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8 12:15: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2、经历探索移项法则法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问题,探索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从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cx+d的方程,并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顾名思义,就是将方程中各项成对消除的意思.相当于现代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那“还原”是什么意思呢?

  二、自主学习:

  1. 解方程:

  2.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3x+20=4x-25

  观察上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

  3.新知学习 请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 4x-15 = 9; (2) 2x = 5x -21

  你有什么发现?

  三、 精讲点拨

  问题2 你能说说由方程到方程的变形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吗?

  移项的定义: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及注意事项:移项实际上是利用等式的性质1.注意:移项一定要变号。

  例1 解下列方程:

  解:移项,得3x+2x=32-7

  合并同类项 ,得5x=25

  系数化为1,得x=5

  移项时需要移哪些项?为什么?

  针对训练:解下列方程:

  (1) 5x-7=2x-10; (2) -0.3x+3=9+1.2x.

  四、 合作探究

  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2 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果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 t;如果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 t.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21

  思考:如何设未知数?

  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吗?

  五、 当堂巩固

  1. 对方程 7x = 6 + 4x 进行移项,得___________,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系数化为1,得________.

  2. 小新出生时父亲28岁,现在父亲的年龄比小新年龄的3倍小2岁. 求小新现在的年龄.

  3. 在一张普通的月历中,相邻三行里同一列的三个日期数之和能否为30?如果能,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六、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移项,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

  2.本节的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的依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3.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七、作业布置

  1.必做题:教科书第91页习题3.2第3(3),(4),11题。

  2.选做题:

  (1)周末,甲、乙两个商场搞促销活动,甲商场的活动为所有商品全部按标价的8折出售,乙商场的活动为标价200元以下的商品按标价出售,超出200元的部分打7折.现有某件商品在两个商场的标价都为400元,应当在哪个商场购买更实惠?如果标价为600元呢?为800元呢?你能否给顾客一些建议,以便获得更大的实惠呢?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 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 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 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 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 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 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 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

  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

  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

  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

  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2、能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流程:

  一、情境诱导:

  学校为了创建书香校园,每个班都配有一批图书,现在知道一本书的价格是25元,我们七年级六班要买20本需要多少钱?要买y本书需要多少钱?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像这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那么它还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单项式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认真阅读课本(56页思考到57页练习,用你喜欢的颜色标注定义、关键词或你认为是重点的.句子),并完成下面自学提纲:

  1、填空:

  (1)苹果每千克8元,则买b千克苹果( )元;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m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n倍,那么去年的产量是( )件;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

  2、你所填式子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单项式?它是怎样构成的?请举例说明。5是单项式吗?x呢?-n呢?

  4、什么是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请举例说明。

  5、你能给0.9b赋予一个实际意义吗?

  6、说出单项式 a , a2h, -mn, -0.8p , 单项式 ,πr2的次数和系数。

  三、展示归纳:

  抽有问题的学生逐个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再发动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老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节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特别强调:单独的一个字母或一个数字还有π都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单项式的次数必须是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四、变式练习:

  1、在式子单项式 , -4x, 单项式 , 0,a-b, 单项式 中,单项式有 ( ) A. 3个, B. 4个, C、5个, D、6个

  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x2y3与x3没有系数; ( )

  ②-a3的系数是-1; ( )

  ③单项式 πr2h的系数是单项式 ; ( )

  ④7的次数是0。 ( )

  3、说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1)2xny, (2)-32x2y3 .

  4、(1)如果单项式52x2yn+1的次数是5,则n=___;

  (2)若mx2yn是关于x、y的六次单项式且系数为-2,则m=___,n=_____.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认为难点在哪儿?

  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提醒?还有哪个知识点没理解?

  六、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1,2,3

  选做题 :

  观察下列单项式-a , 2a2, -3a3 , 4a4 , -5a5 ,…

  (1)写出第20xx个和第20xx个单项式:;

  (2)试写出第m个和第m+1个单项式(m为正整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一、创设故事情境

  利用有趣的数学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无理数”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西伯斯为了捍卫真理而被谋杀,最后被装进口袋里扔进地中海的故事,学生必然听得津津有味。在“简单事件的概率”教学时,可以讲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赌局分配金币的故事,让学生感悟概率的简单应用。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被引入进来。我在复习“函数的图像”时就用到了这个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远远领先于乌龟,兔子就骄傲了,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却一直往目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来,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

  竞争意识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意识,对于提高学生整体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竞争意识,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在验证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教师选择了游戏接龙的方式,由任意一位学生开始,针对方程2X+Y=40,任意给X(或Y)一个值,点班级另外一名学生,说出相应的Y(或X)的值,再由这位学生给出新的X(或Y)的值,依此重复进行,教师强调,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对这种方式都很感兴趣,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验证方法。此外,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一些游戏搬到课堂上,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在游戏中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共同进步。

  三、创设互助合作情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个体形成的班级必然会有差异性,这对于教学其实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组建学习小组,创设出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中实现互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异质性来分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共同的学习合力。在小组组建成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分配角色,划分小组的策划者、问题的设计者,领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形式去思考、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习内容,采用异质分组的办法,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和学习成绩差一点的、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互相搭配,其目的就是让全班形成一种互补,实现互助合作。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展开合作,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又有利于在全班形成积极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全班学生一起学习、探究、讨论,往往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教授有关正方形的几何题时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每个小组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后,来共同研究解题步骤,看哪一组归纳得准确、全面。教师就探究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如下要求:(1)利用新折的正方形进行探索归纳;(2)从边角、对解线等方面进行思考;(3)可以测量、计算、验证作各自的结论。学生为了给自己小组争得荣誉,都积极表现,很快就完成了本次学习任务。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来创设温馨积极的课堂情境,如:开动脑筋想一想,说错了也没关系;教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你回答得很棒等等,以此来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对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但会积极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还会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05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02-11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4-14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04-29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08

美术上册教学设计03-10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4-17

数学教学设计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