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我听你们的老师说,大家都非常的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我不信,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
二、检查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8+4+3= 13-4-5= 62-20=
9+5+7= 16-8-4= 58-30=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
28+34= 52-20=
三、导入新课
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果真是名不虚传,你们真的是非常的聪明。不过我还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
将28+34改为例1 28+34+23
四、教学新知
师:这三个数相加,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生:先算 28+34
师:28+34我们已经算过了,谁能帮老师写出来?
(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没有?还要算什么?
(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吗?
(注意,还要再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还有哪位同学和他同样聪明?
好!现在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谁最聪明?!
完成 “做一做” 49+25+17
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
你是怎样想的?
生回答。
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 ,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
把52-20改为例2: 52-20-18
对学生提出要求:先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表扬,然后指着其中的 52-20 说:
这一步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我们学过它的口算,谁能口算出来呢?
根据学生举手数的多少,说: 真不错,有这么多的同学能口算出来,那么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能口算的就不用再写竖式了。
在板书上用红色虚线把 52 框起来。
-20
——
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省略其中的一步计算。
“做一做” 84-26-30= 注意:遇到哪一步可以口算,就不必写竖式。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黑板上的这几个题,就是课本上的例1和例2,其中的例1是三个数相加,叫(连加)(并板书)。例2是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叫(连减)(并板书)。在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指例题)用两个竖式来算,第二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叫“简便写法”。
六、课堂练习
1、现在我们再来重新练习一下两个竖式的简便写法。
做第1题。
2、大家都做的不错,现有我们再来做一下第2题,你可以选择用两个竖式或用简便写法。
3、另外,如果在计算中,我们发现一些题目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口算,不写竖式。
我们来做一下第三题,看谁能不用竖式,直接算出来。
六: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例128+34+23=85
28 62 简便 28
+ 34 + 23 写法 +34
———— ———— ————
62 85 62
+23
————
85
例252-20-18=14
52 32 简便 52
- 20 -18 写法 -20
———— ———— ————
32 14 32
- 18
————
14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体现学科间的互通性与相联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准备:诗词、谜语、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数学知识。从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同学们有偏科现象,有些同学偏爱语文,有些同学偏爱数学。其实,数学与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知识在文学中的妙用。
(二)数学知识在诗词文学中的妙用:
出示诗二首:
①一去三四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乡村景色)
②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梨花都不见。(形容雪花纷飞)
(1)问:诗中共有几个数字,从诗中我们可想象出什么?诗中的十个数字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2)指出:两首诗都用了1~10这十个数字,巧妙入诗,成为千古佳句。
(三)数字成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字成语之多,当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成语、口语中都镶嵌了数目字,所占比例非常大。看来,数字与中国人特别投缘。下面我们利用成语、常用语中涉及的数字,做一做巧妙的计算游戏。
1、在( )里填数字,组成数,按规定进行计算。
如:(十)拿(九)稳-(七)上(八)下=(三)位(一)体
算式:109-78=31
分组竞赛:(在规定时间内全体同学操作,看哪一组组员做对的总题数最多。)
①( )光( )色×铁价不( )=( )货公司
算式:
②( )年青÷( )合花=( )花齐放
算式:
③( )刀( )断×( )字经=( )头( )臂
算式:
④( )嘴( )舌×( )视同仁=( )上( )下
算式:
⑤( )万火急×( )指连心=( )万富翁
算式:
⑥( )( )生肖×连升( )级=( )( )( )计
算式:
⑦( )年树木×( )年树人=各有( )秋
算式:
⑧( )面威风×( )窍生烟=( )颜( )色
算式:
⑨( )霄云外-( )见如故=( )面玲珑
算式:
⑩( )令( )申+( )波( )折=( )通( )达
算式:
2、根据等式填成语或口语。
如:算式:78+23=101
成语:(七)上(八)下+(两)面(三)刀=(百)无(一)失
(1)分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结束后小组间互相交换,评价答案是否可行。)
①算式:48-36=12
成语:
参考答案:(四)平(八)稳-(三)头(六)臂=(一)刀(两)断
②算式:9+1001=1010
成语:
参考答案:(九)霄云外+(千)钧(一)发=(十)全(十)美
(2)每个小组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必须先拟定参考答案),指名考一考另一小组。
(答对的`加1分,答不上的扣1分:由出题的小组出示答案,并加1分。)
3、分别用“一”至“十”10个数字为头,写出十个成语。
一( );二(两)( );
三( );四( );
五( );六( );
七( );八( );
九( );十( )。
(每对一个,计一分)
(四)数学谜语:
导入:数学与文学之间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联系,如数学谜语,既可以由数字想象出文字,又可以根据文字的意思联想到数学名词。
抢答:
(1)7/8(猜一成语)七上八下
(2)并肩前进(猜一数学名词)平行
(3)0.30元(猜一数学名词)三角
(4)七天七夜(猜一图形长度)周长
(5)两牛相斗(猜一几何名词)对角
(6)2~9999(猜一成语)万无一失
(7)7分钟+8分钟=1000元(猜一成语)一刻千金
(8)10002=100×100×100(猜一成语)千方百计
(五)小结评价:数学在生活、学习和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使人类智慧得以提升。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思维敏捷,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投入,取得更好的成绩,能做到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课外拓展作业:寻找生活中除文学外,数学知识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数学教学设计6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镜子中的数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5—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
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师用的示范镜子,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①出示镜子,引导学生照身边的.物体,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③全班同学汇报
二、探究验证:
①用镜子完成P17“试一试”第(1)题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看和你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题,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③帮助机灵狗:
在观察机灵狗的发现,看看是不是对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18“练一练”第1题
先想想,再用镜子验证一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2、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们能看到图的全部
四、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览。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中的游戏,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抢答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法(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
1+2=
3+2=
5+2= 3+1=
5+1=
7+1=
二、情景导入,揭示连加含义
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
教师: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明明,明明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瞧,明明在干什么呢?(呈现65页第一幅情境图)
三、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5+2+1):这个算式读作“5加2加1”学生齐读算式:5加2加1教师:5+2+1怎么算呢?先想一想,再和前后桌说一说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先算5+2=7,再算7+1=8教师重复,边说边在算式上标出运算顺序,完成如下板书
教师:
5、2、1各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5表示先来的5只小鸡,2表示后来的2只小鸡,1表示最后来的1只小鸡
教师:8表示什么?
学生:8表示一共来的小鸡。
教师:你们看明白了吗?
四、巩固练习,动手操作
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拓展练习
小猫钓鱼
送花花回家
六、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
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数学教学设计10
“用数学”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通过数学活动,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并促使应用意识的形成。
这节课是巩固第47页、58页的教学内容,整合第107页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在情境图中会找有用的信息,并会选择相应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和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
第一个环节是巩固第47页、58页的教学内容,出示带大括号和问号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图意。在大括号和问号这些符号的引导下,完整地认识了一个用数学的整体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问号的位置,重点引导:问号在哪?问题是什么呢?加强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环节是在没有了符号(?)的开放情境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察,交流看到的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根据合适的信息,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根据你看到的左边有2个黄蘑菇,右边有1个黄蘑菇,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在此情境下,自己选择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同学们根据左边有2个黄蘑菇,右边有1个黄蘑菇,提出了一共有多少个黄蘑菇?真棒,再看图,根据其他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小组里先说说。然后汇报根据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蘑菇”的问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策略。比如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按左右来分,5+4或4+5。还可以怎么样计算?还可以按颜色分,3+6或6+3。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产生乐趣,锻炼能力。
第四个环节出示109页游泳图,要求先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相应的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根据信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感悟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用不同信息,提出不同问题的用数学的思想。通过汇报,引导学生体会同样是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却列出了不同的算式。这是一个开放性提问,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互补学习,提高交往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
数学教学设计11
摘 要:本着对课堂练习分层教学设计的要求与目的,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针对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课堂练习通过诵读定理和抄写例题来使其加深印象;在巩固练习中中等生要求书面写出步骤并进行展示;对于优等生在快结束本节课时抛出变式让他们进行思考,并交流思路。这三个层次都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上课都有事可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关键词:相切;环节说明;分层体现;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教学环境
在我们着手进行课题《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与策略研究》的研究开始后,大家齐心协力探索、研究方法,组内各种分层招数可谓是百花齐放,为此我代表课题组上了一节分层教学的展示课,以供同仁观摩点评,为促进数学教学的分层设计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贡献。
(二)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韩庄镇不同的自然村,由于小学地域的不同,所以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很多学生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这种情况特别适合分层教学。
(三)教材情况
本课是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第24章圆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个课时: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况。学生已经有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的认识,本节课研究直线与圆的特殊位置关系相切,将相切从位置到数量的逻辑自然过渡,进而引出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重点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难点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质定理证明中反证法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设计及说明
环节一:复习引入
通过回顾旧知再次加深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全班集体朗读中体会d与r的关系,并顺势将位置关系量化这一问题显化,同时自然引出特殊情况――相切
环节说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学概念在朗读中更能逐渐理解其本质,因此不光语文需要朗读,数学也要朗读。而且针对我班学困生上课听不懂,不会做的现象,这样来设计复习方式更能调动我班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这个环节分层的体现。
环节二:新知探究
活动
1、引导学生从直线与圆相切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上来深入探究,通过动态演示来理解一条直线何时变成圆的切线。
环节说明:上节课得到的圆与直线相切是数量上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确位置的变化,从而总结出切线的判定。但是引导很重要,从两个方面去观察:直线经过哪里?与圆的半径有什么位置关系?需要老师点拨。并要等待学生来总结,不能操之过急。分层体现1对观察的结果分别让两位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再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总结;体现2对定理的数学表达让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老师选择展示,并修改;体现3对总结出的判定进行朗读。
活动
2、将判定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后的探究。
环节说明:反证法在过三点做圆时已有所涉及,所以在这里用反证法证明切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就行,不要进行过多的引申,否则淡化了主题。分层体现1讨论交流时采取师傅和徒弟在同一组,师傅负责解释证明的方法;体现2数学语言的书写让学生自己写并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环节三:巩固和应用
通过判断题加深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解决几何解答证明题,并由学生书写证明步骤。
环节说明:判断题中设置了3道小题,并给出了反例,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定理的意义。这里教学的分层体现在针对反例来问学困生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说出违背了所需条件的哪一条,强化切线判定条件在这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例题的分析采取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与环节二中的分组一样,分层体现在“师带徒”弄清解题思路,师傅增强了解题的逻辑性,更严密,徒弟学会了解题的分析,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静书写步骤。还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学生来评判书写的是否清楚。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中,除了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判定和性质外,将相关的判定和性质做一归纳很有必要,“在不断的总结中收获、进步”不是吗?同时提出下节课要学习的相关性质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说明:在小结的分层中判定由程度稍差点的学生总结,哪怕照着书上找都行,并进行诵读,使其再次熟知所学知识。在性质的总结中,老师抛出两条本节未涉及的性质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思考证明,在下节课时可由学生简要发表见解并证明。
环节五:拓展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点拨学生圆中常用辅助线的做法,分情况添加恰当的辅助线。这两个练习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维。
环节六:作业布置
通过分层布置,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巩固练习。
环节说明:作业
1、重点面向学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础的程度。作业
2、针对待优生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能力。作业
3、是设计的培优计划,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
实际上本节课中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是为了便于应用而对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改写得到的一种形式,而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仅仅要求学生再次感受反证法,并不要求会应用,所以本节的设计在分层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过互帮互助和朗读感知达到难点的突破,另外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曲线形,由直线形到曲线形,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本节利用图形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中图形的性质,做好了知识前后的衔接,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发挥出了知识的迁移作用。类比也是本节课所用到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授过程中难度的控制非常适当,分层的影子处处可见。纵观整节课的分层之处进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实处,但分层效果的检测没有体现出来,这也是遗憾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综合应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都相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新台阶,再加上天性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喜欢去探索知识,喜欢边做、边想、边用的模式来参与学习活动。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丰富的课堂内容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教材分析:
在近三届奥运会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数学好玩单元安排“奥运中的数学”这一内容,不仅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小数运算、估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也能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主动交流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通过个体行动、小组讨论、综合知识运用,真正去体会数学的“好玩”处!
教学环节:
一、欣赏奥运
比一比:欣赏奥运会精彩项目片段,并把自己知道的项目报出来,看谁报的多。
导入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金榜导入,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近三届奥运金牌榜,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体育事业的优秀成绩。
抛出问题:“奥运会中有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呢?”
2、介绍田径明星:刘翔,他是2004年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欣赏当时夺冠时刻,感受精彩,捕捉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结全前三名的比赛成绩,计算出他们分别相差多少秒?(先回顾知识,后独立完成)“计算进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给学生一个知识方向的搜索,回忆并明确所用到的.知识。(学生板演,发现问题,对照知识,纠正错误)最后明确:小数的加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问题二 根据上个问题的计算结果,判断以下两副图哪副符合当时的比赛情境(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出判断的方法)。明确:“相差的时间越小,相差的距离也就越小”。
问题三 通过口算算出刘翔的成绩和奥运会记录相差多少秒?巩固学生的小数加减,强化记忆。
3、介绍跳水冠军何冲,欣赏何冲的高难度的跳水动作,感受成绩的来之不易,并公布前五跳的成绩,制造问题。
问题一 最后一跳前,何冲领先秦凯多少分?(通过对信息中落后和领先的理解,让学生体会转化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不同的条件,所用的运算也会有所不同,强化认真审题的习惯)
问题二 结合最后一跳的成绩,用自己的方法去判断三人的名次顺序。(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说明自己的判断方法,对比发现方法的优劣,感受数学的策略多元化)通过相差分数的累积和领先分数与落后分数的对比,可以快速判断出三人的顺序。
4、认识女奥运冠军郭文珺,通过视频了解比赛规则,感受运动员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成绩的变化,发现新的数学问题。
问题一 前七枪落后0.2环,请根据八九枪的成绩判断郭落后还是领先?(学生先独立完成,后交流并对比各自方法,发现最优的方法)有的同学选择加总分再相减来判断;有的先观察成绩,找出相同成绩和不同成绩,发现只需计算不同成绩的即可,从而更快更准确的确定结果。
问题二 给出郭最后一枪成绩,判断格贝维拉最后一枪至少打多少环才能夺冠?(先请同学们理解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能夺冠?二是至少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再统一认识,对比同学们的见解,确定正确的思路和计算方法)夺冠可以是并列的,所以这个至少就是指格贝维拉要打一个能刚好和郭文珺总成绩一样的环数即可,即最低限度是多少环才能满足并列冠军。结合之前领先0.5环的优势,所以格贝维拉只需打出10.3环即可并冠军。
问题三 格贝维拉最后一枪只打了8.8环,如何确定两人最终相差的环数?(结合跳水问题的经验,学生思考交流完成作答)通过最后一枪的成绩差,再对比之前的相差环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及准确列式。
问题四 感受赛场,判断位置。(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判断结果)
三、体验感悟,升华认识
分享感悟,引导学生重新定位对数学课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学设计13
课题
正比例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 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片中阿甘曾跑步绕美国数圈,假设他从德州到加州行进了21000千米,耗费了他150天时间。
(1) 阿甘大约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
(2) 阿甘的行程y(km)与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
(3) 阿甘一个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
【生】 列算式回答 【师】 点评总结
2.写出下列变量间的函数表达式
(1) 正方形的周长l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抽象问题让学生思考】
(2) 大米每千克四元,则售价y元与数量x(kg)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 下列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
【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 (1) y=200x
(2) l=2∏r (3) m=7.8V 【生回答,师点评】 【引入新课】
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 (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板书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 【例题讲解】
例1 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y=0.5x y=x y=3x 解: 【略】
【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3.练习
(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 x=3 时 y=6 。求 k的值
(2) 一种笔记本每本的单价为3元。则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x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当销售金额为360元时,则售出了多少本这种笔记本?
四 小结
五 课外作业
【反思】
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回顾函数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观察得到特点,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老师多讲解,学生要多做题,课本被当成了教师的讲解材料和学生的练习册,对课本中的内容的阅读重视不够。学生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学习中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有一部分中学比较注重开展对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小学虽然也有教师对此问题比较关注,能看到一些老师写的理论文章,但在我所听到的各种级别的数学公开课上,还很少看到有教师能够把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来。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一定是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完成是可能的。
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阅读内容的选择研究:如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数学知识、单元小结、算法指导等。
阅读措施的选择研究:如课内读和课外读。课内读主要有:对概念的阅读。对公式的阅读和对数学习题的阅读。课外读还包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读课外书等。
相关研究:教学设计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阅读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和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想结合的研究。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从20xx年开始启动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开展话题研究的实践经验。
2.人员结构。以市级骨干教师牵头,教科室指导组织实施,以校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
课题负责人:汪尊明,男,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参与研究人员:
徐 勇,男,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
孙玉峰,男,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团支部书记;
张巾巾,女,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邓秀梅,女,小学特级教师,大专学历。
3.资料准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和杂志;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4.经费保障。向学校争取经支持。
四、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论证与调查阶段,时间:20xx年8月-20xx年9月;
第二阶段:课题实践阶段,时间:20xx年9-20xx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形成模式阶段,时间:20xx年7-20xx年9月
五、 研究方法
本课我们定位为行动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校本,在学中做,在做中求发展。”
六、 研究人员及分工
汪尊明:负责课题的规划、指导、实践与总结
徐 勇: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孙玉峰:负责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邓秀梅:负责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巾巾:负责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七、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显示
1、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例;(用录像形式呈现)
2、实践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相关文章(以论文形式呈现)
3、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编写出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设计(以教学设计方式呈现)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连加》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04-0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4-05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05-0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6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