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教案《五年级数学《旋转》教学设计》。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第6页2题。第9页4题、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数学教学设计 篇2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该怎样设计?围绕问题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积分 +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y1)、B(-1,y2)、C(2,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其中a0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问题(1)采用了直接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结果,对问题(2)显然用代入法难以得到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经过讨论后,学生A回答:“因为k>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通过引导学生对错因彻底分析与校正,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出了几道解方程的练习,结果发现,学生确实重视了错误,效果明显有所好转。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确实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体验,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人分享成果,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目的: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其中在处理第5小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不足:可以让学生求小数的平方根,如:求0.0004的平方根,可能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其一,直接求;其二,化为分数求,不管怎样都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最终归纳问题的症结在于当被开方数是小数时,其平方根小数点的位数应如何确定。于是再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结论:被开方数与其平方根小数点位数是2:1的.关系。这样就能更深层次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这样做。 练习2、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抢答) 64,0.01,121,0.09,0,,,-0.36 目的:熟练求平方根的方法并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4、注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在完成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后,解决课堂上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方根的概念,一方面使新授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另一方面起到前呼后应的教学效果。 不足:由于时间较紧,所以讲解速度较快,可能使部分同学未能真正理解。 总之,对于这样一节概念课,如果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阶段,那绝对不是数学概念课所要提倡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逐步地深入和发展起来的。对一些具体的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抽象、类比等,概括出它们的一般的与本质的特征。因此,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就必须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最终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知识目标: 教材通过摘桃子比图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目的是让学生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进一步巩固5的乘口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兴趣。 2、培养学生小组交流的`良好习惯和在实际情境中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 借助材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5的乘法口决。 活动1:开火车形式,让学生说出5的乘法口决。 二、摘桃比赛。 活动2:出示比赛图,让两位学生扮两只小猴完成5的乘法式题,从下至上,谁就获胜,式题可变换,多让几组学生参马比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兴趣。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对照两幅图,找出不同点,然后再列式,即15×3=15人;23+5=8人,让学生说一说第(1)幅图,为什么是5×3,而第2题为什么是3+5,从而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第3题:是一道综合的解实际问题的习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故事,理解题意,再进行解答,注意“买2张成人票和1张学生票”的列式有两种即5×2+3×1和5×2+3,并告诉学生看情境图,根据自己的经验,先自己估算,然后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四、你知道吗? 师简单介绍乘法口决产生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九册56页、57页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从“起点、方向、时间、结果”四个方面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运用线段图表示相遇问题的相等关系,能正确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以及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模型的应用,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及数感和空间感。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点及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的理解,算术解法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电脑和电视机 教学法设计: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行程问题关系: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卡通形象,问:同学们认识他们是谁吗? 教师谈话:昨天在笑笑和淘气之间发生了一件可笑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 昨天,淘气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由于自己马虎大意将同桌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同学们如果你是淘气你会怎么办? 学生发表意见 A、淘气给笑笑送去,或淘气打电话告诉笑笑让她来拿。 B、两人约定地点,给笑笑。 C、俩个人同时出发,相遇为止。 2、教师谈话:我们提出了这样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采用A方案: ①教师利用课件给出条件:“如果笑笑步行50米/分钟,笑笑到淘气家需要12分钟”教师提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呢?为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演示课件(问题、算式、结果)板书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②教师在给出“淘气步行70米/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①淘气每分钟比笑笑多行多少米?70-50 ②淘气和笑笑每分钟一共行多少米?70+50 ③淘气到笑笑家要用多长时间?600÷70 ④淘气所用时间比笑笑少多少分钟?12-600÷7 教师谈话:我们同学真的很棒,提出这样多的数学问题。请问:为什么用600÷70,你估计淘气会用多长时间?70+50表示的是什么? 二、观察演示,感知相遇问题特征: 1、教师谈话:如果采用B方案,请同学们观察线路图,想一想他们应该选择哪里比较好?为什么?(出示线路图) 学生观察线路图思考,与同位交换意见,指明回答。 2、教师谈话:如果采用C方案——“两人同时从家出发”,我们请两个同学们来演示一下C方案是怎样运动,请其他的同学想一想他们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时间、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结果四个方面有什么样的特点。(横线处板书) 指明演示,口述运动特点,教师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说他们运动的时间是相同的(一样、同时、相等),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板书:时间相等 教师总结:具备这样四个特点的运动(两地、同时、相向、相遇)我们叫做相遇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教师板书)重点是: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解决相遇问题。 三、辅助分析,再现相遇运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从新理解题目条件 笑笑步行50米/分,淘气步行70米/分,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如果两家之间的路程是600米, 提问:你能试着提一个有关相遇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电脑出示,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⑴他们在哪里相遇?⑵他们什么时候相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⑴实际上是在问:相遇点与笑笑或淘气家的路程。⑵实际是在问,他们出发后几分钟相遇?而要解决⑴,必须先求出⑵ 教师出示问题 ⑴他们出发后几分钟相遇? ⑵相遇点与笑笑家路程是多少?相遇点与淘气家路程是多少? 教师设问: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教师谈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两人的运动情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 ①两人分别从哪里出发?(课件抽象出两个点)此时两人相距多少米?②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运动的时间呢?观察第1分钟的运动情况?(教师操作课件)教师提问:说一说你观察到什么?(每人各走多少米,两人共走多少米。两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多少米。两人现在还相距多少米。③观察第2分钟运动情况,④观察第3分钟的运动情况,⑤观察运动的结果。(每个人的运动路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每个人运动的时间,) 四、探究尝试,体验解决问题过程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有再一次从运动的过程和运动的结果两个角度进行观察,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任选一个角度思考,我们怎样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呢?(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探究活动的要求: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再小组里进行研究。提供两个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一:观察运动结果 整条线段表示笑笑家与淘气家之间的路程,请把图填写完整 (线段图与教材上例题的线段图相似) 我能用等式表示线段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解法是: 辅助材料二:回忆运动的过程 计算,完成下表 时间 淘气走 的路程 笑笑走 的路程 一共走 的路程 两人相距 的路程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通过表格我知道他们是在出发后________分钟相遇的 我的解法是: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 五、汇报交流,归纳解决问题策略 1、集体研究,学会汇报研究的成果,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线段图和表格,板书算式。每说一种方法,学生进行评价。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如下: 方法一、通过填表知道用5分钟相遇,但是没有算式 方法二、600-(70+50)-(70+50)-(70+50)-(70+50)-(70+50)=0 方法三、600-(70+50)×5=0 方法四、600=(70+50)+(70+50)+(70+50)+(70+50)+(70+50) 方法五、(70+50)×5=600 方法六、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70+50)x=600 方法七、600÷(70+50) 方法八、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70x+50x=600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①70+50表示的含义;②各方法之间的关系;③方法择优并说明理由。 3、教师谈话:这样多的方法实际上都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口述,教师板书: ①淘气所行的路程+笑笑所行路程=相遇路程 ②速度和×相遇的时间=相遇路程 ③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理解三个关系式的联系; 并总结:①②是列方程的依据;③是算术解得依据 学生选择方程作解,指名板演,解决第二个问题 4、学生独立解答(其他方法略) 解:设出发后x分钟相遇。 50x+70x=600 120X=600 x=5 答: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 相遇时距离笑笑家多少米?50×5=250(米) 相遇时距离淘气家多少米?70×5=350(米) 六、实践应用:拓展策略应用范围 1.填空。(教材例题及线段图) 相等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列方程: 算术式: 2、教材试一试 六、归纳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有什么评价。 ⑴相遇问题的特点⑵等量关系⑶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教学目标: 1、探索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体会比较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比较多个大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小组合作中探索出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回家有多少个省份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板书课题:国土面积) 2、请同学们观察地图,你能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比较大吗?学生观察并学生回答。(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 二、探究新知 大数的比较: 师:读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的.面各从大到小排列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你们的排列结果写在你们的小黑板上,一会请每组的组长来汇报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列的。 教学目的:会用导数的运算法则求简单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教学重点:导数运算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多项式函数的求导 一、复习引入 1、已知函数,由定义求 2、根据导数的定义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常数函数 (2)函数 二、新课讲授 1、两个常用函数的导数: 2、导数的运算法则: 如果函数有导数,那么 也就是说,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导数,等于这两个函数的导数的和或差;常数与函数的积的导数,等于常数乘函数的导数. 例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 (5)为常数) 例2:已知曲线上一点,求: (1)过点P的`切线的斜率; (2)过点P的切线方程. 三、课堂小结:多项式函数求导法则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 (5) (6) 2、已知曲线上有两点A(4,0),B(2,4),求: (1)割线AB的斜率;(2)过点A处的切线的斜率;(3)点A处的切线的方程. 3、求曲线在点M(2,6)处的切线方程. 五、课堂作业 1、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 (2) (3) (4)(5) (6) (7) (8) (9) (10) 2、求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3、求抛物线在处及处的切线的方程。 4、求曲线在点P(2,-3)处的切线的方程。 【课前思考】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培养推理能力,让学生葱粉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等方式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找次品”问题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需要重新建构的内容,学生会有新鲜感和探索求知的欲望。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它又是一个高难度的充满挑战的内容,因此部分同学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学习这些内容需要比较高的思维水平。如何让学生正在地参与课堂的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悟发现规律呢?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猜想验证和推理,体验找次品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发现和理解“把物品总数平均分成三份来称,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会最少”。 2.通过找次品的探究活动,渗透“化归”和“优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3.经历由直观演示操作逐步到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神奇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出找次品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方法,理解和体会最优方案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能够用简明的方法记录找次品的思维过程。 2.在观察、比较中初步体会找次品最优方案的特点。 【课前准备】 纸质天平、棋子、操作记录单、课件 【课前游戏】 摸奖游戏 1.课件:从8个笑脸中摸一个奖品(从8个中摸中一个真不容易) 师:要使中奖容易些,你会增加笑脸的个数,还是减少笑脸的个数? 2.从4个笑脸中摸奖(体会更容易中奖)。 3.从2个笑脸中摸奖(体会“保证”意义)。 师:要保证中奖,我们得摸几次?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逐步逼近缩小范围的数学思想是有生活原型的,通过这个游戏,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同时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知道3月15日是什么日子吗?(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师:在315晚会上老师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课件出示) 一些不法商人往黄金里加金属铱冒充千足金来销售,加铱后的黄金用肉眼无法辨别,但重量会增加。 (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用生活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感受数学源自生活。】 过渡:像这种不合格的产品,我们称之为次品,数学中有一类经典的智力问题叫“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次品。(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在2个物品中找次品 (课件出示题目)现在有2个外形和颜色一样的金元宝,其中有一个是加了金属铱的次品(次品重一些),现在请你当黄金检测师,你有什么办法找出这个次品? (预设:用天平称,天平左右各放1个,往下沉的那个就是次品。) 师:(课件出示天平)能根据重量的轻重,用天平来找次品。在2个金元宝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称1次就能找出次品。 【设计意图:明确用天平来找可在重量方面检测出次品的问题。】 2.在3个物品中找次品 (课件出示题目)现在有3个这样的金元宝,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也会用天平找出这个次品吗?需要称几次? 预设1:需要2次,我在天平两边各放1个,如果平衡,拿下一个再换另外一个,就会下沉,下沉的那个就是次品。 预设2:需要1次,我在天平两边各放1个,如果不平衡,下沉的那个就是次品;如果平衡,那没称的那个就是次品。 (1)你会更欣赏谁的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检测出次品需称的次数可以尽可能少。】 (2)统一记录方法 为了便于交流和记录,我们可以这样记(结合操作步骤): ?3个物品,可以用一根横线来表示天平,(板书:) 可以先在天平两边任意各放1个,(板书:1,1), 剩下1个在天平外面。(补充板书:3(1,l,1)) ?这时天平可能会平衡,也可能不平衡(板书:平不平),如果是平衡,天平外那个就是次品,需称一次就找出了次品;如果不平衡,次品就是下沉的那一个,也只需要称一次就找出了次品。3(1,1,1) 不平1次 【设计意图:能够用简明的方法记录找次品的思维过程。】 3.在5个物品找次品 (1)想一想:5个金元宝中找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需要称几次才能找出这个次品?你会怎么称? (2)小组合作,把称的.方法记下来。 (3)小组汇报称法 预设1:在天平的左盘放1个,其余4个逐个放在右盘,直到找到次品为止。 预设2: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放2个,如果平衡剩下那个就是次品,1次找出了次品;如果不平衡,次品就在较重的那2个里面,再把较重的那2个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再称一次,这样2次就找出次品了。 记录:5(2,2,1) 不平2(1,1)2次 预设3:5(1,1,3) 不平1次 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称法 (4)理解“保证”“至少”的意义:我们找出了多种称法。要保证找出这个次品,至少要称几次? 天平有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一定衡,所以要保证找出我们就要考虑不平衡的情况,也就要做最坏的打算。并且在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情况下,称的次数可以尽可能的少。 (板书擦出不能保证,也不是最少次数的情况,写上“保证找出,至少2次”) 【设计意图:感知称法的多样化,理解“保证”“至少”的意义。】 4.在8个物品中找次品 (1)想一想:8个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有几种称法?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2)猜一猜: ①猜一猜,会有哪些称法? (4,4)(2,2,2,2)(1,1,6)(2,2,4)(3,3,2) ②猜一猜:哪种称法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会最少。 (3)同桌合作合作验证猜想。 (4)汇报交流 (5)优化选择:多种称法,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哪种称法?为什么? (3,3,2)(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最少) (6)反思:是不是分的组越多就越好?或者越少就越好? 【设计意图:优化称法。】 5.在9、10个物品中找次品 学生自主选择从“9个中找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或“10个中找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进行再次实践。 预设:学生能较快找到具体的答案9个(3,3,3)称2次;10个(3,3,4)或(2,2,6)(4,4,2)均为称3次。 【设计意图:较为开放的环节,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自主选择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6.发现规律,发现数理 (1)观察思考:结合几次称量的情况进行对比,这些不同的情况之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预设:都是分成三组,每组中的数据都很接近,而且都有两个以上的数据是相同的。 (2)继续观察:称8个、9个的最佳办法都是唯一的,而称10个出现了三种分三组的办法,再观察,这三种方法哪一种和称8个、9个的办法更相似? (3)发现规律:你认为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数,怎样称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预设:只要尽可能平均分三组就行了。 为什么每次不多不少总是分三组好? 【设计意图: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规律应用 有28瓶水,其中27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设计意图:巩固理解,体验成功。】 四、总结 (1)都说数学都思维的体操,相信这节课同学都有收获说说你都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可看书质疑) 板书设计: 找次品 3(1,1,1) 不平1次8(1,1,6)8(2,2,4) 8(3,3,2)2次 5(2,2,1) 不平2(1,1)2次9(3,3,3)2次 5(1,1,3)五年级下找次品教学心得体会共2 在一批产品中,有16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用一架天平来检查出那个次品,最少用3次可以称出,为什么? 满意回答 找次品的问题是有规律的。 一般都是分成aab三份。b可以等于a。b也可可能等于a+1或者a到1,根据总数决定。 把两个a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在b里头,如果天平不平衡,则根据次品和正品的差别找出次品在哪一份。找到之后继续往下分三份。 这样一次就能排除掉三分之二,是最快的。1到3个,一次就可以搞定。4到9个,需要两次。10到27个。需要3次。28到814次82到243 5次 244到729 6次 16个的话第一次分成5个5个6个 可以找出是在某5个还是在某6个再找两次就保证找出了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xx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xx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数量/个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生操作)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大家回想我们刚才的操作过程,(演示角变大变小的过程)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现在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吗?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小吗?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演示:只剪短一条边)再剪,角的大小这次变了吗?(没有)角的边都这么短了,还没变啊?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三、总结收获(略)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教学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篇一: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这就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它既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努力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向“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面发展。 过这次的学习,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自己的单元教学设计尝试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自己认识到: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还认识到: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的学习,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 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 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 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 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 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 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 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学情分析: 1、 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 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 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 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 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2-1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04-07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4-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2-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6 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数学教学设计 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