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11 06:59:4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0xx年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xx年10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20xx年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20xx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98年)”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1998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xx年“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xx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20xx年增长9.5%;20xx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温总理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近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A.赫哲族B.哈萨克族C.朝鲜族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A.松嫩平原B.台湾西部平原C.成都平原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A.苹果、梨B.柑桔、桃C.哈蜜瓜、荔枝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树种丰富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D.东北林区是全国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A.天然橡胶B.椰子C.柚木D.樟脑

  7.我国的油菜籽产区是( )

  A.长江流域B.珠江三角洲C.淮河流域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A.冬小麦B.甜菜C.棉花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为( )

  A.内外流域分界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A.高原农牧业B.绿洲农业C.桑基农业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甜菜和春小麦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B.全国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C.地形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①地广人稀②平原地形③科技水平高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工业,③发展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

  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

  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高

  带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

  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

  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春分日

  冬至日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太阳位置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

  日太阳直

  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总结并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

  (2)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略)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内容

  学段:初中

  学科:地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1.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

  2、景观特征

  3、成因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3、元阳的梯田景观

  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1、发展历史:

  2、巴黎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高二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

  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了解: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40年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增长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达到了60亿。通过观察这些数字,同学们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人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有何不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已经分别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和13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66亿)

  (过渡)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那么,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即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板书)(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完成教材第3页活动

  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_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_(1+2%)=243799

  243799_1.7%=4145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_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板书)(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展示图片)

  读下面两图,10万年以来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请同学们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每一个时期人口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首先,看图1.2整体感知一下,这幅图有几个拐点,被分为几级台阶?(两个拐点,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被分为两级台阶)

  (活动)请学生根据图1.2分析每一个阶段人口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原因

  指导学生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1)认清坐标变量;(2)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4)通过曲线的陡缓程度判断不同时期增长的特征

  (板书)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提问)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看,那一个时期人口增长特别快?为什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第3页第一自然段和图1.3回答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因为过去的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总结)通过对两幅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板书)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页图1.4,小组讨论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较多的大洲,排序说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长较少的大洲,排序说明?(大洋洲、欧洲、北美洲)

  (3)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排序说明?(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4)人口增长较慢的大洲,排序说明?(欧洲、北美、大洋洲)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情况如何?(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增长较为缓慢)

  (学生讨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类国家当前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第五页的文字以及第五页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都趋于缓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亿人大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减缓,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快得多。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较稳定,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达的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们老有所依,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了使子女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所以在前期教育中的投入比较多,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都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那么如果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不是,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渡)既然人口增长的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呢?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的图1.5,以及课前大家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人口政策。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材料)

  补充材料包括:材料一:日本计划明年耗资21亿美元鼓励国民多生多育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材料四:印度提倡"只生一个好"--鼓励三人小家庭生男生女都一样

  材料五:印度尼西亚《人口发展与幸福家庭法》

  材料六: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小结)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对与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增长缓慢,应采取鼓励生育,吸引移民的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基数)世界人口的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应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征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2)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

  2.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3.了解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4.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区)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美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分析图像、表格等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收集美国经济发展对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3.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教学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边几章学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东半球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章节西半球的国家。大家看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书: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为南美洲与北美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以北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们还习惯把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图上找找属于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北美与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分界线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说拉丁语。

  讲授新课:近来一部《阿凡达》掀起了一股看3D电影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是哪产的这部电影吗?

  学生回答:好莱坞

  教师:大家还看过好莱坞的哪些大片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莱坞位于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大家看书图

  9.5、图9.12和地图册找出美国有那几部分构成。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2-12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5-29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2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01-31

地理教学设计18篇03-31

地理教学设计15篇04-07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06-02

地理教学设计(15篇)05-09

地理教学设计14篇06-11

地理教学设计(14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