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

  3、教具准备:电脑和投影仪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流程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学生主要活动

  (一)预习汇报:

  1.介绍作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读准下列字音

  嗜学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4、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老师给予一些翻译的方法指导

  5、老师检查合作学习效果,用投影显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以竞答的方式解释:

  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之论辨

  ②一词多义:

  之

  弗之怠

  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衾拥覆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

  媵人持汤沃灌

  尝趋百里

  卒获有所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

  手自笔录。

  6、各小组汇报翻译成果。

  7、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分组讨论:作者以前自己的求学“勤且艰”,主要表现在哪里?请说说,并用文中原句证实。

  3、面对种种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终学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在学习中碰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4、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预习汇报

  1、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认真听读,听准字音,把握语调,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

  3、注音:

  嗜(shì)

  叱咄(chì duō)

  俟( 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4、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四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5、学生以竟答方式展示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

  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与之论辨(辨:通“辩”)

  ②一词多义:

  之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同上)

  以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介词,因为;以:把,介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假期)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手自笔录(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6、翻译:

  采用开火车形式一人一句翻译,不会翻译的由别的同学帮忙补充。

  7、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明确: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讨论后归纳:

  (1)借书抄录:天寒弗怠,走送之。

  (2)叩问困难:未降辞色,色愈恭,礼愈至。

  (3)求学艰苦:足肤皲裂,四支僵劲。

  (4)衣食粗劣:日再食,蕴袍敝衣。

  3、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做法。

  4、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三结束语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九、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学家贫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鼓励期望

  十、作业设计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2、熟读课文,并熟记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文言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了解中考考题

  20xx年广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来,2分;叙述恰当,2分。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0xx年广州非实验区中考题:

  14比较《公输》和《曹刿论战》:这两个文段都涉及战争,在《曹刿论战》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输》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工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参考答案:

  1)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2)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五、复习方法:结合考点、疏理课文、归类比较

  复习内容:

  1、战争治国篇

  2、写景抒怀篇

  3、阐明事理篇

  4、托物言志篇

  六、分别从比较点来进行学习活动。

  比较点:人物形象(身份、语言、行为、特点)

  思想内容(A思想、观点;B内容方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1、人物形象:

  比较下列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治国篇”:邹忌和诸葛亮(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行为等来谈)

  同:A身份:都身为臣相;B行为:都在向自己的君王提出治国的主张;

  不同:A身份:虽两人都是臣相,但诸葛亮比邹忌更有地位,因为诸葛亮是后主刘禅的相父。B劝谏方式上:邹忌采用委婉进谏的方式来劝谏齐王采纳自己的建议;而诸葛亮采用直接进谏的方式,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

  “战争篇”和“治国篇”:邹忌与墨子(提示:从身份、劝谏方式和行为、特点来等谈)

  同:A身份:都身为不同国家的臣子;B行为:都理据充分地成功说服了自己想要劝谏的人;C都是爱国忠君之士。不同:A面对的对象不同:邹忌面对的是自己的君王即齐王;墨子面对的是他国的君王即楚王、他国的臣相即公输盘。B劝谏的方式不同:邹忌借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采用委婉归劝的方式让齐王接纳自己的建议;墨子采用类比、设喻和展示实力的方法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劝谏。

  2、从思想内容上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思想、观点;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战争篇”:《公输》和《唐睢》(提示:从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来谈)

  同:A都是涉及战争的;B起因:都是弱小国家受到强大国家的挑战;C结果:都是派使者出访并成功阻止对方的进攻;D思想:都不主张大国对小国的“不义”之战。不同:事情的经过不同:《公输》中墨子除了使对方理屈词穷,从道义上使对方威风扫地,还从实力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在与公输盘的“模拟攻守”中“九距攻城之机变”,使对方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唐睢》中唐睢除了用“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外,还采用了以死相拼、舍生取义的方式挫败秦王。

  2)“战争篇”和“治国篇”:《公输》和《得道多助》:(提示: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

  同:都主张“仁爱”“和平”,反对战争。墨子说服公输盘中设计诱导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此处的“义”就有仁爱之义。《得道》中通篇讲“道”,此中“道”即指“施行仁政”。

  不同:内容上:两篇分别是讲述战争和提出治国主张的文章。

  七、作业:

  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A、B班同学两个角度都做;C、D班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来做都可)

文言文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由复习练习导入。(实物投影)

  二、多媒体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雅宴”。

  三、请学生配乐美读文本。

  四、进入文本问题探讨环节。

  1.文章情感线索。乐→痛→悲

  2.作者“乐”于何事?【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文中有三“雅”。

  ①景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既气势高峻又幽深静谧。另外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令人心旷神怡。

  ②人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及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③事雅。文人之聚往往诗酒流连。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投影图片)

  3.作者“痛”在何处?【作者忽然乐极生悲,感情急转直下。如何理解作者的“悲”?】

  角度一:时间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原来人的一生就在低头昂首、推杯换盏间匆匆流逝了。“欣其所遇暂得于己”,当你沉湎享乐时,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胜地不常,胜筵难再”,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边。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现实,更给人一种煎迫感、动荡感和幻灭感。

  角度二:生命(死亡)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岂是人力所能保常?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永恒的时间最终被冻结在死亡的黑洞,任何有情的生命也将被死亡无情地吞噬。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角度三:欲望

  当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便感慨系之。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人对美的感受不是凝固不变的,人性的欲望也是永无底止的,那些曾经执着追求过的满足与陶醉,时过境迁后也在不断地被自己厌倦着、淘汰着,人的心灵永远处在无止境的渴望与追求中,人生也就是这样既充满了无穷的期待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近代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就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与欲望的无穷无尽和无法最终满足。

  4.作者“悲”在何处?【作者接着慷慨生悲,如何理解作者的“悲”?】

  观点一: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作者悲在我们远距离审视历史、旁观别人,过去的是非得失都显得那么豁然醒目,而我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现实的缺憾,以致为后人留下许多惋惜。数千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仍然无法做到先哲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彻底地“认识你自己”,而它时至今日仍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昭示着后人结果。纷纷世事无穷尽……听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古人是我们眼中的遗憾,我们也是后世人眼中的遗憾,循环往复,绵延不绝。

  观点二:作者正是意识到人类认识上的这种局限和尴尬,担心个人和时人真切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将被历史重重的迷雾所掩盖甚至歪曲,才萌发了向世人真情剖白的想法。王羲之想到自己“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虽“临文嗟悼”,却“不能喻之于怀”。鉴于此,他自然要“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结集成书,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他只是希望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的传承让后人感动,从而越过时空的障碍与后人作心灵的对话。(求索生命不朽的途径)

  观点三:清谈无为终至误国。……一幕幕的政治惨剧,令多数文人沉浮宦海时难免心怀犹豫,举止畏怯。(政治)另外,……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玄学也崇尚清谈老庄玄理,寻仙求道,清谈无为。(宗教)于是好静者谈玄论道,“悟言一室之内”,好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全身远祸,明哲保身,但在清静无为,自由放诞的生活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壮志难酬,功业无就。社稷江山也就在这清谈无为中败落了下去。(投影:《日知录》)所以他大书特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们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他希望这能对沉迷虚无净土的世人有所警醒: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投影:《古文观止》《古文析义》)

  5.对于文章所表露出的这种大喜大悲、大乐大痛的情感起伏,有些学者并不认同。

  投影: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发起过一场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大讨论,并进而对《兰亭集序》的作者提出了质疑。理由有二:

  ①文章前面正“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突然悲痛,说死说生,“悲得太没道理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纯属“贪生怕死,百无聊赖”;

  ②王羲之性格倔强洒脱,勇于进取,不会有如此悲观消极的思想。

  你觉得他的观点能站得住脚吗?

  ①人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叹,或说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往往在快乐得意时产生,这在中外历史和文学上都屡见不鲜。曹操在赤壁大战前作《短歌行》;汉武帝《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人生巅峰产生的悲哀往往根源于对时间无情的恐惧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一个人,他所从事的历史活动越是伟大,他的自我意识就越是强烈,他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受也越是深刻和凝重。

  ②刚强性格与承认人生悲哀并不矛盾。这种悲哀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会激发出更为强烈的创造冲动,使他们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流逝。历史上凡悲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人往往是最富于进取心并为世界创造了不朽价值的杰出之士。如汉武帝、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曹操的性格不可谓不刚强,而他“人生几何”的感叹却不可谓不悲哀,但这种悲哀所引发的却是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陶渊明虽然感叹“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但更唱出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高调。)王羲之在感受宇宙万物之美时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与哀痛,这是十分正常的。况且,他还进一步喊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时代强音,认为人们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所以他“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这种流风遗韵的远年流注,使众多的传统士人也为之深深地沉浸其中。如李白虽呼“人生在世不称意”,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东坡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中却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中国文人的精神传统,消极其表,执着其里;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动于中;一往情深,恻然动人。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考验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而王羲之(实物投影:展开《兰亭序帖》)“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神和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正可看作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五、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粗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 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粗字词的含义:

  ⑴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⑵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⑶ 当是时

  这个时候。

  ⑷ 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极点。

  ⑸ 宾客意少舒

  稍微,读shāo

  ⑹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⑺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用作动词。

  ⑻ 几欲先走

  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⑴ 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⑵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礼物 。

  五、分析理解

  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文言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06-26

文言文教学设计15篇01-24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范文06-26

文言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模板05-21

文言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04-18

文言文《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04-18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文言文《山市》教案设计08-26

《文言文》公开课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