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3 08:09:3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优秀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人物的台词,探究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进而理解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戏剧冲突的理解。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倾听童谣,感受亲情。上课前学生自由读童谣,感悟亲情。

  二、检查预习,了解剧情

  1、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

  明确:

  1、剧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假如要以一个具体的物品名称来回答,我会答“枣儿”。

  三、明确文体,了解学法。

  补充戏剧知识点。

  明确:

  补充戏剧小知识——

  (1)戏剧是一种以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艺术。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冲突表现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复杂矛盾与人物性格,更便于深刻地理解剧本的主题。而理解主题也能加深对戏剧冲突引起的原因与性质的理解。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正是由一对对矛盾冲突,才有了很多精彩看点。

  (2)理解潜台词是深入鉴赏剧本的关键环节之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的。只有认真品味对话中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理解剧本表现的主题。

  了解学法。

  (1)了解学法:本课就是从寻找精彩耐看的内容入手,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台词)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了解作品矛盾冲突,深入理解主题。

  (2)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文中精彩看点,并读给大家听。

  提示:精彩耐看的点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组对话,也可能是几个词语等等。

  四、品析文本,揣摩情感

  学生跳读课文,先标画内容,然后大声读出自己觉得精彩耐看的内容,并说出理由。

  明确:一是练习朗读,二是表达能力,三是以此为切入点,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去赏读人物语言,了解人物内心情感,抓住矛盾冲突,从而理解主题思想。

  在学生朗读品说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下列一组句子。

  1、学生分角色演读,其他同学思考,哪一组句子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都湿了!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湿漉漉、粘乎乎的!

  明确:从人物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内心的情感,特别是叠词恰到好处的运用。通过赏读,深入剖析老人的言行,揣摩其内心的失落与伤感。追寻老人往日的温馨,引发对老人今昔生活境况的思考。明确老人的期盼与儿子的不归的矛盾冲突,正是老人对亲情的渴盼。

  2、学生分角色演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谁读的最好,理由是什么?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明确:从舞台说明,人物对白,标点符号等角度赏读出男孩对父亲归来的期盼与父亲冷落不归的矛盾,男孩子走与老人留的矛盾。体会老人和男孩的孤独与期盼,对亲情的盼归。

  3、师生演读,品读人物语言,悟出潜台词后的象征意义。

  问题1。学生思考讨论,男孩与老人所说的“巧克力”不同含义。

  问题2。与“巧克力”相对的“枣儿”的象征意义。

  男孩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明确:“巧克力”与“枣儿”的象征意义。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地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底蕴。

  五、思索矛盾,感悟生活

  1、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大屏幕打出时代背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大规模离开家园,闯荡世界。据统计,到90年代末期农村外出从业青年达1。2亿人,相当于有一半的农村青年外流,这种趋势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还在加剧。

  2、感悟人类的发展进程带给我们的关于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这对永恒的矛盾。

  (1)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曹文轩《前方》

  (2)“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

  ——作家王鼎钧

  (3)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伏尔泰

  六、齐读童谣,结束授课。

  结束语

  文学作品帮我们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软,带领我们从感性的思想走向理性的思索。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因为家,它是生存的寄居之地,又是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精神家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凭借,成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人的开拓生活与家园之恋的生存悖论中,“故乡”将是一个永远的不断被追求着的梦。无论将来你身在何地,以何种方式生活,当拿起亲人给的枣儿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还是家乡的枣儿最好吃,还是家乡的枣儿最甜!请记得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亲情随身携带,记得精神回乡。

  板书设计

  枣儿童谣开场——父母疼爱子女男孩遇老人老人念儿子枣儿名字的来历枣儿尿脖子枣儿树下撒尿男孩思父母——为父藏枣童谣收场——呼唤亲人社会变迁呼唤亲情

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2、积累重点词语,学习古文翻译的方法。

  3、感悟“物外之趣”,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欢快;童年是一首诗,浪漫多彩;童年是海边的贝壳,五色斑斓。想起童年,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分钟,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与大家分享一下。请一学生讲讲。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译读激趣:1.简介作者、作品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2.一读(指名4生读),读准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3.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4.三读(译读),读懂文意。(1)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③你还什么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3)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点拨,进行组间交流。(4)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5.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如: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教师抽查重点字词的翻译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中“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其实文中所写的都是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有趣而奇特呢?

  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作者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赋予了自然景物新的形象。 四、体验与反思:1、本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请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童趣”为题,写一篇小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中较难读的生字和词语;理解和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应用想象、对比、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了解白鹅的特点,并能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所表达的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重点:

  了解并体验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的高傲特点。

  难点:

  从那些贬义词中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请打一种动物。(白鹅)

  2、我们还读过一些关于“鹅”的'诗文,你能背一首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我国漫画大师、艺术教育家,美育教育的先驱者——丰

  子恺先生也在1946年夏天写了一篇《白鹅》,我们现在就来学习。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请小声地自由地读课文,读后说说你对这只白鹅有什么印象?

  2、丰子恺先生也有一句评价的话,你找出来了吗?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初识“高傲”

  1、(出示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抽生回答,评价朗读。你认为这句话概括了白鹅的什么特点?“高傲”是什么意思?作者是看到哪些后才想出来的?“高傲”这个词你能够换成哪些词?请换进去读一读。

  2、鹅的高傲,除了表现在姿态上,更表现在它的哪些方面?请读一下这段话。一个“更表现”,说明课文主要写的是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

  3、请快速地读课文,找出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3、4自然段,再识“高傲”

  出示两句话:⑴鹅的叫声很高傲。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的高傲写具体的?分小组自由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体会体会。

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将抽象语言还原成画面,感受体会句子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字。注意读准多音字“结、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句子,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在动物园见过天鹅,天鹅是一种很美丽的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它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天鹅的`课文。

  2.看看在小天鹅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勾画有关词句,了解小天鹅当时飞行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

  相机引导品味词句抓住“飞得最慢、支持不住、拼命鼓动、下降、收拢翅膀、摇摇摆摆、飘荡”等词、

  指名读有关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那一群天鹅则像一条白线似的,在皎洁的月色下若隐若现。”

  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再现句子描写的情景。

  5.小结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翅,触是翘舌音,膀,拢是后鼻音。

  2.翅字注意支字旁的捺画要舒展,以便能托住里面的“羽”。啦字注意中间的提首旁窄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摘抄描写小天鹅离开水面飞向天空的句子,并认真抄写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天鹅的形象。

  3.感受小天鹅不畏艰难,追逐同伴的动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小天鹅当时是怎样飞行的,以及它为什么会掉队,那它最后脱险了没有呢?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句子。

  理解句子:“直到那群天鹅消失了,这只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等那群天鹅消失了,小天鹅才闭上了眼睛?

  理解小天鹅在认真观察那群天鹅飞行的方向。

  3.指导朗读。

  4.小结。

  三、总结拓展

  1.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天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描写了一只年幼的天鹅,在与同伴飞行途中,由于体力不支而掉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小天鹅经过一夜的休息调整,重新恢复了体力,它又顽强的追寻同伴的足迹。赞扬了小天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不畏困难,一往无前。

  四、作业:以“小天鹅,我想对你说”为题写话。

  板书

  天鹅

  及时观察

  掉队 冷静机智 追赶队伍

  不畏困难

优秀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⑴ 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⑵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思路】

  《故乡》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重点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说出小说的特点。

  ⑵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⑶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2、能力目标:

  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当时农村生活现状的失望和悲哀,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以及改变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教学重点】

  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对比、讨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认真阅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像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背景探究

  学生交流从各种信息渠道收集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现实的材料,最后明确: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的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这以后作者把它编入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录音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从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抄写课下注释的词语含义。

  阴晦 萧索 心绪 无端 如许 潮讯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惘然 隔膜 恣睢

  2、完成下列表格。

  变化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优秀教学设计7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优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认“烛”“晓”两个生字,会写“屏”“烛”“晓”“偷”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神话故事。你们可要仔细听哟,待会儿老师有问题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课件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边播放《月光曲》或《月夜》)相传,后羿是一位射箭的能手,常常帮助人们,做好事。王母奖赏了他一颗仙丹,他的徒弟逢蒙心术不正,想抢仙丹,嫦娥情急之下,就吃了仙丹,成了仙。后羿非常伤心,在香案上,摆放嫦娥喜欢吃的东西,供奉。

  师:谁来说一说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那你觉得故事的主人公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温柔 善良 美丽)

  师:老师今天把这位温柔,善良,美丽的神仙姐姐请到了我们课堂,让我们一起去与她问声好吧!

  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板题、读题)

  二、走进诗人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

  三、走进古诗

  1、学习生字

  (1)认识生字

  师:现在咱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请你翻开课本123页,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把古诗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并想办法扫清字词障碍。

  师:看来大家读的都不错,想必早把字词障碍扫清了,那我可要检查检查了,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指名回答) 屏风 烛影 晓星

  (2)书写生字

  重点:晓

  师: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特别要注意,那就是“晓”字。请同学们先观察观察它,并想想在写这个生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不多加一点,一横一撇,不写两撇)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我一起写一写。要把生字写好,课后还得下功夫练练才行,写完之后给我改一改,评一评谁书写得最工整。

  (3)朗读古诗

  师:接下来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你们还敢挑战吗?谁来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为了你们能够读得更加流利,有感情,我把一位神秘嘉宾请到了我们的现场,这个人就是——李商隐。大家掌声欢迎!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并播放声音)

  师:谁能学着李商隐的样子再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后再齐读)

  2、品读古诗

  (1)生活环境

  1)现在我们来读读诗中是怎样描写嫦娥的吧!请你再读古诗,看看嫦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预设: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找出前两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吗?解释前两句。

  晓星:黎明的星星 沉:(师做手势,表示一个物体沉下去,像沉到海底了一样。师反复用手势做下沉状)落下,消失。

  室内,用云母做的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晨星就要消失了。

  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嫦娥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每天夜晚只能面对着屏风、烛影、长河、晓星,与它们为伴,可以体会到嫦娥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幽暗——寂寞、孤独。

  师: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广寒宫)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

  4)你能带着这种(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读一读吗?

  师:请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后指名读。齐读。

  5)(过渡)师: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风烛影作伴,看见的只有天河沉星,听她诉说苦闷的也许只有那只小白兔了。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2)偷吃灵药

  1)生:因为她偷吃了灵药。

  2)师:诗中哪里告诉了你?嫦娥偷吃灵药后,有什么感受?(后悔)

  3)师:她为什么会后悔呢?老师就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生:因为她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天天一个人,心情很孤独、寂寞。

  (以前生活的幸福,现在生活的痛苦。对不起心爱的丈夫。)

  师:是呀!《嫦娥奔月》的故事告诉了你。谢谢你哟!

  师:让我们带着我们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

  4)师:嫦娥偷吃灵药后,心里非常后悔,她每天只能看到什么?

  生:碧海青天

  师:(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碧海青天)这就是碧海青天。只能看到这碧海青天,所以每晚感到很(孤独、寂寞)出示:碧海青天夜夜心

  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后两行。(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师:(指名读)我没有听出嫦娥的苦闷。嗯,嫦娥,我听出来了你的苦闷(孤独寂寞)!来,握握手,我愿与你交朋友,你就不寂寞了。

  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

  师:嫦娥呀嫦娥,我们能体会到你的苦闷。请大家齐读全诗。

  (3)体会心情

  师:我听出了嫦娥的苦闷,诗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诗人写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亲眼看见的吗?(不是),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嫦娥后悔偷灵药是她告诉诗人的吗?(不是),那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回想诗人的一生,二十多岁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的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他与心爱的妻子结婚,本来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是,妻子英年早逝,留下孤独寂寞的他,他为嫦娥而哀叹,也为自己而感伤。诗人能想象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嫦娥一样孤苦而寂寞。所以,在这首诗里,诗人和嫦娥的心是相通的,正所谓“心心相通,同病相怜”,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深情地朗诵这首诗。请男生帮助诗人把这种寂寞用诵读的方式排解出来好吗?(男生配乐齐读)请女生帮助嫦娥把这种寂寞排解出来?(女生配乐齐读)

  四、读出画面

  1、师:有人说会读诗的人能把一首诗读成一幅画,同学们能做到吗?(师:有的同学不够自信,试一试吧)

  2、师读古诗,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老师读古诗,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瞧,把你看到的或想到的说出来,就可以变成一幅画。

  3、(出示画面)师:谁能把这幅画变成一首诗?

  师:让我们把画面带到古诗里,一起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师:我们这位美丽的嫦娥仙子就这样在月宫中度过了她的一生,关于月亮,你能说说有关它的诗句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六、总结升华

  每当夜深人静,我们抬头仰望一轮明月时,我们就会想起居住在月宫里的(嫦娥),也会想起李商隐写的一首诗,我们不禁轻声地吟诵道(生吟诵古诗)。下课!

  七、作业超市

  1、我会背《嫦娥》。

  2、我会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板书设计:

  嫦娥

  李商隐

  烛影深

  晓星沉

  后悔、孤寂、苦闷

  偷灵药

  夜夜心

优秀教学设计9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2、听朗读(配画配乐)

  要求:对照课文,找找看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停顿;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3、解决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教师利用课件订正)

  4、文章的题目是“春”,那么作者写了春天中哪些东西?分别是在课文的第几段?

  参考:春天的草(3);春天的花(4);春天的风(5);春天的雨(6);春天中的人们(7)。

  四、具体分析:

  1、春天的草。

  ⑴“偷偷的”,“钻”——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修辞:拟人)。

  ⑵“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⑶哪一句可以看出小草的生长的状态?——第二句——长势喜人,面积大。

  ⑷除了写这些,还写了在草地上玩耍的人们,为什么要写呢?

  参考:写人是为了衬托草,因为春天的草太可爱了,软绵绵的,所以有许多人想亲近它。(间接描写)

  ⑸小结:(展示课件,全班齐读后提醒停顿,再读)

  ⑹拓展:你能给这幅春草图配一句古诗吗?

  参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浅草才能没马蹄”

  2、春天的花。

  ⑴齐读(要求:思考“写春天的草作者用了拟人,那么写春天的花作者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⑵评价朗读。

  ⑶写了哪些地方的花?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参考:树上的桃花、杏花、梨花,地上的小野花。作者的视线是从上往下的`。

  ⑷写树上的花,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参考:先写树上的花竞相开放。再写花的颜色多种多样(从视觉)。接着写花的香(从嗅觉、味觉)。

  ⑸写春草用了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花用没用这种方法呢?

  参考:用了,用想象中秋天果实的丰收,和现实中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蝴蝶的多来衬托花多、花艳、花香。

  ⑹这段里面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

  参考:拟人、排比、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

  ⑺小结:课件展示。

  ⑻拓展:你也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参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作业设计:

  我们今天学了如何写春天的草和花,作者用了许多修辞的手法,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果实最多,你们试着来写写秋天的果实,要求用上两到三种的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50个字。

优秀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 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读中引出课文的重点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点燃”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抓住文中三个“多好啊!”让学生懂得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品质。

  3、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对“灯光”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抓住三个“多好啊”,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

  1、指着板书出来的课题“灯光”请同学们读齐课题,出示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说说看了这些灯光,你想说些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抓“多好啊”,谈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生汇报,围绕“多好啊!”品读句子。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第三处: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3、品读描写第一处“多好啊”的句子,出示学习提示:(1)这句话是谁说的?(2)他在说——多好啊?(3)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4、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品悟句子。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学习第一处“多好啊”学习方法。

  7、学习第二处“多好啊”,引导学生读出“羡慕”之情。

  8、看郝副营长看书插图,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郝副营长的爱学习精神。

  9、学习第三处“多好啊”,引导学生读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郝副营长还憧憬什么?出示人民痛苦的生活、背井离乡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现在幸福的生活,再次朗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10、同桌、分角色读“我”和郝副营长的对话。(5-7自然段)

  四、走进营长,体会献身精神

  1、默读8-11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谈感受。理解“千钧一发”的`意思,找出“千钧一发”的时刻指那个时刻,找出相关的语句。

  3、补充句子拓展,感受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

  4、再次朗诵第10自然段,感受郝副营长的不怕牺牲。

  5、的确,对于一个打过血多胜仗的战斗英雄他怎么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用书中的句子回答。

  6、这样意味伟大的战斗英雄,他的战友怎么会忘记!齐读11自然段。

  五、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1、同学们,像郝副营长这样,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壮烈牺牲的英雄还有很多。你还知道谁,把他的名字填进去,再读一读。谁来读?(出示补充的句子)

  2、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天安门的灯光是对先烈最好的怀念。

  3、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说说你对“灯光”有什么新的认识,再次读课题。

  4、拓展: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板书设计:

  灯光

  赞叹 勾起回忆

  羡慕 在灯光下学习

  憧憬 幸福生活

  怀念 伟大战友

  ——多好啊!

优秀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称赞》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习生字,并且书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

  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

  请同学们用上“称赞”一词来说一句话。

  师:(你表现得那么好,的确该得到称赞;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是该好好称赞一番啊!)真为你们高兴,得到了那么多的称赞!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出示:称赞(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学生问)

  4、同学们问的题目非常好,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图,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出示:小刺猬——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

  学习生字“猬”跟读正音(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看图片: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

  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它的长相吧!看图片

  点击这两个生字:“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

  都是反犬旁。

  2、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读通每句话,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三、认读感知(检查自读效果)

  1、我能认:认读生字词语

  刺猬

  小獾

  板凳

  粗糙

  但是

  泄气

  傍晚

  椅子

  瞧

  留下

  (学生读,教师及时正音)

  2、我能记:出示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我能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读。

  四、书写指导。

  1、我发现:出示本课的8个生字,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会写:每个生字写三个。

  五、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知道了课文讲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的事,那他们为什么事而称赞对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优秀教学设计1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二、学习准备

  有条件的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三、学时安排

  三学时。第一学时,熟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挑山工登山的执着、艰辛;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及作者观察生活和写文的方法。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溜、货、奏、衡、诵、杖、超、肌、拘、耽、误哲”的读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第二学时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3、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4、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5、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6、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第三学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重点是“思考-练习”2——(1)

  “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

  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

  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2)

  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生活中很多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遇到过这样的小事吗?如果有,写一篇和大家交流。

优秀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优秀教学设计14

  【教材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选取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为描写对象,以饱满的感情和浓郁的色彩,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北大荒秋景图。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之难点。

  【设计理念】

  1、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以“疑”为主线,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生疑”开始,让学生的“释疑”过程在阅读中进行,让学生的阅读行为在文本中延伸。

  2、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情感目标:了解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感受语言美,培养欣赏及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powerpiont电子幻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与课题对话,激趣挟疑入文。

  1、(教师出示:荒)

  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师生交流)

  2、(教师板书:北大荒)

  这是一个地名。看到这个地名,你猜想它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师生交流:荒芜的地方······)

  3、图片展示,补充文题:北大荒,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地区。建国前,这儿一片荒芜;建国后,人们在这儿建立起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多年来,人们在这些垦区中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现在,这儿已经是小麦、高粱、大豆、甜菜等盛产基地。因此,人们亲热地称她为“北大仓”。今天,我们就到北大荒看看,那里的秋天到底怎么样呢?

  5、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与词句对话,扫清阅读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词语带入文章再读读课文。思考: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说。

  2、交流。

  四、书写生字,巩固提高。

  第二课时

  一、激趣质疑引入

  1、上一节课,北大荒的秋天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课文中作者用哪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呢?依回答出示:(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过渡:北大荒的秋天到底美在哪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词语来谈一谈。

  2、交流小结: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

  二、精读:与文本对话,感受景美物丰。

  过渡:你最喜欢哪里的美,就请大声地朗读吧。然后再告诉我们你为什么喜欢。

  1、读后交流。依回答课件出示相应语句。

  【预设语段一: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引导理解:

  怎样的天空才是“一碧如洗”的天空?(交流中感悟式理解“一碧如洗”。)

  傍晚时分天空会出现怎样的美景呢?(通过“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表示颜色词语的感受,理解“五彩斑斓”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写法,再展开想象这美丽的流云还会像什么,完成填空。)

  【预设语段二: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这句话中,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通过引导体会“蓝绸子”、“躺”等词语,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景。)

  [预设语段三: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呢?划出相关语句。从中体会拟人句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交流】大豆哗啦啦的笑声

  高粱乐呵呵地演唱

  榛树叶子像一团团火

  2、重点体会:“大豆摇铃千里金”

  生活在这里的人,为什么喜欢说此时的北大荒是“大豆摇铃千里金”呢?哪些词句能告诉我们此时的北大荒的确是“千里金”?

  (①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②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

  3、这里的人们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此时的北大荒,现在你想怎么赞美你感受到的北大荒呢?

  (班级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这份赞美之情。)

  三、思维拓展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把北大荒的天空净、小河清、原野闹之美在自己的眼前重现。

  七、涵咏:与作者对话。

  1、作者笔下的北大荒确实是“北大仓”啊,美得让人令人心醉!把文章中你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吧。

  (班级赏读,读中积累内化)

  四、课外延伸:美文欣赏

  【出示】

  北大荒的'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水稻,黄澄澄的谷子,红彤彤的高梁,淡褐色的大豆,袅袅的炊烟,一幅“喜看稻蔌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秋收美景。农田里,鲜红鲜红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宛如舰艇,驰骋在金黄色的海洋里,劈开麦浪、滚滚前进。它们走过一线,便露出一片黑色的土地,而金字塔似的草垛,疏疏朗朗地一堆堆排列在土地之上,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金

  五、拓展延伸,与文本对话。

  1、画一画。请大家动手画一画北大荒的秋天,愿意画什么地方就画什么地方。可以画清澈见底的小河,可以画原野上的热闹非凡,可以画可爱的豆荚,可以画火红火红的榛树,也可以画流云的色彩斑斓……

  2、写一写。读了《北大荒的秋天》,你是不是也动心了?大家也去观察一下家乡的秋天,把你的收获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 一碧如洗 景美物丰

  小河 清澈见底

  原野 热闹非凡 令人陶醉

优秀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dǔ)(病)重

  索:要

  奔: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一直、直往

  素:一向、向来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

  卒:死了

  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不译

  语时了不悲完全

  弦既不调已经

  人琴俱亡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12-31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03-20

手指优秀教学设计03-11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10-22

《绿》优秀教学设计06-30

《母鸡》优秀的教学设计07-23

《劝学》优秀的教学设计07-23

《观潮》优秀的教学设计07-23

《跳水》的优秀教学设计07-01

《墨梅》优秀教学设计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