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城》教学设计1
预习提示:
1、熟练朗读课文,想想:文章都介绍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试着读出长城的气势来。
2、自学生字所在词语,写会生词,并理解难懂词语。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故事、传说、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11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二、初识长城,检查预习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3、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出示各种方式认读,提示书写。)
出示:一组:崇山 峻岭 蜿 蜒盘旋,用其中一个词说话。
二组: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读读发现了什么?
三组:三组:血汗 智慧 凝结 气魄雄伟 奇迹,说成一句话。
4、读书最高水平是“把书读成一句话”,快速浏览,你认为是哪句?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三、精读品味
1、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用心读书思考。
2、交流: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出示近景图,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讨论:长城的设计到底有什么巧妙之处?
4、由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千百年过去了,几经风雨沧桑,长城巍然屹立。齐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你会想到什么?齐读第三段第一句。
2、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读本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
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难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千百万劳动人民挑战生命的极限,累累白骨,这是何等悲壮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赞美长城
1、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2、出示名人赞长城的话语。
3、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xx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2、完成练习册。
《长城》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长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长城》教学设计。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听没听说过一句俗语,"不到什么非好汉",谁来说说,什么是哪个地方。
生:长城。
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板书:长城
二、介绍长城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
教师总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三、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提示: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经过今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八个省市自治区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写生字词,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长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 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
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
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5
《长城》是教科版语文四年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不妨看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长城!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读准词语
出示: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屯兵、堡垒、凝结、气魄雄伟、瞭望、血汗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段落。
3.提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
(三)、分析课文
1、学生交流体现“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句子或者段落。
2.分析第一段。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体现了长城的长。学生通过朗读反复体会长城的长。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用以激发学生朗读激情。
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之外,长城还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到?理解体会长城的“蜿蜒盘旋”。
理解“蜿蜒盘旋”的词意“弯弯曲曲的延伸”。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感受“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城的结构,并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从长城巧妙的设计,以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构造,进而体会“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分析第三段。
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怎能不睹物思人?怎能不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呢?了解修筑长城所处的年代。
体会“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
找出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艰难的词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一步一步、陡峭的山岭等。
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困难重重。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创设意境来帮助学生走进那个年代,理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是多么地不容易。反复地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在学生情感步步提升地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欣赏长城,赞美长城
1、欣赏长城的视频,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拉进长城与学生的距离。
2、用一句话来抒发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3、拓展名人对长城的赞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以色列前总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4、全文情感的升华
与作者一起赞美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自豪之感!
《长城》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素质教育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技能目标:
⑴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师教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
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 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⑵ 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 智慧(huì) 瞭(liào)望 气魄(pò)
嘉(jiā)峪(yù)关 崇(chóng)山峻(jùn)岭
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中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么内容: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
长城。
①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②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⑴ 一条“龙”。
⑵ “高大坚固”。
⑶ 结晶。
⑷ 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完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节:
(出示课件)
⑴ 远景怎样?
(像一条龙)
⑵ 课文怎样写长城的。
(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⑶ 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⑷ 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⑸ 感情朗读课文。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⑴ 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
(来到长城脚下)
⑵ 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
(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⑶ 图文对照:
指出图上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⑷ 小结:
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远景图、近景图,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感情朗读课文。
⑵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⑶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⑷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⑸ 人民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
(围绕站、踏、扶、自然)
⑹ 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条石多重)
⑺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⑻ 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⑼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⑴ 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⑵ 总结谈话: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爱、赞美)
三、诵读课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拓展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口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介绍稿,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课──我心中的长城。
【板书设计】
像一条长龙
远景 墙──很宽
观察长城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 瞭望口、射口
长城 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 雄伟、伟大奇迹
【设计特色】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长城》教学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长城》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3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项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出示挂图)
(1)老师这里有两幅有关于长城的图画,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你觉得恰当吗?(长、大、弯)
(2)那长城究竟有多长呢?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3)一万三千里到底是多长,老师给你们做个算术题来体会一下吧。(如果一个人平均每小时步行5公里,他日夜不停地走,要多少天才能走完长城呢?)
(4)多么雄伟的长城啊,我们一齐朗读第一自然段。
2、第三次看近景图。
现在我们来到长城脚下,站在长城上近看长城,又会看到什么情景呢?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想想近看长城,长城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2)在这一段中,你还知道哪些内容?(学生边说教师边指导看图)
(3)请你试着画一画“垛子”。(教师选择画得好的`学生的贴在黑板上)
(4)你知道城墙各部分的作用吗?(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传递信息的)
(5)你觉得这种设计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3、感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1)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在世界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作者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看吧。
(3)带着自豪的情感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全文。
(1)如今,长城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世界各国人士到中国都把长城作为参观的重要项目,我们来看一下几位国际名人是怎样评价长城的。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2)你也能用一两句话评价长城吗?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8
教材依据:
设计思想: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何让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上网搜集长城相关图片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吗?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对,是长城!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请同学们看录象(播放长城配乐范读的录象),边听边看边想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什么是蜿蜒盘旋?请同学们感情朗读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雄伟气势)
3、指导朗读
4、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远处)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建筑材料、垛子、方砖)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
3、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么?(设计有方,设施齐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5、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6、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处)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并详细说明了长城的特点和用途。
7、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的同学介绍长城。
8、听了他的讲述,大家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
3、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点名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学生发表见解)
四、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长城是那样绵延千里: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共同唱起国歌来结束本文吧!
五、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气势雄伟长龙一万三千多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
触景:长险多重难
联想
生情;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师借用资料激情导入,让学生对长城有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研讨课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课文内容生成解说词,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握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同时又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材料的能力。对照插图读文,让学生对长城的外貌有一个整体印象,并通过抓住"蜿蜒盘旋","像一条长龙"等词语初步从读中悟情。同时也初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只要教师放权学生,并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的。这部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同时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而且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再用语言激情去感染,带动学生,学生在文本中感悟激情。最后让学生齐唱国歌,这样学生在歌声中很自然的就感受到长城的伟大,同时也激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长城》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
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像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10
一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 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视频导入)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播放视频。(这样的导入旨在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
(二)、初读感知,学生畅谈。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2、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及视频的感染下畅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
3、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结合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三)、细读感悟,激发求知欲。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抓中心句)。
2、初读、细读、品读中心句。
3、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及有关的词语,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一特点。
4、欣赏录像。
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一边打开录音机,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一边打开放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示课前自己制作的长城模型和收集到的图片、邮票,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我长城感情的陶冶。
(四)、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也使本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1、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2、结合句子,体会比照的方法。
3、学习生字,完成练习。
(五)、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其它古迹、图片、资料
附:
板书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长 城
近景:高大 坚固 外侧:垛子
射口
方形城台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想起……
五 教学反思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长城》教学设计11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了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南面百、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初读长城介绍纪录片、国歌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看看。
2、据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二、再读课文以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2、用“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
⑴ 字形:
隔 砖 旋
⑵ 字义:
垛口 瞭望 射口
三、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1、准确。
2、通顺。
第二课时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影片,整体感知
老师激情导入课题: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纪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长城吗?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气魄雄伟
17、长城
伟大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1、出示重点词句、质疑: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哪些关键问题供大家学习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⑴ 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一个问题,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说出长城的长、高、弯、坚固。引导学生细致读课文,全面考虑问题,并鼓励学生从自备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⑵ 品读课文,读出理解:
你能通过朗读反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⑶ 再次观察文中插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指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气魄雄伟。
3、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过渡:
长城仅仅中为它的气魄雄伟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能用书上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指名说)
⑴ 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迈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⑵ 齐读:
从这句话里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赶紧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互相交流)
⑶ 班内交流:
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⑷ 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四、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导学生整体认识。)
2、激发自豪之情(播放国歌):
长城,己被写过了国歌之中,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唱响国歌。
3、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说的?有什么想写的?
【板书设计】
17、长城
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
血汗与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 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嘹望、射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13
一、复习导入
1、复述课题《长城》,全体齐读课文。
(回顾第一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自由汇报第一课时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3、看一看,说一说:
本课有几幅图画和几段文字?主要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学生只能从大概意思上谈一谈,不会说得太清楚,那是因为他们还缺少细致品读本文的训练过程,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图画的区别之处和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揭开新课学习活动的开始。)
4、导语:
《长城》一课的图文是怎样结合的,我们还要通过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深入研究。
二、读文品悟
1、整体感知图文意境:
⑴ 观察两幅图内容的异同之处,谈谈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学生对长城的照片、图画并不陌生,如果独立观察有困难,还可以随时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研究,说出两张照片是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拍下来的,第一幅是远望长城,第二幅是走上城墙近看长城。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远望长城,气势雄伟,跨越崇山峻岭。走上长城,看清了长城的建筑结构,既宽敞又结实,设计得科学合理。引导看图,使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要读文的兴趣,继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品读语言之妙用,便顺理成章了。)
⑵ 再来细读课文,看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两幅照片内容的。
(图文对照,运用看图学文,学生会迅速走进课文,走进情境,寻到行文思路,即: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与描写。)
⑶ 小结:
这种有顺序的观察与描写,不仅使人感到清晰可见,而且又能使文章详略得当。看看文中详写了远景还是近景?
(近景)
为什么这样写?
(近景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城墙上的结构怎样,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建造长城。)
2、阅读感悟重点语句: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体会:
远看长城是什么感觉?用文中字词来表示:
① “像一条长龙”,用恰当的比喻手法,“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更突出了长城尤如一条长龙的样子。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② “从……到……,有……里”。用这样的填空形式,强调出此处数据的使用恰当,询问两关在中国地图上的大约位置是哪里?(使用教具地图)师指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大致走向。
背诵:
全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说长城的样子像什么?第二句说长城的具体位置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看第一幅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⑵ 自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
这里描写了哪段长城?近看长城什么样子?
(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
为什么说它是高大坚固的?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体会“巨大的条石”、“城砖”等建筑材料的坚固和结构设计的.合理坚固。师生试画长城简图。)
板书:
城墙顶上──铺着平整,像马路。
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
城 台──每隔三百多米。
过渡:远看长城的雄伟,近看长城的坚固,使每个登上长城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慨,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读一读下文你就明白了。
⑶ 有感情地朗读后两段:
说一说你对哪句话还不够理解。
(学生用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产生的感慨,要比教师用讲解阐述的看法更易于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一定会对“智慧”、“结晶”一类的词感到奇怪,尤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类说法,他们也不敢只留于表面来理解长城的长。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⑷ 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并用已知的有关长城资料和本课图文来证明。
三、总结延伸
读了《长城》一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从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情感体验上总结。)
四、课后巩固
1、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
2、从不同角度画长城。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信息讲给同学听。
《长城》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4、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
学习生字词
①生字:崇 旋 嘉 砖 隔 屯 堡 垒 仗 扶 智 慧 魄
②新词: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5、指名接读课文,随机正音。
6、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长城》教学设计15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5.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 、自惭形秽 、软缎 、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⑴ 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⑵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⑶ 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赞扬──自尊自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设计06-02
长城的教学设计04-16
《长城》教学设计05-23
长城教学设计09-17
《长城赞》教学设计03-02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12-04
长城教学设计(通用5篇)03-17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模板04-24
《长城》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09-08
长城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