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吗?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二、初读了解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老师最喜欢读书姿势标准的同学。开始读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三、理解学文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先来看一下根据课文改变的动画片好吗?看完动画片,觉得怎样?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聪慧的杨氏之子交朋友吧!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大屏幕)这句话讲的是?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3、请同学们用看注释的办法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句话,比比哪对同桌的学习效率最高,开始。
4、哪对同桌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适当给予点评、表扬。
重点指导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 联系上下文)
5、热情好客的杨氏之子为了招待孔君平,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看(大屏幕)细心的你发现了吗, 桌子上摆放了新鲜的水果,文中第三句话为什么单说“果有杨梅呢?”
6、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文中最后一句话,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①请同学们一四人小组为单位,借助老师给的提示自学最后一句话行吗?(大屏幕出示)
你们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什么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你认为他为什么这么说?
杨氏之子怎么应答的?他为何这么应答?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②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相机板书:孔雀 孔君平)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相机 杨梅 杨氏之子)
生: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师: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师: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 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通过大家积极的探讨、用心的感悟,我想此时你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10、比赛背诵课文。
四、升华感悟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来说吧,像“禁止践踏草坪!”(大屏幕)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吗?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五、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教学反思
课文《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5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2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梅杨家果(会听)
甚聪惠
孔雀孔家禽(会说)
聪明机智有礼貌反应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出示几句孔子名言,学生自由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生的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0课,读一读,这几句话是否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呢?(学生讨论)
师归纳:像这样的语言就听“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听“文言文”,也听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10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生用文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法既能复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文言文,使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惧怕的心理,并且能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2、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懂停顿,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乃应
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
a、指名朗读
b、交流讨论
c、归纳节奏
d、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理解意思
1、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4、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那些疑难。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找出问题,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1
10杨氏之子
惠曰禽诣乃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课文,就就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
(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
(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提示“未闻”不讲解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生易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文言文,更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三、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
四、拓展
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拜见其父
孔君平杨氏之子
巧妙回答
甚聪慧
教学反思
此课是学生第一正规学习文言文,与往常的文言名句的学习大不相同,文言名句只要弄清其意既可,而文言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其意了解或理解,要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其文意到其文外之意,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感悟文言之精妙。所以在教学中从文言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进入正题文言学习。
在学习结束时,安排“拓展”——把课文写成白话文,是对生对课文学习的检验。后来批改学生改写的白话文,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的改文不错,其中有几篇很有特色,既有白话之现代气息,又不失文言之韵味,实为上乘之作,陈薇同学的习作尤为突出,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竟有如此之学识。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4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教学流程预设:
师:“父不在,乃呼儿出。”,于是就有了对话。那么读读对话,你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这是说,杨梅是杨氏家的水果。(师的提示下表达的比较完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开玩笑,拿同一个“杨”来逗杨氏之子。(读读这话。)
师:不错,读出了言外之意。那么小孩听懂了吗?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齐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我们来对一对。我说:果,你对:(生:我对禽)……
生:也用姓氏来开玩笑。孔君平姓“孔”,那么就说孔雀。
师:还有呢?(生有些困难。)你看,孔君平语言中有“未闻”吗?加上有什么好处?(让两个孩子起来,一个加“未闻”,一个不加“未闻”,与老师对话,让全体孩子比比那个句子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感觉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并不是很困难,初次教学虽然有了录像观摩,却还是没有一些经验。但是孩子们还是能通过读、比较来发现,来理解。真正体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
师:九岁的孩子能够如此对答,真的让我们佩服,难怪课文中也要这样夸奖他——生读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
师:在文中,你还发现他很聪慧的地方吗?
生:父不在,能设果,招待客人,很聪慧。
生:应声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聪慧。
(这样的发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了,也与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课标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材选编的是几篇表现语言艺术魅力的文章。《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我先通过谈话激趣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中透出的机智,让学生动的这是白话文,我们以前所学的也都是白话文,再提出古人所写的是古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1、揭示题目,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再让学生练读。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体会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5、把文言文换成自己的语言讲讲小故事。
6、课外作业搜集课外经典语言对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会说话吗?同学们一定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可笑,因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到的问题,那我再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把话说好呢?(流利、通顺、智慧、幽默、风趣)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心六月寒。说话是门巧妙的艺术。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孩子看,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这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同学们以前学的课文,除了有古时外,全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第九课——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氏,姓氏。杨氏,姓杨家。子,儿子。之,的。题目意思,姓杨家的儿子。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得子做上记号。指名读。
3、说说它与白话文的不同,(难懂)之、乎、者、也,就是其中最大的特点。因此,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4、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纠正错误)
老师也想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评评老师读的与你有何不同?(由于文言文中的子就是白话文中的词或词组)因此,读文言文不能把句子读破,你想这样读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练习(齐读)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从课文中你对他了解多少?课文中的哪句好说的?(读第一句)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点出这句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是怎样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找出自己的疑问。
1、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2、同位说说故事内容。
看来古人的文章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带着理解齐读课文。
四、品应答妙
1、课文中,除了有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在谈些什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读,思考他们的对话在围绕着什么做文章?姓氏,你认为杨氏之子回答的好吗?好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聪慧。
抓“应声”理解体会孩子采用了否定方式,他婉转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2)懂礼貌,读相关句子。
(3)体会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时的神态,指导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搜集小品中的经典对白,让学生演一演,再次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专家点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老师们都很好地关注到孩子的兴趣,以及兴趣的激发。在这一点上,感触最深的是李上岳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他的课在小学阶段引入古文教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如专家点评,小学阶段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很明显,从导入由生活的“饭否”“吾等”,课中“杨氏之子”“张氏之女”到课终的学生脱口的“善哉”以及改文“一做法,已经充分看出了孩子对于古文充满了浓浓的兴趣。从李老师的设计上,有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人物的感悟,内容很丰富,但我们并未看出孩子消化不了,相反孩子学得兴趣盎然。老师用轻松的语言调动着学习的热情,孩子学得很轻松,也很扎实。
本次听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的是回味,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借鉴他们良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4.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感受文言文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1.同学们,课文预习过了,你知道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的同学思考:文言文跟白话文相比有什么特点?(行文简练,难以读懂)
2.指导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要借助注释去理解,还不能理解的,可以查工具书,或者上网,请教同学、老师。
3.按照要求自主学习。要求:自读文章,根据注释理解大意,不明白的地方跟同学交流一下,还是不明白的做上标记,集体交流。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集体交流,质疑问难。
6.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姓杨家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机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你划出相关的语句,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7.学生交流。
三、学习《王戎七岁》1.总结学习方法。2.出示《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尝:曾经。诸:许多。
竞:互相争抢。
唯:只有。必:必定,一定。
信然:相信的样子。
3.自主学习课文文言文。
按照要求自主学习:(1)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2)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划出相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集体汇报交流。(1)交流文章的大意。
(2)谈感受,体会王戎的善于观察,善于动脑。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5.小结巩固学习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把《杨氏之子》讲给家人听,与家人交流看法。2.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破瓮救友》。
借助注释自主阅读《破瓮救友》,并用白话文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
破瓮救友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戏于庭前。有一儿,误堕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光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注释:
庭:厅堂。堕:掉下来,坠落。
皆:全,都。
走:逃避,逃走。俯:向下,低头。
击:敲打。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7
一、教材简析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谈话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文中“曰”就是说的意思(2)“我”在文言文中读什么?(吾)那“吾等”就是?(我们)(3)那么你怎样讲?(汝)你们该怎样讲呢?(汝等)。(4)问你吃过饭了吗?可以说?饭否。(5)很好很好可以怎么说?善哉善哉。(6)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说?孺子可教也
师评价:汝等小时了了,大必成器也
七、教学过程
(一)活引话题,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竺,在古代就是——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评价: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4、那杨氏子何许人也?课文中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读句理解意思。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注释
5、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
6、检查,你们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啦?一句也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7、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8、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请男生问,女生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为何设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9、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再来读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10、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后人读这篇古文,认为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杨氏之子也巧用姓氏作答,让我们来读读这精妙的回答。师生对话——男女生对话
3、杨氏子的话外之意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心中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齐读
4、从对话中,你们还从哪里看出杨氏子甚聪慧?应声可见他反应敏捷?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生直接对答两人对话——
5、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那你们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未设果、夫子、未闻:去掉未闻比较读)
6、妙哉妙哉,杨氏子迅速巧妙地婉转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7、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8、交流: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9、小结:这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10杨氏之子杨梅
简练孔君平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8
(一)课标分析
按照新课程理念在学生进行认真预习的前提下,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团结合作的作用。在老师对学习习惯的指点下通过一些方法包括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朗读感悟文言文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三)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五)教学策略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学生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1.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兴趣。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利用故事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师生互动部分
1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4、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5、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6、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7、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课堂总结部分
延伸拓展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课后作业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点评: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们有点迷茫!所以,在课堂开始之时,我让学生小组内自己尝试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相互评价,看看,节奏的划分是否正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这样从这一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意思,学生们能按照节奏读文了。这时候,播放朗读音频,学生们很快就知道怎么划分节奏,这次再读的效果就好了!
不足的是,拿杨梅的杨和姓氏杨逗弄小童,但是小童,用孔雀和孔姓打比方,这里,引导学生分析得不透彻,对于,孩子这种委婉的说法,没有通过直接说这个例子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出来,直接会显得生硬,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会不礼貌!也没有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想,其他姓氏,小孩会怎么说呢!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分配合理时间,给学生多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多思考,学生们写的问题才能生动形象。反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文章,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引领孩子走进课文里,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由浅入深地读,把文言文读准、读顺、读懂、读好。
1.初读。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通过指名读,检查学生生字及文章节奏。通过范读,让学生找准节奏,再进行练读,最后全班齐读。
2.理解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句意,进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全班汇报交流中,特别提醒注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中的“家”是孔君平家,“禽”指鸟,与现在的“家禽”意思不同。
3.体会读。让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对方的姓氏上做文章,又没直接否定孔君平的说法;既表达了应有的礼貌,又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学生心中无不佩服此“子”,再读全文,其佩服、夸赞的语气由此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在于,在体会“妙”在何处时,自己过于着急,说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下次要注意。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教学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杨氏子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1、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五、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会听杨梅杨家果
甚聪惠
会说孔雀孔家禽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个练习情景,用“张”“李”“刘”等姓氏来替换孔,如,张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另外,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制定依据:
1、对教材的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2、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善于用已积累的、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发挥想像,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但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做学创的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法选择
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方法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0课《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课文不同。它是文言文。那何为文言文呢?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艺术瑰宝,它们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要学习,传承祖国的历史文明,我们就应从小学习文言文,为将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课题。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齐读:10.杨氏之子)
今天,同学们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曲老师有一个学好文言文的窍门,用文言文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白话文说就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就是诵读。
那你们就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诵读这篇课文的!
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何为文言文,激发学生的读读书欲望。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氏之子(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使学生活学活用了学过的知识。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知道诵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放慢;二是停顿得当。
2、教师领读:(出示课文----屏幕)
3、学生练读两遍:请学生打开书
4、学生认读生字
5、指名学生读
采取范读引导学生总结诵读古文的特点。然后领读、学生练读让学生找到读古文的感觉,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诵读的这么好,为了能更好地把文言文的韵味诵读出来,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课件显示)
1、自读自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词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弄不懂不词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请教。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2)质疑、解难。
(3)指名说一说全文大意。
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
四、读熟,读出理解和韵味。
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那现在再读,就会与刚才完全不同了,请你把你的理解与体会诵读出来吧。
1、自己练习诵读。
2、指名读
同学们在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后再朗读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五、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你从应答声中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儿怎么样?(反应敏捷)
3、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象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
再次分角色练读
5、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得最好的同学和老师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你就是杨氏之子。我们现在可都成了古人了。
师生合作表演读杨氏小儿和孔君平的对话。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
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这杨氏小儿了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
请全体学生背
9、总结全文。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
创设情境表演读,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语言的巧妙之处。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让学生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六、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课文。
2、把你今天学过的这篇课文,讲给你的父母或者朋友听。
3、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通过拓展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读书的兴趣和能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 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 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 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 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 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杨氏之子》,就是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法指导】: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欣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反馈,明确任务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文章每句话的大致意思,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懂得了课文通过一件事向我们阐述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生用自己的话说后四句话的意思)
师:也就是文中的这四句话。(课件)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细细品味这四句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师:惠通“慧”,是(聪明)的意思。作者用之所以用这个“惠”字而没用这个“慧”,老师专门查了一下《古代汉语词典》,知道了这个“惠”字除聪明的意思以外,还有好处、仁爱,善良,温顺等意思。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二、合作探究,感悟聪惠
1、聪明
师:默读课文,找出表现他聪明的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追问:能说说理由吗?(看学生的反应)
⑴、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①、说清句意。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谁明白?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此时的杨梅已经和杨氏子成(兄弟)了?板书
师:看来孔先生说这句话,是在()杨氏子?(逗;开玩笑)】
②、看插图,想象孔君平当时说这句话的表情、语气,谁来读?
(生试读→指生读→抓“君”字→谁再读?→师范读:此——是君家果?→谁像老师这样读)
师:孔先生如此妙问,九岁的小儿如何作答?
⑵、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生读(3次)
① “禽”“未闻”什么意思?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怎么说?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师:同学们,从他的回答中,你们明白了这个孩子聪明吧?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慧了吗?谁来说?
师:你用杨梅逗我?
生:我就用孔雀逗你
师: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别人,这一招叫什么?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以牙还牙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将计就计。
师:将计就计,这小孩聪不聪明?答得太妙了!(板书:答得妙)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师:读这句话,还从哪儿体会到他的“甚聪惠”?(板书:反应快)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分角色朗读:女(陈述),男(孔君平),师(杨氏子)
师故意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成:(很生气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读得怎么样?(看学生反应?)
师:为什么不可以漏读这两个字?
生:这样显得不是很友好,不像开玩笑的话。
生:用上“未闻”两个字,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氏家的果子的说法。
师: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改一个标点符号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吗?
生:这样显得咄咄逼人。用“未闻”,表达的意思要间接一些,婉转一些。(板书:礼貌)
师:体会得有深度!足见杨氏子的甚聪惠!
2、乖
师:默读课文,找出表现他乖的句子。
“为设果,果有杨梅”。
①课件提醒:()为()设果?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师:只有杨梅一种水果?(不是,如果只有杨梅一种水果的话,就不会用“设”)
师:这足以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位(热情礼貌)的(乖)孩子?
③看课件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翻译出来怎么说?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按节奏读好句子。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孔君平怎么想到呼儿出来呢?(学生推测)
师: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三、达标检测,指导背诵
1、师:这篇文言文你现在觉得自己学懂了吗?哪谁能背下来?
(指明背→齐背)
2、总结方法:(读、释、品、诵)
师:当背诵下去以后,随着你阅历的增长,再读文章时,文里的画面情景,你对生活的感悟等等,会像放电影一样在你的大脑中闪烁,会让你觉得这文言文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滋味。
3、师:同学们,课外大家可以看一部书《世说新语》。《杨氏之子》就选自这部书。
四、拓展延伸、故事新编(家庭作业)
师: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是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现还有争议。咱们就先就用杨修这个名,发挥想象,来个故事新编。(课件提示)
五、板书设计:
21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氏子——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的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为、应”在本文中的读音。理解“甚、惠、诣、乃、示、曰、未”等字意。
2、学习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4、通过品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释课题。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有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古人刘义庆,走进他的《世说新语》,去认识一位九岁的能言善辩的孩子。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氏之子或女)
(设计意图: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在读文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着重强调多音字“为、应”在本文中的读音。引导学生读懂停顿。(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读懂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2,、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第一句: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甚、聪惠。
第二句:(1)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诣、乃。介绍孔君平。
(2)“乃呼儿出”大家猜想一下,是谁把孩子叫出来的呢?叫儿子出来做什么呢?
师小结:从这我们能感受到古人是有大智慧的,古文中省略了一些环节,我们还是能解其意,这就是古文语言精炼的一个特点。
第三句:(1)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为、设。
(2)谁为谁设果?
师小结:由此我们发现这句话虽然省略了主语,但我们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果有杨梅”是只有杨梅吗?想象一下还有什么?但在这里只提到杨梅呢?
第四句:(1)学生解读,重点强调:此、君。
(2)孔君平为什么说杨梅是他家的水果呢?在与杨氏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君平把杨梅和杨氏之子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杨梅姓杨,杨氏之子也姓杨,说他们是一家子。)
第五句:(1)学生解读,重点强调:未、夫子、“家”和“禽”与现代的“家禽”比较。
(2)那杨氏子又为何这样作答呢?推测一下,杨氏子在作答之前,他是怎么想的?
3、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1、你觉得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来的?
“甚聪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比“君家果”“夫子家禽”。
(2)“应声”答曰(反应快),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听话的人感觉舒服,同样的意思,拐了个弯说,就委婉得体,而不失礼貌。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孔雀;
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反驳了孔君平的话。
2、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引导:(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设计意图: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五、熟读成诵。
1,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到这儿来听课,你们紧张吗?请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放松一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齐读课题――
5、引入课题,解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你能根据自己的姓氏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
二、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杨氏之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课文,什么感觉?
3、由于古人离我们时间久远,语言发生了变化,古人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比较难懂了,还有些句子好像停到哪儿也不确定。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咱们课文的下面有注释,边读边看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再去读课文,看看这次,你是否有收获。
4、指名读课文。
5、师范读。(老师的朗读和他们有不同 ?)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读了注释,你对课文的哪些词句还有疑问?
理解“为设果”谁为谁设果?你怎么知道的?刚才你们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这句的。
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夫子?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孔君平能称夫子吗?为什么?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4、去掉标点读古文。
四、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板:甚聪慧
2、比较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接着课文用文言文或现代文写一两句话。
5、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会怎么回答?
6、揭示中心词“聪惠”
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 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 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草儿青青,何忍踏之!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4、作业布置
阅读《世说新语》。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时,我着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这样的故事必能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地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大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学生吟诵古诗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厚实的文化精髓。让我们一起先吟诵一些古诗词吧。
学生吟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一篇古文。(板书:文言文)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的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住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这样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句子,老师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3)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画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1)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指“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意思。
(2)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画出相应的停顿。
(1)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2)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2)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文:“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内容:课文读通了,发生在杨氏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5-2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3-19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范文04-0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模板04-22
关于《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3-24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7篇)05-12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05-25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05-07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