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面积》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三、教学难点: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四、教具:
小黑板、卡片、中国地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问: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是不是相等?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拓展练习
1、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查资料,了解我国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谁查到了?说一说。
2、我国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重点开发的区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全国西部地区土地情况表。
学生看表读出表上的数据。
动笔将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然后互相交流。
3、老师还收集了这12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
师出示12个省市自治区的面积数据卡片,学生读出来,然后把它们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比较一下哪一个省份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地区的面积最小?
4、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面积》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环形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9页“做一做”第2小题。
2、判断题
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
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0页练习十六第2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
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面积》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二、教材分析
在平面图形的学习中圆安排在最后一个,是在学习面积的认识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基础之上安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教材中介绍的把圆通过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这里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另一种思路是在圆内画正内接多边形,使多边形的面积越来越接近圆,这也就是刘徽的割圆术,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在这个化圆为方的过程中,加强了转化思想的渗透。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优秀数学成就,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课前调查,有20%的同学知道圆的面积公式,但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怎么来的,有10%的同学认为知道,但写出的公式不正确。针对以上情况,我把化圆为方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公式的推导作为重点,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自主探究中体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刘徽、祖冲之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学难点
化圆为方体会极限思想。
七、教学准备
PPT 圆片剪刀
八、教学流程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课件:小马吃到青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圆的面积。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圆的面积的概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回顾复习,总结方法
1、我们在推导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怎样研究的呢?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2、前面的学习对研究圆的面积有什么启发吗?
小结:你能把前面学习的方法用到圆面积的`研究中,这说明你很会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找到学生的原有认知,运用正迁移寻找到研究圆面积的方法。)
(三)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请你大胆猜测一下。
2、请你先想一想圆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再动手剪。
活动要求:
(1)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2)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
(3)通过转化后的图型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啊?
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预设一:圆内正多边形
1、圆内只剩正方形
(1)指名说想法
(2)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2、圆内画正方形
(1)出示:把圆转化成正方形和4个小部分
你看前面同学把这4个小部分去掉了,你为什么粘在这了呢?
(2)方法同上,但是在拼成的椭圆形上画正方形。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
(3)圆内正六边形
指名说想法。
比较这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继续分下去,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会怎样呢?
(4)介绍刘徽的割圆术和祖冲之。
预设二、沿半经剪
1、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1)展示学生作品
指名说想法。(分的份数少的)
比较沿半径分的几种方法:观察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继续顺着大家的思路往下分的话,想象一下:16份,32份呢?。
出示课件:电脑演示由8等分到32等分
小结:我们这几位同学沿着半径把圆剪开,因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所以圆分的份数就有若干份,分的越多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你能独立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预设三、展示其他图形
指名说想法
1、转化成梯形、三角形
2、推到面积公式
小结:你们的想法独具匠心,思维与众不同。刚才我们努力的把圆转化成其他图形,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咱们同学可真了不起,自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空间,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动手剪、开口说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通过比较、课件演示,渗透极限的思想。)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当这个圆的半径是1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2、当这个圆的直径是2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3、当这个圆的周长是6.28米时,小马吃草的面积是多少?
十、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转化图形 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 宽
圆的面积 =周长的一半×半径
S =∏r× r
= ∏r2
《面积》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会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讨论等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公式的确定性和转化的数
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
圆的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胶水、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动画片。(出示课件)
2、师:我们要求小朋友的活动场地有多大,就是求圆的什么? (圆的面积)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学具,摸一摸,指一指,感受圆的周长和面积。
4、设疑:那么圆的面积怎样求呢?
5、教师让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行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的来的?然后复习演示平行四边行的公式推导过程。
6、要求圆的面积,怎样把圆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1)、设疑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复习渗透转化的思想,为推导圆的面积埋下伏笔.
(二 )合作探究
把圆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探究圆的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小组合作看能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
(1) 学生动手操作;
(2) 交流演示各组拼出的图形。
(3)教师用课件演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
问: 那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解决问题
(一)、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例1、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3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例2、圆形花坛的直径的20 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例3、一个圆形储水池的.周长是25.12 m,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 巩固练习
1、判断对错:
(1)直径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不一定相等。。 ( )
(2)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面积也一定相等。 ( )
(3)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 )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3分米
(2)直径20厘米
五、知识拓展
在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总结:学生谈收获
反思: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分析验证,通过把圆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想象,动口说理等活动,用多种感官感知拼成图形与圆形的关系,运用推理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体验了学习新知的喜悦。其次,通过利用面积公式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数学教材第11册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推导出圆面积公式。
四、教学难点:理解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与圆各部分的关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圆桌照片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圆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请看老师家里就有这样一个圆桌,看到这个圆桌你能提出哪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圆桌一圈的长度是多少?圆桌桌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圆桌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计算圆桌桌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质疑激趣。教师创设了“看到这个圆桌你能提出哪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合作探究
1、复习转化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我们以平行四边形为例,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指名说、师投影演示)
师:在推导过程中,我们是根据以前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面积公式,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呢?
师:如果有的话,你打算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到底行不行呢?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探究,请看活动要求:
1、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2、转化后图形的各部分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3、根据转化后图形面积公式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问题驱动,自主探究。
教师让学生带着3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
3、汇报展示
预设:
学生方法1:将圆等分成(8份、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上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另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圆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就是圆面积的公式:∏r2。
学生方法2:将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梯形或三角形。
学生方法3:用圆的一部分推出面积公式。(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面积×份数)
板书:学生汇报的思路,即转化后图形各部分与圆各部分的关系,让学生的理解更清晰。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三环节:碰撞交流,研讨辩论。教师让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如果有问题,让学生再重复一遍,让学生发现同学在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互相提问、质疑、解决问题。】
4、课件演示,体验极限、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
5、资料介绍,感受数学文化,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根据老师给你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算一算这个圆桌面的面积了吗?(出示圆桌的照片,并给出圆桌的半径是40厘米)
生:一人板书,其他学生本上练习。集体订正。
6、知识性小结:
师:如果我们想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半径。
师:还可以知道什么,也能求出圆的面积?
生:圆的直径或圆的周长?
师:怎么求?
【设计意图:根据“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第四环节:总结提升,纳入认知。
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又适时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还可以知道什么,也能求出圆的面积?”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不仅明确知道半径可以求圆的面积,知道圆的直径、周长也可以求圆的面积,进一步丰富学生计算圆面积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
(三)解决问题:
1、口算下面各圆的面积。
2填写下表。
半径直径周长面积
2厘米
6厘米
6.28厘米
3.某公园里有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嬉水池,正中间有一个人工喷泉,设计要求喷出的水不能落到水池以外。这个喷泉的喷水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圆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联系圆的面积=×r=×r
=πr×r=πr2
公式S=πr2
《面积》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06页例10及练一练,练习十九第6—9题。
教学设计构想:
在《圆》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圆是从生活中引入,进而探讨圆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和生活中为什么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等等,使学生感知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圆是美丽的。再探讨了求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和求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后,并将之运用到生活中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再回归到生活中能帮助我们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能动性。
《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设计理念依然是——由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引入新课,进而回归到生活中去解决圆环形铁片的面积和窗户的面积以及光盘的面积。同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潜移默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圆的面积及其它图形面积公式计算组合图形面积。例题选择的素材是计算圆环铁片的面积。教材着重通过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求圆环面积的基本思路。教材先让学生按步骤解答问题,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运算律探索简便计算方法。“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组合图形都是由两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有时需要计算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差,有时需要计算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
学情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和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地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规、硬纸、剪刀(学生也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前面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说说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回顾一下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
2、引入新课:生活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圆形的物体,还常常会看到由圆和其他图形组成的图形(出示课件),像这样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组合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有的知识一起来研究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所学的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引入新课,使学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的认识。为下面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圆环
(1)出示圆环形铁片(课件)
问:知道这个铁片是什么图形吗?仔细观察:圆环有些什么特征呢,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生介绍圆环)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明确:圆环是两个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圆形所组成的宽度相等的图形。
(2)联系生活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圆环?
2、做圆环
(1)谈话:我们认识了圆环,现在你能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环吗?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圆环,并向大家介绍做圆环的方法。
(2)师拿出自己做的圆环并小结做圆环的方法。
请生指出圆环的面积是哪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了圆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圆环,并动手做出圆环,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不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直观地发现、理解并掌握圆环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对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3、学习例10
(1)在圆环形铁片图的右边出示例10(课件)
请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问:求这个铁片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形状的面积?
师:会求这个铁片的面积吗?(生尝试做)指名板演,师巡视,发现有用简便做法的请上台板演(如果没有用简便方法做的,在第一种方法反馈之后,可启发学生有简便做法吗?)。
同桌交流求面积的方法。
(2)反馈第一种基本方法,请板演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板书: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面积。
反馈第二种方法,请板演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运用乘法分配律)
(3)师生共同小结:计算圆环面积的基本方法是从外圆面积中减去内圆面积,还可以进行简便计算。如果用R表示外圆半径,用r表示内圆半径,那么,求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是:S=πR2 —πr2或S=π(R2—r2)(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圆环面积的简便算法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发现简便方法,体现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4、对比,归纳方法
出示大小两圆拼成的新图形,与圆环图进行对比(课件),请学生说说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此类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求面积之差)。
5、尝试“试一试”(出示课件)
(1)出示“试一试”,学生小组讨论:
窗户的形状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要求窗户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半圆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
半圆面积该怎样求?
(2)再全班交流。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4)反馈,明确: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半圆的直径。交流解题方法,重点强调半圆面积必须是用整圆的面积除以2(别忘了除以2)。
5、观察比较,小结方法
(1)讨论:例题中的圆环和“试一试”中的窗户,两题中的图形
都属于组合图形,两个图形的组合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窗户和圆环在求面积上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组织全班交流。(圆环是大圆里挖去小圆,窗户是半圆形和正方形两个图形拼加。求圆环面积是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求窗户面积是半圆形面积加上正方形面积。解题思路相同之处都是要先算出组合图形中的基本图形的面积,不同之处是一个是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减,一个是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
(3)小结归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基本方法。
师:圆、半圆或其它基本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产生组合图形,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先看清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再根据组合方式决定把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还是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根据讨论的结果,总结求组合图形的方法,注重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技巧潜移默化的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三、运用巩固
1、基本练习:练一练(课件出示)
思考:(1)下面的组合图形的需要计算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
(2)涂色部分面积怎样求?
(3)左图,两个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右图呢?
学生先同位交流,再全班交流,(明确:左图中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相等,右图中半圆的直径是三角形的高。)然后每人各选一题列式计算。
2、综合拓展练习:练习十九第6题(课件出示)
(1) 计算下面组合图形涂色部分的面积各需要需要哪些条件?
(2) 涂色部分面积怎样求?
学生先同位交流,再全班交流:说说计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再交流算法。
3、眼力大比拼:三个正方形涂色部分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练习十九第7题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根据图形作出直观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方法。
四、总结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一般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宝贵的解题经验想和大家分享?
五、实践延伸
出示光盘,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自己家里的)光盘的面积吗?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最后的课外延伸环节,让学生计算自己熟悉的光盘的面积,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魅力所在。]
附: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基本图形的面积相加或相减
例: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圆环面积。
S=πR2 —πr2
S=π(R2—r2)
《面积》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圆的半径是5cm,圆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
2、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说一说,做一做)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的?(小组交流汇报)
4、那么圆柱的表面积该怎么计算?
二、新授
(一)1、出示圆柱实物,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的表面积=?(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2、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圆形面积s=πr2)
3、圆柱的侧面积你会计算吗?
①圆柱的侧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②圆柱侧面(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侧面(长方形)的长=?
圆柱侧面(长方形)的宽=?
③圆柱的侧面积=?
(组内观察交流讨论汇报说明理由)
4、小结:圆柱的表面=圆柱侧面积×圆柱的高
(二)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①求需要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
②厨师帽是由那几个面组成的?
(三)一个圆柱地面半径是2cm,高是4.5cm,求它的表面积。本题与上一例题有何不同?
三、练习(练习二)
四、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知识拓展
1、制作一个底面直径是40cm圆柱形水桶,用掉了9420cm的铁皮,这个水桶有多高呢?
2、一座风动力磨坊,高 10m,底面直径 6m,现在要为这座磨坊粉刷涂料,粉刷1平方米需要涂料 2公斤,那么需要买多少公斤的涂料呢?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已知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迁移到圆柱的表面积。
2、在交流中让学生逐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了解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3、圆柱表面积=两个底面(圆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长方形)面积,在推导过程中使学生们了解到圆柱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的周长,侧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重点难点: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含义,推导计算圆柱表面积,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实物展台、圆柱实物、学生自制圆柱模型、生活中的圆柱
预习要求: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怎样计算出圆柱的表面积呢?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利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很好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的表面积的推导和实际应用,完成了本课的预设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一些实际圆柱物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因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就在于应用。
《面积》教学设计 篇8
预设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检查:拿出自制的圆柱,分别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2、复习:点名说说圆柱两底的`关系,圆柱高的条数和关系以及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样的图形。
3、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⑴摸一摸自制圆柱体的侧面,谈一谈自己感觉到什么。
⑵想一想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能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你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求出圆柱的侧积吗?
⑶剪一剪自制圆柱,汇报交流结果。
⑷说一说:圆柱体的侧面可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是什么?
它的侧面积正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的乘积。
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⑸算一算: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同学自己自作,交流结果。
小结: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⑹做一做:
课本76页例1及77页的第一题。
2、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⑴自读课本: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⑵练一练:(小黑板出示)
⑶小结: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周长与高的乘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有许多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自学课本,书77页例3。
⑴分小组讨论;
⑵学生反馈。
2、问:要知道圆柱形的物体的侧面积,要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
小黑板出示题目。
4、实践练习
⑴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自制圆柱形实物的侧面积。
⑵讨论:要求出圆柱形的物体的侧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怎样能测量这些数据?
⑶测量:测量所需的数据。
⑷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
《面积》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特点。
2、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
难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原有的求基本图形面积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设计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际生活情境中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先把基本图形拼成组合图形,再独立找出计算时所需要的条件,进一步体会、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学生落座后。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同学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想看吗?(点击kj)这是谁的作品,你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你的这幅作品,用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
学生介绍:这个图案是由()()()拼成的。
师:这几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kj出现拼出的图形)
生1:都有三角形
师:这是你的发现,还有呢?
生2:都是拼成的
师:还有吗?
生3:都是以前学过的图形拼成的
生:都是用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拼成的',
师:说的真好,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像这样,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我们就叫它组合图形。(显示只有线条的图形)
出示课题:组合图形
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为什么?(它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拼成的)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谁能说说,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学生回答后,点击课件显示虚线)
师: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多大?你会求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就是把那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加起来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补充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新授
(kj)出示房屋的图片,再出示侧面墙。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组合图形,咱们来看一看。这是老师家的房子,你们看看哪有组合图形?
生:房子的侧面
师:老师要粉刷这面墙,要买多少涂料?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需要知道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个组合图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而成的。求墙壁的面积就是把三角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相加。
师:要求它的面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回答
有的说测量所有的边,有的说不用全测量。
(预设)师:哪些数据我们必须测量,哪些是没有必要的?
师:三角形的底为什么不测量呢
师:他说的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
师:看来在解决问题时,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找到更简洁的办法。
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老师已经把数据测量出来了,请你计算出这面墙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愿意来汇报汇报
(让学生利用投影)说出计算过程,并给予评价,强调注意单位名称和答题
师:看来我们知道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就能粉刷这面墙了,老师家还想给客厅铺地砖,该怎么办?
生:计算一下客厅的面积就可以了
师:那就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算一算吧。
学生汇报
师问: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1、生:我们是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长方形。
生:因为这个图形不能直接求它的面积,只有把它转变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才能计算它的面积。
师:真会动脑筋!(指课件)是的,当不能直接求一个组合图形面积时,可以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来计算。(板书:转化。)
师:还有谁想到这种方法了。你们真是跟老师心有灵犀,老师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贴)
还有其他方法你想说说吗
2、生:我是在这个组合图形的右上角补上一个正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
生:我也是认为不能直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所以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减去补上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剪掉的是正方形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周全!他想到了这种方法,
还有其他想法吗?
3、生:我的方法是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4、生:我的方法是将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梯形。
师:这个主意非常好?哪个小组还想还有补充?
5、生:我们小组同学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2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6、生:我们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2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师:(如果学生说到这种方法,把它和之前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对比),在这几种方法中,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在能分出两个基本图形就能够求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分第三个吗?
大家真是善于动脑的孩子,还哪个小组想汇报?
7、生:我们的方法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剪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你是怎么知道把上面的小长方形剪下来,移到右边就正好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呢?
师:这也是一种好方法,(边说边剪,贴到黑板上)
学生说理由
师(指着板书):请大家抬头看黑板,老师把几个主要的方法展示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给它们分分类吧
生:哪几个哪几个是一类,(把同一类的放到一起,)
师:同学们把这些归为了一类,那我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分割法。
《面积》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圆环的面积及应用。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情境的引入,突出主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认识圆环是圆的面积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圆环状的物体图片,使学生对圆环有感性的认识,从直观上感知圆环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圆环的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操作感受。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本设计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剪出圆环,使学生不但对圆环有鲜明的认识,而且能深刻地理解圆环面积与内、外圆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顺利推导出圆环的面积公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圆规、光盘
学生准备剪刀、直尺、圆规、每人一张硬纸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认识圆环
1.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圆形花坛、圆形水池外的环形甬路,奥运五环标志,光盘……
2.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环形的)
3.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为圆环或环形。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环形的'物体?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乐趣?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已经知道的环形物体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环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从学生掌握的常识和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从直观上也感受到了环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圆环的面积奠定基础。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画一画,剪一剪,发现环形的特点。
(1)画一画。
让学生在硬纸板上用同一个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和5厘米的圆。
(学生按照要求画圆)
《面积》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出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 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 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 0000=960万45 0000=45万
166 0000=166万10 0000=10万
122 0000=122万100 0000 0000=100亿
3 0000 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 0000=960万45 0000=45万
166 0000=166万10 0000=10万
122 0000=122万100 0000 0000=100亿
3 0000 0000=3亿
《面积》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3~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
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与练习六中的练习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侧面积呢?
2、揭示要求:这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二、基本练习
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
2、第一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3、第二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4、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交流方法和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4题。
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六第5题。
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3、讨论练习六第7题。
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
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
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
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
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⑸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
3、讨论练习六第8题。
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
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
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为什么?
4、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
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尝试列式。
⑶交流算法:
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的例4、“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三、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面积》教学设计 篇13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我国国土面积的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2、出示中国地图。(并多媒体演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多媒体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学生活动: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想一想并说出数据的特点。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9600000=960万450000=45万1660000=166万100000=10万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300000000=3亿
学生活动:生先读出来,再改写。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归纳大数改写的基本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想;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位后面有几个0?亿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亿的数位后面有几个0?学生讨论后,由学生自己概括改写方法
(多媒体演示结论)
结论: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八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父母说一说,并利用网络、报刊、杂志收集生活中的大数,练习改写。
八、布置作业
1、教材第9页的1、2题
2、思维训练:伦敦20xx年人口约7188000人,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该是多少?
九、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
10000000000=100亿300000000=3亿
《面积》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组合图形。
1、师生谈话导入:什么是组合图形?
(1)出示火箭模型的平面图。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2)像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这些都是我们已经认识的简单的平面图形,那么这个图形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3)揭示名称与含义: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
2、在我们身边有不少物体表面的形状是组合图形。说一说,这些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学生自己试举例说明。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揭示课题。
(1)出示中队旗,计算它的面积。
80cm
20cm
30cm
30cm
(2)谈话:中队旗是什么形状?要求做一面队旗要多少布就是求它的什么?怎样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
(1)学生讨论算法。
(2)独立计算。鼓励用不同的做法。
演板:
(80-20+80)×30÷2 80×(30+30)-(30+30)×20÷2
= 4200(平方厘米) = 4200(平方厘米)
(80-20)×(80-20)+30×20÷2×2
= 4200(平方厘米)
(3)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2、小结:用哪些方法可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巩固练习。
1、计算花坛的面积。
让学生感受:不是任何分解都可以计算的,要根据条件进行分解。
2、求火箭平面图的面积。
3、选一个求字母“l”和“n”的面积。
四、总结。
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略)
六、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80-20+80)×30÷2 80×(30+30)(80-20)×(80-20)
= 4200(平方厘米) -(30+30)×20÷2 +30×20÷2×2
= 4200(平方厘米) = 4200(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图形的基础。他们对组合图形的认知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关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又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铺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灵活运用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一、 导入——铺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情境中,他们就能够自觉地、顺利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本节课中,先让学生观察火箭模型的平面图,让他们说说有什么发现,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受由几个简单图形的组合,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再让他们分析身边物体表面中的组合图形,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开启创造之门。
弗莱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课堂中采取了这样一些策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愿望。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如:计算中队旗的面积时,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个图形,然后这样设问:“你能自己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经过自主的思考,能创造出不少的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课堂上学生在自身的自主探索中或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还有一个学生在其他不同的方法后,又提出他独特的观点:把组合图形分成两个梯形,再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他的想法恰恰运用了“出入相补”的原理。这正是知识、方法融会贯通的体现。
“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惊人的创造力呢?
三、练习促进动态生成。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力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在练习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只列式不计算。让学生明确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根据数据进行分解,不是所有的分解都能进行计算的。第二、解决具体问题,计算火箭模型的平面图的面积。第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喊出英文单词“lion”,然后在英文乐曲中,选择计算“l”或“n”的面积。学生学得趣味
【《面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面积》教学设计03-24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2-07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3-03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4-0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范文03-24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05-18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05-19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03-23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04-13
关于《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