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1 13:32:3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饮酒》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酒》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酒》教学反思

《饮酒》教学反思1

  《饮酒》(其五)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开篇之作,八年级的《语文》课本,文体教学更加突出,结合教材和学生理解能力的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以诵读贯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课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它不只是简单的朗读,要有目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反复的诵读,逐步推进理解,开始听诵读初步感悟,然后一读解诗情,二读悟诗义,三读品诗境,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地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我很注重指导学生如何推进学习,积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在朗读诗歌时,要学生明确须把握字音、节奏、情感;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时,提示学生要善于关注注释;理解诗歌的情感时,告诉学生要结合作家的经历、个性及写作背景;阅读诗词,明确从理解字面意思,到感知情感,再到品味诗(词)境,从浅入深的推进等等,教学中始终体现着学法的指导,积极践行教学的真谛,即教会学生学。

  三、注重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体现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陶渊明身处尘世却不闻世俗的喧闹,自能恬淡宁静,因为他心志高远,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我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要排除各种干扰,笃志向学。

  以上几点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比如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甚至高效,我会尽其所能将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际的学情相结合,有些环节在推进上偶尔会出现一些艰难,我还须提高课堂教学的随机应对调节能力。

《饮酒》教学反思2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饮酒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饮酒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教学反思3

  首先,这堂课的切入点比较有新意,从酒导入,并通过打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不仅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且新旧知识相结合,温故而知新。

  其次,从诗歌教学角度来说,通过诵读、圈划等具体的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知识点就比较落实,学生也从中掌握了比较具体可行的诗歌赏析方法。并在教学中贯穿了炼字、意象等诗歌鉴赏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从而使得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厚实。

  此外,在文本的教学上,能够从酒入手,并结合《饮酒》中的序文来进行拓展阅读,抓住作者一生之中“仕”与“隐”的矛盾与冲突,从而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比较广大的阅读和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课余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去了解一个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成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空间。

  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反映出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问题设置上,我个人灌输偏多,启发性较弱,使得学生的思考比较被动;而且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有阶梯性,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比较活跃。

  其次,从教学次序来看,先解读文本,再输入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虽然这样的设置体现出教学者在构思上的新意,但是弊端是造成了教学的结构倒置,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学生思维常态,整堂课的教学会比较流畅,而且学生的思考也会相应地由浅入深,和老师产生比较积极的互动。

  此外,从教学活动来看,也反映出我在教学素质上也需要积极提高。如整堂课时间的把握,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等,这些都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自己不断地去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饮酒》教学反思4

  《行路难》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加强朗读来进行的教学, 其主要突出的主线就是 “读” 。 让学生通过读了了解诗人,走进诗人,与诗共呼吸。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逐步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怀。为诗人遭遇鸣不平, 为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乐观自信的精神与折服。学生在朗读时,读出了 诗人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读出了 诗人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到时候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 的充分自信。当堂完成了背诵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是一堂 比较成功的课。不过,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指导朗读方面,我自 身的朗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不透彻, 还需要教师不时的引导和指点,在练笔时,学生的思想还放不开等。这些 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饮酒》教学反思5

  我是在自信中上这堂课的,而这种自信心来源于对《课标》的深悟和实践。

  语文实践是在具有语文学习的机会意识和资源意识下的实践。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较注重“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而《走近陶渊明》的教学构思就来源与这。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热爱语文,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改以往课堂本位、课本本位、知识本位的教学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在这堂课中,我用课文《诗五首》中陶渊明的`《饮酒》诗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作品风格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的前期,我着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社交技能上。在这堂课中,我并不担心学生的收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信息的能力。因为学生平时在上语文课、生物课、健康课、政治课时都有收集和处理资料的习惯。虽然在课堂上他们也有小错,如:把“暖暖(ài)远人村”读成“暖暖(nuǎn)远人村”,但只要教师提示得当,是允许的。而学生要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必须要学会运用处理信息的工具。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掌握信息工具的主要渠道。网络、音像、图书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已多样化。

  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带动了语文课堂的创新。对教师要求能更新知识甚至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我们是从吟唱《归园田居》开始的,算是一种复习,也算是一番导入。学生通过吟唱再次感悟陶渊明的情怀,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时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骄傲与坚定。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饮酒》。在整节课上,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吟唱,逐渐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这节课上最后一个男孩子的吟诵将本节课的气氛带到了高潮,他始终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声音的长短变化,高低变化都表现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并且用吟诵的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很好地传达了出来。

《饮酒》教学反思6

  忐忑中,《饮酒(其二)》的录课终于上完了,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采取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开端,截取了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关于“陶渊明”的视频,里边有武亦姝的答题情况和评委对陶渊明的评价环节。视频的导入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接着就是诵读环节,这里我设计了学生个人读、学生评价、老师点拨指导、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等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经典,品读经典。这个环节,觉得自己对学生朗诵的指导还是浮于表面,应该在情感投入及重读处再加以一定指导。

  再就是品读田园诗环节。先是考查学生对诗词意思的把握,我设计了让学生从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入手,说明喜欢某一句的'原因,孩子们一般能围绕所看到的田园风光、诗人等入手,从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来看,辨析的还是挺不错的,现场气氛热烈。从看到的再上升到感受,让学生们思考诗歌反映出的诗人的心声,得出心声为“诗人厌倦官场的虚伪与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追求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探讨陶渊明之所以选择归隐田园的原因,这里设置插入了陶渊明的生平经历。

  从学一首诗到学一类诗,这是我这节课的主推。于是我让学生回顾了陶渊明其他的田园作品,从内容、主题、语言三方面归纳陶诗的风格特点。学生在回答这一部分的时候,虽然不够全面,但是基本的点能回答到,基本在预想当中。接着,我们探寻记忆中的其他田园诗人,孩子们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王维和孟浩然,继而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他们归隐田园的原因,孩子基本能联系诗人当时的遭遇谈归隐的原因。

  最后,是我们的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心中的田园”的小练笔,再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纵观整节课堂算是比较流畅,但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等,这些都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自己不断地去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饮酒》教学反思7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饮酒行路难教学反思范例八对于引读环节我原来的设置是繁琐的讲解,结果占用了学生朗读和赏析的时间。后来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几个问题“朋友为李白饯行的酒宴是否丰盛,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课堂呈现出自然、活泼、节奏明快,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饮酒》教学反思8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根据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简陋,学生知识底子薄弱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节适合于学生的古诗教学课。从我执教的过程与效果来看,这是一节比较质朴有效的语文课,因为它没有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育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也没有沸沸扬扬的课堂学习场面,却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当然,这一节课也不能算是完美无缺,它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园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饮酒》教学反思9

  1.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本教案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2.赏析诗句是教学重点,本教案侧重引导学生从炼字、写法、情感、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本教案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饮酒》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一节公开课,讲授效果不尽理想,通过本课及各位老师建议我有了如下体会:

  1.因为在学习本课之前就已经让同学们背诵过了,所以在上课时会略了朗诵,特别是带入感情的朗诵。而且也没有详细的疏通诗歌内容。

  2.设计的问题较深,没有合理的考虑学生能接受的程度,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陷入冥思苦想,而缺少了参与课题的热情。

  3.由于学生学情方面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环节不流畅,出现生涩,停顿的状况。也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4.没有完整的板书,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供同学记录的笔记体系。

  整节课内容没有突出重点,没有特色,是学生没有入门的入门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要抓住重点,找准特色,内容不宜过细过多,要以学生理解为主,老师辅以点拨即可,既可以让同学们学到知识,又让他们参与进来,有兴趣的学习,长此以往,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会积累更多的知识。

《饮酒》教学反思11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

  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

  一、导入:

  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

  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二、初读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2次。

  ①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②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③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学生男女各出一名代表,老师是第三打擂手。三人分别朗读。然后学生评判哪位朗读时情感把握与再现最佳,并说明理由。

  三、品读《饮酒》

  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

  屏显: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

  的飞鸟

  ②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

  ③再屏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

  在分析的过程落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的赏析。

  ④那么“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⑤小结: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⑥由上个环节,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归纳:悠然!

  人为什么“悠然”?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学生发表看法。老师引导。

  ⑧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意见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屏显:诗人从这 中悟出了

  教师小结: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⑨师生问难时间,提问并全班解答。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⑩唱唱《饮酒》

  A、 以小组为单位,请选用你熟悉一支曲子的调子,配乐演唱《饮酒》。

  B、 给两个小组机会展示,并全班精要点评。

  归纳:不能随意选取一支曲子,因为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是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读读诗文,品品诗文,听听歌曲,唱唱诗歌,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啊,

  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四、结束课堂:

  最后学生背背《饮酒》

  A、 一生示范背诵。

  B、 全体学生尝试背诵。

  C、 老师提醒学生过手默写,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在背诵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力求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

  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其一:议议“饮酒”一环节,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并没有在占有足够多的资料上发现出规律。因此,这一任务应更早布置,老师提前将相关饮酒诗歌的资料发给学生。这样,这一环节才能更有收效。

  其二:激疑后,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点拨语言稍多,可能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

  其三:“理之趣”的把握这一环节很有难度,设计时对学生的理解力考虑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老师归纳后还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味来。老师还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提问设计。

《饮酒》教学反思12

  由于我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受学校量化体制的制约,在课堂上仍是讲的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是担心他们回答的不完整, 因此,总是时不时的打断他们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生的思路,也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分配的不够合理,课堂上的'节奏显得过快,为了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完,有些内容挖掘得不够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书写板书耽误了一些时间,如果使用大屏幕的话,就会既节省时间又非常直观、节约下来的时间也可以让同学们有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加深同学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也有一些收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座位摆放和黑板设置是他们自主学习的保证,对面而坐便于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兵教兵的学习方法很有用。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积极参与老师安排的每一项学习任务,没有不学的,没有走神的,也没有在学习上打折扣的,整堂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这种学习氛围确实让人感动;通过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学生间相互交际,在交际中相互学习,在听说中相互补充、评价、启发与促进,切实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解放了教师, 只要课下能够充分备课,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就可以以点评为主,随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因此,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还需要不断摸索,实验,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饮酒》教学反思13

  仅仅接触吟诵几个月的时间,对其抱有极大的敬畏态度,虽然明知才疏学浅,却志不敢已,所以决定试验。

  在两个多月的教学实验中,在和同组老师与吟诵专家的不断交流中,我明确了一个问题:吟诵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我看来是必要的教学古诗的手段。也就是说,它不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方法。只是在我看来它是必要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教学古诗的目的,在我看来首先是要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是底线。进而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怀,这是难点。最后,能用准确的形式表现出诗歌的情怀,以此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这是高标准要求。而吟诵,是助于达到这三个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

  从背诵这一点上来看。让学生了解平仄的知识,掌握诗歌的诵读方法,也就了解了诗歌的基本韵律。长久的在这样的习惯下诵读,既是符合了中国古诗的基本诵读方法,也能够领会诗歌的基本创作规律,调理了思维,自然易于记忆和背诵。如果采用吟唱(不等同于唱歌)的方法,加以简单的旋律,则给背诵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之感,更利于记忆。

  在这节课上,师生一同诵读,诵读加吟诵的遍数达到十几回,在下课前,全班都可以流畅地背诵出全诗。并且在强调个别字的书写后,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做到当堂默写准确无误。这是一首50个字的诗歌,当堂达到这个效果不能算简单,应该感谢吟诵的保驾护航。

  背诵默写,还仅仅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理解诗意才是教学的难点。我们从诗人选取的形象入手分析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无论是西方的诗歌研究还是中国古代诗话也大都是如此分析的。只是,古人在诗歌教学中确实是使用吟诵的方式的,老先生给学生做吟诵示范(往往三遍),已达到正音识字以及理解的目的。我们今天的古诗教学当然是不能完全复制古代的教学模式的。但是我们该反思一千多年来的教学的科学之处,介入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文学。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科学之处就在于:诗人创作的时候是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我们不用吟诵的方式来讲解只怕会谬之千里。

  那么如何让吟诵来有助于理解呢?我想的是,介入音韵学的知识。诗歌借助形象表现情感当然是没错的,只是我们只看内容而不管音韵的形式,总会在理解上有所偏差。正如我曾经在一节课上,问学生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怀,几个学生起立回答的都是“悲凉”。学生的答案是有证据支撑的:比如冰冷的关隘,“人未还”的现状,没有“飞将”的遗憾,以及“胡马度阴山”的失败。如此看来,王昌龄自然是带着怨气的。可是,唐人称其为压卷之作,难道就仅仅是因为它写出了大唐的没落与失败?王昌龄生活的年代并不是如此的。其实王昌龄要表达的意思绝不是凄凉,他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传递出的无奈与失落是完全不同的。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国运昌盛之时,与边关的战士也是胜多败少,唐人的豪迈在边塞诗歌中表现得最为精彩,这样一首能成为压卷之作的诗歌自然也在表达着保卫国土,寸土不让的豪迈之情,而战争毕竟是无情的,诗人也在其中发表着感慨。但是感情基调依然是昂扬的。正是因为在短短的诗歌当中诗人将各种情感交织,给我们尽量展现了边塞战争的全貌,才让人称其为压卷之作的吧。而我们如何更为准确更为通畅的将这一层意思讲给学生呢?借助音韵学的知识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看看诗人用了什么字来做韵,“关”、“还”、“山”。在平水韵中,这属于“十五删韵”。这个韵的韵腹是“an”,发这个音需要经历从开口到闭口的过程,拉长了来发这个音的时候,便会有从疏朗、开阔到感慨、叹息的感觉。这是不是暗合了王昌龄本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呢?再看,是个前两句使用闭口音较多,后两句使用开口音较多,诗歌是否在声韵上也做了一次很好的起承转合呢?诗人的感叹与豪迈是不也借助声音表现得很好呢?如果教会学生去如此理解,是不是很好的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再用吟诵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诗歌课是不是才会不失偏颇?

  其实不仅仅有开闭口音的问题,还有入声字的使用,声调的运用等等。把这些内容引进讲解诗歌的课堂,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我说,吟诵是打开古诗理解大门的一把钥匙。

  让我们再回到《饮酒》,用吟诵的方法解读一遍。诗歌使用an这个韵脚(魏晋时期还没有平水韵,古体诗歌中所谓的韵脚多是诗人自发的行为所至),有悠远开阔又抒情的感觉,这个韵在发音的时候经历从开口到闭口的过程,最后用鼻音抒发感情。诗歌中有很多字都用了这个韵腹。如:喧、远、偏、然、见、南、山、还、辨、言。这些字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悠远开阔,情感绵长。诵读的时候应夸张一些,努力体会。按照后来诞生的平水韵来看,诗歌的入声字很少,只有开篇的“结”,结尾的“欲”,中间的“菊”、“日夕”四个字。入声字少决定了诗歌吟诵时的流畅,而入声字的出现能给诗歌错落有致的感觉。诗人在诗歌的一句中第一个字使用入声字,往往是要强调第二个字,或本句后面的内容。如“结”庐在人境,诗人开篇就要强调,我的屋子是盖在有人之境的。这样能更好地引出后面的内容。最后一句的欲辨已忘言。欲字是入声字,也是为了强调“辨”,但已忘言。洒脱之感自然流露。“采菊东篱下”,因有入声字,诵读起来稍有停顿,与后一句对比明显,后一句则连贯流畅。能令人感觉到诗人采菊的动作很随意,很简短,而瞭望南山的动作却很享受很漫长。诗人陶醉在山景中的感觉也就出来了。“山气日夕佳”,有两个入声字,与后一句“飞鸟相与还”对比明显,可见诗人强调飞鸟的归还是山间淡雅美丽的景色,也有暗示自己是“羁鸟”,想回到自己熟识的“旧林”中的意思。从开口音闭口音来看,前四句以闭口音为主,诗歌在“起”的部分,向世人表达自己归隐的特点,只有在本部分结束时的“远”“偏”二字特意用了开口音,可以强调自己心离尘嚣,无论何地都会感到偏远的特点。中间四句是本诗的重点,诗人描述自己所处的山间景色之美,来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所以大量使用开口音,采、东、下、悠、然、见、南、山、佳、鸟、相、还。诗歌的'悠远开阔之感,诗人的享受自然的情怀就都能很好的展现出来了。诗歌结尾的两句,前一句闭口音为主,后一句开口音为主,对比明显,又强调了最后的“欲辨已忘言”,让诗歌的延伸之感和诗人的洒脱之感明显的现象出来。吟诵时,注意音韵的表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对比,有入声字与无入声字诗句的对比,诗歌的感觉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了。

  我所授课的班级已经在这届公开课前具备了开口音闭口音的基本知识,入声字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古体诗、近体诗的区别,也学会了几种吟诵调。所以我能设置“初感知”的环节。我们在古诗文课堂上往往设置初读感知的课堂环节,而学生往往是初读过后没有感知的。因为他并不知道如何感知。当我用《早发白帝城》和《村居》来作为例子提醒学生的时候,学生都知道我在启发他们用什么方法去感知(这两首诗歌都使用十五删韵,都是用an作为韵腹)。所以学生很快的说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而当我问学生诗歌哪一部分应该是重点,哪一部分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怀的时候,他们找到了开口音聚集的部分。这都能说明吟诵教学是可行的,并且是可取的。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诗人的情怀之后,我们该教会学生如何传达这种情感,如何与诗人尽可能零距离的结合,神交。诗歌赏析是种不错的做法。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当然是很好的。而声音呢?孟子说:“发于声,而后喻。”我们该教学生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表现他对诗歌的理解。朗诵自然是一直以来的做法。只是这个源自于西方的做法放到中国诗歌上并不能完全表现中国诗歌的味道。因为朗诵的断句是依据语义的,往往在声音上有轻重之分。而中国的吟诵是根据声音的节拍,平仄的变化等有长短区别,高低区别的,并且在吟唱的时候可以将开口音闭口音很夸张的表现,将感情借助旋律来表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我们是从吟唱《归园田居》开始的,算是一种复习,也算是一番导入。学生通过吟唱再次感悟陶渊明的情怀,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时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骄傲与坚定。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饮酒》。在整节课上,学生一遍遍的诵读,一遍遍的吟唱,逐渐将诗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很好的传达出来。这节课上最后一个男孩子的吟诵将本节课的气氛带到了高潮,他始终闭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声音的长短变化,高低变化都表现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并且用吟诵的方式将诗歌的意境很好地传达了出来。事实上,大多数孩子在公开课上比较紧张,平时课上,更多的孩子们表现得更好。我们也不定期举行一些吟诵展示课,学生会设置情境,带有表演性质地进行吟诵,很努力地去穿越时空,与古人做精神结合。

  将吟诵带入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只不过现在仍处于研究状态,很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但是,恢复中国的方式来教中国的诗歌,价值与现行教学法结合,达到现代教学所设定的教学目的,总不至于是条错误的道路。我想,假以时日,人们会逐渐的发现这是条必然的道路。

《饮酒》教学反思14

  1、 临场发挥,教学机智。由于今天是期中考试的第二天,所以,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不好。所以,在讲解完《行路难》的时候,我对大家说“尽管大家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感同身受。《饮酒》中表达的是“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说我曾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讲述的是在大三考研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找工作,花前月下,而我,能将考研坚持到底,就是因为心里想着这句话,让自己有一颗平静的心,静下心来学习。

  3、情景教学。在背诵这两首诗的时候,带领大家一起体悟这首诗的结构,即创作情境。举例说来,《饮酒》中,我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这首诗的先说生活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但是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提出思考:‘问君何能尔’,接下来作答‘心远地自偏’,因为的是什么?———————是闲适的心境。接下来文章用一句话具体表达了恬淡闲适的情怀,这句话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后,作者说出了体会到人生真谛的一句话,那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会了文章的.情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背

  4、小组比赛的形式。采取多种方式的小组竞赛。如《饮酒》比较简单,就让各个小组中的下等生来背诵,为小组赢得更多的分数,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体成绩很高。《行路难》比较难背,时间又比较短,就发挥各个小组组长的优势。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注:分组细则:把全班学生按照小组蛇形排列分为六个小组。1号为各组的组长,采取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小组的一号回答问题加一分,二号加二分,依次类推,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差生来回答。或者说,这个问题由各个小组的6号来回答。这样,就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个不错的想法)

《饮酒》教学反思15

  这节课的反思:

  1、老师上起来很轻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结的力量,竞争的意识。

  2、这班学生素质高,发言积极。

  3、之所以没有讲完,我想前面的内容浪费时间太长了,在作者简介方面,学生能直接回答,不需要讨论,这是之一,之二呢?我暂时还没答案。

  4、品诗是本节课的重点,悟诗是难点,没有突出出来,有些失败。备课还不充分吧! 5、因为有考试这根弦,所以有些面面俱到。

【《饮酒》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饮酒》(其五)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4

《饮酒》教学设计模板09-08

有关《饮酒》教学设计03-25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教学反思03-25

饮酒翻译02-05

《饮酒》教案02-19

少饮酒的名言警句12-27

餐饮酒店实习总结06-22

饮酒驾驶的标语(精选70句)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