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9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母亲病逝后,父亲遵照他们生前的约定,将母亲的角膜捐赠给医院,并深深地教育了“我”。
第二部分(4——5自然段):写父亲患重病时,仍为自己去世后可以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而感到愉快,他的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女儿温迪。(第四自然段父亲说的话,从三个角度说明了捐赠的快乐: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家属的角度,从自己亲人的角度。)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我”遵从父亲的遗嘱,捐赠了他的眼睛的角膜,温迪为此感到骄傲,并准备效仿外公捐赠角膜。
第四部分(7——9自然段):写温迪在意外车祸中丧生,“我”再一次捐赠了亲人的眼睛角膜。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辍”,读读记记“给予、捐赠、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激励学生从中选用常用词写话。激励学生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琳达一家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新词,试着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阅读资料,认识“角膜”
教师出示(或教师介绍)有关“角膜”“角膜病”“角膜捐献”的资料(内容)——见“教学用书”中“五、参考资料——有关角膜的资料”。
【让学生认识眼睛角膜,了解角膜捐赠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教师揭题:18?永生的眼睛
2、请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谈谈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心里一定很不平静,有什么心里话想分享一下吗?)
3、请一两个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积累的词语后,教师分组出示以下词语,按不同的要求进行词语教学。
a、给(jǐ)予捐赠
b、温迪酷爱栩(xǔ)栩如生才华横溢热泪盈眶捐赠
c、突如其来与世长辞
以上三组词语在学生正确认读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①读了“a”组中的两个词语,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感受精神的高尚。)②读“b”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再现温迪聪明、善良的形象。)
③读“c”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对亲人突然失去的惋惜。)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检查学生预习中课文通读情况。
【充分唤醒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生命,引导学生在读词语的过程中,与课文内容、人物联系起来,读出词语在语境中的丰富内涵,打破传统教学中就词读词的现象。】
三、圈画语句,品析人物
1、文中写琳达一家的三个人为了解除盲人的痛苦捐献了自己的角膜,请认真读读课文,(自由轻声读,或默读)圈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认真读读、想想、批注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学生读,圈画,批注。
【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充当好主人的角色。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与良好的习惯。】
(2)交流(引导学生从“父亲”说的话和温迪的表现、说的话等语句中,引导体会句子意思和人物的高尚品质,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
(3)读好相关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感情。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课题有什么关系?说说自己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3、齐读课文。
4、写一段话送给自己喜欢的文中的人。
四、课后练习
1、激励学生从“酷爱、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语中自选词语应用写话。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有积累价值的语句。
3、推荐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六年级下册)中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母亲的眼睛》两篇__。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温迪
补充建议: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课前或课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正确认识器官捐献。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语言生动活泼,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孩子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缺乏体验,所以教学本课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扩展孩子的思维。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3、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文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体验大自然的乐趣。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凭借远教资源里生动的动画,直观美丽的图片展示课文中呈现的美,使教材中的“美”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课文,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台电视、一台DVD。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
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
学生欣赏。
2、教师引导:“池塘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引出课题“荷叶圆圆”。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将学生带入荷花池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播放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再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3、出示生词,认读词语,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再次借助媒体资源,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呈现的情境中。在生字词语的教学中,充分尊重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再读课文,梳理课文:
荷叶引来了哪些小伙伴,他们对荷叶说了什么?
2、信息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和“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
3、品读感悟2~5自然段,体会小伙伴的快乐心情:
⑴重点引导体会第2自然段:
出示图片:
抓住“躺”、“亮晶晶”、“摇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引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水珠,通过朗读把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⑵引导孩子在3~5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感悟:
师:小水珠在荷叶上玩得可舒服了,那其他3个小伙伴在这一池荷叶中会做些什么呢?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同桌说一说。
①第3自然段:
出示图片,抓住“立”、“展开”来理解。
指名读、动作表演读,引导读出快乐的心情。
②第4自然段:
结合图片,引导理解“蹲着”。
想象: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看到四周的风景它会唱些什么呢?男女生比赛读,比一比谁唱得最开心。
③第5自然段:
抓住“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进行体验,通过表演读、小组赛读感受小鱼的快乐。
4、分小组读全文。
5、全班动作表演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发挥想象。在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自己对大自然喜爱和向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引导想象:
荷叶不仅是夏日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还是大家的好朋友。荷叶还会吸引哪些小伙伴来玩,他们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14、荷叶圆圆
小水珠(图)躺摇篮
小蜻蜓(图)立停机坪
小青蛙(图)蹲歌台
小鱼儿(图)游凉伞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祖国的首都?北京吗?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的同学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北京。可以结合照片和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一说。
(此环节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不息,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浸润着丰厚文化气息的描述,使学生心中的北京更加丰满、神秘。)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自主认记。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二)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1.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在哪见过它,是怎么认识的?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识字积累,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汇报,读出字音,说出自己记的方法,组词、说话。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形近字:巾?市
偏旁相同的字:坛、城国、图
编字谜:略
3.教师强调字音的重点,认清字形的方法。
翘舌音:庄、周、厦
前鼻音:严、拼、坛
后鼻音:央、庄
多音字:似:似乎(sì)似的(shì)
(三)巩固检测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测:开火车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和句子检测。
词语:瓦房、姓周、张庄、拼音、拼图、图案、案件、花坛、大厦、中央电视台、英雄纪念碑
句子: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新建的中华世纪坛。
三、指导写字
1.巩固“央、交、市、旁、国、图”六个字的读音,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央、旁、图”三个字。注意“央”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撇是竖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旁”字的秃宝盖的横要长些,覆盖住下面的“方”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并做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课文是否能够读正确。(每人读一自然段,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
2.通过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五、作业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的。
2.抄写“央、交、市、旁、国、图”六个生字。
3.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读一读生字卡片,并选择一个或几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2.读词语卡片: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
二、朗读感悟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美丽?
2.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写,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与壮观。
(3)带着自豪的心情练习朗读这一段,说出自己的感受。
3.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
(1)播放北京的风光短片,让学生感受北京街道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美丽和交通的发达。(此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绿树成阴、绿毯似的草坪、川流不息”等关键词语,感受北京的美丽。)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风光片中的文字,读一读。
(3)在课文中找到描写北京柏油马路、立交桥美景及交通发达的词语,画出来,联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朗读练习,读出北京的美丽。
4.理解感悟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名胜古迹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是读懂句子的基础,因此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
(2)说出自己知道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及高楼大厦,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介绍,感受北京的古老与美丽。
三、朗读抒情,背诵积累
1.带着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练习朗读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丽。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1.巩固“优、阴、坛、城”四个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优”和“城”三个字。注意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写好“城”字的斜钩。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评出最佳作业和小小书法家。
五、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的生字和书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收集描写北京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知道用分析法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2.能正确列式解答,掌握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3.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4.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灵活检验。
课型、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缙云实验小学陈耀红
操作过程
板书设计:一般的三步计算计算的应用题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少8棵
(1)四年级种树多少棵?36×2=72(棵)
(2)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72+36=108(棵)
(3)五年级种树多少棵?108-8=100(棵)
教师活动预计时间(18)分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22)分
一.复习旧知.
1.(大屏幕出示准备题):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课,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共种了多少棵?
2.指名读题.
3.板书综合算式.
4.还有其他解法吗?
二.新授
1.导入课题.
出示例1: (把准备题中的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改成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种的棵数少8棵,五年级种树多少棵?)----引入课题。
2.指导理解题意,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1)指名说条件和问题。
(2)评议所画的线段图是否符合题意,修改。
3.指导探求解题思路。
(1)、问:要求“五年级种多少棵”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指名回答。
小结解题思路。
(3)、出示解题步骤。
4、指导尝试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
板书综合算式.
5、教学检验方法。
问:你有什方法对这道题进行检验?
小结:(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2)换一种方法解答.
三.试一试.
出示(例1:缺少问题)
要求:提出一个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四、巩固练习。
1.解题思路训练。
2.针对性练习
3、总结.
五、检测练习.
1.读题,画出线段图.
2.说出解题思路.
3.列式解答.
4.可能有:36×(2+1)
1.齐读课题
2.仔细读题.
(1)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根据条件在准备题已画的线段图上进行修改。
3.探求解题方法.
(1)、讨论,回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指名说。
4.尝试解答。
(1)(1)分步列式(2)综合列式
(3)还有什么方法?
5.想一想:有那些方法可以进行检验?
说出方法。
尝试练习.
(1)提出问题。
(2)列式解答
(3)集体评议.
读题并填空。
(1)小明有12张邮票,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小华的邮票比小明和小青的总数多8张,小华有几张?想:要求小华有几张邮票,要知道
( )和()各有几张邮票,已知()
所以要先求出()的邮票张数,再求出(),最后求()。
完成练一练1。
1.板演。
2.校对,集体讲评。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
1、认识:小步舞曲。
2、欣赏《小步舞曲》。
3、了解比捷。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能在欣赏《小步舞曲》中,感知乐曲婉转如歌和活泼跳跃两个不同段落主题所表现的情绪以及乐曲的演奏形式。
(二)学生能乐于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并且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感受和见解,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三)通过音乐的欣赏以及学习和理解,希望能够对西方的音乐有更多的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自主学习、体验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在信息交流、听、唱、奏、演等多种实践活动中初步认识“小步舞曲”这一体裁及其音乐风格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能用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方式表现乐曲《小步舞曲》。
教学重点
欣赏《小步舞曲》,感知乐曲的内涵。了解比捷,了解西方音乐
教学难点
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现自己对音乐心情的体验。
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口风琴、钢琴、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预习:
自主查寻、收集关于“小步舞曲”的资料信息。
教学过程
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比捷及其求学之路。
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西方音乐的文化。
二、初步了解小步舞曲
通过文字叙述,简单了解小步舞曲。
三、讲述《小步舞曲》的音乐内容
对节奏、速度、力度、节拍以及体裁进行了解。
四、结合谱例分段学习《小步舞曲》
1、学习乐曲A’段
说明:依据乐曲创作背景,合理创设“舞会”情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舞蹈表现手段演绎此乐段,发展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享受到美的愉悦。
2、学习乐曲B段
说明: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式辅助以及一系列贴近学生思维逻辑的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乐段情绪,并能用指挥、伴奏等方式表现该乐段。
3、完整欣赏《小步舞曲》
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能够巩固乐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乐曲两个不同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
五、视频欣赏
说明:通过视屏欣赏,使同学们以一个更直观的`郊区去理解和学习作品,并使同学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记忆。引起学生共鸣,领悟音乐的美感,愉悦身心,获取乐趣,从而激起学习的情趣。
六、回答问题以及小组探讨问题
说明:拓展质疑,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交点的横坐标.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交点的横坐标.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新课讲解
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与t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小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1)h与t的关系式是h =-5 t 2+v 0t +h 0,其中的v 0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 0=0.把v 0,h 0带入上式即可
求出h与t的关系式h =-5t 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 =-5t 2+v 0t +h 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5t 2+40t=0
t 2-8t=0
t(t- 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 =8时小球落地.议一议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的图像如下图所示(1)每个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与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的图像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轴有两个交点(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 +2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6x2-2x+1 (2)y=-15x2+14x+8 (3)y=x2-4x+4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 ;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4、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2,0),(3,0),则p=,q= . 5.已知抛物线y=-2(x+1)2+8 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6、抛物线y=a x2+bx+c(a0)的图象全部在轴下方的条件是( ) (A) a0 b2-4ac0(B)a0 b2-4ac0
(B) (C)a0 b2- 4ac0 (D)a0 b2-4ac0
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 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 =-5t 2+v 0t +h 0中v 0为40m/s,h 0=0,h=60 m,代入上式得
-5t 2+40t=60
t 28t+12=0
t=2或t=6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是6 0 m.课堂练习72页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 ),B( x2,0 )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
《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但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于是,我除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资料来了解桂林的山水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功能优势,利用它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跨越时空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文字等进行导入、导学、导文、导读、导练是本课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特色与切入点。这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得轻松、有趣、高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教学理念:
贯彻“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通过欣赏画面和配乐品读、评读、诵读、引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情感,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从中受到文学的熏陶。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__语句精炼,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然后,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篇讲读课文是看图学文,课文中配有插图,但结合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这一情况,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播放录像等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其以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__通俗易懂,我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让学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过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例,我用两个教时完成,第一教时:以学习、理解课文,进行感悟、积累为主。第二教时:进行练笔、学习生字词和背诵课文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品读,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的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这个地方吗?(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独特之美吧!(齐读)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老师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去年暑假游览过的广西桂林(播放一张桂林旅游的照片)桂林美得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拍了一些照片来作美好的回忆。但是,作家陈淼游览过后却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林山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不会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先自由拼读,再指名读三组词语,师指导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屏障、嶙峋”的读音和“骆驼”的轻声。
xiápānluòtàizhàng
无瑕攀登骆驼泰山屏障
lánmiánwù
波澜壮阔连绵不断危峰兀立
luóluánlín xún
奇峰罗列峰峦雄伟怪石嶙峋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是写山的,哪个自然段是写水的?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观赏漓江的水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圈出关键的词语。
2、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漓江水的特点吗?(板书:静、清、绿)它的静体现在哪里?
(1)出示静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静。漓江的水清得怎样?
(2)出示清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清。漓江的水绿得怎样?谁能读出这种绿和美?
(3)出示绿句子,齐读句子,这是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句子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和感悟。
(5)拓展句子练习:
出示静图片: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就像是……(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
出示清图片:假如你站在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出示绿图片和翡翠图片:漓江的水除了绿得像翡翠,还像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谁能仿照课文的写法把我们说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介绍漓江:是啊,漓江真美啊!这美丽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的猫儿山,就像一条秀丽的玉带流经桂林、阳朔,全长有170多千米。从古至今有多少名人为它写下了赞美诗篇,连作家袁鹰也为它写了一首赞美的诗。
3、出示《浓碧》
(1)自由地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出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
(2)男女比赛读。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来读第二节,看看谁读得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
5、指导学生根据板书试背第二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背诵。
6、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得让我们感觉像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一样,他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具体的巧妙的写作方法。相机板书:比喻排比、对比)
7、小结学法:作者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那他又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的呢?请同学们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课文→画句子→圈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来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自学第三自然段,观赏桂林的山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和词语,并圈出关键词。
1、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桂林山的特点吗?(板书:奇、秀、险)
桂林的山究竟有多奇,多秀,多险呢。请看:
(1)出示配有词语的图片,师引导学生理解“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
(2)拓展思维训练:桂林的山还有很多的形态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出示桂林山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和说话)
(3)出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运用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观赏山和水相辉映
1、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师相机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默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填空:
这样的山是指,这样的水是指,画卷是指___________,画卷里有。
师:是啊,这条百里漓江与两旁的山相互辉映,如诗如画,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这么美丽的画卷作者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就是作者的感受。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4、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并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5、配乐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写作的巧妙和桂林山水的美。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课文,你能说说你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吗?
五、作业:仿写练习,延伸课外。
1、利用图片激趣:是啊,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像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那是因为作者生动、形象、具体的描写。其实,我们的祖国除了甲天下的桂林,红叶似火的香山等,我们美丽的家乡――新兴也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国恩寺、藏佛坑、狮子腰瀑布等都很美(出示图片,相机介绍),你们去过吗?
2、出示作业: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注意用上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学生练习仿写。
1、小组内交流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练习说话,注意用上好词佳句。(师巡视指导)
2、学生口头表达,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堂上练笔,师巡视指导。
4、学生堂上朗读、展示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价。
5、师小结。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2、“开火车”读生字词,师相机正音。
3、让学生指出难读的生字音。
4、学生口述识字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妙。
5、让学生指出易写错的生字,并指导写一写。
6、提出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7、齐读并自由识记生字词。
8、小组开展生字听写比赛。
9、小结。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1、写生字。
2、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更好的学习歌曲。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全曲旋律不断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通过演唱歌曲,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1 2 3 2 1音名演唱
2、1 2 3 4 5 4 3 2 1音名演唱
3、5 4 3 2 1元音演唱
4、1 3 5 3 1跳音演唱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八只小鹅》。
介绍斯洛伐克,观看图片欣赏斯洛伐克。
三、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3、学习大切分: X X X ▏X X ▏
4、全曲学习演唱
5、运用双响筒、三角铁打旋律
双响筒:X X ▏X X ▏
三角铁:X? ▏X? ▏
6、两人双响筒,两人三角铁击打旋律,全班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__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__。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7
教学的设计方案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30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2-11
教学设计方案【热】06-12
教学设计方案【推荐】06-12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