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 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 小组讨论。
⑶ 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秋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 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 (作家书。)(板书:作家书)
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
(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秋风看得见吗?
(看不见)
(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
(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
(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
(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
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
(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
(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
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怕说不完)
也就是诗中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
(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可能会?
(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
(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 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
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生齐读课题。
3、解题:“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
2、学生自由读悟。
3、交流。
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预设: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预设: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预设:“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
2、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七、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请你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 板书:秋思。齐读。
3、 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 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读,评读。
3、 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 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 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 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 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 背诵古诗。
3、 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 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 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 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秋思教学设计6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秋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2、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丰富想象,按要求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二、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三、整体回顾。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
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
四、改写古诗。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板书:秋思)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事情的起因:见秋风。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
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 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 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
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
“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
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为什么说 “复恐匆匆说不尽”?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 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
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秋思》改编
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 )
想
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 象
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浓浓思乡情
附学生的习作:
浓浓思乡情
——改写《秋思》
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嗨,又是一年了。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这么多年,你一直替我照顾咱爹娘,又要照顾咱儿子,可我却不在你身边。”“,还有,我们的宝贝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会走路了吧!他是不是很调皮?爱妻,你就多费心了……”写着写着,老父亲拄着拐杖把自己送到村口的情景历历在目,老父的叮咛“儿呀,记得早点回家呀!”又在耳旁回响。想到这些,张籍声泪俱下。
当张籍把书信写好,准备交给捎信人时,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不能全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赶忙把信拆开,又仔细地把信阅读了一遍,这才放心交给捎信人。捎信人该上马启程了,可张籍还一个劲地叮嘱“一定要把信送到!”马儿撒开四蹄一路飞奔,望着捎信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张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立刻回到书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秋思教学设计9
一、学习目标
1、朗诵、背诵
2、感受意境、赏析
3、学习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学会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景物渲染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难点:学会运用寄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呢?齐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明月何时照我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今天要们要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作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首先来了解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我们今天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秋思”,秋天里的思念。
(二)、学习这首小令
(1)学生朗读。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指出典型地方再朗读一遍。
(3)欣赏音频,感受它的语言美、意境美。聆听之际,注意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给你怎样的感受?(4)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凄凉、悲凉、凄苦。请学生读出凄凉的情感。问全曲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凄凉”的字眼,你是如何读出来的,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5)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分析从词语中读出的情感。强调“小桥流水人家”里面的景是温馨、恬静的,与其它的景成对比,以乐静衬哀情。
(6)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把刚才分析的画面用优美的话语描绘出来,请小组代表发言。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不远处有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农家小屋,那里有几户安居乐业的人家;在寂寞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游子,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7)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板书:景悲凉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想想这幅画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板书:情游子之悲)
(8)“断肠人”究竟是谁?了解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散曲家。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问题:读出哪些新的体会?提示:怀才不遇,长期漂泊的无奈,思念家乡,官场失落。拓展:可以用来劝慰作者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介绍作者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1、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写作手法好在哪里?
(三)、赏析写作手法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简约与深蕴相依,《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用词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均带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本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中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静景与动景相映,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人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3)寄情于物,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四)、拓展(动手练一练)
1、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给令你心动的诗句写上一点批注。请同学们展示。(示例“断肠人在天涯”——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思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张籍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 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张籍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4 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引起对风的兴趣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初步感知,了解诗意
(一)读准字音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4、齐读。
(三)了解诗意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2、学生汇报。
三、探究诗词,体会诗情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5、小练笔:写给家人的家书。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1、换位思考:写好的信为什么封了又开,开了又封呢?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四)回归全诗,整体朗读。
四、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唤起想象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秋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学习新课
(一)读
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放音乐)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火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秋思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5分钟)
1、引入新课:今天一起学习《天净沙·秋思》。请先听一段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2、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3、 “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学生自由朗读。
2、放录音学生听读,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3、再读
指导: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巡视纠正点拨。
4、三读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1)引导: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组内交流,老师鼓励展示。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2)老师再继续引导:好,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老师小结: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三、合作探究(12分钟)
1、引导设疑: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
指导: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
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四、当堂达标(8分钟)
1、准确朗读本曲。
2、准确默写本曲。
指导:学生先独立默完,之后互批,老师统计过关情况
教学反思: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教这首小令,我本着“短文长教”的原则,先让学生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情感,与选取的秋景中感受令中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然后让他们改写成习作,通过朗读重点训练学生“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训练目的,我先跟学生一块吃透教材本身。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却为世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本小令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刻划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在萧瑟苍凉的秋景中,叙述出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身影,读来,不禁令人悲情亦痛,潸然泪下……
仔细分析全文,可以把它分为两幅:
第一幅画是由作者精心选取的九个名词、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再读下去,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袅起的炊烟的农家小院。这一切,怎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呢。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那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抒写了作者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情感: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古人说“悲落叶于劲秋”,在深秋的风中,马致远将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唏嘘不已。
也许是初一的孩子涉世未深,学生的当堂改写的小习作不能很好地体现令中那种天涯羁旅漂泊人的孤寂与无奈,但在习作的路上,他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引导他们体会这种写作方法。
秋思教学设计13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秋思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
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秋思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 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同学们,读完了这首诗歌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概括。(凄凉,萧瑟、悲伤、忧伤等)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他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读着读着这秋意就出来了。可是这首曲子当中并没有悲凉、哀伤、伤感的字样啊,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诸如香山的红叶,黄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长江的渔家唱晚。为何马致远弃而不用,偏偏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 平常生活中“藤、树、乌鸦”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在这些词前面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能举例子吗?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通过我们的想和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体会到了马致远创作这首小令的感情呢?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1、《秋词》刘禹锡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秋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思的教学设计03-12
秋思教学设计03-23
秋思教学设计05-31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04-09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03-28
秋思教学设计15篇05-14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01-13
秋思教学设计(通用5篇)04-25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范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