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我们知道上课前要备课,备课要备教材和学生,但怎样来准备呢?今天我班门弄斧,以《画里少了什么》为例,把自己的备课感受做一展示,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儿童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故事。在美
术课上,老师让全班同学集体绘画《海洋世界》,同学们在长长的画卷上,画满了大鱼,经老师提示,同学们认识到这不是海洋世界,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讨论,同学们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有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画好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涵着一个较深的道理。这是教参中给我们的提示,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文意是文章的灵魂”。当我刚看到文章时,先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出现,立刻会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它少什么了?为什么会少这些东西?”并且它还具有前推后延的作用。开始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作画,后面是在明白道理之后互相配合作画。抓住“画里究竟少了什么”这个问题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表达也很精致。尤其是善于通过前后照应、相映成趣的词语,在对比中显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读来既感到清晰明快,又生动有味。比如前期画画完了,书中却说是“奇怪”的画,最后才是“真正”的画。理解本文,抓住这些词语,体会作者表现主旨的匠心。另外,这个故事看似简单浅显,但绝不单调平板、一览无余,而是摇曳多姿、引人入胜。故事的发展非常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过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终要亲口尝一尝”,贴切生活的本质真实。
从结构上来看,这篇课文自然段较多,但从意思上看可分为三个大的段落,1—5自然段主要讲学生自发作画,画出了一幅奇怪的画;6—16自然段主要讲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明白了道理(1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学生们重新画了一幅真正的《海洋世界》。我觉得教师分析把握教材的结构,能够深入理解文章,感受它的起承转合,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确定了这些,本课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采取“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在脑海中渐成雏形。不需多做分析,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画好海洋世界,体会其中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品悟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主张在学习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本课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学过的道理能得以运用,指导行为。我们生活在海滨城市,对大海、对海洋生物并不陌生,特定的环境,既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舞台,使他们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又给他们搜集书面资料、应用现代化手段等方面带来了方便。加上孩子们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了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习惯。这样,孩子们完全能够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能否认,我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意识很强,所以说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是很强的,有较强针对性,有的学生从理论上能够说出道理来,“只有分工合作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但并不见得能够发自内心的认识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打动学生的心,
切实有所感受,在实际行动中做好这一点,才会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本文的难点,也是它的美感所在。可能有的文章体现的是情感美,有的是一种智慧美,而本文则是这种情操美,即发现真理、意志美德等,这促使我进一步设想解决方法,努力从这个点进而联系全文进行三个维度的搭设,并确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写7个生字,能认读8个生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集体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家分工合作。
4、学生懂得分工、合作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做到分工合作。
四、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以“探究式”阅读为指导思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导语:课前我从美术老师那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画画。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篇跟绘画有关的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内容,读有所获。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全文浓缩成一句话,这就是读书的收获。
(学生在读准课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好准备。)
(1)学生质疑。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读课文时你有什么问题吗?结合学生质疑板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真正的'海洋世界是什么样的?等。(本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文章内容偏差很大,教师也可参与提出问题。有的问题较容易可以请学生当时解决)
(2)制定目标。
再读课文按课文的叙述顺序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学生读书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画里少了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课文的叙述顺序,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读领悟,读懂课文。
(一)解决“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奇怪的画?”结合52页的句子进行对比练习。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并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前预习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渗透读书方法。)
(二)解决“画里少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后,从语言文字理解到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教师相机引导:海洋生物还有什么,你能介绍几种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海洋世界的录像。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课后预习,回答问题。通过观看录像,对海洋世界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课件出示:一幅大鱼图)。教师导语:海洋世界这样美,可同学们为什么却画了一幅大鱼图呢?你们认为问题出在哪呢?请同学们再认认真真读读第16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
(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海洋世界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自读课文,知道画里少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教师出示大鱼图,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学生读书后,教师参与探究。教师导语:老师认为是同学们的绘画水平不高?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画?学生联系上下文反驳教师的观点。最终悟出画里少了同学们分工合作的精神。
(在解决重难点时,教师适当地参与,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反驳教师的观点,引起进一步的思考:画里到底少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活课文。
师生分工合作完成一幅《海洋世界》。
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道理完成图画,在实践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通过课堂练习,落实读写结合。)
在课堂中,我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相互作用的对话、活动,努力创设融洽的氛围,与学生交流对“我们和我”之间关系的体会,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感悟,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学定教,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的过程中,明白分工合作的道理,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集体,关注他人,不断进步。最让我满意的是“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前面提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学习、做事时很少想到别人,此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分工、合作,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及时积极地评价,特别是评价语言针对性强,评价语言生动、具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画鸡》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鸡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2、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动物。
3、明代有位叫唐寅的大画家也喜欢公鸡,他不仅为公鸡画了一幅画,而且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板书)
二、读古诗:
1、师读古诗,学生不出声,用手指。
2、师再读古诗,生可轻声跟读。
3、师带读古诗。
4、小老师带读古诗。
5、比赛读。
三、认读生字:
1、圈出文中生字,生自主识字。
2、单独出现生字,生识字组词,师带上拼音带读。
3、识字小游戏:摘苹果。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出示前两行诗
1、生读诗句,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板书:美丽)
2、生带着感受读。
3、像“红、雪白”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能说几个吗?
出示后两行诗:
1、师:这只公鸡不仅美丽,叫声也很好听,生读诗。
2、谁来模仿一下公鸡的叫声。
3、公鸡一般什么时候叫呢?这又是一只怎样的公鸡?
(板书:勤劳)
4、生带着理解读诗,教师可适时范读。
5、回归整体,齐读(或背)全诗。
五、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平、户、开”。
六、小结,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画鸡
美丽
勤劳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识记“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会写“不”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总结、巩固识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老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很可贵的学习品质——喜欢动脑筋,今天,我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请听谜面:
a、小白花,飞满天,落到地上像白面,落到水里看不见。(雪花)
b、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c、来个有难度的,请注意听谜面: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导入课题。
预设1、学生猜出来谜底。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6《画》。预设2、学生没猜出谜底。好吧,请把书翻到67页,等我们一起把《画》这首古诗读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朗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观察画面
1、仔细看看书上的这幅画里都有什么?请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
2、指名回答。师生总结板书:这是一幅有山、水、花、鸟的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字音,把难读的字或者诗句多读几遍。
2、男女生赛读。要求:分行读古诗,读正确字音,特别是预习时圈出的二类生字,读通句子。
3、齐读。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引读。(老师读每行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里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号画出来。
5、指名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有山、水、花、鸟的诗。这首古诗总共有几句?
(三)读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谁愿意读第一句诗?自荐读。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读。
2、这句诗中有两对反义词,谁发现了?
指名回答。出示:远近 有无
a、开火车读词语,复习、强调拼音。
b、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无”的意思。
c、练习说话,巩固生字。
1)说一说谁离自己近,谁离自己远。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词语:白色 听见 声音
a、指名读,强调“听、声”的后鼻音。
b、去拼音开火车读。
c、交流识字方法,认识“ ”。
预设:色 爸—色 +巴=色
听 近—听 口+斤=听 一口吃一斤(听) 声 强调上面是“士”,组词。
4、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课间活动:猜反义词
1、老师领一胖男孩儿站在一起,请大家说反义词。
2、自由说反义词。
学习第二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开火车轮读。
3、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的一对反义词吗?(来去)
a、交流识字方法,用上“来、去”说一句话。
b、识记“还”
预设:还 辶+不=还 辶 远 近 还
3、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4、梳理总结识字方法,巩固生字。
反义词识字:远近 有无 来去 偏旁归类识字:远 近 还
换一换识字:爸—色 近—听 天—无 猜字谜识字:一口吃一斤(听)
5、齐读,展示读整首诗。
6、你能背诵这首诗了吗?展示给大家听。
(四)写字 出示生字“不”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写字的“三个一”。
4、展示、评价。
三、回顾总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一首古诗,认识了10个生字,学会了一个生字,好多同学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大家收获都不小呢。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最少5个以上的字体。
2、顺畅地朗读古诗,进一步体会拼音识字的乐趣。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公鸡与人们的关系,并能学习公鸡勤劳的好品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拼音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称叫“我说你猜”,师说顺口溜,生接答出声母b p m f d t n l(师:6就像个—— 生接答:b b b)
2、出示拼音卡 j,再出示卡 ji,生齐读,师再出示“鸡”字,利用拼音读准“鸡”的读音,师生总结认字方法:拼拼音(师板书)
3、引出课题“画鸡”,生齐读课题,生说说你知道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
(1)、初读古诗
1、生自读古诗。要求把你不会读的字圈起来。
2、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圈起来的字读什么。(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问)师板书。
3、听课文录音,学习朗读。(师生一起总结认字方法:听读识字)师板书。
4、抽生读古诗。(师生一起检测抽读同学的字音是否读准了)
(2)、学习字词
1、师范读古诗,要求生听清字音。
2、出示生词:雪白 满身 红冠 平生 走将来 千门万户
①小老师教读词语。
② 男女生合作读。
3、学习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①出示生字:画 鸡 雪 生 千 平 户 开
②先请小老师教读,再请生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1:
“平”字和我们学过的苹果的“苹”读音是一样的',只是比“苹”少了一个“草字头”。(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利用熟字对比记忆)
学生2:
我知道“千”字是“十”字头上加一撇。(师总结记忆生字的方法:熟字加一笔)
学生3:
我是这样记“鸡”的,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鸟”,合起来就是“鸡”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加一加)
学生4:
“雪”字是由“雨”和倒着的“山”组成的,可以这样记:山上总是下雨,天气变冷了,雨就变成了雪花了。(师总结记忆生字的办法:用会意字编故事)
③识字游戏:“好朋友再见”、“捉迷藏”
(好朋友再见:生读对黑板上的字卡宝宝,师就把字宝宝从黑板上取下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捉迷藏:师生一起把字宝宝送回古诗中,由老师随意读出本课生字,学生听到后迅速用笔在文中找到,并用圆圈圈出来。)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翻开书,齐读古诗第一句。
①师: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的公鸡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回答,师板书(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②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③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鸡、威武的大公鸡。(师板书)
师抽生读第一句,看看谁读出的大公鸡最漂亮,师生评议。
2、学习第二句。
师:大公鸡除了漂亮,它还会喔喔叫呢?你们知道大公鸡都在什么时候叫吗?
生齐读第二句古诗。
师:是呀,天刚一亮,大公鸡就叫醒农民伯伯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很勤劳,大公鸡起得比农民伯伯还要早,大公鸡勤劳吗?你喜欢这只勤劳的大公鸡吗?
师请喜欢这只公鸡的学生齐读古诗。
师:大公鸡除了叫醒农民伯伯,还会叫醒睡懒觉的小朋友呢,不信,你听——(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动画课件)
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大公鸡天一亮就起床了,叫醒了睡懒觉的小朋友,帮助了他们,大公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向大公鸡学习,每天早早起床不睡懒觉。
3、师生齐读古诗,会背的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 )( )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 )走将来。
( )( )( )敢轻言语,
一叫( )( )( )( )开。
四、板书设计
画鸡
漂亮
威武 (的)大公鸡 (人类的好朋友)
勤劳
教材分析:
《画鸡》是北师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单元“字与拼音(二)”中的一首古诗。这是明代唐寅的诗,诗人用笔墨画鸡,用诗歌赞美鸡,画与诗形成完美的整体。在学习这首古诗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拼读音节,通过反复地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以及利用熟字巩固拼音的情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在教学识字时,不要脱离语境,孤立识字,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古诗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然后再认识单个的汉字。
学生分析:
在学习《画鸡》这首古诗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前8个单元的生字,有了一定的认字基础,并且学习了a o e iu ü 6个单韵母,还学习了“b p m f d t n l”8个声母。所以,《画鸡》这首古诗中,“头上、不用、红、雪白”等生字学生已经认识了,本课的新生字“画、鸡、户”可以让学生用拼音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教学时,就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掌握2个新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感受“画”的特点。
4、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无”“来、去”“远、近”3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导人新课
复习远看、有色、近听、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齐读古诗
二、精读感悟,感受画的特点
过渡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中画了哪几种景物?板书(山、水、花、鸟)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幅画,去看看画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山、水、花、鸟有什么不同?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句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指名读。
(1)第一句诗写了什么景色?(山)它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说,图中的山是青色的,这就是(出示“山有色”)指名读。色是什么意思?(颜色)板书有色
(3)平时我们见到的山都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青色)画上的山也是有颜色的,远远就能看到,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齐读:远看山有色。
2、第二句写了什么景?(水)
(1)讲水的字理:“水”字两边的横撇和撇、捺表示水流动时激起的水花,水面激起水花了,我们想象一下,你听到什么呢(水流“哗哗”的声音)“水”这个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水花,还让我们能想象到水声,再认一认这个字“水”。
(2)听声说话我听到了()声音。
(3)请一位孩子来听听水声,看着直流而下的瀑布多壮观啊,你听到什么啊?(没有声音就是无声,出示无声)板书看,这就是(近听水无声)板书指名读,评价
(4)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们一起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看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指名回答。(点红远近有无)我们看到山有色,而水却无声,真奇怪,为什么?(指课题因为这是画)
(二)、学习后两句
(1)出示后两句,这两句写了什么景?(花,鸟)
(2)理解“春去”
我们来看这花,闻一闻什么味道?再来闻闻老师手中的花,什么味道?这花没有味道,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季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现在是春天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春去”,那“春去”是什么意思?
(3)理解“花还在”
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可这花却这么鲜艳,这就是(花还在)板书指名读,齐读,评价
(4)看这里有一只小鸟呢,声音小一点哦,会吓跑它的,谁来跟小鸟打招呼?让我们靠近一点,拍拍手,小鸟害不害怕?不害怕这就是不惊,不惊是什么意思看我们这位同学和这鸟这就是(人来鸟不惊)。指名读,齐读
(5)在这两句诗中也有一对反义词,谁的眼睛最亮?(来和去)预设读后两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为什么春天去了花还是鲜艳的`,人来了鸟却不害怕)。
(6)齐读古诗
一起读这美丽的画!
(7)根据交流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感悟画的特点。
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只要我们用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我们也能成为小诗人!指名读,齐读三、拓展阅读1、出示《风》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2、出示《咏雪》
小组讨论:谜底是什么?为什么?我认为谜底是(),因为()。 3、出示《静夜思》
这里有一组反义词,谁能找到?四、指导写字
1、提出写字要求(一寸、一拳、一尺)2、师范写,生书空(水、来)3、生书写,提出书写要求4、小老师评价
五、总结
多么有趣的诗啊!多么逼真的画啊!同学们古诗和水墨画都是我们国家文化中的宝贝,这幅画中的一切就像真的一样,这就叫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对照图画,通读课文。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通过图画对照,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让学生当小讲解员讲讲文中涉及的风景和人物。
3.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查字典、观察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写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学习描写方式,体会语言的生动,在课文学习中理解句子表达效果并体会、积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领悟细节描写的细致。
2.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讲解学到的内容,提出质疑,选择恰当的方式解决。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在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多种艺术作品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意思。
(1)什么叫“名扬中外”?名扬中外:很有名气,名字传遍了世界。
(2)让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读课题,读出你的感情。
4.读题质疑。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补充《清明上河图》的简介: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是中国十大_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都画的什么?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独特在哪儿?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祖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培养对课题质疑的能力,学会思考提问,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我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让我们了解了这幅名画,知道了关于它的很多知识。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分别组词。
作zuō(作坊)溜liū(溜冰)乘shèng(千乘之国)
作zuò(作业)溜liù(一溜烟)乘chéng(乘法)
3.请你们试着概括一下每段段意。
第一段:概括介绍《清明上河图》背景。
第二段:写画上人物多,各行各业,各色人物都有。
第三段:写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
第四段:写画面上有险些发生“交通事故”的场景。
第五段: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可以分为几部分?
总结:简介、内容、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
将语言概括的能力放在理解课文的前期来培养,培养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求抓重点词语。初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完成读通顺、读准确的要求,并能大致概括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阅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阅读方法──对照图画读课文。阅读要求──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哪些内容;交流读后感受。
3.读了第一段,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名字;尺寸,画面内容;现状。
4.学习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总结:《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
(2)用什么方式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出示课件: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小结: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的。省略号表示画面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没有被写出来,表示人物之多。
(3)这段话不仅在写人多,还从哪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人多的?在书上把你找到的词语画一画。(从各种行业这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人十分多,有各种职业)
(4)课文不仅详细地给我们举例说明有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哪句话向我们直接说明了人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5)请你来说说你的感受,当你看到这幅画上有这么多的人。
预设:体会出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这么多人都能画出来很了不起。
5.学习第三段。
(1)这段主要写的哪儿?
总结:街市。
(2)你能找出这段的中心句吗?
第一句: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3)这段的结构怎么划分呢?
总起句;各类商店,形态各异的人;画技精湛。
(4)从这段体会到什么: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5)谁来给我们当小导游,发挥你的想象,先给我们介绍介绍街上的人,再补充还会有什么样的?
6.学习第四段。
(1)说说看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总结:局部情景。
(2)“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如何理解“传神”?
预设:画得十分逼真,就像真的一样!
小结: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传”又读“zhuàn”,如“自传、小传”。
(3)这句话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敬佩)
总结:这句话是一个感叹句,写作者在欣赏画家的作品后,情不自禁的赞叹,所以作者是饱含赞美之情的。请大家也带着这份赞美之情来读读这句话。
7.朗读课文第五段。
(1)这段是在介绍它的历史价值,那么你是怎么理解它的价值的?
能再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这是十分难得的。
(2)你想对这幅画的作者说些什么呢?
预设:谢谢您,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能为我们再现八百年前的场景,让我们理解到百姓的生活,仿佛看到了他们热闹的场景。
【设计意图】将内容理解作为文章学习的主线,情感理解作为理解内容后的提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其中油然而生的赞美之情;观察作者的表达方式,将句式与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相结合,如“有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与《赵州桥》一课的相似句式作比较,对比学习,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心中感慨。
(四)课后思考,扩展延伸
1.谁来为我们当一下解说员,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怎么给别人介绍?
北宋名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儿吗?
【设计意图】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学会熟练、简洁地组织语言。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在说的过程中这种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五)布置作业
1.继续了解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2.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回家向父母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高—矮多—少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共有4句话,配有4幅图。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lu
(1)(出示生字)落。读准字音
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
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
Shujio
(1)(出示词语:睡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指导读好第1句。
(二)讲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sn
出示词语:散步)读一读。
2、为什么不说它睡觉,而说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3、指导读好散步。
4、指名读第2句。评议,再读。
(三)讲读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图,小声读第3句话,能不能把意思读懂。
(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河画面)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
3、评读。
4、齐读第3句。
5、小结:刚才大家看着图,自己读懂了第3句话的意思。
(四)讲读第四句。
1、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第4句话,能不能把第4句话读懂、读好。
2、指名读。
3、评: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Hǎiyngtioyu
(出示词语:海洋跳跃)
4、指导读好海洋、跳跃。
5、齐读第4句话。
四、指导朗读。
1、现在谁能把整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呢?
2、自读、互读、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这些生字不光要认识,还要能记住它们。
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3、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三点水在这里不做偏旁了。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
4、师范写落、海、洋。
5、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9
板块一:猜谜激趣
1.师出示课外谜语,生竞猜谜底.
2.师读本诗内容,生竞猜谜底.
3.师揭晓谜底,出示诗题.
板块二:正确读诗,多样识字.
1.读诗认字
认真读古诗两次,遇到不会的拼音请拼音宝宝来帮忙.
2.出示生字,全班一起读一读.
板块三:围绕谜面,发现谜底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将景物圈出来
2.学习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山有色水无声对比,山是什么颜色的?水有没有声音?
为什么看过去山有色,但是水无声呢?(画中的.水)
(2)这里有几个生字我来考考大家
色:斜刀头,色彩、白色、景色
有:有的、有趣、没有
无:没有就是无的意思,无数(实在太多了,没有数字可以记录下)无声、有无
(3)这句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远近)
(4)远:距离很远,远方、远近、永远(一直)
近:距离近,近处、近来、相近
远和近有什么相似之处?(走之底)
请你说一说,在教室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远,哪些同学离周老师比较近?
(5)这里还有一个字很神奇,近—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换一换识字法)
听:听见、听说、打听(向其他人询问)
3.学习第二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这里有两个景物,花和鸟。
(2)同学们春天到了花朵盛开了,但是现在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盛开着?(画上的花)一般的小鸟在人走进都会飞走,但是为什么我们走进了,这只小鸟动都不动呢?(画上的鸟)
(3)这里也有一对反义词(来去)
(4)来:来去、从来、回来
去:去年、回去、不去
(5)这里还有最后一个生字,它是还
4.读了这首诗,你从哪里猜出它的谜底是画的?
板块四:指导书写,规范写字
1.出示来去,让学生观察笔顺、笔画特点
2.范写:来(点向里斜,长横在横中线,垂露竖在竖中线,撇捺要写得舒展)
去(短横在横中线上面,长横在横中线下面略微往上倾斜,撇折要略微往上提)
【一年级上册语文《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2-15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01-19
一年级语文《画》教学设计13篇01-19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教案08-27
《画》教学设计02-13
画教学设计01-28
一年级上册《画》语文教案02-16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04-22
《字与画》教学设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