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孔乙己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乙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 1
这节汇报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
其次,在教学的内容上,我依托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为什么本文以“孔乙己”为题的时候,我首先对学生能分析出孔乙己是本文的重点表现对象,并贯穿全文给予肯定,但我又提示学生:“孔乙己是他的本名吗?为什么作者要以一个人的绰号为题?有什么深意?”
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出作者的意图,作者在暗示出这是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可怜人。在填写《孔乙己履历表》时,学生不但兴趣高,而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我不借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还有在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分析、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而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
准备过程中,我一再推翻自己的思路,一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一天晚上,才对自己设计的课件和思路基本满意。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又是第一课时,包括小说基础知识和字音都必须落实,梳理文章这么长的文章的情节,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要想在这样一节汇报课中上出自己的亮点,本身是一件挺有挑战的事,所以思考和准备是费了不少心思。最后我在情节上构思出两个亮点,一个是在梳理情节上,不用传统的划分段落法,而采用一个新的形式——采用履历表,我设计出一个履历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而填写完成这个履历表,学生已经将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好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觉得填履历表比较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始终相信,学生学得快乐,才能学得更好。
另外一个亮点,是我想实现的德育目标。我觉得科举制度离学生是比较遥远的,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学生来说,是触动不到他们的内心的。我想引导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反思——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我们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我想通过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是,怎么避免成为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第二是,怎么在社会中做一个善良的人。
上完这节课,我给自己打的分数是79分,在整体思路和教学设计上,我觉得挺满意!但为何还是达不到优秀?主要是对时间的把握上,整个课堂节奏前面太慢了,而后面为了完成任务,节奏又太快了,导致亮点不能很完美的演绎出来。
虽然由于还是未达预期效果,觉得有些遗憾,但在下午的评课中,学员老师和赵榕深导师都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良多。特别是李新军老师,对我评价颇高,让我受宠若惊,他对我的评价是:“极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地研读文本,在挖掘课文内容中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更是巧妙地用上“履历表”,将学生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勇跃地自主学习,“履历表”也会让学生受用终身。”而赵榕深导师对我的课评价挺高,同时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包括对课堂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对时间的把控,还提出,就算是在公开课中,还是应该以生为本,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时间去完成一些问题的钻研和理解,应该将时间交给学生,而自己课堂的内容是可以精简的,这些指导都让我受益无穷。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锻炼,也是一份终身难忘的收获。
孔乙己教学反思 2
经过反思再次教学本节内容,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或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和情境,结果学生的积极性真地被激活了,对他们在学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探究的热情和他们各自富有创意的问答、评价,我虽有所预料,但还是颇为意外。及至后来,他们的思维如潮水般奔涌、跳跃,他们的潜能如被唤醒般释放,我更是受到一种震撼。
1、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从字词入手,再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宏观把握全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使思维与语言实现最佳的整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化验,最终使学生答出理性,问出个性,更上一层楼。
2、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知识的汲取,方法的选择、提问,切入口的转换方面富有收获,为发言者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精神家园。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个体的思维互动起来,课堂变成了战场,学生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思维能力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强了。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积极实践、自主反思,进一步探索、创新,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孔乙己教学反思 3
《孔乙己》是鲁迅的名篇,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许多困难,如果不让学生真正走进《孔乙己》,而是硬塞给学生许多分析与讲解,那样的做法显然有悖于阅读的真正意义。
理解小说,先要走进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中去。咸亨酒店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所有的故事都从这里上演。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场的、未出场的,从这里可见证那个社会,影射那个社会。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咸亨酒店。接着我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典型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字斟句酌,揣摩研究: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开始活动,谈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一个丑恶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的为富不仁,可以任意宰割社会上的弱小生灵,以致让孔乙己一步步走入坟墓。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十二的孩子就把潺水当作寻常事。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连没有社会地位的短衣帮都可以这么做,笑声的'背后是无情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短衣帮连坐的资格也没有,同样被人们看不起,但他们却以嘲笑孔乙己换得片刻的心里轻松……在学生谈了自己的认识后,我进行了及时的小结: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社会的全貌,我们通过咸亨酒店这个小舞台,了解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这个大舞台,文章取材虽小,文章的立意却不小,这就是小说中所谓的通过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课时以感受人物为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爬不上去又不愿甘居底层的另类二、四体不勤,好喝成性的懒汉。五十多岁的一个高大男子,就是替别人做做小工也足以活下去了,但孔乙己自命清高,怎么能做一些体力活呢?甚而至于胡子不剃,衣服不洗,惰性酒性已深入孔乙己的骨髓,但他不以为耻,总拿“读书人的事”来掩盖,可悲可叹!三、心地善良也做不了好人的可怜人。孔乙己总算是个心地特善良的好人,守信用,不赊账,但他偷也偷不好,经常被逮,他根本不是做流氓痞子的料,所以这个社会最终接纳不了他。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不仅仅是孔乙乙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那里的人太冷漠,那里的世界不够明亮。
孔乙己教学反思 4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孔乙己教学反思 5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内含许多利于互动的内容。例如能提供丰富想象空间的“空白”点、感人的情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出这些互动的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会“说”——与文本展开对话,实现生本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孔乙已》一文时,根据课文中“孔乙已在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此以后,孔乙已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是死是还是活着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探究,与文本中好吃懒做、受人嘲笑的孔乙已及众人进行了一次次对话,学生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已经没地方可以去了,也没有人照顾他,他只好来到了鲁镇的河边,望着那绿色的河水,一下子跳了下去;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自从离开了咸亨酒店之后,身心疲惫,终于在一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夜晚跌入深谷;有的还说,被打断腿的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由于伤口化脓,医治无效死亡了;还有的生说,孔乙己在离开咸亨酒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好遇到残联领导路过,他获救了,治好病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加更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有效互动。
孔乙己教学反思 6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
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夺取全面的胜利。如何“言传”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社会怎么薄凉的?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语言”进行了必要挖掘。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现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
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对学生而言,我的确是个过客。
关于教学设计过紧与过松的问题还在困惑着我:过紧就会限制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有控制的痕迹;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散漫、左右出击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思维的浮浅。到底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平衡?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讲的课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道不尽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教学反思 7
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抛除了脑海中所有的成见,与文章“坦诚相见”。一读仿佛见其人,二读仿佛有所感,三读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对经典,有时我会窒闷无语,大约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吧。后来一则材料进入了我的视野,据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读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语,似醍醐灌顶。
可是于教学而言,“意会”仅仅是第一步,我还必须要“言传”,教师永远做不了孤胆英雄,因为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指导着学生去获取全面的提高。如何“言传”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孔乙己“苦”在哪儿?社会怎么“薄凉”的?于是授课过程中,以情境再现为目的,进行了大量的演读、模拟,这个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朗读与语言的品味,并顺势对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进行了必要挖掘。
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设计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几个“触发点”,一是导入暗示科举制度,二是认识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级,三是体会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圣贤书同样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让学生思考作者呐喊什么。就课堂效果而言,在品语言、理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由“笑”转为“不笑”,现场由“快活的空气”转为“肃穆的气氛”。
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天然的特点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给学生”,这样做显然会让许多人再次陷入迷茫:这没让学生自主,这没让学生合作,这没让学生探究,甚至这也没有传授什么方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是啊,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也想问问听课的学生,但我没有机会,45分钟的相遇仅仅是一次偶然。
关于教学设计过紧与过松的问题始终困惑着我:过紧就会限制学生的课堂生成,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控制的痕迹明显;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散漫、东飘西荡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思维的浮浅。就我个人喜好来说,我比较讨厌自由散漫的课,但就本课来说,我又感觉过紧,学生鲜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到底怎样做才是恰当的平衡?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尊鲁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讲《阿长与<山海经>》之后鲁迅纪念馆的馈赠,此刻,先生正注视着我,我不知道我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声,我只能感慨一句:说不尽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教学反思 8
《孔乙己》为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第一课,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最满意的一篇白话小说。
本单元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根据这些,我把本课的教学活动梳理为以下几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弄清小说的三要素;
3、会讲孔乙己的故事,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4、理解小说的主题;
5、学习本文的写作艺术。
由于对小说人物的形象的把握是重点,因而我第一课时重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从他的动作、语言、肖像、神态来做具体分析,并可以前后比较,从中归纳出写作艺术——白描、对照、以喜写悲、准确的用词。在小结时给出一系列的填空题,让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讲讲孔乙己的二三事,其实是对前课时的回顾检测。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得出小说主题,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在朗读品味中理解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深刻有力的语言艺术,读懂作品的内涵。从学生读书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这样几步——读中知事明情;读中会意悟情;读中入境动情;读中学表情达意。
第二课时中的拓展阅读《长衫引发的思考》,可以使读者对文章有现实的'思考,赋予作品新时代的意义,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维启迪。创新写作的四个题目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是小说的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文化——金钱——权力——劳动的思考”,密切联系小说的主题,既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范进、孔乙己、丁举人想到的”,可以让学生对同时代人物做比较分析,从而认清我国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偷”,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值得我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人物形象作深入的探究思考。从孔乙己偷的对象来看,这难道不是弱者向社会制度的一种反抗吗?
本课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知识层面。不足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面不广,学生表现的不活跃。
孔乙己教学反思 9
一、背景
这是一堂阅读课,教学任务是从孔已己的细节描写中体味其性格特点。此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惑:孔已己很穷,又好吃懒做,出于生存需要,只得去偷。但他为什么不偷别的诸如衣服钱财等,而偏偏选择了偷书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话题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而且直觉告诉我,这是个深入挖掘文本的挈机,如何利用学生抛出的这块砖引出文本中更深层次的蕴涵着的那块玉,是教师作为引导者所必须做到的。趁着学生讨论之际,我迅速整理着思路,以期使这条线成为较流畅的抛物线。
二、共同生成过程
师: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遭社会凉薄的人,他悲凉的一生与偷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而偷,因偷而遭打,因偷而受人嘲笑,又因偷而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失去了站立的资格。其实,作为一个多余人,窘迫的孔已己在求生存的夹缝中需要很多必须品,很多东西都可以是他偷窃的对象,我们先找找看,孔已己不偷书还能偷哪些?
生:钱。这应该是毫无疑问了,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生:书。因为我想孔已己应该很喜欢读书,因为书上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满嘴之乎者也、茴香斗的茴字有四个写法,虽然这些书读了也没什么用。我估计孔已己家没有好书,而书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是精神粮食。
生:酒。因为酒是孔已己的命根子。文中提到,他最后无法行走以致穷途末路时,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挣扎是摸出四文钱,放在我的手里,换了酒喝完后,便又在旁人的谈笑声中,坐着用这双手慢慢走去了。都这样子了,还忘不了酒。
生:一件长衫。孔已己显然很看重他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我们刚才也说了,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孔已己舍不得将它脱下来洗一洗,更舍不得将它换掉。
师:这么多物品都是孔已己所必须的。孔已己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忠实追随者、受害者,他一不偷钱,二不偷财,只偷书。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绝不是偶然的。我们能从书上为孔已己的窃书找到充分的理由吗?
生:我想这与孔已己自欺欺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因为当别人嘲笑孔已己我昨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已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孔已己认为即使是偷书,因为与读书人沾边,也算不得偷。
师:确实,在世人的眼中,贼不是个好听的字眼儿。贼,偷窃者,世人鄙称三只手也。凡正人君子,都不愿自己的声名与贼字沾边儿,但如果是雅贼,那又当别论了,他和鼠窃狗盗之辈不可同口而语。孔乙己千方百计将自己划归至雅贼之类,以维护读书人的面子。所以面对别人的取笑,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生:孔乙己终其一生追求不懈的是功名,但胡须花白的孔乙己最终与功名无缘,这无疑成了孔乙己心头的疤,稍有触摸,便揪心地痛。所以当大家嘲笑他为何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时,孔乙己由刚刚的不屑置辩到颓唐不安、脸色变灰。同是读书人,凭什么丁举人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自己却是酒客的笑料。既然范进50岁可以中举,中举后乡绅一反常态对他百般讨好,自己当然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读书人的身份和终极追求。但自己没钱买书,又想干体力活,只能去窃书,当然也顺便解决生存问题,一举两得。
生:孔已己之所以将自己的行为称为窃书而不是偷书,他想通过咬文嚼字,使没有文化的取笑者犯糊涂,不使自己那么难堪。
另一生补充:古人所说的窃书,一般不是指偷书,而是指私自看或悄悄读别人的书。我前几天看过这样一个材料,韩愈少年好学,但家贫没有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孔乙己所说的窃书,应当指这个。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其实是想偷换概念以便事发后引经据典,将古今窃书混淆起来,掩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
师:以上理由都非常充分,但孔已己真的是如此龌龊之人吗,偷了东西还想抵赖?我们再读课文。
生:其实孔已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惯偷,他的性格还是挺诚实的。因为书中写道: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已己的名字。但是他又不想干其他粗活,为了生存,只得偷些在他看来无伤大雅的笔墨纸砚。所以他还是蛮可怜的。
师:很好。孔已己还有其他好品行吗?
生:他将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吃,说明他很善良。
生:他教我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说明他很热心。
师:确实,孔已己这个被社会凉薄的读书人,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沦为了一个多余人。他诚实却偷别人的书,他善良却好吃懒做,他热衷功名又麻木不仁。这样一个人,注定了被社会吃掉的命运。所以鲁迅对孔已己这个人物,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那是慈父对不上进儿子的复杂感情。
三、反思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独缺了语文这一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的一种亵渎。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
孔乙己教学反思 10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本科本着以传统的方式,概括性的精讲,多维的看问题的方式教导学生思索学习。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和查阅相关作者的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另开一片天地,让他活在现代,大胆写作一篇小文,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与课文的对话,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发展思维。本课教学从基础知识开始,到产生新问题新思索结束。
二是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性格,从性格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重视营造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对人物描写塑造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从基础性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从零感悟鲁迅先生的小说。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当然此次授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与学生的交流更深入,更贴近学生,效果会更好,当然人无完人,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改进,扬长避短,提升自我,让孩子在文学中更快乐自在的学习感受语文语言美、文学美、思想美!
孔乙己教学反思 11
《孔乙己》是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多一倍的时间。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第一课时,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与往届差别较大。为此,我只好完全改变了原定的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最后引到《孔乙己》。而且我还发现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因此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我想老师能做的仅限于此吧!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识到老师教给学生的不该仅仅是文本内所限的那些,要是能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真正成功之处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 12
对于《孔乙己》的教学原先是安排2课时搞定的,临到备课的时候,还是改变了主意。基于鲁迅先生作品深刻内敛的难度,所需消化的内容蛮多,不管是哪一块都够你磨掉一大把时间。再者篇幅也不短,2课时上起来绝对会是“意犹未尽”。因此实际的备课,比原计划增了1个课时。
上周备的课。当时是从小说三要素着手的常规教法进行设计的。设计思路明显落伍过时的。当然,如此教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多少能加深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记忆,巩固阅读小说的最基本方法。想起学生一贯的“行事风格”,要想做到课前预习是不大可能的。花样无须太多,到时让他们按要求找相关信息,估计会磨磨蹭蹭的让人抓狂。即使不太深入,三课时也不见有宽裕。于是,没有精心的预设,没有刻意创新的思考,孔乙己这个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就这样灰溜溜地展示人前了。这样的备课,除了一气呵成的快感和轻松过,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思的价值了。
昨天上完了第一课时,感觉不大好。学生情绪恹恹,反应淡漠。这样的状态如果延伸到后两课时,课堂节奏必定更显拖沓而冗长,哪怕一分钟都会是身心的折磨。还是调整一下教学思路吧!于是今天的上课,先撇开人物的`描写方法。从文末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讨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而展开教学。令人高兴的是:举手的学生多了,关于孔乙己死了的大部分“证据“都找出来了,在细细品析中,他们时而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意……
身为教师的我,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对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以文末这句为切入点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设计,只是懒得去花一点心思而已。也不想想随意随性而至的教学哪能赢得学生的一片欢心呢!平时的备课大都为应付教学检查而凑合抄抄写写的,而上课呢往往跟着经验走,效果不佳太正常了。“写一套,上课又一套”的毛病,都是教龄增长带来了除信守捏来的熟络之外的又一大特点。如今,像我这样凭“经验之谈”上课的教师也该占一定比例,创新教学的激情不复存在了。而把课堂教学的微效和无效都一股脑归罪于学生,惭愧。试想,如果教师能在每天随堂课投入开公开课的那般精力,绞尽脑汁,精雕细琢,那么应该离有效高效的课堂不远了。
孔乙己教学反思 13
这次参加20xx年南宁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我必须承认,我没技术。不是这次没有,以前一直没有,对电子类的技术,我比较愚钝且白痴。所以,这次的参赛真让我身心俱损。
首先是设计。这堂课的设计我费了很大的心思。我抓住小说中的“我”——小伙计身份切入,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带领学生咬文嚼字重现读书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研讨“我”眼中的孔乙己和众人与“我”如何对待孔乙己,为后半部分“我如何看待自己和众人这样对待孔乙己”做铺垫,并以此探讨鲁迅通过此文的内心呐喊。
设计如下:
一、在“我”眼中,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在“我”眼里,众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三、“我”是如何看待众人这样对待孔乙己?
四、作者想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呐喊”什么?(社会、众人、孔乙己、掌柜、小伙计……)
我设计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孔乙己的命运史,还是“我”个人的成长史。更是回到现实的我思考该如何做人,该如何在现实环境中做自己,是被环境所改变,还是努力改变自己,进而去影响环境?明白了这些,也就读懂了鲁迅的呐喊。
既然选择参赛,就还要去学技术。自己摸了学校的古老设备——白板。无从摸起。问电脑老师,两个字:不懂。这个学期才来的电脑老师,真是为难他了。又风风火火去问曾经参加技术培训的老师,由于参训时间很久了,回来又很少用白板,所以他也只能简单地说说大概方向。我又陷入了自己摸索的模式。网上学了,但无处实践,到实际应用时,又装不上白板软件,所以,赛前的技术指导和应用,是一片空白。
到了比赛地点——南宁四中。我懵了。高大尚的多媒体教室,高大尚的白板,一切都是现代化。我的土鳖课件,显得特别寒碜。一如我寒碜的乡村教师身份。人家来比赛,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后勤、技术、指导三者具备,上课者从容镇定轻松上阵,而我顾此失彼,没技术,让我不自信;课程设计没人有效指导,让我没把握;拿出设计后,没实践没熟练,让我错漏百出。
上完《孔乙己》后,我真心感觉我就是那个《东施效颦》的东施,去学“西施”的信息技术,不但没学成,反而连我自己的语文学科该呈现的技术都弄丢了。天呀,我是该哭还是该笑!
赛前,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技术弄技术,反而自己的课堂设计都没能好好打磨,造成了设计只是一个框架,没能把自己的文本解读化成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或者说只有教法的灌输,没有学法的指导。以致到真正比赛时,技术不会展示就算了,甚至连自己上课的基本功也荒废了。
课后,秦义滨老师(配合我上课的孩子们的语文老师)特意跑来殷切诚恳地对我提出几个建议:
一、教孩子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应发散他们的思维,并培养他们说话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的习惯。
二、教学不能只是提问题,还要教给孩子学法。
三、一节课确定好重点难点了吗?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呢?重难点指的是一节课中的重点难点,也指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重难点。提前评估和应对,引导者才能驾驭整个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才能不被学生牵着走而无法把握时间。
四、一节课至少要有一个亮点。每次设计课,都要问问自己这节课的亮点是什么?
五、引用其他辅助素材时,应该考虑如何用,什么时候用才起最大效果。
六、参加活动,要研究透活动的主题。
听秦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么一对照,我的课真的是病得不轻。我的课只是达到了“教什么”,而“怎么教”还是零。继续从零开始吧,我这个课堂小学生。
在四中,上《孔乙己》,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让我们反思如何做人,秦老师的指导让我反思如何上课。深深感恩秦义滨老师。
孔乙己教学反思 14
经过深思熟虑后,我重新教授了本节课的内容,努力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学生们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了富有创意的问题和观点,让我感到意外又惊喜。随着课程的进行,他们的思维如潮水般涌动、跳跃,他们的潜力被激发出来,让我深感震撼。
1、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从字词入手,再到句子含义深刻,进而宏观把握全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使思维与语言实现最佳整合。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获得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够理性回答问题,个性提出问题,达到更高水平。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们可以共同探讨知识,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灵活转换思维角度,从而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精神世界。学生们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提高了质疑和解惑的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合作是基础,竞争是激励,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互相激发和交流,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挑战的舞台,学生们在这里进行口头交锋,争论不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积极实践、自主反思,进一步探索、创新,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孔乙己教学反思 15
本节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精彩纷呈。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了多方对话,结合文本深入解读作品,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本课程还关注宏观设计问题,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方法和提升阅读思维能力。我们以人物研究为核心,通过人物来观察社会。具体而言,我们首先从人物所面临的遭遇出发,从表面现象进行分析;然后深入探讨内在原因,从根本本质角度进行思考,实现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阅读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营造沉浸式学习的氛围。学生从阅读、听力开始,到最后的阅读和听力训练,整个过程贯穿着对故事中人物结局的探讨。同时,我们也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
(2)悲剧由谁造成?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角色体验。通过让学生扮演孔乙己的角色,想象他快要离世时,会回想起周围的一切,以及对他造成最大冲击的事情。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的遭遇和情感。
孔乙己教学反思 16
孔乙己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作为教师,在教授这篇作品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的教学重点过分偏向了文化传承方面,忽略了对孔乙己人性深层次的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天下人民的形象,他的遭遇也具有典型的民生的内蕴性。在这一方面,我虽然向学生们传授了相关的文化知识,但是却并没有真正深入地探讨孔乙己内心的世界。
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孔乙己故事情节生动,构思精妙,但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优点,而是依然采用了传统的“黑板语言”模式,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够高。对此,我应该尝试采用更加生动、具有互动性的授课方式,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或线上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互动之中来。
再次,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孔乙己故事中人物形象丰满,涉及了人性的各个层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因此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即对学生的诉求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和解答,为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最后一个不足之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课后学习的引导和监督。孔乙己故事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其内在的文化和人性价值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离开教室之后,并不会去主动地思考作品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后续引导和监督,例如组织讨论、阅读小组或者作业布置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孔乙己的内在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从自身的不足中找到原因并积极改进,才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深入思考和反思,不断优化我的教学方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孔乙己教学反思 1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作品对学生来说常常难以理解,如果我们不能让他们真正深入到《孔乙己》中去,而是仅仅向他们灌输大量的分析和解释,那就违背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理解小说,咸亨酒店是一个繁华的场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是故事的源头。在这里,各色人等汇聚一堂,有些已经登场,有些尚未亮相,但都将在这里留下足迹。透过这里的人和事,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揭示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堂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情景。随后,我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典型的环境描写,让他们认真品味,深入探讨: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发表独到见解:这是一个丑恶的社会,道德沦丧,唯有知识才能升华。官员们贪婪无厌,肆意剥削社会的弱势群体,导致孔乙己走向绝境。这是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年仅十二的'孩子居然把潺水当作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包括没有地位的短衣帮,笑声背后是无情的现实。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短衣帮连坐的资格都没有,同样被人唾弃,但他们却以讥讽孔乙己换取片刻的心灵慰藉……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咸亨酒店这个小小舞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透过这个小小的舞台,我们窥见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全貌,虽然取材于微小之处,但却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正是小说所谓的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折射社会生活的精髓。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高大而懒散,虽然做些小工也能勉强维持生计。他自视清高,不愿做体力活,胡子蓬乱,衣服肮脏,整日沉迷于酒色。他总是借口自己是个“读书人”,以此掩饰自己的懒惰和堕落,令人感到悲哀。这个人名叫孔乙己,心地善良,守信用,从不赊账。然而,他偷东西的本事却很差,经常被人发现。他并非恶棍之辈,却也无法成为社会接纳的一员。他是一个可怜人,善良却命途多舛,无法摆脱自己的懒惰和堕落。
孔乙己在欢笑声中闪现,又在欢笑声中渐行渐远,这并非孔乙己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哀伤。那里的人们过于冷漠,那里的世界缺乏温暖的光芒。
孔乙己教学反思 18
《孔乙己》是一篇“老课文”了。下面,就用一种“反思”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与思考吧。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 。
孔乙己教学反思 19
重点回顾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导入从复习入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过了社会环境的描写,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这是上节课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难度也不高,这样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在学生复述完毕后教师明确:两种顾客,两个阶级,严重对立,壁垒森严。引出孔乙己的出场。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备课的一着“险棋”。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当然,为了保证第二天上课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知道课堂上要讨论的环节,也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作业虽然布置了,可上课前我还是捏了一把汗,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了呢?他们的表现的好坏可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啊!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发言开始了,学生的发言彻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精彩的发言不时激发出阵阵掌声。虽然有些发言稍显稚嫩,但明显看出,学生是精心准备的。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学反思 20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内含许多利于互动的内容。例如能提供丰富想象空间的“空白”点、感人的情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出这些互动的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会“说”——与文本展开对话,实现生本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孔乙已》一文时,根据课文中“孔乙已在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此以后,孔乙已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是死是还是活着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探究,与文本中好吃懒做、受人嘲笑的孔乙已及众人进行了一次次对话,学生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已经没地方可以去了,也没有人照顾他,他只好来到了鲁镇的河边,望着那绿色的'河水,一下子跳了下去;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自从离开了咸亨酒店之后,身心疲惫,终于在一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夜晚跌入深谷;有的还说,被打断腿的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由于伤口化脓,医治无效死亡了;还有的生说,孔乙己在离开咸亨酒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好遇到残联领导路过,他获救了,治好病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加更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有效互动。
【孔乙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06-07
《孔乙己》教学反思03-29
孔乙己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7
孔乙己教学反思(精选10篇)06-21
《孔乙己》教学反思汇总(15篇)12-22
《孔乙己》教学设计04-21
孔乙己教学设计03-26
《孔乙己》教学设计08-01
《孔乙己》教学设计[优秀]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