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搭石》教学设计1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全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导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搭石》,再次走进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预设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①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②上了点年岁的人,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才肯离去。
(2)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预设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2)试走搭石。(教室地面摆放几张纸)请学生试一试走搭石。体会“协调有序”的意思。谈走搭石的感受。
(3)结合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除了“踏踏”的声音外,还有什么声音?
(4)展开联想:这给人以美感的画面中,还有哪些色彩呢?
预设三: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朗读体会: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2)质疑:如果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又是怎样的呢?乡亲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3)说话训练: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说出来。
我能模仿说一说:
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赶集的日子……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引导感悟:你觉得搭石只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吗?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们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和用词的精妙,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在品读课文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预设四:“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预设五: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所以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4、创美,抒情。
a、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地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b.学生畅谈生活中的美。预设如下:美是妈妈的微笑;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美是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5、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升华情感,感悟“搭石”所蕴含的人性美。通过寻找身边的美的活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激发他们的人性美。让学生从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发现美,创造美。
三、学习写法,课外拓展
1.过渡:在农村山野溪流中,搭石是那么平常,那么普通。但作者却不熟视无睹,而是用笔从心中流出这么一篇朴实无华的滋润心田的文章,这不仅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的结果,更主要的是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事物。
2.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3.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小中见大,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记录身边的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业: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四、板书设计:
默默奉献奉献美
21搭石互相礼让心灵美谦让美
尊老爱幼敬老美
《搭石》教学设计2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相对应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
我首先从内容、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向各位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搭石》这篇课文。《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搭石”所反映出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启发情感,揭示课题
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漂亮石头,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说,有一位作家叫刘章,他的家乡有一种石头,叫“搭石”。他认为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猜那石头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猜测,“光滑的`”“色彩鲜艳的”“形状各异的”等等。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给足时间学生读书,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基础上用卡片对相关“问题字”检查与矫正:随机理解“汛期”“谴责”等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3、读完课文后交流:
你发现作者眼中那道美丽的风景线究竟是些什么石头?对,这些搭石只不过是些极普通的石头。为什么这些极普通的石头却是作者眼中“美丽的风景线”呢?
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矛盾点、冲突点,还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三点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中,作为深入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有了一个定向,学生的思考有了一个定向,不枝枝蔓蔓,干脆、干净。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下,学生更能够潜心涵泳于文本之深处。于是就可以顺势进行“诵读体悟,解决疑问”一环了。
三、诵读体悟,解决疑问
这时候学生必然会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如: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几个来回,知道满意了才肯离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踢踏的声音,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本课的关键。深入品味这些关键句,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味的语感。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的充分,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读,这一阶段的读,不但要读得充分、还要引导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把课文读透了,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读懂“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这故乡的小路,也联结这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
我一直坚持语文课不能因为人文性而丢了工具性特点,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课文的生字和新词。
由于已进行了充分的诵读,学生跟生字和新词已进行了多次见面,读已不是问题,对生字的字型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书写,既促使学生更仔细地把握字型,掌握生字新词同时也符合儿童注意力发展。
这样,经过整体的感知和对经典句子的深入体悟,第二课时便可以回归到整体,采用多种形式,如复述、抄写经典句子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语感。如果班级基础扎实的话,还可以教学设计语言的实践作业,把积累的语言、语感运用到写作或说话中去。
老师们可以从感觉到,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这四个步骤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我教学设计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弄清什么是搭石,感悟作者家乡搭石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手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是作者刘章爷爷的故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故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故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搭石)
2、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1)什么是搭石?
(2)为什么需要搭石?
(3)怎么搭石?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
间隔
联结
猛涨
相背而行(注意多音字的读法)谴责
懒惰
俗语
平衡山洪暴发
脱鞋挽裤
理所当然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图片理解:山洪暴发、清波漾漾
容易写错的生字:“暴”下面不是“水”;“序”里面不是“矛”
三、课文学习
1、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你找的很准确!)
(1)(出示少了搭石特点的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你有没有发现它和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2)那漏了这些词句行吗?
预设一:平整方正是写搭石的样子——外形特点,不能删
预设二:有二尺左右的间隔写清了搭石间的距离——摆放搭石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
预设三:横着摆上一排是写它摆的方式——如果我左一块右一块摆可以吗
(3)读一读,读出搭石的特点。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过小溪的呢?
出示: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挽”是什么意思?(卷起)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啊,来来去去就必须——
(3)这样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辛苦、麻烦、不便)
(4)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
(5)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多么重要啊!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二、课文学习
1、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2、你们说的都不错,和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
3、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找一找,2划一划,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老师看到很多语句上都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离去。”
①上了点年岁的人,这么急着赶路,肯定有什么急事,大家想想可能会是什么急事呢?
②你们说的这些事都有可能发生,尽管事情紧急,但是,一旦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人们是怎么做的呢?
③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有感情地朗读)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善良)(板书:善良美)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②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③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④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分为两大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搭石上)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速度渐快)前面的——后面的——(速度再渐快)前面的——后面的——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⑤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是不是有人指挥啊?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板书:协调有序)
⑥体会的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是生字,它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出示: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呢?(很宽裕,用不完)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想一想。(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板书:画面美)全班齐读
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4景呢?
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吗?(谦让)(板书: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来感受这份美
如果“青年人”和“老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①生字(伏)齐读三遍
②“伏”是本课的生字,这个字让我听着心头轻轻一颤。瞧,它的左边是(生:一个人),右边是(生:一条犬)是的,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最崇敬的一种向征,左边的人弯得是那样的恭敬,弯得是那样的心甘情愿(课件演变“伏”字)这个字放在这幅画面中,咱们再来体会体会。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也会在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生自由朗读)
“伏”:伏是什么意思?(弯)假如你就是那位年轻人,你能来做做“伏”的动作吗?
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像你道谢吗?(不需要)(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多好的年轻人,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听了你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因为——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尊老)(板书:尊老)你们的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通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一代又一代人都是这么做的,这已经积淀成了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三、课堂小结
此时此刻,我们眼前的搭石,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搭石了,它搭出了人们的(协调有序),它搭出了人们的(谦让),它还搭出了人们的(尊老),它搭出了人们的心灵美。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是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是走在搭石上的人啊!此时此刻,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这普5普通通的搭石就像是善良淳朴的乡亲)让我们饱含深情地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话。(齐读)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但不变的是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掉,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刘章写的《写作的前前后后》,生浏览。
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勤劳、热心公益、互助礼让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 ——选文摘自刘章《写作的前前后后》
2、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刘章爷爷为什么会不喜欢繁华的大都市,更喜欢自己家乡平凡朴实的搭石了吧!
3、刘章也要在他的家乡发现了蕴含在搭石上的美,如果他不仔细观察,能发现吗?不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能发现身边的美。其实我们身边的美也是无处不在,你们发现了吗?
在学校里:拾金不昧、帮同学解答难题
在公车上:让座在马路上:扶老人过马路
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到现场救灾、捐款捐物在募捐现场:乞丐都来捐款
《搭石》教学设计4
教材解读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贝示浣馕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尝试让学生在读中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试图通过所想象的画面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到人性的美,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本课的教学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语意思,感悟文中语言的优美,
2 通过朗读,感悟文中蕴含的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3了解作者从普通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的做法,唤起学生发现、寻找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感悟文中蕴含的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教学难点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感受”的感悟。
教具 课件音乐
第二课时(初稿)
教学内容 教学2---5自然段,领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悟文中蕴含的
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解决了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搭在那里这几个问题。还积累了许多词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来到无名小溪前,一起来走一走搭石,欣赏欣赏搭石上的美丽风景,感受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画一般的美感。
二 、 巩固生字词
1、同学们,走搭石前,得先认清几个刚认识的新朋友,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搭石。
2 、投影词语:
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么?ABCC 非常对称 有点像对联)
间隔联结相背而行(多音字)
谴责 懒惰 俗语 理所当然 脱鞋绾裤协调有序(笔画多,读正确不容易) 三、 学习2---5节
1、 好,现在我们可以跟作者一起愉快地过搭石了。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来读一读2---5小节,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3、有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板书:一道风景
4、何谓风景(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等某些自然现象,风景往往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有人说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能让人心旷神怡,一篇优美的文章往往能够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把文字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今天我们也来试一试,把语言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再品读品读2---4节,想想搭石上的风景有那几幅画面组成)
4、指名解答,板书:老人搭石图
众人过石图
谦让尊老图
第一幅画面(第二段)
1、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一幅画面
2、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下面一段话: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老人,急着赶路,发现那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头搭上,满意了回去。
3 这句话讲了什么(老人在搭石)
4、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5、 读一读,比一比,发现了什么?(透过“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
上几个来回,直到??”更能体会出老人那闪光的心灵)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
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
(是呀,虽说只是增加了几个文字,但带给我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精妙之处——画龙点睛。作者观察得如此细致,描写得又是那么细腻,让我们再一次来品味品味作者的神来之笔)
4、导读:平时悠闲时,看到搭石不平稳,自觉来调整,足以让人尊敬,更让人起敬的是老人“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这是怎样的老人?指名说。让我们也来做一次图中的老人,搭一搭石头(四人小组讨论)
1、 出示老人调整搭石图:
师问:
(1) 老人家,您有急事还不赶快赶路,为什么要这么做?
(2) 通常您都怎样挑选石头?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
(3) 调整好搭石后,您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 导读:多么朴素的'情感啊,多么美好的心灵啊!正是从家乡人民摆搭石上,我们看到了
人们相互之间那种暖融融的关爱,同学们,这是不是一道风景?来,把这道风景读美! 第二幅画面(第三段)
1、 读读这部分,说说画面中哪儿让你觉得美?怎么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 美的文章能让人展开想象,让文字变成生动优美的画面,我们再来试试,看谁能通过文
字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言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其中的美。
3、 师配乐朗诵本段,生闭目想象:你头脑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往溪水里看一看还看到了什么?
4、 学生描绘画面。
a) 体会动作协调之美(读悟——协调有序:联系学生平时走过水洼地时的走法与姿态,
想象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小溪,一行人踩在好几块甚至更多块搭石上时人们的姿态,走熟了就形成了文中的轻快、协调有序之美。读出轻快之美。评价促读)
b) 体会声音韵律之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评价促读)
c) 人景和谐之美(试着描述:清波漾漾——人踩在搭石上,搭石周围清澈的溪水漾出
一波一波的细纹;人影绰绰——一行人紧走搭石,倒映在水中的人影一个接一个,在漾开的水纹中影影绰绰,既看得见,又不真切。)
随机解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意思
5、下工,一抹夕阳照在河边的小溪,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和着踏踏脚尖点搭石的声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简直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啊!太美了!用我们美妙的声音来表现——读!
6、这么美的有声有色的画面,还想不想再读?谁来读,谁还想读,想读的站起来一起读,老师和你们一起过搭石。走熟练了,不看书过搭石。
7、口头填空,点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 )!前面的( ),后面的( ),踏踏的声音,像();清波(),人影( ),给人( )的美感。
导读:人和景交融在一起,那么和谐,难怪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画一般的风景。)
第三幅画面(第四段)
1、 指名度第四节,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乡亲们之间的谦让精神以及尊老美德)
2、出示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
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什么意思?想想生活中哪些事是理所当然?文中说什么事是理所当然? 导读:多么淳朴的乡情们啊,你们看,在山清水秀的小山村中,搭石让老人想到别人、年轻人想到老人,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这怎么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呢?同学们,让我们把这道风景读美!
四、 拓展练笔
1、 刚才我们已经欣赏了一幅幅风景,现在我们试着用自己的笔来描绘风景。
2、 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风景?
3、 写话:试着用上动词和书中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积累,把这幅美妙的搭石图写下来,注
意有顺序,写具体。(学生动笔)
4、 谁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走搭石的画面?交流。
五、升华读文
1、同学们,此时你还觉得这是一块块冰冷无情的石头吗?那么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句子:搭石上有——有——有——
2、 这小小的山村,这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体现出生活中这么多看的见、看不见的
美,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来赞美。齐读最后一段。
3、 搭石上有情有爱,搭石上刻着乡亲们美好的心灵,这搭石又何尝不让我们心动呢?再读
课文2---5小节(有时间读,没时间不读)
4、这么普通的景观却蕴藏着这么多的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并用手中的笔将其记录下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相信同学们一定深受启发,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附板书:
搭 石
老人搭石图 有爱
一道风景 众人过石图 有美
谦让尊老图 有情
第二课时(修改稿)
教学内容 教学2---5自然段,领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悟文中蕴含的
景美、人美、以及人景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解决了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搭在那里这几个问题。还积累了许多词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作者来到无名小溪前,一起来走一走搭石,欣赏欣赏搭石上的美丽风景,感受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画一般的美感。
二 、 巩固生字词
1、同学们,走搭石前,得先认清几个刚认识的新朋友,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搭石。
2 、投影词语:
人影绰绰清波漾漾 (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么?ABCC 非常对称 有点像对联)
间隔联结相背而行(多音字)
谴责 懒惰 俗语 理所当然 脱鞋绾裤协调有序(笔画多,读正确不容易) 三、 学习2---5节
1、 好,现在我们可以跟作者一起愉快地过搭石了。
2、 同学们请看,点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3、 猜测 会提出问题:搭石,怎么就构成了家乡的美景(对,搭石只不过是小溪中供人走路的小石头而已,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读一读课文中的2—4小节,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读读课文,待会儿向大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画面,最好能给每个画面娶一个名。
5、指名解答,板书:老人搭石图
众人过石图
谦让尊老图
第一幅画面(第二段)
3、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一幅画面
4、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下面一段话: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6、 老师把它修改了一下,你说行吗?点击:读一读,比一比,发现了什么?(透过“无
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更能体会出老人那闪光的心灵)点击:
上了点年岁的老人,急着赶路,发现那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石头搭上,满意了回去。
读一读,比一比,发现了什么?指名讲。(透过“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更能体会出老人那闪光的心灵)
(是呀,虽说只是增加了几个文字,但带给我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精妙之处——画龙点睛。作者观察得如此细致,描写得又是那么细腻,让我们再一次来品味品味作者的神来之笔)
4、导读:平时悠闲时,看到搭石不平稳,自觉来调整,足以让人尊敬,更让人起敬的是老人“无论??只要??一定??并且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这是怎样的老人?指名说。让我们也来做一次图中的老人。
3、 出示老人调整搭石图:
师问:
(1) 老人家,您有急事还不赶快赶路,为什么要这么做?
(2) 通常您都怎样挑选石头?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
(3) 调整好搭石后,您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4、 导读:多么朴素的情感啊,多么美好的心灵啊!正是从家乡人民摆搭石上,我们看到了
人们相互之间那种暖融融的关爱,同学们,这是不是一道风景?来,把这道风景读美! 第二幅画面(第三段)
5、 读读这部分,说说画面中哪儿让你觉得美?怎么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6、 美的文章能让人展开想象,让文字变成生动优美的画面,我们再来试试,看谁能通过文
字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言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其中的美。
7、 师配乐朗诵本段,生闭目想象:你头脑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往溪水里看一看还看到了什么?
8、 学生描绘画面。
a) 体会动作协调之美(读悟——协调有序:联系学生平时走过水洼地时的走法与姿态,
想象几米甚至十几米的小溪,一行人踩在好几块甚至更多块搭石上时人们的姿态,
《搭石》教学设计5
一、课文内容分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全文按照“介绍搭石—摆放搭石—走搭石—赞美搭石”的顺序展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2自然段写乡亲们摆搭石的场景;第3自然段描绘了乡亲们走搭石的美好画面;第4自然段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了乡亲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幼的情景。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文语言质朴生动,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处处体现着乡亲们美好淳朴的情感。秋凉在即,乡亲们在小溪中摆搭石;“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看得出搭石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果某处没摆搭石,人们会谴责那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会主动调整搭石,反映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与人为善。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两人面对面走搭石会互相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体现岀乡亲们和睦友善的美好情感。这一幕幕情景清晰、生动,呈现出一幅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学习提示有两点要求,一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高速度,同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用于对自己阅读效果的检测。二是“集中注意力”和“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集中注意力”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指的是阅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走神,能够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回读”指的是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
课后第一题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回应学习提示中“记下所用时间”,二是检测自己在一定阅读时间内能了解到多少课文内容,三是交流阅读体会。两位学习伙伴提示了重要的阅读方法。其中,“汛期”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在这些地方学生容易出现回读,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出建议,提示大家在哪些地方可以尽量不要回读。
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借助回忆印象深刻的画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课文插图给学生展示了“搭石”的样子。搭石连接着河流的两岸,方便人们的生活出行。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文章,在阅读时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以至于分心、走神。另外,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往往会回读。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将学习提高阅读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懒、惰”等10个生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章爷爷的一篇文章——搭石。
(板书:搭石)
2、了解速读策略,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老师帮大家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
出示阅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
(2)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
(3)不回读。
3、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1)第一自然段。
①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②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
理解体会“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等重点词语。
③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乡亲们的善良、细心、友爱、团结、默默奉献……
④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板书:介绍搭石)
(2)第2自然段:人们摆搭石。
(板书:摆放搭石)
(3)第3、4自然段:人们走搭石时协调有序,招收礼让,年轻人背老人。
(板书:走搭石)
(4)第5自然段:搭石任人踩踏,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板书:赞美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还有哪些快速默读的阅读体会吗?
预设:①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停顿,不反复读;②眼睛始终注视课文;③不被其他同学翻书、咳嗽等外界声音干扰;④通句通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⑤注意力集中,边看边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示,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一是提示学生阅读时“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提高速度,二是“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而“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
(二)再读课文,引发思考,解决问题
1、题目引发思考。
同学们,齐读课题。在快速阅读之后,你对题目有了怎样的理解?
预设:“搭石”是家乡人们过小溪时摆放的石头构成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介绍:
刘章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的一个村庄,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刘章深爱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乡亲,林间的草木,田野上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涧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出浓浓的诗意。
对于作者的简单了解,有利于我们读懂他的文章。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次走进课文,去刘章爷爷的家乡看一看吧。
3、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用已有学习方法学习生字、词语。
(2)找出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并批注相关语句,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4、交流:
(1)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
汛期 访友 脱鞋挽裤 间隔 懒惰 平稳 平衡 协调有序
(2)指导生字书写。
[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第一笔是横斜钩;第二笔是横,不是点;第三笔是竖,不是撇。
[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的第六笔是一撇通下来。
[衡]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紧凑,“大”的捺改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
汛期 山洪 谴责 暴发 间隔 唯独 懒惰 平稳 保持 平衡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词语?
预设:①根据图片理解“汛期”“间隔”的。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家常”“挽裤”。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协调有序”。④查字典理解“谴责”“懒惰”“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个环节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充分准备。】
(三)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①学习了生字、新词。②了解了什么是搭石。③学会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继续读课文,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出示课文插图:
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搭石”再次理解的兴趣,为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奠定基础。】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好情感
1、快速默读,寻找美丽风景。
出示默读要求:
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看看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1)摆搭石。
①出示句子: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引导体会: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②出示句子: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想象体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才”
引导体会:乡亲们默默奉献,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2)走搭石。
①一行人走搭石。
出示句子:
“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
预设: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协调有序”走搭石的配合默契,“人影绰绰”的姿态美……
引导体会: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引导体会:乡亲们互相礼让。
(板书:谦让走搭石)
③背老人过搭石。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预设: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读起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设计意图:围绕“印象最深的画面”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次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理解文章主题,解释作者写作意图
1、出示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赞美搭石,赞美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的思想。
2、结尾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乡亲们,而赞美搭石呢?
预设: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设计意图:对于文章结尾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理解,并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写作方法
刘章爷爷是如何借助普普通通的搭石写出乡亲们美好情感的?
预设: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出示作业:
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来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情感。】
六、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搭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理解词语“协调有序”;理解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热情谦让、尊老爱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反映美的表达方法,并试着练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生看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2、展示上节内容:上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搭石》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抄写了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3、(生答什么搭石)教师板书画简笔画搭石。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美”
过渡: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是啊!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美的地方,并且被深深感动了。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出美,比如行为美、心灵美……“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样应该勾一勾,画一画。开始吧!
(学生自读, 3分钟左右。教师巡视。)
读后交流。学生说到哪段就先讲哪段。
(一)通过“搭石”,感受协调美、心灵美
生:协调有序:轻快的音乐、美好的图画
师:咱们继续交流。谁从第三自然段中发现了美?
出示句子(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句话。第一,体会什么叫“协调有序”。第二,你脑子里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
读后交流——
(1)理解“协调有序”。
师:在这段话中,哪些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
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明白了吗?
(2)脑子里浮现出画面。(一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有节奏的“踏踏声”,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的图画。)
师: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通过搭石的情景。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老师请同学代表自己与其他同学竞赛读、评——师范读——齐读)
(二)摆放“搭石”,感悟行为美
出示句子(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儿讲谁摆放搭石?(理解“上了点年岁的人”)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为方便乡亲摆放搭石非常细心、一丝不苟。)
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具体谈谈吗?
(引导学生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体会)
师:同学们,“上了点年岁的人”这样做,他当时会怎么想?
生:不把石头搭好,别人经过时摔下去,那多危险啊!
师:孩子,请你想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生:是小心翼翼地“踏”。(师点评:孩子,从你发言时的眼神,我体会到了小心翼翼。)
生:是专心致志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时的神态,我感受到了专心致志。)
生:是全神贯注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的语气,我感受到了全神贯注。)
生:是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师点评:好一个“试了又试,踩了又踩。”)
生:是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师:讲得真好!你觉得这小心翼翼地“踏”、专心致志地“踏”、全神贯注地“踏”、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美在哪里?
生:美在行为,美在心灵。师: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明白了吗?
把你的感动用朗读表达出来吧!(让学生互相提醒怎样读好——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三)走过搭石,体会谦让尊老美
出示句子(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俩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表演一下。
师:谁愿意和老师来演一演?(上台表演)同学们,家乡的乡亲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行为和心灵真美啊!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本来就应当这样。)
师:这里是说家乡的人们把什么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自觉帮助老人。)
师:“人们”指一个、两个人吗?(所有人,每一个人)
师:现在,你从“理所当然”一词里读懂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把尊老爱老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如果……乡亲们就……”或者“假如……乡亲们就……”,写一句话?(学生写话)
展示交流。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吧。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上了年岁的人为了方便过路的人,精心摆放搭石,年轻人也把扶老携幼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
(四)“搭石”,美的象征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还觉得作者仅仅在写搭石吗?
出示句子(4)——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齐读——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小溪两岸的路靠搭石联结。)
又为什么说搭石“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关心,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感。)
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汇报。(教师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友好互助)
(五)读中学写,布置作业
师: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美?(留心观察,用心体会)是的,美从细心观察中来,美从用心体会中来。
同学们,只要你也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一定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出示练习我见到的美
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说一说,写一写吗?
(如有时间,可采用让学生说的方式,抽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师:老师希望能从同学们今天的的家庭作业中,看到你们写下的令人感动的、各种各样的美,好吗?
板书设计: (图粘不上来)
课后反思:通过说课、两次试讲到最后的赛讲,我对《搭石》一课已烂熟于心。虽然第一次面对新同事及那么多的家长,但我没感到一丝紧张,因为我心里只有学生,看到一双双小手使劲向上举着,真想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可一节课的时间太有限了。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教学环节设计得好,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又怎么会走神呢?40分钟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虽然本次教学基本是成功的,但我觉得,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文化底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我在评价学生时受知识的局限,评价语不够丰富;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应该再有所创新。
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我将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多关注教育书籍,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得到提高,更好得服务于学生。
《搭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
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⑴指名读:
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⑷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摆
整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 协调有序理所当然
让
背……过
《搭石》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探究体验方法,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练习簿等。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常规课堂布置。
3.教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⒈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⒉生据题质疑。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⒈讨论商定自学方法。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三)深入局部,探究体验
该环节是本课时的中心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有效引导,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本环节将采用朗读、默读、圈划、思考、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读内容预设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顺序将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视学情和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处理。
研读重点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交流感受,引导学会抓住“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关联词语感悟家乡老人可亲可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学会朗读的轻重音变化,读出感情。
2.生感情朗读。
研读重点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学生朗读本段,找出最能体现画面美的词语。
2.指导学生发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引导体会画面的美。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体会和谐相处,互相照顾的纯朴乡情。
4.生朗读体会。
研读重点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引导探究,怎样才能读好本段?
2.生通过默读思考,同伴交流所得,学会抓住“总会、总要”、“理所当然”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互相礼让,敬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3.生朗读体会。
(四)总结升华,提高认识
1.师指导联系课题,研读课文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搭石”的更深层次理解。
2.朗读升华。
(五)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视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内或课外完成
2.抄写生字、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交流抄写的妙词佳句。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四)拓展阅读
1.出示作者刘章写的《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文章附后)引导学生自读,印证自己的感悟理解。
2.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对话。
《搭石》教学设计9
理念奠基:
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形式更重要。我们要关注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过去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策化:
一、课前
1、大胆变革教材——将原文删减,“缩水”成一篇“粗布”文章。
2、大胆使用教材——将“粗布”文章,分段裁剪成条状,编上序号,提前放在学生的桌子上。
3、不布置预习作业。
二、课中:
(一)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约5分钟)
请学生将“碎片课文”重新拼接,说明拼接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走进文本,担将“碎步头”文字变成“成衣”的使命。旨在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二)第二次小组合作(约20分钟)
独立:请学生将文章空白处补白。(约5——10分钟)
交流:相互读读同伴佳作,欣赏与提出意见均可。(约5——10分钟)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堂上落实“写”,这次小练笔,提供语境,提供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与文本接轨,与作者接轨,努力呈现开放的课堂,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取长补短,打开语文书,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要求:(约15分钟)
谁的文笔更好,谈谈你的观点。
【设计意图】“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是一课一得,既得意又得言,是很难的,短短四十分钟,怎么可能呢?于是,教师需要大胆取舍,在40分钟课堂的天平上,意重?言重?在乎老师的关注点。这节课到此,我的关注点应该放在“重得言,轻得意”上了。
附:《搭石》原文和“缩水后的‘粗布文’”
搭石(原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缩水后的“粗布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年岁的人,()。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每当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年迈的.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背诵好词语,寻找《搭石》语言文字中隐藏的美。拓展阅读四年级下册《古井》,他们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学策划:
一、第一次小组合作:
学生生字后,组际交流:重点字词听写竞赛。
二、第二次小组合作: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美,学生读文,你发现了什么样的美?并有感情的读出美。
【预设】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尊老美
心灵美、自然美、善良美、奉献美……
三、第三次小组合作:阅读《古井》,画出你喜欢的好词佳句,做简单批注。课文附后:
我们村的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
我们家的邻居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的;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
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有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搭石》教学设计10
教师简介:
王文妮,女,1981年3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青岛永宁路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次在市、区执教公开课、示范课,执教的语文课分别获省、市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在组织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反思,勤于笔耕,撰写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先后参与了多项省、市科研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致力于构建轻松、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形成了朴实、大气的教学特色。
附录课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过前面的人突然止步,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搭石。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拿起书,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不懂的问题,就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由读文。(师在黑板上写几个词)
师:这几个词好像读得不准,读一读:轻波漾漾、人影绰绰、联结、
师:有什么问题?
生:第二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构成了一道风景?
生:我读不懂上工、下工是什么意思?
师:有知道的吗?
生:上工是上班,下工就是工作之后再回来。
生:我不懂第3自然段的“紧走搭石慢过桥”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你们提出了为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搭石,谁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生:(读文)
师:按照2尺左右的间隔(这是多音字,师板书。应读几声?四声,齐读一遍。)你们看,这些排在小溪中的石头,就是——
生: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会是什么样子?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读。
师:你知道什么叫“脱鞋挽裤”?
生:就是……
师:当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人们赶集就要——
生:走搭石。
师:人们**就要——
生:走搭石。
师: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什么是风景?
生:就是特别漂亮的地方。
师:就像我们课前看的图片一样……说到这儿,有个问题,你说搭石只是铺在小溪里的一块块石头,怎么说它是一道风景呢?默读课文,边默读边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生: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还有谁想读。
生:假如……
师打出这段。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这段讲了什么事?
生:(先读)
师:谁背老人过去?
生:年轻人背老师过搭石。
师:年轻人背老师过搭石时,年轻人是怎样做的?
生:伏下
师:谁知“伏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蹲下。
师:是这样蹲下的吗?
生:要弯腰。
师:是这样弯腰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们做一做。
生做。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老人年纪大了。
师:他心里有老人啊!伏在这样的背上是多么舒服,多么踏实呀!谁来读读。
生:
师:这时候你会——
生:背老人过搭石。
师:这小伙子,如果你遇上一个陌生的老人,你会——
生:背老人过搭石。
师:如果老人谢谢你,你说什么?
生:不用谢。
师:为什么不用谢?
生:因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师:为什么理所当然。
生:应该的。
师:这个“理”是什么意思?
生:是道理。
师:对,是道理的意思,那么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理所当然)
生:按道理。
师:按道理就应该这样。同学们,你再读读这句话,这里的道理是什么?
生:背老人过搭石。
生:尊敬老人的品德。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几个学生读。
师:同学们,如果年轻人把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你刚才所画的走搭石的句子,还有哪些是理所当然的。
生读。“让对方先走……”
师:让对方先走,对乡亲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说。
师:你知道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事概括出来,真好。上了年纪的人为人们摆搭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说。
师:谐调走搭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还可能有哪些事对乡亲们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遇上一个妇女,我肯定……
师:你这样想,乡亲们更会把这样的事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如果一个人掉进水里,乡亲们马上把他拉上来。
师: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
师:这些最平常的事,在乡亲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再读这句。
师:你们看看这段话,是不是也能把它读好。
指名读。
“上了年纪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老师也想读读,闭上眼睛听一听,可以吗?
师范读。
师:睁开眼睛,有了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谁来读?
指名读。
师:……我们总是会看到这样的乡亲们,让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这一段:上了点年岁的人……
师:正是这……使乡亲们谐调有序地踏石而来。
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学生把“一行人”读错了。)
师:正是这……你们最想听谁来读啊?
生配乐朗读。
师:拾石就是天然的石头,走得不平稳啊,所以……前面的要……后面的要……走得多么的谐调有序啊,难怪家乡有句话叫:紧走搭石慢过桥。
我们来合作读一下好吗?
师生共读。
师:是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人景两相合的美啊!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简介:
周明玉,女,1973年12月出生,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工作优秀教师,南昌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江西省高年级阅读教学大赛第一名。受人教社邀请,拍摄《唯一的听众》课堂实录,录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精品课光盘。
课文附录: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就在他挖掘的时候,
教学实录:
师:读课题。
生读。
师: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把课文读一遍。
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是怎样一场地震?
生: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
师:老师给你看一组图片,(播放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这样的地方就叫做“废虚”、“瓦砾”……在地震面前,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
……
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师: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父子俩共同创造了奇迹。看看书,你用什么话评价这件事?
生:这是一位……
师:是一位吗?
生:这是两位……
师:还可以说——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节课,我们先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你自读课文,画一画,看看从哪里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生读。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了不起。
生:我还从“……”(读)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不读课文。
生:我觉得这位父亲哪,别人劝他,他还是坚持。
生:我还觉得这位父亲……
师:让我们一个个地交流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说别人都来劝父亲,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说说看,都有哪些人劝父亲?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生:
师:消防部长怎么劝的?
生读。
师:……怎么劝?
生读。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说了这样三句话。说说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三句话都差不多。
师:父亲的话就是有点简单的问话。但你再仔细体会体会,父亲说这话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吗?
生:“……”父亲恳求地说。
师:他读出了恳求。
生:我觉得他的话里有急切,他问消防部长,再晚一点,儿子就有生命危险。
师: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干什么的?
生:救援工作的。
师:
生:还有……读文。父亲的回答有一点生气。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你让我回家?”“你不是帮我救儿子的吗?”(掌声)
师: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谁来读一读。
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
师:从父亲几句简单的话读出了他对儿子的爱,读出了……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读:当父亲……恳求地问——
生问。
师读:当父亲看到……问——
生问。
师读:警察走了过来……问——
生问。
师:我想问问,……父亲为什么不离开?
生:父亲都爱儿子,谁都会这样做。
生: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
师:而且这位父亲还曾经说——
生读。
师:我想问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
生: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
师:让我们再来问一问……
师生再接读。
师:就是父亲这简单的问题,让我们读出了父亲的——
生:了不起。
师:刚才这位同学还说到父亲的坚持。就是这个句子(出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哪些同学画了这个句子?为什么画?
生:因为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挖了……个小时。
师:他读出了时间的漫长。
生:还因为父亲挖时坚持不懈。
师:他挖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可能会搬、挖、刨……
师:为什么文中只用了“挖”?
生:我从中看出了父亲的劳累。
生:透过“挖”字,我看到父亲真心想救出自己的儿子。
生:我看出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
师:一个字,让我们读出了父亲的爱心和坚持。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挖”字。
生读。
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是怎么挖的呢?
生:更能表现时间的漫长。
生:更能表现父亲的决心和坚持。
师:是啊,那是怎样情境中的36个小时?也许会发生——
生:
师:发生——
生:余震。
师:让我们读一读父亲挖的进程,他一连挖了——
生读。
师:时间……过去,也许他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他一连挖了——
生再读。
师:有时通过“挖”这样的一个字,我们读出了父亲的苦苦坚持,我们还读出了——
生:父亲的决心
生:父亲深深的爱。
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到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之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读。
生齐读文中一段。(课件出示)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留在我们的心中,男生读。
男生读。
齐读。
师:此行此景,让我想起了512地震中的情景……(音乐起,出示汶川地震的一组图片)这位男人用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父亲,又是一个男人,背着从废墟中刨出的儿子的尸体……
就让我们记住全天下一样爱似情深的父母。……就这样,父亲……而儿子的生死还未卜,如果你是这位父亲,把要说的话写给儿子。就让我们把泪水凝结在笔端,汇成一句话,写下来,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搭石》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伟大的人性美。
2、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一、谈话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小组内自由朗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成一个片段全班交流展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能从“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句话中体会到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我觉得中年人也会这么做,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2、我能从这句话中“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我能自由读课文,寻找“美”。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搭石美丽,是一道风景的句子或段落。
4、我能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5、我能从生活中知道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穿衣服自己穿;一日三餐自己吃;每天自己上学等等。
6、我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我知道“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
生1: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2: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生3:我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
三、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师:欣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
1、我收集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我能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3、美无处不在,我能把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把“美”留住。
4、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搭石。
5、我自创了一首诗: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着万物的成长;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拾起这颗颗夺目的珍珠吧,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吧!
6、我也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溪水潺潺
走上故乡的.搭石
脚步轻快
清波荡漾
…
作者刘章也说: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
师:并不起眼的搭石分布在无名小溪之上,不知为多少人服务过!它们默默地让人走,让人踏。在这寻常的小路上也不知留下了多少让家乡人引以为豪的故事。他们是那么勤劳、无私,那样的谦让、互助,更是那么的尊老、敬老!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语言朴实。我学习了网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后思考:班上没有电脑,怎样让在城市的孩子能一目了然知道“什么是搭石呢?”:通过简笔画,于是我在板书上下功夫,既要体现家乡风景美,又要让学生直观的懂得了搭石在家乡起的作用和含着的美,于是我把家乡人的品质写在每块搭石上,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要回归本色,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分层次地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解词,每次读的目的不同:
如紧扣“脱鞋绾裤”、“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协调有序”等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家乡人每次过小溪脱鞋绾裤的不方便,通过读明白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过桥”,朗读“前面的……后面的……”句子,从而进一步理解“协调有序”等词语。
2、拓展练习说话:
运用“假如……总会……”关联词,让学生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既培养了想象力,有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足的地方在于,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读的形式还可以更灵活。
《搭石》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是外地的,老师问一问,你们的家乡在哪,是什么样的?
2、老师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是平原地区,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每到秋天,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美极乐!一行行出工、收工的人们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精神抖擞的、快活的唱着歌,有的拿者镰刀,有的拿者箩筐。原来他们在互相帮助,,一起收割稻谷。收割完这一家的,又去收割另一家的。这样一家一户的互相收割,多么和谐、多么互助呀!乡亲们的这一幕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3、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画上☆,表扬表扬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3、生读完后,自由汇报:
⑴ 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习习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谁能用简笔画把搭石画出来?学生上台画搭石。
⑵ 当学生说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相机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说到词语,老师正好这儿有些词语,我们一起去打打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汛期 间隔 联结 谴责 俗语 懒惰
理所当然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 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搭石,这就是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要踩踏的。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
1、请三名同学分段读2、3、4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划记出来。
2、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四个学习小伙伴一起来说说发现的美吧。
3、美丽的事物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踊跃的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⑴ 当生读无论怎样才肯离去时,问: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美?学生答: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心灵美。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引读这一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直到、才。(课件出示)想象:人踩老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老人的心灵的美你们也看见了,真的不简单,我们再来读读吧。
⑵ 当学生读到具体的美每当美感时,我们分男女生读读这美丽的画面:
谁来演一演走搭石的情景?让五个同学走搭石。现场采第一位、二位同学: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生答:我不走快,后面的人无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老师评价:你真是为他人着想的好同志。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问同学:他们走得怎样?
指导朗读,让我们轻盈的、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部分。
⑶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美?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齐读、男女生读。
4、作者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5自然段。
二、拓展延伸
我们闭上眼睛,变成了一只快活的小鸟,飞呀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来到你的家乡,你会看到什么美呢?
回到现实当中,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美丽的事物?同桌说一说,汇报。
老师总结:我们不但要用心发现,我们更加要创造美,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三、布置作业
妙笔生花:只要有心,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要来写一写。
《搭石》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⑵ 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⑴ 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⑵ 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⑶ 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⑶ 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 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⑶ 指导回答。
⑷ 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搭石》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一、复习导入,自主寻美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1课《搭石》,请看老师书写课题。
2、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就这几块普普通通的搭石,构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板书)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的。
3、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交流:学生说到哪句话,就随机教学哪一小节
预设:第三自然段:众人走搭石图
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1、抓住重点词协调有序来体会
A、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合作着读一读。
B、再次引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没有)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2、抓住“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理解: “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3、想象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4、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大家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抽生赛读)
6、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生再次融情朗读。
总结: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协调之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第四自然段:谦让搭石图
过渡: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到相应的句子。
1、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心灵很美,是一种互相谦让的美)
2、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美吧!齐读。
3、如果碰上青年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哪个词语打动了你?)谈谈你的体会,抓住伏、理所当然加以体会
(1)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2)当这个年青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3)通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预设:第二自然段:调整搭石图
1、指生读第二节
2、抓住文中的关联词,谁能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3、这些上了点年岁的人,如果发现有一块搭石不稳,心里会想什么?(融情想象)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他人着想)
4、指导朗读。
(1)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眼前出现了一位善良、勤劳、为别人着想的老人有没有同学通过读把老人形象再现出来?注意你们所找到的重点词。
(2)学生自己练读
(3)指读。
小结:过渡: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了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助人之美。
三、激情提升,让心飞扬。
1、小小的搭石,给作者留下了那么多的回忆,
说到这儿,你觉得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从搭石的背后,从搭石上发生的故事中,你们看到的`还有什么?(一颗颗善良的心、家乡人的无私奉献的、……)
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是呀,也许有一天,这条小溪,会架起桥,修起路;也许有一天,家乡的小溪上的搭石会永远地消失,但他们走搭石时留下的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却深深地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因为:
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四、自由练笔、小结课堂
1、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友好谦让,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理所当然,搭石上发生的故事又何止这此,还会有谁从搭石上走过,还会有怎样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画面呢?
2、学生自由小练笔交流
3、搭石包含着家乡人美好的情感,它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无怨无悔,不是家乡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吗?不也是深深眷恋家乡作者的心声吗?
《搭石》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第21课《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以“爱”为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那幅和谐的画面在第一时间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搭石》这篇文章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片段,但平凡中透出了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文中有看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在学习中师生交流,可以解决疑惑,完善认识,升华感情。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力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品析语句,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时,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激活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景和精神的和谐共鸣,提升情感的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与方法:
A、创设情景,导如课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以公园的“搭石”引入对课文中“搭石”含义的探讨。
B、寻找“搭石之美”:让学生浏览全文,划出“美”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C、欣赏“人性之美”:全班谈论交流,欣赏文中流淌着的和谐美和人性美。
D、发现“生活之美”:体会作者于小事中发现美的方法,找寻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突破:
以“寻找美”通领全文,以“欣赏美”感知全文,以“发现美”延伸课文,将“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电脑轻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人与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解读“搭石”,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播放轻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当音乐放了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在音乐中切入导语:同学们,你们在公园里玩耍的时候,有没有踩着水上的石头过河的经历?让有过此类经历的学生谈谈他们的体会。
2、师:当大家在潺潺的流水中踏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心里通常是觉得有趣好玩。是呀!公园里设置这一景观就是想给游客带来乐趣,这些石头的作用就是供游人踩着玩的。可是,在有些地方,它们却有着另外的作用,大家想跟着老师一起了解吗?
学生齐答:想
3、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结合插图,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指名读,出示句子。(PPT)
5、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溪的?绾是什么意思?能做一下动作吗?引读:人们出门工作,必须……人们走亲访友,必须……那么,你体会到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麻烦、累)可那些是夏天,到了秋天,人们必须依靠搭石过河,再齐读课文写“搭石”的句子。
6、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概括生1:方便生2:不仅方便,而且增加了邻里友谊。
生3: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的,小小的搭石,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线。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线。)说明:
教学伊始,一曲轻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萦绕于教室之间,为课堂奠定了“和谐”的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默读课文,用笔划的形式来阐解释“搭石”的含义,一方面可让学生对“搭石”形成直接印象,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寻找“搭石”美,积累语言。
1、师:请大家仔细仔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请将你觉得美的句子划出来。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美丽的画面。先在全班朗读,然后的大家一起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每句的大概意思,为后面的详细讲解做准备: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让人们从上面踏过;如果别处有石头,唯独这处没有,人们便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会停下来及时调整,直到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轻波荡漾荡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互相谦让,闲话家常;要是谁偶遇老人,会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溪;
说明: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
三、欣赏“人性美”体会情感。
1、师:先前我们已经找出了文中美的词句,大家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大脑里面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去品读这些美词美句美景和美丽的人性。
2、师: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体现了哪些美呢?请大家细细品读,用心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畅想感受。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搭石是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并且是挑选了“平整方正”石头,可以感受到人们的乐于助人之美和奉献之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感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交流中领悟。
板书:奉献美,助人为乐美
反馈:通过读文,你觉得哪幅画面给你的感觉最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什么叫“协调有序”?课文中哪里体现了动作是协调有序的?就让我们一起加入走搭石的行列中。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分组读)引读:踏踏的声音,像
师: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落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这一道风景既像画,又像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韵律美?。
指名读,齐读。
师: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声,在这一块块搭石上,他们配合得是那么默契,这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难怪作者会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这一行人走出了音乐美,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行人走是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又是怎么样的呢?找到相应的句子。指名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互相帮助,心灵很美,是一种互相谦让的美)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种美吧!齐读。
5、假如碰上青年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么样的情景呢?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6、句子中的那个词语打动了你?(伏、理所当然)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活中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过了溪后,年轻人需要老人向他道谢吗?(不需要)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个年青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透过这个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们的情感,也是家乡的xxxxx。
是只有这一代人会这样做吗?透过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又体会到什么?那是淳朴的乡风和淳朴的民风,这更是家乡的xxxxx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谈话,指导想象: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小小的搭石上,还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碰上怀抱着宝宝的妈妈……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孩子上学来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
7、 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8、 小结,回扣中心句: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说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四、拓展延伸
发现美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那它是什么?
2、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任人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桥梁、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4、反复的朗读结尾段,提升情感,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延伸实践
发现生活中的美:
1、是的,真情是明媚的阳光,它给人以温暖;真情是盛开的鲜花,它给人以芳香;真情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真情更是熊熊的火炬,它点燃生命的希望。同学们,美文《搭石》让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2、读了这一篇不起文章,老师有一个感触,那就是“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世界上何处没有美呢?本文的作者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才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你们从中有什么启发?现在你们对美是不是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呢?3组织学生以“寻找生活中的美”为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的美。
板书设计《搭石》板书设计秋凉在即……、让人们从上面踏过;——奉献美,助人为乐美。
如果别人有石头……人们便会谴责这里的人们懒惰;——朴实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勤劳美。
行人走搭石…、、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走过溪……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到老人……背老人过溪;——尊老美。
一排排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
教学反思:
“美到处都有,只有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本文以搭石为媒介,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十个十分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美,无处不在”。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文字岁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展开交流和讨论。教学时可采用自读时现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进行。
《搭石》这堂课通过逐步提问、引导、创设情景等方式,始终以“读”贯穿整个过程,从而想通过美读感悟,让孩子们体会到文字美,体会到乡亲们的协调美、谦让美及敬老美。课堂上的铺垫启发或提问的作用就像搭石一样。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学生的读层次性还不够。在课堂中,我就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反?复地朗读,达到感悟的作用,但是缺乏情感性的指导,因此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层次性便没有体现出来。
2、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时,孩子们体会一行人走搭石走出的音乐美,画面美体会得还不够深入,因此,对于这幅画面的朗读指导也是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努力,不断的完美自己!
【《搭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搭石》教学设计04-03
搭石教学设计01-31
《搭石》教学设计03-10
《搭石》的教学设计03-16
搭石教学设计06-02
《搭石》教学设计模板05-19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03-09
搭石教学设计15篇11-11
《搭石》教学设计15篇11-03
搭石教学设计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