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7 11:40:3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1

  进入识字阶段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对于识字教学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听取了各位老师前辈们的建议,一直以来,在识字上均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读环节中,当孩子进行初读反馈、逐段读好课文后,我再提取该部分课文里出现的生字,正音,记形,逐个识记。

  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1、识字不够有侧重,几乎是字字落实,用力均匀。2、尽管听取了师傅和陈老师等几位前辈的探讨,初步得知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操作步骤,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初读后还是“正音、记形、运用”一股脑儿同时进行,没有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个人认为,这也可以算是没有侧重的体现吧。3、识字教学花费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花费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兴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在最近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识字教学环节,力求能逐渐改善我的教学行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上《比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我对该课的生字进行了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里面的主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朋友。而本课要求识记的12个生字中,有近一半的生字与小动物有关,藏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字里面。根据这一特点,我舍弃了一直以来沿用的“初读检查时识记生字”的操作,将这几个生字放在了初读之前,与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结合。

  在导入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在森林王国里参加比赛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侧重的逐个请出这些带有生字的参赛小动物,“邀请”的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猜谜语”,利用这一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每请出一位动物朋友,便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就让孩子们记一记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对本字进行识记。

  尽管识记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异,都是正音、记形,再适当的组词运用,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都比较高涨,由于创设的识字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乐于接受,在孩子们自主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很明显的感觉举手的孩子多了,积极思考的孩子多了,这显然都是孩子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字不离词,提高识记效果

  低段识字教学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识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是先以词语的形式,出示动物的名称,再对里面的生字进行识记,这样,让每一个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个确定的语境,如公鸡的“公”,松鼠的“松”等字。从孩子们课后的生字过关率来看,这样进行的识字教学,效果要比初读完课文后再提取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识记更好一些。

  始终觉得,生字的识记要和字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只有理解了字义,生字才能记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单个出现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语义不甚明确,孩子们对字义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导致识记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词语中,尤其是这类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词语,也无需教师过多解释,孩子读着读着便能理解词义,然后以词带字,建立起语义的联系,有助孩子提高识记效果。

  本次的识字教学权作一次识字教学的新尝试,不过也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识字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仍然是引导学生从正音、记形再至组词运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识字的侧重点上这一块。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2

  今天,我讲了《比尾巴》一课,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很轻松,我也很轻松。细细反思,我觉得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请孩子们来当裁判,很快的孩子们就兴趣大增,置于活动当中。此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始终都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想当一个合格的裁判,要能正确叫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一名优秀的裁判,肯定不会被这些生字宝宝难倒。”“谁能用你的朗读把比尾巴的故事告诉大家,比比谁是最出色的裁判。”这样,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识字、朗读都顺利过关。

  儿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前就会背了,为此,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我采用男女生对读、拍手读、跺脚读等形式,调动他们的多种感观来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完成阅读、识字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读课外书、上网找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其他动物尾巴(嘴巴、耳朵)的特点,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3

  给孩子更多的合作机会,在探究中自主发现。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思考,很多教师都把合作、探究学习定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致力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和探究发现的习惯。

  教师们按照分层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或是让学生自由组合,使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与小组间的竞争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建构学习小组评价机制,通过小组自评和他评、师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习惯,如语文科几乎每堂课上都要求各学习小组就所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进行朗读练习、课文角色扮演时,鼓励各小组勇于创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汇报:孩子们各施各法,有齐读的、有轮读的',或是几人表演,几人诵读,一些孩子干脆把原文抛开,将内容编成小故事表演。

  开放活跃的课堂,培养了个性习飞扬又善于合作的学生。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这两节诗里有什么发现,比如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在诗里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或特别的地方,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这下学生们感到新奇极了,他们的思维不受一点约束,在小组合作中集思广益,交流互补,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我发现这首诗里第一节都是问题,第二节都是回答问题的!”我发现第二节诗动物的名字都放在前面,它们尾巴的特点都放在后面!”“我发现这首诗第一节里前面的字都是一样的!”“我发现这首诗题目是《比尾巴》,诗里也有很多尾巴这个词!”事实证明,孩子通过合作交流,完全能自主发现,而敢于发现,也就敢于创新。美术课上,教师带孩子们走出户外,让他们自行组合,用身体和球、圈摆出不同造型……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营造出较好的团结协作的环境,更放飞了孩子创新的潜能。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4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5

  《尾巴的功能》是一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七单元的起始课,我把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学生随文识字,认识“甩”等9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通过多种形式读文,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引导读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纵观整节课,我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目标。现将本堂课的表现做以反思。

  一、识字教学重情趣。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趣味教学法,把游戏引入课堂,比如“送字宝宝回家”;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例如以介绍四种动物尾巴功能的图画刺激学生视觉,以动手操作——找朋友、揭字卡作用于学生触觉;以互读表演读反复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以屏幕飞入的词语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发现、自由交流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这样,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主动、生动地完成了识字任务。

  例外,不仅注重将生字放到生活环境中去识记,同时重视在文字本身上下功夫,把生字放在陌生的语段中去夯实字音,以及及时引入象形文字,介绍我国古老文字的渊源,都是一些大胆的尝试,力求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新鲜的感觉和美好的向往。

  二、朗读指导重感悟。

  学生借助拼音,凭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自读互读中很快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然而,学生是否能感受动物尾巴的功能这种情趣,又如何把自己的悟出来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我没有做朗读技术上的指手画脚,而是抓点带面,在教学非洲鳄尾巴的功能时,“我的尾巴是武器,挥舞起来力无穷……”先让学生读,读后谈谈自己朗读的原因,很多孩子很有表现力,未经老师的知道就把“无穷”重读了出来,为什么要重读“无穷”?让孩子自己说说原因,由学生自主体会“无穷”的'含义,畅所欲言,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点拨的作用,在学生畅谈后再出示“无穷”在词典中的解释。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甚至是尝试了指导者的身份。

  三、开展教学重实效。

  虽然是一节公开课,但既然是上课,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都要让他们有所得,教师上课的目的始终应该是为学生服务,这一点是我所坚信而且一直遵循的。当学生的学习出现了波折时不能急匆匆地进行教学环节,而是力求让他弄懂、学会,坚持学有所得。

  这是一篇蕴含丰富科普知识的小文章,介绍了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但自然界是博大的,动物的范畴更是宽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拓展,适时适度地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并引导读书。

  本节课也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对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很重要,形式活泼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也很重要,但应坚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指导学生尽量去体会语言的魅力,嚼出文字的滋味。我们要建立这种真正的语文情境,把学生柔和地自然地包裹住,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只要有文字,就要尽力保护这种感觉不被破坏,读文、晓意、懂理。在文字上下功夫还是我应该继续探究和思考的。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6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没有注音,而且篇幅较长,存在一定的难度。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个人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后,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借”字,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小结。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7

  关于课前备课:我们级部选择了课题之后,曾经多次集体研讨备课,最后将课的整体环节设计确定下来: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成为一体。我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设计,用运动会的流程来实现环节之间的衔接,宣布运动员入场引出动物的名字;宣布比赛项目引出问句;宣布比赛结果引出答句。孩子对于小动物本来就很有兴趣,而且运动会孩子也经历过,对于运动会的大体流程孩子也不陌生,所以这样的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在解决生字的问题上,我决定采用小老师领读、交流方法,对比识记等方式来落实识字目标。本节课的写字环节我安排的是书写“云和公”,练写巩固“撇折”。另外还设计“( )的尾巴( )”这样的练习,拓展孩子的思维,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课前对于这样的设计还比较满意。但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课堂同样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因为自己内心有些浮躁,有些环节是施而不实,孩子们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就被我又拖到了下个环节。比如:在识字环节,比较“把和巴”时,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找规律识记,结果孩子还把“巴”读成“尾”,说明了识记效果不理想。

  二、在指导孩子朗读问句、答句时,有些乱,指导的层次性不够强,评价不够到位,孩子的朗读兴趣没有平时课堂上那么浓,朗读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由于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所以时间掌握的不好,后面的写字环节还没有得到落实。

  我深知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时就能造就的,功夫应下在平时每一节课,今后我会多学多钻,不断努力的。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8

  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现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谈谈几点感想。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表达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体文体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后,通过简单的模仿说话,了解并掌握另一种文体——介绍体;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文体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就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9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儿歌。儿歌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朗读这首儿歌,孩子们可能会陶醉在“比尾巴”的乐趣中,可能会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想编儿歌的欲望,更有可能促发他们喜爱动物,愿意接近动物的美好情感。在设计中,我试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会7个生字。从认识一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题学“比”,认识参赛选手学 “猴、松、鼠”,到建构儿歌随机学“短、把”,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扩词、运用中巩固。比如让学生谈谈“哪些动物有尾巴”,在课堂中适时出现“比尾巴、比一比、比赛”等词,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习更是如此,本节课的重点还在于问句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美读,有节奏的'读,唱读,通过读不同风格的儿歌,从中能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但在本节课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动笔、拼拼读读的机会还是太少。比如说在读完生字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划划比赛的小选手,叫一叫它们的名字,通过学生自己找找、划划、读读,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公布比赛的结果,在试教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猴子的尾巴怎么样?可以做什么?”(学习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这样感觉学生说得较多,但很细碎。“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长和短比较容易理解,就让学生在朗读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就挺难理解的。于是就打算突破这个难点,简单的一读而过。在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咦,松鼠的尾巴怎么好像一把伞呢?”后来,才发觉自己把问题倒过来问了。应该这样问更恰当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翘起来,可以挡风遮雨,还可以当作降落伞。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也在教师的帮助下凝练语言,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语言图式,提高语言的质量与品位。然后再和课文中的这句话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加丰润了。

  其实上课,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提高。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10

  经过前期精心地设计,我认为这篇课文执教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情境激趣,质疑导学

  我们的孩子对壁虎不是很了解,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壁虎”两个生字。这样做很好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在揭示课题后,我问孩子们:“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会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是能够通过朗读解决的,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会提问也是会学习的表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读书中自己解,从而品尝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实现了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行为方式。

  二、以读为本,识字学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读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变“听学”为“自学”。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出声读、合作读、默读、分角色、齐读等,求学生真正投入读书之中。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要求,并在读书中自然引导识记生字,在反复读书中扫清了生字障碍。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感。

  三、增长知识,扩散思维

  学生了解到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之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这是种什么能力?”继而通过联系人体明白什么是“再生能力”。在学完课文后我布置了课下去了解动物尾巴的妙用,到课堂上来讲一讲。引导孩子们去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唤起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面对个别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我试图通过引导学习引他进入学习状态不成功后,就没有再理会他的行为。课中尽管他大声抢答,但好几句话都是与我提问有关的,我没能适时引导。在课堂教育机智方面还需改进。

  二、课堂设计环节有些多,使整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了47分左右。说明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三、在随文识字的方法上要继续进行研究,如何使生字呈现更自然,更切合文本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04-08

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10-23

小学一年级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04-12

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教学反思10-06

语文《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01-07

《比尾巴》教学反思08-14

比尾巴教学反思10-22

比尾巴的教学反思11-16

比尾巴教学反思06-10

比尾巴教学反思范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