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2 15:40:3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正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1

  赵喜梅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第19页——21页的内容。赵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分析,自己归纳,来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常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难点,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

  课的个人看法:

  一、注重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堂灵活开放。

  老师从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些苹果,已经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么?”入手,引出数学的关联的量上,然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相关联的量,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人的体重与门的高度”还有“我们班的总人数,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的特点,课堂设计灵活开放,锻炼了学生的分散思维。

  二、如花微笑,温暖学生。

  这节课上,赵老师从开始到结束,脸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让学生感到温暖,身心放松,创造了和谐的教学课堂。我想在课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难的是微笑一节课,不管是引导学生发言,讲授新知识,还是针对练习我想赵老师是达到了教学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问题引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你能想到什么?”“你能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挑选其中的一个表格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5个表格进行分类,你该怎么办?”每到关键的部分,老师并不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问题引着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一点一点总结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正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正比例》教学设计3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9正比例的意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是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关键是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新课标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通过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情感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二、学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数学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游戏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四、学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观察实验

  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四环节: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第六环节:全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在教学的始终,我一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比例的意义,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具体环节的安排上,可能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正比例》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A÷B=C。

  当A一定时,B和C()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比例。

  (2)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3)总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和判断,让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培养能力

  1.提出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2.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答。

  (2)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1:

  28÷8×10

  =3.5×10

  =35(元)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预设2:

  10÷8×28

  =1.25×28

  =35(元)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教师:谁和这位同学的方法一样?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3.激励引新。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和( ),说说变化情况。

  (2)()一定,()和()成()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教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或()

  8x=28×10

  x=280÷8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教师: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的水费为35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7)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是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此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4.变式练习。

  教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此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概括总结。

  教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它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不但会解决问题,而且还善于归纳总结方法。就像大家想的那样,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关系,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围绕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理解──总结”的全过程,从而理解、掌握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提升。

  (三)巩固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x个。

  (189:3=x:9)

  (2)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x元钱。

  (x:3=6:4)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1)小兰的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是4米,这棵树有多高?

  (2)小红计划每天跳绳600下,2分钟跳了240下,照这样计算,还要跳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即时练习巩固,增强学生对具体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断和解释的能力,能有条理地解释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谁来说说,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每节课的收获,整理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起总结提升的作用。

《正比例》教学设计5

  老师执教的《正比例的意义》这课,对我感受很深。

  一.结合生活实际

  周老师利用学校慈善一日捐的例子,引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为新课后区别判断正比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轻松自如,具有大师风范。周老师利用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表格让学生去比较,去发现。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发现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从而周老师点出了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

  三.练习设计具有阶梯性

  周老师自从引出正比例定义后,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首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数量变化进行判断;其次出示文字叙述题进行判断;最后利用带有字母的等式进行判断。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我觉得在某些环节有点快。例如引出正比例定义后,应该完整出示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在做练习时,第一题填空题和最后一题深化题不要马上让学生齐读,应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指名说一说。在教学正比例时最好和斜线图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

《正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预设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正比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

  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

  (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 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正比例》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透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好处,能决定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透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推理潜力、归纳潜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潜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布店里自己选取一种布,调查买1米布要多少钱,买2米布要多少钱…,将调查结果记录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比例?

  2、下面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好处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时间(时)27

  路程(千米)180630

  二、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数量?(时间和路程)我们还要遇到许多数量,如单价等。

  三、进行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列和数据,变成例1。

  时间(时)

  路程(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能够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中有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并且时间在扩大,路程也在扩大,路程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

  (1)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两种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时间和路程的比值都是1/90。

  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什么?(速度)

  在这个表里,作为比值的.速度即每小时所走的路程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比值必须。也就是:(板书)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数量(米)1234567…

  总价(元)8.216.424.632.841.049.257.4…

  先观察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再观察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必须。

  学生分析后引导学生归纳:

  (1)表中买布的数量和买布的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2)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必须的,每米布的单价都是8.2元,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写成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必须。凡是贴合以上规律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叫做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为X/Y=K(必须)。

  教师: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指导学生完成第56页“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小结后教师对全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创意作业

  小组四人分别出题,正比例的例子,一人回答,3人决定对错不会的可请教老师。

《正比例》教学设计9

  教学资料:

  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透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好处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决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保亭县的认识。你明白保亭县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保亭县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电视塔的大概高度。这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电视塔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自学互动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边汇报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适时点拨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能够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解法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够,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决定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测评训练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40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群众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改编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40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你们这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正比例》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正比例》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5、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黑板。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

  板书:50100150200 ?......?252468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Y?K(一定) X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正比例》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购物问题中有单价、数量、总价,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反馈。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

  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

  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学生交流。(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谈话: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0=80=80……

  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

  3、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意图:正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把握正比例概念的内涵和本质。]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请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再和同桌交流。

  4、学生交流中,明确: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四、归纳字母公式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2、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定)

  交流: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文似看山,学如登高。结合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

  (2)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中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再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并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3)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学中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空间,进一步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进一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七、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80=80=80……

  =速度(一定)

  =(一定)

《正比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教案《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

  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教学设计14

  教学资料: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的好处和怎样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路程、单价、正方形的边长……

  根据上面的某个量,你能想到些量?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些相互依靠的变量间的关系。

  二、新课探究:

  (一)、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关系。

  1、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群众填表后,独立观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规律的异同点。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两个规律又有一个不同点,在变化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向在变化的。

  所以两个相互依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二)、活动二:结合实例体会正比例的好处:

  1、课件出示:

  (1)将表格填完整。

  (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情境进行研究。)

  2、交流汇报:

  (三)、活动三:揭示正比例的好处。

  1、这2规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持续不变。

  2、教师揭示正比例的含义。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结合实例说明:

  表一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学生说一说表二的两个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如果我们用X、Y表示两个变化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成正比例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怎样用式子表示?

  (四)、活动四:决定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活动一中的表格: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学生自主决定后交流。

  2、看来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务必具备几个条件?

  强调: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决定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cm2

  6

  12

  18

  24

  30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1

  2

  3

  4

  5

  买邮票的枚数/枚

  1

  2

  3

  4

  5

  所付的钱数/元

  0.8

  1.6

  2.4

  3.2

  4.0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决定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必须,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4)圆的周长和直径。

  (5)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课堂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其实啊,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课后请大家用心去发现,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设计:

  正比例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量的比值是不变

  x=ky(k必须)

  教学反思:

  1.课堂流程的设计,延展了探究空间。

  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初步感受”板块,在这一板块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同样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变化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对正比例有个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块是选取材料、主体解读的“体会好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两则具体材料的依托,让学生经历自主选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三板块是交流思维、构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块是“应用”板块,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后,让学生自主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两先以表格出现,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直观认识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的`设计,使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丰富了体验途径。

  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给更为充足的材料,将第二三个情境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取的两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能够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个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能够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和点到为止,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学习方式的选取,促进了深度感悟。

  教师让学生采取选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能够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正比例》教学设计15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导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预习学案

  填空

  1、如果路程时间=()(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2、如果油的重量花生仁重量=()(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3、如果yx=k(一定),那么()和()成正比例。

  导学案

  学习例1

  在相同的杯子里装上水,下表显示了水的高度和体积,把表填写完整。

  高度24681012

  体积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

  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变化?观察他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yx=k(一定)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小组讨论交流。

  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课堂检测

  下列各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

  2、汽车每千米的耗油量一定,耗油总量和所行千米数。

  3、圆的周长和直径。

  4、生产800个零件,已生产个数和剩余个数。

  5、全班的人数一定,一、二组的人数和与其他组的人数和。

  6、和一定,加数与另一个加数。

  7、小苗牌2B铅笔的总价和购买枝数。

  8、出油率一定,所榨出的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课后拓展

  从前有个农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小儿子分得19,但不能把牛杀掉或卖掉。三个儿子按照老人的要求怎么分也分不好。后来一位邻居顺利地把17头牛分完了,你知道三个儿子各分得多少头牛吗?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高度/cm24681012

  体积/cm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cm2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表达式:yx=y(一定)

【《正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正比例的教学设计04-22

《正比例》教学设计05-11

正比例教学设计01-06

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03-30

有关《正比例》的教学设计05-11

关于《正比例》的教学设计05-11

《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05-11

《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05-15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