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0 19:07:4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伤仲永》第一单元中的第5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这类文体的要求是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记诵积累文言文知识。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针对新课标,本课的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并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结合课标、课本、学生,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2、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

  课前准备:

  1、预习

  学生查相关资料,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注音,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学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困难,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学习要点,归纳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3、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采用板块教学模式,设置教学环节,突出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体验反思三个板块。按照“读一读 想一想 看一看 议一议 说一说 评一评”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伤仲永》。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首先,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2、检查字音:

  邑人奇之:yì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3、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②领会后天教育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找学生读,全班默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②把握节奏,注入感情。

  (学生放开声音自读)

  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全班再次齐读,进一步培养语感。

  出示问题: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人归纳,其他人补充。

  教师小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朗读,我们进一步培养语感,感知课文。

  三、理解课文(研读赏析):

  师:但要把课文读透,深刻理解文意,我们还需要将简洁、典雅的文言文翻译成直白流畅的现代汉语。

  (一)疏通文意

  1、分段翻译课文,由老师带领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出示本段学习重点:

  第一段:

  结合注释,翻译本段。

  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词多义:

  之:①忽啼求之:代词,它,指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代诗

  ④邑人奇之: 代词,代仲永

  其:①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这首。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诗的。

  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以…为奇。

  ②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2、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2自然段

  ①出示学习重点:

  第二段:

  省略句

  古文语言简洁,常常省略句子中的成分。

  例:即书诗四句:(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翻译句子:从先人还家:(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两名学生一读一译。可找多组学生。评价,指导。

  3、学生合作探究,翻译第3自然段

  第三段:

  结合注释,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解决疑难。

  学生提出学习重点:(翻译,课文理解,一词多义)

  注意:

  ①课文较难,指导多读。

  ②两名学生一读一译。评价:学生评,教师评

  4、小结:现阶段翻译课文,要求大家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边翻译边总结,积累掌握文言词汇。

  (二)研读课文

  再次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体验反思:

  师: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深深的惋惜。一个人要成才,天资聪慧固然重要,后天的教育和个人的勤奋更加重要。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走出一条成才之路。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

  2、归纳整理文言词汇。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附板书: 5、伤仲永

  王安石

  五岁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泯然众人:不使学 后天教育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4

  附件:

  《伤仲永》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姓名:郭全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伤仲永》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伤仲永的教学教案设计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

  曾巩

  (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迅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究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二)温习文本,深入探究

  过渡: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1、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的“泯然众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三)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示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示例: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2、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四)课文小结

  是的,正像伟大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说来听听。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予以大屏幕展示有关名言警句,并令学生作简要摘抄,结束本文。)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教学效果较理想。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学设计6》。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伤仲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设计08-27

《伤仲永》教学设计03-05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04-11

《伤仲永》教学反思04-04

伤仲永教学反思03-28

《伤仲永》教案设计04-08

伤仲永教案01-24

《伤仲永》教案04-22

关于《伤仲永》的教学反思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