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28 07:11:4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函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函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1、命题解读

  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近8年考查7次,以解答题为主,且综合性较强,一般涉及求交点坐标及顶点坐标。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的知识点有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a、b、c的关系、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增减性、对称轴、顶点坐标及与x轴、y轴的交点。

  2、教学目标

  (1)认识二次函数是常见的简单函数之一,也是刻画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能正确地描述二次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或函数关系式说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3)、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能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教学重点:

  (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二次函数的平移

  4、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象或函数关系式说出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激情导课,学生自学自做,教师进行面批,组织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检测导结反馈。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问,尽量让学生互相解决,教师起到帮助、组织、合作、协调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实践练题和检测导结,经过严格有梯度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同时鼓励和培养学生提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学—导—练”三步为主线,以“六环节”为结构,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以问题“引”自学,以自测“显”问题,以优生“带”差生,以点拨“疏”疑点,以训练“巩”新知。

  三、学法指导

  由于是复习课,因此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让他们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小组交流,直至最后探索出结论。以引导、探究、合作、点拔、评价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1、挑战自我;

  2、考点清单;

  3、夯实基础;

  4、小结感悟;

  5、目标检测

  6、拓展延伸

  7、作业布置。

  1、挑战自我

  出示3道有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的中考试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引起有关知识点的回忆。第一题是二次函数对称轴的考查;第二题考察图象的平移;第三题解有关抛物线与系数a、b、c关系的题。

  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开篇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

  2、考点清单

  师生共同回忆1、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a、b、c

  的关系3、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教学效果:预计学生对这些知识有遗忘,应积极引导回忆问题,达到对知识点有明确的认识。

  3、夯实基础

  师生共同探讨四道典型例题,强化知识点的灵活应用。题让学生先想后答,遇到难题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全班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对积极主动性。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二次函数有困难,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4、小结感悟:说说你在本节课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及疑惑?(小组交流)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反思回顾,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相关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5、目标检测: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漏补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五分钟内完成,同时对每道题进行分数量化。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以便学生核对。同组的学生进行作业互相批改。并把结果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掌握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对于当堂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课下进行适当的辅导。

  6、拓展延伸: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7、课后作业:《中考指导》62页——64页。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导!

  五、教学设计反思:

  1、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课堂上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2、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而不是使合作流于形式。要把合作交流的空间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还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的学生都动起来。

函数教学设计2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内容解析】

  “14.1变量与函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单元,本设计是第1课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常量、变量与函数等概念,其中函数的概念是本节核心内容.函数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1)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2)唯一对应关系.如果直接研究某个量y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去研究另一个与之有关的量x,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本节课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研究主要从化繁就简入手,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本设计把重点放在认识“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确定的含义.” 而函数图象较为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因此把函数图象中的部分内容提前到本课时学习.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理解常量、变量与函数的概念.

  【目标解析】

  (1)借助简单实例,学生初步感知用常量与变量来刻画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常量、变量.初步理解存在一类变量可以用函数方式来刻画,能举出涉及两个变量的实例,并指出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这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初步理解对应的思想,体会函数概念的核心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能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2)借助简单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方法,感知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数学研究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化繁为简.

  (3)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引入课题,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学生初步感知实际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学科.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的学习引入变量数学学习中.学生知道代数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方程中的未知数求出来后也是一个“已知数”,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字母所表示的数,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函数图象、两个变量的关系等朴素的函数关系的生活实例.但是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定义中“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

  【教学重点】借助简单实例,从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唯一对应”.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

  1.《名侦探柯南》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柯南根据案发现场的脚印,锁定疑犯的身高.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我们班中同学A与职业相扑运动员,谁的饭量大?你能说明理由吗?

  问题1中都涉及两个量的关系,脚印确定,对应的身高有多个取值;问题2涉及多个量的关系.这一节课我们研究两个量的关系,研究怎样由一个量来确定另一个量.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门见山,在极短的时间(一两分钟)内指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现实世界中各种量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应向学生说明我们数学的研究方法是化繁就简,本节课只关注一类简单的问题.

  (二)概念的引入

  1.票房收入问题: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

  (1)若一场售出150张电影票,则该场的票房收入是 元;若售出205张、310张呢?

  (2)若一场售出x张电影票,则该场的票房收入y元,则y= .

  思考:

  (1)票房收入随售出的电影票变化而变化,即y随的变化而变化;

  (2)当售出票数x取定一个确定的值时,对应的票房收入y的取值是否唯一确定?

  2.成绩问题:如图是某班同学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登记表:这一次数学测试中,13号的成绩为______;15号的成绩为______;16号的成绩为______;23号的成绩为______.

  思考:

  (1)测试成绩随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任意确定一个学号x,对应的成绩f的取值是否唯一确定?

  3.气温问题:图一是抚顺春季某一天的气温T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看图回答:

  (1)这天的8时的气温是 ℃,14时的气温是 ℃,最高气温是 ℃,最低气温是 ℃;

  (3)这一天中,在4时~12时,气温( ),在16时~24时,气温( ).

  A.持续升高 B.持续降低 C.持续不变

  思考:

  (1)天气温度随的变化而变化,即T随的变化而变化;

  (2)当时间t取定一个确定的值时,对应的温度T的取值是否唯一确定?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中都含有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引出常量、变量、函数等概念,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开始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过程.问题的形式有填空、列表、求值、写解析式、读图等,隐含着在函数关系中表示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三)概念的界定

  思考:上述三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哪些量的关系?通过哪一个量可以确定另一个量?

  在上面的三个问题中,其中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有些量的值始终不变(例如电影票的单价10元……).并且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随之确定,且它的对应值只有一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师生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归纳出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1)如何把具体的实例进行抽象,形式化为数学知识是本课的关键.这里提出的问题“上述三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哪些量的`关系?通过哪一个量可以确定另一个量?”是一个关键的“脚手架”,借助“脚手架”,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引进变量、常量、函数的概念,逐步了解如何给数学概念下定义.(2)此处板书是“脚手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两个量的对应关系”.

  问题回顾:指出前面三个问题中涉及到的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设计意图】巩固常量、变量、自变量、函数的概念.

  例1 一个三角形的底边为5,这一边上的高h可以任意伸缩.

  (1)高h的变化会引起三角形中哪些量发生变化?这些变量是高h的函数吗?

  (2)试求面积s随h变化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变量与自变量。

  例2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半径r的变化会引起圆中哪些量发生变化?这些变量是半径r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例1、例2的引入用几何画板做动态演示.此两例引导学生体会几何问题中两个变量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依存关系.

  例3 问题1中,售出票数是票房的函数吗?问题2中,学号x是成绩f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更全面地理解函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3)让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成绩问题,”它将在函数这一章书的教学中反复被引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

  (四)概念巩固

  1.购买一些签字笔,单价3元,总价为y元,签字笔为x支,根据题意填表:

  (1)y随x变化的关系式y = , 是自变量, 是 的函数;

  (2)当购买8支签字笔时,总价为 元.

  2.周末,小李8时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野外郊游,16时回到家里.他离开家后的距离s(千米)与时间t(时)的关系如图所示.

  (1)当t=12时,s=________;当t=14时,s=________;

  (2)小李从______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时间为____小时,此时离家______千米.

  (3)距离s是时间t的函数吗?时间t是距离s的函数吗?

函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符合题意的分段函数;

  2、能较为准确地作出分段函数的图象;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分段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习函数的表示方法;

  已知A={1,2,3,4},B={1,3,5},试写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两个函数、

  2、问题、

  函数f(x)=|x|与f(x)=x是同一函数么区别在什么地方

  二、学生活动

  1、画出函数f(x)=|x|的图象;

  2、根据实际情况,能准确地写出分段函数的表达式、

  三、数学建构

  1、分段函数:在定义域内不同的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

  (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几部分的并;

  (3)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不能有相交部分;

  (4)分段函数的图象可能是一条连续但不平滑的曲线,也可能是由几条曲线共同组成;

  (5)分段函数的图象未必是不连续,不连续的图象表示的函数也不一定是分段函数,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6)分段函数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函数、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含3km)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

  例2如图,梯形OABC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O(0,0),A(6,0),B(4,2),C(2,2)、一条与y轴平行的动直线l从O点开始作平行移动,到A点为止、设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M,OM=x,记梯形被直线l截得的在l左侧的图形的面积为y、求函数y=f(x)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

  例3将函数f(x)= | x+1|+| x—2|表示成分段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其图象,根据图象指出函数f(x)的值域、

  2、练习:

  练习1:课本35页第7题,36页第9题、

  练习2:

  (1)画出函数f(x)=的图象、

  (2)若f(x)=求f(—1),f(0),f(2),f(f(—1)),f(f(0)),f(f(12))的值、

  (3)试比较函数f(x)=|x+1|+|x|与g(x)=|2x+1|是否为同一函数、

  (4)定义[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试作出函数f(x)=[x](x[—1,3))的.图象、并将其表示成分段函数、

  练习3:如图,点P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边上按ABCDA的方向移动,试将AP表示成移动的距离x的函数、

  五、回顾小结

  分段函数的表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分段函数的图象;

  含绝对值的函数常与分段函数有关;

  利用对称变换构造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第3题,36页第10,12题;

  课后探究:已知函数f(x)=2x—1(xR),试作出函数f(|x|),|f(x)|的图象、

函数教学设计4

  1、知识与技能: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初步体会函数单调性,然后数形结合,让学生尝试归纳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能利用图像及定义解决单调性的证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增强学生由现象猜想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

  【教学难点】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师:同学们刚刚从楼下走到了教室,如果把每一个楼梯的台阶都标上数字,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从楼下走到教室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位置变化。

  生:随着楼梯台阶标号的增大,我们所处的位置在不断地上升。

  师:(积极反馈,全班鼓掌表扬)反之,我们下楼时,我们的位置显然是在下降的。

  师:(阅读教材,人教版节首内容,引导学生看图)结合上下楼的问题,引导学生识图,捕捉信息,启发学生思考。

  观察图中的函数图象,随着函数自变量的`增大(减小),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我们在学习函数概念时,了解了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本节内容其实就是针对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的专题研究之一──函数单调性的研究。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对函数随着自变量取值的变化函数值相应的变化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严格的定义,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象的函数图象变化情况,为函数单调性建立严格定义。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师:在没有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之前,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理解为,师:根据图象,请同学们写出你对这两个函数单调性的描述。

  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然后阅读教材,对比参照)。

  函数的性质离不开函数的定义域,在研究函数单调性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函数的定义区间上描述随着自变量值的变化,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师:思考,如何利用函数解析式来描述函数随着自变量值的变化,函数值的变化情况?(注意函数的定义区间)

  生:在上,随着自变量值的增大,函数值逐渐减小;在上,随着自变量值的增大,函数值逐渐增大。

  师:如果给出函数,你能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吗?

  生:(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增函数严格的定义)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

  ①如果对于定义域上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②如果对于定义域上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例1】下图是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例2】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为正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体积减小时,压强将增大。试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之。

  学生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共同完成小结。

  (1)利用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

  (2)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

函数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象),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

  电脑PPT,洋葱学院电脑版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

  (二)知新:

  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象像:y=xy=3xy=4xy=y=x②y=-xy=-3xy=—4xy=—y=-x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先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之后利用洋葱学院播放《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动态的演示画出函数图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查漏补缺,找出自己所画的图象与视频中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1、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

  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3x),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

  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师:从比例系数来看呢,函数的比例系数和他们的图像分布有什么联系?用词前后宜一致

  估计生:第一组k>0,而第二组k……

  师:很好,谁能把他们联系一下?

  估计生: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那么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有: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呢?

  【电脑演示:任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当在一、三象限运动时,它的解析式中的k的值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大于零的,反之,图像在二、四象限运动时,k的值都小于零的。】

  下面由老师来证明这个性质:(由观察猜想到逻辑证明)

  板书: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证明:当k>0时,若x>0,则kx>0,即y>0∴点(x,y)在第一象限

  若x……

  当x=0时,则kx=0,即y=0∴点(x,y)即原点。

  即函数图像上所有的点(原点除外)都在一、三象限内,所以图像经过一、三象限。同理,当k……

  我们看到:当k>0时,函数图像的走向很像汉字笔画里的“提”,当k<0时,走向是“捺”。这样更形象,容易记忆。

  PPT展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练习,由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k的正负),来判断其函数图像的走向。

  y=-xy=xy=xy=-x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反过来,由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请你说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好,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电脑重现第二问题: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播放洋葱视频。

  板书: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即“提”的走向)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反而减小。(即“捺”的走向)

  师:小练习:由函数解析式,请你说出它的变化情况:y=3xy=-xy=xy=-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第三个问题: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归纳总结(由学生回答)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也就是“提”的走向)

  当k……

  归纳为一句话,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归根结底看k的符号。

  即:k>0提(一、三,增大);

  k<0捺(二、四,减小)

  (三)应用

  1、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它的图像一定经过___________。

  2、y=-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3、已知ab<0,则函数y=x的图象经过___________象限。

  4、已知正比例函数y=(2a+1)x,若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a的取值范围。

  5、当m为何值时,y=mxm2—3是正比例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思考题:

  ①已知正比例函数y=(m+1)xm2+1,那么它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②分别说明下列各正比例函数,当m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增大而减小?

  a、y=(m2+1)x

  b、y=m2x

  c、y=(m+1)x

  (四)小结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

  以表格形式小结,可以整理知识点,形成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内化,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先播放视频,之后PPT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五)作业89页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洋葱视频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发现函数的性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了统一。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对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指导,作出了反馈;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由传授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向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不足之处:

  (1)在探索正比例函数性质时,没有预估到学生画函数图象费时太长,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比较紧张。

  (2)在应用新知这一环节中对学生习题的反馈情况了解的不够全面。

  (3)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精炼。

  3、改进措施:

  (1)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总结规律过后给予肯定,不必加以过多的语言进行重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回答问题。

  (2)在学生明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后,应用新知反馈练习时,可以采取课堂小测验等方法进行,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3)在性质的发现总结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必着急帮助总结,这样可以更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上,但如何能更好的处理好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导和讲解,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函数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主要讨论了反比例函数在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函数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高中必修四第三章2.1和2.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函数(书第116页-118页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与单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它既是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知识的延伸,又是后继内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的知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等有着重要的支撑。本课时主要讲授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这两章知识内容,这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多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已经具有单位圆中的任意角的三角概念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表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课程资源】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四教材;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让学生经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探索、研究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向量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设计依据: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是本节课“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又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发现法。

  【学法指导】、

  1、注意任意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平面向量的坐标的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的复习为两角差的余弦的推导做必要的准备,并让学生体会感悟向量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工具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

  2、突出诱导公式在三角函数名称变换中的作用以及变角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

  3、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掌握公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题1:同学们都知道,,试问是否与相等?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新知学习。

  (二)问题探究,新知构建

  问题2:你能用与的三角函数值表示出这两个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A和B的坐标吗?怎样表示?

  【师生活动】画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单位圆并作出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值表示出交点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

  问题3:如何计算向量的数量积?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是的夹角,引发学生对向量的思考,并及时启发学生复习向量的数量积的的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平复习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法与代数法两种表示,从而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证水到渠成。

  问题4:计算cos15°和cos75°的值。

  分析:本题关键是将分成45°与30°的和或者分解成45°与15°的差,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求解。(学生板演)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应用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体会学生公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与差。并引发学生对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证兴趣。

  问题7:同学们都知道诱导公式cos(-β)=cosβ,sin(-β)=-sinβ,那么你会推导出cos(α+β)=?

  【师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推证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在新知识发现中的作用。

  问题8:同学们已学过sinα=cos(-α),那么你会运用这个公式推证出sin(α-β)和sin(α+β)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设计意图新知构建并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问题9:勾画书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同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左右反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异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两相同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公式特点,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公式结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公式特征,如:教的顺序、函数的顺序、符号的规律。

  (三)知识应用,熟悉公式

  例2、(1)求sin(-25π\12)的值;

  (2)求cos75°cos105°+sin75°sin105°的值.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特点及正逆应用。

  例3、已知求sin(α+β),cos(α-β)的值。

  思维点拨:观察公式本题已知条件应先计算出cosα,cosβ,再代入公式求值.求cosα,cosβ的值可借助于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并注意α,β的取值范围来求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例如在面对问题时,要注意先认真分析条件,明确使用公式时要有什么准备,准备工作怎么进行等。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述,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不顾过程表述的准确性、简洁性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例3适当延伸,目的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在表述上也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自主探究,深化理解,拓展思维

  变式训练1:如何计算?

  【反思】本节学习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对任意角也成立吗?

  变式训练2:例3中如果去掉条件,对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影响?

  变式训练3:下列等式成立吗?

  cos(α+β)=cosα+cosβ

  cos(α-β)=cosα-cosβ

  sin(α+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sinβ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与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以熟悉公式的变形运用并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特征及应用。

  (五)小结反思,评价反馈

  1、本节学习的内容有哪些?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你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六)作业布置,练习巩固

  书面:课本第121页A组1中间两题;2(2)(3)(4)B组2(2)

  课后研究:课本第118页练习5;

  【设计意图】巩固和理解知识,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并引发学生对新知学习与探求的欲望和兴趣。

  【板书设计】

  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函数

  公式

  推导

  例1

  例2

  例3

  【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首先通过问题情景阐述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产生背景,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借助于单位圆中以原点为起点的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对α大于β使,cos(α-β)给出证明,进而用向量知识探究任意角的情形。这些均体现了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同时,例题1、2、3由浅入深,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建构新知。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建立Cα±β模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及时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加强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给学生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但课后发现小结仓促,如果能再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反思。可能会更好.

  【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1、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北师大版)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所以这节课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对这两点实现的程度上,因此,例题、练习、作业应用绕这两方面设计。而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的应用又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关键;因此在复习,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形式是本节课必要的准备。

  2、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知识产生、发展、解决这一认知过程的完整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在教学过程环节,采用问题教学,再逐步展开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探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在利用平面内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形式、代数形式建立等式,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后,利用代数思想推出两角和的余弦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的深刻性。通过对公式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印象,同时体会公式的线形美与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作业的布置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现实,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产生挑战的心理感受,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3、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课程,强调思维构造,以问题解决为主的课程,既注重人的智慧获得,又注重人的情感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完整的人”的数学教育,不搞“以智力开发为主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出发,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真正参与,注重学习的过程,尤其重视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活动,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祗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重,自尊,使他们充满希望和成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课更有生机和人性,才能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函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应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4.通过探究与活动,使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情感与态度: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理性的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的现象。

  6.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数形语言转化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定及证明。关键:增函数与减函数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情境1.海宁潮,又名钱江潮,自古称之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潮是一个壮观无比的自然动态奇观,当江潮从东面来时,似一条银线,“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潮起潮落,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如何用函数形式来表示,起和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描述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此起彼伏。

  如何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绘这些成语?

  设计意图:创设海宁潮潮起潮落,成语→图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请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这样做可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起点的设定也比较恰当,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二)温故知新

  1.问题1:观察学生绘制的函数的图象(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观察得到:随着x值的增大,函数图象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呈下降趋势,有的在一个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在另一区间内呈下降趋势。

  2.问题2:对“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这句话初中是怎样描述的?例如:初中研究y?x时,我们知道,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解释:

  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逐渐下降趋势?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函数这种性质称为函数的单调性。

  1 2设计意图:学生在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的学习上有三个认知基础:一是生活体验,二是函数图象,三是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认识。对照绘制的函数图象,让学生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描述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符号化建构,与学生的认知起点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建构概念

  问题3: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函数的单调性呢?

  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单调增函数的定义:

  问题4:如何定义单调减函数呢?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给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及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用严格的数学符号语言定义函数单调性的全过程,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概念如何从直观到抽象,从文字到符号,从粗疏到严密。让他们充分感悟数学概念符号化的建构原则。问题4则要求学生结合图象化单调增函数的定义,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得到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数学概念是如何扩充完善的。

  (四)理解概念

  1.顾名思义,对“单调”两字加深理解

  汉语大词典对“单调”的解释是: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2.呼应引入,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如:y?2x?1的单调增区间是(??,??);y?

  1在(0,??)x上是减函数。

  3.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如:函数y?在定义域(??,0)11在(0,??)和(??,0)上都是减函数,能否说y?xx1)。2(0,??)上上减函数?

  引导学生讨论,从图象上观察或用特殊值代入验证否定结论(如取x1??1,x2?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通过概念变式教学和构造反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学习如何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之前,先与学生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否定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对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尤为重要,可以加深学生对“任意”两字的理解。

  (五)运用概念

  通过两例,教师要向学生说明:

  1.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主要方法:①观察法:画出函数图象来观察;②定义法:严格按照定义进行验证;③分解法:对函数进行恰当的变形,使之变成我们所熟悉的且已知其单调性的较简单函数的组合。

  2.概括出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练习:作出函数y?|x?1|?

  1、y?|x?1|的图象,写出他们的单调区间。

  设计意图:单调性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问题,通过本例,要让学生理解判断函数单调性与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差别,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程序,并深入理解什么是代数证明,代数证明要做什么事。

  (六)回顾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能利用(1)图象法;(2)定义法来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从中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来研究问题。

函数教学设计9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反思是围绕着今天“六个有效”的主题活动展开反思的。

  一、有效的“复习回顾”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并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图象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并能灵活的应用到习题中,有效的“复习回顾”在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有效的“新知探究”

  根据实际的问题情境感受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利用已知的条件,来确定一次函数中正比例函数表达式 ,并理解确定正比例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和条件。

  三、有效的“拓展延伸”

  设置这个例题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弹簧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来求一次函数表达式,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需要两个条件,能由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能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函数表达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而且体现了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性。

  四、有效的“感悟收获”

  通过对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方法的归纳和提升,加强学生对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方法和步骤的理解,通过“感悟收获”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有效的“巩固提高”

  通过分小组“比一比、练一练”的活动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将本节课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习题中,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有效的“作业布置”

  根据本班学生及教学情况在教学课堂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难度不应过大,有效的作业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以上是本人对“六个有效”课堂的体会,有理解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批评,谢谢大家

函数教学设计10

  一、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1.1反比例函数。

  从知识体系看,本章知识是学生继学习了八上第六章《图形与坐标》和第七章《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它是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之一,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以及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处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从数学思想方法看,本章蕴涵的类比、建模、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2、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从现实情境和已知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探索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逐步增强用函数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例题中涉及《科学》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诊断分析

  1、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八(上)已学过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学生接触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思想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学生对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不可避免会有所遗忘或生疏。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学法指导: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海宝提问、海宝小提示”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启发学生将新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使学生能轻松的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了解反比例函数实质的基础上举出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函数;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杠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构思和预期效果分析

  1、构思:采用“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了解概念——合作交流,深化概念——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共同提高——分层作业,任务外延”七个环节贯穿本节课,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判别反比例函数、能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教法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由于学生在八(上)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相隔时间已经很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一个回顾。因此在导入中设置的1.2两个正比例函数的问题,且问题与世博会吉祥物和场馆有关,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两个问题中又涉及了函数表达形式中的表格法让学生感知两个新的函数,并且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这一特质。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通过从四个等式中找学生熟悉的函数,回顾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也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顺利得出做好铺垫。学生在找出熟悉函数的同时,也对另两个函数产生了疑惑,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通过回忆小学两个量成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函数》。通过式子的变形,让学生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方法,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3)巩固练习,了解概念

  通过练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变型形式;注意事项中两个不为零;在练习中通过“小海宝的提示”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定义有更深的认识。

  (4)合作交流,深化概念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检验学生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本质,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反比例函数的例子,从而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材中的例题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在讲解例题前有必要简单地对学生描述一下杠杆原理。通过此例,让学生感受用数学模式的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上有一个提高。

  (6)反思总结,共同提高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地方和所涉及的数学思想等。通过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再由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以整理归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7)分层作业,任务外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层次地练习,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预期效果分析

  1)本节课以两个正比例函数的实例和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导入,给了学生亲切感的同时,也回顾了已熟悉的正比例函数及定义方式,从而使新识和旧知之间产生碰撞,教师通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得反比例函数概念水到渠成。

  2)在学生处于一节课最疲倦的时间段时,通过合作讨论、以有奖抢答的方式,再一次激发了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欲望,反而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对于解决本节课难点“例题的第3小题”时,在第2小题中又补充了两个口答方式的“已知动力臂求动力”小问题,并用表格形式呈现,学生不难从表格中猜测出当动力臂扩大到原来的n倍,动力将缩小为原来的1/n,老师乘势用验证猜想的方式推出第3小题,同样利用表格的形式,让数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轻松地解决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还让学生体验了真理的产生过程,即:实验——猜想——验证。

函数教学设计11

  (一)概念及其解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阐述概念的内涵;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本课内容的核心所在;必要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概念

  描述周期现象的数学模型,最基本而重要的背景: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域:(弧度制下)任意角的集合;对应法则: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为(x,y),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值域:[-1,1]。

  概念解析

  核心:对应法则。

  思想方法:函数思想--一般函数概念的指导作用;形与数结合--象限角概念基础上;模型思想--单位圆上的点随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数学刻画。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需要一定时间。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当前,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从“课标”或“教参”上抄录,而且表述目标时,“八股”现象严重。我们主张,课堂教学目标不以“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或“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分列,而以内容及由内容反映的思想方法为载体,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融于其中,并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特别要阐明经过教学,学生将有哪些变化,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

  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以给课堂中教和学的行为做出准确定向,需要对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即要解析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的具体含义,其中特别要明确当前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目标解析:

  (1)知道三角函数研究的问题;

  (2)经历“单位圆法”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

  (3)知道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自变量(定义域)、函数值(值域);

  (4)体会定义三角函数过程中的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思想方法.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分析,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思维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对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

  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难点:

  认知基础

  (1)函数的知识--“理解三角函数定义”到底要理解什么?--三要素;

  (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背景(直角三角形)、对应关系(角度 比值)、解决的问题(解三角形)--侧重几何特性;

  (3)任意角、弧度制、单位圆--在直角坐标系下讨论问题的经验,借助单位圆使问题简化的经验。

  认知分析

  (1)三角函数是一类特殊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下位概念,用“概念同化”方式学习,要理解“三要素”的具体内涵,其中核心是“对应法则”;

  (2)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三角函数,一种“形式推广”,载体要从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直角坐标系,其核心是要明确用坐标定义三角函数的思想方法;

  (3)体会将“任意点”化归到“单位圆上的`点”的意义--求简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先要在弧度制下(用单位圆的半径度量角)实现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再实现数到坐标的对应,不是直接的对应,会造成理解困难;

  (2)锐角三角函数的“比值”过渡到坐标表示的比值,需要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问题;

  (3)求简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思想方法深刻,学生不易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下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

  要给出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要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

  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应当认真思考每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另外,要根据内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提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前面学习了任意角,你能说说任意角概念与平面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有什么不同吗?

  (2)引进象限角概念有什么好处?

  (3)在度量角的大小时,弧度制与角度制有什么区别?

  (4)我们是怎样简化弧度制的度量单位的?

  (设计意图:从为学习三角函数概念服务的角度复习;关注的是思想方法。)

  2.先行组织者

  我们知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例如指数函数描述了“指数爆炸”,对数函数描述了“对数增长”等。圆周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其中最基本的是一个质点绕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变化规律该用什么函数模型描述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就是一个刻画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

  (设计意图:解决“学习的必要性”问题,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3.概念教学过程

  问题1 对于三角函数我们并不陌生,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你能说说它的自变量和对应关系各是什么吗?任意画一个锐角 α,你能借助三角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找出sinα的值吗?

  (设计意图:从函数角度重新认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突出“与点的位置无关”。)

  问题2 你能借助象限角的概念,用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设计意图:比值“坐标化”。)

  问题3 上述表达式比较复杂,你能设法将它化简吗?

  (设计意图:为“单位圆法”作铺垫。学生答出“取点P(x,y)使x2+y2=1”后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教师讲授:类比上述做法,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P(x,y),定义正弦函数为y=sinα,余弦函数为x=cosα。

  (设计意图:“定义”是一种“规定”;把精力放在定义合理性的理解上。)

  问题4 你能说明上述定义符合函数定义的要求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函数的三要素说明定义的合理性,以此进一步明确三角函数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

  例1 分别求自变量π/2,π,- π/3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定义,从中概括出用定义解题的步骤。)

  例2 角α的终边过P(1/2, - /2),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4.概念的“精致”

  通过概念的“精致”,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细节,并将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使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函数概念。这里包括如下内容: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

  终边与坐标轴重合时的三角函数值;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

  与锐角三角函数的比较:因袭与扩张;

  从“形”的角度看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线,联系的观点;

  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表示的三角函数;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的“多元联系表示”,例如,把实数轴想象为一条柔软的细线,原点固定在单位点A(1,0),数轴的正半轴逆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负半轴顺时针缠绕在单位圆上,那么数轴上的任意一个实数(点)t 被缠绕到单位圆上的点 P(cost,sint).

  5.课堂小结

  (1)问题的提出--自然、水到渠成,思想高度--函数模型;

  (2)研究的思想方法--与锐角三角函数的因袭与扩张的关系,化归为最简单也是最本质的模型,数形结合;

  (3)归纳概括概念的内涵,明确自变量、对应法则、因变量;

  (4)用概念作判断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一般采用习题、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测。要明确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的设计目的,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练习应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前,要特别注意摒除“一步到位”的做法。过早给综合题、难题有害无益,基础不够的题目更是贻害无穷。题目出不好、练习安排不合理是老师专业素养低的表现之一。

  本课习题只要完成教科书上的相关题目即可,这里从略。

函数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及表示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简单函数,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表示,接下来的任务是对函数应该继续研究什么,从各种函数关系中研究它们的共同属性,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与实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学习心理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函数性质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函数性质以数学描述?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函数性质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从已经学习的函数中比较容易发现的一个性质,学生也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比产生顿悟,渴望获得这种学习的。积极心向是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

  1、视频导入------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2、直观的认识增(减)函数-----问题探究

  3、定量分析增(减)函数)-----归纳规律

  4、给出增(减)函数的定义------展示结果

  5、微课教学设计函数的单调性定义重点强调------巩固深化

  7、课堂收获------提高升华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钱江潮,自古称之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当江潮从东面来时,似一条银线,“当潮来时,大声如雷”。潮起潮落,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如何用函数形式来表示,起和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

  如何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绘这潮起潮落呢?

  设计意图:创设钱塘江潮潮起潮落,图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请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这样做可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起点的设定也比较恰当,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温故知新

  (二)问题:观察学生绘制的函数的图象(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观察得到:随着x值的增大,函数图象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呈下降趋势,有的在一个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在另一区间内呈下降趋势。

  设计意图:学生在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的学习上有三个认知基础:一是生活体验,二是函数图象,三是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认识。对照绘制的函数图象,让学生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描述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符号化建构,与学生的认知起点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借助图象,直观感知

  同学们能用数学语言把上面函数图象上升或下降的特征描述出来吗?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变化规律:(学生动手)

  请作出函数f(x) = x+1并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通过多媒体----几何画板形象观察)

  2.微课教学设计函数的单调性

  1在区间xxxxxxxxxxxx上,f(x)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xxxxxxxx.

  2在区间xxxxxxxxxxxx上,f(x)的值随着x的增大而xxxxxxxx.

  3、从上面的观察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上面的观察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函数,其图象的变化趋势不同,同一函数在不同区间上变化趋势也不同,函数图象的这种变化规律就是函数性质的反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引出课题)。

  在区间I内

  在区间I内

函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函数零点的的概念、函数零点存在性判定定理。

  函数f(x)的零点,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函数值与自变量对应的角度看,就是使函数值为0的实数x;从方程的角度看,即为相应方程f(x)=0的实数根,从函数的图形表示看,函数的零点就是函数f(x)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函数与其他知识具有广泛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结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判定定理,其目的就是通过找函数的零点来研究方程的根,进一步突出函数思想的应用,也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定理不需证明,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并加以确认,由些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加强对定理进行全面的认识,比如定理应用的局限性,即定理的前提是函数的图象必须是连续的,定理只能判定函数的“变号”零点;定理结论中零点存在但不一定唯一,需要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进一步的判断。

  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认为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

  函数与方程相比较,一个“动”,一个“静”;一个“整体”,一个“局部”。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本质上就是将局部的问题放在整体中研究,将静态的结果放在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这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与不等式等其它知识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应当站在函数应用的高度,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的角度来引入较为适宜。

  二、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的问题,并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使学生领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结合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分析特殊函数的零点存在的特点,通过问题,理解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并能由此方法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了解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应用的局限性,及定理的准确结论。

  3.通过具体实例,学生能结合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函数与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基本初等函数的模型,掌握了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及一定的看图识图能力,这为本节课利用函数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函数零点的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缺乏的是函数的观点,或是函数应用的意识,造成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由此作为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时,有必要点明函数的核心地位,即说明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树立起函数应用的意识。并从此出发,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再通过实例的确认与体验,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式,捅破学生认识上的这层“窗户纸”。

  2.对于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教材不要求给予其证明,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量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操作感知,同时鼓励学生举例来验证,最终能自主地获得并确认该定理的结论。对于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学生往往考虑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重新进行审视。

  3.函数的零点,体现了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应遵循高中数学以函数为主线的这一原则进行联结,侧重在从函数的角度看方程,同时为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作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应用,与其他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能抓住这一联系,你就拥有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案例1:周长为定值的矩形

  不妨取l=12

  问题1:求其面积的值:

  显然面积是一个关于x的一个二次多项式

  ,用几何画板演示矩形的变化:

  问题2: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当x取不同值时,代数式的值也相应随之变化,你能从函数的角度审视其中的关系吗?

  问题3:能否使得矩形的面积为8?你是如何分析的?

  (1)实验演示的角度进行估计,拖动时难以恰好出现面积为8的情况;

  (2)解方程:x(6-x)=8

  (3)方程x(6-x)=8能否从函数的角度来进行描述?

  问题4:

  一般地,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结论:

  代数式的值就是相应的函数值;

  方程的根就是使相应函数值为0的x的值。

  更一般地

  方程f(x)=0的根,就是使函数值y=f(x)的函数值为0的x值,从函数的角度我们称之为零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函数应用的第一课,有必要让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有所了解。从具体的问题出发,揭示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的二次函数,推广到一般的二次函数,再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函数。

  (二) 互动交流 研讨新知

  1.函数零点的概念:

  对于函数

  ,把使

  成立的实数

  叫做函数

  的零点.

  2.对零点概念的理解

  案例2:观察图象

  问题1:此图象是否能表示函数?

  问题2:你能从中分析函数有哪些零点吗?

  问题3:从函数图象的角度,你能对函数的零点换一种说法吗?

  结论:函数

  的零点就是方程

  实数根,亦即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

  有实数根

  函数

  的图象与

  轴有交点

  函数

  有零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掌握函数的核心概念,同时通过图象进行一步完善对函数零点的全面理解,为下面借助图象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作好一定的铺垫。

  2.零点存在定理的探究

  案例3:下表是三次函数

  的部分对应值表:

  问题1:你能从表中找出函数的零点吗?

  问题2:结合图象与表格,你能发现此函数零点的附近函数值有何特点?

  生:两边的函数值异号!

  问题3:如果一个函数f(x)满足f(a)f(b)<0,在区间(a,b)上是否一定存在着函数的零点?

  注意:函数在区间上必须是连续的(图象能一笔画),从而引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4: 有位同学画了一个图,认为定理不一定成立,你的看法呢?

  问题5:你能改变定理的条件或结论,得到一些新的命题吗?

  如1:加强定理的结论:若在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满足f(a)f(b)<0,是否意味着函数f(x)在[a,b]上恰有一个零点?

  如2.将定理反过来:若连续函数f(x)在[a,b]上有一个零点,是否一定有f(a)f(b)<0?

  如3:一般化:一个函数的零点是否都可由上述的定理进行判断?(反例:同号零点,如案例2中的零点-2)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函数这一概念的全面认识,并为观察零点存在性定理中函数值的异号埋下伏笔。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领悟定理的内容,而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必要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例1、求函数f(x)=㏑x+2x -6的零点个数。

  设计问题:

  (1)你可以想到什么方法来判断函数零点?

  (2)你是如何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的?请各自选择。

  (3)零点是唯一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对所学内容巩固,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函数f(x)的图象观察,也可借助列出函数值表观察。

  本题可以使学生意识对零点的区间是不唯一的,为下一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奠定基础。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零点的唯一性需要借助函数的单调性。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请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有哪些?

  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又有哪些?

  你还获得了什么?

  (五)作业(略)

函数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86~P88,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一元二次方程+bx+c=0(a0)的解法.

  判别式=.

  当0,方程有两根,为;

  当0,方程有一根,为;

  当0,方程无实根.

  复习2:方程+bx+c=0(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bx+c(a0)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象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问题:

  ①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②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③方程的解为,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个交点,坐标为.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得到: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

  你能将结论进一步推广到吗?

  新知:对于函数,我们把使的实数x叫做函数的零点(zeropoint).

  反思:

  函数的零点、方程的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三者有什么关系?

  试试:

  (1)函数的零点为;(2)函数的零点为.

  小结: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探究任务二: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

  ①作出的图象,求的值,观察和的符号

  ②观察下面函数的图象,

  在区间上零点;0;

  在区间上零点;0;

  在区间上零点;0.

  新知: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0,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c也就是方程的根.

  讨论:零点个数一定是一个吗?逆定理成立吗?试结合图形来分析.

  ※典型例题

  例1求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变式:求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

  小结:函数零点的求法.

  ①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②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动手试试

  练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2).

  练2.求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①零点概念;②零点、与x轴交点、方程的根的关系;③零点存在性定理

  ※知识拓展

  图象连续的函数的零点的性质:

  (1)函数的图象是连续的,当它通过零点时(非偶次零点),函数值变号.

  推论: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的,且,那么函数在区间上至少有一个零点.

  (2)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函数值保持同号.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

  1.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A.1B.2C.3D.4

  2.若函数在上连续,且有.则函数在上().

  A.一定没有零点B.至少有一个零点

  C.只有一个零点D.零点情况不确定

  3.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为().

  A.B.C.D.

  4.函数的零点为.

  5.若函数为定义域是R的奇函数,且在上有一个零点.则的零点个数为.

  课后作业

  1.求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

  2.已知函数.

  (1)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零点;

  (2)若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值.

【函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02-13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03-07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04-01

三角函数教学设计05-06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9篇03-11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1篇05-22

方程根与函数零点教学设计04-30

函数的最值教案设计10-19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04-03

对数函数教学反思04-02