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2 09:32:3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教学设计15篇

《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2、熟读全文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草》教学设计2

  【设计简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童年是生命之树的花蕾,等待绽放的过程就是品味成熟的过程。走进百草园,走进的是缤纷的童年世界;走进三味书屋,聆听的是感受丰富的读书人生。

  二、品味语言,享受乐趣

  1.自由朗读课文第2段,初步感受百草园的乐趣。

  2.走进百草园,你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哪一项?

  提示:观赏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爬爬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尝尝紫红的丧葚,听听鸣蝉的长吟、油岭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按按班蝥的脊梁,挖挖何首乌的根,摘摘覆盆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章描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3.齐读文章第17段,初步品味读书生活的乐趣。

  4.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你还可以“偷偷”地享受哪些游戏活动?

  提示: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5.借助文章搭建的回忆之桥,穿越时空隧道,师生分享彼此的童年之乐。

  6.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乐趣都可以像作者一样这么痛快地与人享?作者是如何将童年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

  提示:

  (1)品味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紫红、臃肿,品味动词:伏、吟、唱、弹、按、喷等,说明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是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乐园,它在少年“我”心里就像一个彩色的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能欣赏到不同的缤纷之景,在中年“我”的心里就像一个遥远的清梦,梦醒了之后,依旧留着青草的芳香;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说明百草园中的佳趣比比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不会丧失享用烂漫之乐的契机。

  (2)至于那读书生活中“偷来”的片刻之乐,虽然要背负“顽皮”的“罪名”,偶尔会有戒尺罚跪的风险,但却一样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捉了苍蝇喂蚂蚁看作“最好的工作,”可见这群读书郎的童趣之真,也隐隐的表现出私塾学规的清谨。

  7.小组讨论:百草园里和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的快乐是一种怎样的快乐,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提示:在百草园里体悟的是充分张扬童年生活本质意义的快乐,即便在常人眼中看来极为幼稚和极为简单的游戏,在儿童的世界里依旧被赋予了难能可贵的精神意义:因为它们是没有任何束缚、彻底自由的实体存在——快乐有时很简单,它让游戏只是游戏就可以了。而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品尝的片刻之乐,是开始读书的少年郎刻板机械的生活中一抹自己争取到的“阳光”,偷偷呼吸到的自在、宁静的快乐成为一种细腻而充沛的享乐。乐趣,无论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都会在记忆中留下痕迹,就像那古老的留声机,流泻的虽声质苍老,却依旧持重清晰。

  三、生临其景,体验情趣

  1.复述长妈妈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故事。

  2.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它给了“我”怎样的一个教训?你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觉?

  提示:这是个惊悚的故事让“我”感觉“做人之险”,也让阅读者对长草中的赤练蛇产生恐惧。长妈妈不一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她的故事却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百草园除了是快乐之园外,还是个神秘之园。它让我们和“我”一起在故事中经历惊悚之旅的同时,还享受新奇、刺激的情趣之美。

  3.冬天是相对宁静的季节,作者也由衷地感叹: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但冬天自有法宝,它可以化无味为有趣。它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孩子们可以参加哪些富有情趣的活动呢?

  提示:拍雪人,塑罗汉,捕鸟。

  4.抓住关键的动词,简述雪地捕鸟的方法。你觉得哪一个步骤最为关键,简单说说理由。

  提示:扫,支,撒,采,牵,拉等等。后一个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在不架空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圆其说。

  5.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记忆洋溢着哪些淡淡却亘古的情感?

  提示:洋溢着与长妈妈、润土父亲无隔阂的长幼之情,与润土这个农村娃无猜的朋友之情。

  四、综合活动,思考理趣

  1.朗读体验。齐读第9段,体会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提示:告别童年,挥别令人快乐的百草园,是成长途中必经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须付出的代价。

  2.默读第10-24段,涵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创设情景。思考: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得的情状;你觉得遭遇了这样的`先生,会学有所获吗?

  提示:讲述中应强调“我”眼中的先生形象。第二问应结合先生的性格、下文的铺叙来作答。

  4.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三个读书生活片段之中蕴含的理趣。

  提示:采用对话的方式品读提问“怪哉”一虫的事:“我”长于理性思索的精神品质在三味书屋求学的最初阶段就已经有所彰显──怀疑是学习的起点;先生一声“不知道”的愠怒,是“不愿说”的托词,在刻板追求师道尊严的时代,提问和答问的权力都牢牢地攥在先生的手里。采用动作复原的方式展示师生共读的场面:读书如果仅仅从喉中发出音来,当然得不尽书的奇妙,这叫有口无心;只有将书装到心里去,连动作姿态都配合进去了,方得文学之趣。采用笔记摘录的方式重视先生读书入迷时学生做游戏、画画儿的场面:兴趣是读书的内驱动力,再有水平和经验的教师也无法在无土的沙漠中栽出一片绿洲来。“之乎者也”的古书当然无法点燃“我”的读书热情,却在三味书屋收获了读书的“副产品”──绘画。这无意之中为日后“我”(鲁迅)对木刻的领悟埋下了艺术的胚芽,属于无心插柳的收获。

  五、联想拓展,深度阅读

  1.替“我”给寿镜吾先生写封段信,谈谈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心得。

  2.人到中年的“我”和润土见面了,你觉得他们还会像童年时代那么亲密无间吗?想象他们见面时的情景。

  3.“成长”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对“成长”的阐述。

《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抓切点理读课文内容及小说结构特点。

  2.看表演揣摩人物形象特征。

  3.品精段赏语言析主旨。

  【教学重难点】

  1.解读“吃草”。对文中“吃草”与“议草”部分的解读,是授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中,明确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认识“吃草”这一问题的;“议草”的作用又是什么;然后才能真正弄明白“草”、“吃草”的意义与内涵。

  2.解读“语言”。品读语言,就是品读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本文语言一读平淡无奇,再读余味无穷,表面朴实,实则蕴藏着作者饱满的感情。可耐心引领学生在高声诵读中,品味平实背后的丰厚,无华背后的艳丽!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忆《柳叶儿》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柳叶儿》中作者儿时吃柳叶儿的情形与滋味吗?那可不是一种好味道:苦涩!但它可以给人填肚子,并不会给人带来伤害!可是在长征途中,当大家面临饥饿时,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吃草,你想过草的味道吗?而且其中的可能还会有毒。读完王愿坚的小说《草》,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二、抓切点理读课文

  1.抓切点理故事。

  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它都有数个切点,抓住这一切点,我们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全文的.内容带出来。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尝试找一个切点,沿着它理读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理内容。

  (1)草:躺在草地→回忆砍草→吃野草中毒→持野草求救→周副主席尝草→命令勿食有毒野草→感谢野草→记住这些野草(吃的是草,流的是血)。

  (2)救人:杨光为救人昏倒草地→救人心切与医生争执→医生需救周副主席→副主席为救众人尝野草→杨光携草传达救人命令。

  (3)变化:A.杨光:摸黑冲、爬、昏→踉踉跄跄走上山包→横倒身躯滚→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是足能一走出草地(乏力→虚弱→沮丧→自信→信心十足)。

  B.周副主席:开了一夜会,又发高烧,昏迷→缓慢欠起身→疾病折磨变化大→从昏迷中醒来→他倚在卫生员肩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周副主席严肃地点点头→那浓浓的胡须绽开了,宽慰地笑了。(昏迷→衰弱→坚定→宽怀)

  (4)对草的认识:不识草(误食)→怨恨草→辩识草→感谢草→吃草吃强大→充分认识了草。

  2.抓故事,理结构。

  通过刚刚的解读,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了解非常透彻了,但全文却杂然一片!让我们尝试以“开端、发展、高潮、结构”为解读本文结构的标准,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分别为其命名(以四字语为好,抓住“草”更好)。

  开端:误食毒草。 发展:持草求救。

  高潮:尝草辩识。 结局:议草救人。

  三、读题记解读主旨

  刚刚说过,本文结构井然,板块清晰,其实还有一个板块我们没有去看,那就是文题下的一段话,我们且称之为“题记”。

  1.朗读题记。

  2.解读作用。

  (1)藏族同志为何在此建糖厂?

  这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是他们以吃草的苦,换来了今天我们生活的甜。

  (2)“最甜”的内涵是什么?

  ①糖甜。

  ②我们要继续革命传统(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甜美的生活。

  3.解读主旨。

  由此可见,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歌咏周副主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沉重冷静、指挥若定的精神风范,赞美红军战士吃苦耐劳、正面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表达作者对前辈的崇高敬意!

  第二课时

  一、看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1.自选片断,同学合作表演。

  片断一:为救人双方争执。

  片断二:为救人主席尝草。

  2.看表演,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特点。

  (1)抓住关键动词与人物语言通过对学生表演及课本内容的比较,分析形象。

  片断一:光:“狂喜”、“横倒身躯滚”、“紧紧抓住”、“焦急地叫起来”、“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勇于承担责任,救人心切。

  片断二:周副主席:“举起”、“慢慢放进嘴里”、“闭住” 、“不停地抖动着”、“浓眉皱紧”、“嚼一阵”——以身试毒草,直面风险,不怕困难。

  3.朗读两个片断,重读人物语言,再品人物个性。

  二、抓佳句,品评语言艺术

  本文语言表面看平淡朴实,读之则韵味无穷,主要原因是作者于字里行间饱含着深刻的感情,

  1.试举例品析语言特色。

  (1)“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

  两个“感谢”句表明周副主席对中毒红军战士的关怀,对全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之情。

  (2)“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一方面是周副主席充满激情地对草的赞美,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吃草的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3)“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流露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对吃草者无比强大的赞美之情!

  (4)“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为周副主席带病指挥成功而感到欣慰,赞美周副主席指挥若定的神采与气质。

  (5)“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

  形象地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崇敬之情和他从周副主席的教导中获得的伟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年青人(杨光)思想走向成熟的首肯。

  2.朗读,品味。

  文章处处寄寓作者的是非感情,从作者的饱满感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及战胜一切的勇气。

  再浏览全文,探究红军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又怎么会具备这些优秀精神?

  探究结果:

  领导指挥若定,方针明确,教育有方。

  红军团结一致,意志坚定。

  在实践中成长。

《草》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二、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三、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和朗读带

  五、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老师先给同学们讲讲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师边板书诗作者“白居易”边娓娓道来 )白居易是我国唐朝人,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学习,特别喜欢写诗。16岁那年,白居易离开家乡到京都长安后,仍不断写诗。为了提高写诗的水平,他到处求名师指点。有一次,他去拜访当时的老诗人顾况。顾况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叫白居易时,又想开玩笑了。他说:“唉呀!你这个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顾况摸着胡须说道:“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里米价昂贵,租屋困难,要想在这里住下来,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听了这句话,想想自己到长安后经常愁衣少食,四处借债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触地说:“你说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顾况见眼前的年轻人谦虚好学,就说:“好吧,把你写的诗念给我听听。”白居易开始读诗了。(放录音《草》朗诵)白居易刚读完,顾况便连声赞道:“好诗好诗,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前程无量。居易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不解地问:“老先生,刚才您还说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现在又说我的名字取得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顾况笑着说;“刚才不知道你会写诗,所以才说你居住长安不容易,名字取得不妙。现在看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所以说你居住长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说完就热情地指点起来。从那以后,白居易更加勤奋起来,终于成为我国唐朝三大诗人之一(其他两位是李白和杜甫)。

  2、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自居易写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教师开始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1、师:“ 刚才我们听了配乐诗朗读,现在我想听听小朋友们读得怎么样?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会老师会考查考查你们,看谁读得最好。好,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看着同学们认真朗读的样子,老师很欣慰。你们想不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成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教师相机评价并请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3、师:“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遍,要注意听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

  4、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烧”这个字怎么读的呢?(请同学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答对,那再请学生答,不超过四位学生。) 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念成了sāo,这种读法是错的, “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请大家再跟着老师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度)

  5、师:“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分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现在我们一起读这首古诗,要格外注意这些字的发音。”(学生齐读古诗)

  6、师:“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 (请同学回答,大概请四到五位同学,对了,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感受一下发音的注意点。)

  7、师:“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古诗,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 (师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的眼中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小组内可以试着说一说。”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相机评价。)

  师:“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小草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

  教师小结:”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师:“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学生回答“要”) 师:“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 (学生朗读)

  (3)、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师:“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 (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师:“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 ”(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师:“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出示生字: )

  师:“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们在请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思广益。) 师:“大家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呢,有些老师都还没有想到呢。大家都已经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那现在大家在自己的'田字本写写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看一下,比比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更好。”

  (三)总结新课

  师:“ 我们今天学习了《草》这首诗,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

  (四)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生:春风吹又生。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

  师:“我们已经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今天大家回家之后呢,我们的小朋友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草》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⑴范读录音。

  ⑵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

  (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

  (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

  利用多媒体展示:

  ⑴有关百草园图片;

  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色彩:xx的菜畦

  xx的桑葚

  声音:鸣蝉在树叶里xxxx

  油蛉在这里xxxxxx

  蟋蟀在这里xxxxxx

  形态:xxxx的黄蜂

  xxxx的叫天子

  形状:xxxx的石井栏

  xxxx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⑴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⑵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草》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 ,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利用字理知识学习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习现代文《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习古诗

  1、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板书:草

  ⑴ 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⑵ 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① 个人读;

  ② 同桌读;

  ③ 指名读;

  ④ 检查读。

  ⑶ 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O”标出。

  2、析词、解词、翻译:

  ⑴ 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 。

  (草很茂盛的样子)

  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⑵ 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讲到“一岁一枯荣”一句时,先引导理解:

  岁:出生9年,就是9岁。

  荣:山上有草有木,与“枯”是反义词。

  每年有四个季节,接着教师连续画“春夏秋冬”四幅草原图。

  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师:“谁能说说这四幅图的意思?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

  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荣”、“枯”贴到对应的图画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⑶ 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习:

  “烧”与“绕”、“浇”的区别。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

  (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生: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

  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⑷ 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草》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篇课文综合体现本学期学习的两个重点: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课文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课文先交代了要去草塘的原因(呆腻),接着写了草塘的美丽景色(惊喜),然后写了草塘春、冬两季丰富的物产(赞叹),最后通过写“我”在水泡子里逮鱼和看到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而深深地爱上了草塘(爱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塘的美。

  3、了解北大荒草塘的优美景色及丰富物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以及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草塘的可爱;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引导交流收集的有关北大荒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使学生了解北大荒原来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丰富的土地资源长期处于沉睡之中,解放以后,广大解放军官兵开发北大荒,建起了一个个机械化的国营农场,把北大荒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组词,集体纠正误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引导交流读文收获,并质疑、解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五、熟读课文,了解草塘的可爱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1、学生读文思考后,集体讨论。

  2、教师引导归纳:草塘的可爱主要表现在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两方面。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次走进了可爱的草塘,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草塘的可爱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吗?(景美、物丰)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可爱的草塘。(板题,齐读)

  [设计意图:既检查了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及知识掌握情况,又为下面的环节作了铺垫。]

  二、精读课文,感受草塘的可爱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欣赏草塘美丽的景色

  1、课件出示阅读思考一: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草塘美丽景色的句段,认真读一读。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相关语句。

  3、引导交流,相机出示有关段落,指导体会朗读。

  (1)指导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体会草塘大、绿的特点。

  ②学生再读,划出文中表示绿的词语(鲜绿、翠绿、墨绿),师课件演示几种不同的绿。

  ③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表示绿的词语。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理解十八、十九两个自然段:

  ①学生齐读后,引导体会小河的水清、草塘的景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让学生充分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二)感受草塘丰富的物产

  1、课件出示阅读思考二:自由轻声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草塘物产丰富的段落。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草塘物产丰富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读文思考,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引导体会草塘的物产丰富主要表现在狍子多、野鸡多、鱼多;指导读出小丽的自豪之情和作者的惊喜与赞叹之情。)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形式理解俗语,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草塘的物产丰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

  (三)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1、播放草塘风光片,引导学生交流感受。

  2、引入阅读思考三(课件出示):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随着对北大荒草塘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对草塘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3、学生读文思考后,全班交流,师引导、板书。(呆腻、惊喜、赞叹、爱恋)

  4、再次齐读课题,深化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草塘的可爱,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体现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情促读的教学理念。既让学生体会到草塘的景美、文章的语言美,又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在这期间,我还将随机使用电教媒体来辅助教学,其目的就是使教学的重点更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的更轻松自如一些。]

  三、总结拓展

  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指导练笔:为北大荒写一段广告词。

  (1)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在班内交流广告词,集体评议。(如:茫茫草塘绿浪涌,春冬两季趣无穷。

  景美物丰惹人恋,小河奇景留心中。)

  [设计意图:用写广告词的形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通过畅谈“旅行”感受,学生可以尽情表达对草塘的赞美之情,进一步理解草塘的可爱。]

  四、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和词语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3、你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请选择其中一件,用一段话描写下来。

  【板书设计】

  呆腻

  大、绿

  景色美丽 惊喜

  水 清

  26可爱的草塘 赞叹

  狍 子

  物产丰富 野 鸡

  鱼 …… 爱恋

《草》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面刚刚学过的几首古诗吗?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几位同学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摘选于《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前四行诗句。

  出示灯片1

  草

  唐代 白居易

  离 离 / 原(yun) 上/ 草,

  一 岁( su )/ 一 枯 / 荣。

  野 火 / 烧 / 不 尽 ,

  春 风/ 吹(chuī)/又(yo)生。

  2、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4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指明读。)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 (师:在灯片标出读法。)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这首诗是写草的。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2、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 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原因 原来 高原 草原原子弹 原人)

  小结:嗬!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请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草原)大家同意吗?是的 。/Article/List/List_24.shtml这里的“原”就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3.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出示一幅“草原图” (指名回答)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茂盛,一棵挨一棵。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小结: 说得大美了。聪明的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老师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指5、名6、回答)

  ( 刚才有同学说的句中都有“岁”字。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8岁是8年,1 岁就是 一年。)

  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春 夏 秋 冬)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四季草图(指名说说)

  小结: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绿一次,黄一次。

  春夏长得茂盛,秋冬就枯黄了。“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7、再看“野火烧不8、尽”这一句。“烧不9、尽”就是烧不10、完!

  问:“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出示一幅“火烧图”(地下的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出示一幅“草根图”

  11、学到这儿,12、我想同13、学们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把第四句的(春天来了,14、春风一吹,15、小草长出来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这首诗。

  总结: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顽强吗?正因为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2、全班用赞美的语气读全诗(配乐);分角色读,3、找一名4、读一、二行,5、女生读第三行,6、男生读第四行; 自由读; 会背的站起背。

  3、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背的好,各组评出两名优胜者;参班里赛,评出“之星”和“小标兵”。

  4、同学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请“朗诵小标兵”表演,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5、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6、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唱“小草”的歌曲。

  结束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草》教学设计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

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婀娜多姿、寒碜、不畏严寒、色彩斑斓”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

  二、过程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朗读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含羞草名字的由来。

  2、能结合课文,以及课外知识练习说话。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阅读让学生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要正确对待自己,虚心好学。

  教学重点:

  1、能按要求积累有关词语。

  2、懂得不能自以为是,自鸣得意,要正确对待自己,虚心好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媒体)谁知道这是什么草?指名回答。(板书课题40害羞草)

  2、齐读课题。

  3、你能说说含羞草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吗?

  4、师:真的会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媒体播放)

  啊!果然跟XX同学说的一样。瞧她这模样,多么象害羞的小姑娘。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师:含羞草以前一个名字呢,叫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这样叫它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动画,边看边想。

  2、学生听后交流

  3、出示第一节,读一读,划出有关句子。

  4、学生字:陶

  5、指名读句,师指导朗读。齐读。

  (二)学习2—5节

  1、得意草为什么经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2- 5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

  2、提问解疑,共同探讨。

  (1)婀娜多姿是什么意思?(学习生字:婀娜)

  (2)淡雅是什么意思?(看颜色对比)

  (3)翠绿是怎么样的呢?(学习生字:翠)

  3、引读2—5小节

  4、他是如此的——(板书:得意)你们说仅仅是因为这三个原因吗?(不)你从哪里看出?(省略号)

  5、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模仿书上句子来说说看。(指名说)

  6、指导朗读(读出得意的语气)、自读、男女生读。

  (三)学习6—9小节

  过渡:主人觉得得意草太自鸣得意了,决定让它和别的花比比。

  1、自由轻声读读课文6-9小节,读完后想想:什么时候,得意草与( )相比。

  2、学习生字:碜、菊、斑、斓、畏

  3、指名回答

  3、媒体出示(月季、荷花、菊花、梅花)的图片,并欣赏

  5、学生介绍菊花

  6、这些花美吗?一年四季,他们竞相开放,那得意草与他们相比心里会想什么呢?

  7、它又会感到怎么样呢?读读6-9小节,圈出得意草的感受。

  8、交流、板书:太寒碜 没那样美丽雅致 太不像样 抬不起头

  9、朗读擂台赛

  三、巩固复习

  1、复习词语

  2、写字指导:畏

  2、积累词语

  3、小结

《草》教学设计11

  【教学设想】

  《草》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写的一首送别诗,课文选的是前四句。低年级儿童对古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以读带译”的教法,即先读通、读熟、读懂、读好译文,然后再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古诗。在讲解古诗时,一是通过古今诗歌对照解词、析句、翻译;二是画诗为画,使诗句内容形象化。最后配以诵读、吟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内容 ,体会诗情。

  【教学目标】

  1、利用字理知识学习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VCD、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四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好)方法学习现代文

  《草》:原野上长满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无法把它们烧完,一到春天又生长起来了。

  “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具体体现了“感知、领悟、积累、应用”这一习得语言的规律,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二、借助现代文学习古诗

  1、揭示课题读古诗:

  刚才同学们认真地学习了《草》。接下来我们学习一首内容相同的古诗《草》。

  板书:草

  ⑴ 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故事呢!传说白居易16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一篇诗稿去拜见大名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的大米很贵啊,‘居’在这里不‘易’啊!你有什么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笔,在墙上“唰唰唰”就写起来,当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时,顾况拍着手说:“好好好!有这样的才能,你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后来,在顾况的指导下,经过自己努力,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⑵ 课文《草》是选取这首诗前四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① 个人读;

  ② 同桌读;

  ③ 指名读;

  ④ 检查读。

  ⑶ 要求学生把:离离、原、岁、枯、荣、尽等“字眼”,在现代译文《草》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用“O”标出。

  2、析词、解词、翻译:

  ⑴ 全景板画,从词悟句:

  在讲“离离原上草”一句时,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幅简单的草原图。教师说:“谁能看图说说,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由此引导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 。

  (草很茂盛的样子)

  这时老师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离离原上草”的意思说一说。

  ⑵ 连续板画,显示变化:

  讲到“一岁一枯荣”一句时,先引导理解:

  岁:出生9年,就是9岁。

  荣:山上有草有木,与“枯”是反义词。

  每年有四个季节,接着教师连续画“春夏秋冬”四幅草原图。

  发芽──茂盛──变黄──干枯。

  师:“谁能说说这四幅图的意思?一年中有哪两次最明显的变化?”

  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荣”、“枯”贴到对应的图画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一岁一枯荣”的意思。

  学生们能根据黑板上的画,说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较好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

  ⑶ 改添板画,寻根求源:

  讲到“野火烧不尽”一句时,先学习:

  “烧”与“绕”、“浇”的区别。

  “尽”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过来,里面没有水了,所以“尽”意思是“完”。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改添图画,使学生领会“烧不尽”的是草根。

  师: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黄,野火一烧,烧了个清光,但为什么又说“烧不尽”呢?

  (边讲边将草改成黄色,画上熊熊大火烧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图地上的草)

  生:因为地下的草根没有烧掉。

  教师根据学生的话,画出地下的草根。

  ⑷ 指名板画,引发联想:

  教师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4句诗的意思,学生根据“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师又让学生说说他画的意思。

  由于将难懂的诗句化为形象的简图,低年级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读成诵,背诵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诵《草》,讲解诗句意思。

  积累古诗重运用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背诵的目的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草》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学习文中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教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学教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前课准备

  1、熟读课文,熟记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学常识。

  2、能够根据文本注解和学案提示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

  3、阅读《补充习题》中的“预习提示”

  学习过程跟踪追击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城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学一学:我非常聪明】

  1、给加点的词注音:

  焦灼(zhuó)湿漉漉(lùlù)飒飒(sàsà)蔫巴(niān)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绽(zhàn)开愠怒(yùn)抽噎()

  2、解释词语

  惶惑:疑惑不安。酸涩:又酸又苦涩。

  围追堵截:围剿、追击,迎面拦截。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警戒:军队为防备敌人的侦察和突然袭击而采取的保障措施。

  焦灼:非常着急。

  踉跄:走路不稳。

  愠怒:愤怒,生气。

  蔫巴:枯萎。

  抽噎:抽搭。

  3、提出预习中不懂得问题

  【议一议:我潜力无穷】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线索理情节

  组织交流,围绕文章的题目,请用几个含“草”的小标题来概括文意

  4、阅读课文,思考,交流

  战士误食野草班长摸黑报告(开端)

  撇开毒草忙救人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

  主席下令辨毒草不顾安危尝毒草(发展和高潮)

  平易近人议吃草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讲一讲】我特别自信

  1、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题记”?

  明确:(1)、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两句话或一段简短的文字作为“题记”是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的手法,因为它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选作“题记”的文字要么是富有哲理的话,要么是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话,要么是能引人深思或受启发的话,且这段文字都是和文章紧密相连的。(2)、本文借用了藏族同志的一段话作为“题记”,含义颇深。在红军走过的地方,建一座糖厂且是最甜的地方,既说明了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感人的事迹,也隐含着我们今天甜蜜的生活就是他们换来的,还让我们体会到藏族同胞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与感激。读了“题记”,使读者顿生敬意,会以一种崇敬的心情去读完全文。

  2、杨光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

  3、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2)、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

  这一段动作描写具体地展示了杨光在烂草地上行进的情形,表现了他对同志生命安危的无限关切之情

  (3)、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4)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4、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描写一系列动作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

  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5、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练一练:我定会成功】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提示: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完成课时训练

  【本课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草》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塘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情感。

  2. 学习课文描写景色优美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草塘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教学准备:

  相关的教学课件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北大荒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可爱的草塘》。

  (出示课件:课题)

  师: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大家预习了吗?

  师:你把课文读了几遍?请告诉我。

  (师指名回答)

  二、感受丰富物产。

  师:既然同学们预习了这么多遍,那一定能发现,课文哪些事写得很有趣,请找找看,用铅笔作上记号。

  (生找,师巡视)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

  (指名说、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逮野鸡、追狍子、手抓鱼这些事,有意思极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事?

  (指名说)

  师:请看屏幕,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句俗语,好吗?

  (点击课件:俗语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俗语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谁来说一说?

  [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棒子能打到狍子?为什么用瓢能舀到鱼?野鸡真的会飞到饭锅里吗?]

  (学生汇报,师加以评议)

  师: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谁来说?

  (物产丰富)

  师: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请看屏幕,这是老师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北大荒物产的画面。(点击课件: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北大荒的物产图片)

  师:看完图片,老师在想,如果我们也生活物产丰富的草塘边,那么你是喜欢在冬天的雪地里打狍子、逮野鸡,还是喜欢在春天里用瓢舀鱼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真没想到,一句短短的俗语,会给课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那么,关于俗语,你还知道哪些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指名说)

  师:这里,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两句俗语,可以吗?

  师:请看屏幕,一起读读第一条。

  (点击课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生齐读)

  师:这句俗语你们常听谁说起?

  师:能学学他说这话情景吗?注意语气,动作。

  师:看第二条,一起读。

  (点击课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生齐读)

  师:这一句是讲苏杭像天堂一样美好,要是我们说草塘也像天堂一样,该怎样说呢?谁来?

  (上有天堂,下有草塘。)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一起响亮地说一遍。

  (生齐说)

  三、欣赏景色优美。

  (一)学习写草塘美景的句子。

  师:同学们,如果草塘光是物产丰富,能称为天堂吗?

  师:那课文还写了草塘的什么特点?谁来说?

  (指名说)

  (师板书:景色优美)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找看。

  (生读书,师巡视)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第5和18自然段)

  (指名说)

  师:请看屏幕。(点击课件:这么大这么美跟蓝天相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

  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读得很投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说、评、读)

  师: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啊!(点击课件:恢复整段话)同学们,这段话写得很美!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这一段话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呢?(生站起来后)最好能用你的朗读把大家都带到草塘去游览一番。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让你的声音变得更美,可以吗?

  (生配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想听听老师的范读吗?请看屏幕,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草塘的美景。

  (点出草塘美景课件和范读)

  师:看了像天堂一样美丽的草塘,你想说点什么呢?

  (指名说)

  师:是呀,草塘太美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塘去吧!

  (生配乐感情齐读)

  (二)学习写小河美景的句子。

  师: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生:现牛羊)现草塘的美好画面。

  (非常兴奋地)同学们快看哪,在那茫茫的草塘上出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点击课件小河图及文字)

  这里的天,这里的'草,这里的水,如诗如画,此时此刻,还需要说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吧!

  注意朗读提示,请再读一遍。(生齐读)

  四、总结课文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说草塘是可爱的?谁能概括地说说?

  师:能用上关联词吗?

  五、作业 设计

  师:这篇课文描写的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呢!今天的草塘变得更美丽、更可爱了。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点击课件)今天的作业 一:上电脑课时,请电脑老师帮助到网上去看吧,网址是:www.chinabdh.com

  作业 二: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编一句俗语,写一点感受,设计一句广告词,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 22 可爱的草塘

  物产丰富

  风景优美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的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课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即呆腻惊喜赞叹爱恋。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评、议,让学生理解草塘的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及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学生知识联系,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各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

《草》教学设计14

  《草》教学设计。

  【导练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录音带。

  【导练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

  (出示草原图)

  师: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草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⑴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⑵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⑶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⑴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

  (出示课文内容)

  ⑵ 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⑶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⑴ 完成练习题。

  (出示练习题后,教师明确要求)

  ⑵ 评讲。

  (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⑶ 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⑴ 齐读“离离原上草”。

  (软件出示)

  ⑵ 问:

  ①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②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③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④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⑤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读重一点。

  ⑶ 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让学生回答)

  ①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一岁”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

  ②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③ 看了图片,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枯萎是哪一个季节?

  ④ 师:现在谁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说说“枯、荣”的意思。

  ⑤ “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⑷

  ① 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件出示:燃烧图)

  ② 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③ 教师画简笔画。

  ④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

  (强调“尽”的意思)

  ⑤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并说出诗句意思。

  (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⑥ 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⑦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读的时候语气要高扬。

  ⑸ 师: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板书:非常顽强)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

  (分组朗读、注重情感)

  2、背诵全诗。

  3、巩固:

  ⑴ 做练习。

  ⑵ 评讲。

  4、播放录音。

  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学习了古诗《草》,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我想》这手小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诵《我想》。小作者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展开遐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会说话的草》和这首诗有些相象,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文中词语。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会说话的草》与《我想》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体会小作者置身于自然,置心于自然的真实情感。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讨论。

  4、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

  我们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之中,在柳阴下、小河边、星夜里、草地旁……静静地坐一坐,躺一躺,去领悟大自然为你带来的独特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教学设计08-03

草的教学设计01-02

草的教学设计15篇01-03

草的教学设计14篇01-04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03-24

《草》教学反思04-12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5篇06-08

课文《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