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词语,查字典,把意思写下来。
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欣赏图片: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的斗牛图片,泰国的大象图片,非洲的土著人,威尼斯的小艇,悉尼大剧院。请学生猜一猜这些图片分别是关于哪一个国家的。
小结。(师:每个地方都有美丽的景色,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要去德国,看看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
一、揭题初读,整体感知。
1、引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齐读。
2、初读课文,结合预习,检查字词。
初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试几遍
“莞”多音字。指名读正音强调“脊梁”的读音。指导笔顺。
学生课堂写生字“脊”(要求:正确和美观俱备),教师巡视。
3、出示图片:这是德国著名的哥廷根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孕育了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这位是季羡林爷爷。 1935年,25岁的季羡林爷爷到德国留学10年。四五十年以后,当他再次来到德国故地重游时,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引找文中原句。
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
二、深入文本,了解德国风情。
(一)品读感悟,感受奇丽的景色。
1、季爷爷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
让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先生来到德国,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自读划句子,教师巡视。
交流,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的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从哪里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提示:眼看到----,鼻子闻到----,耳朵---,心-------)
通过想象说话的方式,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板书:街上看花
②任何、家家户户
透过家家户户你感受到什么?这么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句子的前半句。
男女生读
③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知道什么叫山阴道吗?想象一下,茂密的山林,走在林间小道上,微风吹来,听着各种鸟鸣声,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里,读后半句。
季爷爷借用山阴道,写出了德国街道的特别。配乐出示一组图片(街头花景)
师配音: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走在山阴道上,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瞧:走过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引读:(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不积累下来多可惜。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学生背诵(配乐)。
(二)初探“吃惊”,感受民族的奇特。
过渡: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1、奇特表现在哪儿?谈谈体会
与众不同的窗外养花:
板书:窗外养花
2、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人们都把花种在哪?
3、一般我们都会把花种在家里,而他们的花都种在外面,很特别,让人吃惊。
B: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用手摸摸看。花的脊梁指什么?(花的茎、花的枝叶)
2、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3、季爷爷初来咋到时也惊讶极了,
指名读、齐读。
过渡:难怪季羡林爷爷曾多次这样的询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女房东又是怎样说的呢?
C: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莞尔一笑就是微微一笑,是真心的笑,自然的笑,很平常的笑,最普通的一笑
②、从这样的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女房东的眼里却是如此的平常,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平常。
师生分角色读(指两三名女生当女房东)
过渡: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D: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读(正是这样)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E: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齐读)
耐人寻味意思就是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德国人民让花的美丽为路人绽放,为他人而芬芳!
试想,走在这样的街上,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在课题旁边的空白处。
F:四边三化活动成果展示:
师:以前老师在羡慕,可敬的季爷爷也在羡慕,在座的同学,相信你们读了这篇文章肯定想马上置身德国,可喜的是,如今我们的家园也正悄然发生变化,那就是这段时间由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发起的,平阳县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的“四边三化”活动,即“清理公路边,山边,铁路边,河边,做到绿化,净化,洁化”,给我们的居住环境披上了新装,请看我们身边的变化!欣赏图片
师:其实我们更可喜的是呈现我们面前的美景是大家齐心协力打造的,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老百姓正形成一种新风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共建新环境!引出图片:
那么这项活动如果仅仅靠政府的力量够么?仅仅靠几个人够么?所以从今天开始,在座的特别棒的五小的孩子也愿意尽自己一份力吗?我们可以怎么做——或宣传,或行动
四、总结回顾,存疑待解。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带着对家乡美化的期盼,齐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奇特
街上看花窗外养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菀”是多音字 “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 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 体会词语“家家户户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③ 想象“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学生练读
③ 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 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 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 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习,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与延伸】:背诵课文,摘抄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重、难点突破】: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家家里都养着或多或少的花草,供自己观赏。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相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
提示:抓住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国看到的奇丽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附相关例句: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没有改变,这种境界是更美丽的.。
(2)“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3.学习了这一课,你从中爱到了怎样的启示与教育?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要让学生积累写景的好词好句,发挥想象,仿佛置身于德国街道的花海里。使学生领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德。本课的设计我在拓展和深化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25课。
【单元教学目标】
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淡,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求学于歌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
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语言比较质朴易懂,其中又蕴含博大而精深之理。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道理
这篇课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了作者在德国看到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给别人看,走在街道上,又看到许许多多别人家种的花,因而到处都是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本文文字简练,语言比较朴实。其中也有一些学生需要理解或者深究的词语。
词义较难理解的是“莞尔一笑”我想可以在课堂上当场找出不理解的字“莞”查字典理解是形容微笑。再连字成词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我认为女房东这样的微笑很有深意。一是作者发现花是给别人看的,女房东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女房东为自己的民族人人都有的分享的意识而自豪的笑、快乐的笑。
需要深究的词语“应接不暇”以前学过,所以在这里主要回顾“暇”的意思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指空闲,强调这个字是日字旁。继而深究什么事物使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相机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聚成一团,和“团”字同义。这个词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姹紫嫣红”:姹──美丽;嫣──娇艳。这个词语专门形容花儿万紫千红、五彩缤纷、娇艳绚丽。理解完这两个词语就请学生想象作者看到的景观,再出示德国的实景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形容,其中用上“应接不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几个词语。
“耐人寻味”:耐──经得起;寻味──探索体味、体会、品味其中的含义。这个词语说明德国人这种行为经得起人们去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反复体味。那么可以问问学生:你体味到了什么呢?
本课有一些需要深刻理解的句子:
1、“……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略讲)
这两句话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栽在屋外,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深挖)
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句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句义。“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 “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助人为乐,我为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好事其实就是报恩。一个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会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关爱。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受到来自医生、护士、父母、兄弟、姐妹、左邻右舍、老师、同学、同事、互不相识的人的关爱。传统美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为人人。助人是无私的,他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精神升华,更使你成为社会的一份子,成为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社会人,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如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其结果不是人人为我吗,这个因果关系连小孩子都能推导出来,所以我说我为人人是因,人人为我是果。如果你想获得,必先付出,舍得舍得,先舍后得。在课后拓展中可以围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举出身边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深挖)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4、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略讲)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4、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
【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生活的经历、时代都有很大差距。老师就要酌情增加背景资料的讲述以及图片的`对比。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设计理念】
读悟结合,顺学而导,扎实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自主实践、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置疑激趣
1、老师板书课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问学生有什么疑问。等候学生广泛质疑。
2、老师根据学生提问作梳理并且板书:
我们的问题都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谁?
给我们两个提示:
一是题目可以给读者设个悬念,读者思考。
二是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拟好题目以后也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并且在习作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读写结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行解决字音问题。
2、迅速浏览课文:
解决简单问题。
3、课文是谁写的?课文讲了什么事儿?
4、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抓出中心句。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解释德国是德意志民族、日尔曼民族。
板书:
奇丽 奇特
三、深入理解
1、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
(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花美,语言也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35年到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中心句。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多种理解与再造表达。)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中心句。
2、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风尚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中心句。
四、回到主题,结课
1、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回到德国,对朋友们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不变的美丽包含什么呢?
2、文章除了想告诉我们德国有奇丽的街景,德国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其实更在赞美一种怎样的思想呢?(赞赏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是呀,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传统,融入到每个人的血脉之中。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做到“我为人人”时,相信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3、现在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指着板书提示
(这个题目既表现了德国的美丽,更包含了德国这个民族的传统风尚每朵花上都承载着人心灵的美好。放在窗台上悦人悦己,人让花美,花让人更美。)
有疑才有此环节。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录像课中比较紧张,所以在朗读时放不开,影响了课堂气氛。
调整策略:
功夫还是在平时,所以应该加强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增加课堂朗读学生。
2、学生举手的方式是一大特色。需要继续发扬。
3、学生在发言时缺乏温情的衔接,流于常态。
调整策略:
最近我班在训练学生发言时的温情衔接。但是因为训练还不够,所以今后需要加强训练。
4、学生思维较活跃,对课题的质疑多元化。这也是因为教师没有事先给学生做铺垫的真实反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德国风光课件。
鲜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问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预设探究问题: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二、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中心问题
1、过渡: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2、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3、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
四、披文入境赏“奇丽”。
1、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4)从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3、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4、师放配乐磁带,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像的画面,师简要评析。
5、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
(多媒体播放图片。)
6、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怀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听着花的私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
8、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9、学生背诵。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
(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
3、德国人养花,却偏偏只给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无比,不可思议。读完这段话,我们和季羡林一样,也禁不住满腹狐疑。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你能解开季羡林心中的疑问吗?
4、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
采访的主要问题: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这位德国小朋友,你好,你们家种花吗?你们是怎么种花的?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花给别人看?
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
5、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
7、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
(学生汇报)
8、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
9、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读最后一段。)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
10、“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汇报)
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没有改变!这种心灵美,和谐美没有改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全班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全文。
附整体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美、多 人人为我
奇特 自己种花让别人看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脊、莞、锦、姹、嫣、暇、颇”等7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第三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深入研读,围绕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在情境中,在想象中、在感悟中,在拓展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加强语言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
(2)初步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的奇丽景色,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在读中培养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奇丽的景色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
1、读读课文。
2、搜集关于德国的有关信息。
3、搜集整理有关季羡林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季羡林先生在回忆起自己留学德国的生活时,动情地对人们说:“在我的心灵深处,那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幻灯片出示句子1)
德国,为什么会给季羡林先生留下这样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爷的写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生读课题。
2、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选择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读一读,把它读通顺,读流利。(要想成功,一要自信,有信心,二要努力实践,克服困难。同桌读――个别读,教师随机指导。)
(3)读了课文,你能概括地说说,季爷爷心灵深处的德国,是个怎样的国家?(美丽)
(板书:美丽)
3、深入研读,感悟美丽
(1)默读课文,想想季先生为什么会觉得德国的美丽。用心地静静地去读,想想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交流反馈。
预设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A、“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幻灯出示句子2)
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以看出花的多,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
(幻灯出示“如入山阴道上”的图片。指导理解花的多,花的密,花的美丽。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多。)
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可以看出花一团团拥在一起,各种颜色都有,很美。
(幻灯出示花:你还准备要什么词语来赞美这美丽的花?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美。)
☆这儿的景色是多么奇丽,难怪季羡林爷爷会把这份美丽刻在心中。(板书:奇丽的景色。)
B、从“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看出德国民族的奇特,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花的主人把美丽留给了别人,心中想着他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是那么理所当然。他们的心灵就像他们的微笑一样美丽,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的民族)
(学生圈出三处“家家户户”,师引读。他们家家户户都把美丽留给别人,人人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五十年前,他们家家户户养花给别人看,四五十年后他们依然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岁月流逝,没有流逝的美丽的风景和人们美好的心灵,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领悟文中淳朴高尚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格特点,结合文意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设疑
导入
师:同学请看大屏幕(显示幻灯片1),很显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声音拖长)
生:(花)
师:请你仔细观察,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一下这些花。
生: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绚丽多姿……
师:(追问)那用一个字来形容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声回答)美
师:在一般的家庭往往将这些美丽的花放在哪里?美谁来享受?
生:放在家里,自己来享受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出国门,到德国去看一下那里的景,他乡的情(显示幻灯片2,出示课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新知 精心品读
生:反复读题目
师:从题目中你有了什么疑问?
生:(大声回答)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好!那就带着这个疑问走进文章的内容吧!
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也预习了文章,我们已经知道德国人有什么爱好?
生:养花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反复使用的四字成语,并读出它所在的句子。
生:家家户户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姹紫嫣红。
(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好!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3)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看前两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最后一次比前两次多了一个“又”字。
师:又在这里什么时候意思呢?给它找个近义词。
生:还、依旧、依然、仍然、仍旧……
师:从这个字眼中我们可以思考出什么?
生:作者是两次来到德国,不是同一次看到的景物。
师:各是什么时间?
生:第一次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第二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
师: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德国会有怎样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二、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生: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后的今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伴随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
吃惊
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奇丽是什么意思?
生:奇特而美丽
师:那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德国街头去看看那奇丽的花吧!请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花奇丽的句子。(出示幻灯片4)
生:走在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出示幻灯片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几句话?(两句)这两句话突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此时指导学生反复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花的海洋,并出示幻灯片6)
生:前一句主要突出花的美,第二句主要突出花多。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找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来读这两句话,你能从视觉、听觉、嗅觉不同的角度想象到些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嗡嗡的蜜蜂在采蜜。
生:我好像看见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我好像到了一个花的世界里,而且闻到了扑鼻的芳香。
师: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用词也很生动。那用一个字来形容给你的感觉是(生:美)。
师:下面请同学们置身于这美丽的德国的街头(显示幻灯片7),去感受一下。讨论下面的问题(显示幻灯片8)。假如你是一个游子、游客、失败者、德国养花人你此时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我选择游子:看到这花引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生:我选游客:啊!多美的景色啊!真是旅游的好去处!像是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选失败者:此时看到美丽的花我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我找到了自信,我重新鼓起了勇气。
生:我选德国花人:在家里我虽然看不到自己种的花,但是在街上我可以看到许多人种的花,而且我的'花还可以让许多人看到,我很欣慰。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我看到了花:
师:那是谁种了这样奇丽的花呢?
生:德国人民
师:那我们就走近这个民族看看它有什么奇特之处吧!我们先到德国人的家里,然后再到街上去看一看各有什么奇特之处。请一名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同学找出相关句子(显示幻灯片9)。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0)
师:女房东是怎样来说的?这反应了德国人的种花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 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1)
师: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2)
师:你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呢?
生:别人为我做了很多事,给了很多帮助,我也应当对社会负一份责任。
师:今天我们从德国人身上感觉到了他们高贵的品质,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两样是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链接 深入挖掘
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显示幻灯片13 )。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都在与他人交往、联系,讨论一下我们身边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在学校里:
在家里:
在社会上:
生:在家里有整天为我操劳的父母,当他们辛苦时我会为他们捧上一杯热茶,打好一盆洗脚水。我认为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际例子。
师:精彩极了你是一个孝敬的好孩子。
生:在学校里同学们每天做值日,给了我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也要在值日时为同学们制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还有交换作文书等事情。
师:同学们都很无私。
生:在社会上,清洁工们每天清除垃圾,将街道打扫干净,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大家都自觉一点,不乱扔垃圾,而且看到垃圾后自觉捡起,这同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做法。
师:让我们吃惊的不仅是他们种花的独特,更突出的是他们的这种习惯是不变?我们可以从哪能里看出来?请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生:今天我又来到德国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号?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由此作者感情由吃惊上升到什么?
生:对这个民族的敬佩。
师相机板书:敬佩。
四、小结
师:结尾作者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现在让我们伴随着这堂课的内容也做一个梦,我们不仅会梦到那美丽的花,还会感受到德国人那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的梦继续下去吧!好好学习!让梦想成真!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五、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已经陶醉于花海中了,同时也被德国人那高贵的品质吸引了吧!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把你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莞、姹、嫣”三个生字,随文学习“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七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并由此想开去。(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
3、体会文章把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读题感受“让”,渗透咬文嚼字的读书方法。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国学大师季羡林爷爷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请大家轻声地读读题目,能读出点什么?是从哪个字中读出的?读文章就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读出味道。
(谦让、大度、慷慨)
2、请大家浏览课文,文中的“我”几次到德国?德国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一次:2—3自然段,第二次:4自然段。德国人爱花)
3、文章一开头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谁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以读代讲]读了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德国人爱花,说到底是德国人爱美。
4、德国人爱花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谁愿意把第二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出示]:
家家户户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交流“不同”]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加上“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意思是——没有一家不在养花;“把花都栽种在窗外”意思是——没有一盆不栽在窗外;“花朵都朝外开”意思是——没能一朵不朝外开。
难怪“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出示]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读出吃惊的感受]
接着读
[出示]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请大家查字典。
女房东莞尔一笑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
1、对异乡人能知道为什么把花栽种在窗外而开心的笑。
2、对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而自豪的笑。
是啊!女房东为异乡人发现自己养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开心,于是——请你读;女房东为自己身为爱花的民族,为德国这种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自豪,于是——请你读。
5、正是这样,在德国,没有一家不养花,没有一盆花不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没有一朵花不朝外开放,于是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请大家看着大屏幕,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是透过哪个词语看到、感觉到的?[配乐读]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预设]:
那么多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在阳光的照耀下,花上的露珠闪着光,如同锦锻,这就是“花团锦簇”
各种颜色的花:红的、紫的、黄的、粉的、白的,这就是“姹紫嫣红”。
看看这扇窗,很美;看看那扇窗,也很美,整条街成了花的海洋,眼睛都快看不过来的,这就是“应接不暇”。“暇”的意思是——空闲。
“山阴道上”给人凉爽的感觉。
让我们试着背一背,把这奇丽的景色记在心中。
[点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每一家德国人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面对这奇丽的景色,“我”有了这样的感受:
[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请大家轻轻地读读这几句,寻一寻其中的味道。[生自由读]
[出示]:
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个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中,读出来。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了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板书],让我们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还不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先是对德国人养花感到吃惊,后面又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活境界耐人寻味。这样去写,让我们感到更亲切、更深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我们班里都有图书角,大家看:
[出示]:
每个同学都是这样,把书拿到教室的时候,自己的书是让别人看的;晨读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前几天,四川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这些天,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捐款、献血,令我们深受感动。
每一个人都有是这样,献血的时候,自己是为了救别人;自己生病受伤的时候,又输别人提供的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令人感动的。
6、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境界。1980年,季老年近花甲,又踏上德国的土地,他在《重返哥廷根》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
火车一停,我飞也似的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忽然有一首诗涌现出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怎么会涌现这样一首诗呢?我一时有点茫然。但又立刻意识到,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
他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交流]:激动,陶醉。
[引读]:
四五十年过去了,“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抬头一看,不变的依旧是什么?生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不变的除了鲜花,还有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境)。
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看到这熟悉的满街的鲜花,看到这熟悉的德国风情,“我”陶醉了,陶醉在学生时代的德国生活中。生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这梦里,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有和蔼的女房东,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还有对故国故乡昼夜不停的思念。请大家轻轻地、再读最后一句。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教学难点:
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二、教学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 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4、同学们课文读到这儿,有没有没读懂的地方,或者说哪些你觉得需要让大家重点理解的语句吗?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师:是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闭上你的眼睛,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德国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2分钟)
说到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深受感动,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8分钟)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三个生字。
wǎn
莞 莞尔一笑(抽读。想想,“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做个“莞尔一笑”的样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红(抽读。“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用食指写一遍。)
我们一齐读两遍。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爱、养<点明让别人看>、赏<点明看别人的花>、梦)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段意连接法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五年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用抓重点段落的方法来归纳。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析形会神,领略风情。(29分钟)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两层意思,找出来,画上波浪线。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齐读。这句话就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画上直线;哪些语句具体在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画上虚线。
A、(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汇报,[指导过程:
1、这几句在具体写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起读读。
2、再默读这段话,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齐读。
B、(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汇报(指导读好“山阴道”)。这两句重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们一起读读。
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看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听老师读第一句(读两遍,后一遍从“家家户户”处开始),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的描绘,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浓郁的花香,还听到了蜜蜂的嗡响,小鸟的鸣叫,游人的惊叹。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词见过没有?没见过,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
“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
爸爸过生日,来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过来,这也叫——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丽)
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自由读——抽读——点评(特别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再抽读——一起美美地读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我为人人。)
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课件:后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现)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说说。
再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多么值得仔细体味呀。让我们再一次从人们养花与赏花的经历中去品味这种美好的境界吧。接读课件:
(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读(手势):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手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德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件:慢慢飞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是颇——(生说)耐人寻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齐读——课件)
C、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师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指什么?(鲜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也是没有改变的。这令作者无比惊叹:(齐读最后三句。)
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我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最后一句不好懂。我们一起再读读。(课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当时就想:学习语文,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信息,了解写作背景来帮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写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时候?1935年到45年这十年间,作者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这次再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想起了学生时代所做的梦。
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花的梦,思乡的梦。)
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从花的梦,思乡的梦想开去,留学德国,他见到的什么给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国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乡” 指导策略(根据实际,选择使用):
1、你离开过父母吗?多久?那段日子你会想些什么?
2、季老离开祖国十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他却孤独一人呆在哥廷根,他会想些什么?
3、(课件)季老曾说过: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是他思乡的真实写照呀,请读——]
谁能想得更深一点?季老仅仅是思念故乡吗?他看到德国景色这样美,德国人有这样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对祖国说点什么吗?(像德国一样美,像德国人民那样,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这就是季老对祖国的祝福,这就是季老的梦。一起再读读。但愿全
人类都有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顾板书,总结课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品味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轻松谈话。
■小试牛刀。
第1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师: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⑴和老师同写课题。
⑵指导“看”字的书写。
2、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一个“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师: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何许人也?一位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东方学者”盛誉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名篇佳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想想,课文能读成哪一句话?
2、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板书:奇丽?奇特?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快速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预设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户户”。
②体会“爱花真切”。
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
⑴体会“脊梁”。
a、“脊梁”是什么意思?
b、在文中指什么?
预设㈡:
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齐读,分角色读。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说说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4、体会“莞尔一笑”的内涵。
思:这一笑,知道女房东笑出了什么?
5、生读对话。
预设㈢: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
2、体会“花的海洋”。
(播放德国大街视频)
3、读句子:“许多窗子……应接不暇。”
4、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花儿的图片)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5、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㈣: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引导情境朗读)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五、交流谈话,推荐书目。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季羡林作品: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设计理念: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让学生在旅程中产生问题,选择季老学生最后发出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了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从中达到点化本文的中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试图做到用一个中心问题的解决,使得其他疑难都迎刃而解。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短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质疑,理解“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族”指的是什么。
3、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季羡林爷爷的插图,提问:大家还记得这位老爷爷是谁吗?在上学期学习过的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里,我们认识了知识渊博的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这位国学大师早年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十载,他把德国哥廷根视为他的第二个故乡。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地,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板书:板书,读课题。
这节课呢,就让我们跟着季羡林爷爷去德国哥廷根城市去游览一番吧,那么在出发前,同学们想了解德国的哪方面内容,
(预设:想了解哥廷根这个城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和当地的人们有什么风土人情。)
2、那好吧,看看我们这次去到德国,能不能了解得到同学们想知道的内容呢?
(设计意图:从旧知引入到新学的知识,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先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所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3)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5)
1.同学们把生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小组内再读一次课文,看看你能从中了解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里的确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可是在读课文的时候,能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提出你的疑问吗?
4、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刚才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前,不是最想了解德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吗?就让我们先解决这“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这个问题吧。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下文打下了铺垫。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应具备质疑问难的能力,故为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就文本内容提问,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通过梳理,达成以上四个问题的共识。找到本课的中心问题,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研读课文,突破重点(20)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一)奇丽的景色(15)
1、学生汇报交流。(6)
预设:(1)学生回答景色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在回答时,师引导抓住“任何”、“家家户户” 来体会花的多,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花的颜色鲜艳,一簇簇的情景。在朗读方面引导学生读出赞美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2)学生回答: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在学生谈理由时,引导学生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中体会花的多与美,从“如入山阴道上”用生活体验感受到舒服的意境。在朗读方面仍要读出赞美之情舒适的感觉。)
2、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配乐)请一生来读这两个句子,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5)
3、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生齐读)(1)
(二)独特的民族(8)
预设1:生回答:“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强调了他们养花给别人看,并不是不喜欢看。通过中国人养花的目的与之对比,突出德国的奇特。另外,要感受得到作者当时看到这情景时感到吃惊,不理解的心情。让学生突出吃惊的感情。)
预设2:生:我从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通过抓住“脊梁”一词,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并领会该词的意思。)
预设3:生:从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受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此处抓住“多次”一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4:生:从“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抓住“莞尔一笑”可以看出女房东很自然地说这句话,说明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从中可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
2、季老先生在德国所看到的这些情景真令他不理解啊,让我们把心中的疑问与不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出示第二自然段,请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带问题找答案,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抓住词、句来品味,通过角色的体验,情境的想象,和活跃的思考来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在学文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用感情读的形式来表现对文本的'参透。)
六、联系思考,点明中心(4)
1、他们这样一种养花的风俗可真耐人寻味啊,从中,德国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2、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句子。(理解“耐人寻味”,联系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赞美德国人,引读该句段。
(设计意图:因前面对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理解体会,本文的中心已昭然若揭,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攻破。)
七、引读课文,感悟中心(2)
1、师引读:我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大家齐读这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正是有了“我为人人”这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二自然段
师:正是有了“人人为我”这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但为了更深化感悟,使学生由衷地受到教育,我认为读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使最后的一次读能做到感悟中心的作用,故设计了引读,使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更深入文本。)
八、自然过渡,存疑结题(1)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提的疑问,解决掉的我们把他画去。
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再去回到旧地,德国人的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美丽景色有没有改变呢?季老先生仿佛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已然质疑,中间已然释疑,但因为时间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过渡。)
九、作业设计:
1、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连起来写一段话。
2、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5
一、 “花”字导入
板题:花。看到这个字大家都想到了什么,或是想说些什么?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事物有许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花”也是我们今天课题中的关键字,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更关键的字组成了今天的课题。课件出示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词,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较常见的?哪些是赏心悦目很特别地?还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
三、了解背景抓出文眼
1、简单介绍写作的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印度学研究大家。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哥廷根,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这十年,用季老的话来说:是自己人生地转折点。所以季羡林先生也称德国的哥廷根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抓出文眼
季老重返哥廷根以后当人们问哥廷根有什么变化时,李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看看书,不变的“美丽”是指什么呢?板书:不变的美丽
四、深入理解两种美丽
抓住花的美丽和人内心的美丽来深入探究
(一)花的。美丽、街景的美丽
1.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哥廷根花的美丽?找出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2.电脑出示两个句子
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读这两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了美丽?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自己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想象花的美。再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这种美丽。练读、个别读、示范读。最后两个词语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4.老师导语:读得很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哥廷根的街景吧!边看边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词语。
老师解说词:这里的花太多了,像花的海洋。五颜六色娇艳的鲜花彼此连着、挤着、压着,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每天都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街道两旁竞相怒放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否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呢?能否带着这种美好地感觉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二)德国人内心的分享、互惠思想
1.回到板书上,“不变的美丽”其中包含着花,还包含了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引导:这种街道上的美丽表面上看是因花而美,其中折射出来的是——人内心的美丽。板书:心
2.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人美丽的内心。
(1)街道的美丽是因为德国人怎么做的?(抓住“都、家家户户、莞尔一笑”来分析理解。)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想想他们是怎么摆放花盆的。花的脊背是什么样的?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德国人有这样的想法吗?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引起深思。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一种思想境界,联系上文那么是什么思想呢?(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先生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么值得好好体味,那么我就来细细思考一下。
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老师点评:这就是中国人讲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有了我为人人的实际行动,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是一朵“我为人人”绽放美丽的花时,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六、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
老师小结:(板书)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老先生思绪万千,所以他做了一个梦,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美梦啊,课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再返哥廷根》一文,你就会找到答案。
七、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不变的美丽
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3-0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范文03-0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范文04-2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5篇06-2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2-2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04-1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