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的实验,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的准备:
教师准备:
粉笔1支 红水钢笔1支 高锰酸钾1份 盐1份 糖1份 沙子1份 玻璃棒2根 抹布1块 托盘1个 放大镜1个 纯净的水1杯 红水1杯
学生准备:
纯净的水24杯 红水6杯 高锰酸钾6份 盐6份 糖6份 沙子6份 玻璃棒12根 面纸6张 布条6块 抹布6块 托盘6个 放大镜6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又见到大家,你们喜欢水吗?我们都是响水人,对水有了哪些认识?
生交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家对水了解的很多。
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水有许多神奇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神奇的水。(板书:神奇的水)
二、研究水的溶解
实验一 学生实验感受水的溶解
为什么说水神奇呢?让我们从实验中来寻找答案吧!想把实验做成功吗?那可要好好看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的变化。
2、一分钟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按实验报告的要求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自己轻声读读吧!看明白了吗?那就赶快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师巡视。
生汇报。(实物投影)
实验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颗粒不见了,水却变紫了,像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
同学们,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糖、盐、沙子,把这些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溶解吗?大家猜猜看!
生猜测。
把盐、糖、沙子放入水中,究竟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赶紧动手实验吧。别忘了做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师巡视。
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代表你们组来说一下?(实物投影)
生汇报。
看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生活中,还有什么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呢?
生回答。
三、研究水的毛细现象
刚刚我们研究了水的溶解现象,它让我们看到了水的神奇,其实,水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下面我们继续来感受水的神奇。
实验三 感受会“爬”的水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水到底往哪里流。
老师准备了一杯纯净的水,为了让便于观察,课前放入了一些红墨水,现在我把****笔的底端垂直放入水中,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做实验,生观察。
学生汇报。
这也是水的神奇之处。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汇报。
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做实验,在实验中寻找答案。
实验四 揭秘会“爬”的水
同学们的桌上有面纸、玻璃棒、布条,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将它们放入红色的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猜测。
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吗?做完实验你就知道了,别着急,先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把面纸、玻璃棒、布条的底部垂直放入水中一分钟,观察水的情况。
2、实验中对器材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器材。注意安全与卫生。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刚才各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谁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实物投影)
生展示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布条、粉笔、面纸都能帮助水往上爬。为什么玻璃棒却不能呢?请大家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答案?
生分组观察,讨论。
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答。
看来 正是有了小孔,才存住了水,产生了水往上爬的现象。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一根玻璃棒放入水中不能让水爬上去。现在,请你把两根玻璃棒紧紧的靠在一起放入水中,看看会有现象发生?
生分组实验观察,汇报。
看来,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往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往上爬。小孔和缝隙合起来就叫做“孔隙”。
实验五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如果把墨水滴在餐巾纸上,会怎么样呢?(实物投影)我们一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生回答。
四、联系实际
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课件出示)
水的毛细现象神奇吗?(生:神奇)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实验中研究了水的神奇,它会爬,还能溶解一些物质。关于水,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同学们,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哪一组做得最好?(播放乐曲)
课堂教学设计2
教学
目标
1、复习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四个字天、发、芽、雪。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再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积累描绘春天的词语。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会写四个字,了解春天的特点,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法预设: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巩固法、讲演结合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
一、 图文结合,想象说话,读词语
1、 回忆课文、生字(课件课文)
2、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是什么吹动了柳条?出示春风吹(男女读,齐读)
3、 看图说话,总结词语。出示图片,如:(指名学生看图说话,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在高高兴兴的放风筝)出示词语“放风筝”(指名读、小组读)
4、 同学们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桃花、蜜蜂)仔细观察图,你能说出景物的变化吗?(桃花开放了,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出示词语“桃花开、蜜蜂飞舞”
5、 学生边看图边说话,解释“融化,归来”的意思(融化:冰雪化成水。归来:回来。)
二、 完成课后题
1、学生再读课文中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象。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学生练习朗读。
2、春天是无比美好、无比生动的,瞧,这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春景图(教师课件出示文后“读读想想记记”的六幅图)。
(1)学生描述图画内容。(尽量做到描述清晰,语言优美。)
(2)再读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山清水秀”、“春光明媚”、“春色满园”、“鸟语花香”六个词语。
(3)积累春天的词语:春回大地、春风化雨、欣欣向荣、春光融融、春雨绵绵、
(4)拓展知识: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花在春天开放吗?
桃花、梨花、油菜花、迎春花、牡丹花、水仙花、玉兰花。
三、识记生字
1、孩子们,春天美丽的景色中还留给我们四个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来,让我们和它们四个打打招呼吧!(课件:生字天,发、芽,雪)
2、这四个生字娃娃,我们不光要会读,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样子。
3、指导书写。
重点:用加一加的 方法记住天,二人就是“天 ”。
“芽”和“雪” 上小下大。
4、请孩子们完成课后的描描写写。
四、完成堂清: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美丽的春天,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现在正是春季,孩子们可以自己去寻找春天,去发现或记录身边景物的变化,也可以去收集春天的图片或者是儿歌,然后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美。
课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以读促悟,以读激情。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2.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迁移。
1、播放课件:边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边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师导: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初读课文。
1、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抓住重点词:卓越精通出色导:这些句子体现了雷利怎样的感情?指导学生读读这些句子。
2、情境创设:
1)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2)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
1、多媒体播放哀乐,相机出示:语段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播放课件:灵柩回来了,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响起……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我们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师:(深情的叙述)孩子们,蓝盔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可爸爸是躺在灵柩里回来的。看着大屏幕,把心沉一沉、压一压,“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生齐读)
师:同学们,从你们深情地朗读里,我相信雷利一定会感动,加利一定深受感动。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课件出示: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说:“”
师: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哪些段落在写战争还没停止?
4、学习课文
6、7自然段。
课件出示语段:今天,我们……娇嫩的'“和平之花”。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2)结合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战争的资料,举出具体事例,请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第6自然段。
过渡:“和平之花”是娇嫩的,战争给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个短片,相信大家看完以后一定会把这段文字读得更好。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目前世界各国约有30万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军队中当“儿童兵”,许多人还不到11岁。)
4)看了这些凄惨的画面和触目惊心的数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把我们看完后的心情读出来。5)从多个层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6)师导: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7)抽生念所写内容。
三深化情感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师生共同欣赏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课堂教学设计4
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3页,第九册节约能源。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对生活实际的分析,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携手共创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意识。
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五、 教学设想:
新课程改革要求义务教育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并把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所以在本课各个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生活实际展开的',让学生把学习的小数的知识运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水费发票单认识并学会算水电费,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都尽量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小学数学教案《第九册节约能源》。拉近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距离。在教学中联系节约用电、用水的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更近一步的贴近了我们的生活,并用一首优美的乐曲结束全课,激励学生的情感态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和责任感,又使教学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
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计算的同时提高收集、分析、比较大小、处理信息能力,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利用小数知识。
六、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体验数学。
(三)汇总数据,分析比较。
1、导入。
2、小组合作填写汇总表,统计整理数据。
3、反馈。
(四)计算分析,感受水浪费的巨大。
1、由学校的水电费导入。
2、水龙头滴水计算。
3、学生汇报。
4、对比信息。
5、小结。
(五)交流节约用水、用电的方法。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师小结。
(六)设计口号,宣传环保。
课堂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到达哪个台阶:(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a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____________。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____________。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0、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1、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2、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3、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4、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5、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俩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活……”
5、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窦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下课)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好好儿活
我们
课堂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的弹跳能力;发展学生腹部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学流程解析与拓展
一、常规教学
1、集合站队,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准备活动部分
1、教师领学生一起根据音乐走跑成圆形。
2、根据音乐模仿动物形象。
3、师生共同活动身体各关节
三、基本部分
单脚跳练习:
1、提出要求,并讲解动作要领,示范正确动作。
2、组织学生练习。
3、评价学生表现。
4、学生模仿练习,原地跳起。
5、找学生示做,讲评优缺点。
6、学生自我巩固练习。
7、游戏法练习:往返10米跳接力
四、结束部分
1、教师领学生走成一圆形,手拉手,四步放松腿部。(音乐,四步节奏)
2、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预定下节课目标
3、师生互道再见,下课。
课堂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观察阳光下肥皂泡表面的七彩色。
2、探索阳光下物体表面产生的色彩,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产生探索五彩缤纷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肥皂水、吹泡泡的工具、CD盘、水晶石、贝壳、盘子、扣子、一瓶水、油、小亮片。
【活动过程】
一、肥皂泡表面的“彩虹”。
1、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①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你们一定玩过吧!(玩过)
师:那你是怎么玩的呢,谁来告诉大家?(请几位幼儿谈谈玩泡泡的体验)
②提出要求: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吹泡泡,不过今天玩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听清楚了。
在玩时,要仔细看泡泡在太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上面会有什么秘密,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你吹给我看,我吹给你看,一起来找找泡泡上的秘密,等一下告诉我,好吗?
2、感知泡泡表面的七彩色。
①教师与幼儿尽情玩耍,自由观察
师:你们看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找找泡泡上的小秘密。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来看泡泡,说说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②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朋友,要互相比一比,谁找到的颜色最多。
3、交流、感知肥皂泡的色彩。
①集中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泡泡的秘密,谁来说说这个秘密是什么呀?
师:对了就是泡泡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对吧?那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哪些颜色呀?
幼:有红的,绿的……
(幼儿叙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将相应的色彩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漂亮的色彩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自由叙述,教师引导是从各种不同的位置与角度发现的)
师:老师也来吹吹看颜色到底是怎样的。(教师随机吹出泡泡引导幼儿发现颜色的变化)
师:原来我们从不同的地方看泡泡,就能发现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小朋友观察东西时要仔细,还要多想办法才行。
②拓宽经验交流。
师:原来肥皂泡在太阳光下会有“彩虹”,除了肥皂泡你还发现哪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也会有彩虹呢?
(引导幼儿联系平时的生活、游戏来说说自己的经验)
二、探寻其他物体的色彩。
1、出示各种物体,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一出示,并请幼儿说说物体的名称)
师:我想请小朋友们去找找这些东西在阳光下会不会有颜色,你们愿意吗?(愿意)
2、幼儿互相合作,自由探索。
①师:好,接下来,我就请你们自己找几个好朋友一起拿着盒子里的东西到阳光下找找他们身上的色彩,然后与好朋友说说你的发现,还可以与老师说说好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②幼儿自由结伴探索,教师随时引导幼儿探索,让他们产生探索物体的兴趣。
③讨论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我们与好朋友一起找到了许多的秘密,接下来,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呢?
幼:我们发现CD盘上有彩虹。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引导功儿调整角度可以发现许多“彩虹”的图像)
幼:我发现水晶石上有色彩。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请幼儿上前演示。
3、小结(设置悬念)
师:这些东西在太阳光下会有颜色,你们猜没有太阳光的时候,它们还会有颜色吗?(没有)。
师:其实,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而是由于太阳光的反射造成的,这里有许多的奥秘要等我们长大后,慢慢地去发现。
师:今天我们看到了CD,石头上有彩虹,其实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东西上也会有彩虹的:“像把镜子放入水中……”如果有兴趣,你们回家可以在去找找,再来告诉我们。好吗?
师:今天有的东西上你没有找到彩虹,是真的没有还是有的呢,有兴趣的话我们回去慢慢找吧!
课堂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月潭名称的由来和秀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学会生字和新词。
2、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树立祖国统一的意思。
教学资源:
中国地图、有关台湾的资料、图片、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中国地图,找到台湾。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宝岛-一台湾。在台湾省中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在其中的一座高山上,有一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湖,它也是台湾最大的湖。出示课文插图,板书课题,这个湖就是一一(指读课题)〈日月潭〉。
2. 读准课题,了解”潭”的意思.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课前要求: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的.读得好的词.读得正确的词全班跟读.
(2)对照图画读课文,感知字义词义.
(3)去掉拼音,用多种形式读生字词,巩固识字.
三.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 以情激趣.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日月潭的美景。
2. 自读感悟.
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理解感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
3. 合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质疑课题。
出示以下生字词:附近、环绕、茂盛、隐隐约约、建筑、清晰、朦胧、仙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第一节课交的生字朋友,大家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开火车认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展示了自己课外收集的有关日月潭的图片和资料,这一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并且解决上一节课我们质疑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好吗?齐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的问题:
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二、朗读感悟、自主参与。
1、自读感悟: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轻声读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哪些能解决、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哪些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和同学交流讨论。
2、小组合作读书、交流讨论质疑提出来的三个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感悟的成果:
(1) 日月潭的位置:
1、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读第一自然段)
2、师:课文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能把这两句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说话训练:日月潭在 。
(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日月潭在台湾省台中市附近的高山上。”)
3、师: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指导朗读:指名读---生生评读---相机示范读---自由放声读。(突出“最大”和“高山”)
4、师:请同学们在读读第一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除了介绍日月潭在什么地方以外,你还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第二句话)
5、师:你有不明白的词语吗?让学生质疑“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二词。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帮帮这位同学?(出示图画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
6、鼓励积累:
师: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和句子?(指名读)
同学们也喜欢吗?喜欢的`就把它划下来。(鼓励积累好词好句)
(2) 日月潭名(3)字的由来:
1、师:谁通过读书知道了日月潭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指名汇报读有关句子)(评价:聪明!一下子就答对了)
2、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指名汇报)
3、出示以下句子,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 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同样是向我们介绍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这两句话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用词形象、生动、具体、准确)
师:对呀!作者用词真的很形象、生动、具体、准确!第二句话中用了一个“圆圆的”和一个“弯弯的”,使人明白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能把它读一读吗?(指名读---生生评读---男女生赛读)
4、鼓励积累:喜欢这句话吗?咱们把它画下来,课后把它积累到我们的“好词佳句本”中好吗?
(三)日月潭的美景:
1、师:日月潭的风光怎么样?美吗?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指名汇报)
2、默读三、四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分别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指名汇报,教师板书:清晨、中午、晴天、雨天)
3、师:你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把描写你喜欢的景色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给同桌听,并告诉他你觉得日月潭这个时候的景色怎么样?
自由选择朗读自己喜欢的“清晨”、“晴天”、“雨天”三个不同画面,感悟景色的特点。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感悟景色的特点,并进行朗读指导:
①、汇报“清晨的景色”:
A、谁喜欢“清晨”的景色?(指名读)
B、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不清,蒙蒙胧胧的)
C、除了飘着薄雾的日月潭以外,你还看到什么?(灯光、晨星)(板书:隐隐约约)
D、字词训练、调动积累: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像“隐隐约约”这种形式的四字词语,能说一说吗?
E、看到“隐隐约约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能把这个早晨的日月潭读出来吗?(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薄的”、“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
F、指名读---生生评读---相机示范读---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G、鼓励积累:清晨的日月潭真美呀!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吧,咱们课后再把它积累到“好词佳句本中”。(鼓励积累好词好句)
②、汇报中午太阳高照的景色:
A、谁喜欢“晴天”的景色?(指名读)
B、想看看“艳阳当空”的日月潭吗?现在看到的日月潭,一切都很 清晰 。(板书、理解“清晰”)
C、看到太阳底下的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能把你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导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
D、指名读---师生评读---相机示范读---找伙伴读---师生合作齐读。
E、鼓励积累:你喜欢哪些词句?把你喜欢的画吧下来。(鼓励积累好词好句)
③、汇报日月潭蒙蒙细雨的景色:
A、谁喜欢“雨天”的景色?(指名读)
B、想看看“细雨蒙蒙”的日月潭吗?(理解并板书“蒙蒙胧胧”)
C、对比理解“清晰和朦胧”,鼓励学生积累这一对反义词。
D、看到蒙蒙胧胧的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能把你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E、指名读---师生评读---相机示范读---指名小组赛读---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F、鼓励积累:你喜欢哪些词句?把你喜欢的画吧下来。(鼓励积累好词好句)
4、读思结合、加深体验。
课堂教学设计9
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地把握,按照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形成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形成科学、合理、实用、艺术化的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制定教学过程将设计意图转换为采用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序地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成原定的目标。
数学教学设计,是为数学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是教案,其包含3要素: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可靠保证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努力寻找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新课标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环境过程中,最突出的特征是问题的开发性与灵活性。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欲望。
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强有力补充
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图像的变化制作成课件,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具佳的演示,使课堂教学实现由静态变为动态的转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其它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及时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教材重难点重点是指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但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时,切忌让学生离开课本。
练习形式更具多样化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练习环节,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变换练习题形式,引入生活片断,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反馈信息,使教师有充分的依据改变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新课教学更加直观化现代化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特点,在优化课堂结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延展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
变式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方法
变式教学是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变式教学的过程是生成数学联系的自然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数学理解。要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只利用单一的素材难以达到全面的理解,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运用变式的手段,让抽象达到概念产生于众多的事实联系之中。这样得到的概念才会有全面的理解。这有如看一个建筑物,只有全方位地观察,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
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悟知识的应用中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了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
课堂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课件或课本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由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个性化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当堂训练,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全面完成当节课练习作业。
二、教学措施
(一)翻转课堂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改变以往课内听讲,课外练的学习方式,将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时间进行重构,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课前“先学”(时间安排20分钟)及自我检测(时间安排10分钟)。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进行认真自学,掌握英语单词的读写和语法,完成基础知识储备。通过自我检测,
让学生检测学习成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找出知识及方法上的问题及困惑。
2、教师“教”(时间安排15分钟)。这是课内学习的核心步骤,可分为四个环节,即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师生互动。
3、课堂检测(时间安排25分钟)。完成课后练习,对该课所学内容进行情景模拟,检测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将课本题拓展、引伸,围绕核心知识、主干知识选编补充题,尽可能多的习题在课内得到解决。
4、互动小结(时间安排5分钟)。师生互动,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5、课后巩固提高(时间安排20分钟)。完成课后作业,全面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师认真制作课件,精心编选检测题。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制作课件,以问题为导向,启迪学生思维。检测题的难度要适中,题量不能太多,不出难题、怪题、偏题,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
(三)教师在“教”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的不问,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讲,通过点拨能解决的不讲。
2、对复杂的问题,教师要有效、合理的分割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对有争论的地方予以点拨。
3、对交流讨论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及优秀的解题思路、方法等要及时强调,对暴漏出来的问题进行指导。
4、教师合理利用小组评价、组间评价等方式,表扬突出的小组及个人,形成良好的互助竞争氛围。教师随时对整个课堂进行调控,充分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检测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设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一些有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的选做题,解题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选择基础题,从而保证上层生吃得饱,下层生吃得了,人人有事做,人人得到发展。
三、保障措施
1、探索实践。全体英语科教师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依据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困惑,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总结,进行交流或推广。
2、加强培训。邀请专家对全校英语科教师进行翻转教学理念与实践操作培训,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两次全员培训。组织英语教师走出去,学习有关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
学。
课堂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
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
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
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
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解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
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课堂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金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片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话题导入,揭题
1、 话题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能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吗?
你认为我们要靠什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生交流)
2、 揭题(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
(2)想象课文中的人们有什么梦想?最后,他们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结果?
2、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3、 检查生字情况,相机正音。
4、 交流刚才的问题,并板书两种不同的结果。
5、 师:淘金者大多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了真金。此时,在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为什么彼得能得到真金,他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三、读悟比较,探究原因
(一)学习1~3自然段
1、 指名读1~2段,相机正音
2、 默读这两段并思考:彼得和其他淘金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师生交流,课件依次出示:
相同之处:①都想找到金子。②他们都一无所获。③都“蜂拥而至”,相机理解这个词,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④都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理解“河床”一词。⑤都是道听途说,没有根据。
不同之处:绝大多数人扫兴离去,彼得却不甘心落空。
4、 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彼得的做法。指名读句。
5、 从彼得的做法中,你觉得他与其他的淘金者有什么不同?
6、 通过比较,大家都觉得彼得要比其他淘金者有毅力,能吃苦耐劳。然而——(师引读)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彼得几乎——,也没有——,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
7、 师:刚才大家不是说,要实现梦想就要努力、要勤奋。可彼得也这样做了,为什么却失败了呢?(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中“听说”一词去理解感悟)
8、 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梦想不是空想。6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于是,他——。但课文不是说他找到真金了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接着读课文。
(二)学习4~5自然段
1、 指名读段,相机正音
2、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下起了三天三夜的倾盆大雨。雨停后,彼得发现了什么?
3、 指名回答
4、 这样的土地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彼得是怎样想的?
5、 指名读彼得想的话。理解“若有所悟”。
6、 彼得“悟”到了什么?再次默读彼得的话并思考。
7、 指导想象彼得当时的心情和表情,有感情朗读。
8、 从雨后的一块土地中,彼得竟能悟到这么多,你对彼得产生了怎样的看法?
四、回归话题,小结提升
1、 彼得的悟就是他的第二个梦想,这一梦想与原先的梦想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认为这个梦想会实现吗?(生自由交流)
2、 那彼得后来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又能从彼得的故事中明白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讨。
结束课堂。
课堂教学设计13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四节,人体生 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的“人体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重点介绍 几种主要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意义。教材将激素调节放在本章的的最后,目的是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其次才是激素调节,使学生对全章“人 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教学对象分析
(一)一次学情分析--教学准备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身体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于性激素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加上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激素调节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学生对激 素调节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什么人体激素如何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却知之甚少,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教师使用一定的手段将抽象问题直 观展示,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潜移默化的渗透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效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培 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可以顺利完成云课堂中的自学任务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但学生设计探 究实验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无法独立完成关于“尝试设计对照实验,探究某种激素功能”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解决这个目 标。
(二)二次学情分析—课堂活动前
通过spoc平台生成的反映自然状态下学生自主学习轨迹的大数据,发现了学生对本节课内 容非常感兴趣,自主学习效率较高,基本能掌握人体内分泌腺的种类和分泌的激素。但通过分析自测数据发现部分学生在准确判断腺体类型以及主要激素的功能方面 遇到一定的困难,题目失分率较高,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加强问题引导。此外,学生在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疑惑,可通过引导学生举出实 例进行分析,解决此难点。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2.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举例说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分析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及主要激素的功能及分泌异常的表现。
2.通过模仿临床观察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体验探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班廷和胰岛素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用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同学们珍爱生命意识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2.几种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教学难点:
(一)根据一次学情分析确立的难点(教学准备前分析)
1.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2.尝试设计对照实验,探究某种激素的功能。
(二)根据二次学情分析确立的难点(课堂活动前分析)
1.根据内外分泌腺的特点判断腺体类型
2.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3.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5教学方法
课前微课中内容的呈现主要运用的是言语传递法,通过讲解或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内分泌腺的功能和缺乏症,借助于精选的图片和资料,运用形象感知法、启发法和实例分析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课堂活动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难问题以及尝试设计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穿插使用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欢快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 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内化巩固所学知识,有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大幅提高了课堂效果。
6教学过程
6.1 课前自学阶段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自主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96-100页
(2)《激素调节》系列微课
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及学情分析,教师录制了三个微课分别解决“内分泌腺的特点和种类”“激素的作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的知识点。
(3)自主学习任务单
活动2【测试】自学检测
自学测试题一共12道选择题,学生可以直接在云平台上通过点击正确答案完成测试后立刻显示分数和正确答案,供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达成度及调整自学策略。所有习题都是教师根据知识点精心挑选的(见下图),学生的完成度可以体现出他们在某一知识点上的漏洞和误区。
活动3【作业】提出疑问
通过平台向教师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惑。
6.2 课堂教学阶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热身游戏 导入课程
(1)组织游戏活动:我说你指你最棒
(学生2人一组跟教师一起拍手,教师按节奏喊出“我说你指你真棒,我说你指甲状腺…..”每次说到腺体的名称,学生要立刻手指身体相应位置并说出激素名称,慢者被淘汰,幸存者获胜)
(2)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人体参与这项活动时,主要受到哪个系统的调节?根据学生的回答,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还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引出本节课题《激素调节》。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游戏迅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饱满的状态迎接课堂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此游戏还对应“内分泌腺的种类和激素”的教学重点,教师通过学生游戏中的表现可以迅速掌握学情,学生也可以通过游戏巩固课前所学。】
活动2【活动】超级自习室-自学情况反馈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在云课堂里完成了自习,我们来到超级自习室里看一下自习情况
(1)教师查看学生课前上传到电子书包作品库的自学笔记,选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笔记推送到学生端供学生浏览学习。
(2)组织学生谈自学收获,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3)展示学生疑问和自测题反馈,将问题按照知识点归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对翻转课堂的自学阶段进行有效的反馈,分清楚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存在问题,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找准目标。另外,因学生在课前主要利用微课进行碎片化学习,知识较为零散,非常有必要对知识进行梳理,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互助讨论区
教师将自学反馈通过电子书包推送给学生,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就课前学习发现的问题按照知识点归类进行讨论,找出疑问背后的知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不同,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引导策略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疑问解决过程分成以下几类:
类型一:学生通过讨论已经解决了相关问题,能挖掘出问题背后的知识点
关于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口服的问题,学生已经了解到胰岛素的成分是蛋白质,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可以让胰岛素口服吗? 这是一个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应用类目标,并且也是科学领域正在解决的真实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做出猜测并说出理由,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学生的猜测得到了验证,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师适时进一步将科学精神传达给学生。
类型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没有答出关键点
关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学生可以答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神经调节的作用更大,教师顺势点拨“大”或者“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神经调节更快速高效但短暂的结论。
类型三:学生通过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只能说出结果讲不出原因
关于胰岛素为什么能降低血糖,学生只能说出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却说不清楚具体原由。教师通过补充资料,深入浅出的讲解胰岛素的每一种调节作用所起的效果。
【设 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将课前疑问各个击破,学生可以解决的由他们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在教师引导点拨下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思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背后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适时强调重难点,体现了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活动4【活动】科学实验室-探究能力提升
教师出示任务,请你设计对照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1)提出问题: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吗?
(2)作出假设: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3)制定计划:a.准备实验材料
b.控制变量的方法
(小组合作通过flash动画完成模拟实验设计,分析变量的控制方法,掌握探究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4)实施计划:观察flash动画出示的模拟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6)表达与交流
【设 计意图: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考虑到现有的实物条件不具备后,发挥自身优势根据科学原理设计了模拟实验动画,学生可以按照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利用动 画提供的虚拟实验材料完成探究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FLASH动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快速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突破本节课难 点。】
活动5【练习】开心游乐园-游戏巩固训练
(1) 游戏一;抽图判断游戏
两人一组,利用教师自己设计的抽图FLASH随机抽取人体腺体,向同伴说出腺体类型及分泌物,轮番完成,说错停止,全班PK1分钟完成次数。因此部分内容既难又枯燥,使用游戏可以激趣同时巩固。
【设 计意图:此游戏是围绕“根据内分泌腺的特点判断内外分泌腺“这个学习目标设计的,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学生通过随机抽图,快速判断内外分泌腺,在 与同伴的的良好互动下,用游戏活动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促进知识内化,突破难点。】
(2) 游戏二:小医生日记FLASH游戏:
学生作为实习医生在医院内分泌科实习,患者进来看病,医生要根据患病原因判断疾病,正确加分,限时1分钟,按照积分升级,最高等级医院院长。
【设 计意图:此游戏是围绕“说出几种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这个学习目标设计的,这部分内容较多,记忆起来较枯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学 生可以将琐碎的知识点一一内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点的内化过程,学生能体会到激素在参与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3)游戏三:丛林射手
电子书包内置的游戏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情分析设置的五道达标测试题,全部答对者即可通关。教师pad可以及时收到反馈数据,再有针对性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书包平台内置的游戏练习,将达标测试题用游戏情境进行表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做题体验。同时电子书包平台可以将学生做题数据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动6【活动】总结收获 目标达成
出示本节课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先给学生半分钟时间静心反思,然后通过投票功能统计学生对自己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并分析,鼓励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
【设 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课堂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基于上一个游戏练习中对学生效果的评 价,本环节安排了学生自评活动,学生通过反思和自评的过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相应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效果明显。
课堂教学设计14
要求:
1. 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
2.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3.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4. 建议:在完整学习视频课程后,将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并在教学设计与反思版块中体现你的实践效果。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课堂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说是写景,其实作者在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雾凇美景的同时,也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作者的用词之精妙,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上课时可以借助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了课件,运用大量的雾凇图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雾凇的奇特和美丽。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感悟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感悟,以悟促读
教学过程
一、词语游戏,揭题质疑。
1、这节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了,大家一定很辛苦。我们先来玩一个汉字游戏,怎么样?(形声字,根据偏旁猜意思)
大家看这一组汉字:蜻、晴、清,“青”表示它们的读音,而我们能够根据它们的偏旁猜出每个汉字不同的意思。这就是形声字。
看,老师出示松树的“松”,给它加偏旁,“凇”猜猜和什么有关系?
字典中解释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以及除霜、露外的水汽凝结成的冰晶。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就和它有关系,看课题,一起读。让我们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注意生字“雾”的写法。
3、同学们,每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我们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吉林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为全国的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4、那么关于雾凇,你最想知道什么?
5、赶快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课文主中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这篇课文有不少生字新词,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句子中,谁勇于挑战?
A、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B、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C、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当的读音)
(2)其实本课还有几个多音字,谁能读好含有这些多音字的句子:
A、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B、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C、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3)大家都能扫除词语或句子障碍。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能解决你们刚才的疑问吗?
(雾凇的样子,雾凇的形成,人们对雾凇的赞美。)
三、创设情境,品读想象。
1、你们想看看雾凇吗?来轻轻地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吉林。(看视频、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看到这,你们想说什么?(你觉得雾凇怎么样?)(随机板书:美丽动人)
3、带着这种感受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请生读,雾凇美在哪?从哪体会到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十里长堤缀满枝头—多、壮观;银光闪烁洁白晶莹—色泽美丽)
5、谁也抓住了这些词语读好第一自然段,给我们再现吉林雾凇奇观?(出示第一自然段)
6、雾凇不仅闻名全国,还享誉世界呢!好多外国友人都争相来到这里,就为了一睹雾凇的风采。一起读。
7、雾凇不光美在它的颜色和光泽,还美在它的姿态。第三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姿态怎么样?(千姿百态)
8、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一个有一个姿态,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出示:吉林雾凇洁白晶莹,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
总结:雾凇奇特的景象,带给大家无穷的想象。
四、以读感悟,了解成因。
1、洁白晶莹的雾凇如银发飘飞,似排排雪浪。它能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不仅在于它奇特的景象,还在于它那奇妙的形成过程,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一起读。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几个条件?
(随机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5、那么这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遇冷怎样形成雾凇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奇特的形成过程。
6、生默读。
7、交流:
(1)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
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水汽在哪里?
师:从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松花江那里的气温是多少?(零下30摄氏度)水库里排除的水,水温是多少?(4摄氏度)
(4摄氏度左右的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在江面上凝结成了浓重的雾气。就像是冬天你呼出的热气就成了白色的水汽,夏天就看不到了,道理是一样的)
师:所以,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师:弥漫阵阵雾气,说明雾气怎样?(很浓很大)还有哪些词体会到雾气浓,有饱和的水汽?(涌、笼罩、淹没、模糊)
(2)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还需要遇冷,向我们今天的气温能形成雾凇吗?(板书:足够的低温)
(3)有了雾凇形成的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欣赏它的形成。
出示句子:
①指名读: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你会用两个字?(慢、轻)
③你来“慢慢地、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
(4)看图片:看这蒸腾的雾气就是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就是凝结。
(4)雾凇慢慢地轻轻地在不断变化着:最初——,逐渐——,最后——
五、赞美雾凇。
1、过渡:一夜之间,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树,柳枝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动人。人们漫步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2、用唐代诗人岑差的诗句(出示)来赞美雾凇的壮美景象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一起读
六、布置作业。
1、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是如此神奇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奇观
2、
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吉林雾凇?
假如你是一名小作家,你会写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雾凇奇观
成因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设计08-25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04-04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03-17
学生课堂教学设计04-06
白鹭的课堂教学设计范文03-30
课堂教学设计15篇01-26
课堂教学设计(15篇)01-26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3-25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03-20
《啄木鸟》课堂教学设计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