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5 12:56:3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学习诗歌有助于激情迸发,本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激情,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对比朗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认识祖国巨大的变化,激发浓浓的爱国热情。学习实践,仿照2~6自然段的'诗歌形式要求学生写诗,达到了教学的又一个目的:学以致用。学生仿写能力还不错,只是因为知识面的狭隘,局限于身边的事物和学过的知识,拓展的不够宽泛,使诗句在表达中显得指向不明,大小范围不一。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课文是《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这三件事情,说明爱就像一条链子,是可以延续的,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重要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课文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乔依,这也不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还是写了两个“帮助”的小故事。第一个片段则从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的段落,再围绕“读了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来交流。比如说老妇人当时的心情怎样,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来了。第二个片段可以换个角度,从“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这件事入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第二个片段的可取之处在于,由“扶”到“放”,渗透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从而,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这是一种爱的接力,爱的传递,又形成了一条爱的链子。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向上的态度。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通过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边聆听,边感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但是,在课堂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总觉得课堂是不完美的。由于在时间的调控上有些失误,造成前半课堂有些松,后面有些紧,使得后面的环节走了形式。在学生的朗读这一环节,也做的不够到位,学生没有把那种感动读出来。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学生真正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也会终身受益。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我本来计划学完后分组表演,觉得在排练时学生就会再读,读中、演中品味人物内涵,可学生确是笑声不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

  我所教授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19课《钱学森》,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历尽艰辛才回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教材有两个突出特点:

  1、通过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同时,文中还有多处侧面描写,也能够烘托人物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较为清晰“留学、回国、贡献”,但是作者采取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别于一般文章。

  本次教学是第一课时,主要和孩子一起回顾钱学森在外留学不忘祖国、以及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的故事,从而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由于经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课前预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即可认识到人物的爱国情感,有助于课堂教学,所以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较多,并把主要目标定位为两点:通过语言等细节体验情感;学习作者写作方法。然而,通过教学实践,感受到本次课堂教学呈现较多问题,经各位老师的提点,恍然大悟,遗憾之余更有许多收获!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认识”和“体验”的认识和处理,认识,仅仅是知道而已,是一种较为肤浅的认知水平,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即可自己掌握;体验,字典的意思是“经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经历了实践洗礼,人物形象更容易驻扎学生的心灵,学生的认知显然要深刻许多。体验,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是啊,六年级的学生了,经过阅读措辞直白的课文,他已经能够认识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学生的认识也仅仅是漂浮于任知的表面而已,并不表明学生已经有了切身体会,并不表明孩子与钱学森有了灵魂的交会,此时的人物形象并未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想法设法引领孩子去体验。

  为什么对于钱学森的那两段感人肺腑的语言教学如此失败?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似乎如出一辙,是朗读技巧的体现而非真情实感的流露?原因就在这里啊————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引领孩子去体验,孩子缺少体验,怎么产生情感又如何真情流露?我在教授两段文字时在读的基础上,确实也出示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细细咀嚼关键词语联系文本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再多设置一些情景:如“钱学森——地对——说……”、如果教师的语言再丰富些煽情些……如果这些“如果”都是真的,带领学生进行深切的体验,也许,在课堂上,我就能够看见学生那由衷、敬佩的眼神、也许我就能听见学生那发自肺腑之言、也许我就能听到那饱含真情的朗读……这节课就不是浅尝辄止的“走过场”而是真真切切的体验、感悟。

  同时,这次教学中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语言描绘表达人物特点”“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倒叙”等,顺着这条主线,文章“坎坷回国路”的处理就可以换个方法,这也是侧面描写,这也是烘托人物的爱国品质的,如果抓住了这点,那就完整许多。

  语文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美的教学,尤其对于青年教师,在这次遗憾的教学课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对于本文的认识和钻研还不够深,对于教法的研究不够透彻,课前预设不够准确……在遗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获。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与学生学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是第一课时。在课中,我觉得有三处处理得比较好。

  其一是学生字“肖”时,我让学生交流了“肖”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学生知道另一个读音读“xiào”,也会组词“惟妙惟肖”。我就告诉学生在读“xiào”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像,一个指相片、图像,比如“肖像”。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不读“xiào xiàng”应该读“xiāo xiàng”。我没有立即下定论,而让他们去查字典。结果一查,发现字典上果然是读“xiào xiàng”。于是,我说,老师也一直以为是读“xiāo xiàng”。老师在课前也去学了生字,在查字典时,发现这个词读错了,就纠正了过来。我想,通过查了字典,你们也应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了吧。以后我们读词,可不能想当然,要勤查工具书。

  其二是在让学生交流“逝”的字义时。一位学生说,“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说:“是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对这句话,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于是,我说:“通常我们会说某某人死了,某某动物死了。而如果是我们敬仰的人死了,我们会说逝世。那么死,还有哪些说法,分别用于什么人?”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牺牲,用于英雄与烈士。”“驾崩,用于皇帝。”“圆寂,用于寺庙里的法师。”……我说:“同学们,你们看,对于死,有这么多词来说。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呀。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与辨别,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三是在学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题。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他的同学不离开波兰,而肖邦却要离开呢?”问题提出后,我问其他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提了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于临近下课,我就把问题存着,让学生课后好好去研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3、4自然段,了解肖邦在国外所做的事,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很有音乐才华,他的工作就是创作与演出音乐。他的音乐给波兰人民以信心与力量,他是用音乐在救国。从而让学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国内,一定会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离开波兰。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有了老妇人的钱,乔依和他的妻子就能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我在教学时进行了适时地引导: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还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通过再次地用心体会,有的学生就悟出了这些钱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今天上到了《牛郎织女》一课,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个民间故事,也许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缘故,学生有点懒洋洋的样子,读书也没精打采的,虽然已经备好这一课,但照目前看来,学习效果可能不怎么好,我突法奇想,决定换一种教学方式。于是我对学生说:“今天让同学们来教老师上这一课,你们来设计问题,看谁的问题设计得好,我们就按他的.设计去上,好吗?”同学们听我一说,瞪大了眼睛,一下来了精神。

  第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牛郎和老牛怎样相依为命?”等问题,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发现,能提问的大都是思维活跃,成绩优秀的同学,怎样扩大参与面呢?我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大胆提问,大胆思考、作答的同学给予奖励,还采取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问题都能围绕主要内容,也有了独到的见解……把课推上了高潮。

  我惊喜于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这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很享受,我在这节课中成了真正的引导者,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是啊,我们的教学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谭千秋老师在汶川地震中牺牲自己拼死保护学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确实很感人,但是我并没有事什么把握在课堂上打动学生,因为我不擅长煽情。后来看了一遍配套光盘里的课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泪,当即决定,就用这个上。

  课件开头是惯例的字词教学,稀松平常。后来是通过细节,感受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品质,这个学生也能逐条分析出来。再后来,课件配乐呈现了一首诗,一首赞美谭老师的诗歌。关键是那首音乐,配上了文字,让人忍不住哽咽。我读了两句,发现自己要哽咽了,于是让学生齐读。当时,感觉班级的氛围有些凝重,但并不是特别不一样。直到今早日记收来,我才知道学生的感悟不一样,很多学生(女生)都表示课堂上非常感动,有两个甚至流泪了。能引起学生的共情,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我的`教学设计里,缺乏这种设计。因为我自己也觉得在课堂上情绪失控非常不好处理。当初在杂志上看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的案例,就说有老师把课堂布臵成灵堂一样,学生老师在课堂上飙泪。我立马否决,因为我处理不了。现在,是因为有现成的东西,我自己被感动了,想不到我的学生也被感动了。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一、 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语文教学一定要有目标,依据是课程标准,是每个学生要达到的底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活的眼光看学生,灵活的驾驭课堂,艺术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手段的实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背离了这一点,一节课是不成功的,于是我设定了“通过人物对话和战争场面感知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设计更为科学。通过朗读了解两军作战的情景,抓住重点词语,想象作战的激烈和艰难,感受郑军官兵的机智英勇,从而感知人物形象。为了能够灵活的驾驭课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设想学生会谈什么问题,站在更高的点审视这篇文章,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必须突现语文课程特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怎样融合怎样实施呢?在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这是任何学科所没有的。对于这一特点,我们决不能含糊,要作为第一任务来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蕴涵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段的阅读要求明确了标点、词语、句子、篇章布局、表达方式的训练。教材则紧紧围绕着《课标》,精心设计每课的课后习题,我们要在备课中要潜心钻研课后题,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训练要点,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抓住了这个航标,何愁课堂教学不有效?以本课为例,课后题4就是针对本文的结构特点设计的练习题,这是同单元其它课文没有的,为此,我突出了结构的学习。在教案的结构设计上,我以文章的最后一节带动全文的学习;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点章节让学生理解体会。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再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分别找出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当堂预习“读、圈、标、划、问”后又加了一个新的项目——找寻文章中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语感好的学生迅速直扑“天阴沉沉的”等环境描写手法而去,却也说不出为什么觉得好。我点拨学生,是不是由这些环境描写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这样写是不是对人物、事件的发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学生在一品读,咦,好像就是这样的!

  我又启发学生,是否看过类似的与环境、人物相关联的文章。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联想到《三顾茅庐》中巍巍青山的描写是对卧龙人物形象的衬托,有的联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写过因做好事而觉得太阳更加灿烂、微风更加和煦(虽说这样的描写有些烂,对孩子的发现还是要给予肯定的)。读写结合并非一句空话,因为老师教学上的关注,学生才会重视得更多。

  作为“通讯”的节选,我找出原文给大家读了一下,和《大江保卫战》《在大海中永生》一样,品读不删改的原文,学生的领悟会更多。

  三位人物的话语是对谭千秋老师的侧面描写,对于学生的选材指导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有不少学生敏感地指出:从三个不同人的视角写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谭老师”,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我适时地补充了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为学生理解最了较好的补白,下面就把本次案例分析如下:

  1.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的争夺,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命运的抗争!面对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我们的伟人——詹天佑——(学生接读:詹天佑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份挺身而出的无畏,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动,怎能不让当时的中国深深感动!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读“詹天佑不怕——(学生接读:不怕嘲笑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

  2.詹天佑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然而,他凭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造,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那一个个难关的实际行动,更加体现了他那深深的爱国之情。那么是什么力量和信念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克服这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呢?

  3.什么力量?(爱国的力量)什么信念呢?(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4.出示句子,进行朗读

  5.补充资料,朗读练习。

  1、其实,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请看资料:

  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2、读着屏幕上的文字,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吗?

  3、朗读练习。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是什么力量和信念在支撑和鼓舞着詹天佑克服这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呢?让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品质。当学生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进一步让他们震惊,他们从资料中看到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猖狂、皇室亲戚的率众闹事、好友不幸牺牲、女儿不幸身亡……读着这些文字,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詹天佑是伟大的,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英雄,学生进入了“思索”的状态。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思索”的状态,并走上了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2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31

语文上册《识字3》教学反思03-2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4-11

六年级语文上册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11-1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4-20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03-30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8-17

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