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课文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口述课文大意。
建立课堂:起立、问好、询问到课人数。
复习:点名学生上讲台听写课文《白杨树》所学习的字词,并且造句。
导入:白杨树和胡杨树是新疆常见的树,白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坚忍不拔,胡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顽强奋斗。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周边到处可以看到白杨树,但是大家只知道它是一棵树,并不知道它的另一面,学习本文,让我们来了解白杨树不同的一面。
教学内容:
一、播放HaFaLa软件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老师点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三、老师带读一遍,学生跟读,并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四、讲解自然段的段意。
1、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分了几个自然段,文章中故事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
学生回答:课文分十五个自然段,文章是以爸爸、哥哥、妹妹三个人的'争论而展开的。
2、对整篇课文进行分段归纳?
(1—2)荒漠的大戈壁荒芜人烟,在铁路两边,只有笔直的白杨树。
(3—12)哥哥和妹妹两个争辩白杨树,爸爸最后给兄妹作解释。
(13—15)通过白杨树的坚强,反映出像爸爸这一类新疆人的品质。
3、文中提到,戈壁铁路两边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点名回答:高大、挺拔。
4、在爸爸的观点里,他是怎么样看待白杨树的?
点名回答:那儿需要,它就扎根在那儿……它总是那么的直,那么的坚强,毫不动摇。
五、学生自主归纳课文大意,老师最后总结课文大意:本文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特点,反映出爸爸这一类新疆人民的坚忍不拔。
教学活动: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对读的大声、整齐的组给予大红花奖励。
2、以课文的故事为范例,结合大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经历,谈谈在新疆,人们都具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巩固复习: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教学测评:点名回答问题,述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归纳课文大意。
教学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白杨树为例,反映出我们新疆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希望我们能把这一优良的品质传递下去。
教学延伸(作业):将课文认真的读一遍。
《白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⑵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坚强
2、默读:
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白杨
高直
白杨高大挺秀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白杨》教学设计3
【总的说明】
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这“诗意”不是别的,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正是这浓郁的诗意,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那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二、对明线和暗线的处理这篇散文有两条线索。明线写白杨,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暗线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这种较佳方案?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三、对物和人的关系的处理教学借物喻人的文章一定要处理好物和人的关系。我认为一般就应先讲好物的特性,然后再讲清人的特点。根据文章的思路,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让学生感到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树立起边疆创业者的高大形象。
四、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又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白杨》一课教学我注意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艺术。以第二课时为例,在教学结构上,导入正课后,我出示了大幅戈壁挂图,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大戈壁荒凉的景象,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忌平淡无奇,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单调乏味的教学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时,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教师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力争达到“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具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
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
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指导感情朗读。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1、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2、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依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通过联想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2体会“从来、哪儿、就”等虚词带动全文的作用及“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等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进而体会白杨的特点。
3结合上下文、文章历史背景、当时当地情况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走进爸爸的内心。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白杨》这一课,那么现在呢我们回忆一下,《白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
生1:
生2:
师:父亲和孩子们在去xxx的路上议论白杨树的特点(板书:议论——白杨树)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高段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我在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训练,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文章内容同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二、进行父子认识对比,体会关键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深入体会白杨特点。
师:那么在父亲和孩子们的眼中,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打开书,读一读文章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再读读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勾画一下。
师:(教师课件出示写孩子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和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我们看,你们勾画的句子和老师勾画的一样吗?这些句子谁勾出来了?
首先读读作者写孩子们眼中白杨的句子。
师:“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一伞?”这也不是写白杨树哇?怎么老师把这句话也出来了?
生:老师,这是写白杨树。写白杨树白杨树高大挺直的特点。
师:白杨树高大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式?
生:比喻。
师:打比方的方式,它强调了白杨树怎么样?
生:高大的特点,还强调了非常“直”的特点。因为妹妹分辨说“你看它多直”,是想说它是大伞,因此,“大伞”也强调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师:非常高大,是吧?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你们真会读书,能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打比方的句子所写出的事物的特点。那么我们用几个字来概括孩子们眼中白杨树的特点,哪几个字?
生:
师:高、大、直,好,老师把它写在这儿,这是孩子们眼中白杨的特点。(板书高大直)
设计意图:
体会比喻这种修辞对表达事物特征的作用。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一起把父亲眼中白杨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父亲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父亲眼中的白杨与孩子眼中的`白杨相同点在哪?不同点又是什么?
相同点:
生:(齐答)直
师:那么它们不同点是什么?
生: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师:那么我们先把它写在这儿,(教师板书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父亲是不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呢?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课件再次出示父亲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将句中的“从来、哪儿、就、哪儿、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用红色突出。)我们先读读这段话的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齐读)
老师把其中的几个词变成了红色,我们先看“哪儿”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把这句话读一读,想一想。
生:任何地方。
师:任何地方,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好哇,那就是说把这句话换成你的话。
生:白杨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任何地方需要它,它就能很快地生根发芽,是不是?好,那么我们接着看下文,我能不能这样改一改这个句子“不管是肥沃的土地还是贫瘠的土地,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学生:不行
师:为什么
(学生会发现作者所说的都是恶劣的天气,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出白杨树的特点)
师:那么作者描写的白杨树是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
师:是大风曼舞,浑黄一片,那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想说的这个“哪儿”还是任何地方吗?它强调的是什么呀?
生:(顿悟,齐答)任何恶劣的地方!
师:你们结合上下文是不是读出了这个意思呀?
生:是。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字“哪儿”,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并体会关键词语能带动全文的作用,从而对白杨树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那么我们从父亲对白杨的介绍,能够看出父亲对白杨树态度怎么样?
生:赞美。
生:(齐答)敬佩。
师:好,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把父亲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都读出来。
师:好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能不能读出敬佩和赞美的感情,开始。(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生1:感情朗读。
师:好,你们听赞美和敬佩来了吗?她有哇,你听出哪儿读出来了吗?
生2:
师:她怎么读的?你学学。
生2:学着生1读了“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突出了“从来”。
师:还有吗?
生2:”
生3:再次感情朗读。
师:读出来了吗?
生:(齐答)读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出我们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来读(学生齐读)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要注意让学生的朗读真正有所改变,可以让听的同学说感受,这也是倾听的训练。
师:好,下面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孩子们眼中白杨树都有哪些特点?高、大、直,这都是孩子们眼中白杨树外在的特点,父亲眼中与孩子们眼中的不同点在于哪儿?
生:(齐答)内在。
师:你看,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谁才有的?
生:(齐答)人。
师:人才有的特点,是不是?而作者又把人的特点赋予在了谁的身上啊?
生:(齐答)白杨树。
师:对呀!这是什么修辞?
生:拟人句
师:白杨树像人一样具有这样的坚强品格,值不值得敬佩?值得。
师:值不值得赞美。
生:(齐答)值得。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读父亲的这段话。注意,努力表达出你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好不好?
读设计意图:体会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三、借助整体联系,揣摩父亲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文本主旨。
师:好,孩子们眼中的白杨树是树,而父亲眼中的白杨树是表白着自己的心,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好,我们来看一段资料,看看父亲是干什么的?我找同学把这段资料读一读。课件出示xxx省厂建设兵团的相关材料,指名一生读资料。资料原文:1949年9月25日
xxx和平解放,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xxx各地区。1949年12月25日
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1950年1月21日
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
师:这是解放以后我们国家为了保卫边僵、发展边疆,我们从这个数字上看啊,一开始是1950年是11万人,到了60年末已经达到了多少?
生:(齐答)72.41万人。
师:到xxx建设的人陆续地、源源不断地、一批又一批地到那里去。而那里是怎样的环境呢?刚才我们已经从这个第一自然段看出来了,(教师再次将课件切换到荒芜的戈壁滩的四幅图片哪一张,逐一指着图片)这是干旱的,这是荒芜的,这呢?xxx待开垦的土地,看看这儿,这是我们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景色,什么景色呀?
生:(齐答)浑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连天和地的界限都不是那么清晰。而一批又一批地边疆战士、支边青年、知识分子,还有复员转业军人就是到了xxx,到了当时这样的地方去开垦,区建设了。
出示当年兵团建设场景的5幅图片这些珍贵的照片,是当年边疆建设者在搞建的场景。大家看一看,建设者们当时是怎样的工作。(指第一幅图:大批的建设者陆续到来,人们在列队欢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了什么?
生:又有大批的建设者到来了,人们在列队欢迎。
师:(指第二幅图、第三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挖渠)。
这是一个塑像,塑像表现的是怎样的情形?
(生:人拉犁耕种。)
师指第四幅图这是在干什么?
(生齐答:挑土!)
师:再看这第五幅图(兵团家属驻地,人们在帐篷外面,拖家带口的情形),看出来了吗?这是当时的xxx建设者在驻地,住的是什么?
生:是帐篷。
师:除了住的是帐篷以外,你还看出什么呀?大人、还有
生:(齐答)孩子。
生:全家人拖家带口都在xxx,在建设着。(教师课件出示如今的兵团建设基地图片)
师:是啊,当年的xxx建设者们,拖家带口,靠着双手和肩膀,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建设着祖国的边疆。我们来看一下,当经过了多少年以后,人们建设的xxx,现在的xxx的环境怎么样?景色怎么样?(课件出示现在兵团驻地和农垦区景色照片)
生:(齐答)非常美丽。
师:非常美丽,文中的父亲就是当时的一位建设者。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想把xxx建设得什么样呢?
生:把xxx建设的美景如画!
师:是啊,这样的景色是当时父亲那样的建设者心中美好的愿望,美好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已经怎么样?
生:(齐答)实现了。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我们来思考一下,父亲当时的内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课文。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亲的内心
【原文: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我找同学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好,父亲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内心呢?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有吗?没有,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这个意思呀?
生:突然从他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实际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父亲的眼中大白杨是谁?小白杨呢?(提示学过的小苗与大树)
师: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小白杨已经怎么样?
生:(齐答)扎根xxx。
生:扎根恶劣的环境中了。
师:是啊,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在xxx扎了根,成长起来了!
师:是啊,父亲看到这样的情形,怎能不开心的微笑呢。但是,在一开始为什么陷入了沉思啊?
师:想孩子的什么?充满担忧吗?为什么?我们再联系前文
体会虚词“也”得表达效果。
师:你们看课文:为啥说妈妈“也”在xxx工作?,要做几天几夜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这样才能更加强调那个“也”字。
师:强调这个“也”字干什么?是“也”字在强调妈妈也在xxx工作。那么想如果你的父亲在xxx工作,你最希望什么呀?
师:妈妈能在你身边,但妈妈也在xxx工作,你心眼里是什么样的?乐意吗?
师:你说他们这俩孩子就非常乐意吗?
师:是啊,也不乐意。往下读,要坐几天几夜火车,你们有坐过这样的车吗?坐过几天几夜吗?舒服吗?
师:然后还要做几天汽车。你说,心情是什么样的?烦躁不烦躁?
师:这种烦躁的表现,你说孩子们会不会传递出来呀?会不会呀?
师:而父亲要把孩子们带到那儿干什么?
师:父亲希望他们长大建设xxx,但是现在内心在想什么呀?谁想说就说。
师:哦,这是感到欣慰,但是说父亲沉思的时候是感到欣慰吗?
师:是啊,他感到困惑,能适应吗?能够扎根吗?他头脑里有一些个困惑,是不是?但是他看到小白杨,于是他内心就怎么样?就敞亮了,高兴了。好我们把父亲内心态度的变化读出来,读生:学生练读最后一段。
教师范读。学生读。
师:其实,父亲已经把白杨树看成了自己的化身,那么我们再读这段话的时候,除了读出对白杨的尊敬和赞叹以外,还要读出自己也是具有像白杨一样品格的建设者的一份自豪,是不是?那么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一起来读这段话,注意把老师丢得那句话加进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读师生共读父亲介绍白杨树特点的一段话。
师:作者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实际上在写父亲,在写像父亲这样的边疆建设者。
师: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白杨》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板书:白杨)学习了生字和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揭示目标。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先后顺序划出描写爸爸神情变化的词语。大家完成了没有?好,下面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边回答老师上依次出示:出神
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
先看屏幕,然后再自由读课文的第14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
请每个学习小组用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交流。
每个学习小组练该对话.
(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
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
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
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吗?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讨论:这三句话应该怎样读?
自由练读。
齐读。
看屏幕。教师叙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时怎能不肃然起敬变得严肃起来呢?
让我们带着赞美、崇敬的感情再把爸爸的话读一遍.
爸爸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不仅仅是出于对白杨的崇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你能快速阅读课文第15节告诉老师吗?
对了,爸爸是借白杨在表白自己的心。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爸爸的心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6节,完成填空。
(完成后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先交流交流.)
讨论。
指名说。
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学到这里你明白了吗?请你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关联词语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练说。
交流。
爸爸的心现在你知道了吗?
板书: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默读最后一节课文,想想看。
讨论。
(爸爸在沉思什么呢?)
板书:小白杨茁壮成长孩子
(爸爸仿佛孩子仿佛)
四、理清线索,总结升华。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白杨》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齐读。
⑵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白杨》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白杨》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xx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xx;当雨雪来临时,白杨xx;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白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3、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3、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4、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白杨》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加以理解。
2、讨论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后,你对白杨树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也可补充课外知识)
2、这节课,我们继续合作学习,来品味课文的魅力。
二、品味课文内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感兴趣的部分,重点练习朗读,并加以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学生自由结合讨论交流。
3、大家学习的气氛很深厚,能不能把你的体会、感受和我们说说?
(全班交流)
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学生会爱读,交流中会概括白杨树的特点,可由学生板书。
指导朗读,读出对白杨的'赞美。
⑵“爸爸只是向孩子们……自己的心。”
学生会爱读,更会思考,爸爸表白什么?教师要适时引导,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借机指导朗读。
⑶“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成长起来。”学生会爱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其中含蓄的深情。
4、小结: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为了赞颂边疆建设者,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使人回味无穷,大家在写作时可以借鉴。
三、质疑
看来你们已经深深地品味到文章表现魅力,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需要我们帮忙?
四、朗读练习
请你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有选择性地练习感情朗读,可以几人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尝试背诵积累。
(学生有感情朗读,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五、总结课文内容
1、学生总结收获。
2、教师总结课堂的闪光点。
《白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
《白杨》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白杨》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三、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 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五、结束教学。
【《白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设计05-10
《白杨》教学设计03-05
白杨教学设计04-01
《白杨》的教学设计03-23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2-15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03-20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04-22
茅盾《白杨礼赞课文》教案教学设计04-01
《白杨》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