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折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折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折纸教学反思1
折纸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最近小朋友好像对折纸更加感兴趣了。但是如果他们一直局限于一些原来的折纸内容,不求进步,可能他们的折纸兴趣会慢慢消退。所以我在想一直要要让他们有新的内容学会。所以,我一般是对孩子的折纸内容一个个地进行过关,学会一项,再进行下一项,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学下去。
本来以为小朋友告诉我说自己会了,应该就真的已经会了,但是从今天的表现来看,可能孩子的所谓会了还是有含有水分的。所以我应该更加细致地确认他会了,才算通过。
所以,今天中午接下来,我让浩浩又一次折了,发现不会的地方也及时帮他教会了。
我庆幸自己细心的问了浩浩的妈妈,如果不问的'话,想当然地认为浩浩会了,会使他产生随便应付的心理,而且对他后面再学习也没有好处。
所以以后,对于孩子的表现,我还是要多观察,再观察。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来下定义,要做到眼见为实,才能对孩子更负责,对自己更负责,对教育更负责,也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有促进作用。
折纸教学反思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整节课学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学能力还远远不够。有很多不足,却不能用语言整理出来。以下两点只是很多不足中的两点。值得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一、计算要讲清算理,学会算法。本节课中,我虽然认真备课,画了图,但是上课过程对算理的强调还是不够,因此使很多学生对“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不是很理解。可在学生练习中,再次用图来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不一样的时候是不能相加减的,比如3斤苹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其他的,学生自己能思考出来。
二、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虽然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分数单位这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习 1/4+3/10 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过图让学生理解通分。我可以问“图1/4+图3/10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太多了,很难落实。难点也没有很好的突破。经过这堂课的'备课、上课,让我深深地觉得:老师的教学理念很重要,把自己平时所听到的和感悟到的渗透到课堂中去,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算理。另外,要想上好一节课,备的教案固然重要,还必须有严谨地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引人入胜得教学情景和扎实的教学技巧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创新。
折纸教学反思3
在以往的折纸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镜头一
师:(教师出示已折好的大象)今天我们来折大象,你们喜欢吗?
幼:喜欢。
师: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张正方形的纸跟老师学折大象(每个孩子都按老师的要求拿了相同的纸)。
师:跟老师一起将正方形对折,你们折好了吗?
幼:折好了(教师巡视一下幼儿折纸情况,又继续)。
师:再把正方形的边向中线对折,折好了吗……
镜头二
a.幼儿很快跟着老师折好了大象,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老师走过来对a幼儿说:你真棒!折得真不错!之后就去指导其他幼儿。
b.幼儿跟着老师折到大象鼻子时,试了几次也未成功,便请求老师:我不会折大象鼻子。老师走近他说:你再试试。幼儿无可奈何又去试了几次,结果仍未成功,索性请另一幼儿帮折。
c.幼儿拿着原封不动的纸大声说:老师,我不会折,你帮我折。老师边讲边帮他折了一只大象。
从以上两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目标似乎得到了落实,也似乎让幼儿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本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而懒得自己思索,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是重知识技能的灌输训练,而轻视幼儿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以及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否越来越热爱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和相互尊重。折纸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折纸活动,并得到有效的发展呢?
首先,“授之以渔”
通过镜头一我们发现,在以往的折纸活动中,通常采取教师示范、幼儿跟着学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重视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纲要》中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则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折纸活动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我们认为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小班幼儿的思维依靠行动,带有直觉行动性,而且随意性很强,教师可让孩子自由折,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中班幼儿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但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可尝试让幼儿学习看步骤示意图折纸;大班幼儿处于抽象思维萌芽阶段,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渐渐引导幼儿从看步骤示意图过渡到图示示意图。
通过这些活动,教给孩子一些折纸必须的本领,幼儿可以轻松掌握又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儿童把智力技能与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转换,通过技能整合而变成自己的折纸能力和技巧,其效果远远胜于模仿来的技巧。
其次,“分层指导”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折纸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如案例中,a幼儿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应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以启迪,促使其再创新。如启发幼儿:你试试,能变成其他的物体吗?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还能把大象变成了天鹅、小鸟等。此时,教师对于幼儿的创造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并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折纸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如中大班幼儿可以尝试制作“我的折纸步骤示意图或图示示意图”。这样,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同时也让幼儿获得极大的成功感。当幼儿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如案例中b、c幼儿,可再次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图示的异同和特征,逐渐完成作品。
再次,“交流提高”
在折纸活动中应注重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孩子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会发现和重新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通过交流可以对原有的经验进行综合、丰富和充实,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构建新观点。
折纸教学反思4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中,我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在每个学生利用正方形纸片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探讨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巩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给了学生比较长的'时间独立操作和思考,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是课堂主体
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课堂中,我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引导和协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最终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折纸教学反思5
原来可以这样玩纸,可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事物,纸能画画、折纸,报纸能读,能包东西。你知道吗,报纸还能变成雪,团成雪球,打个雪仗、堆个雪人呢。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那欢笑声、满屋飘雪的景象,是会感染身边的你一起快乐、一起飞舞的。
这节科学活动《玩纸》,孩子们玩的尽兴、玩的痛快、玩的自在,是使我收获最大的:原来课堂中孩子可以这样玩。
整个活动都是环环相扣的,一直贯穿于冬日雪景中。一个一个的游戏吸引着孩子们来参与,吸引着孩子们来感受。
通过操作——撕,这一过程,锻炼了幼儿手指前三指的灵活性;
通过玩雪——抛,这一过程,发展了幼儿双手向上抛及向下洒的动作,感受了下雪所带来的快乐。
通过雪球——团,这一过程,锻炼了手部的力量及对球形的感知。
通过打雪仗——投,这一过程,练习了幼儿投掷的`准确性,并感受了游戏的娱乐性。
通过堆雪人——收,这一过程,让幼儿意识到玩具玩完了就要收好的良好操作常规。
我喜欢这种活动,喜欢看到孩子能那样开心的笑,尽情的玩。这样的童年才是孩子们需要的,我们应该多为幼儿提供这种愉快课堂、有效课堂的机会,让孩子们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与欢笑中。
折纸教学反思6
《折纸》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笔者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整个过程,笔者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笔者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三、不足
由于刚学完最小公倍数,学生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进而课堂练习相对少些,知识巩固的不够扎实。另在数形结合上还要进一步强调,加深理解。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课堂实效。
折纸教学反思7
20××年4月28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否越来越热爱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和相互尊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活动中,幼儿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而懒得自己思索,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教师只是重知识技能的灌输训练,而轻视幼儿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以及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折纸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得到有效的发展呢?以下,我就本班开展的折纸活动《美丽的扇子》反思几点。
一是:“授之以渔”
在以往的折纸活动中,通常采取教师示范、幼儿跟着学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重视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纲要》中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则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本次折纸活动中,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我把孩子分为四组,每组分给两把扇子,请孩子用用、玩玩、看看、想想、说说“扇子是怎样做出来的?”小班幼儿的思维依靠行动,带有直觉行动性,而且随意性很强,于是我就让孩子先自由折,以满足孩子的需要,发现折纸的奥秘,掌握一定的技能,然后再加于辅导、加深。
二是:“分层指导”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折纸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如幼儿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就启发幼儿:你试试,能变成其他的物体吗?对于幼儿的创造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并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折纸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幼儿可以轻松掌握又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儿童把智力技能与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转换,通过技能整合而变成自己的折纸能力和技巧,其效果远远胜于模仿来的技巧。
三是:“交流提高”
在本活动中我做得比较不足的是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因为孩子只有通过相互交流,从同伴那里获得许多新信息、新经验,从而发现和重新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通过交流还可以对原有的经验进行综合、丰富和充实,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构建新观点。
总之,折纸活动是孩子喜欢,教师引导较难的活动,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教师还需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好的经验,不断地促进教育教学的进行。
折纸教学反思8
1.本课的教学设计,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通过学生折纸自己产生分数,自己选题,大胆尝试.汇报,集体订正.
2.注重培养转化的思想,学会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不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按着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是为了解决教学难点,在此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目的是什么,进而让学生认识到通分后就是把不同的分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分数单位.进而达到解决难题的目的.
不足
由于刚学完最小公倍数,学生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进而课堂练习相对少些,知识巩固的不够扎实.另在数形结合上还要进一步强调,加深理解.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课堂质效.
折纸教学反思9
“折纸”这一课主要是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后还将继续学习分数的乘除法计算及混合计算。因此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以前所学知识间隔时间过长,课始先做几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通过解题再现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也为下面的新知探究做好铺垫。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也体现了这一点。课前创设了学生折纸的情境,由于例题牵连的分数简单,我没有让学生逐题探究,而是直接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再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化成同分母分数之后再加减。在经历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答案有时不是最简分数,此时很自然地在计算方法后加上: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药约成最简分数。由于整节课没有什么难点,我只能在练习设计上下功夫,增加了基础练习及提高练习。原本以为这样设计,学生总能学得扎实了,谁知学生通分能力不是很强,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花去大量的时间,所以这节课时间把握还是很紧张。最遗憾的是课堂是对暂差生关注得太少了,导致学生计算方法掌握不到位。
总之,计算能力是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知识技能。计算教学不能凭借反复机械的练习,加大计算强度,来提高计算能力,这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代价的,我们不能做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把计算与思维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持续地发展。
折纸教学反思10
折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智力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折纸过程中,孩子们手脑并用,观察、想象、概括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周四下午我组织了一次折纸活动《可爱的兔子》。兔子,是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小动物。当我出示纸做的兔子时,孩子们都感到非常的好奇,不知道老师怎么用纸做出来的,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想学的欲望。因此,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个个都能积极参与。在学折小兔时,我先出示范例,激发幼儿兴趣,使他们知道要做什么,再让幼儿进行探索,发现问题集体解决,然后请幼儿个别示范。让幼儿了解是先折出双三角形,再折出灯笼的一面,然后两斜边向中心线折、向下的两角向上翻折成兔子的.两只耳朵,最后变成兔子。活动折纸中着重放在向上翻折成耳朵这过程,每折一步指明纸折的标准部位、中心,以利幼儿自己检查形象是否准确。只有这样一层一层深入,他们才不会失去折纸的兴趣,才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完成作品。通过这个活动,让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关注班中孩子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让孩子们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进步!
折纸教学反思11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整个过程,我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化难为易,我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折纸教学反思12
湘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折纸船》,是一首反映祖国大陆小朋友与台湾小朋友建立深厚友谊的歌曲,在导入的环节中,我采用了在中国地图中找寻台湾来引入话题,好让学生从大到小的范围内去理解一个真正的台湾,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台湾的两个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和阿里山,并引入孩子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关于台湾的儿歌,让他们大声朗读,以提升学生对这堂课内容的兴趣,只是这个环节并没有好好的利用上来,后来想想其实可以创编一些节奏型添加在儿歌中,让学生按节奏来读,不至于显得这个环节有些多余,有关折纸船课后教学反思。
然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发声练习,采用的是书中一首原有的歌曲,名叫《风儿的歌》。是一首要求学生能够很好的发“U”音的练声曲,我告诉学生想象一下火车飞过时的汽笛声和喝水时候的“咕噜”声,让学生如临其境的感受“U”这个音,并告诉学生正确的唱歌姿势。美中不足的`是在发声方法上并没有过多的教导,以至于许多学生出现了喊叫的现象,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的。
新歌教学的环节中,首先是带领学生按节奏把歌词读了几遍,再根据三年级小朋友好动的性格,带领学生做创编好的动作。例如第一句“小小手儿巧又巧”,我让他们把双手伸出来,按节奏摆动双手。第二句“折个船儿摇呀摇”,我便让学生摇晃身体。只是这些律动编创的有些与歌词内容不符,例如那句“船儿哪里来!来自台湾岛”,我选择让他们用拍手的动作而没有编配动作,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会创编动作,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因为知道学生对唱名掌握的还不是特别的到位,就让学生用“La”对旋律琴模唱,再将歌词加上去,教学反思《有关折纸船课后教学反思》。在新歌教学的环节中,歌曲里的一些难点我没能好好的教出来,一个是在旋律中的附点,没能让学生准确的体会到附点的效果。另一个是倚音,在板书的时候没能将这个难点重点的写在黑板上,而是一笔带过。歌曲的最后有个领唱和齐唱的互动环节,我先自己作为领唱告诉同学们领唱和齐唱所代表的意思和各自的不同,让学生推举两个同学作为领唱,其他同学配合演绎这首歌曲。
整节课下来,虽然我能感受到课堂的活跃气氛,却也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
首先,结构过于的紧凑,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并不合理。在发声练习的环节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时间非常的短,许多东西学生还没有学会又马上跳到了下一个环节。其次,就是评价性的语言太少。我上课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不错”,便再无其他,特别是在看台湾地图的时候,我问学生“台湾的版图像什么?”有的孩子很可爱的说“像鸡腿”、“像红薯”,而我觉得跟自己想象的答案不一样便没有做出评价,课后想想觉得,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想象强压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老师应该很好的表扬他们以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其实评价性的语言还可以更加活跃些,比如“你的想象真奇特”“你唱歌的姿势真棒”等等。最后,灵活的教学机制也是需要注意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总是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那么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又应该做出怎样的回答呢?我在这节课的最后总结的时候,对学生说;“希望你们能折个漂亮的纸船,将它放入江中,让这个纸船随着河水流到台湾小朋友的手中。”结果就有学生突然问:“老师,这怎么可能流得过去噢!”我却不知该如何回答。作为老师,在课堂上难免会被那些没准备的问题而难倒,这就要求老师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把握课堂的生成。
人们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而教学又是非常严谨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我想一名优秀教师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争取做一名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
折纸教学反思13
《折纸船》是一首反映“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题材的儿童歌曲。情绪欢快活泼,表现了大陆小朋友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之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和音乐素养,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表现,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我考虑到折纸船与学生生活非常接近,是他们特别喜欢的一种手工活动,因此本课我以“小纸船”为基本教学道具,教学中将情感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情景创设为主要手段,通过发声练习激发情感,在唱歌教学中体验情感,在参与表现中升华情感等教学环节中学会演唱歌曲,力求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按照这个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新歌教唱、体验情感——寄语台湾,心愿放航三个板块的内容,每个板块都把它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萌发到激发到升华,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上完课后,我觉得基本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初步的学会了歌曲,并了解了台湾的相关知识,知道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能用歌声表达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纵观整节课,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如整个课堂中情感价值观说的太多,有点喧宾夺主。学习歌曲时,一些环节不如自己预设的那么美好,也许是对学生的情况不熟,也许是自己驾驭能力的欠缺,课上的我总觉得有点慌乱,在时间安排上,分配的不够合理,在教学语言中有些致命的口头禅。在学生演唱过程中忽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学唱,而且学唱的方法有点单一,不够灵活,比如适当的小组学唱比赛,男女分组歌唱,小组轮唱等等环节,其实在进行最后一个环节时,我看看了时间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我随时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比赛,或者单独请唉展示的同学上台演唱或表演,或者边唱边律动等等活动,因为经验不足,所以不敢随意的在公开课做计划以外的教学环节。在最后的环节中,安排在《爱我中华》中结束音乐课堂,我应该选一些活泼欢快适合儿童的爱国歌曲来总结课堂主题留下了遗憾。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总之,这次上课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受到各位老师的讲评,让我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之处,我感到很庆幸有这么多的老师指点我,虽然这节课不是很完美,但是我得到了一次实践的机会,一次成长的机会,这是多么的宝贵啊,而且更加激励我要多多学习并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今后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矗
折纸教学反思14
《折纸》这节课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折纸、涂色、列式、计算、自主类推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本节课的有关情况作如下反思:
1、在复习引入时,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出任何规定性的要求。让学生在复习分数意义的同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效果比较好。接着提出问题:要求两部分折纸一共占几分之几?该怎样列式。学生列出多个算式。并对算式进行分类,解答会计算的,对于不会计算的异分母分数加法直接揭示课题。一般来说,练习题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好,但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应该完全把这种权利还给他们,而且他们提供的相关素材,会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和不同的答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讲清楚自己的算理。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并能通过学具,结合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通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自己类推迁移出异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和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学生选用的算式: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学具,给出的答案有和,通过分析,和都是正确的,因为学了约分,在计算结果是分数时,必须约分到最简分数。但对于处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的初步阶段,应该选用计算结果是最简分数的异分母分数加法,虽然这道算式是学生直接提供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供更好的算式素材。再就是对学生放手的还不够,总害怕学生说出不合理的答案,其实,应该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想法,多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
折纸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有一下几个亮点。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中创设的情景目的是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要求;其次,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有计划的动手操作,教材中安排折纸活动,是为了学生直观地理解两个不同分数相加在图形上所呈现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两部分的相加并不是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简单的相加。因此,对于如何相加则可以作为计算的重点,当学生初步理解先通分,后相加的算理后,教师仍应结合直观图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以进一步让学生加深理解其算理;再次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直接出示相应的减法,供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当学生在尝试后开展交流时,请学生用直观的图形来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以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能形象的理解。
2、练习题的设计,注意知识的阶梯性。我先简单的看图填一填,目的是让学生将数图结合起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先通分的道理。其次还设计了填空,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通分的过程。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搜集了一些学生经常出错的题,让学生当数学小医生进行辨析改错,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一道拓展提高题,这道题虽然比较难,但是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比较也能正确解答出来,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小组学习有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老师组织的多次活动,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呈现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最后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小组集体结论,代表后发言,可以补充完善,显示集体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足学生说的机会、听的机会、辩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建立自信。
4、教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师评、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长处,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自主评价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这节课的不足。
1、学生折纸以及交流用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练习时间有点紧张。
2、有些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约分的方法,导致算出结果后不能正确地写出得数的最简分数形式。
【折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折纸》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10-13
《折纸》大班活动反思(通用6篇)06-22
折纸杂谈03-09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新12-27
荷花教学反思反思10-13
小班反思教学反思01-07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8-31
教学反思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