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登高》教学设计。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
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三、构思画面,配解说词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五、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
(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六、总结全诗: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
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最好?
语文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看清笔顺、写好铅笔字、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的课程实际,说说共有几门课。再借助拼音读准词语,然后练习描红。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课程表。第三项练习,加标点,再分角色读一读。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先练读,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分别填上问号和句号,再分角色练读。最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精心制作的课程表有什么作用。这样既进行了字词句的实际练习,又启发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语积累”这种练习形式,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成语读正确,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或多媒体,再现中国申奥成功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庆贺的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开心、激动的心情,从而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这是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在教学时,先让一起来欣赏一部有趣的动画片《小白兔找家》,讨论:为什么小白兔找不到家了?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明确了要求,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家。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来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家,并请其他学生做评委,说说谁把他的家介绍得最清楚。练说时,要注意说好开场白,说话时要有礼貌,并把事情说清楚,做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响亮。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写铅笔字,认识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练习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3、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识字,加强对所学偏旁部首的印象,掌握生字的笔顺。
4、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是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籍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5、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读读背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背背,做到正确、流利。
7、口语交际,鼓励学生能大胆地当众说话。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3、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20日总第1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练习1》,板书课题:练习1激发兴趣,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教学“认清笔顺”
1、审题:
(1)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
(2)组织讨论,明确题目意思。
(3)教师小结:读准每一个字,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3、指导。
(1)指名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相机纠正。
(2)质疑: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生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3)强化记忆板书下来的生字的笔顺。
(4)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
(5)教师小结。
4、练习。
(1)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5、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自轻读,书空笔顺。同桌交流说笔顺。学生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学生说难记笔顺的字。强化记忆难记笔顺的字。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学生按笔顺描红。认识笔画和笔顺,能说出笔画名称。能按这些字的笔顺写字。)
三、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指导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弄清笔顺,练习描红。
3、点拨笔顺规则,仿影体会。
(1)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2)学生仿影体会。
4、指导临写。
(1)出示“干”,提醒学生注意“干”的第二笔横较长。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干”。强调临写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写,写完后认真对照,看临写是否准确、到位。注意保持本面整洁。
(3)学生练习写一个“干”。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出”和“击”。
5、反馈。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指名说笔顺,教师同步示范描红。强调描红要求与写字姿势:每个笔画要一笔写成,不能描,不能有复笔,要使铅笔的笔锋在字的点画中间运行;要按照字的笔顺一笔一画地写。注意保持本面的整洁。学生完成描红练习,师个别辅导。能写好铅笔字,注意撇和捺的书写。)
第二课时
2月20日总第13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读词语、认真描红。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分角色地朗读句子。
3、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学用字词句。
1、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2、哪些字的笔顺比较难写,请你来说一说,教师示范描红。
3、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
4、反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指名说,其他人补充。学生自由读词。质疑生字的笔顺。学生自己提醒注意写字的姿势,练习描红。)
二、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反馈。展示部分学生制的表格,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给这些课表提个建议。。)
三、教学第三大题中的第三小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完成学习单二
3、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4、分角色朗读。
5、指导点标点。
(1)出示第一句话并指导: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6、教师小结:这四句话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他俩一个提问,另一个作出相应的回答。想一想,要想问得清楚该怎么读,要想答得明白,又该怎么读,然后与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7、反馈。
(1)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
(3)教师小结。
8、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9、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读题,说题目的要求。回忆学过的'标点和使用方法。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评判对错,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第三课时
2月21日总第14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插图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理解成语及诗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有条理地进行介绍。
5、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
6、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家庭的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一、教学第四题。
1、师谈话激趣: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诵读它,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提高,文化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学期我们就开始练习“读背成语”这种童子功。
2、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1)看书上图,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2)指导学生表达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教师问:看了这图,你们好像听到了什么?
这些声响混在一起,真像一阵又一阵的响雷从头上滚过,就叫做“欢声雷动”。
人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叫“欣喜若狂”。
为了庆祝申奥的成功,人们纵情地欢呼,不停地挥动手中的彩旗,情不自禁地边唱歌边跳起舞,这就叫——载歌载舞。
这一天,北京城没有夜晚,所有的灯都亮着,绚丽的烟花在空中不停地绽放,这就叫——灯火辉煌。
3、学生练读练背成语。
4、反馈。
(1)指名背诵,说说记忆方法。
(2)多种形式背诵成语。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拼音试读4条成语。相机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再以多种形式练读。)
二、教学第五题。
读背古诗《村居》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一听吗?
2、引导学生观察《村居》的背景图,弄清图意。
3、揭示古诗《村居》,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读,相机正音,教师示范读。
5、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
(1)诗歌主要写春天的什么景色?
(2)田野的风光美在哪儿?
(3)儿童是怎样放风筝的?
(①田野风光②儿童放风筝③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第一句。④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理解第二句诗。)
6、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7、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背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学生看图。借助拼音各自练读古诗。再练读,直到读准音,读通句子。)
三、口语交际。
A、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B、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说话要求。
1、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城花园2号楼305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布厂的工人。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听一听王小明是怎么介绍“我的家”的。
(2)学生回答问题。
(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学生借助拼音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4)借助板书,师提示说话要求。
3、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C、练习。
1、然后推荐同学向全班进行介绍。
2、指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3、请一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介绍。
D、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连贯。对照要求评议。学生分小组练说。)
板书设计:
说说我的家
住在———————————————————————
家里有————————————————————
他们分别做—————————————
我喜欢自己的家。
教学反思
适时出示投影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文字内容实在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奠实了基础。口语交际是我们一年级小学生第一次接受的训练,再引导学生口语交际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到讲台上前当众说话。
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1、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始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2、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3、“我的发现”列举了存在不同差异的两组句子。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4、“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
5、“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6、“展示台”安排学生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就其所获得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
【学生分析】
1、有前面综合性学习作为基础,学生在口语交际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踊跃地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
2、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句子的差异后,要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4、学生要积累几组反义词及优美的诗句。
5、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全班学生可以共同商讨成果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分组讨论确定。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增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
4、积累反义词,会认7个生字。
5、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领悟力。
6、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我能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内交流
1、交流了解到的情况。
2、把了解到的情况根据内容整理成几个方面,推举代表,准备在班上汇报。
三、各小组参加班级交流
1、各小组代表发言。
2、随时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发言:与其他组重复的,要一带而过;比其他组详细的要进行补充。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从几个方面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
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能作写什么呢?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我能写出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或者几年后家乡情况的变化,或者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同学们,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学生自主习作之前,可以让他们说说想写些什么,提示学生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者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
三、自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四、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修改
1、选择不同习作内容,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⑴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句子,我会有所发现。
2、我能认识生字。
3、我能读背诗句。
一、我的发现
1、出示两组句子,自读,思考:
⑴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还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⑴说一说读两组句子的发现。
⑵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①找一找、画一画学过的课文中的这类句子。
②说一说,在课外读物中发现的这类句子。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齐读。
3、同桌或小组比赛:离开了拼音,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出示生字卡片,说说还在哪里见过它们。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熟读诗句。
2、指名读,注意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边读边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学生体会到:诗句都是写景色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再读,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5、背诵诗句:
⑴引导背诵:
抓住诗句的对子特点,会背诵的更快。
⑵练习背诵。
⑶男女生合作背。
6、拓展:
有兴趣的可以搜集与诗句有关的诗读一读。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⑴小组里进行展示。
⑵在全班展示:
开扩思路:不仅可以展示关于环境的有关资料,如照片、手抄报、建议书、广告、调查报告等,还可以展示自己在做的事和新鲜的想法。
⑶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讨论思考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练习使用修饰语,正确搭配形容词与名词;
2、积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3、学会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能用反问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4、练习使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学唱郊游歌曲。)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一起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出示课题:语文天地。学生齐读。)
2、“语文天地”是个神奇的世界,那儿藏着数不尽的知识珍宝,等着我们去采撷呢。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二、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1、“采集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将采集些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许多”、“不计其数”两个词。)谁能读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表示数量多的词。)
3、对了,这一站我们一起采集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出示题目: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自己采集到的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派一名同学将采集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智慧之花最多。(小组合作学习)
4、(“采集成果大比拼”,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竞赛抢答形式,教师将学生回答通过电脑打字投影出来,全班认读。奖励。)
5、在采集林中,我们采集了许多表示数量多的词语,有些小组还得到了智慧之花,没有得到花儿的小组也别泄气,下一站还有机会。让我们坐上火车继续往前走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三、练习使用修饰语。
1、“心语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一起来说说话吧。说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练习题,看谁填得多:
快乐的()鲜艳的()美丽的()简单的()
(1)你能把这些词语填充完整吗?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2)(检查练习情况:运用竞赛抢答的形式,以四人小组“开火车”每人把自己所填的答案念出来。)
(3)(注意强调填名词,避免出现“快乐的跳”之类错误。)
3、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你们能从这些词语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说一句话吗?(学生选词造句。)
4、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相信下面的站点也会更精彩,让我们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四、学习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
1、“智慧林”车站到了,看这个站名,你想说什么?(生说)对了,这一站要考考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反应最快。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出示练习题:想一想,哪一句话不用回答?
可我连一个穷人都不认识,你认识吗?
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穷人就该老是穿旧的东西呢?
(1)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哪一句不用回答?为什么?(第三句不用回答,它的意思是强调穷人不该老是穿旧的东西。)
(2)用不同的语气读这三句话。(一、二句用疑问的语气,第三句用强调的语气。)
3、出示三个句子,学生抢答,说说哪个句子不用回答:
这单元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吗?
小明为什么能当上“三好学生”?
4、每个同学自己创作两个问句,一个需要回答,一个不需要回答,然后上台考考大家。
5、同学们的创作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顺利通过下一站。(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五、练习拟人的说法。
1、“创作林”车站到了,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发挥想像力,就能创作出优美、生动的语言。
2、(课件出示小鸟的动画)你们看,谁来了?(小鸟)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跳舞、小鸟在歌唱、小鸟在前面带路……)
3、(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前面飞的样子像人在带路,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小鸟当成人来写。)
4、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瞧,连花儿也――(出示课文例句:花儿向我们点头。)
5、花儿为什么点头呢?(花儿被风吹动,样子像人在点头,这也是用了拟人手法,使句子更生动。)
6、(教师用“―”和“~~~~”分别画出“小鸟”、“花儿”和“带路、点头”,提问:)运用拟人手法时要注意什么呢?(事物的动作要和人的动作有相同之处。)
7、出示句子:小树_____。太阳_____。
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很相像?
8、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9、现在,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用拟人手法创作出生动的句子。
10、(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创作,集体评价,颁发智慧花。)
11、写作文时用上拟人手法将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畅游了“语文天地”,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采摘了智慧花,收获真不少。这次郊游你们快乐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学语文。(伴随《火车开了》的乐曲离开教室。)
〖教学后记〗
这是第十三单元“快乐的生活”中的单元综合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掌握语言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学“如何使用拟人手法”这一知识点谈一点体会。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写拟人句,关于拟人手法的使用,在本单元的主体课文《快乐的节日》中早已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语文天地中安排这一练习旨在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好拟人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向我们点头”,然后提问学生:“小鸟会带路、花儿会点头吗?”从而引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创作“小树”、“太阳”。可是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拟人句的概念较为模糊,有的同学写道“太阳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立即有学生反驳:“这不是拟人句,太阳本来就会把热洒向大地。”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本应闪现创新火花的环节却一下子成了辩论会,拟人句的创作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课后,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从例句中找出事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如:小鸟在天上飞和人带路、花儿被风吹和人点头之间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就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顺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结合本环节的练习,可设计为先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的哪些方面相似,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列出作为创作参照,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思维流畅性增加,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将句子写生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设计6
课初热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 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学习任务]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达标任务]
预习之后,独立完成:
(一)了解作者作品
1、鲁迅,原名 ,字 ,他是现代著名的 家、 家、 家。
2、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二)掌握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
磬( )口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 )笑 褪( )尽 朔( )方 凛( )冽 (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三)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四)初步感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五)问题:
课内研讨:
(一) 自学反馈
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 精读课文
1、 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 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2、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
( 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 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3、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总结达标]
两片秋叶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 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 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 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 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 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 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 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以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2、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片:
第二片:
3、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
4、 请把你对“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
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事?(种花生,过收获节) 理解详写和略写。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以课文为例,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一)默读 “过收获节”部分,理清思路。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 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6、读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说说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过渡:这次“收获节”作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7、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将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①齐读。
②谈谈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
三、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拓展阅读
p162-----165(必读)
v 阅读天地一:《玫瑰花》《虚荣的孔雀》
v 阅读天地二:《平凡》 《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v 阅读天地三: 《吃桔子》总体点评:
总体点评
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行得通”。本次课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处理课文详略得当,对于课文的重点进行深入地讲解,并通过朗读指导和课件的运用,深化了课文情感目标的落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教室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的羞于表达、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
3、加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文题是风,那么再文众多出现了那几次风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
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
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文中讲述了父子俩人相依为命的生存,是一个热水壶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2、这是一只怎样的热水壶?
文章的4、5段,从质地、图案、时间,可以找到答案。
二、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在父子的心中,这个热水壶的分量怎么样呢?从那里看出来的?
父亲和儿子把这壶看得很重。因为这是一对很贫穷的父子。文中的第二段就说了日子很贫寒,好在有一个热水壶,可见他们家很贫穷。还有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是很贫困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他们却不愿卖,可见这个壶对于他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2、在这个热水壶上,都记载了父亲和儿子的`那些故事呢?
a)3段(儿子小的时候)假想一下,那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生的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父子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这里有三个热烘烘,为什么用了三个热烘烘呢?回读本段。
b)6段(成长的岁月)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短语,这是告诉我们什么?父子俩人是怎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的呢?
c)8段结尾(儿子长大了)
儿子做出了一个怎样的举动?面对儿子的举动,父子
父亲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父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深入探讨,体会主题。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一个热水壶的故事,为什么题目还要叫作风呢?
因为在寒风中,更能体会到热水壶存在的价值。正是天气的寒冷,风的大,才更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热水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学写随感,合演课文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幸福的含义,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前准备】:
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幸福”这个词。
2、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读课题。
【设计图意: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初读,把握全文 。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请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导读课上的初读和预习,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字词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孩子再读课文,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检查,既巩固了预习和初读的成果,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更是让孩子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把握全文。】
三、突破难点,理解幸福的含义。
1、幸福是什么?智慧姐姐怎呀说的?
2、谁能把“诧异”换个词。(要求学生整句读,并且读出诧异的语气)
【设计意图:理解“诧异”,并通过换词丰富孩子的词汇。】
3、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说——第三个孩子说——(引读)
4、(板书:靠劳动、尽义务,做有益的事)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5、默读课文,看看三位青年是怎样理解的。划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生汇报。
【设计意图:智慧姐姐对幸福的诠释中,“义务”一词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的。突破了这个难点,孩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在这里把难点让孩子提出来,并交给他们解决的方法,有利于下面的阅读。】
6、小结,理解“义务”。(生说自己的理解,出示: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
7、医生,你有不同的经历吗?(请其他孩子说)说完读句子。
8、你们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青年,想象一下他做了什么,编一个故事,从而明白幸福的含义的。同桌互说。汇报。
9、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说)
【设计意图: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义务”“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0、(出示图画)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有感情读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难点。三个孩子疏通泉眼,砌井加盖这部分内容显浅易懂,孩子一读就懂,让他们简单来讲讲就可以了。并且有了前面对幸福的理解,孩子们更能感受三位青年重回树林后幸福的感觉。】
11、小结:
四、拓展训练,抒写幸福的感受。
1、学生讲让别人得到帮助的幸福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发现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2、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投影小诗)来,一起读。
对于老师来说,幸福是(投影出示有关老师的幸福的小诗,读诗)
你觉得幸福是 (投影出示)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给予自己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诠释。我们应该珍惜幸福,更要付出和给予,让别人获得幸福自己会更幸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把课文改编为课文剧,找几个伙伴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这个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是多元的,有很多种含义,通过这节课,相信孩子能写出有关幸福的感言。合演课文剧是课后也是本单元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们喜欢做的实践作业,让他们自由选择,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作业成为孩子们爱做、乐做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幸福靠 尽义务
做有益的事
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文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氏、兽”等七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太阳的特点、作用,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边的图画。你们认识它吗?对,就是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2、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但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自己去探索。
3、那么带着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寻找答案。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蒸”、“蔬”、“繁殖”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品读体验。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太阳的特点:
远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5、第2、3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
6、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太阳离我们那么远,它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也很远呢?
(二)学习课文4----8段,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8、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9、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同学们真是太有爱心了,太阳都种好了,有一天,太阳公公来到我们班做客,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会跟我们说什么呢?(生表演太阳的自述)
四、课外拓展,丰富知识。
1、阅读资料袋,了解太阳黑子,太阳寿命,日全食等。(课件演示)
2、阅读语文书P155页〈妙不可言的位置〉。
五、作业自助餐
1、读〈太阳〉有感。
2、搜集有关太阳的故事,小知识。
3、写写跟太阳有关的成语。
板书设计:
远引用反问
特点大比喻比较
热数字举例美丽可爱
太阳
动物植物的世界
人类生活
与人
类的气候变化
关系治病防病
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经过朗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悟,把握文章主旨。
3.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4.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
二、教学重点:
1.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2.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由写作背景导入: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最钟爱的小弟癌症晚期,作者十分悲痛,文中提到的“生死迷,手足情”指的就是这件事情。应对着紫藤萝花,作者会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从中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说说作者宗璞。(生小组派代表汇报)
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另有笔名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野葫芦引》等。
二、课文朗读,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qiú)卧龙
仙露琼(qióng)浆酒酿(niàng)
2,理清写作思路。
我们先把课文的结构梳理一下,请大家用10分钟时间,再把课文读一遍,要求——(1)用_____线勾画表示“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语词;
(2)用~~线勾画“我”每一步行踪的所做或所想的语句;
(3)用几个短语简要而准确地概括勾画出来的主要资料。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圈画有关语句,并概括资料.)
师:同学们刚才按教师的要求在书上进行了认真地勾画,同时也对勾画出来的资料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下头,把教师的概括,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的行踪。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了,文中作者的行踪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到紫藤萝瀑布就停住了脚步,然后是伫立花前抚摸花儿;最终是加快脚步离开了紫藤萝瀑布。行文思路相当清晰并且开头停住脚步,结尾加快脚步,首尾呼应。
学生:停住脚步伫立花前加快脚步
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呢?相信同学们刚才已经找到了有关语句并进行了概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停住脚步驻步赏花伫立花前伫立忆花加快脚步快步思花
用三个词准确而简洁地来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停住脚步来“赏花”,伫立凝望在“忆花”,加快脚步为“悟花”。
赏花————忆花————悟花
3、捕捉情感变化。
这一路走来,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很多波折。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三角标注表示感情的词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批注、发言、评价。)
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看看答案:作者刚看到紫藤萝时先是一阵“惊喜”,之后看到每一朵、每一穗花时产生了“振奋”与“激动”之情;在驻布凝望,抚摸花朵之际,“疑惑、痛楚、遗憾”之感一并涌上心头;最终在再次抚摸花朵,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她的内心又被“宁静、喜悦、振奋”所包裹。
总结:感情变化:
惊喜——振奋——激动——疑惑、痛楚、遗憾——宁静、喜悦、振奋。
三、小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条理清晰,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四、布置作业。
文中描述紫藤萝的'语句很生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圈出其中关键的字词,在句子旁边简要的做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即赏花,忆花,悟花,此刻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赏一赏花吧。
二、赏花之美,写景之妙。
在作者眼前的一树紫藤萝是怎样样貌的?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紫藤萝花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下列有关眼前紫藤萝花的五个方面的语句。{教师指导学生圈划,批注,赏析}
1、整体形状;2、花朵形状;3花的颜色;4、花的香气;5、花的枝干
1、整体形状的语句
(1)“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写出了这一树紫藤萝气势非凡,辉煌灿烂)
2、花朵形状的语句
(1)“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之后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比拟:那里同样是以动态写静态,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化为人,甚至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也就是它开得很茂盛。同时她也写出了花的可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可爱,我认为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美)。(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那里面作者不仅仅有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有整体描述和局部描述的分别,还有先写和后写的分别。作者描述紫藤萝花的形状的顺序依次是花瀑——花穗——花朵,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3、花的颜色的语句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貌。)
(2)“紫色的大条幅上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4、花的香气。
描述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引导:感到花的香用的是人的嗅觉,浅紫色是一种颜色,需要人的视觉,那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述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这种手法称之为通感。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经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5、花的枝干的语句。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见紫藤萝在茁壮蓬勃的生长。
学生品评之后概括紫藤萝的生长特点。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忆花悟花,述花之语。
1、比较花的此刻与过去,理解作者的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师:提问:眼前的紫藤萝盛开犹如一条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快速的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紫藤萝。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改种了果树”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稀落、伶仃、甚至被拆掉和眼前的繁茂蓬勃构成比较。
师:十多年前花经历了衰败,那赏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作者此时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师:联系花和人的遭遇,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有了这样的感悟,你觉得作者会如何对待自我的不幸,作者的感悟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联系自我的实际谈一谈,主要让学生们懂得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不足畏惧,人生应当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3、作者从花那里得到了启示和感悟,这也是花在对作者说话,请同学们猜一猜紫藤萝花的花语吧。
四、教师总结:
课文让我们明白,花的不幸正像小弟的不幸,但那可是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小点,只要坦然走过,又会“枯木逢春”。花的辉煌正像时代的提高,人们总是在提高中意气风发。同学们,但愿你们每个人都是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酝酿自我的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帆在闪光的花瀑上冲浪,在花河上远航!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积累吟咏花木的诗句。
语文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有关天气的字词,学会7个新生字。
2、巩固汉字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积累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巩固汉字书写规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谈话导入:今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谁来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天气预报”,那里边经常都会怎么来形容天气呢?(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自由拼读书中的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请大家打开课本11页。
3、指名读,小老师读,齐读。
4、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字。
5、交流识字方法。
6、游戏开火车读,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7、拓展:你还能说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语吗?
二、书写提示
写字:白、回、国
1、请学生认一认这三个字,并仔细观察字的收写占位。
2、强调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3、学生做好书写准备,自由尝试书写。
4、展评。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孩子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美丽的春天吗?(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一些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内自由读。
3、检查认读情况。小老师带读,批名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词,并描述一下词中所描述的美景。
5、全班汇报。
6、再读词语,记住词语,说话训练。
四、小结
说说自己在语文园地里的收获。
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三、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完成小语作业本或写读后感。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01-08
语文教学设计12-20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2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05-06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09-05
语文识字教学设计08-22
【精选】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下册《短文》教学设计02-1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30
有关语文教学设计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