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 乡音 鬓毛 衰老 客人 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3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背景音乐)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八月十五的夜里,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而诗人正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这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课件)
体会作者悲的心情再读一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指导书写“音”字第二横长些)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最想朗读哪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 当诗人回到家乡想想还会有人认识他吗?你怎么知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指导书写“客” –宝盖头不要写的
4 太宽,撇捺要伸展开,“何”—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起笔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4.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三、感悟诗情,读出感情
【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4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生思考并回答:
5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五、板书设计
25 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乡音无改 儿童不识
思乡情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悲喜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相信大家课前都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有哪位小朋友能来理解下课题中"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自由读,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检查反馈(课件)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全班齐读。
(2)出示诗文,指名读。
(有谁能读得更好,读书节奏,读书感情。)
(3)出示节奏,指名读,小组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细读品位,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句。
(1)联系重点字词看插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自己试讲,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2)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生自由回答,师引导,归纳。)
(3)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钩出重点字词,出示插图,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自由回答,师补充提问:"客"在这里指谁 "何处"是什么意思 谁再来说说 )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无奈,忧伤)
(3)指导朗读古诗(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
三、活动品位,体会情感。
1、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诗文说一说。(学生组织语言,全班交流)
2、教师归纳总结,演一演这个故事。
3、看了这段演出,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体会:思乡)
4、 教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齐读,试背。
四、联系内容,丰富情感。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我们刚才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课件,师诵读,生品位)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示范指导,掌握基础。
1、观察生字,课件出示书写顺序,师讲解。
2、生描红试写,师巡视指导。
六、选择作业,巩固知识。
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今天我们来个新鲜的做法,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去认真完成。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写一写,说一说《回乡偶书》的故事。
3、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设计意图:一直都想不到一个很好的办法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次选择作业去完成,让学生在乐趣中自觉自愿地完成,同时又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巩固知识的方法,各取所需。)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5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1、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可以说是鬓毛衰吗?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 ,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读题目。读准“偶”字,问:我们在哪里见过?
2.读作者名,背《咏柳》。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鬓” “衰”,了解“鬓毛”的意思)
【评析】联系熟悉的词语复现,能强化生字的读音,加深“字不离词”的印象;以学生已学过的诗加深对诗人和诗作的认同,增加亲和力;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经有基础,甚至耳熟能详,因此正音的重点就落到难读的第二句上,避免平均用力,凸显难点。
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
1.过渡:一首诗会读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就不熟悉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2.出示生字词语,以多种方法认读。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客”字。
【评析】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流程的方便,往往会将识字、写字环节后置,如果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写字容易成为“家庭作业”,得不到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师生的评价交流。为了扎实有效地识字、写字,将这一环节安排在课中,并在字形的指导上有所侧重,不面面俱到。
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
1.过渡:生字会认、会写,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
2.猜诗人年龄。小朋友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现在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
3.引导:猜要有根据。贺知章到底多少岁,黑板上哪个年龄最正确呢?请小组内互相合作,用心读一读课文,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学生自学、小组内互学)
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老大”说明年纪很大;“乡音无改”说明他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很多年啦;“鬓毛衰”指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看插图:背都有点驼)说明人已经明显老了;“不相识”就是“不认识”。儿童见面了都不认识,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
5.解谜: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诗人到底多少岁呢?(补充资料:贺知章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
6.评比。谁猜得最准?(请得胜者吟诵课文)
【评析】猜年龄,是理解诗句的一个突破点,也是一个转折点,将学生从静态的写字中激活,课堂好玩了,学生就投入了。不过,“猜年龄”也容易造成信马由缰,为猜而猜的现象,考虑到教学效率,板书时写出年龄的区间,注意收放度的把握。激活思维后,让学生独自品读诗句,观察插图,就是理解诗句、展示推理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交流的欲望,再进行同桌或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处于愤悱状态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推敲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能品味到这是一位长者写的诗。如果学生通过“少小”“儿童”误以为贺知章是个孩子,可以引发争论,体现言语的冲突和智慧,促进对诗句的理解和领会。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
7.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⑴如果你现在就是这个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说什么?
【评析】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起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过渡:一别就是五十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五十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象说话)
2.指导背诵:年纪大了,终于回到了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激动、难过、高兴,百感交集)你能带着自己领悟到的心情背一背吗?
3.省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4、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字典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老师指自己的鬓毛,让学生加深印象。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停顿是否合适?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根据老师讲的平仄法试着先让学生弄懂,然后试着读好。
2、老师教学生诵读。在书上做上停顿的符号。
3.感情朗读,带着悲喜交加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4.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诵读古诗。
(五)吟唱古诗
1.跟着老师初步学习吟唱。
2.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吟诵,体验成就感。
(六)拓展活动
1.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30多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80多岁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感触很深。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让学生吟诵。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
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师: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什么变化?
(生:乡音无改鬓毛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小动物过冬教案“黑板”跑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夕阳真美教案 第二课时沉香救母(二)教学设计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苹果落地”说纯系无稽之谈,应从课本中删去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有趣的发现》说课稿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4、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5、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谁能用“家乡”来说一句话?{我们的家乡在保亭,}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6、师:我们学校的周老师离开自己的家乡山东到我们毛岸教书,每当过节时不知周老师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家乡?我想请我们班的一位小朋友当小记者采访一下周老师离开自己家乡的心情,谁愿意去采访一下呢?(相机指导:采访时要用上礼貌用语)
7、谢谢周老师让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心情,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思念家乡的心情读第一句诗吧(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师:贺知章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多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9、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10、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1、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12、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指导朗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3、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周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14、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
三、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今天和同学们在同一间教室学习了这一首古诗,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感觉到很高兴,也感谢贺知章让我们读到这么好的思念家乡古诗,也谢谢同学们能认真学习!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小离老回
音未变发已白(思念家乡)
客儿童不识
笑问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0
设计理念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如何让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品读诗、悟诗、赏诗?让“诗”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丰厚他的情感世界,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这是我设计《回乡偶书》这一古诗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
难点:理解诗意,领会作者的感情,培养想像力。
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法,即讲解的阅读,由学生自己多读、熟读和背诵,让他们在读中自己感悟,思考、分析、概括、巩固、运用所学内容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让学生说说想家的体会,老师引入诗题:你们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那么,一个人离开家几十年后又回到故乡,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啊!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首诗。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理解重点字。
偶:偶然书:写
4、介绍诗人(播放课件)。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就是写他辞官告老回乡,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时的感情。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重点纠正“鬓、衰”的读音)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朗读。
4、你体会到诗人这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三、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指读诗句。找出句子中意思相对应的词语。
少小——老大离——回
⑵ “老大”具体在哪里表现出来?(鬓毛衰)
让学生指指“鬓毛”在哪里,说说“衰”指什么。
⑶除了“鬓毛衰”之外,诗人的模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么多年不变的是什么?
引发学生想象:诗人“少小”时的样子(活泼可爱,充满青春活力),再看插图(播放课件),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诗人“老大”时的模样。(老态龙钟、步履缓慢、两鬓斑白)
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不变的是什么?乡音——思乡之情
解释“乡音”:家乡的话。让学生说说家乡的话。
(借不变的乡音和衰老的容貌进行明显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情感。)
⑷介绍贺知章回乡的背景。(播放课件)
贺知章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86岁,这时,距他年轻时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⑸让学生想象一下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慨。(物是人非,同龄的人几乎都不在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此诗。)
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诗人年轻时候离开家乡,86岁才回来,离家时风华正茂,回来时却老态龙钟。他的心情如何呢?带着这种感慨的心情朗读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却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回归的游子吗?齐读三、四行诗。
⑴想象这群嬉闹的儿童看见诗人会问些什么话,带上表情问一问。
⑵“笑”能改成“请”吗?为什么?
⑶儿童的“笑问”使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抓住“笑问”这一关键词,通过想象、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与诗人,文本对话,体会诗人的情感。)
⑷指导朗读。读出儿童的天真、热情。
⑸想象一下诗人与嬉戏的孩童碰见时的场面,并演一演。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诗的内容,深入理解诗的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四、配乐吟诵,升华诗情。(播放课件)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老师充满深情地吟诵。
2、指句学生吟诵,老师指导吟诵的节奏。
3、师生共同满怀感情地吟诵。
五、阅读续篇,深化感情。(播放课件)
出示: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老师感情朗读,感动学生。
2、学生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3、在这首诗里,你又体会到诗人的何种心情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古诗精炼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学生想象“贺知章”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以读代讲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弄不好就会“高段化”,也会陷入讲解、分析的泥潭。《回乡偶书》这首诗写回乡的感慨。写一个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的回乡感概,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完全地理解这份情感确有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以读代讲”。这是许多专家的主张,也是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当然,朗读不是傻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兴趣盎然、有效的解读,那才是有意义的朗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2
教材简析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应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据此,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情境导入——朗读感悟——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读一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静夜思》,谈话:李白在思念谁?(家乡、亲人、朋友……)
2、是啊,“月是故乡明”,所以,每当看到天上的明月,李白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吟诵起——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公元744年,一位86岁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距离他中年离乡已经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乡的土地,他思绪万千,随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
4、简介作者,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
板块二:朗读感悟
1.范读。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客”、“何”。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板块三:情感升华
1. “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又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二)。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
热爱家乡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伊始,我用了耳熟能详的、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静夜思》创设了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了思乡的氛围之中。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于读,所以,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3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
①(课件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 。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设想: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你们看第一句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他很小离家。)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是――龙泉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设想: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思念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 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 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我们也来学学儿童,“笑问”?(表演)
师:看到儿童可爱的模样,听到他们天真的笑问,诗人的心情?(生说,让他读一读这两句诗,男女生分读。)
5、师:那么怎样读好诗呢?老师这里提供大家一个方法。(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指名朗读。
③同桌朗读。
三、拓展练笔:
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何来?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4
【设计理念】
有趣,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方案二:猜方言。假如教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今天我们学习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读题目。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偶尔、偶像)
(2)读作者。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如果学生提到“衰”字有“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āi”。)
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读诗)
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
1.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悉了。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
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偶然 木偶 鬓毛 两鬓 衰老 衰落】
3.出示生字:【音 何 客】
(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
(2)组词,给“何”字扩词。
[“何”在口语中使用少,不常见,组词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提醒注意什么?(“音”字注意上宽下窄中横长,间距匀称日形长;“客”字要注意撇捺舒展,口部稍小。)
(4)写字。认认真真描一个写两个。
(5)评价并改进。
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
1.生字会认、会写,而且能把字写漂亮了,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
2.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小朋友能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老师能不能提高要求?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好,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3.猜,其实也要有根据,你不会说老师只有10岁,也肯定不会说我90岁吧?那么,贺知章到底几岁,黑板上哪个年龄可能最正确呢?请你用心地看一看课文115页,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
4.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读好“乡音无改”。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你最想朗读哪句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
“。”——“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的“。”,说明诗人不仅仅是引用原句,不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叙述,从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身份,体会朗读的语气。
5.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6.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可能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背一背吗?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那么有感情地背诵,知道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2.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
4.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新课传授
探索研究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1-06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6-07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5篇06-11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4-02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4-04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4篇)09-21
《回乡偶书》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