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8 12:14:2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复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全面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

  4、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前准备:

  1、圆的教学模具

  2.纸圆一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今天我们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忆整理。

  1、师: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大家翻阅了这部分内容,那么谁来说说,我们在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概念?

  生1:圆心、半径、直径。

  生2:圆的周长、圆周率、圆的面积、圆。

  生3:扇形、圆心角,轴对称图形。

  2.教师检查,提问背诵概念。

  穿插判断:

  (1)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

  (2)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 )

  师问:本单元学了哪些公式?

  生4:C=πd C=2πr d=C÷π r=C÷2π C(半圆)=πr+2r 生5:半周长=πr s=π S(半圆 )=?π S(圆环)=π( - ) 师问: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是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验中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

  是π,这样就得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师:说得好!

  师问:C=2πr又是怎么来的?

  生:因为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在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即d=2r,这样就得出了c=2πr.

  师:真不错,你知道圆周率最早是谁发现的吗?

  生:我们国家的祖冲之。

  师:你有信心成为一个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吗?

  师:乔老师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会产生一位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

  师:我们来看几道判断。

  (1)π=3.14。 ( )

  (2)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 )

  (3)圆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 )

  (4)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 )

  (5)一个圆的直径越大,半径和周长就越大。( )

  (6)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 )

  (7)在同一个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是最长的。( )

  2、师:同学们,在上面这些公式中,哪些在应用中感觉有困难?

  生1:求半圆的周长,求半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困难?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生2:在计算半圆周长的时候,有时候只算了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忘记加上直径长度。

  师:半圆的周长是指什么?

  生3:圆的周长一半+它的直径长度。

  师:很好!先想一想半圆这个图形,再把半圆周长公式在心里记上几遍,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计算半圆的面积有什么困难的?

  生:有时候计算了圆的面积后,忘记除以2

  师:半圆的面积比它的周长计算要简单,不难,在计算中要仔细才是,吴静玲同学,你认为呢?

  师:一起来做两道题。赵晓宇和吴静玲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来做。

  (1)右图是一个半圆,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5.7厘米,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师:在应用半圆的周长=πr+2r时,要灵活,算出r后,计算出πr,2r直接应用图形中的数据。不需要再计算2r.4.师: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πr,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即πr×r,所以圆的面积是πr×r,即π 。

  师:说的真好!我们给她鼓励!

  师:哪个同学能用我这个圆模具说说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拼凑并用文字叙述。

  师: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动画,右图)

  师:观察刚才的展示,同学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圆面积相等。

  师:为什么相等?

  生:因为长方形是由圆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的面积,所以相等。

  师:观察比较仔细。

  师:同学们再观察,除了这个重要的信息,还能获得别的信息吗?

  生:周长有变化。

  师:周长怎么变化?

  生:把圆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增加了2条半径的长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圆拼成近似长方形后,长方形的2条长的和等于圆的周长。长方形的两条宽就是比圆的周长多出的长度。

  师:观察细致入微,张思源同学,如果围绕你刚才得出的结论出一道题,你能做吗?

  生:试试看嘛!

  师:将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增加了10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板演并集体讲解。

  师:我手里有一个铁丝圈,将它拉成一个长方形后,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周长不变。

  师:你是怎么观察到的?

  生:是把圆拉成长方形,所以周长不变。

  师:慧眼识珠。

  师:面积呢?

  生:面积变小。

  师:为什么?

  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因为是把圆拉成长方形,所以面积变小。

  师:同学们,把圆变成长方形有几种方式?

  生:拼成和拉成。

  师:两种方式得出的结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圆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周长变大。

  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师:从圆到长方形的变化,同学们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是怎样变化的,再根据变化的类型做题,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

  师:好,今天的复习就到这里,同学们自觉完成长江第五单元检测题。

复习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0—101页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系统认识20以内数和顺序及大小。

  2.熟练掌握数的组成;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一”和“十”、比多比少等概念。

  3.对钟表及整点时间有初步的认识。

  4.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糖葫芦儿串一串”——忆一忆

  师:时间老人的脚步可真快!在这将近一学期的时间里,小朋友们都学到了哪些本领?你们能把这知识的“糖葫芦”串得长又长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随机在红圈圈里填上相应的内容如“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

  [设计意图:用“糖葫芦”新颖的创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积极的状态提取大脑中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二、“智慧岛上走一走”——理一理

  师:刚才小朋友串的糖葫芦可真是又长又甜呀!为了奖励你们,我决定带你们去“智慧岛”,愿意吗?

  1.第一站:“直尺上的学问”。

  师:(出示直尺)这是一把神奇的小尺,上面有许多学问呢!谁来当“小老师”考考大家?

  生:谁能从大到小数出小尺上的数?

  生:你会2个2个数吗?你还会怎样数?.....

  生:比9小1的数是多少?9后面的一个数是几?

  生:15左面有几个数?12和7,谁离10近一些?

  生:从右面数,第4个数是多少?

  ……

  (学生对于自己有机会上台做“小老师”考同伴很是得意)

  2.第二站:“计数器上的操练”。

  (1)师:(出示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让学生读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3)“你说我拨”活动:(分为男子组与女子组)

  由一生随意说数,另一生上台拨计数器,并说出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他学生“检阅”)

  3.第三站:“画张智慧图”。

  在老师的引导或合作下,把相关联的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如: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系统地建构知识:“第一站”简简单单的直尺上却涉及到数的大小、顺序、数数、左右、前后、几与第几等知识,“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站”的'计数器操作突出了复习的重点,并以“你说我拨”的比赛活动推向一个高潮。“第三站”则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把相关联的知识初步用图表示出来。最后以一面“数形结合”的红旗激励他们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三、“练功场上比一比”——练一练

  1.做书上第2、3题。(包括数的顺序、组成)

  2.书上第4题:“小明的一天”(认钟表)。

  师:出示图,问小明在干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师追问:为什么是2时?为什么要写清楚是“下午2时”、“晚上8时”?

  (同桌互相交流方法,再填在书上)

  3.做第5题。(这题综合了认物体、分一分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1)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2)讨论:“还可以怎么分?”(可以按颜色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只要说得合理就要肯定)

  (3)让学生说说统计的方法?怎样统计就能又对又快?

  4.拓展题:按规律填空,看谁方法多?

  ()()1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中既安排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如书上的第2、3、5题等,也安排了需要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如结合情境认钟表,更有思维发散与拓展的训练,如对物体分类的多样性与按规律填空的不唯一性。可谓是“循序渐进”。]

  四、回顾复习说感受——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课后与同学共同分享复习的好方法。

复习教学设计3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可能性。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把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进行比较,加强两者计算法则的联系。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可分4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复习“小数的乘、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1题,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也可以带着复习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对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进行全面的整理。

  2.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例如,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等。

  3.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除了要求学生正确应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复习“观察物体”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等活动去辨认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

  5.复习“可能性”时,要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复习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总复习第9题中要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首先要用组合的知识列出两枚硬币朝上图案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而求出朝上图案相同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除法。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应用运算定律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和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复习小数乘除数计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复习

  1、口算:

  (1)120页第1题

  填书。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小结。

  2、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1)4.05×2

  1.84×3.7

  7.55÷0.25

  15.75÷0.63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简便运算

  (1)123页第2题

  填书,集体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32×1.2510.1×85

  2.85×5.2+2.85×5.8-2.853.6÷0.25÷0.4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三、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四、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师:学会小数乘除法,还要学会运用知道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120页第2题

  学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123页第4题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0.8元,可以买几本?

  4、工地上有171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五、复习小结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P123页第1、3题,P125页第13、15题。

  课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在第一课时,建议笔算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转化成整数后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乘法。如:1.4乘1.32;整数乘小数,且整数未尾有0的乘法。如:140乘1.3;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如:89.44÷43。

  在第二课时,对于简便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应适当加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即去尾法或进一法教材的练习中没有涉及,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复习

复习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2页《式与方程》“练习与实践”的第1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式与方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方程意义和解法。教材先后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到:当用字母表示数时,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公式,运算律和数量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说说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含义;接着要求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等式的有关性质,在整理中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根据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应的数量,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价值,培养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能力;“练习与实践”第2题是解方程的练习,教材呈现的方程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而且解方程的过程还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计算,通过练习,能使学生加深对等式性质的认识,并自觉整理有关方程的解法;“练习与实践”第3-6题是让学生列方程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第6题让学生利用鞋的码数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根据已知的码数列方程求出相应的厘米数,或根据已知的厘米数列算式求出相应的码数。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一些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难点: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式与方程”)。方程好多同学不再陌生,这里的式是什么意思,猜一猜!

  预设学生回答:式子;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师小结:一般指含有字母的式子。

  ⑵举例回忆。

  举例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二、解决问题,梳理知识。

  ⑴举例分类。

  板书学生说出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引导学生适当分类。

  公式:S=vt,……

  规律:a+b=b+a,……

  数量关系:5a,……

  ⑵再次理解。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1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交流矫正所填的答案;理解答案所表示的意思;体会用字母表示答案,其实也在表示数量关系。

  ⑶激活记忆。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2题;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指明学生板演;评价学生的板演情况,回忆学过会解答的方程类型和解方程的根据。

  例: 30X=15 回忆类型X×a=b和X÷a=b。

  解:30÷30×X=15÷30 运用了等式的性质,回忆等式的性质2。

  X=15÷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X=0.5

  联想等式的性质1,回忆简单方程的类型,X±a=b。

  例: 50X-30=52 把50X看作一个数,说明也是转化思想。

  解:50X-30+30=52+30 运用等式的性质1。

  50X=52+30 可以省去上面一步。

  50X=82

  X=82÷50 运用等式的性质2.

  X=1.64

  回忆验算的方法,并选择题目验算;比较呈现方程的异同,正确选择解方程的方法。

  ⑷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方程思考,体会列方程的思考方法;介绍其它解答方法,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3题,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是“现在能收看的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列出方程,体会隐含在句子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沟通和算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4题,一般会选择算式解法。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方程:(120+95)X=1262和120X+95X=1262,体会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列出的方程也不同,沟通两种方程间的联系。

  “练习与实践”第5题,引导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列出方程,解方程,验证答案;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策略的简捷。

  “练习与实践”第6题,交流换算的方法,特别是厘米换成码数的方法,可以变换出新的公式a=(b+10)÷2,也可以用方程解答等等。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比较式阅读

  【课时安排】

  8课时

  第一学时

  【活动内容】

  一、学习“赏析指导”,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二、结合注解,疏通《长恨歌》一诗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两千年前汉朝的'李延年就高唱着这首歌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而这首《北方有佳人》也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二、知作者明背景。完成“学案”上的第四题。

  三、赏音乐诵诗歌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诵读诗歌。

  四、阅读赏析指导,回答问题(见“学案”)五、结合工具书,自读《长恨歌》,疏通脉络,并做批注。六、作业:围绕作者收集材料,互相提问、交流。

  第二学时

  【活动内容】

  1、诵读《长恨歌》,学习“以意逆志”赏析诗歌的办法。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

  二、分学习小组活动,再次朗诵诗歌,研究探讨情感线索。

  三、品味诗歌语言,找出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用法,并进行归类。

  四、结合作者情况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的写作主题。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杨李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2、改写《长恨歌》,文体不限,互相批阅,互相修改。

  第三、四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湘夫人》,分析文中“比兴”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活动过程】

  一、知人论事,知作者识作品。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

  三、诵读体味,熟读诗歌,直到成诵。

  四、品味语言,总结楚辞的特点。

  五、作业:

  1、背诵全诗

  2、试选择一篇浪漫主义的诗歌与《湘夫人》进行比较,并写下自己的体悟。

  第五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拟行路难》

  【活动过程】

  一、诵读感知,梳理诗歌的情感变化历程。

  二、分析诗歌比喻、反问手法的运用。

  三、结合鲍照生平及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形势,体会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从《拟行路难》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的处境怎样?

  五、对比阅读《拟行路难》与李白的《行路难》,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拟行路难》对于唐代诗歌的影响。

  第六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蜀相》并研究中国的“诸葛亮”情结

  【活动过程】

  一、解题,弄明白诗人以“蜀相”为题的用意。

  二、探究讨论

  1、标题为“蜀相”,为什么诗歌却从祠堂入手写起?

  2、分析诗作从哪些方面写诸葛亮的?结合杜甫身世,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诸葛亮辅佐刘禅匡济艰危,尽忠蜀国,死而后已是英雄;而诗人虽报国无门,却仍心忧民生,你认为诗人杜甫算不算一位英雄?

  4、结合《蜀相》反映的唐代社会现实,思考为什么人们称杜甫为“诗史”?

  三、作业:

  1、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分析中国人对诸葛的推崇。

  2、将此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散文。

  第七学时

  【活动内容】

  自主赏析《书愤》并探究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过程】

  一、诵读感知,完成学案相关的题目。

  二、诗歌探究

  1、结合律诗的特点分析本诗押韵的特点,并指出有什么好处?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对本诗的诗歌形象与情感进行分析。

  三、梳理探究

  1、联系陆游生平,体味分析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感。

  2、积累陆游吟咏诸葛亮的诗词,结合作者生平,与杜甫进行比较,寻找二者的异同。

  第八学时

  【活动内容】

  单元活动主题

  【活动设计】

  活动一: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结合本单元的几位诗人的生活背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描述出他们各自的写作风格。

  活动二:选择本单元推荐的诗歌进行改写,用散文的形式重现诗歌的意境。同学间互相批阅修改,并推荐优秀作品,整理成文稿。活动三、学生分小组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看谁搜集背诵的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诗歌多。

复习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

  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我会读。

  1、打乱顺序认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集体读)

  2、按顺序连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区分字母不同的.发音方法。

  二、第二题:我会写。

  1、出示:b---df---tn---mu---ü

  先集体认读,再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顺口区别。

  2、对比抄写,边抄写边小声念字母。

  3、游戏:给声母找朋友

  把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16个同学的胸前,这些同学依次走上台,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同学胸前贴着可以与之相拼的韵母,就要立即走上讲台,站在他的左侧,并大声读所拼出的音节。

  第二课时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lǎ?bɑ、mùtī、yīfu、pù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小朋友们又认识了一些新的词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复习教学设计7

  活动目的: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区分声、韵母的字形和读音,辨认整体认读音节。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图片、录音、音节卡、小旗、字母卡等。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渲染)这欢快的.音乐来自快乐岛,那是孩子们的天堂。如今快乐岛儿童乐园被九头女妖美杜莎控制,岛上迷雾重重,终年不见阳光,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被女妖变成了石头。今天我要去拯救他们,希望能得到有胆量又会动脑筋的朋友帮忙,让我变的更强大,要加入的请坐好。一路上非常艰险,一定要统一行动,听小旗指挥,让我们登上复习这条船,出发!

  二、引导自主闯关,达到活动目的。

  1、解开门票之谜(出示挂图、播放录音)

  要进入乐园,就得获取入门券,这项任务有点难度,我们必须做些准备。请大家把书翻到55页,练读表一。

  活动一:练读声母表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活动二:(出示一张放大的入门券)瞧,这就是入门券,上面写着很多音节,请大家看清楚,并试着读出来。

  (ná lā tǎ fǔ mǐ nǚ qì pá zhū zú chā cā shān sān)

  先各自练习,在指名读。

  师:(挥动小旗)祝贺你们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我们继续前进。

  2、碰碰车通道。(发放贴有单韵母的碰碰车头饰)

  瞧!碰碰车通道就在眼前,谁想开?(发字母卡)这六辆车相碰能碰出很多复韵母,若碰错了,可就有危险了,碰对了,就请大家读出来。

  参考答案: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小结:读复韵母时,口形变化要注意,合成一个音要牢记。

  3、勇闯魔鬼屋。

  碰碰车真惊险啊!下面还有什么等着我们呢? (播放恐怖音乐)魔鬼屋里住着九个魔鬼,只要你念对他们就可以安全通过,否则就会被困住。(出示鼻韵母ɑn en in un ün ɑnɡ enɡ inɡ onɡ这些前、后鼻韵母),读对了,小鸟唱歌。

  4、百花园采花疗伤。(放录音、出示挂图)

  闯过了心惊胆战的的鬼屋,我们好多战士都受了伤。现在我要带你们去采花疗伤。你们看,这么多色彩艳丽的花朵,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从众多的音节卡(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拼读的音节)中取出整体认读音节卡。若取对了,就能得到救命话,取错了就会中毒。

  参考答案:(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

  5、写咒语。

  小朋友真聪明,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现在让我们按声母表的顺序默写出咒语。只要这个任务完成了,音乐就会重新响起来。

  学生写,教师检查。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复习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大家表现得也很棒,老师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比现在更出色。

复习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多方位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措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把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归类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史记》又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___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__篇,世家(记诸侯本系)__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__篇,表(大事年表、人物年表)__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__篇,共526500字。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高度的思想性,又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_______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___关中;飨___士卒;说___项羽;好___美姬__;鲰___生

  卮___酒;戮___力;有郤___;樊哙___;玉玦___;从___百余骑__

  数___目项王;目眦___;狗彘___;啖___肉;按剑而跽___;交戟___

  为___击破沛公军;若属皆且为___所虏;客何为___者

  3、字形(填空)

  xiǎng___客;食sūn___。玉jué___;联mèi___;jué____择

  漏zhī____;è____运。chēn___视;chēn___怪;diān___池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填空)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01—02)宴会前。写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___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03—0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___。

  第三部分(05—07)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_____。

  2、内容探究

  ⑴《鸿门宴》是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一次聚会。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怎样?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作者主要通过___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刘邦——————————项羽——→[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____________]

  谋士:张良——————————范增

  (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____________]

  部将:樊哙——————————项庄

  [_________]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

  内奸:曹无伤—————————项伯

  [_________]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⑵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是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语段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上驾车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⑵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与、①则与斗卮酒; ②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

  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⑶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完全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⑸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⑹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1、通假字

  ①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因击沛公于坐。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

  ⑩皆为龙虎,成为采。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将军战河北。

  ④臣战河南。

  ⑤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⑥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

  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秦时与臣游。

  3、一词多义

  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①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军、①沛公军霸上。

  ②为击破沛公军。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

  ②刑人如恐不胜。

  如、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固不如也。

  ③沛公起如厕。

  举、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且、①且为之奈何?

  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为之奈何?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去、①相去四十里。

  ②脱身独去。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为、①使子婴为相。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军中无以为乐。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何辞为?

  4、词类活用

  ⑴名词用如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军,动词,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动词,为王、称王]

  ③吾得兄事之。 [事,动词,伺候]; ④籍吏民。 [籍,动词,登记]

  ⑤范增数目项王。[目,动词,使眼色]; ⑥刑人如恐不胜。[刑,动词,施加刑罚]

  ⑦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

  ⑵形容词用如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⑶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⑷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头发上指。

  ⑤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亚父者,范增也。 ④夺项王世界者,必沛公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⑵被动句

  ①珍宝尽有之(被占据);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⑶宾语前置

  ①客何为者?(何为——为何);②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③沛公安在?(安在——在安);④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⑷介词结构后置

  ①具告以事;②贪于财货

  ⑸省略句

  ①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②毋从(省略“之”)俱作古也。

  ③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④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⑥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⑹固定结构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怎样”、“如何”。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以是————“……的理由”或“……的方法”。如“以是遣将守关者”“事知以是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哪样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四、练习和作业

  1、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2、见资料

复习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材P83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难点:

  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方程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2.这一单元的知识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咱们进行一次“学力大比拼”来检测一下。以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这个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最好!

  二、回顾梳理构建网络

  (一)组内回顾唤醒旧知

  提出要求:在“学力大比拼”之前,老师给每个组一个交流的机会,把自己梳理的本单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的要求:

  (1)清楚地说给大家听;

  (2)认真倾听,适当补充;

  (3)人人都要发言。

  (教师行间巡视,适时指导。)

  (二)暴露思维组织研讨

  问题:1.刚才我们以组为单位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复习,这个单元到底有哪些知识点呢?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交流的结果?

  (三)、集体交流拾遗补漏

  问题:谁来说说这些知识点中有哪些容易出错或应该注意的地方?

  1、平方。

  2、省略乘号。

  3、数字写在字母前面,乘1时1可省略。

  4、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方程两边要同加同减同乘同除以相同的数,乘上和除以的`数不能是0。

  5、解方程后别忘了检验。

  6、要从题目中的关键句中找准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基础练习排查漏洞

  (一)用字母表示数

  PPT出示练习题

  提出要求:认真审题,独立解决,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快。

  (教师行间巡视,记录学生的错误点及学生名单。

  (二)解简易方程

  出示练习:

  6x+8=23 ( ) 8x-5=15×5 ( )

  30a+5b ( ) 7x-8<36 ( )

  10x=y ( )(2.4+a)÷2.4=5 ( )

  1÷8=0.125 ( ) 6x+8=9x-13 ( )

  问题:

  1、上面哪些是方程?你是怎样判断的?用“√”表示。

  2、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一个解一解。

  3、反馈,指名讲解解方程的过程。

  (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要求:任选一题,用方程解决,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集体交流。)

  四、总结质疑反思评价

  问题: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这一单元结束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小结:老师建议大家建立一个“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下自己在学习

  过程中的困惑和平日的错题,这样就可以使今后的总复习更有

  针对性,而且省时高效。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84页练习十八,第4题。

  第85页练习十八,第6题、第7题。

复习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明确训练的目标。

  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近十年来,高考试卷对成语的考查,重现率为100%,主要是对成语的辨析选用和成语使用是否正确的考查。

  学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设立自己的成语积累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对成语的考试也有一定了解。但尚未作较系统的复习,平时的综合测试中成语的失分较多。许多学生在成语复习方面往往感到无可适从,或者死记硬背,或者弃之不顾。成语使用成为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因而需要强化高考考点,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阶段:“一模”前

  课时:两节

  课前作业:

  1.阅读《系统复习用书》之《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一节,注意阅读《常见近义成语》。

  2.完成《专题训练用书》的经典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高考考点,教学目标(略)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地了解高考的要求。

  二、讲评经典题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两点:1)成语运用题的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几个方面:望文生义、近义混用、对象搞错、语境不合、褒贬失当。2)考查成语一般采用辨析题型。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高考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初步了解常见错误类型,使下一步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三、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1.电脑展示错例

  1)此文内容空洞,语病百出,简直是不刊之论,怎么能在我们杂志上登载呢?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3)我已经再三地提醒他操作的步骤,可是他仍不以为然,才酿成这次的事故。

  4)有人认为唐代诗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绘得不错。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一:正确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3.类似的成语举例,先由学生举例,教师作补充。

  屡试不爽: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不足为训:训,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

  大方之家:大方,专指学者、内行人。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很穷。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差强人意:差,稍微。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二)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1.电脑展示错例

  1)泥浪的拍击,龙头的扑撞,使两岸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

  2)青年志愿者来到军属大妈家,登堂入室打扫房间,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3)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4)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二: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3.类似的成语:

  方枘圆凿:方榫头,圆榫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

  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李代桃僵:僵,干枯。原意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来比喻兄弟间互爱互助。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三)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是否相融

  1.电脑展示错例

  1)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将军就是在六次失败后,死灰复燃,打

  垮拿破仑的。

  2)为了救活这家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岳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累。

  3)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三: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

  3.类似的成语举例:始作俑者、巧言令色、巧舌如簧、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

  (四)审视成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1.电脑展示错例

  1)各种花卉,争奇斗妍;若用国色天国来形容,实不为过。

  2)小明生病了,大家去医院看望他,一进病房,见他精神矍铄,大家就放心了。

  3)大会上,厂长率先发言,他的发言确实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在我和爸爸之间,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知道。

  5)同学们经常向教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四:审视成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3.类似的成语举例:豆蔻年华、美轮美奂、蓬荜生辉、汗牛充栋、秦晋之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举案齐眉、结为连理、天作之合、破镜重圆、琴瑟和鸣、比翼双飞、相敬如宾。

  (五)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系统复习用书》中的“常见近义成语辨析”可以充分利用。)

  1.电脑展示选择题

  1)想不到昔日的浪子变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A、另眼相看B、刮目相看)

  2)责任编辑只对文字部分负责任,对印刷的其他环节则——了。(A、望尘莫及B、鞭长莫及)

  3)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A、无可非议B、无可厚非)

  (答案:1B2B3A)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五(1):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尤其是形相近而义不同的成语。

  3.举例

  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心驰神迷: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一心向往。

  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不可思议,不可理喻;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首屈一指,屈指可数等。

  此外

  4.电脑展示选择题

  1)如果你们坚持与人民为敌的政策,_______,制造事端,还有什么铸剑为犁的余地吗?(A、一意孤行B、固执己见)

  2)他在敌人的监狱里备受折磨,浑身被打得________。(A、遍体鳞伤B、体无完肤C、皮开肉绽)

  3)会上,他那狭隘的观点被众人驳得———。(A、遍体鳞伤B、体无完肤C、皮开肉绽)

  (答案:1A2AC3B)

  5.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五(2):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成语。

  6.类似的例子

  (可参看《系统复习用书》)

  [设计说明]从练习到理清解题的思路,总结方法,最后再举例,举一反

  四、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五、结课

  1.方法总结复述

  ①正确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②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③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是否相融

  ④审视成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⑤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尤其是形相近而义不同的成语

  ⑥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成语

  2.正确使用成语,还必须注意词意的轻重,语法上毛病,如修饰欠妥当、搭配不正确,重复罗嗦等等,在以后的练习中可以进一步渗透。

复习教学设计11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复习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把握熟语误用类型。

  2、积累重要熟语,了解熟语的意义、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明确熟语误用类型,掌握做题思路、方法。

  2、能区分易误解的成语解释,分清熟语的使用范围、适合语境。

  教学难点:

  1、“韬光养晦”、“等量齐观”等熟语的解释和用法。

  2、要善于结合熟语考察语境,仔细辨析熟语运用的正确与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熟语误用类型

  2、试卷讲解分析

  教学步骤:

  一、熟语误用类型

  (一)、语义不当

  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3、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二)、对象不当

  1、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2、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3、该房屋建筑装潢工作室有经验丰富的专门美术设计师,他们作风严谨、技术精良,把居室交由他们装修,保管使您蓬荜生辉。

  (三)、轻重不当

  1、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2、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社会的特点。

  (四)、褒贬不当

  1、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2、为了迎接第六届华商大会,青年志愿者队伍粉墨登场,大显身手。

  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五)、语法不当

  1、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2、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3、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六)、逻辑不当

  1、领导者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2、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七)、语义重复

  1、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2、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3、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八)、不合语境

  1、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2、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成语误用类型总结:

  1、语义不当

  2、对象不当

  3、轻重不当

  4、褒贬不当

  5、语法不当

  6、逻辑不当

  7、语义重复

  8、不合语境

  :

  1、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文不加点 危言危行 久假不归 不刊之论 万人空巷 一文不名

  身无长物 大方之家 目无全牛 具体而微 振聋发聩 闻过则喜

  2、用于文学艺术的成语:

  脍炙人口 洛阳纸贵 文不加点 天马行空 行云流水 不落窠臼 含英咀华 鸿篇巨制

  力透纸背 挥洒自如 呼之欲出 一挥而就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信手拈来 跃然纸上

  3、用于男女尤其夫妻之间的成语: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耳鬓厮磨 破镜重圆 夫唱妇随 相濡以沫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4、注意谦词与敬词之分

  谦词:

  蓬荜生辉 敝帚自珍 抛砖引玉 贻笑大方 无功受禄 敬谢不敏 忝列门墙 信笔涂鸦

  一孔之见 才疏学浅 德薄才疏 德薄能鲜 挂一漏万 不情之请 姑妄言之 笨鸟先飞

  一得之遇 尸位素餐 不足挂齿 绠短汲深 东涂西抹 区区此心 管窥蠡测 班门弄斧

  敬词:

  高抬贵手 不吝赐教 鼎力相助 洗耳恭听 高朋满座 泰山北斗 虚怀若谷 虚左以待

  5、贬义成语:

  半斤八两 人云亦云 别有用心 不可告人 不择手段 俯首帖耳 大吹大擂 大放厥词

  夸夸其谈 胆大妄为 党同伐异 道貌岸然 得陇望蜀 好大喜功 好高骛远 上行下效

  见风使舵 始作俑者 数典忘祖 弹冠相庆 挖空心思 为所欲为 养尊处优 一唱一和

  颐指气使 上下其手 师心自用 虎视眈眈 无所不至 奇文共赏 飞黄腾达 巧舌如簧

  倾巢而出 洋洋自得 急功近利 饱食终日

  6、褒义成语:

  才思敏捷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雄韬伟略 谈吐不凡 谈笑风声

  运筹帷幄 言简意赅 横扫千军 口诛笔伐 文从字顺 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 无与伦比

  励精图治 壮志凌云 高瞻远瞩 忍辱负重 盖世无双 龙飞凤舞 日理万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分身有术 孜孜不倦 排山倒海

  二、试卷《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熟语)》讲析:

  15、A句“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其明白,指人固执。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B句“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该句语意重复,错误。

  C句“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句子望文生义,错误。

  D句“和风细雨”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16、A句“自惭形秽”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正确。

  B句“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C句“出神入化”指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D句“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17、A句“二一添作五”比喻双方平分,正确。

  B句“灯火阑珊”灯火将尽,该句不合语境。

  C句“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D句“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18、A句“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为wèi) ”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中去了。比喻不善于团结人们,把本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赶到对方去了。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B句“歧路亡羊”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正确。

  C句“无时无刻”指没有时刻。该句不合逻辑,错误。

  D句“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19、A句“言简意赅”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使用正确。

  B句“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使用正确。

  C句“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该句不合语境。

  D句“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使用正确。

  20、A句“不足齿数”不值得一提。贬义,该句褒贬不当,错误。

  B句“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该句对象不当,错误。

  C句“处之泰然”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正确。

  D句“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该句语法不当,错误。

  21、A句“卧薪尝胆”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使用正确。

  B句“情有独钟”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使用正确。

  C句“炙手可热”手摸上去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该句对象不当。

  D句“百密一疏”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使用正确。

  22、A句“雕虫小技”比喻小技能,该句不合语境,错误。

  B句“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使用正确。

  C句“安之若素”指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使用正确。

  D句“信誓旦旦”表示誓言说得真实可信。使用正确。

  23、A句“半途而废”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该句褒贬不当,错误。

  B句“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华丽高大,该句对象不当,错误。

  C句“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D句“切肤之痛”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该句正确。

  24、A句“惟妙惟肖”模仿得非常逼真,该句对象不当。

  B句“诚惶诚恐”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C句“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该句语法不当。

  D句“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该句使用正确。

  25、A句“狗尾续貂”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该句使用正确。

  B句“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摇动不灵。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C句“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该句使用正确。

  D句“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使用正确。

  26、A句“竭泽而渔”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使用正确。

  B句“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该句对象不当,错误。

  C句“耳提面命”不仅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该句对象不当,错误。

  D句“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该句语法不当,错误。

  27、A句“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使用正确。

  B句“胼手胝足”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使用正确。

  C句“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该句褒贬不当,错误。

  D句“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该句使用正确。

  28、A句“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 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使用正确。

  B句“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C句“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D句“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该句搭配不当,属于语法错误。

  29、A句“寿终正寝”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正确。

  B句“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褒贬不当,错误。

  C句“杯弓蛇影”因疑神疑鬼而恐惧,不合语境,错误。

  D句“望文生义”只照字面去牵强附会不推求确切含义,该句望文生义,错误。

  30、A句“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使用正确。

  B句“言犹在耳”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正确。

  C句“指点江山”指批评国家大事,正确。

  D句“千头万绪”形容事情复杂纷乱,该句搭配不当,属语法错误。

复习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能够应用比例尺、比例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依据比和比例知识点的内部特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分类整理,在进一步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掌握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各知识点的概念、判断及应用。整理完善知识结构,扫除学习障碍。

  三、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整理:

  1、回忆:请大家回忆,在比和比例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要求:想到几个就说几个?不能说了坐下,让其它同学继续补充。预设: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过渡:比和比例的知识点多,我们先小组交流填表,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下面一起讨论各个知识点。)要求:请同学填表,并你选择一个知识点,说说自己对它的认识。每填完一个表格,后面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1)比: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求比例中未知项的过程);

  (4)求比值:根据比的意义求比值,方法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5)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把不是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过程。(化简比的方法)

  (6)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7)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9)可以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来放大和缩小

  (10)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过渡:刚才同学任选知识点进行交流,交流完后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3、整理:

  ⑴分类整理(比、比例):要想使这些知识点我们在脑子变得有条理,把比和比例作为分类标准,把这些知识点分成两大类,你准备怎么分?比: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基本性质、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按比例分配、比例尺

  ⑵知识联系:这样分类后,感觉它们一个个孤立的点。我们知道知识的点与点之间是有联系,比如求比值我们是根据比的意义,所以可以把它俩串成知识线。你还能像这样找一找其它知识线吗?

  5、小结:通过一步步整理,我们现在看这部分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知识网复习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点,还要连接知识线,更要编织知识网,只有这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四、结束:同学对比和比例的概念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下面我们就以课本上的例4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复习教学设计14

  一、明确目标,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上什么内容吗?为什么要在现在复习数的认识?(板书:梳理、巩固、知新、准备…)那我们就带着这几个目标,进入今天的总复习(板书课题:数的认识总复习)

  二、知识回顾、梳理:

  1、回顾知识:

  提问:六年中,你学过哪些数呢?你理解这些数吗?这些数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前面我们布置同学们回家自己进行复习,并将一些知识点作一些摘录,下面我们就分组进行交流。(明确交流方法)

  2、整数、自然数、负数知识回顾、知识梳理:

  指名汇报:谁来先说说你对负数的了解?

  负数:你能举几个学过的负数的例子吗?这些负数有什么特点啊?什么地方使用负数?(板书:负数<0)

  自然数:能说完吗?

  整数:能举几个学过的负数的例子吗?还有不同形式的整数吗?

  整数

  自然数:0、1、2、3……

  负整数<0

  (指正:我们在五年级学的负数严格地说是负整数。板书关系)

  3、分数、小数、百分数知识回顾、梳理:

  接下来你想说说什么数?(学生自由回答)

  分数:对于分数,你有那些了解?你能举几个分数的例子吗?这些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呢?

  小数:对于小数,你有那些了解?你能举几个小数的'例子吗?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百分数:谁来说说百分数?

  谈话:这些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出)

  4、练习“练习与实践”1:

  提问: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这条直线上的一些点,你能用数表示出来吗?根据作业纸上的要求,在作业纸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

  提问:这里哪些数是整数?直线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所学过的整数都能找到它对应的点吗?这些分数你是怎么填的?分母为什么都是4呢?虽然它们分母都是4,但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我们所学过的分数都能找到它对应的点吗?(所以可以看出,分数和整数也是有联系的)这些小数你又是这样填的?

  三、深化联系:

  合作交流:刚才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了我们所学的各种数,整理了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关数的知识学到这儿就结束了吗?关于这些数,还有很多的知识,它们之间还有不少联系。一起看到作业纸,同桌商量,共同解决上面的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

  1、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将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并思考:整数、小数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举个例子说一说。

  2、你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分数、百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3、你还记得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呢?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举个例子试试看!

  小结:同学们真棒,能有条理地回忆出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基础练习:

  1、填空:

  1一天,沈阳市的最低气温市零下7摄氏度,记作( )℃;上海市的最低气温是零上5摄氏度,记作( )℃。

  2自然数中最小的三位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是( )。

  30.8的计数单位是( ),它是由(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的。将它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数是( )。

  4的分数单位是( ),它里面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它就成了假分数。

  5十个( )是一万,( )个0.001是0.1,1000个十分之一是( )。

  6如果把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2、判断:

  1、自然数中没有最大的,也没有最小的。 ( )

  2、比45大,比49小的整数只有三个;比0.5大,比0.9小的小数也只有三个。( )

  3、4和0.25互为倒数。 ( )

  4、一袋白糖重50%千克,吃掉了千克,还剩0.3千克。 (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校对,并对习题作适当延伸。

  五、拓展练习:

  1、 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你能用不同类型的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吗?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表示方法。

  提问:如果将题目要求改成: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平方米,你能用不同类型的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吗?

  指名回答,交流:改后百分数真的不能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分数呢?通过这道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深化各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复习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习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习: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米和厘米”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习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习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习。

  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习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习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复习一》教学设计02-23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03-2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12-03

复习教学反思04-20

英语复习教学反思03-28

复习课教学反思03-26

复习课教学反思02-09

物理复习教学反思02-28

期中复习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