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0 14:31:3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地理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渔场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分布状况。

  4.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认识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2.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媒体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图,渔场的形成示意图,我国沿海主要渔场与近海石油资源分布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板书】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除了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可归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开发利用的新领域。那么海洋有哪些资源呢?

  【指导】 阅读课文第一段,你能理解文中这几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这几句话分别指的是:海洋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盐资源、海洋能源。

  【小结】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指导提问】 请同学们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

  (1)我国从北问南濒临哪几个近海?

  (2)你认为我国海岸线的长度是长还是短?大陆架的分布是否宽广?

  【提问】 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否丰富?

  学生读书,讨论。

  【指导概括】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我国鱼类、虾、蟹、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滩涂等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

  【板书】 1.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向海洋进军,让海洋资源服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

  【引导】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一些什么海产品,其产地在哪里?

  【板书】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指导启发】 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及相关的课文和图片,思考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板书】 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后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 从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的丰富饵料;近海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交汇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这三方面说明我国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并同时说明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渤海渔场是对虾的产区。我国近海的经济鱼类有近200种,其中带鱼,大、小黄鱼,墨鱼,对虾等水产品产量极为丰富。

  【板书】 2.我国最大的渔场

  【讲述】 除捕捞外,我国在近岸线海滩涂发展了大规模的养殖业,如对虾、海带、紫菜等。

  【看景观图】 海带养殖、对虾养殖。

  【板书】 3.海水养殖业

  三、海盐和海底石油

  【指导读图】 同学们看我国沿海渔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哪儿盐场分布较多?由于海岸线漫长,我国北起辽东半岛、南至海南岛、盐场很多。我国海盐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从图上可知,北方渤海、黄海产盐多,南方东海、南海产盐少。

  【提问】 为什么我国北方海域产盐多,南方海域产盐少?(从地势、气候两方面分析)。我国最大盐场在哪儿?(长芦)

  【板书】 1.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地和最大的盐场

  【指导读图】 看海底石油资源情况如何?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说明我国石油资源前景广阔。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近些年在勘探、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板书】 2.丰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资源的保护

  【讲述】 海洋能帮助我们解决最困难的食物问题,请同学讨论书上的“想一想”,哪种捕鱼方案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捕鱼方案不可取。因为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长期这样下去,鱼产量只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案可取。因为这样做能保证人类对其继续利用。

  【教师承转】 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述我国近海过度捕捞,使水产品产量逐年下降,有的鱼种甚至灭绝。为了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的生存和发展。提问,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增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板书】 1.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引导读图】 看海洋污染示意图。随着向海洋进军,海洋污染问题也随即出现,请同学说出海洋污染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学生读图回答,海上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及固体废弃物等。

  【讲述】 针对上述问题,请讨论海洋污染有什么危害?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你自己能为海洋资源保护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加强立法管理;②建设一支开发、利用海洋的科技队伍:③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板书】 2.防止海洋污染

  【小结】 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各种先进的科技为手段,在海洋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将是21世纪的工作之一。你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海洋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海洋资源,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好。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丰富的海洋资源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2.我国最大的渔场

  3.海水养殖业

  三、海盐和海底石油

  1.我国主要海盐生产地和最大的盐场

  2.丰富的海底石油

  四、海洋资源的保护

  1.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2.防止海洋污染

  小资料

  (1)中国矿种齐全,储量丰富

  截止xxx年底,我国已发现矿种168种,矿床和矿点20多万处,其中具有探明储量的151种,矿产地2.3万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其潜在总值达91.6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稀土、钨、钛、锑、锂等1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铅、锌、锡、铝等21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二位。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条件较好的国家之一。

  (2)中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从主要矿种来看,目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已逾1万亿吨,北方17省区占89%,南方15省区只占11%,其中,晋、陕、内蒙古三省区占全国的70%以上;云、贵、川三省则占南方煤炭总储量的88%。全国1/2以上铁矿集中分布在辽、冀、川三省;铬矿则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磷矿资源的79%集中在湘、鄂、滇、贵、川五省。铜矿的1/4集中在江西。陆上石油分布在黑、鲁、冀、新等少数省区。

  (3)我国依法拥有一片蓝色的国土

  我国在xxx年5月15日全国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我国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我国的边缘海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后,可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成为今后解决我国食物、能源和其他资源不足的重要来源和新领域,也是保卫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4)潜力巨大的“天然粮仓”

  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能提供30亿吨水产品,这还不包括海水增殖养殖业产出的产品。由此可见,海洋生物资源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粮食安全上大有好处。

地理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地理教学设计3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地理教学设计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理教育实习是为师范教育方向本科学生开设的实践类必修课程,教育实习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接触中学地理教育实际,将所学的地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锻炼和提高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中学地理教育调查的能力,强化做一名合格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认识。

  教育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占据重要位置, 教学时数为12周,是实现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由于教育实习受非教学因素制约较大、在教学大纲中规格要求极少、内容的伸缩性很强,所以该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的基本功训练。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和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和创造奉献、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

  (2) 通过深入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实际,进行独立的教学实践,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和特点,使实习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地理教学工作实践和班主任工作实践,掌握地理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和技能要求,培养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能力;

  (3) 通过深入中学班主任工作实际,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理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培养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中学教育现状和中学生的素质现状,中学教育对教师素质、技能的基本要求;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总结中等学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主要的教学内容

  1.备课试讲

  备课试讲放在校内进行,时间1周,采取学生分小组集中备课试讲的组织方式。备课试讲是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学生踏上讲台之前,必须通过备课与试讲,备课试讲不合格的学生不准进入教学实习阶段。通过备课试讲实习使学生达到:

  (1)明确备课的计划性、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要求。熟悉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中学生实际状态安排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

  (2)熟悉教案编写的规定格式。能够独立编写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案。

  (3)通过试讲使学生熟悉课堂教学的常规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板画技能、仪器演示技能、课堂提问技能、以及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技能等。

  2.教学工作实习

  (1)备课

  使实习生学会如何在钻研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详细的课时教案。

  (2)上课

  实习生根据经实习指导教师批准签字的备课教案组织课堂教学。注意体会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体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技能。学习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课后评议

  通过评议,学习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3.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生应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内容与要求是:

  (1)了解、研究学生

  包括了解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个人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提出教育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

  (2)组织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培养班级集体意识

  通过组织1—2次班会活动体验如何培养使用班干部,充分发挥积极分子的作用,正确开展表扬与批评,培养正确的集体观念的`方法与技能。锻炼开展班级工作的能力。

  (3)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集中精力重点帮助一、二名学生,对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技巧、技能。

  (4)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

  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家访工作,争取校外教育机关、团体的配合,开展适应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

  4.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总结

  实习结束前,每位实习生都要完成教育实习小结,总结要全面,并在小组中交流。

  三、教学程序及学时分配

  1.动员准备阶段(1天)

  包括实习动员、实习区概况介绍、实习目的、内容、安排与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的方法和指标,从思想、组织和物质上做好准备。

  2.校内备课试讲阶段(1周)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的模拟试讲训练。

  3.中学实习阶段(11周)

  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习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与研究。

  (1)教育见习

  (1)实习生进驻实习学校,召开实习见面会,邀请实习学校有关人员作学校概况、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报告;实习生与实习学校任课教师、原班主任和实习班级学生见面,了解教学进度、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要求并进行课程交接。

  (2)组织学生观摩教学和主题班会活动。

  (3)实习生在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进行试讲等工作。

  (4)实习生在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

  (2)教育实习

  (1) 在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部教学环节的实习工作,包括编写教案、课堂讲授、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指导作业练习和实验等。每个实习生的课堂教学不少于4个教案,7个课时;

  (2) 实习生互相听课,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

  (3) 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评议,评议会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主持,先由实习生自我分析,再由其他师生评议,指导教师总结;

  (4).组织实习生公开教学1-2次;

  (5)在原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实习班主任日常工作。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要组织一次班集体活动,如班会、团队活动,并写出书面计划和总结。

  4. 教育实习总结阶段(1周)

  (1) 实习生要写出个人全面的或专题的教育实习总结报告,召开实习交流会,与实习学校有关人员和教师交流意见;

  (2) 完成课程及班主任工作的交接手续,作好告别和善后工作;

  (3) 完成实习生教育实习鉴定,由实习学校教师给出实习原始成绩;

  (4) 搜集、保存实习中有价值的资料,如计划、总结、教案、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5) 进行教育实习汇报课,评选优秀实习生;

  (6) 依据高师地理专业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由系实习领导小组评定实习生的成绩。 (注:这一阶段在回校上课时进行)

地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课时 课时2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三疑四学一悟”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培训学生、小组分组及明确组内发言顺序

  教学要求 评价标准

  互动对象 教师 学生

  一、设疑自学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

  3、要求学生把不懂得问题列出来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知识。

  2、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知道的。

  3、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

  4、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5、地图的意义

  6、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二、解疑 合学

  1、教师巡视,引导。

  2、针对不同组的讨论进行分析。

  3、指出学生活学中的不足。

  1、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通过互助解决问题

  三、 质 疑 再 学

  1、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1、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哪些方法

  四、 拓 展 所 学

  1、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1、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五、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1.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经济地图

  2.地图的制作

  3.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比例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4.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

  5.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设计6

  开学了,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通过上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我所任教的班中,成绩相对比较平衡,上课气氛活跃,上课看上去状态也好,但落实不够,经过上期后半学期的狠抓,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考试抓。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难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亚洲的气候以及影响其气候的因素。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东半球的一些国家,如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各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巴西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两国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领到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板书】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 ——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 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地理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 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 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 探究式学习法。

  3、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 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 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 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 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4、见解心得:

地理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

  课题星球20xx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教材分析

  从整本八下课本来看,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简单部分,了解中国的海洋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材以歌曲《祖国的海洋》导入,体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解题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树立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积极面对目前的海洋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保卫蓝色国土”的决心以及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和众多的岛屿。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海洋的利用与保护。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师:其实我们班级的好多同学对海洋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通过一部动画片了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纵队)好,那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时光,让海底小纵队带领我们完成今天的学习吧。播放<海底的小纵队>,导入海洋资源及开发:以熟悉的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师:人们是如何利用海洋资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海洋产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业(波力海苔、鱿鱼干)、工艺产品(珊瑚耳环、手镯)、医药产品(鱼肝油)·····师:那么我国辽阔的海洋中到底蕴藏着哪些资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凸显好奇心、观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1)海洋生物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10-2-1,找出烟威渔场、舟山渔场、北部湾渔场及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南部陆架渔场,说说其主要的鱼类资源。生:学生代表指出图中位置并回答。(教师及时评价)师:读图可知,中国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中国最大的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它有长江入海带来的丰富有机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鱼类的到来。同时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有利于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天然的海产品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中国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师生互动:联系生活,说出莆田市的鲍鱼养殖、海带养殖、紫菜养殖、海蛎养殖、淡水鱼海鱼养殖等,说说莆田市代表美食:兴化卤面、海蛎饼、葱爆海蛏、鲍鱼排骨汤等,到处可见海鲜的身影。师:这些美食的烹饪,有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海盐。形象化理解再识记,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并且联系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彩色图片,既形象化还原生活,唤醒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已确认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目前,我们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了海盐、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海洋化学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片“中国的盐场晒盐”景象,完成小组活动:找出长芦盐场。结合气候条件,说说我国北方沿岸滩涂盐田集中分布的原因。生:北方地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进一步掌握化学资源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气资源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中国的海底油气储量和开采量。空间资源:海上机场,海上娱乐空间,海上建设空间等。补充日本的“巨大睡莲”状水上迷你城市。

  (5)航运资源:各港口之间,承担着中国进出口物资70%以上的航运任务。中国的沿海港口众多,把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6)景观资源: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令人留连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风光,开发海滨旅游,也是人们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图解千文,采用形象化的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解了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难点。

  师:随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师生:共同学习“发展海洋经济”师:联系生活,福建省作为一个沿海省区,可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师: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播放<海底的小纵队>)从海底报告,我们知道了: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承转过渡,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高潮,视频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师生:读图,总结海洋污染问题。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严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发赤潮。还有海岸侵蚀、生物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海洋环境问题。师: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害,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的.“蓝色海洋”。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保护海洋环境,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生:小组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收集资料,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级内交流。)师: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以学生的精彩展示结尾,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师:(课堂总结)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未来人类并将向海洋进军,所以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进行理想与情操的教育。

  当堂检测、巩固升华详见PPT

  作业布置、巩固新知《地理填充图册》P34-36《顶尖课课练》P45-48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生化油空防休物学气间污渔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知识、图表的前后联系,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的教学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课堂氛围来看,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事物进行列表总结,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同时,我通过精选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图片、赤潮形成,鱼类衰竭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隐藏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看似不足,这主要是我在调控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好,特别是激励性措施不到位,这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发展。

地理教学设计11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地理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l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l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l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l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二、教学分析

  l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动力

  l背景:学生具备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和思维,也具备了人文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人口的知识和思维,并且在成长过程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具备了一些对城市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判断、举例说明、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题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述:上一章,我们学习并了解了《人口的变化》

  明确了人口和人口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

  人口在地表空间的集聚形式是什么?

  聚落有哪两类主要形式?

  人类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么?

  多年生产生活之后人类最重要的反思是什么?

  人类反思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点题: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城市!

  回忆上一章的内容

  紧跟老师思路:

  聚落

  城市与农村

  生产生活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形成与强化: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翻开课本18页,准备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本环节预定目标:

  n 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第二环节:认识城市的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问题: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问题转换: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认识城市的过程

  哲学说明:“认识事物”是有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的!

  比如:我们要认识一个人

  整体:五大三粗、小巧玲珑

  局部:头部、手、脚、……

  整体:局部的分分布和组合(身材匀称或身材不平衡)

  明确:“认识事物”是有逻辑思路和辩证方法之一

  整体-局部-整体

  课堂的.第一思考

  思考转换

  关注身边的哲学!

  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思路!

  本环节预定目标:

  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第三环节:认识城市的整体(大体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城市的整体主要用“城市形态”来表示,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所占据的一定空间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轮廓形状

  强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

  不同的城市其城市形态会一样吗?

  提出工作:读图2.1,了解几个不同城市的城市形态,并进行类型归纳

  提出问题: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态不同,使什么原因影响气城市形态的形成?

  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响的河流和交通线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

  实战:以广州市为例子说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发展变化的,要分析一个城市的城市形态,就必须把城市放在其历史的主线上)

  画简图说明分析

  ? 明确一个问题:每个城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特定的形态,并且形态是固定不变的?

  明确城市“整体”与“城市形态”的对象对等转换

  明确“城市形态”的概念

  带着思考研读图2.1

  团块状

  条带放射状

  组团状

  分析并出思考结果!──地形

  平原地区:团块状

  河流谷地与交通干线:条带状

  河流分割与规划:组团状

  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团块状──组团状──团块状──卫星城

  探讨自己最为熟悉的广州市的城市形态

  判断并明确!

  本环节预定目标: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环节:认识城市的局部(具体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强调:认识从整体阶段进入局部阶段

  说明:城市的局部,主要是指城市的各种功能区,是城市土地不同的利用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

  提出工作:读图2.2分析判断地图所示的地区属于何种功能区?

  实战:分析广州的各种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明确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哪些功能区是必不可少的?

  任务转承说明: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功能区和形成原因,现在:

  思考:一个思考 + 一个问题

  结论:城市的功能区是城市土地在不同方式利用的过程中在集聚效应下形成的!

  提出几个要明确的问题……

  明确“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从感性印象到系统了解

  学生读图分析判断

地理教学设计13

  生本教学是郭思乐教授近年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他切中了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师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体论、建构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尝试了一下生本教学模式,发现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索,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高了,对地理学科的恐惧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了,学生变得更喜欢上地理课了。我在有限的实践中尝试到了运用生本理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的甜头,体会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我落实生本理念,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探索与反思,想跟大家讨论一下。

  一、生本教学理念的实施

  1.充分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自主地学习

  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又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框架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在地理课堂上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时,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场外指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必修一《地球公转的意义》关于影长的计算时,老师就没有象以往那样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实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在前置作业布置完毕后,学生很开心地找来灯泡、竹竿(有的小组用铅笔来代替)、皮尺(有的小组用鞋带)等。不等老师提示,探明就小组合作,有条不紊地计算出厦门地区冬至日、夏至日不同的太阳高度,然后分工,演示、测量、出竹竿、铅笔等标志物在冬至日与夏至日的影长。最后,老师进一步点拨各个小组“厦门某小区欲盖一60米高的楼房,其北面的建筑一楼要想全年都能得到太阳光线,楼间距最少不能少于多少米?”本以为这个问题一定能难倒学生,可是,在各个小组的分组演示下,各个小组先后得出了正确结果。不禁让我大为吃惊。本以为这个问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可是当我真正放手之后,发现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真的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2.前置作业的布置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以将学生的先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业布置都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成果,改进教学

  的.重要依据。但是生本教育下,教师会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做准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作业。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融合。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前置作业如下:

  ⑴网上查阅资料,寻找你感兴趣的企业的相关资料,小组汇总分析这种(类)企业分布在某地区的原因。(小组上台展示)

  ⑵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现在银行愿意给你们提供1000万人民币的无息贷款,请问你们将在什么地区发展什么企业?并详细说明你们的理由。(小组上台展示)

  前置作业的布置应本着低入性、指导性、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趣味性、开放性、等原则。

  ⒊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趣”提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望摆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知”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只有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关键是设置悬念。如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学生尽管经常接触一些工业产品,但是很少注意到工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这时“查找感兴趣的企业的详细资料,进一步思考它们选择在不同地区的原因”,学生可能就会开始关注自己平时喝的矿泉水、绿茶等饮品的产地,喜欢玩电脑的同学可能会关注电脑配件产地、游戏软件产地等,爱美的同学可能会关注最喜欢衣服的产地,进而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给与1000万的投资金额,鼓励你们办不同企业,说明选择的理由”更是给学生更多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质疑和解惑的兴趣。

  4.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课堂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生本教育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惑,教师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形式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一般以前后两张桌子的4名同学作为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2人为一个小组,或者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讨论,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在讨论中分享收获。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全班40名同学共分5个小组,它们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工业,先小组内个人查阅资料,每个组员将自己准备的部分由记录员或组长再整合,综合成报告进行汇总。在小组展示的环节中,各小组在分别展示后,要留有2—3分钟的答疑时间,其它小组进行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全小组的智慧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营造全班良好的学习环境。

  5.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与学生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中,一位平时最喜欢通宵玩游戏的同学,选择了“分享游戏软件的产地及选择的理由”,回答的相当不错,这时我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不断发出啧啧赞叹之声,并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像“太好了!”“棒极了!”“谢谢!”“真让人难以相信你们会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等等,该学生老师的激励下,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学习愿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 对生本教学理念下的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觉生本教育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生本教育的优势:

  ⑴生本课堂迎合了学生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心理负担,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⑵生本课堂符合了新课标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作业来达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的;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及展示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⑶生本课堂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是演员,老师只起到了导演的作用。演员的角色越投入,生本课堂就越精彩。

  2.生本教育继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生本教学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知识的探究和展示过程中,所以练习的机会变少了,因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解题的过程中错漏较多,速度

  也较慢。此外,对于一些基础差而且内向的学生如何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生本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高中地理生本教学的实践及思考,生本教学实践使我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无奈地“咽啃”教师已“咀嚼”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设计14

  课堂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是设计前提。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首先应熟知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这些都是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这些内容要在熟知的基础上烂熟于心,这样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的选择时才能游刃有余。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都把课标的`要求当做“第一号文件”。

  二、认真研读教材搜集资料是设计关键。

  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教材放在首位,因为教材毕竟是全国各地专家和一线知名教师悉心编撰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兼备,进行删减和变动时要深思熟虑,稍有不慎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往往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尽量用使自己眼前一亮的素材。

  三、选择恰当的知识呈现方式是设计利器。

  所谓的难点,其实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呈现方式,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学《地图》一节时,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曲线距离,教材上有一大段文字,我感觉不够形象,如何把文字变成动态的操作过程而使之一目了然呢?后来我采取了用flash做成动画进行演示的方式,既节省时间,又形象无比。学生在动画的启发下,出乎意料地想出用软尺直接量出地图上两点间的曲线距离再计算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但毕竟是一个相对简便的方法,粗略地计算时是可以用的。

  四、体现学科特色和魅力是设计增味剂。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所以想让学生喜欢地理,就要想方设法展现地理学科的特色美。地理是文理交叉的学科,所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可谓包罗万象。学习地理是培养学生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除此之外,蕴藏地理知识的美图不胜枚举,就连我们每天使用的人民币上也有桂林山水、迎客松、壶口瀑布等。

  教学设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因师因生而异,也会因时因地而异,不会是千篇一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们只有不断琢磨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地理教学设计。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于“质实”,也在于“饰貌”。

地理教学设计15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新课标为依据,围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组织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的学科功能,努力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工作目标

  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读图、理解、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期末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重点难点

  1.复习重点:掌握世界各地理分区、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复习难点:在识图读图能力考查的基础上,突出了比较分析的考查。

  四、复习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

  (1)整合地理内容

  (2)教师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

  (3)加强读图与判图能力的'培养。

  五、复习日程安排:

  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

  第十九周:国家专题——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

  第二十周:地区专题——欧洲西部;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南亚、亚洲

  第二十一周:综合复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能力。做到“三练”: 精选试题强化练; 规定时间适应练; 审题答题规范练。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2-12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5-29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2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01-31

地理教学设计(15篇)05-09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06-02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1-15

地理教学设计15篇04-07

地理教学设计18篇03-31

地理教学设计(通用15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