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6 06:55:5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

  1、知识与能力。

  (1)重点词语的积累。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学习欣赏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章内容,欣赏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文字。

  (2)通过两幅雪景的比较阅读,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3、情感、态度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1、重点: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蕴含其中的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散文诗的语言表达方式。

  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年四季之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春季),为什么?(因为春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等),那么你们最不喜欢的季节是哪个呢?(冬季)为什么呢?(因为冬季无比寒冷),难道冬天除了寒冷就没有值得我们喜欢的地方吗?(有,我最喜欢冬天的雪。),好,既然大家都喜欢冬天的雪,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野草》。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散文诗集《野草》的《雪》。《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理想的春天。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

  师:教师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磬(qìng)口灼(zhuó)灼凛(lǐn)冽(liè)旋(xuàn)风旋(xuán)转脂粉奁(lián)粘(zhān)连粘(nián)结

  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生:我描绘的画是这样的:在冰天雪地里,一群孩子围在一起堆雪人,雪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还有蜜蜂纷纷来采蜜。

  师:非常好的一幅“冬花雪野图”。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生:老师我画的是雪雾,什么是雪雾?就是凛冽的寒风把雪花吹得满天飞舞。

  师:我非常欣喜于同学们仅仅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勾勒出这样美妙的画面。

  下面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生:我描绘的是两幅画,一幅是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有各种各样花的点缀,充满生命的力量;另一幅是蓬勃奋飞的朔方雪,在旋风中蓬勃奋飞,看起来相当的勇敢、坚强,显示出北方特别的雪景。

  师:这位同学能够着眼于全文,为我们概括出两幅不同的画面。

  (师板书:北方的雪南方的雪)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用的一个词传神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谁能找出来?

  生:我认为是“滋润美艳”。

  师:好,如果你把后面的“之至”加上再读一读,比较一下,与“滋润美艳”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

  生:“滋润美艳之至”比我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要好。

  师:好在哪里?

  生:“之至”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这个短语点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到了极点。

  师:哦,这位同学理解十分到位。

  师:谁来说一下,什么地方体现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这一特点呢?

  生:江南的雪有梅花、杂草、蜜蜂来点缀,它不单调,显得生气盎然,使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无穷的快乐。

  师:江南的雪就是在作者的笔下就那么完美无瑕吗?

  生:是有瑕疵的,塑雪罗汉虽然给我们带来欢乐之后,但美中不足不持久,第二天就逐渐消释了,难免给人留下遗憾。

  师:同学们对江南的雪理解得比较独到。下面谁来找一下朔方的雪特点的句子?

  生:“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全面。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有,北方的雪是孤独的,因为它决不粘连。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决不粘连。

  三、赏析:

  师: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滋润美艳的江南雪那份秀丽而心动,为永远如粉如沙朔方雪的那份苍劲而震撼,下面同学们再去品读文章,从两幅画面中任选其中的一幅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

  师:哪位同学先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生:我喜欢朔方的雪,“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的感受是朔方的`雪花非常富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决不粘连,非常坚强,非常倔强。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深沉的、厚重,读得好,赏析得也比较到位,老师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老师写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我用了“飘”字,而鲁迅写雪则用了“撒”字,同学们,能不能把“撒”字改成“飘”字呢?

  生:我认为不可以,“飘”字是一个比较柔弱的字,无法突出北方雪的奔放、豪迈。

  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撒”字带着一种自天空垂直落下、不怕跌落的那种刚劲与坚强,而“飘”字则太过于柔美,太过于轻盈,写不出北方雪的特点。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江南的雪呢?

  生:有,我比较喜欢“江南的雪……许多蜜蜂在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江南的雪,尤其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腊梅花”,这一句更体现了江南的雪美艳之至。

  师:非常好,请坐下。

  师:刚才同学们对两幅雪景图的看法各有千秋,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作者更喜欢哪一幅呢?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喜欢的是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原因是它不单调,有各种各样的花和杂草作为点缀,人们还可以在雪地里塑雪罗汉,南方的雪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表现了他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刚才这位同学认为鲁迅喜欢的是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非常好。还有没有别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作者喜欢的是朔方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当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旋转升腾,这正映照着鲁迅先生在那种黑暗的社会里独自抗争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持不同的看法,那么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呢?

  生:我认为他更喜欢的是北方的雪,虽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南方的雪,但是在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人生精神投入其中来描写北方的雪的。

  师:是的,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那里带着作者难以割舍的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但在鲁迅心中,他更喜欢北方雪的那种粗犷和豪迈,作者最欣赏的还是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是孤独的,被表现为死掉的雨,北方的雪完全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了雨的精魂。

  五、总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雪景与北方雪景,并在比较重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我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饱含感情的笔记录那难忘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七、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向往美好

  北方的雪—旋转升腾—奋力抗争

  八、教学反思: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进鲁迅的生命,去感悟他在孤独中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学生坚强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由毛主席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

  A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江山

  下阕人————英雄

  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

  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

  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

  (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

  1.指名读上阕。

  (1)毛主席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主席是怎样用笔的?

  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

  (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

  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

  (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插入对毛主席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

  C.深化拓展:

  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

  D.比较体验: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

  出示题板。

  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

  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

  作业。

  总体回顾,发散思维。

  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

  总虚

  沁园春雪评古议论

  下阕人——英雄

  赞今抒情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3

  课文分析:

  《沁园春·雪》是一首古典词。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又别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实际上是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她抛头颅、洒热血;也有不少帝王将相为了她六亲不认,骨肉相残。然而谁是真正的英雄?谁是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是劳苦大众。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雪》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这么一幅画面:中国人民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中,才能有光明前途;如雪后的河山,壮丽灿烂,气势磅礴。

  学情分析:略

  教学目标:

  一、学习方法:、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词的意境,领略毛泽东的伟大胸怀和伟大人格。

  2.学习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声,文并用,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展示课件、激情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注意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

  沁(qìn)今朝(zhāo)

  莽莽(mǎng)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稍逊风骚(xùn)

  参考资料:《沁园春·雪》生字注音、形似字辨形组词、多音字辨音组词

  《沁园春·雪》词语解释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全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试分析一下。

  例:我喜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读这个句子仿佛看到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今天我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了《沁园春雪》一课。总的感觉——没有上出我理想的状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对课件把握不熟练。当那些该提的问题都分析完了以后,继续往下展示课件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可以有条理地展示出来呢!

  问题主要是牵涉到四个方面:第一,词的上片是如何展现雪景的?第二,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持何种态度?第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不看今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四,本文是如何进行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第五,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你看,这四个问题就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了。中间再穿插着讲一讲静景与动景交替,实景与虚景搭配的表达技巧,以及那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全篇文章的脉络就明晰透彻了。看来,备课的时候,对这个最基本的框架就要把握好!

  二、应该稍微留点空间对课文的词句理解和把握,虽然他们手头有书,但老师点出来的效果会更加深他们的印象。

  三、读得不够。我可以也让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情怀,然后让他们对比着两种不同的语气,让他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革命必胜的决心,对自己满怀的信心来读。可以采用两种语气对比读、个别读、分年级读、分男女生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但没有做。

  四、课堂互动太少。

  当然也不能说我这一节课就上得一无是处,自己本身的素质必须要肯定,举手投足间干练自然。背景讲解部分对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主旨还是挺有帮助的。课堂条理基本清晰。问题的分晰也基本到位。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 词句表面意思→

  ⑵ 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 介绍写作背景。

  ⑵ 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习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

  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七律 长征》,谈感受。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 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 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 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 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

  1、描写什么?

  2、如何描写?

  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

  1、写什么?

  2如何写?

  3 表现什么?

  第三课时

  十、精读下阙,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绘北国雪景

  概写(极目万里)↓ 分写

  实景(长城、黄河、群山、高原)↓ 虚景

  (晴日当空、分外妖娆)评历代英雄,抒个人抱负

  过渡 ↓ 评古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论今

  (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二、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总──────分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

  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毛泽东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毛泽东

  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毛泽东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毛泽东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毛泽东的写景之妙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点评之奇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情感之炽来看毛泽东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今天,和平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习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毛泽东诗词资料,自主阅读毛泽东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9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

  3、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

  1、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2、这首词的意境博大深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风景秀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3000多年来,有过不少的英雄好汉、帝王将相,试问: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

  ──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红军长征的胜利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宣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东征。视察地形时,他看到雪后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满怀战胜敌人的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形象地指出:中国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未来是属于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 ) 娆( ) 思汗( )

  今朝( ) 数风流人物(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惟须上下俱文采、风骚

  顿素妖娆输、逊风流人物

  蜡竞折腰数今朝

  3、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⑵ 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⑶ 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三、研习新课

  1、指名板书注音:

  分外(fèn) 娆(ráo)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思汗(hán)

  2、指名口头解释:

  惟:只。

  上下:上上下下,即上游和下游。

  顿:立刻。

  蜡:白色。

  须:等到。

  素:白色。

  妖娆:艳丽多姿。

  竞:争。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输、逊:都是差的意思。

  文采、风骚:都指文学才华,“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俱:都。

  数:点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今朝:今天。

  3、教师范读,然后提问上面的思考题。

  回答要点: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四、指导学习课文

  1、学习上阕:

  ⑴ 教师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⑵ 教师读:“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明确: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提问:“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提问:“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提问:“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明确:“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婉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般的大象在奔驰,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提问:“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或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明确: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

  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有“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注意: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

  “冰”“雪”“银”“蜡”(还有下文的“素”),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⑶ 教师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不但敢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提问: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⑷ 抓住“望”“欲”“看”三字,背诵上阕。

  2、学习下阕:

  ⑴ 教师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提问:“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⑵ 教师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提问:“输”“逊”是什么意思?都是做“差”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

  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

  教师归纳: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⑶ 教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日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烧”的光辉的明天。

  ⑷ 抓住“引”“惜”“数”三字,背诵下阕。

  3、课文小结:

  ⑴ 引导归纳中心思想: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代的革命英雄。今天学习这首词,能帮助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振兴中华热情。

  ⑵ 提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五、巩固新课

  教师表情朗读课文。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课下搜集写雪的名诗、名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测背诵

  二、出示目标

  1、背诵下阕

  2、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三、自学自测

  (一)朗读下阕

  (二) 自测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四、讨论答疑

  五、小结

  六、当堂达标

  1、背诵全词

  2、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02-24

《沁园春·雪》教案03-07

雪的教学设计03-17

《雪》教学设计09-14

《雪》教学设计05-05

《看雪》教学设计02-06

《江雪》教学设计02-22

看雪的教学设计03-08

看雪教学设计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