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7 12:30:2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组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29页到30页教学目标:

  1、探究、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掌握并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多个)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下面各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里所含单位体积的多少。

  二、导入,确定学习目标

  1、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请学生猜猜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那么怎么能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探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顾“以旧学新”的几何问题研究方法

  以前我们在研究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都用过哪些方法:数方格、割补法。看看这两种方法,哪种适合研究长方体体积。简单讨论后,确定用“数方块”的方法。

  2、教师PPT演示切割物体数方块,让学生明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是操作起来麻烦,有些物体是不容易切割,不能切割,而且,物体的长、宽、高必须是整厘米的。

  3、质疑思考: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量出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用计算的方法呢?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我们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来研究这个问题。

  4、出示小组研究提示

  (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至少摆两种)

  (2)把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29页表格)

  (3)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5、各小组学生合作学习后,让各小组汇报数据,汇总到一起填入表格,观察表格,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

  6、即使练习:(例1)出示例1,指名口答,指导用字母公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7、根据例1右边的正方体图形,让学生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a3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四、练习

  1、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个要挖出多少方的土?(33页第8题)

  2、一块棱长30厘米的正方体冰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3页第9题)

  3、一块长方体肥皂的尺寸如下图,它的体积是多少?要用硬纸板给它做个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31页做一做第一题增加一个问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4厘米3。)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体积。

  (1)教师:请同学取出12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同学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分别请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问: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即形状不相同而体积相同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厘米3。)

  教师: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厘米3的正方体。

  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2)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学生说出摆法和体积后。请看电脑动画图像:一排摆出4个1厘米3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教师板书:

  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学生操作,看电脑动画图像。

  教师板书:

  3(厘米)

  3(厘米)

  2(厘米)

  18(厘米3)

  教师:想一想,如果要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该如何摆?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电脑图演示。然后板书:5(厘米)4(厘米)3(厘米)60(厘米3)

  教师: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3)例1(投影片)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口答,教师板书:7×4×3=84(厘米3)。答:它的体积是84厘米3。练习:(投影出题,学生口答。)一块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5×3×2=30(分米3)。)

  2.正方体体积。

  (1)请学生看电脑动画录像:长4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缩短一厘米(图上从右边去掉一排)。教师: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3×3×3=27(厘米3)。

  投影出一个正方体图。(可以用翻页变换它的棱长。)问:①棱长为2分米,求它的体积?②棱长为4厘米,求它的体积?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2×2×2=8(分米3),4×4×4=64(厘米3)。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具体的正方体的体积了,能说出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公式可写成:V=aaa或者V=a3。

  (2)例2(投影)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53=5×5×5=125(分米3)。答:体积是125分米3。

  做一做:课本34页1,2题,请4位同学用投影片写,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字母公式。教师:请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课本P35练习七:2,3。

  2.口答填表: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0.23= 0.2×0.2×0.2;

  ②5x2=10x;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分米3);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3。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

  2.作业:课本P35练习七:4,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操作,观看动画录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推理和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设计通过动画录像引导学生把它归为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来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正方体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其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练习中针对乘方运算和单位不统一的易错点,设置题目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确性。新课教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三个层次。通过摆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形状不同但只要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它们的体积就相等;通过操作和动画图,帮助学生发现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数量关系,即体积公式;运用体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学习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也分三层。通过图像推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

  (3)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与所求面对应的棱。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本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回顾旧知

  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要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根据给出的'数据可以求出哪些面的面积?

  要求表面积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中列式计算→小组内互相检查→个别汇报

  二、变式练习探索本质

  课件出示图片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不总有6个面,老师带来了一幅图,请看,这些物体的表面各有几个面,缺少了哪个面?

  学生看图判断,口头回答

  同学们的判断真准确,也就是在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判断要求物体哪些面的面积,而不能盲目地列式。

  下面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同学们先判断是求物体地哪些面,然后再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题目

  杂货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

  1.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木箱放在地上,占地多少平方米?

  当我们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首先要判断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缺少了哪个面;再确定所求的面对应的棱的数据,这样才不至于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3.如果木箱外面四周都刷上油漆(底面不刷),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抓审题,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木箱的侧面展开图进行计算更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同位互相检查→集体讲评

  下面这道题,你们又能不能找准求哪些面,对应哪些棱呢?能准确判断地同学请列出算式。

  4.在木箱的四周贴上商标纸,宽度是0.2米,贴这个木箱要用商标纸多少平方米?

  学生尝试列式→提出审题困惑的地方→了解商标纸的“宽”实际上就是长方体的“高”发生了变化,长和宽都没有变

  我们刚才围绕售米用地木箱,解决了4道题,这4道题有的是求5个面的面积、有的是求1个面的面积,有的是求4个面地面积,所以我们再解决有关题目地关键在于判断要求哪些面,找准与面所对应的棱。

  三、检测练习巩固强化

  这是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是出现的5种列式方法,请同学们当当小老师,判断对还是错,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意见,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橡皮擦的外包装长3厘米、宽2厘米、高0.5厘米,做这样一个外包装至少要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1)3×2×2+2×0.5×2()

  (2)(2×0.5+3×0.5)×2+5×2()

  (3)3×2×2+3×0.5()

  (4)(3×2+3×0.5)×2()

  (5)(2+0.5)×2×3()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三、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同学们真不错,不仅能自己准确找到求哪些面的面积,还会对同学的错误进行判断说理,那你能够用你地本领解决下面地问题吗?

  课件出示题目

  学校要给美术室重新装修,美术室长8米,宽6米,高4米。

  1.工人叔叔给美术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铺地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用4块地砖,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块地砖?

  3.粉刷教室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20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至少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独立完成→小组中进行互评、说理→选取代表说说小组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准确地运用方法列式计算以外,还要考虑生活地实际情况,才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6个面)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这6个面的一些知识、

  三、教学新课、

  (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

  “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做)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教师明确: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分组讨论、

  解法(一)

  6×5×2+6×4×2+5×4×2

  = 60+48+40

  =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

  (6×5+6×4+5×4)×2

  =(30+24+20)×2

  = 74×2

  =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解法(二)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将解法(一)改变成解法(二)、

  四、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解答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宽+长×高+宽×高)×2

  六、课后作业、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2、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1)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9

  授课时间:20xx年3月24日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包装盒,工人师傅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三、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我们先来探究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出示长方体纸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棱剪开,再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出示正方体纸盒)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请你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也用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呢?

  四、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1、探索活动:长方体的表面积

  2、集体研讨:学生归纳,

  老师板书: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高×宽×2或:(长×宽+长×高+高×宽)×2 2。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米,宽0.5米,高0.4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

  3、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我们计算时可以选择最简便的算法。

  4、迁移:把高0.4米改为0.5米,怎样计算?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四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只列算式不计算结果)。

  五、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勇闯第一关:快乐起跑线亮亮要给一个长0.75米,宽0.5米,高1.6米的简易衣柜换布罩(没有底面)。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

  勇闯第二关:智力冲浪园

  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六、归纳知识,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西师版第十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4×5+8×5)×2=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

  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询问学生:“这些图形我们统称为什么形?”在学生回答称为平面图形。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盒子,观察之后告诉他们像盒子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叫立体图形,今天我们我们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首先请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让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发现,然后将拿出长方体,边摸

  边讲解:什么叫面、棱、顶点。

  2、研究汇报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请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四人一小组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完成表格。

  给出了三组小棒,让学生判断哪组可以组成长方体。 学生汇报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

  5、长方体、正方体间的关系。

  让学生总结前面讲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进行对比,说一说它们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多种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节

  让学生谈一谈体会,概括本节课所学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实物,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表格,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这个盒子,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那么这个盒子的形状谁知道呢?(正方体)

  师:真不错,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图片,你能从中找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吗?(出示图片,指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自由回答:大部分药盒是长方体,香皂包装盒是长方体,骰子是正方体,粉笔盒是正方体、讲台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特征

  1、师出示长方体模型。

  师:(师拿模型)关于长方体,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长方体有平平的面。(师在黑板上课前画好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面)

  师:再看一看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生:有一条边。

  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生:尖。(或点)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面、棱、顶点。

  学生按要求摸一摸。

  2、师: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自己数一数你手中的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

  师:你们同意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转圈数,再数左、右两边的两个面,共6个面。

  (边说边演示)

  生2:我是按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顺序数的,共6个面。

  (边说边演示)

  师:她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数,这样既不重复,也不容易漏数,这个方法不错,你们认为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生可能回答:

  生1:这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

  生3: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

  生4: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

  生5:老师,我和某某有不同的意见,我手中的长方体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师拿着展示)

  师:也就是说长方体的6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都是分别相对的,我们称它们为相对的面。那么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大小是否真的相等呢?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共同验证一下这些相对的面的大小是否真的相等呢?

  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并集体汇报:

  生1:我们是用尺子测量的,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面的长、宽、都相等,所以面积就相等。

  生2:我们先在纸上描出底面的长方形,再把上面的长方形放在上面,发现两个长方形一样大。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体相对的面是否相等。

  师:我们也可以用剪的方法,就像这样(指课件)将各个面分开,然后看相对的面能否完全重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课上完成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师用课件演示)

  通过我们的共同验证,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课件出示)

  师:(师拿物体说)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那么其他的四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完全相等。也就是说一个长方体最少要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

  3、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是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数一数几颗珠子?

  生:8颗珠子。

  师:这些珠子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师:那么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课件)长方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共有8个顶点。

  师:再数一数这个长方体用了几根小棒?

  生:用了12根小棒。

  师:这些小棒就是长方体的(棱)

  师:谁来说一下长方体有几条棱?

  生:长方体有12条棱。

  师: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生1:这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2:这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师指名一生到前面演示

  (师用课件演示说明)

  师:(结合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颜色的小棒方向都是一致的,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可以把同一方向的棱归为一组,共有3个不同的方向,分为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4、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长方体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时,它会变成什么图形?(正方体)(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认真观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结合大屏幕上的问题,同桌合作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师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讨论。

  5、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生1:正方体也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生2:正方体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生3:它有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4:有8个顶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咱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入新课:

  首先,课件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课件出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直观图形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识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目标,让学生合作学习,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在学生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引导他们观察,概括定义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长方体的外部构成。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课件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定义——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对于顶点的认识,让学生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个角。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角,并画角研究它的构成,使学生知道刚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顶点。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指出顶点的含义: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这样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这部分重点教学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方法,并动脑想一想,长方体有哪些特征,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探究空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充分或条理不太清晰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借助课件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如把长方体剪开,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的特点;也可以把面拓印在纸上,通过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知道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关于面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探讨棱的特征时,可以问问学生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才能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棱时把棱分成三组,每组4条,然后按顺序数。通过量每条棱的长度,发现规律: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通过课件的演示发现这四条棱是平行的。在与学生交流中通过观察、数一数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让学生结合课件体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说出数的结果。

  探究出面、棱、顶点的特点之后,让学生看课件再简单回顾一下,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的总结。(课件出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指出,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观察、发现、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预设: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所以在此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数的时候不要随意翻转手中的学具。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和学生一起观察、发现、归纳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过渡语)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长方体,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让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桌子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学生实践后用课件演示,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图形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在这个图形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结合课件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这叫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上、下、左、右这四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书上立体图形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加以巩固。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实物与图形之间的相互成像是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课件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结合立体图说明,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中棱叫做宽,和地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然后,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接着让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再量一量手中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可能不同的情况,说明长方体摆放位置不同,长宽高的说法可能不一样。这样做的意图是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以形成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有了研究长方体特征的基础,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用课件出示动画图像:长方体转换为正方体,学生观察后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归纳得出结论:长、宽、高变为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如魔方、积木等,用刚才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研究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生的研究可以得到: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相等。

  通过观察、实践学生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此时需要对新课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出表格。然后分组讨论:正方体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归纳出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的集合图。

  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判断。

  前3道小题为基本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第4小题加深了难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当学生有困难时,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可以在本上画一画,教师则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2、选择。

  让学生区分计算某一个面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哪一条棱的长度。独立探讨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这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根据所求问题筛选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并且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为调整后续教学方案获得新的信息。

  3、拓展题。

  变式拓展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在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的探讨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当作活生生的、富有个性的人,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粗浅的理解和不成熟的设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止境,研无止境,在思维的碰撞中方能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1、对于长方体长和宽如何确定

  长方体的长和宽到底如何确定?是以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还是以长方体水平放置后左右方向的棱为长,前后方向的棱为宽?这一问题在我校数学组内产生了争议。其实,如何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只是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无论如何确定,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大小都不会因此发生改变。但如果按左右方向为长、前后方向为宽,垂直方向为高,那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如下规律:

  长方体的前、后面=长X高X2

  长方体的左、右面=宽X高X2

  长方体的上、下面|=长X宽X2

  如果按底面长方形的长边为长、短边为宽,则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推导过程中就必须根据物体的摆放来灵活确定每个面的面积如何列式了。这一问题如何处理,将关系到后继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在无法定夺的情况下,请教了教研员。结论如下:如果长方体是水平放置,人们习惯于将左右方向的棱称为长,前后方向的棱称为宽。如果长方体非水平方向放置,人们则一般以底面较长的边为长,较短的边为宽。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有人说“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听、看、做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在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也有深有浅。今天的课堂教学很好地印证了上面这段话,也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堂应该成为所有学生探究的舞台,而非老师或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

  以往开学,每位学生都会有数学学具盒供教学操作时使用。其中本册学具盒中就有可拼成长方体、正方体框架的不同颜色、长短的小棒。可这学期由于某些原因学具盒暂时还未发到学生手中。这节课,我又只要学生准备了长方体盒子,而没要求他们带不同长短的小棒及橡皮泥。所以例2,今天只能以个别学生上台用教具操作演示,其他学生当“观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框架也能得出长方体12条棱可以分三组,每组互相平等的4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但到后面巩固练习中要求棱长和时就又迷糊了。有的学生必须看实物或框架图才能正确列出算式,还有的学生不知道是将长、宽、高乘3还是乘4……

  实践证明:教师的演示或部分学生的操作不能代替大家的自主探究,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体储备,进而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拓展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舞台。

  3、对棱长和的教学思考

  在教学完长、宽、高的认识后,我顺势补充了长方体棱长和的相关内容。原因有二:一是通过拼摆长方体框架,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推导出棱长和的计算公式;二是教材练习中对这部分有所涉及,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渗透。

  作业中相应习题建议调换一下顺序,先教学第7题,再讲第6题。因为第7题是要求长方体12条棱长之和,而第6题则需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只求出其中8条棱长之和即可(少了两条长和两条宽)。

  4、知识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些力不从心

  本课我既想让学生通过充分探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又想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能仅凭立体图就正确回答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该如何列式,还想让他们掌握棱长和的简便求法。

  我将长方体的特征定为本课教学重点,因此在探究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在方法与策略上注意引导,学生学得较扎实。但到后面两部分时,明显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只能囫囵吞枣。总之,感觉一节课40分钟难以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时常无法在预订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需要再花课外时间来补充,是否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失败?你们认为上述三个知识点是否应该在一节课内完成?如果是,又该如何分配时间较为合理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

  教师提示: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 V=Sh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设计01-2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2-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04-1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1篇02-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1篇)04-11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设计09-04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3-0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01-06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