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4 12:51:2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长城教学设计汇编14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城教学设计汇编14篇

  长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板: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 长、宽、高

  赞叹 ] (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 离现在多远 怎样筑长城 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板书: 19、万里长城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 长、宽、高

  赞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3、用“巍然屹立、智慧”造句。

  4、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教学难点: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板书来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2、说说长城的建筑史。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呢?

  (找出书上有关句子)

  2、汇报:

  (1)“如果……可以……”[板书]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板:得用多少巧妙的方法

  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19、万里长城

  工程浩大 如果……可以……

  施工艰难 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

  得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和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5、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生字,长城图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出示课件长城图,简介长城;揭示课题

  简介──对于长城,同学们了解多少?

  (请学生先说)

  师简介──要点:

  知道长城修筑年代的久远,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等。

  揭题,读题。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

  要求自学生字新词,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一起读:

  要求互相正音,读通课文。

  三、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了解“崇山峻岭”“屯兵”“盘旋”等词的意思。

  2、课文:

  指名读,结合正音。

  3、让学生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四、学生再读课文──读通、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自然段大意;质疑释疑

  1、读课文,形式由学生自己选定。

  2、默读,要求:

  ⑴ 思考:

  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注意一二自然段作者的观察点。)

  ⑵ 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等:

  批注上自己不懂的,想要解决的问题。

  3、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4、反馈学生默读思情况及质疑情况,师视情引导、评价。

  5、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写字

  再认读生字;简单指导,学生动笔写。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及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教学的过程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情为线”。做到以读导情,以读悟情,以情****,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与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出示课件长城图,揭示课题、读题。

  二、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为后面的读文学习打下基础,回顾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学习课文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

  分段指导阅读:

  1、第一自然段:

  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长”及气势雄伟的特点;初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自个选择读的方式练习读;师巡视指导。

  ⑵ 指名读,齐读等,适时评价引导。

  ⑶ 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2、第二自然段:

  目的: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男生和女生交替着读,初步了解内容。

  ⑵ 学生默读,想一想:

  每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先同桌互说,再指名班级交流(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及构造特点)。

  ⑶ 质疑。

  (让学生了解长城此结构特点的作用,从而感受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⑷ 通过引读,加深理解。

  3、第三自然段:

  目的:

  通过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⑵ 通过引导读,再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⑶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带点词“多少”“才”,理解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万里长城。”

  让学生感受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第四自然段:

  目的:

  通过读与说(议)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⑴ 齐读。

  ⑵ 根据课文内容(可引导从一、二、三段找一找)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⑶ 让学生同桌互说,再在班级交流。

  四、总结

  1、出示名人赞扬长城的语句,让学生读,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五、作业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为长城写一个导游词。

  3、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等资料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长城。

  长城教学设计 篇4

  设计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不难解决。但技能目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情感目标: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读——初识长城

  1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

  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2 、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引读课文)

  3 、交流阅读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结合课前的预习,学生反馈)

  二、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 、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 、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 、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三、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 、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 、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 、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四、披文入情感悟读——倾动长城

  1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 、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 、指导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 、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五、自由抒发激情读——赞美长城

  1 、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 、2008 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六、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 、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 、课件出示29 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由于文本的这种结构特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一是了解长城,理解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二是在阅读中领会文本的写作结构,学习观察事物与构思成文的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长城,伟大的奇迹

  1.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握全文的叙述结构。

  2.感受“奇迹”:结合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展开教学,从长城的绵延壮丽和高大坚固理解长城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从“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绵延壮丽。先请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然后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长城之“长”;最后出示长城远景图,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绵延壮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近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坚固。先请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比如垛口、射口、瞭望口的设计,城墙的宽度等;然后请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画示意图,标出垛口、射口、瞭望口的位置,并说明其作用;最后出示长城近景图片,让学生观察,从视觉上进一步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二板块:长城,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站在长城上,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2.这绵延壮丽、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 补充介绍关于长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故事展开讨论,感受长城是中华民族血汗凝结成的。

  4.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思考,如:垛口、烽火台的设计,建造长城的条石与方砖的运送等,都反映了建造长城的人民的智慧。

  以上是对课文《长城》的基本教学思路,这两个教学板块可以作为第一课时。但是由于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太多的东西,而教材中的这篇文章显然过于单薄,又由于重视长城建造结构的描写,就冲淡了其中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在语言表达上,则规范有余,个性不足。因此,我建议在众多的描写长城的诗文中进行选择,介绍给学生阅读,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考虑到语言表达与思想内涵的个性化要求,我建议选择与课文风格迥异的文章,如鲁迅和毛姆的《长城》来作为补充教材。这里有必要对鲁迅与毛姆创作的《长城》做解读。

  鲁迅先生的《长城》原刊1925年5月15日《莽原》周刊第4期,后收入《华盖集》。从文章落款来看,此文应是创作于1925年5月11日。应该说初读鲁迅的《长城》是令人诧异的,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对长城的赞美,习惯了认识长城的伟大,在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读鲁迅的《长城》不啻是一种震撼。其实,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总能穿越时空,总能看到事物的本性和真相,尽管有时这是我们不一定能够接受的。同样,读这篇《长城》,我们也读出了与以往赞美长城的那些文字很不一样的东西。除了震撼,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萦绕在文字中的那份沉郁的气息。鲁迅开篇便慨叹“伟大的长城!”,然后笔锋一转,认为这长城不过是“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未必能够挡得住胡人入侵,现在不过就是一种古迹罢了。接下来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鲁迅笔下的长城已不再是那个实在的长城,而是一种象征——是旧思想、旧制度、旧传统的象征,是封建、保守、落后的封建社会的象征,他“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因此在鲁迅看来,这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由于鲁迅笔下的长城具有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又是与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紧密相关,对于只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种象征意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议在教学时点到即止,只要让学生明白鲁迅笔下的长城具有象征意义,知道象征什么即可,对其他内容不宜做过多的展开。

  相比之下,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城》不像鲁迅那样着力于取其象征意义,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发出由衷的慨叹。1920年,毛姆来到了中国,写下了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长城》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正如书中的其他文章一样,是毛姆用铅笔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上草草写成,只不过200来个字。在毛姆的眼中,中国的长城“就像它所守卫的帝国一样不可思议”,它是庞大的、雄伟的、寂静的、令人敬畏的,同时它又是孤单的、无情的、大胆的。这是一个外国人真实的感受,为了强调这种感受,毛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出了同样的慨叹:“在薄雾中,庞大、雄伟、寂静、令人敬畏地矗立着中国的长城。”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镌刻在作者脑海中的巨幅油画: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薄雾之中,中国的长城巍巍矗立在崇山云岭之间,它显得那么庞大、雄伟,在一片寂静中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这幅画面正是作者记忆中的长城,在随意的抒写中透着淡淡的嘲讽。因此,这篇文章不论是语言还是表现出来的感受都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或者具体地说,具有浓郁的毛姆本人的个性色彩。因此,在教学时把毛姆的《长城》介绍给学生,也正是希望从另一个既不同于教材又不同于中国作家鲁迅的角度,让学生看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长城。当然,毛姆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外国人,毛姆眼中的长城也并非所有外国人眼中的长城,我们从其他外国人对长城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来。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这也是外国人眼中的长城。那么,不论是毛姆还是鲁迅,他们眼中的长城都不同于其他人,也当然不同于教材中的长城。把鲁迅和毛姆的《长城》介绍给学生,就是希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不仅是阅读视野,更是提供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尽管这两篇文章相对于教材体《长城》而言是有些难度的,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是有个性化的,但这就是一种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种对同一事物多样化认识的思想训练,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读毛姆与鲁迅的文章,不必像教课文那样去操作,完全可以以讨论、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我们不妨在前面两个教学板块的基础上设计第三个教学板块,即:拓展阅读,结合鲁迅与毛姆创作的《长城》认识不同的人眼中的长城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前面两个教学板块相呼应,我把这个教学板块定名为:长城,说不完的长城。这个板块可以放在第三课时,主要教学策略如下:

  第三板块:长城,说不完的长城

  1.读毛姆的《长城》,思考:在毛姆的眼中,中国的长城给他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中的有关描写来说明。

  2.读鲁迅的《长城》,思考:为什么在鲁迅的眼中,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呢?结合文章中的有关描写来说明。

  3.讨论:鲁迅和毛姆的文章都是对长城进行赞美的吗?结合你对有关语句的理解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作业:查找其他与长城有关的诗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推荐给同学。

  长城教学设计 篇5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征的象征意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长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悟长城的威武壮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坚强意志、民族精神经的敬佩和赞叹,锻炼学生的顽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长城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长城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万里长城吗?把你了解的长城跟大家说说。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世界最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长城的文章——《长城在我心中》(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读准、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4、讨论:长城象征着什么?

  三、检查生字,指导朗读。

  1、教师出示生字,指名读一读。

  2、教师进行必要地再强调。

  3、教师指导学生画记词语,学生一起读一读。

  4、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相机知道:

  引导学生想象“青青牧草”“茫茫的林海雪原”“千里戈壁”“万里沙海”……

  注意把握语气。

  (2)照样子,练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学生质疑: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2、请大家带着问题,自己先查找资料,想办法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导入新课:

  1、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反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祖国幅员辽阔、祖国山河壮丽、祖国物产丰富……)

  3、教师导: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这一段带我们到了哪些地方?(指名反馈: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鄂尔多斯戈壁、塔克拉玛干的沙滩、黄河故道、长江堤岸、长城)

  4、教师小结:在这么多景色壮丽的地方,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是——(学生齐答“长城)。

  5、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追寻……追寻……还追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二、品读句子,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1、指名反馈文中直接描写长城的句子

  我站立在宽阔的长城上,极目远眺: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宛如横卧在华夏大地的灰色巨龙。那高大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勇士,傲视长空,有的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2、指名反馈。这段语句中,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分别把长城比做巨龙、勇士、巨人,这样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磅礴的气势)

  3、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加深感受,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赞叹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三、展示资料,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导:站在长城上,赛外呼啸着的风、城墙上的古战场遗迹、让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出长城的经历以及悲壮的历史来,你们搜集了哪些有关长城的资料?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地展示。

  3、教师小结:闻名世界的中国伟大建筑。它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结合课文,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

  1、教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讨论,你们觉得长城象征着什么呢?

  (学生反馈小组讨论的结果)

  2、指导引导学生从下面的语句中去感悟。

  “那时候,我极想知道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爸爸总是对我说:‘去长城吧,站在长城上就会知道了!’我懵懂的童年,长城唤起了我对我们民族、我们祖先、我们伟大祖国河山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

  “是的,多么难忘啊,我体会到了父亲那句话的含义,而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也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

  “它不就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伟大灵魂吗!”

  3、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顽强不屈、雄伟气魄的象征。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句子:“啊!长城!伟大的长城!你永远在我心中!”

  2、全班一起读一读这些语句。

  3、指名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4、教师总结:同学们,长城雄伟壮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人民坚强不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奋发图强,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做课课练。

  板书设计

  10 * 长城在我心中

  对比引出——最使“我”魂牵梦绕的是长城

  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长城形象

  登上长城——看到的和想到的

  长城永远在“我”心中

  长城教学设计 篇6

  一、启情导入

  1.出示带背景音乐的长城图片。

  2.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为什么说长城是雄伟的?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长城》齐读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方砖、间隔、屯兵、堡垒、打仗、扶手、智慧、气魄、望口。

  (1)自读。(2)指名正音。(3)指名领读。(4)开火车读词语。(5)交流预习情况:关于这些词语你还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纸条展示。

  3.汇报: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

  三、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大意

  1.课文中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的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指名读,读出感情,全班读。

  2.提问: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请学生谈一谈。

  3.全班再来齐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教师归纳总结。――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到课文里找一找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四、再读课文,学生默读、汇报,学习具体内容

  第一自然节: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板书远景,长、弯)

  引导学生抓住“远看”“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观察的位置以及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雄伟的气魄。体会比喻手法的好处)

  2.列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作用。

  第二自然节(建筑材料、作比较、军事作用、形态)

  1.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板书近景,高大坚固)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2.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这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学生找一找。

  (1)结合第一、二自然节你有什么发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长城的呢?(从远到近)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三自然节自由读。

  1.中心句(除了最后一句以外)。

  中心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话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请把它们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

  3.“多少劳动人民……”这个句子用了一组关联词“多少……才”,请学生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说说在这里使用这组关联词语的好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气读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吗?指导读第三自然节。

  4.(过渡)建造长城真的很不容易,于是作者忍不住赞叹到“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气魄雄伟的意思是?去掉这个词语再读这个句子,学生谈感受。

  (过渡)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气魄雄伟的建筑,你自豪吗?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来读读课文最后这个句子吧。

  五、反馈整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长城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够读写7个新词。

  2、能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3、朗读课文。

  4、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并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过程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3个生字。

  2、能说说自己看到的长城的样子。

  3、朗读课文,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写字的正确姿势。

  情感态度:

  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教学难点:

  “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有一个伟大的建筑,举世闻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慕田峪长城)谁愿意给大家介绍长城的样子?让我们再来看看八达岭长城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音

  2、出示课件:生字词。

  3、读,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三、八达岭长城什么样?划一划,并同桌交流

  四、汇报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多种形式读感悟长城的雄伟。

  五、生字。

  其 并 巨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同学交流。

  3、指名说并扩词

  四、指导写字。

  1、其字中间是两横。

  2、巨字的笔顺。

  3、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

  4、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6个生字。

  2、朗读课文,知道八达岭长城很雄伟。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朗读、写字的正确姿势。

  情感态度:

  使学生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二、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喜的语气。

  三、学习生字。

  岭、雄、伟、所、阶、排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同学交流。

  3、指名说。

  四、指导写字。

  1、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在田格中的位置。

  2、写字。把字写匀称,写端正。

  长城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启发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情感,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哼唱歌曲的旋律,能有感情的朗诵、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我们聆听一首歌曲,大家猜一下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时候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导入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那么,谁能介绍一下长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介绍万里长城)看课件展示.讲解课件.

  师:两千多年来,这里曾记载着中华民族山河破碎的仇与恨,曾闪过沙场豪杰志士们的刀光剑影。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长城谣》。

  三、创设情境,激情感受:

  1、聆听歌曲《长城谣》,初步感受抗日战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歌曲把你带到了哪个年代?

  生:抗日战争时期。

  2、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说的对!《长城谣》是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首优秀歌曲,作于1937年。原是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影片没有拍成,但歌曲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风行全国的一首抗战歌曲。

  3、作者简介: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一位音乐家写出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吗?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生简介作者刘雪庵及其作品。(刘雪庵:四川铜梁人。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力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4、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体会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现在,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歌曲旋律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教师出示大谱表)同学们看歌曲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4/4拍号,反复跳跃记号)

  2、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现在再来观察一下歌曲的节奏型。有一组节奏型在歌谱中反复出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谁能边划拍边读出这组节奏?

  ①基本节奏型:4/4 x x x x x︱x . x x -︱(注意附点四分音符)

  师:下面这组节奏我认为有一定的难度,你能读出来吗?

  ②难点节奏型:4/4 xx xx xx xx︱x.x x.x︱

  3、视唱歌谱:

  (1)找找、唱唱旋律。

  师:同学们,这么难的节奏你们都能读拍准确,真是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一句旋律,并唱一唱。

  4/4 5 3 5 3 5︱i.6 5 -︱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三乐句。

  师: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除第三乐句外,其它三个乐句音调基本相同,只在句尾略加变化。第三乐句的旋律最与众不同,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2 1 2 1 2︱5. 3 2 -︱3 1 2 3 5 3 5 6︱i.6 i.3︱

  (3)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5、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2)朗读歌词(放乐曲伴奏带),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意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把歌词试着按节奏有感情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朗读的真有感情!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

  (4)重点指导“一字多音”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就是“长城外面是故乡”“xxx苦难当”这两句。在这里“城、故、奸、淫、掳、掠”都是一字对应两个音,演唱的时候要注意。

  (5)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6)教师示范电子琴弹奏.

  6、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中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放歌曲录音)听后说一说:歌曲乐句间情绪和速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速度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7、歌曲处理:在演唱时开头两句要充满感情,颂扬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三句转折,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两段的“当”和“乡”从高到低,由强到弱处理要细腻,音要延长,速度放慢,以表达内心的极度悲愤;第二段是呼吁人们抗战,演唱时应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坚强决心,最后以渐慢的速度带着必胜的信念结束全曲。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全班唱,男女唱,小组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许多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你们在课堂中学唱过、听赏过或是在电影中听到过哪些呢?课下寻找.网上查询.

  六、教师小结:

  听着这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回顾着那一段段惨痛屈辱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的感受。那就让我们从歌声中牢记昨天那段历史,珍惜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为祖国繁荣富强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吧!

  长城教学设计 篇9

  一、复习导入

  1、复述课题《长城》,全体齐读课文。

  (回顾第一节课学习内容。)

  2、学生自由汇报第一课时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3、看一看,说一说:

  本课有几幅图画和几段文字?主要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学生只能从大概意思上谈一谈,不会说得太清楚,那是因为他们还缺少细致品读本文的训练过程,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来仔细观察图画的区别之处和仔细阅读课文内容。揭开新课学习活动的开始。)

  4、导语:

  《长城》一课的图文是怎样结合的,我们还要通过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深入研究。

  二、读文品悟

  1、整体感知图文意境:

  ⑴ 观察两幅图内容的异同之处,谈谈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是什么?

  (学生对长城的照片、图画并不陌生,如果独立观察有困难,还可以随时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研究,说出两张照片是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拍下来的,第一幅是远望长城,第二幅是走上城墙近看长城。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远望长城,气势雄伟,跨越崇山峻岭。走上长城,看清了长城的建筑结构,既宽敞又结实,设计得科学合理。引导看图,使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要读文的兴趣,继而引领学生深入课文,品读语言之妙用,便顺理成章了。)

  ⑵ 再来细读课文,看一看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两幅照片内容的.。

  (图文对照,运用看图学文,学生会迅速走进课文,走进情境,寻到行文思路,即: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与描写。)

  ⑶ 小结:

  这种有顺序的观察与描写,不仅使人感到清晰可见,而且又能使文章详略得当。看看文中详写了远景还是近景?

  (近景)

  为什么这样写?

  (近景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城墙上的结构怎样,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建造长城。)

  2、阅读感悟重点语句: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体会:

  远看长城是什么感觉?用文中字词来表示:

  ① “像一条长龙”,用恰当的比喻手法,“崇山峻岭”和“蜿蜒盘旋”更突出了长城尤如一条长龙的样子。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看到的长城什么样。)

  ② “从……到……,有……里”。用这样的填空形式,强调出此处数据的使用恰当,询问两关在中国地图上的大约位置是哪里?(使用教具地图)师指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大致走向。

  背诵:

  全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说长城的样子像什么?第二句说长城的具体位置从哪里到哪里?

  (学生看第一幅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⑵ 自读第二自然段:

  体会:

  这里描写了哪段长城?近看长城什么样子?

  (八达岭长城,高大坚固)

  为什么说它是高大坚固的?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体会“巨大的条石”、“城砖”等建筑材料的坚固和结构设计的合理坚固。师生试画长城简图。)

  板书:

  城墙顶上──铺着平整,像马路。

  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

  城 台──每隔三百多米。

  过渡:远看长城的雄伟,近看长城的坚固,使每个登上长城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慨,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读一读下文你就明白了。

  ⑶ 有感情地朗读后两段:

  说一说你对哪句话还不够理解。

  (学生用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产生的感慨,要比教师用讲解阐述的看法更易于学生接受,而且学生一定会对“智慧”、“结晶”一类的词感到奇怪,尤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类说法,他们也不敢只留于表面来理解长城的长。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不同见解。)

  ⑷ 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并用已知的有关长城资料和本课图文来证明。

  三、总结延伸

  读了《长城》一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此时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从本节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情感体验上总结。)

  四、课后巩固

  1、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

  2、从不同角度画长城。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信息讲给同学听。

  长城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指导书写“垒”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听说昨天就在这个大教室里,你们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是吗?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肯定知道了颐和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今天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遗产名录》的另一处景观——我国的万里长城。请坐好,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2、昨天赵老师和大家见面的时候,布置大家去预习课文,你预习了吗?谁说一说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3、检查生字词。

  指生分行读,及时正音。

  4、理解屯兵,指导书写垒。

  二)初读课文

  1、现在同学们都已经把生词读正确了,相信课文一定也能够读好,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读完课文后,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总结写作顺序。

  三)细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师: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指导学生读出“长”

  总结写作方法:一个数字就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了长城的长。

  2、师: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觉得它怎么样?

  知道读出雄伟,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并积累词语。

  像一条长龙:你感受到了它的样子,还有吗?

  第二自然段:

  1、这是在远看长城,我们一起走近长城好吗?请你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

  2、同位看图介绍。

  3、全班交流。

  学习了这一段,你觉得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高大坚固

  你们看我们劳动人民修筑的长城高大坚固,而且设计的如此巧妙,令外来入侵者望而却步,你想说些什么?

  是啊,古代劳动人民凭着他们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世界遗产。

  同学们,再来看长城:远看,长城它——蜿蜒盘旋

  近看,长城它——高大坚固

  第三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登上长城吧,站在长城上,我们的脚下踏着方砖,我们的手抚摸着条石,你知道这是怎样的条石,什么样的方砖吗?此时,踏着这样的方砖、扶着这样的条石,你会想些什么?

  2、指导读出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苦。

  3、是啊,古代劳动人民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铸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4、这是作者的感受,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5、难怪作者会说:——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不只是作者会说,每一个见到长城的人都会说——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四)总结拓展。

  正因为它的伟大,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感受到了长城的伟大,其实关于长城的图片、故事、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自己去搜集一下,并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做成《我的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看,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位同学去年学习完这组课文后做的,相信咱们同学们会做得更有趣、更丰富。

  《长城》教后反思

  《长城》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这节课我的大体思路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学生的自学、交流,了解长城各部分的作用,并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是创设情景,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这节课,我尽最大努力体现这种“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检查预习导入,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长城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共享,虽然没有热火朝天的议论,但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达到了生生互动的效果。而且可以让教师的引导具有方向性,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细读品味环节,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将自己读懂的与同学交流,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还有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我觉得这一环节很好的体现了“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见解和主张,并敢于对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氛围,达到生生撞击的目的。这个环节的设计,大面积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最后让学生去发出自己的感叹,进行句子联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铸成这()的长城。学生从自己发出的感叹中,感受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结晶,并且对全文是一个回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引导学生可以打开“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做成“我的世界遗产之旅”。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感觉语言点有了,但是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仍需我继续探索。

  长城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3、情感目标:

  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的长城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长城的风光图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欣赏。)

  2、交流感受:

  师:从大家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你们已经被长城深深吸引了。刚才看着一张张的图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是呀,长城是如此雄伟壮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就让我们走进描写长城的语言文字,再次去领略长城的美。

  揭题。

  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欣赏图片时的心情,大声地朗读《长城》。

  注意:

  把生字新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

  思考:

  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2、请四位同学轮读课文,相机指导生字。

  3、师:你找到与插图相对应的段落吗?

  (第一幅图对应第一段,第二幅图对应第二段。)

  三、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1、对照第一幅图,感受长城的“长”:

  ⑴ 出示第一幅图:

  师:你看到长城了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长城吗?

  生:长城很长。

  师:是呀,长城长得像──一条长龙。

  师:你能猜测一下长城有多长吗?

  (一万三千多里)

  生:长城弯弯曲曲的。

  师:是呀,文中也用了一个词,表示弯曲,你找到了吗?“蜿蜒盘旋”。

  ⑵ 当这幅图一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便跃入我们眼帘。(出示第一段)请你自由地读读这段话。

  ⑶ 指名配乐读。

  2、对照第二幅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⑴ 师: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那么走近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呢?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能概括长城的词语。

  (高大坚固)

  ⑵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具体从哪个词中可以体会到?

  ①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②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结合插图指名学生指出“垛子、瞭望口、射口”。

  ③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四、想象、感悟读,体会艰辛

  1、师:同学们,远望了长城,近观了长城,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登上长城,去踏一踏那方砖,摸一摸那条石,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自己读第三小节:

  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3、交流:

  生: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吗?

  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生: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

  ……

  师:是呀,那是一个科技非常落后的年代;那是一个战火纷的年代;那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这样一个年代,要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容易吗?简单吗?

  4、边体会边读:

  师:那就让我们再好好读这句话。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情景?

  学生各抒己见。

  7、师: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的砖头和条石砌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筑成的。是他们的汗水,是他们的鲜血,是他们的生命,才换来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

  8、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让我们沉沉地读这句话。

  9、配乐读第三小节。

  五、总结全文,抒发赞美之情

  1、师:难怪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练笔:

  师:如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他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游览了长城后欣然题词,她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了万里长城后欣然题词,他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听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长城的题词,你又想对长城说什么呢?请写下来。

  长城教学设计 篇12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5.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 、自惭形秽 、软缎 、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⑴ 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⑵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⑶ 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赞扬──自尊自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长城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 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嘹望、射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以“遗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长城赞》是第一篇主体课文。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 ——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这是一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它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字里行间,流露抒发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我班同学有的同学去过长城,对长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都有所接触。关于对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但是,对于这样一副语言精练、意蕴深刻的浓缩性极强的长联还是初次接触。因此,宜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同时,鉴于整副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本班学生对收集资料,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宜抓住这一现象特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有关古迹上的对联,互相交流,从而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对长城精髓的体悟。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 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 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 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 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 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 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

  (时间) 巍峨的丰碑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 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作者用对联的形式赞美了万里长城,上联写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细品,自主感悟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其中黑体字为本节课的新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联 费移山之力

  ( 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逐句品悟,更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语句的内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一个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的适当指导,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全诗的情感是统一的,我们学习课文必须把握全诗的基调。]

  三、 背诵课文

  1、 播放背景资料3

  2、 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使学生从整体上对长城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及其民族自豪感的表达,并为下面的背诵打基础。]

  3、 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由读到背,各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完成本课的积累任务。]

  4、播放背景资料4

  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旨在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四、 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对联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背景资料

  1、幻灯片: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的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于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纪录片:长城的传说

  3、风光片:长城

  4、幻灯片:长城的现状

【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设计03-04

长城教学设计09-17

长城教学设计优秀03-29

《长城赞》教学设计04-29

关于长城教学设计01-19

长城的教学设计范文03-28

长城教学设计【推荐】06-13

【荐】长城教学设计06-13

【热门】长城教学设计06-13

长城教学设计【热】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