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的】
1、以图画为引子,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使学生了解学校及学校生活,并且指导他们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师爱的温暖、同学们的友爱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克服畏学、厌学情绪,感受上学的快乐,初步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及学习语文的方法和途径。]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师、爱校、守纪、爱学习、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
2、进行观察方法和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校纪班规,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联系图画进行教育,创设情境,深化教育主题。
【教具挂图】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2
学习目标
1.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象,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谚语。
5.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课前准备
1.介绍“智能机器人”的课件。画一画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的样子,并简单标注它的功能。
2.多音字注音卡片。
3.引导学生平时关心科技发展,做科技新闻剪报和科技知识卡片。
口 语 交 际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知道机器人是那样聪明能干。在机器人的大家族里,有的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有的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有的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老师还知道同学们也想发明更加聪明能干的机器人。让我们先来给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取个名字好吗?(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2.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创设情境,明确交际要求
1.机器人协会要举办“未来机器人”大赛,评出“最佳创意奖”。你们有没有信心去参赛,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
2.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获奖应该怎样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呢?大家讨论一下。
3.通过讨论明确:第一,对机器人的样子及本领的想象要既奇特又合理;第二,要说得清楚明白。
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要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介绍得生动有趣,让评委爱听,还要把自己的想象说明白,让评委听清楚,是获奖的主要条件。怎样才能说清楚说生动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播放课件,演示对一种智能机器人样子和功能的介绍)
2.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学生自由练说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它的样子和本领。
2.教师扮演评委,请一名学生扮演参赛者,师生合作演示说、评的交际过程。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的“最佳创意奖”(教师巡视指导或加入一组的评选活动)。
4.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如:
选手: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的是“保姆机器人”。
评委:你为什么想发明“保姆机器人”呢?
选手:因为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没有人照顾我,被送到了很远很远的奶奶家,一直到我上幼儿园才回到父母身边。所以,我想发明一个“保姆机器人”,专门在家照顾小孩。
评委: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保姆机器人”的样子吧。
选手:大家看,她的样子是不是有点像机器猫?一看就特别可爱,小孩会特别喜欢。不同的是,她的脸是一个屏幕,能出现爸爸或妈妈微笑的脸庞,让孩子觉得父母就在身边。
评委:那她有哪些本领呢?
选手:她的本领可大了!首先,她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定时给孩子喂奶、晒太阳、做游戏,哄着孩子睡觉,使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她能散发出妈妈的体味,让孩子像在妈妈身边一样有安全感,还能用妈妈或爸爸的声音来为孩子唱歌、讲故事。第三,她能通过电子眼敏锐地感受孩子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生病,会马上同主人取得联系。第四,当孩子哭闹时,她能通过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播放动画片等来哄孩子。当然,她还能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搞好家庭卫生,在主人下班时做出一桌可口的饭菜。有了这样的“保姆机器人”,大人就可以安心工作了。
评委:你的想象奇特而又合理,祝你的“保姆机器人”早日问世。
选手:谢谢!
5.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想象奇特合理;第二,说得清楚明白;第三,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
总结拓展
1.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研制越来越先进。自1997年起,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而我们国家的机器人足球竞赛水平还相对落后,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
2.展出优胜者设计的图纸。
习 作
激发习作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交流了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就是你们今天的想象。那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人吃穿住行会变得怎样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本次习作既可以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也可以是玩具、公共设施等,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
明确习作要求
1.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也可自己拟定题目。
2.想象奇特而又合理,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顺序。
说出想象,初步修改
1.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
例如:
未来的食物
老师最不喜欢进厨房了,一直到今天也做不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每天一到下班要做饭时,常常为要吃什么而发愁;而在厨房里烟熏火燎之后,往往连自己都不再想吃饭了。我幻想着未来的食物……
未来的.食物当然是色形味俱佳,由新鲜的、绿色的原料加工而成。儿童食物的形状是各种卡通形象;成人的则是各种自然植物、水果的造型。这些食物放在超市中,只要买回来就可以吃,免去了买菜、买面的麻烦。
未来的食物不需加工就可食用,因为高科技的包装,它始终保持着最新鲜的状态和最理想的温度。我们的厨房完全可以改做游戏室了,我们的妈妈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未来的食物营养丰富,有人体必需的各种维生素,我们只要按时吃饭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再也不用考虑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几两肉的问题了,而且吃多了也不用担心身体会发胖。
怎么样,同学们,想尝尝未来的食物吗?
2.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自主习作
1.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在浏览中注意发现想象奇特有趣、叙述角度新颖、富有个性的典型习作。
自己修改,自我评价
1.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为自己的习作配上一幅插图。
3.自我评价一下:五颗星,你的习作能得几颗?画在自己的习作后。
引导互评
1.与你的好朋友互换习作,给对方进行星级评价,并将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写两句评语。
2.各小组内互读,评出一篇在想象上新奇有趣、叙述上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推荐几名写法上有个性及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朗读,给予鼓励。
拓展活动
办一期“美好的未来”板报,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
我 的 发 现
1.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指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4.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日 积 月 累
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4.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读读背背
1.自由读这5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宽 带 网
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在课外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收集了很多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科技新闻及知识发布会”。
整理资料,准备发布
1.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翻看并加以整理,确定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试着练一练怎样发布这些重要信息。
组内练习,进行评选
1.组员轮流发布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评选出资料丰富、分类保存最合理的同学。
全班交流展示资料
1.各组优胜者轮流上台进行新闻发布,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接受小记者的采访,主要说清收集资料的途径及筛选、保存办法。使大家明白可以通过收看(收听)新闻、查阅报刊、询问、上网等途径获取信息,在多方获取信息后要进行筛选,用记录、剪报或知识卡片等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查找。
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老师发现大家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收集资料。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吧!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3
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比较喜欢朗读,特别擅长将自己变成课文中的角色去读、去悟。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的好文章。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够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年轻人自尊的高尚品质,并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4、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
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4
【教学要求】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动物的一般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1、自制CAI课件。
2、鲸形纸片5张。
3、CAI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按顺序说说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板书。)
二、导入新课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
1、听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特点来写鲸的形体大小的?
2、交流:
追问:哪几句是写“大”的?(五句全是。)
3、小结:
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4、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写鲸的“大”的特点的?
讨论后小结:(板书)比较、数字、举例、打比方……
5、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6、学生运用上面方法自学第四段,分组讨论。
7、学后交流;检查指导:
重点指导:
⑴写水柱的样子时用“喷泉”比喻,好在哪里?
⑵鲸是怎样睡觉的?指名在展示台上用鲸形纸片摆一摆鲸睡觉的`样子。
四、品析课文,了解课文“写得怎样”
1、比较,讨论:
如果将课文最后两句中的数字换成“很长”、“很重”等词,和原句比一比,哪个好?
2、小结:
运用数字说明,具体、清楚,便于理解。
3、讨论:
课文第二段为什么不用数字法讲鲸的进化,而是用了“很远”、“很长很长”等词呢?
4、小结:
运用数字法(或其它方法)要注意准确、恰当。
5、谈一谈: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
五、总结
1、结合板书,说说课文是怎样写鲸的。
2、师:我们可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写其他的动物。
六、练习
1、教师说句子,学生听后说出句子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⑴这个苹果跟我的拳头差不多大。
⑵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口头练说:
用课文中学到的某一种说明方法说说某种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布置作业
观察一个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设计:
大海睡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二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想象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大海的宁静、温柔。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简介大海。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能说一说你见过的大海是怎样的吗?(学生交流发言)。
2、师:听了小朋友们有声有色的介绍,老师对大海更加充满了向往,下面我们一起走近大海,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大海想送给你们一些好听的词语。想要吗!课件出示大声地读:(开火车读)
3、师:白天,风儿闹着,追逐着浪儿,浪儿笑着,向前奔跑着。(出示大海的'夜景)天渐渐暗下来了,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脸,大海进入了梦想。
4、教师范读。
二、美读课文,进入意境
1、师:告诉我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了。)
2、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深夜里的大海多么宁静呀!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练一练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老师评价。(字音、感情)
(3)大海睡着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可别吵醒了大海妈妈。(齐读)
过度:你们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夜真静啊,只有月亮和星星还在眨着眼睛,看!
3、指导朗读第二句上两行。
(1)(点击课件————近景:月亮和星星倒映在海里。)这情景多美啊,谁来描述一下。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句话: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读一读这两句话,想想大海像是谁?(一位妈妈)
(2)师:对呀!能躺在妈妈的怀里多舒服呀!谁来读读!指名读老师评价。
(3)齐读。(让我们一起躺进大海妈妈的怀抱里,感受那种幸福。!
4、指导朗读第二句下两行。
(点击课件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1)师:听:(潮声),你们听到了什么呀?
(2)师:对呀,这就是轻轻的潮声。就像大海妈妈熟睡后发出的鼾声。多么安宁,多么温柔阿!
(3)师:你来读读这两行诗。
师:声音柔柔的,你读的真好听!谁再来试一试!
(2)你把轻轻的读得真不错,我们也来轻轻地读一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妈妈。(齐读)
生:齐读全诗
三、表演背诗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6
有幸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报告《我的青春语文观——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路》。报告中,王老师讲述了十几年来的语文探索经历,详细阐述了自己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
王老师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是这样的: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2、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味中创新。3、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4、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
从她讲述的内容中,我窥探出,这所谓四层次,其实包含着她走过的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一是对教材钻研的课堂设计阶段,二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的导学阶段,三是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阶段,四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的自主学习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王老师探索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历程。
王老师第一个阶段的重点在教材钻研上。她总是在对教材深入细致研读的基础上,着力于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么寻找到巧妙的突破口,要么设计出新奇的板书,要么思考出富有创意的处理方式。如《沁园春雪》根据理解设计诗词TV,《题湖阴先生壁》把湖阴先生家的情景画出来,《苏州园林》四张园林图片四个导游解说,《木兰辞》设计木兰明星档案,《俭以养德》填充“靶子图”,《珍珠鸟》设计小鸟宝贝成长日记、人鸟对话,《济南的冬天》你选谁当济南的形象代表,《羚羊木雕》请你给同情的对象写一封信,《石壕吏》课本剧改编和表演,《落棋有声》辩论“如果你是厂长,你选谁当车间主任”,《中国石拱桥》作石拱桥的设计师重现赵州桥卢沟桥的形象……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这个过程王老师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没有对教材的钻研,就没有对教材的处理,教材钻研得越深,教材的处理就会越浅易,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历练,不能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必然是浅薄而空虚的。
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段重点是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上。如果说前一阶段王老师更着眼于从篇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那么这个阶段则更加重视文本,重视语言的深层挖掘。她遵循陈钟梁老师的话“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引导学生苦练语言“内力”。
为此,她总是从文本内核中去寻找能牵一发动全身的词句,引导学生沿着语言去探求文本的真意。如她抓一“痴”字教学《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选择一些虚词、标点符号等文本元素强化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完成对语言的品味,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回归阶段。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各元素的探究,走入文本。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走过的阶段。没有经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叫真正的语文教师,最多只能算个假洋鬼子。在每年的教师应聘过程中,这样的假洋鬼子还多着呢。
王老师的第三个阶段重点已经由教师的导走向了学生的学。她开始反思自己导学的利弊:“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于是,她走上了以学论教的道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这是一个思想突变的阶段,由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这个思想过程容易,但要转变为教学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不少教师也认识到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之中,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当我们许多的老师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时候,王老师已经在行动上走出了很远。
王老师的第四个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规范,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是这样阐述的:“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为了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为了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师在班上建立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制度,如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去规范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把这些语文学习行为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当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就是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教学创新四层次的全部意义所在。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7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比如,课堂的激趣导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的动画模拟演示、风俗民情的再现、趣味练习设计、单元复习以及专题学习的知识梳理等等,好处不胜枚举。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导入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例如《离骚》这首诗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写法都离我们相去甚远。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上课辛苦,学生也一脸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时空倒转置身体验于楚国忠臣报国无门的氛围当中,那么对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视频画面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片段朗读来导入课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激情与苦闷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忧国的哀伤氛围中,不用过多讲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调。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头疼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很多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老师在即将结束课文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音频——“厨房交响曲”,鼓励学生细心倾听厨房发出的这些声音,在倾听中想象母亲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我们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这样的设计恰好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进而创造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飞远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写作修改。
作文几乎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要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修改。叶圣陶向来反对写作教学中“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的做法。他说:“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体为学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方法是每次写作由学生推选一篇最好的文章出来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输入电脑文档,中间设置一条竖线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隔开,修改前的文章显示在左边,修改后的文章显示在右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需要修改的语句语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电脑将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痕迹及时地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显现出来,并且这些思维的痕迹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趋于完美,直至得出让学生一致满意的文章。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动态演示作文修改,学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四、利用多媒体,单元复习、专题学习轻松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内容就停止的阶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彻掌握,还得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归纳运用。而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多媒体应成为首选的教学辅助工具。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数据、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提供给学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储和传递相关教学信息,又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呈现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轻松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将时政新闻和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在课改的新形式下新课标极力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抛开生活去谈语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别是关乎国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时政新闻与语文教育之间更应该找到两者的链接点。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时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消极,有畏难情绪。为了教育学生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废墟75小时的22岁少女被解救的视频。当解救人员来救她时她笑着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的。”生死关头的乐观深深感染了学生,接着我让学生就今后如何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巧妙的利用时政新闻视频辅佐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六、利用国家教育资源网,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逐渐退出教学舞台,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正逐渐地成为教学的主流。而国家教育资源网以其“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教学资源成为众多教师必备的教学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有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料、课件、还有专家上的公开课、有寓意深刻的漫画、有奇形怪状的文字、还有精妙绝伦的片断。在这样的教育资源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我们的教学设想。例如在国家教育资源网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课件--《阿长与山海经》。该课件包含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资料、相关作品、相关网址以及课文学习、课文练习、还配有声情并茂的原声朗读、疑难解答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有选择地利用这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不过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只有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到契合点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运用中应把握好度,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8
教学目标:复习本单元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提高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读词有所发现。自由读一读词语,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组内交流发现。和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听听同学的发现。
3.同位互读词语。
4.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5.鼓励积累此类词语。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想一想。借助拼音读四组字和含生字的八个词语,体会字义,发现汉字规律。
2.说一说,议一议。和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如何记住八个生字。
3.玩一玩,认一认。两人一组,一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找出相应字卡;一人说字,另一人找生字卡片,两人再一起读一读。
4、“我会填”给出四组形近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区别形近字的音形义。教学时可组织小组学习,大家都来讲每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的不同。之后分头用字组词,最后再交流。
5、“我会读”安排读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一个石头上姑娘》。朗读这首小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善良美好的心灵,她在呼唤大家都来爱护环境,保护雕像。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了什么,最后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下这首小诗。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再现情境。口语交际之前,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难题这件事表演出来。
2.小组讨论。自己先想一想小华该怎样做,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有不同的意见 可以讨论、争辩,确定一名同学做代表给小华提建议。
3.提出建议。
4.辩论赛。根据建议的情况,教师按“要记下名字”和“不能记下名字”两种意见,推举参加辩论的人,其他同学按自己的观点分坐两边做拉拉队,开展辩论。
5.两人一组表演从遇到难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展示台
此次展示活动,内容较丰富,既可以展示在本组教材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公民道德要求、表现优秀品质的故事、谚语、成语等,也可以展示庆“六一”办的墙报、写的诗歌、记录“六一”活动的日记等。一方面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准备有关的材料,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本校或本班“六一”活动确定展示内容,还可以将有关“六一”的展示材料以《庆“六一”》为主题结集成册,供小朋友日后欣赏和家长传阅,激发学生主动搜集材料、参与展示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0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 、 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 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
⒉ 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 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 母子别 新婚别 生死别 故园别
⒌ 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⒊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 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⒋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 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母子别 邮票
新婚别 船票
生死别 坟墓
故园别 海峡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1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
1、概述古诗情节:
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xx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⑴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2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 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心官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3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学习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间:5课时
课前准备: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1.自由读,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2.练习背诵。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四课时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一、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二、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五课时
作文讲评: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三种识字方法,认识“厂”、“甲”等五个生字。
2、会读词语,理解词语含义。
3、读准“主”、“祖”等六个字的字音。
4、熟练地读背儿歌,读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说一说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体验过“六·一”儿童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三种识字方法,认识五个生字,会读字词会读背儿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过“六·一”时的照片。
2、祖国各地景色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听互读,说出自己的发现。
3、指名读,说说三组字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笔”、“加一笔”、“加两笔”三种识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组字的规律自编儿歌,在编儿歌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5、选出优秀儿歌读一读,在读儿歌过程中识记生字。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⑴ 自由读,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
⑵ 分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又快又好。
⑶ 自由选词说话。
2、我会连
⑴ 自由练读,读准平、翘舌音。
⑵ 同桌互听,纠正读音。
⑶ 动笔连线。
3、读读背背
⑴ 教师范读,注意听清“祖”、“岭”、“盛”的读音。
⑵ 自由练读,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⑶ 教师出示祖国各地景色课件,学生边看边解说读。
⑷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跟背。
⑸ 以解说员方式背诵。
⑹ 全班齐背。
三、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播放幼儿园小朋友庆“六·一”的活动录像,想一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二、点拨启发,回忆过去:
1、上幼儿园,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照片。
2、四人一组,拿出上幼儿园时过“六·一”的照片,把你当时的表现与大家交流交流。
3、选出代表,展示照片,在全班交流。
三、激发欲望,展望“六·一”:
1、教师播放本校近年来“六·一”儿童节活动时的精彩片断,介绍本校近年来高年级同学“六·一”儿童节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准备怎样度过?
3、四人一组,合作设计小学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方案。
4、各组派代表公布本组的活动方案。
5、把优秀的活动方案放入班级记录袋中。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所引发的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因为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美术、环保、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推崇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快快乐乐地获取新知,从而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1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并用欣赏的心情朗读和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教师搜集各种鲜花开放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整理自己知道的花草名称,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植物开花的时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
2.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媒体出示)
谁来读读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4.揭题: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啊!美丽的鲜花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但是你可知道,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花的文章。(读题)
5.质疑:读了课题,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把课文中难读的地方以及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反馈
(1)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问:这些词有哪几个在课文中是用来描写花的?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写了哪些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3)课件出示图片及花名:课文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叫叫他们的名字吧!
(4)结合图及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意思: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怡人
A、我们看看,这些花,哪一种可以说是淡雅呢?哪一种可以说是艳丽呢!
B、娇嫩:大家已经理解了淡雅、艳丽的意思,那这些花里,哪一种花是最娇嫩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找一找哪个句子,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这娇嫩的大花瓣啊,气温高一点,阳光强一点,就有被灼伤的危险,可真是够――娇嫩(齐读这个词)
C、欣然怒放:我们来看,蔷薇花是艳丽的,月光花是淡雅的,昙花又是那么的娇嫩,欣然怒放在课文中又是描写哪一种花开放的样子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示花开。
1.课文中描写花开,除了说欣然怒放,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呢?默读课文,划一划描写花开的语句。
2.交流
3.指导朗读:你觉得这些描写花开的句子,哪一句作者写得最好,就把哪一句读给大家听。
个别读、同桌读、师生合作读
4.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原来描写鲜花的开放,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是花的颜色,可以是花的姿态,可以是花的性情,更可以把花当作人来写,一起读一读。
5.你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插入学习第二段内容。
(1) 生默读,划划原因的句子。
(2) 交流。
6.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
(1) 师生合作读,如生读花开句子,师读时间
(2) 同桌合作
(3) 个别同桌读
(4) 分大组读
7.迁移运用
老师在网上也找了不同时间的花,请你也用不同的说法来表示鲜花的开放,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也可以自己动脑筋。(出示图片及句子)
四、拓展延伸
1.课文中提到了一位植物学家就是发现了花开的秘密,修建了一座花钟,读一读第三段,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花钟呢?
2.与我们生活里的钟相比,它有什么特点?出示句子:你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
理解“大致”、“刚刚”,结合第一自然段开花时间用刚刚和大致说话,并且能换其他的词如(大概、左右)说话。
3.欣赏花钟。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了,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在瑞士这个“花园之国”。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也有这样的花钟,这是台北市阳明公园里的花钟,这是南京市的花钟,游人来到这里都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4.小结。
(1)今天学了花钟这一课,赵老师也制作了一个花钟,你们瞧,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喇叭……(教师一边叙说第一节内容,课件一边演示,时针走过钟面时各个时间开出不同的花。)
(2)现在,你们看它不需要这个时针了,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花钟。
(3)只可惜,这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去寻找了!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01-08
语文教学设计12-20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09-05
语文识字教学设计08-22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2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05-06
语文下册《短文》教学设计02-18
有关语文教学设计01-10
语文的教学设计13篇01-09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