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能体会到站在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辩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的个数不同。
一、观察照片,谈话引入。
1、谈话引入
屏幕出示两张分别从教室前后拍的照片,学生辩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3、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仔细观察两张照片。
回答问题。
二、观察实物,指出实物的正面、侧面、上面。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观察图书柜:
(1)把图书柜放在讲台中间。
(2)提出观察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观察时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把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2、小组内交流:坐在自己位置上能看到图书柜上几个面?哪几个面?
3、班内交流,全班评议。
4、观察洗衣机和冰箱的图片。
(1)仔细观察图片,判断它们分别是洗衣机、冰箱的哪几个面?
(2)小组内交流,介绍你观察到的哪几个面?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1、出示P86下面的两幅图。
2、猜一猜,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为什么这么说?
3、学生轮流在离开座位,观察图书柜,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图书柜。
把自己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学生观察洗衣机和冰箱图片。
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
学生猜一猜是谁看到的?,轮流看一看,验证猜想。
四、组织练习,深化理解。
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1、把文具盒放在桌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1)以小组为单位,先各自观察,再组内交流。
(2)指名回答。
2、小组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模型,讨论交流: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说说正面、侧面、上面各有什么颜色?
3、(1)摆一摆,再观察,回答问题,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下面的图片,判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或学会了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在数学学习上,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2
▲课题:
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版)第16页的例题,第16—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能区别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课型:
新授课(概念课)
▲教学技术:课本投影,图画,道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新知
1、出示排队买票图
过渡:王老师想带小朋友们到动物园去玩,但是在进入动物园之前,先得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
2、问答:
(1)这时有几个人在排队?(5个人)
(2)请小朋友们数一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第2)不戴帽子的小男孩呢?(第5)
(3)反过来,排在第2的是谁?排在第5的又是谁?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
指出:这里的第2、第5不是2个人和5个人,而是指排在第2个或第5个的那个人。
说明:排队的时候我们都从前面数起,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要数第几的时候。
二、进一步感悟新知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左图)
过渡: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交流)
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3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谁愿意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3)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过渡:动物园里有“点灯笼”的游戏,你想试一试吗?
(1)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问:点的是第几个灯笼?你是怎么数的?那如果从右边开始数呢?是第几个?
指出:注意数的时候要说清楚是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
○○○●○问:现在点的是第几个灯笼?
○○○●●问:从右边看点了几个灯笼?
(2)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叫一位小朋友上老涂色。
左边第3个,左边3个
右边第2个,右边2个
问:这里的第2个和2个意思一样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板书)
(3)书上练习
过渡:大家都想来点灯笼,下面我们打开书本第16页第1题一起来涂一涂。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指名上来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
3、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猴子捞月亮的表演。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说: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小组讨论,每组选个同学汇报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2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4只。
4、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过渡:动物园的小动物们听说山那边有场精彩的比赛,正兴高采烈地去看比赛呢!
(1)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2)问:下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分析:每个画面都引导学生自由地说,在说的过程中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同时,把“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4题整合成学生喜欢的动画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过渡:山那边正举行什么比赛呢?
问:1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小组讨论)
追问:前3名是哪些车?第2名是几号车?
前3名和第3名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几”和“第几”是不一样的,“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板书)
[分析:采用学生合作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互助,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5题
过渡:小动物们回家了,小动物们的家住在几楼几号呢?如果竖着看有几层,就说是几楼。横着看有几家,也就说是几号。小兔家竖着看在5楼,横着看在第一号,所以它家住5楼一号。
问:有谁能够告诉大家熊猫家住几楼几号?小猫呢?小象呢?
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号等。
[分析: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2、发散练习
出示水果课件
说: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们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四、 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总结,布置作业《同步练习》下课
▲板书设计:几和第几
几:表示一共有多少个
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教学流程:本课分三步走:从买票情境图的初步感知到连续动画情境的感悟,最后是游戏的深化巩固,有易到难,层次清晰。在拓展应用中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丰富了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3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4
通过相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及小学二年级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分析,以及真实的课堂现状,本研究借助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整合艺术技术等探究其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采用哪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本研究根据乌美娜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1所示)设计本次基于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如图2-2所示),根据以下两个小学数学案例的模型设计进行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笔者在进行设计游戏化教学以及制作游戏化课件之前,首先进行具体的学习需要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游戏化具体的结合点,以便制订符合学生的合理策略。我们常说的需求分析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一)数学拓展课程分析
在进行学习内容分析之前,先对笔者所教授的数学拓展课有一定了解: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为数学拓展班,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发大脑,训练思维。这门课程是开设在信息学下的一门课程,是作为信息学的一个基础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课程内容来看
数学拓展课是一个比学校基本课程内容稍难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上课时是连续2课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会更加注意力分散、倦怠没有兴趣。,吉出的话份所出
本文中笔者借助游戏化教学主要是想利用生动活泼的画面与丰富有趣的游戏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整体全面地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和成长。与新课改里面课程教学大纲《综合与实践》类似,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强调多鼓励多动手、多实践,并不是单方面的考虑测试成绩,而是多方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2.从课程互动来看
由于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主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做题的形式来授课,本班级中人数接近30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全面的学生,基本都是活跃的.学生参与进来,而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因此,笔者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个游戏化平台的做题活动,给子学生及时的反馈,包括鼓励和相关评价以及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做题情况,平台的后台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教师可以参照这个与学生再次进行互动,这样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兼顾大部分学生。
3.从评价角度来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关注学生、教师、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丰富评价与考试方法,如成长记录袋、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并且注重学生的评价从多方进行,如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社区等多渠道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只有关注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在过重地在意总结性评价,多关注学生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完整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之前主要采用平时的考勤以及学生的期末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然后给成绩好的学生发送奖品给子奖励,后来笔者改进这种奖励和考核办法,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回答问题正确又积极以及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都予以表扬和奖励,并把最终考核的奖品分发在平时课堂中进行奖励。
货年(二)教学内容分析
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游戏化教学,教师应该详尽地分析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已有的两个单元“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上进行材料的选取,拓展性的学习以及研究与实践,其中“方程与代数”专题内容较多,比较枯燥;“图形与几何"需要更多的空间想象,这两个专题适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生活故事情境,以及游戏化教学来增加其竞争和挑战性。对其两者的内容分析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教材中的方程与代数是知道和与其中的加数,求另一个两个加数,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设计数字拆分这节课,以加强学生的数感,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二,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在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在教材中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了几何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笔者也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学习活动,以此真正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5
教学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和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有趣的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周末到了,小红的班上要组织一次游乐活动,她想邀请大家去参加,你们愿意吗?不过小红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
师: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的漂亮一些,小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小红的衣柜里放着六件衣服(出示衣服图片),她可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活动策略:
①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
②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连线法。)
③组织学生讨论: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
(2)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饮料有:牛奶、豆浆
点心有:蛋糕、油条、饼干
如果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小红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学生活动策略:
(1)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的方法自己找出不同的搭配方法。
(2)全班交流。
2、智闯五关。
第一关:帮小动物组数
教师出示三只小动物手拿数字卡片的画面,提问:用数字卡片4、5、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策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摆,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组数的规律。
第二关:走路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从学校到少年宫有A、B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C、D、E三条路可走。提问: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几条路可走?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的线路图,自己用笔画一画。
第三关: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20xx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活动策略:教师请学生用字母A、B、C、D表示四个球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比赛场次清楚、形象地表示出来。
第四关: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出示画有四位小朋友的图片,提问: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四个人一共握几次手?
学生活动策略:每个小组选出四位同学实际做一做。
第五关:佳佳的密码箱。
教师出示情境图,告诉学生:佳佳的密码箱中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左边有数字1、2、3,右边有数字4、5、6。可佳佳把提前设好的密码给忘了,她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学生活动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在此题的基础上拓展: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右边的数字有5、6、7、8,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如果左边的数字有1、2、3、4、5、6、7、8、9,右边的数字有1、2、3、4、5、6、7、8、9,佳佳最多试多少次才能把密码箱打开?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四、机动练习
如果老师想给今天这节课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照一张合影,请同学们思考,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如果老师也参加进来,四个人站成一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同学们课下思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7
活动内容:秘境佤山游。
适合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析: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活动结合人教版教材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及第三单元应用题的“行程问题”,将所学知识融于“秘境佤山游”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旅游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及其魅力。
设计思路:
以到临沧市沧源县的景点旅游为线索,将这些景点串联成线,形成旅游线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油耗、油钱和旅游线路的选择等问题,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与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的:
1.通过挖掘身边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巩固已学知识。
2.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旅游四个景点至少要用多少油及所需油钱。
2.选择合理的旅游线路。
活动过程:
一、简要导入
1.今天见到佤山小朋友,心里很高兴!老师从电视里了解到秘境佤山不仅有神奇的文化,而且有优美动听的民歌,还知道佤山有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景点。下面,请同学们介绍你知道的景点。(学生介绍)
2.同学们介绍的景点令人心驰神往,老师现在最想到四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去看一看、游一游。(屏幕出示)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四个景点的名字喊出来。(翁丁原始部落、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崖画、司岗里溶洞)。
3.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旅游途中遇到的问题。
二、根据信息探究问题
1.(屏幕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旅游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如果先到翁丁原始部落,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学生提问题,口头列式)
2.如果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从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有12千米”,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①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共有多少千米?36+12=48(千米)。②从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需几小时?12÷40=0.3(小时)。③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共用几小时?0.3+0.9=1.2(小时)或(12+36)÷40=1.2(小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各有哪些优点。
3.同学们这么快就解决了在第一条旅游线路中遇到的问题,很好!接下来,老师还要到崖画和司岗里溶洞去游一游。请看大屏幕,根据提供的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①从县城到崖画有多少千米?0.6×40=24(千米)。②从崖画到司岗里溶洞有多少千米?0.4×40=16(千米)。③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共有多少千米?24+16=40(千米)。④从县城出发到司岗里溶洞共需几小时?0.6+0.4=1(小时)或(24+16)÷40=1(小时),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小结并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三、进一步探究“油耗”和“油钱”问题
1.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知道了从县城到每个景点的路程和时间。下面,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两个信息,看看从信息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信息:①旅游车每千米用油0.15升;②每升油价5.60元。
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教师再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
问题(1):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需多少升油?0.15×48=7.2(升)。
问题(2):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需要多少油钱?
①24×0.15×5.60+16×0.15×5.60=33.60(元);②(24+16)×0.15×5.6=33.60(元);③40×0.15×5.60=33.60
(元)。最后比较这三种解法,说说每种解法的理由。
问题(3):从县城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往返需多少升油?48×0. 15×2=14.4(升),并说说“往返”是什么意思。
问题(4):从县城到司岗里溶洞,加70元的油能返回到县城吗?33.60×2=67.20(元),并说说为什么要“×2”。
3.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油的总钱数=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
4.让学生先说说“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和“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四、给这次旅游提合理化建议
1.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旅游中遇到的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看旅游线路图,给老师的这次旅游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并说明你的理由。
2.学生提建议,教师对能省时、省钱、省油等经济实惠方面的建议予以肯定,倡导绿色旅游。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懂得的旅游知识还真不少,谢谢同学们给老师提了这么多的建议,这次秘境佤山游将成为我美好的回忆。(板书课题:秘境佤山游)
附板书设计:
秘境佤山游
路程=速度×时间
油的总钱数=每升油价×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数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9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3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4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5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6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5-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01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7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