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8 10:51:0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生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细胞膜的制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结构有哪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电脑动画、真实的录相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_,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2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本节地位和重难点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由于生物科学的许多问题都是在细胞层次上寻求解答的,要深入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规律,必须要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要从系统的视角来认识细胞,首先要了解细胞这个系统的物质组成。因此,本章节内容是学习本模块其它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它模块的基础。教材从组成细胞中的最基本物质——元素,再深入到化合物,这样层层深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教学重点难点一是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二是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三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

  1.2学生特点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2.1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2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教学思路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具体介绍元素(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并进行学生实验

  5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回答:“分别是氧和碳……”作为学生可能不能直接说出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所以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问题:“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水分。”这样进一步提出问题:“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氢和氧。”这样的进一步引导,可以再问一次:“那么鲜重干重元素含量差异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学生回答:“组成细胞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应该是C。”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最多的是C,C具备哪些特性才使得自己成为基本元素。”教师可以同样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碳元素的相关化学知识。”通过这种引导使得学生回忆旧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碳元素电子排布使得碳元素相对稳定,不易在普通条件下发生反应,故而是组成生命各种化合物的基本组成成分。所以说C是细胞中的基本元素。由此也可以引入细胞中化合物的概念。

  细胞中的化合物在黑板列出表格,让同学自己填空,表格设置如下: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回忆旧知,来完成填空,并牢固记忆六大类物质。列出六大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组分的比重并提出问题:“细胞中最多化合物最多的是什么?推测一下其对于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些物质该怎样被鉴定呢?”学生不一定能够答好以上提出的问题,但是可以由此引入接下来要做的三个实验。

  (3)实验

  借助刚刚的问题引入实验,直接阐述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方法,其中最应注意的是在双缩脲试剂和菲林试剂的配置和使用方法上加以强调,并列出其配方,供学生区分清楚。在阐述过具体实验步骤之后,教师做一遍演示实验,接下来让学生动手开始做实验。实验的流程主要如下: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可见溶液的变化为:浅蓝色→绿色→棕黄色→砖红色沉淀。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不同生物组织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制片

  选材: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min(如果用苏丹Ⅳ染液,染色1min)。

  清洗: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盖片: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后换高倍镜观察。在视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观察到待测组织样液变成紫色。

  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向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前安排学生做好预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实验原理。

  (2)课上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后,学生要将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按所检测的物质的不同分别摆放成几组。学生在给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分组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利于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快速、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6、板书设计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H、O、N、P、S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种类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本章可以与第3章细胞膜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们探究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认识,引申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本课时将跨膜运输的实例和跨膜运输的方式合为一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将在下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等,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程序图如下:

  [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嗑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

  [具体实例发现问题]

  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

  [分组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成果交流六个方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洋葱(用紫色部分)、菠菜叶、玫瑰花瓣等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盐酸、KNO3溶液等作为试剂做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间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得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结论。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拓展延伸]

  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质量浓度为0.1 g/mL和0.8 g/mL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问题探讨]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

  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

  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

  [分组探究]

  教师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

  [成果交流,教师点拨]

  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

  [分析图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即板书设计,见下图。

  五、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二、重难点: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三、板书设计:

  一、认识原核细胞的和真核细胞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就把细胞进行分类,学习一下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

  学生阅读

  【探究活动】认识一下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教师提问:

  1、原核细胞包括的细胞的种类?

  2、真核细胞包括的种类?

  教师总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等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人类。

  教师小提示:

  区分细菌与真菌?

  细菌和真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生物,细菌一般是杆菌、球菌等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原核细胞的特点:

  1.原核细胞的最主要特点:细胞内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2.原核细胞的结构:

  (1)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的细胞器。

  (3)核区:由DNA分子组成。

  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据构成该生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

  (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不等于原核生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但它们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是真核生物。

  细菌常根据形状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细菌常根据形状来命名,如大肠杆菌。也有的根据功能来命名,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较大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μm) 较大(10-100μm)

  染色体 一个细胞只有一条环状DNA,DNA裸露,不与RNA、蛋白质连结在一起 一个细胞有多条染色体,DNA、RNA、蛋白质连结在一起

  细胞核 无核膜、无核仁 有核膜、有核仁

  细胞器 仅有分散的核糖体,其结构与真核细胞不同 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壁 主要由胞壁质组成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内膜系统 简单 复杂

  微梁系统 无 有微管和微丝

  细胞分裂 二分体、出芽、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只有无丝分裂 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转录与翻译 出现在同一时间与地点 转录在核内,翻译在细胞质内

  五、小结:

  本节主要叙述了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6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2)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

  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讨论活动,培养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2)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

  题探究

(1)播放视频:忙碌的车间

  提出问题: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样工作的?

  (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观看视频

  结合生活经验,观察插图,展开讨论。

  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细胞器的分工

(1)利用PPT引导学生观察各细胞器的结构

  (2)指导学生自学

  思考内容:

  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吗?

  (3)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并提问:线粒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为什么成人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

  (4)引导学生观察叶绿体并提问:叶绿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

  (5)PPT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照片,提问: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有什么功能?

  (6)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简要介绍其他细胞器。

  观看动画,说出答案。

  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学生观看动画和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自由回答有关线粒体的问题;

  学生观看动画和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有关叶绿体的问题;

  学生观看幻灯片、结合课本内容回答有关其他细胞器的问题

  通过对比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在观察动画的基础上,经过自学,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有利激发学习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讨论,加深理解有利掌握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及其功能。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总结归纳

  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达标表格(详见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

  应用该表格进行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描述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简要说说其他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完成表格。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线粒体——有氧呼吸

  2、叶绿体——光合作用

  3、内质网——“加工”

  4、高尔基体——“运输”

  5、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6、溶酶体——“消化”

  7、液泡——调节

  8、中心体——有丝分裂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核酸的种类。

  ②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后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这次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以下不足:

  ①任务指向不明确,任务要具体细化。如,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任务太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可以改为填空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其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比较。

  ②教学主线不清晰,顺序凌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想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DNA和RNA在结构上的不同,再细化到局部,从而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来理解知识点。从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不科学,不符合认知规律,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从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出发,由元素组成核苷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连,再形成核酸,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反思

  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本次课,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辨析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对学生不太放心,很怕学生达不成任务,我在本次中讲得比较多,剥夺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活动,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②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多且零散,需要理解并记忆。在教学中应适当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本次课学生需要记忆2种核酸,2种五碳糖,5种碱基,8种核苷酸的中文名称。

  ③对学生见解的反思。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五种碱基的记忆的时候,有学生提到了U就好比人的两条输尿管,所以U代表尿嘧啶;看到G就想到了鸽子,而鸽子属于鸟类,所以G代表鸟嘌呤。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8

  【目标明晰】

  ●课标要求:

  1、掌握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的两种情况

  2、理解概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3、识记多倍体形成的原因及原理

  4、掌握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哪种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体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二、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哪些类型(试用图例表示:可用不用颜色的.横线表示染色体?染色体变异将导致什么结果?

  (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1)可分为哪两类?

  (2)染色体组概念?

  (3)请判断下图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A、AaBbB、AAaBBBC、Aaa

  甲乙

  (4)二倍体概念?举例?多倍体概念?举例?

  (5)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特点是什么?

  (6)得到多倍体的方法以及原理分别是什么?

  (7)单倍体:

  ①概念(如何区别单倍体和多倍体?)

  ②单倍体植株和正常植株相比有何特点?

  ③单倍体育种原理:过程:

  优点:

  二、深入分析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参考课本P89页拓展题)

  ①原理

  ②简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三、达标做题

  1、同源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完成课本练习题3题

  3、有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基因型为Aa的细胞含个染色体组。

  5、图示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其基因型可能是()

  A.ABCdB.AaaaC.AaBbCcDdD.BBBbDDdd

  6、人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3种形态,染色体组的数目为组。

  【反思回忆】

  ●目标回忆

  ●构建体系

  ●总结规律

  ●完善存疑

  【课时练习】

  完成课时作业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我国晋朝“车胤囊萤”的典故,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与能量有关的物质。顺势提出问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那种物质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直接提供能量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强调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等量和单因子原则,之后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随后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实验流程,最后得出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以人民币比喻ATP,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能量“通货”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8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ATP的结构特点,体会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随后,分组分发各种碱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通过展示模型和相互评价进行修正,在互评的过程中理解ATP的'化学结构特点,构建正确的ATP的分子结构模型。总结ATP能作为直接能源是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合作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

  “用32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出ATP,ATP的总量变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团却已经带有放射性标记”。

  问题1:生物体内的ATP有什么特点?ATP与ADP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2:在细胞中,ADP若转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条件呢?ATP若要转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过程。此时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径。

  4.合作探究

  4:ATP的利用。

  多媒体展示90页的图解: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学生自主说一说,并讨论ATP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学生自主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加以补充,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资料:氰XX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思考:XX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原因。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03-21

高一生物教学设计8篇04-26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03-24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05-13

生物教学设计(15篇)04-03

生物教学设计15篇03-24

生物细胞的结构教学设计03-19

高一级生物教学反思03-31

生物公开课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