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0 19:09:1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天净沙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净沙教学设计15篇

  天净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5分钟)

  1、引入新课:今天一起学习《天净沙·秋思》。请先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2、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3、 “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学生自由朗读。

  2、放录音学生听读,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3、再读

  指导: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巡视纠正点拨。

  4、三读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1)引导: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组内交流,老师鼓励展示。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2)老师再继续引导:好,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老师小结: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三、合作探究(12分钟)

  1、引导设疑: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

  指导: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

  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四、当堂达标(8分钟)

  1、准确朗读本曲。

  2、准确默写本曲。

  指导:学生先独立默完,之后互批,老师统计过关情况

  教学反思: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教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长教”的原则,先让学生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情感,与选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然后让他们改写成习作,通过朗读重点训练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训练目的,我先跟学生一块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却为世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本小令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在萧瑟苍凉的秋景中,叙述出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读来,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泪下……

  仔细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为两幅:

  第一幅画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九个名词、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再读下去,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袅起的炊烟的农家小院。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那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抒写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在深秋的风中,马致远将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唏嘘不已。

  也许是初一的孩子涉世未深,学生的当堂改写的小习作不能很好地体现令中那种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但在习作的路上,他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引导他们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天净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

  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

  《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体会

  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读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构建曲中用词语创设的意境。

  2.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体会曲中蕴涵的感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现的情致。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两个环节的呈现来完成,即在诵读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进而达到对曲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的领悟。该部分主要呈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研读文本

  体味感悟

  1.请学生朗读本曲,同时请其他同学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在进一步的诵读中引导学生对首句如椽之笔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对曲中由静到动的观感变化的描写,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空间,对曲中的第三句作多角度的感受和体会。

  1.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描摹出的天地间和谐的`画面,可请学生用诗意的散文语言予以描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句作为最能传秋之意的句子,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体会作者是如何渲染秋景、传达浓郁的秋意的,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意图: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同时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及对生活、人生的认识等,进一步去感受,不断提升自己炼意、构思、感悟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画等形式)描摹曲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本曲的认识和感悟。

  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同学间交流、合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融合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该部分呈现了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此曲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白朴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

  2.课外积累作者的其它曲子2首,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课外交流自己的作业,对自己摘录的作者其它的曲子作适当的分析。

  通过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积累,拓展视野,增强语文的自学能力。

  思路点拨

  在本曲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相似的文本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如写秋的诗词作品,及散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在进行相似性和相异性的鉴别中,进行高强度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训练。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悟,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生,即使在所选取的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心境将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

  练习举隅

  1.比较阅读:选择相同主题的诗词曲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作品所创设的不同的意境,及所体现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2.走近白朴:作为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的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之一,白朴也有大量的杂剧作品,课外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多角度地了解、认识作者其人及其作品。

  天净沙教学设计3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小令中的这幅画?【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些景物构成的这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凄凉、萧索,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断肠人在天涯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师:“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他因思乡愁而“断肠”,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天净沙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1、文因情而生,故语文教学要抓住“情”字,体现人文性。

  2、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想景,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念人。

  3、读与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工具性。

  4、注重扶放的过渡,渗透学法,授之以渔。

  教学流程:

  一、教学《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我国唐代诗歌非常有名,出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你知道的有谁?背一首他的诗。

  2、到了宋代,词又相当有名,你知道的词人有谁?请背诵一首他的作品。

  3、而到了元代,曲又非常流行。(板书:元曲)今天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板书)读文章要先读好题目,“天净沙”是这首曲的什么?“秋”呢?从单单一个“秋”字,你知道了些什么?(秋季,秋景。)

  4、读读这首元曲,多读几遍。读通,读顺,读出曲的节奏美。

  5、指名读,随机点评。

  6、借助注释,仔细读读这首曲子,思考: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秋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从“落日、残霞、轻烟”可以看出。)

  7、孤村与轻烟,落日与残霞,老树与寒鸦,读完后,你觉得秋天傍晚的景色是怎样的?(凄凉、冷清、孤寂……)

  如果你看到了,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村子太孤寂安静了;大发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饱经沧桑、毫无生机与活力的老树,听到寒鸦鸣叫,真是凄凉。)

  8、第三句写的是什么?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大雁在振翅高飞,大雁的动感美等。这就是冷清之境中的秋的“活力”。)

  9、最后两句,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就是秋的绚丽多姿。)

  10、过渡: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

  11、练习读好。前两句读出凄凉、冷清、孤寂的感觉,声音要轻、缓。第三句要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之快。最后两句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五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12、文因情而生。(板书)白朴的大半生在做官,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选择了离开。归隐山林或许是冷清的,这是孤寂的人生;但能在寂寞中振翅高飞,这是奋斗的有追求的人生;在经历孤寂、奋斗以后,你便会拥有秋天般多彩多姿、绚烂迷人的人生。作者就是通过这首曲来表达这样的心境的。

  13、配乐朗读。人们说,诗歌就是音乐,音乐就是诗歌。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节奏美,音韵美。(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读。)

  二、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总结学法:要读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指名读,适时指导。

  3、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天净沙·秋思》,用你的一双慧眼发现它与《天净沙·秋》

  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曲牌相同,作者朝代相同,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题目不同,作者不同,景色也有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4、这首曲写了夕阳西下时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夕阳西下,是什么时候?

  夕阳西下,是鸟雀归巢的时候,看着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内心无比悲凉,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是人们顺着弯弯的小桥,沿着潺潺的流水回到温馨的家的时候,家里有白发苍苍的父亲,正在缝补衣服的慈母,有活泼可爱的孩子,有勤劳贤惠的妻子……可看着眼前这无比温馨的家的画面,令人倍感悲伤,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此时却——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陪伴作者的只有寒冷的秋风、一匹骨瘦嶙峋瘦的老马,还有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你因何肝肠寸断?(因在他乡,有家难归,因此情此景此地,因浓的思乡情。)

  5、集体配乐朗读。

  6、配乐口头改写。

  夕阳西下,在这条漫长的不知尽头的古道上,慢慢走来一个人,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一脸的沧桑。陪伴他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凛冽的寒风卷着黄沙,打在脸上,卷起他枯黄的长发。眼前,“枯藤老树昏鸦”,令人倍感凄凉,“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无限羡慕,让游子不由地想起家乡那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馨的.家园;想起了年迈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勤劳贤惠的妻子………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归巢,羊儿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想想自己,今夜又要栖居何处?看到此情此景,游子不由地吟诵出一首曲来—— (师生配乐同诵《天净沙·秋思》)

  7、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对环境、景物的描写,用景来衬托心情。我们也要记住,文因情而生。

  总评:

  1、文因情而生,故教学要抓住“情”字,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这两首元曲都写了秋景:《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是对人生理想的抒发。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受得孤寂冷清,只有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天净沙·秋思》借秋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枯藤老树昏鸦”乃“夕阳西下”时凄凉之景,令人心悲;“小桥流水人家”则为温馨之景,易勾起游子思乡之情思;“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了游子只有瘦马相伴、西风相随,而脚下古道却悠远、漫长、崎岖、坎坷的悲凉处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已然衬托出“断肠人”流落他乡、有家难归、遥思故园的凄楚。教学时,就是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玩味语言,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使心灵受到触动。

  2、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

  读首先要读得熟练,有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次,读中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在脑际形成意境。再次,读中悟情,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入情入境,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乃该曲情感之中枢。怎样体悟游子肝肠寸断的情绪?因为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采取把口述景致与诵读相结合,层层递进,步步累积,直至感情到达爆发点。

  3、读与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工具性特点。

  在读、想、悟、说的基础上,在对语言凝练的文本充分解读之后,让学生自由改写,是对文本的再学习,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4、注重扶放的过渡,授之以渔,渗透学法。

  对事物相似性与相异性的鉴别是人类思维的基础,鉴别相似性与相异性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活动。因为两首元曲相仿的地方甚多,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似的文本基础。通过找出相似性(共同点)和相异性(不同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发现两首元曲诸多共同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悟,体会其不同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板书设计:

  (文因情而生)

  凄凉、孤寂、冷清

  凄凉之悲

  天净沙·秋

  充满活力、振翅高飞 天净沙·秋思

  温馨之悲 断肠人在天涯

  绚丽五彩斑斓

  处境之悲

  天净沙教学设计5

  一、学习目标

  1、朗诵、背诵

  2、感受意境、赏析

  3、学习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学会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景物渲染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难点:学会运用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呢?齐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要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首先来了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学习这首小令

  (1)学生朗读。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读一遍。

  (3)欣赏音频,感受它的语言美、意境美。聆听之际,注意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给你怎样的感受?(4)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凄凉、悲凉、凄苦。请学生读出凄凉的情感。问全曲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凄凉”的字眼,你是如何读出来的,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从词语中读出的情感。强调“小桥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温馨、恬静的,与其它的景成对比,以乐静衬哀情。

  (6)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把刚才分析的画面用优美的话语描绘出来,请小组代表发言。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不远处有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农家小屋,那里有几户安居乐业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游子,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7)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板书:景悲凉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想想这幅画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板书:情游子之悲)

  (8)“断肠人”究竟是谁?了解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问题:读出哪些新的体会?提示:怀才不遇,长期漂泊的无奈,思念家乡,官场失落。拓展:可以用来劝慰作者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介绍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三)、赏析写作手法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简约与深蕴相依,《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用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静景与动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人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四)、拓展(动手练一练)

  1、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给令你心动的诗句写上一点批注。请同学们展示。(示例“断肠人在天涯”——怎一个愁字了得?)

  天净沙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

  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启发

  2、合作学习

  3、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题目板书: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屋次作简要分析。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课堂练习

  1、《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戏曲家。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不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业

  1、背诵全诗,并且要求会默写。

  2、学了这首诗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一句诗、一个词,)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学习指要相关的内容。

  板书:

  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天净沙教学设计8

  一、新课导入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二、解题

  曲:元代新兴的一种体裁,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标题一般由曲牌名和题目构成。相似的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忆江南》(唐﹒白居易)《渔歌子》(唐﹒张志和)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三、朗读指导

  1、生个读

  2、老师指导及示范读(字音、语速、节奏、情感)

  3、生个读(两个)

  4、生齐读

  四、赏景品情

  1、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②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2、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3、文章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①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②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五、课内巩固

  (一)、背诵

  (二)、习题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4、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读写拓展

  改写《天净沙·秋思》

  (一)、改写指导

  1、反复诵读原诗,把握诗意。

  2、把原诗先译成白话文,再运用适当的关联词连接。

  3、必须展开合理想象。

  4、适当运用口语化语言。

  5、适当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让内容丰厚起来。

  (二)、范文

  人生不如意有八九,为了派遣心中的孤寂苦闷,我骑上了那匹与我朝夕相伴的、瘦骨嶙峋的老马,踏上了寄情山水的旅程。

  一路游山玩水,也见过不少的灵山秀水,但是我惆怅寂寥的心情并未有多少改变,我眼中见到的是破败、凄惨,黄昏的时候,我与老马来到了一个垂垂老已的大树下。遥想当年,它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但是,今天我看不到它身上具有的生命的`影子,一条粗粗的藤挂在它身上,已经枯萎了,当初,藤靠着树成长得是多么迅速啊,攀援地多么高,树也因为有了藤的缠绕而美丽异常,可是今天当树老去的时候,这藤也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枯了。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唯有黄昏归宿的乌鸦的叫声显出一点生机,但是单调难听。

  告别老树、枯藤、昏鸦,我骑马继续前行,便来到了一座小桥旁,河中的水哗哗地向前流去,声音是那样的动听,仿佛在唱一首美妙的歌,看到小桥,听到流水,我心有种淡淡的释然,更何况小桥不远处有户人家呢,在这蒙蒙的黄昏中,正从那户人家冒出袅袅的炊烟,我想这户人家今晚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他们一家人在一起享受这宁静的夜晚,那是多么温馨啊,但是,温暖、幸福、温馨是他们的,那么,我的又在哪呢?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寒冷一次次向我袭来,我只能牵着我那匹老马走在古道上,不知要走向何方,西边,一轮如血的红日正在慢慢西坠,半边天空被它浸染的如火般绚丽。看着这美丽的景象,我只能发出感叹: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

  七、教学反思

  本堂课紧紧围绕“短文长教”通用方法和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精妙的课堂结构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问题设计具有指引性。

  但整堂课下来,发现对学情预估过高,教学内容设计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学生不能主动自如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跟得较为吃力。

  今后教学应充分把握学情,有的放矢。且在预习上多加于指导,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预习、有效预习。

  天净沙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当堂检测:

  天净沙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

  (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1)题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天净沙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 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净沙教学设计12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2课时

  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可取之处,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天净沙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 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 小组讨论。

  ⑶ 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天净沙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天净沙秋》

  2、会解释《天净沙秋》的意思。

  3、了解“天净沙”的体裁,会写关于“天净沙”体裁的元曲。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天净沙秋》。

  2、会解释《天净沙秋》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天净沙”的体裁,会写关于“天净沙”体裁的元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大家是否记得咱们以前学过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来背诵一下,好吗?(生背诵,我配图)

  2、那谁来说一下天净沙是什么?“天净沙,越调(河南三大剧种之一),曲牌名,单调(指一首元曲只有一段)二十八字。又名《塞上秋》。”

  3、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一首元曲《天净沙秋》。(出示元曲)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二、新授元曲内容

  1、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查阅白朴的个人资料了,谁来介绍一下白朴。(生介绍白朴)

  2、这是本文字词的解释,你来读一下。

  3、下面根据字词的解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元曲的意思,一会老师要提问。(生讨论)

  4、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所说适时开课件)。

  5、通过理解意思,你们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对,秋天都是有一种萧瑟之感的,但也是美丽而有韵味的,那其他三季呢?老师还给你们找了白朴作的其他三季的作品,咱们来欣赏一下吧!同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开课件)

  7、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三、提高学生修养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以天净沙为曲牌名的元曲都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开课件)生读。是这样的吗?(是)

  2、那咱们是不是也可以仿照刚才的形式作一首元曲呢?好,咱们再回想一下“天净沙”的体裁形式。(生答)好下面大家试一试吧!(学生试做元曲)

  欣赏学生所作元曲。

  四、总结全课内容

  其实,同学们做的这些元曲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元曲,因为元曲要讲究平仄,而你们现在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分清平仄的层次,所以老师说同学们做的这些元曲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元曲,但是能做到初步写元曲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在以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相继学到其他类型的元曲,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区分他们。

  天净沙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 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同学们,读完了这首诗歌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概括。(凄凉,萧瑟、悲伤、忧伤等)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他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读着读着这秋意就出来了。可是这首曲子当中并没有悲凉、哀伤、伤感的字样啊,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诸如香山的红叶,黄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长江的渔家唱晚。为何马致远弃而不用,偏偏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 平常生活中“藤、树、乌鸦”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在这些词前面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能举例子吗?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通过我们的想和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体会到了马致远创作这首小令的感情呢?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1、《秋词》刘禹锡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天净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04-09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04-08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08-26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1-13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设计08-26

《天净沙·秋思》教学写真反思04-12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精选11篇)11-29

《天净沙·秋思》教案08-20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03-14

天净沙秋思作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