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画山绣水

时间:2023-05-03 08:37:5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画山绣水,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1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重要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乘船游览漓江的情景,认识作者一边游览漓江山水,一边听船家讲述怪山的来历和神话传说的情景,认识桂林山水的奇丽,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鉴赏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运用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自然结合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文章诗意浓厚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多媒体放出一组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茂林修竹,田园似锦,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你们看如何?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本堂课目标(内容见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自主探究“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理解课文写作。

  5、品味课文语言,品出课文语言的诗意。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褒贬biǎn醇chún攒cuán聚

  嶙峋línxún玲珑剔tī透精髓suǐ

  恍惚huǎnghū恬静tián迟钝dùn

  怠慢dài两鬓bìn花白贮zhù藏

  螺蛳sī山袅袅niǎo心如刀绞jiǎo

  黑黝yōu黝yōu崭zhǎn新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褒贬:评论好坏。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精髓:比喻精华。

  恬静:安静,宁静。怠慢:冷淡。

  嶙峋: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瞭望:登高远望。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随着船家一起游览桂林到阳朔段山水的情景,反映作者一边游览欣赏自然风景,一边听述怪石奇峰的神话传说的情景,这样既反映了桂林的奇丽景色,也反映了桂林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感情,这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桂林山水和过去人民生活的情景,反映劳动人民不忘过去苦难生活,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桂林“四绝”是什么?共同探究,大家发言略。

  4、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课文运用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自然结合的方法反映生活。本文不但反映风景区的自然风光,而且反映风景区的神话传说,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这些神话传说是间接材料,不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运用这些间接材料,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给人较大的想象空间,也是旅游实际的反映,因为旅游时,导游都会介绍风景,介绍传说的。有传说导游不会不介绍的,因为介绍传说会增强旅游的兴趣,不会单调乏味。神话传说令人神往,令人回味无穷。神话传说使风景大为增色。凄惨的故事也使风景增色,使人永志难忘。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巧妙交代游踪,段与段衔接自然,全文浑然一体。如“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作者是这么说的也就是这么做的,带着读者游览了桂林山水。文章景与景之间、景与传说之间衔接自然紧密,严丝合缝。如“你不妨这样问一问:‘这一带的山真绝啊,都有名儿没有?’那船家准会说‘怎么没有?每个名儿还都有来历呢。’”,一段话自然引出下文重点介绍岩石的神话传说。再如“迎面来了另一座怪山”,一个“另”字自然引出父子岩景色和传说。再如“前面再走一段水路,下几个险滩,快到寡妇桥了,也有个故事”、“前面那不就是寡妇桥?”、“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等语言不仅点明了游踪,交代了景点,引出了神话传说,而且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作为反映生活的视角,好象面对面谈心一样,使人倍感亲切。如“你耐心点,且听船家说吧。”、“船家轻轻摇着橹,会告诉你说”、“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等。作者通过设想你身临其境游览漓江的情景,把桂林的奇丽景色反映得十分令人向往。这反映作者构思的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5、品味语言,品出文章语言的诗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追问:课文诗意的语言体现在哪些地方?师生交流发言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统一认识的要点如下:首先体现在构思上。文章用第二人称作为视角反映生活隽永生动,意境甜美;文章采用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结合的方式反映生活,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趣盎然;文章段与段衔接紧密,严丝合缝,结构精巧。其次体现在内容上。作者刻画江上景色很细致,很有诗意。如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阳朔石乳图等充满了诗情画意。

  五、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文采用第二人称反映旅游情景的方法和直接见闻间接材料相结合反映旅游情景的方法都是很有表现力的,我们写作游记类文章时,是可以信手拈来加以运用的。本次作文,你们可以用第二人称反映家乡某处景物,将写景和故事相结合。

  六、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杨朔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师:孩子们,还想跟着老师一起旅游,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还记得,上一次,老师领着大家坐火车去哪了吗?(黄山)我们去看了黄山松,黄山松美不美。孩子们,还想去一个同样很美的地方吗,那里有山有水,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绝代风姿吧。

  2、板书课题——《桂林山水》今天我们学习11课,桂林山水。

  3、齐读课题

  4、猜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师:带着我们的问题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考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同学们,这些字,你都认识吗?咱们开火车读一读吧

  扩纹笋兀蒙筏

  3、指导书写。炼字中间部分,不要出头。

  4、一字组两词领读。

  5、读词语漓江翡翠泰山波澜壮阔水平如今红叶似火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对于怪石嶙峋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6、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大家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这篇课文写了桂林山水的美,那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到底有多美呢?我们的小木船马上就要来到漓江了。。

  2、学习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甲字什么意思?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如此美吗,堪称天下第一?那就让我们坐上小木船,赶紧欣赏一下吧。

  3、学习第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用横线画下来,自己再读一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从这一句你能看出什么?(漓江水与众不同)哪里与众不同,有什么特点呢?

  【静清绿】静清绿

  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是怎样理解的?所以读的时候,要怎样读?要读的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清: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你是怎样理解的?漓江的水真清啊,你还能看到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很惊喜)那应该怎样读呢?这句要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小鱼,水草。读给同桌听一听。绿:漓江的水真绿呀,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读这一句时,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声音要洪亮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谁能发现,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比喻,排比)。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出对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你觉得这样写好,还是文中这样写好?(文中)描写景物时,要写具体,生动形象。你能仿造句子,再说一句吗?教室真静啊,静得。校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真啊,。

  4、学习第3自然段。我们欣赏着漓江水,这时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我们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那么美,美的那么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近,要好好欣赏一番桂林山。请同学们小组学习,记得学习方法吗?自由读课文,跟组员交流桂林山有什么特点,是怎么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好,孩子们。桂林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

  奇:奇什么意思?奇特,样子很少见。奇在哪?你能画一画吗?老师和大家一起画行吗?老师画的好不好?不是老师画得好,是真的有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真的很奇,很美。

  秀:还要什么特点?美不美,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把他读给你想读给的`人,老师或同学?

  险: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人栽倒下来,还是山栽倒下来。

  5、学习第4自然段。播放音乐。师朗诵:这样的山围绕……【画中游】此刻,你心情怎么样,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是一节愉快之旅。

  四、总结升华。俗话说,学以致用,这样一篇精彩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第一点: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先总起全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结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而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第二: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这篇文章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木船划远了,大家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我相信这是一段美妙的学习之旅,在你心中一定有一幅长长的桂林画卷,就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也愿同学们能有一次真正的山水之旅,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带给我们的美感。

  五、作业布置,能力提升。

  收集更多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歌或歌曲或地理知识。

  六、板书。

  桂甲天下

  林漓江水:静清绿喜爱山

  水桂林山:奇秀险画中游

  赞美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3、读通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请打开课本翻到第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按要求自由阅读课文。(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3)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 (4)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小黑板或课件)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边上面左边不封口。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2)检查对新词的学习及理解情况。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漓:注意右边的写法。瑕:玉石上的斑点,无暇,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危峰兀立:兀:高耸突出。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汇报学习情况。

  (1)课文是怎样评价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2)文章是怎样写的,主要写什么?(出示课件)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

  (5)课文是怎样围绕题目来写的,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第一段写了乘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写了桂林的山。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4、小组讨论

  (1)题目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中桂林的“山”和“水”来写。(板书:山水)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怎样的结构形式

  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结构:“总——分——总”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相机板书:静清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到写作方法,还进行了感情的朗读和想象仿写,从而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在下一课时里再接再厉。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抄写描写水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仿照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3、预习课文第

  3、4自然段,背诵

  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谁来说一说它的特点是怎样的,在写法上是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感悟“山”的特点及方法。

  1、学习第3自然段

  导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作者描写漓江水的特点,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1)带着问题自由读(问题:这段写了桂林的什么,它的特点怎样,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2)结合插图边读边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和句。

  2、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板书:奇秀险

  (2)所表达的方式是怎样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写。)

  3、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再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

  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譬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用比喻来突出)

  C、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采用形象的词语来表现)

  4、练习朗读。

  A、读描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特点的句子。指导读好“真奇啊(yá)”“真秀啊”(ā)“真险啊(ā)”。

  B、读描写山和水特点的句子,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5、想象说一说桂林美得怎样,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淋漓尽致。

  6、体会理解句子的方法。(出示课件:

  1、读句子,

  2、想用什么方法写具体,如果用比喻句说出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段:指山脉河流接连不段。“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从图片和资料介绍中知道:“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用“单引号”是因为它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3、再读第四自然段。

  (1)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山和水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伐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找出课文中的对偶句。在句子下面画上“_”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在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对比写法和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把句子描写得具体形象,还有先赞叹再具体描述的描写方法,以及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

  2、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2、(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对桂林的赞誉,以及我国其他一些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意念。

  六、总结全文

  是啊!地球上是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地区,我国也不少,这些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舒服的感觉,我们应该感谢它们,保护它们,热爱它们。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2、抄写第4自然段中的对偶句。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险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并不陌生,我曾在六年级多次教学。而对四年级的教学却是第一次,在这次教学中我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遗憾之点。成功之处在于: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于是会很自然地产生去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全文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作具体描绘。但是要让学生领悟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仅让学生从课文中的语句中理解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精心收集有关桂林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然而,它的效果却出呼我的预料。

  教学时,当我出示漓江水的第一张幻灯片时,学生的双眼一亮,不由自主地喊到“啊,好美的景!”此时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我也为之一震,随即抓住学生这高涨的情绪,让学生说出美在什么地方,如果让你用文字表达你会怎样说,让学生尝试说说。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开了。在学生“欣赏”与“说”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美感,形成主动体会以及独到的见解,并在欣赏中归纳出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以及描绘出它的秀丽风光。从这一教学过程中让我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让我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2、“重读促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这篇文章的文句相当优美,非常适合朗读。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朗读指导设计,在教学中我也是把这一环节作为我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让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要以一个游览者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和注意几个“啊”字的读音,等。还让学生采用“先读感叹句,再让学生读具体描写的部分。”利用这种读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出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先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接着让学生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学生的思维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同学都想读,能读,爱读,从而读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体会,同时结合语境理解,积极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意思,感受语言的神奇,受到情的熏陶。通过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自然景物美,还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并从读中领会“先用感叹概括,再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及句子的表现手法。”从这过程中使我感触在语文教学种以重视朗读来促进感悟特点,领会写法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3、品词析句,分析表达手法,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有效方法。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在本文的教学中对漓江水、桂林山、以及山水相融的描写,对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生动、具体,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用生动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出了淋漓尽致的景象。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对有关的句子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得到深化,使学生自然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充分体会到自然美的存在,而产生热爱自然,热爱桂林山水之情。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讨论并归纳:作者先写绿水怪石奇峰,并提出质疑无数的诗人画师谁又能得那山水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暂不写桂林山水,而开辟了另外一层意思,写自己漓江游的总感觉: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围绕这个总感觉,作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神游漓江,当读者沉浸在漓江美景之中,一幅鱼鹰捕鱼图出现在眼前,正当看得有趣,作者提醒不要怠慢了眼前的船家,沿途从船家口里知道了很多迷人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新娘岩的来历。作者由人之口说出生活变了山也应该改改名字,但马上提出反问,为什么要改呢?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语言

  杨朔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语言清新、绚丽、凝练,试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这两句话读起来很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生活感情”对“智慧的想象”,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精通晓畅的语言。特点“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与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这两句使4、5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浑浑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成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作者抓住眼前的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卒章显志,寓远于近,表达了对人民崭新生活的向往,坚信新的生活一定会赋予桂林山水以新的想象新的神话新的故事,读者读至此才同作者一起得桂林山水的情趣。]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学习中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

  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

  2、播放《桂林山水》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出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

  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的水:静、清、绿

  桂林的山:奇、秀、险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教学重点: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1-4)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5)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6)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

  2、师:刚才作者带者我们一路欣赏桂林山水,大家不仅领悟到它的风光美,而且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呢?

  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16)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一层( 4 ~ 5段 ) :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6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板书)

  四、品读传说,思考探究(出示幻灯17)

  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1、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3、你认为这些传说对表现桂林山水的美有用吗?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你是怎么看的呢?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b、间接材料丰富作品的内容(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课堂训练: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课外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18)

  1、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2、搜集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四 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 描写江上景色 点明写作意图

  清奇峭拔 介绍有关传说 牢记过去

  凝结着感情和想象 诗请画意 畅想未来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相关文章:

《画山绣水》教案03-06

画教学设计01-28

《画》教学设计02-13

《水》教学设计03-01

《水》教学设计03-16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04-22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05-04

《画》教学设计范文03-16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03-20

《字与画》教学设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