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7 08:36:1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单元知识构成:

  (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

  (2)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

  (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

  四、课时安排:

  9课时

  1、加法…………3课时

  2、减法…………4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节)

  第一课时: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内容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口算:9+6=5+5=6+8=

  8+6+1=8+2+1=6+5+1=

  2、笔算:求35与27的和。

  师: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a.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 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b.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c.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d.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在书上计算第16页的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一定的进位加法计算基础,在算理上着重说话相加满10继续进位,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正确率较高。

  2、引导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

  215

  123

  第二课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59 7785 6859 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600 800=900 100=1000 100=

  3、估算:599 800≈900 101≈989 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2、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三、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376 284=660(种)

  376

  21814

  660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贯串稀有动物这一系列条件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获知的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第三课时: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1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载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你能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又能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吗?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谁能摘下玉米?

  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

  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下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53691535185464

  649873792127208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小君可以怎么走?走哪条路最近?

  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教学反思:掌握方法,但运算不熟练,个别同学不记得加进位,而且对连续进位3次以上的出错较多,要加强训练。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4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2、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的减法题。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减不够时,要从前一位退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减时,要记得减去退去的1。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7=35-8=63-4=26-7=

  2、笔算:54-21=79-37=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标有吗?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

  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三、巩固独立完成25页第1、2、3题

  四、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连续退位减法

  517–348=169(千米)

  517507

  -348-348

  16959

  教学反思:理解算理,但在计算十位时有部分同学忽略被借走的1,在教学中我注重进行十位算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第五课时: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教师根据知识点修改教材)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78=80-()87=()-()99=()-()

  198=()-()297=()-()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男生组:574 200456 198725 79

  女生组:574 200456 200-2725 80-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揭题: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113 59=113 60-1=172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

  2、出示例2:276+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276 ()-()=()问: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2)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问:为什么减去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70-2b:98+67=67+100-2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加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加几要减几。

  教学反思:教学中结合补、还的算理讲解,让学生明了其中的规律与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第六课时: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3及练习六的第4、5、6题。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比赛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68=70-()77=()-()99=()-()

  298=()-()397=()-()

  提问:68接近哪个整十数?7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两组学生比赛:男女生分别选出3名同学参加接力赛,谁先算好,即可得到“优胜小红旗”。

  男生组:453-300748-97356-299

  女生组:453-300748-100 3356-300 1

  比赛结果一定女生组快,男生不服气,说他们题目难,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男生组题目特点。(板书: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

  强调: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揭题: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1、出示例3: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

  (2)想97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165-97=165-100+3=68

  (4)如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2、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435-()=435-300+2534-()=534-300+2

  2、完成练习六的第4、5、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多减几要加几。

  教学反思:在继续减的问题上,部分学生与加法的简便搞混,要让学生清楚的分清是多减了要补回这一算理。

  第七课时: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互相说后发表意见。)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动手计算。

  板书:135 48=183(元)师:看小精灵说什么?(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135

  418

  183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用48 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

  2、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75329259 62 464 148

  137843307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板书设计:加法的验算

  135 48=183(元)

  135验算:18318348

  418-135-48 135

  18348135183

  教学反思:结合原有基础,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不同的验算方法以,但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计算而算,没真正起到验算的目地,需加强学生对验算的认识与意识。

  第八课时: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师:小明说什么?

  200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183

  17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如: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比一比,看谁聪明: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2、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47780464

  -28-51-223

  129739241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200-183=17(元)

  200验算:20017

  -183-17 183

  17183200

  教学反思:有套用加法加数交换位子相加的方法,要进行差生补导。

  第九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运用

  1、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题。

  2、检验下面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634663404239

  -182 282-186 571

  552845318800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把正确答案与算式连起来。

  563 528=696 241=70 260=

  991937330108193723010911037267

  4、在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数。

  □□4□6□□45

  -42□ 3□4 □5

  4718039□0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5、教材第30页第6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学生解决后交流。

  6、教材第31页第8题。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7、作业:第29—30页第3、5、7题。

  三、总结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减法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

  500-210-208=82(元)500-328-85=87(元)500-496=4(元)

  (根据各小组的回答选择不同的解答板书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加减法的验算、“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87726940708

  59 598-762-38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呢?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请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做对一道,就可以在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的第2题: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

  (1)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2)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

  (3)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

  教学反思:

  通过编题、小组比赛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从中达到训练的目地,但在计算上仍须加强连续退位与加、减法验算的训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一、 复习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

  6、分数的初步知识。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2、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 复习方法:

  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与时、分、秒相比,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知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学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课题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等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教学时,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年历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看日历(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的日期吗?在你们的记忆中有哪些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呢?(学生自由汇报)

  师: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年、月、日)

  师:关于年、月、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看日历)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日子为切入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下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观察教材附页1,把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谈一谈你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4年的年历,和同桌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表格中记录下xxxx~xxxx年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参照教材附页1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核对、订正所填的数据,以保证自己所填数据的准确性。

  同桌交流、核对,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观察记录表中各月份的天数,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

  生1:一年12个月的天数有所不同。

  生2:1,3,5,7,8,10,12月每个月有31天;4,6,9,11月每个月有30天。

  生3:2月的天数很特殊,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xxxx年、xxxx年、xxxx年的2月有28天,xxxx年的2月有29天。

  师总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别的月份都不一样,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师: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如果学生说出了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尝试记忆;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来,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左拳记忆法”。

  请你伸出左手,握拳,拳头背向上,从右向左,从1月数到7月,再从左向右,从8月数到12月。凡是数到凸的地方的那个月就是大月,有31天;凡是数到凹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

  师: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课件出示)“口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思考、发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老师的简单小结,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梳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采取动手操作与计算周长紧密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1.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在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中的要求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明确了目标。

  2.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后进行操作,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或摆或画,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3.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通过课堂活动卡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不同图形的长、宽、长与宽的差及周长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提高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准备 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方格纸、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完成学情检测卡,并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区别。

  (1)展示拼图方法和周长计算结果。

  方法一 

  周长:(4+1)×2=10(厘米)

  方法二

  周长:2×4=8(厘米)

  (2)讨论两个图形的区别,全班交流。

  区别一 方法一拼成的是长方形,方法二拼成的是正方形。

  区别二 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2厘米。

  2.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的拼图完成得非常好,周长计算得也十分准确,尤其是我们发现用同样的4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两个图形,不仅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拼图、计算周长和比较不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理解,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5)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汇报交流。

  数学信息:要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分析解答,指导方法

  1.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拼一拼,或者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提示: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再进行操作。

  2.课件展示学生的拼图结果,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拼法。

  拼法一

  拼法二

  拼法三

  (明确没有其他的拼法了)

  3.算一算你拼成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全班交流。(大屏幕对应每个图形,展示算式)

  拼法一 (1+16)×2=34(分米)

  拼法二 (2+8)×2=20(分米)

  拼法三 4×4=16(分米)

  4.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三个图形形状与周长的不同,全班交流。

  区别一 第一个图形和第二个图形都是长方形,第三个图形是正方形。

  区别二 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回顾反思,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2.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课堂活动卡上的数据,思考、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汇报交流。

  发现一 这三个图形的长越来越短,宽越来越长。

  发现二 长与宽的差越来越小。

  发现三 周长也越来越短。

  4.总结规律: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拼图,拼成图形的长与宽的差越小,周长就越短。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合作交流、比较探究等形式,找到解决“用相同个数的正方形怎样拼图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的原因。因此,本节课教学时注重突出基本算理,不仅使学生掌握“隔位退位减”的算理,还加强学生对程序和步骤的理解。

  1、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弄清楚“个位上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10到十位上,再从十位的10中退1当10到个位,这时十位上是9”,从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2、注重比较,突出专项训练。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计算的'错误率相对较高,因此,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和补充对比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退位减法的各种情况,在观察、对比中,进一步明确退位减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计算下面两道题,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反馈,指名汇报算法。

  2、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作铺垫。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课件,呈现信息:20xx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xx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xx年比20xx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403-158,并试着计算403-158。

  (2)交流算法。(课件展示各种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算法三

  (3)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看来比较难,同学们计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但是结果只能有一个是对的,哪一个对呢?大家想办法验证一下。

  (学生组内讨论,通过加法验算,验证出第二种算法是对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

  每个学生都准备6cm和 3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8 cm长纸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长方形的周长是长+长+宽+宽,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

  (1)摆一摆。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6 cm和3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2个长和2个宽)

  (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长+长+宽+宽)(2长+2宽)【(长+宽)x2】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6+3表示什么(长+宽),为什么要乘2?【(长+宽)的和的2倍】

  (7)归纳公式。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4的图。教师: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

  那么,周长是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

  例4,正方形的周长=5+5+5+5=20cm,公式=边长x4=5x4=20cm、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 .教科书第8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4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板演,画出设计图,一共排三行,每行6个正方形。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花边最少。

  (4)深化认识。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想法?

  四、继续巩固练习

  1、第6题

  (1)打开第88页

  让学生画出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第8题

  (1)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10题

  (1)让学生画出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从趣点”出发

  1、认一认四边形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请同学们在书上将四边形涂上阴影

  二、学习演练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习例1

  (1)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3、分类: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老师分发信封)

  (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习

  三、练习,从“差异点”提高

  4、学习例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四、概括,从“智能点”提升

  小结全课,看书巩固。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根据周长的含义,应用图形的边的特征进行探究。因此,本节课注重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通过动手量一量,动笔算一算,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针对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以数形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体会数学的抽象与简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相同规格的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1)让学生观看课件后思考: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呢?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计算美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方法一 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用2个长加2个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算式是6+4+6+4=20(厘米)。

  方法二 用6×2算出两个长的长度,再用4×2算出两个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算式是6×2+4×2=20(厘米)。

  方法三 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因为另一组长和宽的长度和与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算式是(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概括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对算法进行优化。

  (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方法三最简便)

  ②引导学生根据方法三的算式,尝试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讨论,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③师生共同概括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计算喜羊羊走了多远。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方法一 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算式是5+5+5+5=20(厘米)。

  方法二 因为正方形的4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5×4=20(厘米)。

  (3)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比较美羊羊和喜羊羊谁走得远。

  (学生汇报:20厘米=20厘米,美羊羊和喜羊羊走得同样远)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完成教材85页“做一做”1、2题。

  2、完成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适时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7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的第7-9、11—12题。

  教学目标:

  1、复习乘法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口算乘法和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练习课。在上一节课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学习内容适当的记录下来。

  1、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例:30×5 200×3

  怎样能又准又快地计算?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末尾的“0”。)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开火车算,大家判断;

  60×8 20×9 600×2 90×9

  700×5 200×4 70×7 300×9

  增加难度:一人出题,一人算; 口算后针对学生情况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开火车、两人分工的游戏,同学们都能够又快又准的算出来,真棒!

  2、估算: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忘记近似数、忘写约等号。

  师:把两位数、三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

  例:108×3 ≈300 303×2≈600

  让学生互说估算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基本练习:

  1、口算。

  (1) 10×4 40×6 70×8 300×4 400×5 20×4 60×7 700×3

  (2)练习十五第8题

  2、估算: 49×4 65×9 38×8 54×7 131×4 287×7

  3、完成练习十五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析。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五第11题: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练习十五第1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设计意图: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轻松过关。

  90×6 450-80 500×8 80×6

  200×6+200 200×3 20xx×3 400×5

  2、我能估算。

  49×4 38×8 131×4 287×7

  3、灵活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如果我告诉大家曹冲用了8块大石头,每块石头大约有490千克左右,请问大家,这大象大约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个别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师: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口算乘法,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口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

  (2)()个10厘米就是()分米?

  (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80厘米 8分米=()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 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 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 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习。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习题分析:

  练习六第1题: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和口算。过去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掌握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不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以至于学生虽然会计算,却不懂得怎么应用,遇到具体问题便束手无策。现在的数学教学,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技能,更要学会计算技能的应用。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应用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来分析思考。我们在教学中多向学生举一些各种情况的例子,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一些例子。在教学中出现一部分学生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我们适当地让这些学生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闯关练习,巩固算法

  3、学习效果自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能力,并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整个教学过程注意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生动的集体氛围,我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并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充分的创新自由。如:让学生自己回家对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整理和复习,在课堂上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性、自主性,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难点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多媒体课件应用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学过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学习单元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生1:我们在第六单元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了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师:很好,这位多学把“多位数”具体化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还有其他同学说说吗?

  生2:我们分别学了用口算和笔算的方式来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师:真棒,你是从计算方式方面来谈的,教材也正是这样编写的,现在谁来说说在口算乘法方面,有哪些知识点?

  生3:有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内容。

  生4:还包括估算的内容。

  师:对,口算乘法部分,我们学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估算的知识。那么在笔算乘法部分呢?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生5:我们学了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比如:11×5,12×5。

  生6:我们还学了需要连续进位的乘法和不连续进位的乘法。比如:24×5,

  14×5等。

  师:你们的回答真完整,还给同学们举例了呢!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生7:我们还学了带“0”的笔算乘法。

  师:带“0”的笔算乘法有哪些特点吗?

  生8:如果是末尾带“0”的,不用管0,只要把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再把0添上;如果是多位数的中间带“0”,就直接用一位数和多位数的各个位上的数相乘,0乘任何数得0。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刚才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梳理了一下,看看这样总结好不好?好在哪里?

  教师板书: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估算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不连续进位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因数中间和末尾

  有0的.乘法

  生:好。好在一目了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说学习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闯关练习,巩固算法

  闯关获得进入晚会的入场券

  师:在没闯过一个关卡,我们都会获得一些小物品,当我们装饰好一棵圣诞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加圣诞晚会了,let’s go!

  闯关任务一:

  完成“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笈。

  80×3=20×9=

  300×5=600×4=

  9×20=7×30=

  600×3=800×9=

  学生以开火车形式汇报得数。

  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口算整十或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0在末尾,相乘的时候可以不看0,然后把前面的数逐位相乘后再添0。

  生2:如果多位数只有左起第一位是除0以外的数字,后面的数字都是0,那么可以利用乘法口诀马上算出得数。

  教师小结: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0。(出示幻灯片)

  师:闯关成功,我们获得了一棵圣诞树。继续看下一关!

  闯关任务二:

  完成“估算”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笈。

  32×3≈ 88×6≈

  289×5≈ 409×5≈

  326×7≈ 69×7≈

  学生分小组汇报得数。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估算多位数与一位数相乘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把个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然后与一位数相乘。

  生2:我来补充,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是只能用于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因为如果是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话,要四舍五入的就不是各位上的数了。

  师:你说得真好!当我们总结方法的时候,要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可以适用于任何算式。

  教师小结:估算通常把多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再和一位数相乘。(出示幻灯片)

  师:这一关也没能难倒同学们,你们真棒!这次看我们找到了什么?

  生:是铃铛!

  师:好,事不宜迟,我们进行下一关的挑战!

  闯关任务三:

  完成“笔算”的闯关练习卡,并讨论总结出计算秘笈。

  213×3= 89×7=

  507×5= 470×3=

  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前进行演算,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

  (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师:谁来回答?

  生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首先个位上的数对齐,如果多位数最后一位数是0,则用多位数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对齐,再进行逐一乘法计算。

  生2:如果0在中间不在末尾的话,还是按照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齐,然后从个位乘起,0乘任何数得0。

  生3:如果需要进位的就在前面一位的横线上写小数字,数字是几表示进位几。

  生4:如果0在中间,0乘任何数得0,遇到有进位的就把0和进位数相加即可。

  师:你们总结的都非常棒,看来这一节的内容你们掌握得非常不错!

  教师小结: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出示幻灯片)

  生:哇,这次我们收集到的是一个可爱的雪人!

  闯关任务四:

  师:这关是完成练习大闯关,请同学们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我数一二三,最快的同学就可以回答问题,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出示ppt

  1、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童每分钟大约走63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9分钟。他家距学校大约有多远?(估算)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学校新买来4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人?(口算)

  (3)三年级每个班都是48人,有4个班共有多少人?(笔算)

  生1:第一小题我会选择用估算的方法计算,因为我们不知道小童实际每分钟走多远,只能大约的估计。

  生2:第二小题我用口算,因为看到这两个数字我马上就想出得数了。

  生3:第三小题我用笔算,因为口算怕出错,所以笔算的话比较准确,不容易让自己犯错。

  师:对于这三个同学选择的计算方法你们是否同意,又不一样的意见吗?

  生4:第三小题我可以用口算,因为我口算的准确度已经比较高了。

  师:恩,但是在检查答案的时候,老师还是希望你能够用笔算验证一下!

  出示ppt

  2、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每支钢笔5元,买78支、400元够吗?()

  A、够B、不够

  生1:够,还可以找10元。

  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1:口算。

  师:谁用不一样的方法计算的?

  生2:我用估算,78元大约是80元,5×80=400。

  师:都是好方法,不过如果只是估计400元够不够用,我们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快捷。

  (2)6500×6积的末尾有()个零。

  A、2 B、3 C、4

  生3:B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3:因为6500后面有两个0,而5与6相乘又分出一个0,所以共有3个0、

  师:思路挺清晰的。

  师:我们答对了两题,可以获得一个装饰的小球,继续加油!

  出示ppt

  3、请你判断一下下列竖式计算是否正确?

  2 0 8 7 0 3

  × 3 × 4

  6 0 2 4 2 8 5 2

  生4:第一道竖式错了,错在一位数的3应该对齐三位数里个位上的数字8,再相乘。还有0乘3得0,0+2得2,十位上的得数是2,百位上的得数应是3×2得6,最终得数应是624。

  师:请你上来黑板给我们写一道正确的竖式。

  师:他写对了吗?(对了)那第二道竖式计算是否正确?

  生5:不对,虽然它们个位对齐了,可是进位的数字没写清楚,而且他把

  4×0=4了,老师我可以也上黑板来写出来吗?

  师:好,那你来写!

  生5(板书完):这样才是正确的!个位对齐,然后进位数字标清楚,而且中间的0要特别注意,0乘以任何数都得0、

  师:同学们你们挺清楚了吗?感谢你的提醒,希望大家平时在计算时也要记得。

  出示ppt

  4、提高训练

  师:谁来根据图意说说?

  生1:剧场能坐870人,已知每张票的票价是8元,现在这场的票都卖完了,问题是这场的票房收入是多少元?

  师:说得很好!那谁来列式?

  生2:870×8=6960

  师:还漏了什么?

  生:漏了单位和答。

  师:对了,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要记得写上单位和答,这才完整。看这才我们收集到了什么?

  生:是小礼物盒!

  师:我们终于把所有的关卡都顺利闯过了,现在请大家把我们收集到的东西都装饰到圣诞树上,然后去换取我们的圣诞晚会邀请卡。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来分析思考,提高学生选择和判断算法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算法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又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培养学生认真的数学习惯

  让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寻计算的规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效果自评

  师:今天的课收获了什么?

  生1:这节课我掌握了口算、笔算、估算的小窍门,我觉得记住这些小窍门而且运用上它们,我的计算起来比较顺利。

  生2:我知道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生3:我学会了做笔算题不能粗心,做完要检查,不当小马虎。

  生4:我把老师的板书抄下来了,我觉得如果没学完一个单元就做一个这样的总结,我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学过了哪些东西,哪些懂了,哪些还没懂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对除法学习的进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对除法意义的又一次认知,同时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安排观察和操作活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含义,余数的产生是实际需要的,他与所分物体的多少和分成几份有重要的关系。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提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这节教材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能整除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他们对余数的现实有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对余数产生的意义缺少深刻的数学思考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从现实的情景中,把有余数的这一数学现象剥离出来,结合现实背景来具体思考余数产生的意义以及和除法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③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实际背景,明白余数的意义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1-04

美术上册教学设计03-10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05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2-27

三年级上册瀑布教学设计04-0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4-23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