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3 19:32:3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一、基本练习

  1、倍数和因数。练习第一题,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你认为对于倍数和因数有哪些值得注意?

  2、第2题,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加强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3、第3题,分一分。

  4、1——20以内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进行分类;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个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奇数优势合数,这个数可能是几?

  二、数学游戏:猜猜我是谁

  (1)我是比3大的奇数。我和另一个数都是质数,我们的和是15。

  (2)我是一个偶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乘积是18。

  (3)猜数游戏:一行6、7人到前面,给大家看出谜底,象上面一样,让下面同学给出谜面,这几个人可以抢答,直到给出的谜面足以确定这个数且有人猜到这个数为止。

  三、运用知识模型

  1、第13页第5题。独立思考,全班讨论,明确实际上就是找90的因数。

  2、第6题。中间的数其实就是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因此它们的和必然是3的倍数。

  四、总结,阅读。

  阅读《你知道吗?》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阅读材料。

  教学反思:

  这里的练习课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在3、4题学生一点难度都没有,但在1、2题上学生还是有点费力气,尤其是第二题,这里有好几个答案,对他们进行方法法的指导,学生终于可以顺利的找到全部的答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经过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梯形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简单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出示教材59页例题情境图)这是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想一想,我们如何求它的面积?(学生说想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与方向。

  ⊙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1.转化梯形。

  师:我们已经会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学过的图形?

  学生拿出梯形,小组之间合作,尝试把梯形进行转化,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师:请你们把转化的成果展示出来,再说说转化的过程

  方案一: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

  1: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生2: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方案二:把一个梯形拦腰划分为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在这种转化方法中,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发言后师指出: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3.推导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还知道梯形与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你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梯形的面积吗?

  根据方案一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与梯形的高相同,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

  (1)请学生说说公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字母公式的写法。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则S=(ab)×h÷2。

  (3)请学生填写教材上的问题,用文字和符号两种方式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完成教材59页问题一。

  (1)提问: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用到什么公式?

  (2)请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主动探索、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4题。

  找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量出长度,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上底的根数+下底的根数)×高的根数÷2,就能得到这堆圆木的根数。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练习题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综合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0页“练一练”2、3题。

  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已认识大部分的真分数,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通过直观了解,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从而较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分数可以分为3类的错觉,应在学生总结“真、假分数”的特点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加以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能力目标: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德育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懂得知错就改,公平、公正、同学之间合作共进,使自已的生命之花有价值地绽放;教育养成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心育目标: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习有浓浓的兴趣,使之乐学、爱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提纲:

  1、自学数学书第37—38页内容。

  2、记下你的收获和你的问题。

  3、尝试解决课后习题。

  4、创编习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1、出示课件:在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他们走到一个村口,感到很饿。这时八戒主动提出为大家化些斋饭。由于猪八戒礼貌待人,得到村民的同情就给了他4张大饼,他乐巅巅地往回走,边走边闻那饼散发出来的诱人的香味,实在忍不住就吃了一张,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化作飞鸟跟踪他的悟空看得一清二楚。猪八戒回到师傅跟前,还没开口,悟空揭发到,呆子你在路上已经吃过饭了,剩下的东西没你份了。唐僧一听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和颜悦色地说,悟空原谅他吧,八戒饭量大再让他吃些吧!这时八戒低着头羞愧地拿出饼,悟空大吵着这回可得平均分!猪八戒面对这3张大小一样的饼,要分给四人吃,四个人该怎么分才公平呢?他摸了摸头,想了很久也不知所措,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我们快来帮帮已经认识错误的八戒想个办法好吗?

  2、提出问题:3张大饼怎样能够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呢?每人得到大饼的多少张呢?3、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讲学生听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究与思考。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23分钟)

  活动操作一: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10分钟)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也是张饼,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3、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4、请观察,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分子比分母小,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像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回答问题的能力。)

  故事:同学们帮助八戒解决了这一难题,八戒打心眼里感谢同学们,同学们想对八戒说点什么吗?(猪八戒你要知错就改,别再贪吃,要多孝敬师傅,团结师兄。)猪八戒一定会牢记同学们的忠告的。就请大家看他的行动吧。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十分,这次八戒去化斋,牢牢接受教训,把化到的'饼紧紧抱在怀里,把鼻子撅老高老高,生怕闻到香味又控制不了自己贪吃,他这次有很强的抑制力,把化到的饼原数不动地拿了回来。师傅看到八戒有这么大的进步非要奖励八戒,让他多吃一张饼,可八戒坚持要做到平均分。于是八戒一数共有9张饼,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脑子里不停地想应该怎么分,才能做到平均分呢?这个问题又难住了可爱的八戒,大家愿意再伸出友爱之手助他一臂之力吗?

  活动操作二、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13分钟)

  1、提出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2、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老师巡视并进行指导。(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9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9张饼的,就是张。

  师: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吗?跟刚才我们认识的真分数有什么不同?(分子比分母大)所以像这样的分数叫假分数,然后板书:假分数让学生按照这个特点试说几个假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把8张饼分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2张饼,再把另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得张,每人共得2张加上张饼。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分法的结果:2张加张,如何来表示?让学生进行讨论,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分数呢?然后板书:带分数。然后出示写作:2,读作:二又四分之一。并让学生跟读。让学生列举几个带分数并读写。

  4、提出跟2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两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

  5、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两个概念。让学生自己对真假分数的加以区别,总结各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小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特点: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比分母大。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像2,1,…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带分数大于1。

  (设计意图:由活动操作一做了铺垫,学生能够独立地操作第二个活动。所以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特点。)

  三、练一练。(11分钟)

  1、课堂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谜语:根据所给词语猜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属于哪一类。

  七上八下百发百中 九九归一举一反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这样的练习既注重了基础,也可以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会的回答积极性。同时也进行了知识的整合。)

  5、创编习题展

  (设计意图:给学生编空间,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学习所思设计习题,通过此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总结。(3分钟)

  1、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新的朋友,它们分别是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你能介绍你新朋友的特点吗?

  2、交流体会。

  五、家庭作业

  任选其一:

  1、请写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下今天的收获。

  2、设计一份自留作业,对本节知识加以巩固。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开阔思路,修正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基本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计算图形面积和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本班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差,基础较薄弱,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善于去交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动物呢?课件出示由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金鱼图形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2、美丽的金鱼是由哪几个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同时一并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作铺垫,也为确保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夯实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发现规律,初揭课题

  拼图游戏: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图案,学生一边拼图形,一边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图形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观察思考回答)这些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平面图形拼出来的。 师:对,我们就把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主阵地,数学课堂应开启学生的发现之旅,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时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2、寻找图形,再揭课题

  师: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你能从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找到组合图形?

  生:教室窗户由一个小长方形和两个大长方形组成、房子侧面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组合图形就在我们身边。

  师: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同学们都是游刃有余!今天的关键是想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只要把组合图形中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加在一起就行了。

  师: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添加板书:的面积) 3、观察图形,估算面积

  师:淘气家新买了住房,想把新房的客厅铺上地板,新房的客厅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呢?同学们能帮他算算吗?(拿出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客厅平面图)。

  师:你能估一估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进行估算。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个图形不是简单图形,不能直接估计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估算的时候,潜移默化地运用添补和分割的转化思想,也为下一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4、独立探索,计算面积。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估算的理由,那你估算的数据接近真实的数据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客厅平面图试着寻找出计算这个图形的方法。

  学生独立活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5、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师:老师刚才发现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现在就请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老师深入到小组当中去参与他们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2)全班共享,提炼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的想法?

  生:在图形里面画一条线,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算面积之和。

  师: 真好,这条线叫辅助线,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好帮手,我们一般将它画成虚线,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适时出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给不同的计算方法命名。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过程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另一种是割补法,那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好吗?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

  分割法:当我们用分割法时,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就越简单,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不行了。用分割法计算时,要先算出各部分的面积,最后把它们加起来。(板书:分割法求和)

  添补法:当我们添补上一块之后,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求出添补之后图形的面积,那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下,否则这种方法就是行不通的。用添补法计算,记得把添上的这部分面积减去。(板书:添补法求差)

  割补法:要求割下来的这部分能正好拼上。这种方法,既有分割,又有添补,(板书:割补法灵活计算)

  3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些方法看似不同,但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发现吗?

  师小结:不论是分割或添补,目的都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板书:转化) (3)比较反思,选择方法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老师发现你们可以灵活的运用解题的方法真是太好了,那在本题当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你的理由。

  师小结:求一个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因为分割、添补的方法不同,计算步骤也不同,但最后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相同的。虽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我们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灵活地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合理 、简便)

  (设计意图:这里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并存,首先,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吸纳他人的意见,享受积极思考获得的快乐。引导学生交流,引起思维的碰撞,使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 应用拓展,提高能力

  1、练一练1,书中第1题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作业设计意图:每一幅图都有多种分法,课堂上应避免学生分得过于复杂化,鼓励学生选择合理 、 简便的分法。)

  2、练一练2,书中第2题,认真观察图,选择有用的数据,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对于不同的算法,师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较简便的方法,加以指导。

  (作业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对上一题的补充,拓展,同学们都能用分割法把这道解出来,但是用添补法到底能不能解决这道时,同学们就会发出疑问,可是当老师适当进行点拨之后,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整体代法的介入不仅是对这道题的一个有效的补充,而且也为六年级求圆的面积埋下伏笔,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3、练一练3,书中第3题,计算这张硬纸板还剩多大的面积?

  (作业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

  4、练一练4,书中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作业设计意图:习题由浅入深、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把数学与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通过上面的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思考,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四、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说学会了哪些?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回顾,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和相互学习都很重要,做到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五、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长江作业《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转化

  分割法:求和

  添补法:求差(特例除外) 割补法:灵活计算 合理 简便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是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这样的板书不仅可以直观地、简明扼要地展示本节课求面积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选择,而且明显看出都是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感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数学思想与方法上得到发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体积与容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的学习。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积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知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疑问是:体积和容积差不多呀,怎么分呢?测量体积是不是从物体的外围量,而容积是不是从容器的里面量呢?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

  ②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

  ③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换算。

  ④会进行体积和容积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②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都看见过动画片《猫捉老鼠》吧?为什么每到一个地方,小老鼠能轻易的通过,而猫却被撞的非常惨?

  2、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

  3、比较一些容易看出大小的物体。

  (师手中拿着两个不一样大的铅笔盒)

  问:这两个铅笔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

  师: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老师手中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看一下哪个大?(请同学猜一猜)

  师:用眼睛看很难做出判断。想想看能用什么办法解决?(生想办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二、实验

  (师出使两个有刻度的量杯,里面盛有同样多的水)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现在的水在哪个位置?

  先把苹果放入水中,同学们观察发生什么变化。

  水面上升了,说明什么?(苹果占了空间,把水往上挤)

  把梨放入水中,水面也上升。

  师:观察比较两个杯子的水位,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个果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某某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桌占也有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师:物体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揭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比一比,老师的体积与某同学比谁大?像这样的例子你会举吗?

  结论:这说明苹果或梨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苹果和梨的'“大小”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体积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揭示体积概念。

  三、想一想

  (出示盛水的杯子)

  师:这是一个装水的容器。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容器?

  (出示杯子和碗)

  师:杯子和碗谁装的水多?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说办法。选择一种全班实验

  实验:将杯子和碗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同样大小的有刻度的杯子中,观察水位的刻度。

  师: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杯子装的水比碗多,我们就说杯子的容积比碗大。

  师:什么是容积?说说你的理解?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演示:倒半杯水,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再倒满,此时杯子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杯子的容积。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你对它们的定义有什么不理解,可以提一提。

  问:杯子有体积吗?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容积,从而得出容积的概念,这样就会从一种感性认识很容易升华为理性认识。)

  四、习题设计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玩玩橡皮泥(伴乐)。

  要求:用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如果捏成任意形状的物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同一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五、全课总结(略)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活动准备:

  月历。

  活动过程:

  活动一:去少年宫

  活动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师:暑假期间,淘气和笑笑去少年宫。淘气每隔2天去1次,笑笑每隔4天去1次。7月31日他们都去了少年宫。

  出示8月份的月历:每隔2天去1次,每隔4天去1次,你是怎样理解的?他们会在少年宫相遇吗?你有办法知道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吗?

  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师: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到底他们是哪几天同时去少年宫的。8月份淘气是哪几天去少年宫的吗?笑笑呢?

  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8月份的月历,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淘气和笑笑去少年宫的日子。

  学生反馈后,师板书: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3,6,9,12……

  笑笑去少年宫的日子:5,10,15……

  师:看看这些数,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生可能会回答: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笑笑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师:淘气和笑笑同去少年宫的日子是哪几天?15和30都是3和5的共同倍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15,也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活动二:填一填

  活动目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并利用集合进一步加深对公倍数意义。

  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找公倍数的办法。

  出示集合圈:中间相交的部分填什么?50以内6和9的倍数分别有哪些?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

  师:50以内6和9的公倍数有多少?最小公倍数是多少?你还有其它找公倍数的办法吗?

  独立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办法。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找的。

  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你理解了吗?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练一练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练一练第3题:先完成前面几组,跟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练一练第4题:4分发一次车,6分发一次车,你是怎样理解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怎样?

  介绍“你知道吗”中用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小知识。

  这节课,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教材中“你知道吗?”介绍的短除法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快速有效的办法,应加强指导算理,要求学生掌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活动一:体积的认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活动二: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较体积差距大的物体。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2、比较体积相近的物体。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平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3、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活动三:容积的认识

  1、明确容器的概念。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2、明确容积的概念。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生:体积与容积。(教师板书课题)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玩一玩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个形状,然后再捏成球体。前后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长方体物体的体积。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

  3、价值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原型,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研究实践的“源”,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盒装牛奶的箱子,一盒牛奶,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张学习记录卡。

  【教学流程】

  一、挖掘生活原型,创设问题情境。

  1、先让学生猜一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多少盒牛奶?

  2、通过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撕开被教师事先封住的标签,再次验证猜与摆的结果。

  4、还有其它方法能算出一个箱子最多能装多少盒牛奶吗?如果要算出一车能装多少箱牛奶,也这样把整箱的牛奶搬到车上摆一摆吗?

  [策略建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易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必需性与迫切性,也更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摆放牛奶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结果可能也不相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因为这一环节的设计除了创设探究新知的问题情境,并为后面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作了铺垫。]

  二、引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新知。

  (1)、步步设疑,层层推进。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其它的方法可求出一箱能装多少盒牛奶,学生如果说出可用体积计算这种方法,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后,继续追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呢?”

  [策略建议:在让学生用其它方法求出一箱能装多少盒牛奶时,学生可能还不同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可让学生反思其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如果学生都不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

  (2)、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1、介绍学具,并提出操作要求。

  ①这些是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4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④12个呢?

  ⑤能用这些小正方体能摆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摆一摆,并把所得的数据填在学习卡中。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①一共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②摆成的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是怎么摆的?

  ④摆成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高是多少?

  ⑤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⑥从摆的过程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概括,推导公式。

  ①用12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②这些长方体的形状不一样,可它们的体积怎样?为什么?

  ③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什么?(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

  ④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怎么计算?(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

  ⑤每排的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每层的排数就是长方体的(宽),一共摆几层就是长方体的(高)。

  ⑥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的数量等于(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

  ⑦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a表示长,用b表示宽,用h表示高,长方体的.体积可以写成(V=abh)。

  [策略建议:在让学生交流汇报各组操作的结果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我,把各种不同的摆法呈现出来,再从中发现规律,归纳概括。在引导学生推导公式时,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推导,教师只是引导,点拨,不能一手包办。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比较抽象,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长、宽、高的数据,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一盒牛奶的体积。

  2、用体积计算的方法求出一箱能装多少瓶牛奶。(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

  3、据调查显示,泉州地区每天大约要消费3万盒伊利牛奶,一辆长2.5米,宽1.6米,高1.8米的卡车一次能运完吗?

  [策略建议:在第2个练习中,学生的计算结果会出现误差,可让学生质疑,为什么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引出容积与体积的差别,但不出现容积这一概念,为后面容积的教学设下伏笔。在第3个练习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条

  学生准备 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 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 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xx。

  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请学生剪下附页3中图1的纸条,分别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几个纸条长?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该怎样表示长度?

  (2)交流测量结果。

  预设 生: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3)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提问:数学书的长不够一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并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应该把纸条变短。

  (4)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预设 生:我先把纸条对折去量,还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纸条对折一次,正好量完。

  师:剩下的这部分相当于纸条的几分之几呢?

  预设 生:大致相当于纸条的四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2.自主探究:把整体“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明确整体“1”可以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累加而成。

  (1)看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比较图形的面积,

  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

  二是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基于上述学习内容,教学设计突出以下两点:

  1、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方格纸作为载体,呈现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并在交流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

  2、安排人物的提示性对话,向学生渗透比较图形面积大小可以使用的几种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欲望。

  同时,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各种方法。这样开放式的编排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思维的敏锐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各种硬纸板做的平面图形

  学生准备 附页2中的图形 方格纸 七巧板

  教学过程

  ⊙直奔主题,揭示新课

  出示两个用硬纸板做的平面图形。

  (1)说一说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2)提问:如果两个平面图形的形状不同,大小很难区分时,你有什么办法?

  (3)揭示课题:比较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课程的开始教师就抛出一个和教学重点有关的问题,并且直接进入主题:比较图形的面积,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9页方格纸中的图形。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剪下教材附页2中的图形仔细观察、比较,看谁的发现最多!

  (学生利用已经剪好的附页2中的图形拼一拼)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做好记录。

  3、解决问题一

  找出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师: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生1:图①和图③的.面积相等,我是通过数方格得到的。

  生2:图①和图③的面积相等,我是通过平移得到的。

  生3:图②和图⑥的面积相等,我是用重叠的方法得到的。

  生4:图②和图⑤的面积相等,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生5:图⑧和图⑨的形状不同,但面积相等,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生6:图⑨和图⑩的形状也不同,但面积相等,我也是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

  师:我们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时,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数方格、重叠)

  4、解决问题二 笑笑的发现你同意吗?

  师:笑笑发现了什么?请你们也照样子拼一拼,验证一下笑笑的发现是否正确。

  预设生:图⑤和图⑥合起来与图⑧的面积相等。

  与同桌合作动手拼一拼,得到答案:图⑤和图⑥合在一起与图⑧的面积相等,笑笑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预设生:图①和图③合起来与图⑦的面积相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9—20页。

  【复习目标】

  第1题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规律直接判断。

  第5题侧重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第6-8题鼓励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自己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第10题是拓展题,鼓励学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难点: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1题:不计算,直接在○里填上“>”“<”或“=”。

  分析: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会“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大,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当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当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

  答案:>

  ;

  =;

  >

  >

  ;=

  ;

  <

  第5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分析:

  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给予鼓励。

  答案:

  第6题:应用题。

  6.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了21.7km的路程。算一算,这只军犬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分析: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此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千米”和“米”单位之间的换算。

  答案:

  第7题:应用题。

  (1)分析: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小数除法的知识。对于第(1)题,学生可以先求出第一摞纸每页纸的厚度,再用第二摞纸的厚度除以每页纸的厚度。

  答案:

  (2)分析:学生可先求出每种食用油的单价,再进行比较。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分的结果,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综合列式这两道题。

  答案:

  第8题:应用题。

  (1)做一套童装需2.2m布,30m布最多可做多少套这样的童装?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1)小题是利用“去尾法”。

  答案:30÷2.2=13.6363…(套)≈13(套)

  答:最多可做13套这样的童装。

  (2)每个油桶最多可装4.5kg油,装10kg油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油桶?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2)小题是利用“进一法”。

  答案:10÷4.5=2.2222…(个),2+1=3(个)

  答:至少需要3个这样的油桶。

  第10题:应用题。

  分析:

  通过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里,要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题意后,可以独立解决,并进行交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算篱笆长度时,要减去门宽1m。

  答案:

  资源文件列表: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求图形面积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求图形面积的实际经验,针对学生的学情,本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具体情境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复习这些知识时,逐步将问题转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也容易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导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知识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平行四边形纸片 方格纸剪刀

  学生准备 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 三角尺 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公园里的一块长方形空地的示意图:长10米,宽6米。

  提出问题:同学们,公园里有一块空地要进行绿化,你能算出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10×6=60(平方米)

  师:除了用计算的方法,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吗?

  生:数方格。

  2.出示空地中间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区域,底边6米,斜边5米,高3米。

  提出问题: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3.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对主情境加以修改,先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又巧妙地引入新内容,激起学生的大胆猜想,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性。

  ⊙猜想尝试,获取新知

  1.出示教材53页问题一。

  师:我们会求什么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图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猜想求这块空地面积的方法。

  预设

  生1: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也是对边相等。

  生2:把平行四边形的相邻的两边相乘。

  过渡:究竟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该如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2.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用这种方法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1)请大家仔细观察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数一数。

  (2)得到结论:长是6米,宽是5米的长方形面积时30平方米,而底边是6米,斜边是5米的平行四边形所占的小方格数不够30个,也就是不足30平方米,我们不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18=6×3,其中18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和3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提问:难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吗?我们会求长方形的面积,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图形的面积,这种方法是学生熟悉的、直观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两个图形,暗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面我们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出示课堂活动卡)请大家根据课堂活动卡来完成活动。

  (1)质疑:上面的方法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沿高剪开。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呢?

  释疑:只有沿高剪开,才能出现直角,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2)师生共同总结。

  ①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②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不变。

  ③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Sah

  (4)梳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刚才大家在剪拼的时候,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你们为什么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

  (学生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出的方法,其实就是数学上的转化法。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可以应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使学生在剪、拼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2-2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5-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6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04-07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4-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