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4 07:05:0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并有表情地演唱、表演,并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

《蜗牛与黄鹂鸟》mp3、flash形式的MTV、曲谱、电子琴。

  教学重、难点:

真正深入角色的演唱,从而达到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关键:

蜗牛与黄鹂鸟角色特点及品质的分析与演唱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随《蜗牛与黄鹂鸟》进入教室座好,随老师做动作,用身体动作来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一、熟悉旋律

  1、“老师给你带来了两个小动物,一个是蜗牛,一个是黄鹂鸟。请你听一听老师弹得是哪一个?请用你的动作告诉老师,如果是蜗牛就请你学蜗牛爬,如果是黄鹂鸟就请你学小鸟飞。”

  师用铜管在低音区慢速弹奏《蜗牛与黄鹂鸟》,生随着旋律学着蜗牛缓慢的爬行。

  师用木琴在高音区快速弹奏《蜗牛与黄鹂鸟》生随着旋律学着黄鹂鸟灵活的飞舞。

  2、“同学们听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

  师不断地变换高低音区弹奏《蜗牛与黄鹂鸟》,生不断地变换角色表演。

  二、初听歌曲

  1、“请同学听完、看完后告诉老师蜗牛与黄鹂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蜗牛与黄鹂鸟》flash形式的MTV。(将歌词挡住,让生只通过听歌曲、看画面来回答问题。)

  2、“下面让我们看着歌词听两遍歌曲。”在听的过程中师用教鞭指着歌词,提示学生歌曲的反复路线,防止溜号现象。

  三、学唱歌曲

  “我们来试唱一下”师慢速弹琴,生跟唱。个别唱不好的地方采用听唱法学习。如:第二段开头或是结尾处的换气……,根据学唱情况而定。个别处纠正完之后,再完整复唱一遍。

  四、处理歌曲

  1、蜗牛:

  a、“蜗牛从大树刚刚发嫩芽的时候就开始爬,一直爬到葡萄成熟。你知道蜗牛从什么季节爬到什么季节么?”生答。

  b、“蜗牛从春天一直爬到秋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黄鹂鸟的嘲笑它都没有动摇一直坚持不懈的爬着,你能谈一谈对蜗牛的看法么?”启发学生要学习蜗牛“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c、“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呢?比如有的同学学习钢琴,刚开始既枯燥又难听太累了,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来,还是算了吧。”生答。“如果有请你想一想蜗牛你就不会放弃了,如果没有请你引以为戒,当以后你遇到困难或是问题想要放弃时请你唱唱这首歌想一想蜗牛你就有信心和动力了!”

  d、“我们再来唱一遍这首歌曲,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蜗牛坚忍不拔的精神。”生带着问题唱后回答。“蜗牛虽然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缓慢的爬着,但是他一直坚信自己的目标,老师看谁能把蜗牛的这种坚定的感觉唱出来。”生唱。“请你一边唱一边用你的动作表现”生边唱边做。

  2、大树:

  “我们来唱一下第一段,看看除了蜗牛以外还唱了谁”生唱回答。“请你们一边唱一边用你的身体表现刚发嫩芽的大树,注意我们的大树长的是不一样的,而且还会随着音乐动一动。”第一段声情并茂的边唱边做。

  3、黄鹂鸟:

  a、“我们来唱唱第二段,看看第二段都唱得谁?”生唱回答。

  b、“黄鹂鸟对蜗牛的这一做法是什么态度呢?”

  启发学生说出黄鹂鸟嘲笑、蔑视、骄傲、瞧不起……。

  “黄鹂鸟拿自己的长处和蜗牛的短处去比较,认为这么简单的事情根本用不着从现在就开始爬,所以讥笑蜗牛。那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象黄鹂鸟那样用自己的长处去取笑别人的短处呢?”生答。

  “你也有短处,如果别人用他的长处来嘲笑你的短处,那你的心里一定不舒服。以后我们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检讨自己的短处,就不会犯黄鹂鸟的错误了。”

  下面我们把嘲笑、蔑视、骄傲、瞧不起人的黄鹂鸟再唱一遍,这次请你一边唱一边用你的动作来表现傲气的黄鹂鸟。

  4、蜗牛:

  “蜗牛在黄鹂鸟的嘲笑下不仅没有退缩,还告诉黄鹂鸟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启发学生说出笨鸟先飞的道理)

  我们用坚定的语气把结尾唱出来。

  5、声情并茂地完整演唱全曲,并配上自己的动作。

  五、巩固歌曲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角色进行表演。”

  放三遍歌曲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请1~2组上前表演,全体为他们演唱,师钢琴伴奏。

  对于表演出色的给与掌声鼓励。

  六、拓展

  “蜗牛最后吃没吃到葡萄呢?”生答。

  “这时当他再次遇到黄鹂鸟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回去好好想一想,编一首秋天的《蜗牛与黄鹂鸟》。”

  随《蜗牛与黄鹂鸟》边唱边做动作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叙事性民歌,歌词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歌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整个教学环节清晰,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以突出音乐故事创设音乐氛围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良好效果。

  1、精选教法、注重学法

  《让儿童音乐剧进入音乐课堂》是我们学校音乐教研课题,儿童音乐剧涉及音乐、舞蹈、文学、戏剧、表演、美术、等多个领域、是多个艺术学科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就是采用了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通过讲故事——编创故事——表演故事——歌唱故事——音乐剧表演这一主线展开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做到让学生喜欢音乐剧,愿意表演音乐剧,从而进行音乐剧的创作。

  在学法的设计上我主要采用语言引趣、故事导趣,创编拓趣的方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自我创编故事,自我学唱歌曲,自我制作道具,自我编排表演,并通过观察从生活中、寓言中、故事中找寻音乐剧的创作素材,在参与音乐剧表演过程中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技能,教师在整堂课中做孩子的引路人,与他们同创作,同表演、同欢乐。师生互动,让音乐欢乐的氛围感染每一个人。

  2、整堂课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给学生丰富直观的视觉效果,突出了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也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能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认识、体验和创造音乐。

  3、分散难点,由浅入深学习歌谱

  从选择与蜗牛爬行相符合节奏入手,边听歌曲边进行击拍,即是节奏练习又使学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歌谱学唱之前,老师从切分音符作为切入点,练习本课歌曲重点节奏,再进行乐句的视唱比较,这样一首歌曲的主要乐句非常轻松地学会了,再学唱歌曲就轻车熟路了。

  4、创编音乐剧,使学生音乐创造力得到培养。

  儿童音乐剧进入音乐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的大胆转变,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彻底从课堂中解放了自我,和学生同快乐,同创作、同表演。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让音乐剧进入音乐课堂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形式,本节课就是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进行音乐创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伴奏、演唱与表演,孩子们边听着音乐、唱着歌儿、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他们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这样,孩子们心理得到满足,个性得到了发展了,情感也充分表达出来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课题分析:

  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观察没有概念。本节课是要让学生记录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标题主要活动内容活动计划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是观察观察图片,组织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目的,为讨论作准备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大树下进行观察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要观察什么?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

  3.、体会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即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等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交流:回顾第二组课文中认识的几位名人,引出“宋庆龄”。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所了解到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教师随机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并适当补充。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我不能失信)齐读课题。

  3、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又不能失信于谁?请同学们读课文。

  【设计意图】导入揭示课题。

  二、新授

  1、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又不能失信于谁?

  (3)简单地讲一讲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填空:宋庆龄一家要去________,可她忽然想起_________,爸爸妈妈都_________,但她坚持____________。她真是个_______的好孩子!

  (5)指名填空。

  (随机板书:守信用)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

  (1) 你从哪些语言读出她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边读边找,作上读书记号。

  (2) 学生交流:(以下是学生可能交流的几个方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指点、引导)

  A、“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

  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庆龄很喜欢伯伯家的鸽子,但为了守信用,而放弃去伯伯家的机会。

  (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两个感叹号,读出宋庆龄对鸽子的喜爱。)

  小结:那么漂亮的鸽子等着庆龄去,可为了等小珍,庆龄还是决定不去了,真是信守诺言的孩子啊!

  B、“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从“特别高兴”和“早就盼着”可以看出庆龄一直很想去伯伯家,但她因为想起与小珍的约定而停住了脚步。(是啊,从“特别高兴”和“早就盼着”可以看出庆龄一直很想去伯伯家,但她因为想起与小珍的约定而停住了脚步。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时小庆龄在想什么?)

  C、当父亲提出改天再教小珍时,庆龄连说“不行!不行!”,并把手抽回来。

  (教师可创设情境,如师生角色对话等,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读好庆龄说的话,也可随机采访“小庆龄”当时的想法。)从哪里让你体会到了小庆龄的守信用?

  D、当母亲提出可以回来后再向小珍解释时,庆龄表示自己不能失信。

  (教师可创设情境,如师生角色对话等,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读好庆龄说的话。如肯定学生的朗读:看庆龄说得斩钉截铁的,肯定是不去的了,真是个守信的孩子!)

  E、当父母赞同她留下来时,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庆龄此时在想什么?为何笑得那么甜?)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宋庆龄的可贵品质。

  3、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如果请你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符号?

  最好能说说理由。(随机板书标点“!”,感受小庆龄态度的坚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升华主题。

  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板书:一诺千金)积累“一诺千金”,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诚实守信的词语或名言。

  (如词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板书:言而有信。

  【设计意图】围绕内容,深化主题,积累词汇和名言,使学生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三、巩固练习:

  1. 引导发现:回忆这一单元里说的不同的形式:提示语在前的,提示语在中间的,提示语在后面的,提示语没有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读的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2.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不同形式来写一写人物的对话:

  一进教室,张闻就看到地上有支钢笔,他捡起笔问方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方明摇摇头说,“ ”

  “____________”张闻又举起钢笔大声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提示语的不同形式。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感悟中心。

  五、家庭作业:

  1、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3、请把你在课外书中或网上查找到的宋庆龄的有关材料,制作成一张小小知识卡片,并试着向身边的人介绍介绍。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积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8.我不能失信

  守信用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成尚荣先生在《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一书中指出,语文课应为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语言”是指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精神”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中思维、想象、情绪与兴趣等因素相互交融的反映。“同构共生”是指共同建构、生成、发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吴忠豪教授指出:所谓“有新鲜感词句”,是指那些学生感到陌生的、口头书面语言中从来不用的词语或句子。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积累那些陌生、有新鲜感的词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意识,将言语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盈结合起来。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段,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语文的学习内容也由词语向篇章过渡。因此要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初步养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积累,通过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理解课文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艳”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独特美。

  3.学习并尝试运用拟人化的表达,体会作者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4.关注并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坝、汉、艳”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初步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快乐学习生活。

  3.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初步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快乐学习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标注出新鲜感的词句。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短暂而又漫长的暑假生活,你们又长高了,更懂事了。今天来学校时,你们细心观察过我们熟悉的校园了吗?(二)请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久别的校园如今给你的感受怎样?谁来夸一夸我们的校园?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难点是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简便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以旧知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旧知有效迁移。

  在教学例6时,引导学生借助笔算乘法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与以前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一样的,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有效迁移。

  2.加强比较,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

  本节课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注重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法竖式的写法不同,但结果相同。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二种方法的算理,加深对简便算法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1.出示口算题并计算。

  30×3 400×2 50×6 3000×2

  2.引导学生观察口算题,说说发现了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另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至少有几个0)

  3.学生交流口算方法并总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6。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渗透“每套280元”是单价)

  (2)明确怎样列式“求一共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为280×3)

  2.探究解题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生独立试做,师巡视)

  方法一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由于第一个因数个位上是0,乘3后还得0,所以在积的个位上写0,这个0起占位作用。

  方法二 把280乘3看成28个十乘3,先算28乘3,写竖式时把8和3对齐。得出的84表示84个十,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这个0起占位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方法二对不对?为什么?

  (方法二是对的。因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所以笔算时也可以用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不同点:方法一是按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用多位数0前面的数先乘一位数,再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4.引导学生讨论用方法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造纸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自己也来制造一张纸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引入中要让学生交流造纸的材料,再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制造纸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意图要明确。)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化的造纸厂也这样造“纸”吗?引入现代造纸厂的资料(或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花钟》一文提到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

  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本教学设计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美术、环保、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2、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

  2、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学生踊跃介绍从多媒体、书中、课外等获悉的材料〉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 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三、自主朗读,感悟文意(利用电子课本进行阅读)

  1、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电脑上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四、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边回答边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

  3、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边或展示网站中的资料)

  A、读这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B、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C、带着独特的体验朗读本句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呀?就让我们上网看看,找到后,也用小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A、上网浏览

  B、句式说话。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拓展性处理教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

  5、真能干,一个个都简直成了小诗人了。各位小诗人,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以及用诗人般的言语描绘网上的花,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6、读了这段课文,小朋友们又会很自然地发出哪些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五、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查寻相关资料,共同讨论。

  电脑出示学习步骤: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利用网络浏览相关资料。

  (C)共同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2、组内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六、出示汇报,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从理解、模仿到迁移、创造〉

  2、知识拓展“虫煤花”“风煤花”“鸟煤花”“水媒花”等。

  七、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之语,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大自然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

  1、利用本校校园网的BBS发表贴子“当当小诗人”

  2、师生互评。

  3、总结本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港岛高低错落、闪烁飘浮的景色和港湾里灯光流淌、色彩变幻、形态多样的迷人景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香港夜色的特点。

  2、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

  了解香港夜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导入

  1.教师放《东方之珠》的歌曲,让学生从歌词、画面中感知香港的美,用优美的旋律调动学生的情感。

  2.启发谈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香港的文字或图片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交流搜集到的信息。(香港的过去及现在、地理位置、民俗、景点等)学生发言后,引出课题:香港夜色。读题,你想了解哪些问师:同学们,多么迷人的景色呀!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欣赏的美景:香港夜色(师板书题目)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解决。

  2、师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字音:印象辉煌拐弯错落有致摩天大厦海滨穿梭的确指导:摩、厦、维、罩

  理解词语:难以忘怀流连五光十色摩天大厦林立如笋,熟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生听写词语。印象辉煌拐弯错落有致摩天大厦海滨穿梭的确维护笼罩

  2、读了课文,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问题?生自主质疑,师梳理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1)在这灯火辉煌的夜晚,作者欣赏了香港哪些地方的景色?

  (2)香港夜色为什么使人流连和难以忘怀?香港夜色有什么特点?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借助课文右边的批注,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随时批在课文右边的空白处,并用“——”画出相关句子。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

  1、交流问题

  (1)作者欣赏了港岛和港湾的迷人夜色。(生评价)

  2、合探问题

  师:作者为什么对香港的夜色如此痴迷呢?自己读课文,看看作者所介绍的港岛夜色怎样呢?

  师: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港岛的夜色怎样吗?把文中描写港岛夜色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出示句子:随着山道地势的升高,我的眼光透过车窗,看见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灯光:远处的像无数的星星闪闪烁烁,而近处的则是五光十色、壮观辉煌。

  A、从这些描写港岛夜色的句子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港岛夜景的美丽、壮观。)

  B、自由读句子,注意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边读边想象港岛高低错落、闪烁飘浮的灯光所呈现的情景。

  C、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闪闪烁烁、五光十色、壮观辉煌,写出了灯光的高低错落、闪烁飘浮的情景。)

  D、出示港岛、港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说说图中展现了文中哪些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中的内容。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从优美的文字和形象的图片中欣赏香港夜色的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

  2)感受港湾的夜色美

  师:港岛高低错落、壮观辉煌的灯光让人留恋,港湾里的景象更是让人难以忘怀。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受港湾里的美丽景象。

  生读句子,出示第四自然段

  啊!灯火里的维多利亚湾,飘洒着金辉银光。白天一片蓝悠悠的海滨,此刻融下了两岸万千广厦映照的灯光。那缓缓行驶的万吨巨轮和来回穿梭的渡轮,那游艇上挂着的横的灯串、直的灯柱,红红绿绿,黄黄白白,相映成趣,把夜的港湾装点得如同白昼。掠过那片灯火的海港,仍是一望无际的灯火,只见大地上灯光连着光环,光环罩着灯光,近的在眼前,远的在天边。灯火与天上的星星连在一起,天宇与大地连在一起,辽阔大地,万里海天,就像撒满了珍珠。

  A、读一读,想想句子中所描写的情景,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港湾里灯火随波流淌、色彩变化、形态多样、海天相连的情景。)

  B、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体会到海天相连的情景。)

  C、指名读,生评再读。

  (3)师指导朗读。

  (4)欣赏到维多利亚湾夜色的美,勾画描写维多利亚湾夜色的句子。朗读、想象港湾里灯火随波流淌,色彩变化,形态也多样的迷人景色;欣赏远处的灯火,朗读、想象海天相接,灯火与星星相连的景色。

  (5)小结

  师:多么美丽、壮观的灯火呀!(师相机板书:美丽、壮观。)可真是让人流连和难以忘怀。同学们喜欢吗?让我们怀着喜爱、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吧!(师板书:喜爱、赞美)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完了,自探提示中的问题,你弄明白了吗?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提出来。预设;

  1、“四大夜景”指的是哪四大夜景?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间有什么关系?

  四、运用拓展

  1、请你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道作业题,测试自己或同学。(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教师对有价值的题进行梳理归纳,在班级交流、测试。

  教师补充题:把香港夜色的美景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港岛五光十色壮观辉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创意奖”、“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价内容

  乐器的外形美观☆☆☆☆☆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

  一、听说训练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珍珠鸟。

  2、首先我们进行听说训练,请同学们听仔细,说清楚: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3、指名听说。

  4、齐说。

  (RGB出示)

  5、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针对一些简单问题,可以当场解决。)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学完课文《珍珠鸟》,你会对这句话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

  二、复习朗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两小节,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来读一读课文的1、2两小节。

  三、讲读3~6

  过渡: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而且安全的住处,三个月过去了,我在珍珠鸟的住处发现他们有了雏儿,雏儿长得什么样呢?它又是怎样和我交往,一步一步接近我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3~6。

  (自由快速读3~6。)

  1、讲读3:

  ⑴ 指名读3:

  那小雏儿究竟长什么样呢?答案就在第三小节,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⑵ 你们喜欢这段话吗?那你们喜欢它什么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再读3,在文中找一找,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交流。

  (边交流边知道朗读。)

  ⑷ 齐读。

  2、讲读4:

  ⑴ 引读4:

  正因为我对小珍珠鸟的喜爱,所以珍珠鸟才一步一步地接近我,课文第四小节就把这个过程写的非常具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起先……渐渐地……后来……)

  ⑵ RGB出示:

  起先……渐渐地……后来……

  听的仔细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老师刚才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注意到了几个词语,听出来了吗?对了,这些是表示时间先后的词,用在这里就把雏儿和我渐渐接近的过程写的具体、生动,又有条理了。你能试着用这些连接词把雏儿和我渐渐接近的过程来说一说吗?

  ⑶ 自由练说。

  ⑷ 指名说。

  ⑸ 同学们说得连贯流利,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渐渐地它胆子大了,为什么它的胆子会变大了呢:

  ① 交流。

  ② 看到这小家伙在屋子里乱飞,我们的主人并没有伤害它,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这时候的'我会有怎样的表情、神态,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③ 交流。

  ⑹ 小家伙看到我的种种表现,终于完全放心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小家伙是完全放心了呢:

  ① 交流。

  ② 小家伙是一步一步接近我,先……然后……再…,看来还是小心翼翼的,小家伙一边这样做,一边它又会想些什么呢?

  ③ 引读4的最后的话。

  ⑺ 背诵4:

  就这样,慢慢地,雏儿和我越走越近,越来越友好,现在你愿意把雏儿和我渐渐交往的过程,也就是4背出来了吗?

  ① 自由背。

  ② 齐背。

  3、读5。

  (引读5。)

  4、讲读6:

  ⑴ 瞧,有一天,又发生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6。

  ⑵ RGB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细细地观察这幅图,联系刚才读过的文字,这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⑶ 同桌讨论。

  ⑷ 交流。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

  一、习作内容:(第五册习作八)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出来。相信通过研究,你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增长不少知识。

  二、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古诗句,通过搜集资料,仔细研究,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抓住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决心研究,学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四、教学准备:

  .《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五、教学过程:

  习作指导课

  (一)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

  .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思考: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

  小结小作者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全诗)

  (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小结: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撰写研究报告

  .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评点】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在自主、合作中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实践,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心”。

  习作讲评课

  (一)复习

  什么是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怎样写?

  (二)学生继续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

  三)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1)自由读这篇作文,小组讨论: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还需要改进?

  (2)交流,师小结。

  (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

  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

  (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的文人故事,让人读来倍感生动有意思。

  (2)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四)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

  学生自己修改。

  小组互相修改。

  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

  五)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设计评点】紧紧围绕研究报告的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内容真实的习作要求,对学生的习作草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呈现一些文人逸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2.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朗读回顾,圈画有新鲜感的词句

  1.诗歌的魅力一在读,二在品,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师:诗歌的魅力一在读;二在品,用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把大家带进这所独特的花的学校;其他同学,边认真听边用笔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汇报时把理由说一说,讲一讲。

  生:读全文(注意情感把握)

  2.交流圈话新鲜感词句。

  生:“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温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人在高兴时就会一边走,一边吹着口笛,从这句中就把东风的快乐与无拘无束体现出来了。

  (多么自由欢快的东风呀,好像写出了人的情感,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欣赏这样的词句,需要边读边想象边品味,方能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美妙之处。)

  生:“树枝在竹林中互相碰触,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碰触是什么意思,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接触、碰撞就是碰触。和同桌一起,轻轻地碰触一下(同桌碰触)动作幅度加大一点,再来碰触碰触。(生做动作)

  现在我化身为东风,你们都化身为一根根树枝了哟!咱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描写树枝的部分,悠闲的东风走到这儿来了:

  生:“树枝在竹林中互相碰触,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调皮的东风走到这来了呦:

  生:“树枝在竹林中互相碰触,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东风加快了脚步,又走到这儿来了。)

  生:“树枝在竹林中互相碰触,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东风来了,不光树枝开心,绿叶开心,连雷云也高兴地(拍着大手),雷云拍着大手,实际上就是(打雷),我们平时是怎样描写雷声的?

  生:轰隆隆的雷声

  雷声轰响。诗人却说他们是(拍着大手),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啊!

  他们的快乐,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大家各自读一读,试一试!

  3.文中还有吸引你的词句吗?

  生:“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这个句子比较长,在读长句子时,我们要在句中适当的停顿。瞧!老师已经用斜线把需要停顿的地方标示出来了,

  4.想想,这一群群的花,会是些什么花儿呢?把花名放进这个句子中读读看。

  生:于是,一群一群的杜鹃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5.如果添上了花的颜色,那会更漂亮,谁能再来说一说吗?

  生:于是,一群一群红艳艳的杜鹃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于是,一群一群金灿灿的油菜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于是,一群一群的火红的太阳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6.这真是一场花的盛宴啊!(出示花的图片)瞧!一群一群金黄的向日葵,浅紫色的牵牛花,粉红的荷花,红艳艳的`玫瑰,洁白的栀子花,还有些说不出颜色,也叫不出名字的小花呢,这些五颜六色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你知道无人知道的对方在哪儿吗?

  生:地下。

  师:他们跑出来之前在干嘛呢?做功课,他们是真的在做功课吗?(不是的)其实在地下、在肥沃的土壤里吸取营养,诗人却说他们是关了门做功课,这也是作者的想象。瞧,这朵开放在墙角的小花,诗人说他是被老师罚站墙角的,多么有趣奇特的想象,多么新鲜的表达呀!

  7.那花孩子们会怎样狂欢?想象一下。

  生:花孩子们手拉着手唱歌、跳舞。

  生:他们一边欢呼,一边在草地上打滚。

  生:他们开心地蹦蹦跳跳。

  8.狂欢过后的花孩子又会去哪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七至九自然段。大家想想他们的妈妈是谁呢?

  生:他们生长在大自然中,大自然就是他们的妈妈。

  生:大自然中的土壤给予他们营养,土壤是他们的妈妈;阳光是他们的妈妈,有了阳光,他们才能长得更快;雨水滋润他们,所以雨水也是他们的妈妈。

  9.狂欢过后的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地跑回家,会对妈妈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

  生:他们会告诉妈妈自己今天和朋友们在一起很快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诗人泰戈尔用他的文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花孩子们的自由与欢快,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今天,我还为大家带了泰戈尔诗集中另外两个片段,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二、链接文本,拓展阅读

  出示泰戈尔《新月集》中的片段,师生共赏。

  泰戈尔的诗歌就是这样地富有灵性的芬芳,所以有人称他为“人类的儿童”,更是一个“儿童的天使”,他的诗充满着童真与童趣,我们今天学习的《花的学校》和刚才的两个片段都出自于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诗集里还有更多更美的诗等着你们去欣赏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

  三、布置作业,巩固复习

  认真阅读拓展诗歌,并尝试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写一写理由。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下载图片》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的第19课,是因特网教学单元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以前面学过的遨游因特网、便捷访问网站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并保存图片的方法,以及学会新建文件夹并给新建的文件夹命名,这些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掌握了这些将方便学生以后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来源于家庭或以往的经验,他们刚刚正式接触电脑,对于鼠标操作和文字输入应该说都还有一定困难。尤其,对于要上课的班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课前需要充分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差异性,对于接受能力强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都应该有所准备。学生的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都应该是可以应用的学习策略,但考虑到师生间的陌生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初定于同桌之间的'合作。另外,本课利用学生向教师介绍镇江的风景名胜,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枯燥的搜索和下载增加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的方法;学会新建文件夹并给新建的文件夹命名;学会保存网页中的图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搜索引擎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下载丰富的图片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的兴趣,通过给文件夹重命名和保存图片的尝试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3)行为与创新:养成主动探究、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并保存图片的方法,以及学会新建文件夹并给新建的文件夹命名。

  难点:给文件夹重命名时出错时,要注意对话框的提示语言,并能及时纠正。保存的图片的位置和保存时更改文件名。

  教学过程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4-26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1-04

美术上册教学设计03-10

三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2-27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4篇04-02

三年级上册《花钟》教学设计03-13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06-11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的教学设计01-10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