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
一、复习旧知,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1根1根数小棒,数到10根捆成一捆。
提问:是几根几根数的,数到多少根捆成一捆。10个一是多少?。
课件演示:10根10根数小棒,数到100根捆成一捆。
提问:10根10根数,数到多少根捆起来了?10个十是多少?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借助小棒初步认识整百数
1.小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
(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组各分得100根小棒。)
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组大约分得多少根?然后提问:到底多少根呀,怎么才能知道呢?讨论数法。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一共是多少根?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2.借助小棒初步感知整百数
(1)初步感知200。
请两个小组的组长各带100根小棒到讲台前。提问:你们知道这两个小组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吗?(200根)提问:怎么数这么快呀?你们是怎样数的?(一百一百地数)
请各组将刚刚数好的10捆小棒再捆成一大捆即100根。
(2)初步感知900。
请9个小组同时到讲台前将刚刚捆好的100根小棒依次举起来,引导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00。提问:900里面有几个百?
(3)初步感知1000。
提问:刚刚我们数到了900,再加1个百是多少呀?教师将10个小组数出的10大捆小棒再捆成更大一捆。让学生轮流捧一捧,比划比划,感受1000根小棒的多少。
提问:1000里面有几个百?10个一百就是多少?
2.借助方块进一步认识整百数
多媒体依次出示1个方块、10个方块、100个方块、1000个方块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100是多少?
观察前面所数的二百、九百、一千的方块图,进一步理解二百是2个百,九百是9个百,一千是10个百。
3.借助计数器深入认识整百数
(1)拨出200并读写200。
边演示边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二百用小棒表示要这么多根,用方块表示要这么多个小方块,那你们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工具来帮我们表示出二百呢?(引导学生思考用计数器计数)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比较200根小棒、200个方块和2个算珠,思考:这里为什么只要拨2个算珠就可以了呢?(因为有了数位的帮助,2在百位上,表示2个百)
复习已学的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百位。
要求学生对齐数位写200。
追问:这两个0可以不写吗?
(2)拨出900并读写900。
(3)拨出1000并读写1000。
学生在千位拨上一个算珠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在百位拨出10个珠呢?(因为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拨10个珠太麻烦,直接在千位拨一个珠很简单。)
用计数器演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尝试写出1000。
4.揭示课题
刚刚认识了200、900、1000这样的数,观察一下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我们把这样的.数叫整百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5.认识生活中的整百数。
介绍生活中的整百数。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整百数。
(二)计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多媒体呈现方块图。
先让学生看方块图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再思考: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些算式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看,小兔也拖着一条长长的数轴跑来了,丢三落四的小兔少写了几个数,你们能帮他补全吗?
追问:他还有一个问题:200和700,哪个数接近500呢?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可爱的小狗也来了,他带来了三个杯子,他数了数第一个杯子中有200粒黄豆,那么这里的第2和第3杯中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列式计算并填写表格。评讲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一共要走的路长度不变,已经走的越来越多,还要走的就越来越少。
四、总结激励,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出示2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蚂蚁搬家图)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蚂蚁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另一只蚂蚁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指名学生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点?它平移后的位置在哪里?平移了几格?还有谁和他选的不一样?(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汇报,注意抓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还有好多学生想汇报的,则要求他们与同桌交流。)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板书: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先填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学生尝试先画,然后汇报画法和想法。(请一个画得最快的学生把作业进行展示并说出画法。)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学生先画后汇报是怎么画的。)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
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
(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
(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
(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
(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们动手操作。
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 4.教画直角。
(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
(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 (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
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们练习。
(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p29 例3,p30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4、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并理解应用两种平均分类型的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同时说说是怎么分组的?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仔细观察,互相交流信息,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共有15人在做游戏。)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把15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一共有15人,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比较沟通。
(1)师: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与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3.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 15÷3这个算式是在求哪个问题?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
师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1)题:出示做风车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个风车,5个同学,平均每人做几个?
列式计算:30÷5=6(个)
(2)题: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请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3)题:出示画片图
请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18÷3=6(人) 18÷6=3(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
二年级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你们想和淘气一起到西安玩吗?让我们一起去吧!
2、 回顾已有知识
(出示钟楼及古城墙的城门的图)你能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古城墙上的哪个城门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地图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
3、 探索新知
(出示钟楼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给淘气说一说它们又分别在钟楼的什么位置吗?
(1)、同桌两人讨论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区分“东面和北面之间”与“东面和北面中间”有什么不同。
4、 应用(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能辨认出这些建筑的所在的方向吗?
二、 制作并运用方向板
1、 制作方向板
怎样才能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呢?淘气又给我们除了个好主意:“让我们在卡片上标出方向制成方向板吧”。
学生独立制作方向板,指名一人完成电脑上的方向板,在集体订正。
2、 应用方向板辨认方向
(1)、教师给出教室的一个方向,并引导学生正确摆放方向板。
(2)、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边指边认教室的方向进一步体会“之间”与“中间”的不同。
(3)、学生自己指认方向。
3、 游戏“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方向词,学生指出教室相应的位置。
4、“看谁人的准”
指名中间的学生起立,教师分别让这位学生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学生站起来,在让在这个学生东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的同学分别和大家招招手。
三、 复习巩固、灵活运用
完成淘气给我们出的题目。
1、 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抢答出这些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 出示陕西地图要求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相同桌互相说,在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帮淘气完成他们学校的操场平面设计图。
(1)、学生根据要求摆放卡片。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其余的卡片摆放,并进行交流。
(3)、指名一组同学完成电脑上的并进行汇报。
五、 作业
观察自己的校园里有什么建筑,并记住他们的位置方向,制作一张平面示意图。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 东北
西南 东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谈话引导
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探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钟面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 2008年的8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板书:奥运开幕。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课件: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重要时刻。从画面中你们知道这个重要时刻是几时几分?这个时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以前我们只学过整时半时),看来钟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有关钟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关于钟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12个数字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这12个数字。(顺时针方向数)
2、时针、分针、秒针:
(1)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哪个针是时秒针?(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怎么区分这三根针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比时针长、细;秒针:最细最长
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格子)钟面上的格子能帮助我们认识准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钟面上的格子。
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课件: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1)、学生观察钟面2分钟,并完成填空
(2)同桌交流: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3)全班交流: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一共有几个小格?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涉及几个5)
板书: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
4、拨一拨,填一填。
(1)、钟面上的这一圈格子啊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跑道,我们现在只研究时针和分针,暂时不看秒针。那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针与分针进行的竞走比赛!
课件演示两遍: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老师告诉大家,时针走路看大格,走一大格就是1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走到7?时针走几大格就是-----走了几时。
分针走了一圈,这一圈是几大格?几小格?时针走路看大格,分针走路看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2小格呢?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走一大格是5分
2大格呢?三大格呢?走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从12走到5是多长时间?到6呢?到9呢?到12走一圈呢?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3)、 时针和分针的比赛结束了, 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板书:1时 60分
讨论: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呢?
汇报: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 就是多少分?(60分)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我们今天又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时分的概念。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本堂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思考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 。由此得出:1时=60分)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先认读钟面时间,再写电子表时间)
看一看,连一连(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课件连线)
2、综合:看钟面认时间(四个数字、无数字、罗马数字)
3、拓展:联系生活,体验一小时
(1)、 我们考试时答一份数学卷子用时1小时,就是( )分钟。
(2)、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3)、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4)、游戏:我拨你说、我说你拨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顺口溜
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大圈,时针刚跑一小段。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多了几分钟,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多了多少分。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和分针都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p42~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具:
卷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为止,我们学习了什么长度单位?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1)走一走: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与100米有多远。
(2)估一估:学生猜测一下,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多长时间
(3)想一想:1000米大约有多长
1000米=1千米字母表示式1000m=1km
(4)填一填: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小组交流,完成
(5)练一练
完成习题1、2、3题
①教师读题,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回答,认识了新单位:千米,千米可以用km表示。
1km=1000m1千米=1000米
(四)作业
随堂练习的习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分米=10厘米 1dm=10mm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单元认识图形是其中“图形与几何”的部分,主要有“认识角”、“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等四个主题。下面将分别从这四个主题来具体设计教学,预计总共用4个课时。
(注:本教学设计只设计教材上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余巩固和练习等内容不在本教学设计之内)
课时一:认识角——对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通过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而,本课时是为后面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奠定基础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及方法策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来看,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如玩具积木、礼物盒等,为学生提供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空间和平台。
就学习动机而言,外部动机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适度竞争等方式,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参与学生小组合作的探讨,了解学生情况,推动活动有序、有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由探究、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等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尊重学
生的个性特色和思维创新以及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清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及分享交流的精神。
4、情感与态度
创设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角及其特征。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方法策略】
本教学主要采用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具体操作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预期】
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教学也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做好临时应变的准备,最终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PPT课件、玩具积木、一大一小相似三角板、可活动角(学生提前自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实物展现玩具积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以便引出对图形和角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陪伴我们的玩具吗?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找出这些玩具上有哪些图形呢?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三角形??
师:很好,小朋友们的都很细心的观察出了这些玩具上的图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老师,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三角形生2:角
师:好的,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提到了一个字:“角”,那么,什么是“角”呢?下面,老师将给出一组图形,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好吗?(
二)主题活动
1、角的判断
教师于黑板画出一组图形,如下所示:
好了,下面老师要请一些小法官,来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角。生1:1号不是角生2:2号也不是角生3:3号是角生4:4号是角生5:5号也是角师:好,小法官们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其他的小法官们同意他们的判断吗?众生:同意
师:我们的小法官都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了,很好。那么,聪明的小法官们,你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你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生1:它有两条边生2:它是尖尖的生3:它是直直的??
师:不错,那为什么1号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没有连在一起
师:那2号的两条边连在一起了啊,那为什么也不是角呢?生:因为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
师:好,那为什么3、4、5号都是角呢?生:因为它们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角有两条直直的边,还有一个把这两个直直的边连在一起
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那我们怎么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好,大家都能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角的特点了,那同学们觉得哪一种的表述更准确一点呢?生:第2种
师:好,既然大家都很赞成第二种说法,那我们把它记下来
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2、角的读写师:那我们怎么画出角呢?首先画出一个顶点,再沿着这个顶点分别画出两条直线,来,跟着老师一起画,标出“顶点”、“边”(画出一个锐角)
好了,我们画出了一个角,那么,它是不是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呢?生:是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在之前画的角上标出符号“?1”板书:记作:∠1,读作:角1
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读作角1,小朋友们拿出小手,一起在空中画一画,注意这个角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小于符号“<”的区别:角的符号是撇横,小于符号是撇折。
好了,我们现在认识了角,那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角呢?生1:三角尺生2:黑板生3:剪刀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都很细心的啊,能发现生活中的角。(出示PPT上的图片,展示生活中实物上存在的角)要继续发扬这种可贵的精神哦!那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既然角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那它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有大小之分呢?如果它有大小之分,那么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生1:有生2:不知道3、角的大小
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利用你们自己做的活动角,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讨一下,角是不是有大小,如果有大小,那它又和什么有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在4分钟以内得出你们小组的结果。
(注: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参与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下一步的教学。同时,及时纠正方向错误的小组,指导其顺利完成探讨)
好了,有没有小组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的成果呢?生1:角有大有小
生2:角有大小,它的大小和它的边有关生3:不对,角的大小和边没关系
生4:我们赞成3的说法,角的大小应该和它的开口有关系
师: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认为角有大有小,但是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拿着学生的活动角,由小缓慢变大,问:它的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呢?生:有
师:那它的边长有没有变化呢?生:没有
师:那说明了什么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没有关系
师:好,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好吗?看老师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三角板,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一个要大一些呢?(两个60度的角)生1:大的那个
生2:不对,是一样的!
师:到底谁观察得更仔细呢?我们来看看吧。
(将两个三角板重合在一起,顶点以60度角的顶点对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重合了,是一样大的!师:很好,那说明了什么呢?生: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那刚才有小朋友说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有关,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你们的手臂,伸直,然后逐渐弯曲,这里是不是就会出现一个角啊?而且角的大小还在变化。那么,有没有小朋友告诉大家,是怎么变的呢?生:变小了
师:为什么你说变小了呢?
生:因为我的手臂之间的张口也变小了
师:很好,善于观察。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那好,哪位小朋友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和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师:好,上课很认真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吧
出示PPT并板书: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和它的开口大小有关(三)延伸活动
好了,大多数小朋友们这节课都很专心。那老师要考一考我们聪明的孩子了:你能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吗?请你用符号标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PPT展示:
生1:角2、3、5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生2:角2最小,角5最大,角3和角4一样大。因为角2的张口最小,角5的张口最大,角3和角4的张口都一样,虽然角4的边要长一些,但是角的大小和边长无关。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很好,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勇敢的发表自己见解,也都掌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希望继续努力啊!
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角的大小和它的边长无关,角的大小和它的张口大小有关。
师:好,下来以后,同学们把我们的数学同步练习册上46页上第5题完成了,作为今天的复习。老师明天要看看哪位小朋友写得工整又准确。下课。
【设计反思】
就教学手段和目标我而言,本堂课通过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自由探讨、自己动手的机会空间,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对角的初步认识,对知识的把握较为清晰,同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就教学理念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留下了充分的探讨时间。
就教学评价而言,在本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多角度的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但是,我在尽量的避免给孩子们造成大量的负担,课后的作业也很少,我不希望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极不赞成“题海战术”的方法,但如果不适当的联系,就不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我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课时二: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小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初步知识之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的分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加上一个小练习,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得到及时巩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4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成员将本着“努力工作,愉快工作,享受工作”的工作态度,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高效减负、培养素质、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学习和研究,在教研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快乐。让每一位学生在新学期有更高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研组情况分析:
本组由5名数学教师组成,是个以老中青教师为主的强有力的'教学实体,有三名教师都担任过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对教材都有整体的把握。曲俊莲老师经验丰富、任劳任怨,经常为组内教学提供及时的帮助;王少华老师不仅教学精湛,更有着娴熟的电脑课件制作技能,在课件制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虽然是年轻教师,却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和学生打成一片。
三、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领会实质与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进一步熟悉教材的特点和体系。做好教学计划。
2、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向35分钟要质量。在教学中“精备、精选、精构、精讲、精练”一节课,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功在课上。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3、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集体备课,把随机和固定的教研时间结合起来,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研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教研组形成一个教学研究的氛围,努力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二年级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聪明才智,凝聚集体智慧,不断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提高自身驾御课堂的能力,为每一位老师搭建平台。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4、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计算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增强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识,能主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单元集备和单元过关安排:
单元集备安排:
三月份:集体备课1-3单元。
四月份:集体备课4-6单元。
五月份:集体备课7—9单元。
六月份:制定复习计划
单元过关安排:
每两周进行数学单项技能测试,每一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检测,以查缺补。实施措施:
1、加强教师学习,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学期仍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学习新课程教学法。
2、课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经历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展其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加强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数学后记的撰写。教学后记的撰写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原因分析、改进对策等。
3、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策略: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多元。
4、加强教研组建设,切实提高教研效率。
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工作,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全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争取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数学教学论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5篇03-2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4-18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4-14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4-30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03-04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03-18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
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