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5 07:17:3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教学设计范本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本,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范本

  教学设计范本 篇1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 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 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口算除法(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教学设计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一

  课题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75 40×( )<18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 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5

  39) 196

  195

  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 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教学设计范本 篇2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

  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

  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

  1、重、难点句子解释:

  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

  ⑸ 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⑺ 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本文的结构

  1、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

  三、人物形象

  1、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2、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3、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⑴ 长期得不到重用;

  ⑵ 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⑶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⑷ 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⑸ 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四、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晋联合,貌合神离,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危在旦夕──烛之武是希望──长期不用,辞──许之,退秦师──晋欲攻──晋退

  3、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总结

  1、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2、古今异义:

  ⑴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⑵ 夫人:古,那人;今,妻子。

  3、一词多义:

  ⑴ 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⑵ 其:代,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那”,“那些”;连,“如果”,“假使”;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形容词词头,无义。

  ⑶ 焉:代,相当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兼词,“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副,相当于“乃”、“则”、“就”;语气词;形、副词词尾,……的样子。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 《课课练》。

  教学设计范本 篇3

  一、设计意图: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乐音,节奏与生活具有形式上的同构。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和了解生活中所蕴含的音乐。我们将语言、音乐、表演、创作等形式加以融合,用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熟悉的形象、动作,启发其艺术灵性,为幼儿开辟一种艺术感受和表现的创作空间,运用不同的形式把感受到的节奏表现出来。我们发现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以及亲身体验的过程里,所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态度、真实的情绪和情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妈妈“切肉”、“剁肉”,启发孩子感知节奏去舞蹈,这种形式很新颖,能激起孩子很有兴趣地表达节奏,练习节奏,幼儿通过拍打,敲击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道具模拟演奏,产生不同节奏的声音,从而有兴趣地创造性地来表现音乐,幼儿们不仅感受到生活艺术而且也得到了快乐的体验。让孩子了解生活中也有音乐美。

  二、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蕴藏的音乐节奏,体验节奏游戏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2、尝试能创造性的`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各种节奏。

  三、活动准备:

  1、小积木块、椅子若干

  2、音乐、节奏条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受节奏,并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难点:尝试创编生活中各式的节奏

  五、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X妈妈家里要请客,宝宝们,我们一起来迎接客人吧!哎,来了好多的客人老师,宝宝们,跟着妈妈,用你们好听的声音和小手一起来给客人老师们问声好,欢迎她们吧!

  1、用声音和小手来问好:老 师 早上 好!(XXXXX)/欢迎 欢迎 欢迎 你!(XXXXXXX)

  2、小脚也来和客人打招呼,问好吧!(节奏同上)

  (二)感知生活中的节奏、并尝试运用自己身体动作感知节奏、表现节奏。

  1、观察体验,“切肉”、“剁肉”游戏

  A:妈妈说:“今天家里来了这么多客人,妈妈要包饺子,招待客人,现在,妈妈要剁猪肉了,你听听,妈妈剁肉的声音。”妈妈让宝宝在一旁观察妈妈“切肉”、“剁肉”,有意地剁出各种节奏(A:切肉 XXXXX;B:剁肉 XXXXXXX)

  B: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的小手能跟着妈妈一起来吗?你能用拍手来告诉大家吗?

  C:妈妈:噢,原来“切肉”、“剁肉”也这么好玩,发出的声音好象在唱歌,现在我们就来请宝宝们跟着音乐一起唱“切肉”、“剁肉”的歌。

  2、肢体游戏:感应节奏(启发幼儿用身体的其他动作表现节奏。如:跺脚、拍腿等)

  A:妈妈:如果你的小脚是菜刀,现在请用小脚菜刀来“切肉”、“剁肉”

  B:妈妈:除了手和脚,你还能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表现出“切肉”、“剁肉”的节奏吗?

  C:妈妈:我的宝宝们真能干,不光小耳朵机灵,小手小脚小身体也都很灵活。现在妈妈要请宝宝们跟着音乐一起来玩“快乐的小厨师”的游戏。现在我们身体变变变,变成了一把小菜刀,我们准备要“切肉、“剁肉”啦!

  3、尝试创编生活中的各式节奏

  妈妈:除了“切肉”、“剁肉”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外,平常妈妈干家务活的时候也会发出许多好听的声音,比如,妈妈洗衣服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

  (三)道具合乐伴奏。

  1、出示节奏条,分组拍念(A组拍“切肉”节奏、 B组

  拍“剁肉”节奏)

  2、道具模拟演奏:快乐的小厨师(配乐轮奏)

  妈妈:我们一起来为客人老师们演奏一曲。

  六、延伸活动

  在音乐区里投放各种塑料袋、可乐罐、瓶子、筷子、盒子若干常见物品,让幼儿探索敲击各种节奏。

  教学设计范本 篇4

  《称象》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4.完成课后作业2、3题。

  板书设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

  (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一.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de()(2)dé()(3)děi()

  2、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

  (2)把弯由的伸开()

  (3)爽快()

  (4)一个劲儿地()

  3、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1)才气()

  (2)只有()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比一比,组词。

  官( ) 称( ) 柱( ) 象( )

  宫( ) 秤( ) 住( ) 像( )

  教学设计范本 篇5

  【说明】

  本课在课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四单元,这是一个剧本欣赏单元。本剧是一部优秀戏曲作品的节选,重点应了解戏曲作品的特点,欣赏戏曲,初步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注重细节描写,同时以“误会”构成悬念,从而引起人物命运冲突,动人心魄,因此要善于抓住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冲突,欣赏本文的情节、形象、语言、手法上的特色,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川剧中“变脸”艺术的特色

  (多媒体展示川剧“变脸”绝活)

  川剧是历史最悠久、资源最丰富的剧种之一。作者魏明伦说:“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川剧以“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打造了一个“巴蜀鬼才”魏明伦。而魏明伦又使川剧重新焕发青春,走出了巴蜀大地来到大城市,为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所接受,甚至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喜爱。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绝活,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奇特之处在于演员在一招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脸谱来。技艺精湛的表演艺人常常在十几秒钟的瞬间变幻出十来张各具特色的脸谱,真是神奇诡异,惊心动魄,令观者瞠目结舌。因此被称为“瞬间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定下了“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的行规,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观众无法知晓它的“魔方”内幕。

  1995年,魏明伦以“变脸”为题,将上个世纪20年代发生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了银幕,囊括了中国电影界所有大奖,而后又改编成川剧。十年来,经久不衰,让人惊讶的是,该剧的女主角狗娃已经换了7个。每个上台演出的狗娃都是从20个候选狗娃中挑选出来的。而今甚至向全国招聘“狗娃”,拔款100万,重新精心打造“精品工程”。

  二、初读:叙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全文

  1、开端:“水上漂”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狗娃”。

  2、发展:“水上漂”与“狗娃”拉家常,要将“变脸”传下去。

  3、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后,将“狗娃”抛弃。

  4、结局:“水上漂”救起落入水中的“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下来。

  5、剧情梗概:

  水上漂一苦命人,一辈子在水上漂来漂去。独苗死了,老婆跑了,从此对女人产生偏见,独来独往。可年纪大了,担心变脸活失传,于是买来“狗娃”,悠然自得。狗娃一个可怜的孤儿。涨大水,家里淹了,啥都没了。因是女娃,被当作牲口卖了七次,被水上漂买下后,深得他的喜爱,心中不甚欢喜。

  以上为故事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看似相安无事,一派欢喜气氛,可暗藏“误会”,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内心的“担忧、不安”。

  接下来:狗娃上岸撒尿,遭遇了蛇,水上漂因救狗娃,而被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泄了天机,“误会”解除,真相浮出水面,水上漂由欢喜转入震惊、愤怒、痛苦、绝望。于是改变了对狗娃的态度,将狗娃赶走。狗娃的担心终成现实,顿时悲痛哀伤,苦苦哀求,恳求留下,无奈水上漂心已定,决不肯收留她,撑船开往下游,狗娃苦苦追赶小舟,没入水中。最后,水上漂良心发现,跳入河中救起狗娃,将她再次留下了。

  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师:剧情的发展从头至尾都和“变脸”绝技有关,围绕“变脸”向前推进,故事一波三折;情节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开、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三、细读:找出人物“变脸”,了解“变脸”细节

  1、“水上漂”有哪几次“变脸”?

  欢喜──愤怒──悲伤

  2、“水上漂”的“变脸”引起了“狗娃”的哪些“变脸”?

  高兴──担忧──哭诉

  师:剧本的题目是“变脸”,剧情也是围绕“变脸”展开,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剧情发展中也在不停地“变脸”,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相随心变,心随情动”,悲喜交加的面孔后面所引发的有关价值观的反思,从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3、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师:本剧多重设置矛盾冲突。由于激烈的矛盾,剧中人物经历了由悲到喜到怒到哀的心理变化,本身就是一脸几变。狗娃的去留,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在水上漂需要找个人来继承他的绝活,传宗接代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四、研读:体会川剧语言特点,探讨人物不解之缘

  看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了解人物内心世界,探求人物性格特点。

  1、水上漂:

  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牲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你就是我的孙子。哪个再敢欺负你,爷爷我给它拼命。(善良)

  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火,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直爽)

  从此赌咒再也不跟女人打堆了。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传儿不传女!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重男轻女)

  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侠义心肠)

  2、狗娃:

  做事勤脚快手。我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勤快能干)

  苦命的狗娃没人要,好心的爷爷双手抱。我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乖巧伶俐)

  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舍不得这分情啊!割不断这般爱!(知恩图报)

  3、狗娃的去留,揭示了什么?

  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剧中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人,在他们的人生磨难中,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善良与真爱,水上漂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局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剧中的戏曲语言,是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并恰当地吸收了四川方言的语言成分;剧中人物的对白,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戏曲创作中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体现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生活化的特点,唱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情味浓郁,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合乎戏曲的艺术特点,具有川剧的方言特色。

  五、续读:探讨故事结局,寻找生命真谛

  魏明伦:我坚信“戏是改出来的”,只要是对的我就改。《变脸》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了,但是我还是对结尾进行了大改,原来的《变脸》结尾是水上漂死了,狗娃没死,现在反过来了,狗娃死了。当时很多人都替我担心,但是评委一拿到剧本就觉得“这就对了” !

  如果你是剧作家,会怎么给本剧续尾,并说一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六、教师小结:

  欣赏《变脸》片段,感受戏曲之美

  (多媒体回放经典片段,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节课,让我们领略了川剧的变脸绝活,感受川剧精品《变脸》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川剧,“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

  【点评】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戏曲,立足于剧本阅读教学,教学生学会看戏曲剧本,并了解川剧中“变脸”这一绝活。在快速默读后概述剧情,引导学生熟悉剧情,在此基础上,研讨水上漂和狗娃之间的矛盾,从而把握剧情和戏剧冲突。并能结合戏曲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戏曲语言,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范本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套圈统计图(每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看套圈比赛的录像,出示统计图。

  1、这幅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1)学生讨论交流哪一队套圈套得准一些。

  (2)提问:怎样比才既合理又公平呢?

  (3)揭示:要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就是要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先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2)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列式计算:5+9+8+6=28(个)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估一估

  (2)算一算:11+4+8+2+5=30(个)30÷5=6(个)

  这里的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得准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1)比较

  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三、拓展练习,深入理解

  1.练习用“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1)出示校运动队三年级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三名学生)

  提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肺活量吗?

  交流: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2)出示三年级部分学生肺活量情况统计图(四名学生)

  提问:算算他们的平均肺活量。

  比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平均肺活量比一般学生要大。

  2.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出示游泳馆录像并配音:一天小明去学游泳,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30厘米。小明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学游泳不会有危险。同学们,你们觉得他想得对吗?

  (2)学生交流

  3.利用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特点判断平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出示并配音:《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规定:心跳次数平均每分钟在120~200次为运动量适宜,低于120次为运动量过小,高于200次为运动量过大。

  我们对小明在游泳过程中的心跳情况进行了统计。(出示:心率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心率(次/分)150160180170140

  (2)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3)他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不可能是下面哪个答案?为什么?

  ①130次②160次③190次

  (4)根据平均数的这个特点,你能说出这个平均数的范围吗?

  (5)小明的运动量适宜吗?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一高一矮两名学生

  指一指:他们俩的平均身高大概在什么位置?

  (2)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体坛明星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矮)

  指一指:另一位体坛明星大概有多高?

  (3)出示郭晶晶的照片和她与另一位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的虚线(虚线比郭晶晶高)

  指一指:这位运动员的身高大概在哪里?

  猜一猜:他是谁?

  (4)出示新浪网上的NBA排行榜

  找一找:有平均数吗?

  想一想:姚明的总得分比特里要高,为什么他们的均分却相等呢?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学设计范本 篇7

  一、教学材料的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0xx年审定】。内能是其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能量。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

  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会利用内能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

  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设计范本 篇8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光荣。

  2. 知道懒惰的人不爱劳动,想别人生活是可耻的。

  3. 知道一些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故事和谚语。

  情感目标

  1. 赞美、尊重热爱劳动的人和事。

  2. 不喜欢懒惰的人。

  3. 愿意参加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教学重点

  进行劳动观点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大家猜一个谜语,看那一位聪明的同学能很快猜出。

  1. 出示谜语:一棵摇钱树,长着两个杈,每个杈上五个芽,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

  2. 学生猜出谜语后举手回答。

  3. 说一说根据什么猜出谜底是“手”的?你怎样理解谜面的意思?

  过渡语:“我们用双手劳动,创造了生活中的一切,现在,我们做个比赛。”

  4. 抢答比:说一说经过双手的劳动,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抢答中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5. 通过刚才的抢答,你想说什么?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6. 对学生的感受进行点拨并小结。

  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只有劳动,我们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起过起好。

  过渡语: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跟同学们所猜的谜语它们有什么联系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学文明理,揭示主题

  1. 出示故事图片,合着音乐,给学生讲述故事。

  2. 听了故事,对故事中的老大、老二的行为,你想说什么?

  揭题板书:4、劳动光荣 懒惰可耻

  3. 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懂,把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句号。

  4.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各自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问题,教师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不了的向老师提出。 5. 教师检查小组的学习情况,并相机点拨学生在学习中已明白的道理,使学生从中进一步受到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爱劳动,愿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对于学生不明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如: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再次组织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允许学生下位去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检查学生再次讨论的情况,并随机深化明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教师相机板书{劳动光荣 受人尊敬、懒惰可耻 受人鄙视}

  7. 如果你是老二,请你劝劝老大。(先同座分角色练习,再抽学生上台表演。)

  8. 续编故事:老大听了老二的话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讲,最后由小组推选几人上台续编故事。)

  9. 总结明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二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他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他是光荣的,受到人们的尊敬。而老大懒惰,不爱劳动,想靠别人的劳动来活自己,人们瞧不起他,都不愿理他,他是可耻的。所以劳动是伟大的,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社会不仅不能进步,而且也不会存在。没有劳动,人们生活不仅不能改善,而且根本无法生活。因此,劳动最光荣,爱劳动的人都受到了尊敬。反之,懒惰是可耻的,不爱劳动,靠别人生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鄙视。

  三.巩固深化,激励上进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老二那样爱劳动的人,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1. 学生读《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故事》和《劳动模范王进喜的故事》。

  2. 请几个学生上台讲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方面的故事。

  小结: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劳动光荣,受到人们的尊敬,懒惰可耻人取笑。

  3. 夸一夸班上爱劳动的同学。 《1》 在小组内评选。

  《2》 评上的同学上台接受颁发的小红花。

  《3》 让爱劳动的同学说说自己劳动后的感受,(由下面的同学充当小记者,轮流上台采访爱劳动的同学。)

  《4》 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受到表扬的同学对班上同学说一句话:希望班上同学今后如何对待劳动。

  小结:劳动是光荣的希望同学们能象他们这样,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同时用我们的劳动来装扮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校园和教室,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四.运用观点,辨析导行

  1. 说一说

  读下面的话,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1》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2》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3》 辛勤劳动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2. 辨一辨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 清洁工人用他们的劳动保持了环境卫生,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2》 在家里有大人做事,我们小学生只要在学校爱劳动就行了。

  《3》 小明喜做事,可他总是玩够了才想起要爱劳动。

  《4》 我家里有很多钱,我不用参加劳动。

  3. 帮一帮

  自由选择,让爱劳动的同学主动去帮一帮贪玩或懒惰的同学出一个好主意,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让他们成为爱劳动的好孩子。

  4. 试一试

  自已试说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的谚语和格言,以此鼓励自已或劝说别人。

  五.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1. 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

  2. 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今后以劳动模范、劳动人民、爱劳动的同学为榜样,做一个爱劳动生活能力强的好学生。)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升华感情。

  教学设计范本 篇9

  教学目标: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XX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

  阅读文言文的品质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

  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

  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

  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

  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

  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

  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翻译:(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渔人他们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XX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

  2、翻译句子;

  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教学设计范本 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在听故事、读故事过程中学习字词,学会提问,并学习自已解决问题。

  在学故事中懂得绝招来自于立志,依靠刻苦的磨练。

  【教学过程】

  一、趣谈“绝招”

  1、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什么是“绝招”吗?

  (绝招就是你有别人不容易学会的本领,绝招又可叫绝技、绝活)

  2、老师再考考大家几个生字词,看能不能读正确:

  (撒了气、腮帮子、蔫蔫、攥饺子、露馅、调换、尴尬、下巴颏)

  3、那么文中三个孩子的绝招各有什么绝招,你最佩服谁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想听故事吗?那好,不过,老师在读时你们要边听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停下来时,你就可以问。

  4、好了,爱听故事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故事是这样的:

  二、趣读“绝招”

  1、读1~5节后:

  ⑴ 听着心痒痒吧,你想读哪儿!指名读

  ⑵ 好,现在请大家说说有什么实在想不明白的地方?

  引导关注“鼻尖为什么出汗”?

  ⑶ 能用一句话说说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讲的什么吗?

  小结:这是他们第一次比绝招,小柱子输了。请大家继续边听边想。

  2、谁愿来接着讲下去──(师生共读6~12节,指导将读不好的自然段读好)

  ⑴ 故事讲到这儿又暂停一下,请大家想想刚才读的这些自然段在讲什么?

  ⑵ 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① 奶奶包饺子这一招弄明白了吗?指名说,说不清再读读,想想后再说,注意“专管”一词,引导学生用动作体会。

  ② “日子一天天过去……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

  Ⅰ 如果问到“尴尬”,则肯定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的好习惯。什么是尴尬?联系前文理解并找近义词“难堪”,然后读读这两个词。

  Ⅱ 抓住有新鲜感的句子不放,你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吗?学生可能问大树下的尴尬是什么尴尬?为什么不能忘记?为什么暗暗的练?(重点肯定后两问,并引导我们也要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和同学、伙伴比本领,但不能是争着比吃穿玩)

  Ⅲ 小结学法:你们看,读书的时候,遇到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来想想问问,问问想想,收获多大呀!

  3、小柱子的绝招练起来了吗?指名接着读──读(13~17节)

  ⑴ 随读指导

  ① 读到“保准不错”时,指导读出小柱子说话时的自信。(你看小柱子说这话,显得怎样?)

  ② (读到“把嘴撇到下巴颏了”)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注意到这句话了吗?喜欢吗?说说看,(生说理由,引导做动作,指导:你看作者写活了人物的表情,也就写出了人物的心理,这就叫以表情写——)要是读书的时候不停下来想一想,多可惜呀!

  ③ 指导读好“随口说到”、“脱口而出”后面的语言

  ⑵ 这故事的后半部分又写的是什么呢?

  ⑶ 还想读读吗?想读哪儿就练习哪儿。

  三、趣议“绝招”

  1、故事,我们就热热闹闹的'先读到这儿。接下来大家应该回过头去把课文默读默读,勾画出自己欣赏喜欢的语言,并想想读了整个故事自己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很想知道。

  ⑴ 你勾画了哪些喜欢的词句,简单说说理由。

  ⑵ 一个故事读完后,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谁来说说。

  ⑶ 读完全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接下来我们看看对这三个小朋友的绝招的人气支持率,佩服( )绝招的请举手,看来最多只能加( )颗星。

  3、下面,看看书,说说你最佩服谁的绝招,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从三胖开始:

  (说完佩服三胖和二福的理由后,引导:奶奶的话,道理也是落在这上面的。我们读读)

  4、我想:

  大家对有个问题一定很感兴趣,是什么问题呢?──小柱子的绝招是怎么练成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⑴ 组内讨论。

  ⑵ 集体交流:

  ① 围绕 “想了哪些办法?牺牲了哪些时间?吃了哪些苦?你想用怎样的词,怎样的话夸夸他?”议。

  (注意引读:日子一天天过去,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日子一天天过去,休息玩耍的时间一少再少……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柱子费劲心思办法,废寝忘食挤时间,他……)

  ② 小结:

  难怪大家最佩服小柱子。真是个有志气、能吃苦的孩子!

  5、过渡:

  学到这儿,我们已经很清楚文中几个孩子的绝招是什么,并且还明白了谁的绝招最绝。不过,老师还特别佩服文中一个人的绝招,猜猜看。学生猜奶奶的绝招,奶奶的绝招我佩服,但不是我特别佩服的,再猜,学生茫然。

  四、趣探作者语言“绝”

  1、其实,老师特别佩服写这个故事的作者,因为他的语言太绝了:

  举例:“村东头,大树下”六个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字,就把孩子们比绝招的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像一般人写成“在村子的东头,大树的下面”那么罗嗦。再有:作者写三胖憋气“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短短十个字,三胖憋气时的样子就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而且这十个字,一点不华丽,就像我们说的话,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还有八自然段的“要过”不说成“拿过”,十五自然段的“腾地”不说成“一下子”,感觉作者用的词又简单又生动得像在放电影。

  2、同学们,你们愿意不出声音的默读默读课文,去寻找发现作者语言上的绝招吗?待会,给我们讲讲你的发现。

  3、学生说作者语言上的绝招,教师引导猜猜作者语言的绝是怎么练起来的。

  4、你们佩服作者的语言吗?请你把想抄下来,品一品的语言勾出来。同学们,会读书的小朋友,不但会边读边想,停一停想一想,而且在读过想过后,还会把自己欣赏的语言勾画出来,在笔记本上品味记录,并随时拿出来读读,记记。

  五、“我”也要比“绝招”

  总结拓展: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知道了故事中谁谁谁,什么绝,同学们尤其佩服小柱子的绝招,因为他的绝招反映了他的志气大,勤学苦练的精神。同学们,比绝招有意思吗?你们想不想也练一个绝招和你的伙伴比比?下去,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不过借小柱子的话老师提醒大家,条件是。

  教学设计范本 篇11

  一、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接着师生合作,认读古诗,再指名读,互相评价。解决生字词,指导学生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设计理念】

  古诗词的语言是祖国语言宝库中的精华。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积累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而且能使学生感受、了解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还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优美,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春晓》这首诗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中,让读者先通过听觉,然后通过想象,既而转换到视觉,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给人一种春光似海、春意正浓的美的感受。

  本课教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幅情景图,一首古诗,认字表和写字表,还有四道课后练习题。这首古诗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已经深远而又耐人寻味。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要初步了解诗的大意,体会意境,熟读成诵。同时还要让学生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提示停顿、重音,指导朗读。本课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意境图,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被春鸟唤醒的作者,打开窗户后被雨后春景所惊异的神情,从而可以看出户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法分析】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的方法。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晓、眠、觉、闻、啼”这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课件,观察。

  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动画片,课件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

  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

  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读、勾画、交流)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快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老朋友,如果有快点和他们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也要想办法认识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新朋友。

  3.交流识字情况。

  哪个生字朋友和你最要好赶紧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5.检查认字情况。

  你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记在心里了呢?那我可得请小老师来检查检查你们。

  教学设计范本 篇12

  教学要求:

  1、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

  课前准备:

  1、装有酱油、酒精的模拟温度计各一支,水槽2个。

  2、演示用温度计1支,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1支。

  3、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温度计放到热水中,红色液柱上升,放到冷水中,红色液柱下降了。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上升或下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温度计的科学。

  2、提问:进行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水和其它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出示模拟温度计与演示温度计,比较它们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液柱有什么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把模拟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水槽中,观察液柱的变化。

  (3)讨论: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小结: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6)提问:其它的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同学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7)学生实验并讨论、汇报。

  (8)师生小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指导学生了解摄氏温度计的发明。

  (1)学生看课本阅读部分。

  (2)提问:摄氏温度测量标准是谁制定的?刻度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3)学生讨论、汇报。

  (4)小结:同学们要注意,在不同的地区水烧开的温度并非都是一样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探索其中的秘密。

  三、巩固总结

  讨论: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教学设计范本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艄公”、“辽阔”、“明媚”、“开辟”等词。

  2、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用读、思、批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我的祖国》音乐磁带,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可租光碟)或收集了解有关抗美援朝及上甘岭战役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1952年10月,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了。中国志愿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以钢铁般的意志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守住了阵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电影《上甘岭》中,炮火硝烟中的志愿军战士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

  2、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第32课——《我的祖国》。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

  二、批注课文题目,初读课文

  1、对于这个题目,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对课文题目的了解批注在课文题目旁边。(本课是影片《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的歌词;这首歌词是著名词作家乔羽所作。)

  2、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把你想了解的问题也批注在课文题目旁边。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

  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5、师用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6、齐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祖国”的?

  三、细读课文,思、批结合(一)学习一、二小节

  1、齐读一、二小节,结合批注谈谈你读懂了些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批注,全班交流。(字词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3、从这两个小节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议一议,并把自己想象到的情境批注在课文旁边。(祖国的江河帆影飘动,百舸争流,希望的田野稻浪翻滚,一片丰收的景象。)

  4、全班交流自己读后感受到的美景。根据学生的发言师相机出示展现祖国美景的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5、如此美丽的祖国,怎能不让志愿军战士们热爱,怎能不让他们思念,又怎能不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呢!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小节,表达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二)学习三、四小节

  1、这不仅是一个美丽的祖国,也是英雄的祖国。自由读三、四小节,边读边批注。

  2、把你批注的朗读后的收获和问题在小组内和伙伴交流。

  3、通过在小组内交流,你批注的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全班交流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问。(如学生对“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提出疑问,师可借助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大干快上”、进行祖国建设的生动场景,帮助学生领会。)

  5、把全班交流后的收获批注在课文旁边。

  6、多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小节。

  (三)学习五、六小节

  1、运用前面“读、思、批”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主学习五、六小节。

  2、全班交流自学所得,共同解决疑问。

  3、多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五、六小节。

  四、再创情境,感情升华

  1、美丽、强大而又富有朝气的祖国唤起了志愿军战士浓浓的思念,滚滚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2、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更美丽、更强大的英姿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对此,你有什么话想对我们伟大的祖国说?

  五、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1、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艄——稍、捎、梢、哨、消、悄辟——劈、壁、避、臂豺——材、财

  2、练习书写生字。

  附:板书设计

  我的祖国

  美丽

  祖国

  强大

  英雄

  教学设计范本 篇1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尽、染、迭”等11个生字,会写“谷、金、丰”等10个字。

  2、读好“迭翠流金、天高云澹”等12个四字词语,感受秋天的美

  3、培养积累词语、收集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字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年级第一课,识字1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借助字典,自读词语。

  2、检查自主识字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看大屏幕,自己试着读。

  (2)交流难认难读的生字。

  预设一:染──借助拼音学习生字,纠正学生发音,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预设二: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形识记生字。

  预设三:迭──通过演示汉字演变过程,理解字义,认读生字。

  (3)巩固认读生字。

  指名读──齐读──同桌互相──游戏抢读提醒:第一、二行分别注意前、后鼻韵母读清楚。

  (三)理解词语,感受秋色之美

  1、整体认读词语。自己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读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读了这些词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画面?3、出示秋天画面看图理解:“天高云澹大雁南飞”等词语意思。

  4、欣赏着这些美丽的画面,谁再来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谁再来读?

  5、你看这个词谁能读?(出示:天高云澹)指导读出词语韵律美。

  你看这样读就读出了词语的味道,读出了词语蕴含的美!用这样的方法,相信你一定也能把这些词读好!谁来读?(出示:秋高气爽秋收冬藏春华秋实)

  6、这么美的景色你知道是什么季节的吗?(秋天)这一课里有个词说的也是秋天,知道是哪个词吗?(金秋时节)孩子们看,金秋时节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呢!(出示词语:金秋时节,天高云澹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瓜果飘香、山河壮美)刚才我们想象着天高云澹的样子就能把词语读好,用刚才学会的这种方法,想象着金秋时节,大雁啊,瓜果啊,山河的样子再来读这些词语,相信你一定更能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来,同桌两个人先互相读一读练一练吧!一会再来读!我们一起读!

  (四)理解词语,感受秋天的丰收

  1、学生读词语,提出质疑。

  刚才大家通过自己学习,读懂读好了这些词!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词语呢!一起读!(出示其他词语)这些词语中你有不懂的'吗?

  2、出示学生不理解的词语,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预设一:迭翠流金

  (1)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这样的词要抓住关键字,关键字理解了,这个词你就明白了!(2)借助查字典理解“翠”的意思。(绿色)

  (3)借助图片,指导朗读。(出示图片)你看一层又一层的青绿色重迭在一起上面点缀着那么多的金黄色多美啊!带着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这个词?

  (4)感受秋天丰收。想象一下秋天里什么是金黄色的?变成

  金黄色说明什么啊?(成熟了)

  景色美让我们感到愉快,丰收后让我们感到欣喜!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出示整篇词语,指名配乐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交流。

  2、教师示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写字,先描红,再认认真真写两遍。提醒写字姿势。(古筝配乐)

  (六)总结拓展

  秋天是美丽的,让我们尽情享受秋天带给我们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吧!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秋天的词语或图片,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教学设计范本 篇15

  《简单电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以下几点:

  1、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根据以上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简单电路》一课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的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记录有关数据。

  3、用简单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

  每个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一号电池一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给学生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 要求点两小灯泡。 由不方便从而引入解决的办法,导入到电池盒和灯座的使用。

  二、讲解小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与用途。

  我们知道了小灯座和电池盒的用途,现在就请各小组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来点亮你们的小灯泡,同学们边做试验边听老师的提示。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好,非常的棒,大家真了不起,各小组都把自己组的小灯泡点亮了,同时我们的手也解放出来了,请大家安静下来,做好位置。

  对试验结果的记录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科学本把我们刚才的电路用实物图画出来。

  同学们在画电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实物图不容易画啊?

  为了解决实物图难画的问题,科学家们有一个办法能让它变的更简单,看起来更清楚,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那就是画简单的电路图(板书课题:3.简单电路),请大家翻开课本的第7页。

  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灯泡,电源)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同时要求同学们指出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同学们,大家看,我们用一节电池、一两根导线就能点亮一个小灯泡了。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那么你们能不能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相信大家都能够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试验做的好不好,听老师的要求很重要。在这里试验中老师有几个小小的愿望:

  1、希望大家合作,小声交流。

  2、希望大家“先画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

  3、希望大家把自己试验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问题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现在各小组组长再来老师这里领取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和几根导线,请大家根据本组的方案动手做试验。老师也请同学们在试验的过程中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板书问题)

  1、小灯泡亮了吗?

  2、用了几种连接方法,那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3、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4、画出电路图,指出电路中的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试验,教师板书要求,巡视。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我们还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生活中你有见过很多灯同时亮起来的情景吗?

  四、让跟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本环节主要给同学们课后交流)

  五、小结

  六、评价检测

  关注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时的操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电路图

  教学设计范本 篇16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图画纸和面巾纸的不同质地,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2、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并乐于动脑思考问题。

  3、在竞赛中体验团队的荣誉感和竞赛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三组操作材料:一组为一筐硬板纸,一组为一筐图画纸,一组为一筐面巾纸。(每组材料中都有一些进行过对折,另有一些画有苹果轮廓)

  2、每小组两个小筐蜡笔,每个幼儿一个粘有泥巴的海洋球。

  3、竞赛记录表一份(教师用)。

  [活动过程]

  1.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三组小朋友,要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比赛!”出示教师记录表,“分别是搭房子,给苹果宝宝穿衣服和给鸡蛋宝宝擦脸,看看哪一组会赢!”

  2.完成任务

  (1)比赛搭房子: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用本组的材料一起搭建房子。期间教师适当提示对折纸的用途,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看哪一组的房

  子建得最快最好。

  (2)比赛给苹果宝宝穿衣服:鼓励幼儿用蜡笔给绘画在纸上的苹果宝宝涂色,看看哪一组的涂色最快最好。

  (3)比赛给蛋宝宝擦脸:鼓励幼儿用本组的材料帮蛋宝宝擦干净脏脏的脸,看看哪一组擦得又快又干净。

  3、每一次小活动结束,教师除评出最好的作品外还要对其他作品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简要地说明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辨别不同质地的纸张具有不同的用途。

  [活动延伸]

  找一找幼儿园里和家里还有哪些纸,它们的质地和用途有哪些。

  [效果评析]

  1.形式活泼生动新颖 这次活动设计为小组竞赛的形式,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的主动性,有效促进了幼儿的主体活动和能力发展。

  2.借助三个小的活动载体,通过幼儿的.亲身操作实践,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并加深了对不同纸的认识,明确了不同类型纸的不同作用。

  3.对于每一个小组的作品,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扬。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激发了他们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学设计范本 篇17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 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本组课文主要围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成语、生肖、传统文化展示等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教学时,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 ,让课堂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习目标】

  1、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

  2、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3、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妨、防、叮、剧、据、磅”等 9个字。

  4、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十二生肖图、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春联、“传统文化”手抄报、手工艺品等。

  草虫的村落资料合集

  【教学流程】

  一、认字识字,了解汉字特点。

  (一)改字引入

  1、导语:前几天,老师在改一位同学的作文时,发现了这样一个句子,你们看,它有什么问题吗?

  2、出示句子并修改。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座公共汽车去公园玩,公共汽车上有一个空坐位,我没有座,而是让给了妈妈座。

  3、引导学生发现“坐”与“座”虽然是同音字,但意思不同。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改错别字”这个环节,既为下面的学习奠下基础,又巧妙地告诉学生今后写文章要注意错别字的现象。】

  (二)认字识字

  1、出示学习园地中的“读读认认”。

  高—搞、稿 扁—遍、编 方—妨、防

  丁—盯、叮 居—剧、据 旁—傍、磅

  2、自由读一读,思考: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

  3、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交流: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5、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三)巩固记忆

  1、出示具体句子来加以巩固这些生字。

  (1)出示相关句子。

  (2)读句子,加深记忆。

  2、积累:在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类似特点的生字吗?

  3、交流,进一步了解此类汉字特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记一记等方法,能够发现这几组生字的构字特点,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二、引导发现,畅游成语王国。

  (一)成语接龙

  1、导语:同学们,咱们祖国的语言文化非常丰富,成语也是其中一种,有些成语还有一些来历或典故呢!我们学过了许许多多的成语,你们还记得吗?能接受挑战吗?

  2、学生参与“成语接龙”的游戏。(适当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引导提示。)

  3、小结过渡: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成语,真了不起!下面这些成语,你们认识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成语接龙”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上一个学习环节的链接,由字到词。】

  (二)熟读成语

  1、出示“我的发现”(三组成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2、自由读这三组成语,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并请同桌评一评。

  4、指名认读;小组“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草虫的村落课文简说

  (三)寻找“规律”

  1、引导:同学们,读了这三组成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边读边思考,也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1)指名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成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成语的构成特点,即加点字意思相反。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先读,再与同桌交流,发现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四)积累成语

  1、导语:这几个成语的规律很明显,大家都发现了加点字的意思相反这一共同规律,从中可以看到咱们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有趣,赶紧把它们记下来吧!

  2、读一读,记一记。

  3、拓展:你能说出几个具有这些特点的成语吗?

  4、交流:鼓励学生交流学过的此类成语或摘记收集的成语。

  5、出示几个类似的成语,读一读,记一记。

  大同小异 因小失大 小题大做

  左右为难 左膀右臂 前因后果

  6、小结:同学们,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多摘记,多收集,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积累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即时积累的好习惯。】

  三、了解生肖,感受生肖文化。

  (一)认识十二生肖名称

  1、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相,也就是生肖,你知道自己的生肖吗?

  2、交流并出示十二生肖图。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3、借助拼音读准十二生肖名称。

  4、指名读,齐读。草虫的村落资料合集

  (二)了解十二生肖故事

  1、导语:听说这十二生肖还有一些动听的传说故事呢,你们知道吗?

  2、交流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

  3、教师根据情况作以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肖图,了解生肖来历,讲生肖故事等形式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十二生肖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感受独特的生肖文化

  1、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肖,十二生肖与我们的属相有关系,它还和什么有关系?

  2、交流并出示相关资料(十二生肖的来历、与年份、时辰的关系等),读一读。

  3、感受生肖文化: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与生肖有关的东西?

  (2)通过交流,感受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

  4、读“生肖歌”,记住十二生肖顺序。

  (1)出示“生肖歌”。

  小老鼠吱吱的叫,大水牛它弯弯角。

  老虎抬头一声吼,兔子机敏善奔跑。

  龙在云里翻跟头,蛇在田里伸懒腰。

  小马铃儿叮当响,乐得山羊胡子翘。

  猴子爬树蹦蹦跳,大红公鸡喔喔叫。

  小狗小狗尾巴翘,猪儿呼呼睡大觉。

  (2)读一读,记一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关于十二生肖的各类物品,进一步感受生肖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儿歌的形式利于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十二生肖,孩子们也不会觉得乏味。】

  四、交流展示,欣赏传统文化。

  (一)小组展示

  1、导语:关于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很多,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前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中,大家纷纷去了解和收集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就把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和同学们交流分享吧!

  2、拿出各自收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小组内互相交流欣赏。

  3、引导学生分类组成小组:同学们可以按照不同的资料类型进行组合,成立一个小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欣赏

  1、成立“展示小组”。

  (1)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推选代表准备向大家汇报。

  2、出示展示要求。

  (1)请小组成员拿着本小组所收集的资料或实物上台来,由小组代表介绍,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2)欣赏的同学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向展示的同学提问,进一步去了解。

  3、展示、交流。

  4、交流感受:听了他们的介绍,看了他们收集的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教师对各小组予以评价鼓励,颁发各类“奖章”,如:最佳汇报奖、最佳收集奖、最新创意奖、同心协力奖等。

  5、小结:同学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今天只是了解了她其中的一小部分。愿你们今后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去探索,愉快地遨游!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交流、欣赏和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经典教学设计03-05

教学设计04-19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03-09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短文》教学设计02-19

算法教学设计05-18

《绿》教学设计05-18

《冰花》教学设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